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法突围。

张良为了瓦解项羽军心,派人找来一些会唱楚歌的人,每当夜深人静,如泣如诉的楚歌声便传进楚军营垒,引得楚军思乡不已,纷纷开小差逃走。

项羽困坐愁城,一迳喝酒解闷。他钟爱的妃子虞姬安慰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大王不要太难过了。”项羽以悲歌回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歌,从旁唱和道:“汉军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突然从项羽腰间抽出佩剑,自刎而死。

虞姬一死,项羽带领数百江东子弟兵突围,一路转战到乌江边只剩下二十六人。此时,乌江的亭长劝项羽搭船尽速渡江,日后东山再起。但项羽苦笑说:“我带了八千子弟渡江起兵,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我何颜见江东父老!”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结束了三十一岁的一生,也结束了楚汉相争之局。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武勇之将。传说项羽大喝一声,对方的马儿都会吓得蹬蹄后翻。

在彭城之战,项羽仅以三万军士杀了刘邦二十万大军。到了垓下突围时,他将二十八骑分作四队,自己从山头俯冲汉军阵营,一日九战,杀了几个汉将和数十个汉兵,到乌江边清点人数,仅失二骑。

相对于项羽,刘邦则是一位善于用人的领袖人物。刘邦有一次和大臣们谈话,检讨了刘项成败的分野。他说:“要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要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wén /rén /shū /wū¨要率百万大军,冲锋打仗,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天下豪杰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好谋士范增,却不会用他,所以失败了。”

项羽骁勇善战,能够以一当百;刘邦却是以一人驾驭万人,为了达成目的,当忍则忍,统合作战;一为将才,一为帅才,以将对帅,成败其实早就不说自明了。

智慧悟语:一个好的领导者并非是全能的,但他总能掌握和善用比自己更为优越的人。

当你在往成功的途中时要结交杰出的人,套句现代的术语,就是要建立好而广泛的“人脉”,这样,你便可以更为轻松到达顶端。

8。蚌病成珠

完成中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年轻时在汉武帝身边官拜郎中,经常随武帝巡行各地,见识渊博。三十六岁时父亲司马谈病逝,临终遗命,要他禀承父志,完成孔子写《春秋》以来中断的史书记事。

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花了几年时间着手准备资料,但在这时,天降横祸,差点毁了他的一生。

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年),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兵败被俘。武帝因为李陵没有为国捐躯而勃然大怒,朝中百官也都一个个落井下石。司马迁独排众议,说道:“李陵平素为人,忠孝信义有国士之节,这次仅率五千骑兵,歼敌万余人,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因无后援而被俘。我深信李陵是诈降的,他一定会找机会狙杀单于归回汉朝的。”

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辩解,加上百官群起而攻之,便将他处以“腐刑”(受阉),打入狱中。司马迁遭此打击,几度想自杀,但想到父亲临终嘱托,决心忍受屈辱,在狱中经过多年艰苦写作,终于完成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成为中国文化最宝贵的遗产。

司马迁写过一封脍炙后世的信《报任安书》。这是他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获罪下狱,即将处死,司马迁用来鼓励任安的肺腑之言,也是借以明志的书信。其中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古往今来,富贵之人都与草木同朽,只有圣贤之人能流芳百世。周公被拘,作成《周易》;孔子困厄,作成《春秋》;屈原被逐,作成《离骚》;孙子肢残,作成《兵法》;吕不韦贬谪,作成《吕氏春秋》……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就因世俗混沌,才须追往思来,寄大志于书中,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如此,就算是死,也死得其所了。”

成语“蚌病成珠”,讲的就是一个人在裂肺摧肝的外在煎熬中,以强烈庄严的心路历程去克服,从而展现源源不绝的生命价值,超越命运悲剧的巨大成果。

历史上这样凛然持节,在困厄环境中犹让生命发光发热的贤者不少,单是汉武帝时,就有牧羊北海十九年的苏武;出使西域遭匈奴羁留的张骞。故事至今仍栩栩如生,流传百代,也都是“蚌病成珠”的最佳典例。

智慧悟语:我们并非生而完美,面对危险和困境也有逃避和懦弱的时候;要达到完美存在的最高点,必须对生命的核心价值有所判断,才能以无比坚定的意志来完成。

英雄的旅程无非是考验与折磨!

9。王昭君“向前行”!

汉光帝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匈奴王呼韩邪到长安朝觐,请求和亲。

汉朝从高祖到武帝初年,一共和亲七次,其中有三次是正式以公主下嫁,其余四次是以宫女搪塞过去的。

元帝接到和亲的请求,下诏后宫:“如有自愿到匈奴去的,视如公主。”后宫中有位叫王嫱的宫女,来自湖北秭归,字昭君。被选入后宫多年,因不肯贿赂画家毛延寿,被毛在画像上动了手脚,所以一直无缘见皇上一面。眼看青春逐渐老去,又只能在寂寂深宫中干些杂活,便一咬牙,自愿嫁到匈奴去。

当王昭君环佩琅当登上殿前的白玉石阶时,深衣裙裾、柳腰款摆;元帝和满朝文武眼中充满惊愕,怎地后宫竟有如此佳丽?但后悔已来不及了,只得眼睁睁看着王昭君“马后桃花马前雪”一路走向匈奴。

王昭君到了匈奴便改叫宁胡阏氏。她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个男儿,长大后成了匈奴的右日逐王。她很受匈奴人的敬爱,汉与匈奴的关系也因此和好了六十年。

清人刘献廷有首描写王昭君的诗:“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说明了后宫中不知还有多少如花似玉的美少女,被君王闲置而白头以终。

王昭君是勇敢的女性,她大胆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跳出后宫的深重藩篱,也给皇帝一个最深沉的抗议。

但王昭君也是值得的。后世文人描述她的诗词,算算有七八百首之多,多少和亲与随行陪嫁的宫女,事实上都名不见经传的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唐代文成公主和蕃后的功劳和贡献,就远在王昭君之上,却不见文人笔下有多少描述的诗词。

再考据一下史实。匈奴王呼韩邪早在甘露三年,也就是王昭君远嫁匈奴之前的十八年,便将部众全体移入长城,汉朝的衣食补给无缺,所以王昭君自然不可能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倒是涮羊肉火锅就怕吃腻了。相比之下,与其在深宫中寂寞终老,还不如到匈奴称后。套首时下流行的歌曲“向前行”,王昭君是勇敢而聪明的女性!

智慧悟语:俗话说:“宁为蛇头,不做龙尾。”占山为王,总比当深宫怨妇来的好!

一个人在生命里所寻求的,绝不是万仞宫墙或所得的报偿,而是生命自由的喜悦。勇于决定自己的命运,就是英雄!

10。王莽“诈”汉

西汉末期,皇位传到元帝手中,王莽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原本只是一个外戚,并无多大实权,但他野心甚大,用了一连串的阴谋诈术,笼络人心,最后竟篡汉当了“新”朝的皇帝。

《汉书》王莽传记载,有一回王莽的母亲生病,王公大臣前来探望,他叫妻子穿着粗布衣裳负责接待,还让客人以为她是仆人呢!这也为王莽博来勤俭治家的好名声。

又有一回,王莽买来一个年轻的侍婢,立刻遭来许多议论和批评。王莽赶紧见风转舵,告诉众人:“事情是这样的,朱博将军至今膝下无子,我听说这个妞是个生儿子的种,就专为朱将军买了下来。”当天就把侍婢送到朱府。

王莽有个儿子因故杀了一个奴婢,被他痛骂一顿,还迫令儿子自杀偿命,把王莽的声望又拉高了一层。

平帝继位,太皇太后见王莽深得人心,打算封他做“安汉公”,王莽假意推辞了四次,甚至装病不受,最后才在亲信大臣的推波助澜下,勉为接受。

一个“大义灭亲”、“谦冲自牧”的人,后来竟废了幼帝孺子婴,当起皇帝,可见王莽的诈术已到了瞒尽天下耳目、臻于炉火纯青之境了。

王莽以诈术包装自己的野心,并最终取得了皇位。但也为自己留下了怀疑和猜忌的心理失衡症。

王莽得帝位之后,老是感到身边大臣个个都想谋害他,于是疑神疑鬼,甚至不敢上床睡觉。一日三餐,食不知味,还经常借酒浇愁,当了个苦不堪言的皇帝。

不断的猜忌,引来连串腥风血雨的诛杀。公元二三年,大司马董忠和国师刘歆相继丧命,引起众叛亲离的连锁效应。同年十月,刘秀义军攻入长安,得宫女指引追杀王莽,后将王莽舌头割下,剁成碎块。公元二五年,刘秀即位,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刘秀复国”。

王莽半生汲汲营营“诈”得汉朝,诈得了别人,却诈不了自己。王莽之败,是败在自己心中的那个“阴谋鬼”。

智慧悟语:邪恶的阴谋只能短暂蒙蔽众人,却无法征服自己的心。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信任自己时,便已预告了一种不幸的即将到来。诚实的奖品就是赢得信赖!

充满韵律和节奏的朝代,各路英雄竞相登场,奇计百出。在每个人物的聚合与离散中,是否有什么《力量》在冥冥中无声地操作?

11。三国传奇之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首卷头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极为动人,一语道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英雄节士,还是奸佞小人,所有的赞誉与诛责终将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人生一切是非成败,功过得失到头来都虚幻无凭,只留下后世渔樵把酒促膝时,逍遥自得的一席闲谈而已。

此词为三国人物的悲凉壮阔和历史的多情与无情,揭开了千古传诵的序幕。于是,尽忠循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孔明与奸恶残酷的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人,一个个在三国的历史舞台粉墨登场。精彩的历史情节,带来精彩的演义节奏和韵律,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倒也值得推崇。如果能再佐以陈寿的《三国志》正史,就是难得的将史学与文学融于一炉,读来更能痛快淋漓。

这首《三国演义》的卷头词,原是明朝杨升庵写的词牌“临江仙”,在他所撰《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康熙年间长洲大儒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时,把它拿来放在卷头的。原非出自罗贯中之笔。

唐朝孟浩然有首《与诸子登岘山》诗,诗中有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对于世事浮沉和历史兴衰,已多所感叹著墨。即至宋朝,苏东坡写《念奴娇》诗中的开场“大江东去,→文¤人·¤·书·¤·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见《三国演义》卷头词的原型。罗贯中真是该对这些人说声“谢”字的。

二○○二年,莲华普门说唱舞剧演出“三国传奇首部曲”,该剧的导演有段话:“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宗明义要提上这首词呢?或许,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书中每一位英雄人物的故事时,能有一份思、一份谢,一种宗教式的默想,从而对他们的遭遇,有着恭而敬之,同情且欣赏的态度。”所谓“宗教式的默想”该是对人生歌哭笑泪的了悟,从而抱持一种珍惜与超越的生命态度罢。也以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进入三国的历史!

智慧悟语:人类内在的生命,不会因着时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要的是理解人生有时澎湃激昂,有时旷远悠渺。虚与实总在方寸一念,无论生命的型式以何种方式呈现,如能以“生命美学”观之,才是真正自我的渡化!

12。曹操也“三顾茅庐”?

《三国志》记载:刘备屯兵新野时,求才若渴。徐庶一向为刘备所器重,就向刘备举荐:“有位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回答:“你找他来。”徐庶说:“此人只可由将军亲自前往请见,不可屈就着将他招来。”于是刘备前往拜见,直到第三次,孔明才见了他,答应出山,这是正史。

另有一个民间流传的说法: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听说隆中住着孔明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赶在刘备之前求贤去了。可曹操运气不佳,第一次因为冒雪前往,得了风寒,就半途折返了。后来曹操派手下大将典韦带着他的亲笔函求见。典韦是个舞刀弄枪的人,看不惯咬文嚼字的书生,而且架子端得比天高,心里上了火,便想硬绑。诸葛亮见他是个老粗,又无礼威胁,就心生一计和典韦打赌。孔明扯下腿上一根汗毛对典韦说:“你力能打碎千斤大梁,可就捏不断我的一根汗毛。”典韦不信,便使劲捏揉,当然这赌是输了,才悻悻然下山回去。曹操请孔明也因此不了了之。

刘备“三顾茅庐”在正史上是有这么一笔。民间传说曹操也曾三请孔明,虽语出无凭,但也暗合曹操爱才的性格。

南宋时宋文帝命裴松之注释《三国志》,裴松之引《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难惑以伪,提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擢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可见曹操唯才是用与知人善任,确实不假。

关键在于“三请孔明”刘备表现得至诚至性,而曹操若真如民间传说,就显得诚意有些缩水了。所以诸葛亮能一往无悔地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乃是为刘备的至情所感。《前出师表》有段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呼应了此一说法。

中国文士常以“骨气”自许,诸如“吾腰间有傲骨,不能折腰卑颜事君王”等等文句,多如牛毛。孟子说得好:“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要招贤纳才,还是得放下身段的。

智慧悟语:从发现人才、聘雇人才到善用人才,是三阶段的事。

巧妙应用的一致性,就是做为一个主管须时时提醒自己:“最丰满成熟的稻穗,总是垂着贴近地面。”

13。曹操是奸雄?是能臣?

东汉名士许劭喜欢评论古今人物。有一回,曹操找他来问:“依您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不肯回答。经曹操再三追问,他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觉得许劭形容得好,便笑着接受了。

汉灵帝光和末年,曹操因镇压黄巾之乱有功,被擢升为济南国相。汉灵帝去世后,董卓进京,废黜少帝,另立汉献帝,天下大乱。曹操不屑董卓的作为,便改名换姓逃往家乡。董卓下令缉拿归案。

曹操逃亡途中曾藏匿在老友吕伯奢的家中。吕的儿子得知官府重金悬赏捉拿曹操,便故意出卖他。曹操察颜观色,决定先下手为强,连夜杀了吕氏一家八口,曹操手起刀落的当儿,大叫一声:“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然后趁着夜色逃走。这是曹操枭雄性格的写照之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一段描写更为传神。说是吕蒙杀了关羽之后,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装入木匣,送给曹操。曹操开匣一见,竟冷笑着说:“云长公别来无恙?”罗贯中的神来之笔将曹操刻划得入木三分,后世也因此为曹操定了型!

曹操被后人以“枭雄”视之,多与他性格上的“奸诈、残戮”有关。《资治通鉴》记载:公元一九四年,曹操曾两次东征徐州,一口气坑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尸首堆积如山,泗水为之阻断不流。后曹操攻取睢陵、夏丘,也是“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曹操固然有其奸险伪诈的一面,但他也是个“治世之能臣”。例证之一: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曾造“五色棒”于衙门,厉行宵禁。灵帝宠臣蹇硕的叔父,因为特权犯禁,而被棒杀,洛阳治安也因而清平。

例证之二:有一次,曹操下令:“士兵行军不得损毁路旁麦田!”但曹操却因疏忽,马骑踏毁了一片麦地,曹操吩咐主簿依法论罪。主簿不敢论刑,曹操对著他说:“知法犯法,怎能统御三军?虽然我是主帅,不能处斩,那就让我处罚自己吧。”说完,便拔剑割去自己的头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受刑是精神上的死刑。

总之,曹操的性格其实是长短各一、优劣并呈,史家对于他的“用人唯才”就多所称许。所以能成就霸业,想来也不是单向性格能以致之的罢!

智慧悟语: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提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看一件事总得从正反两面著手,才能看出个中三味来。

14。诸葛亮的“隆中策”

唐朝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诗中,曾对诸葛亮大大赞扬一番。杜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首诗不但称许诸葛亮计定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也推崇他为古往今来最为风流潇洒又指挥若定的第一儒将。

依《三国志》载。魏蜀吴三国的鼎足而立,是诸葛亮据形势分析向刘备献的策。“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曾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从容回答:“眼前的形势是,曹操坐拥百万兵马雄据北方,其人深具谋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人心归附,地势险要,但却不足以单独和曹操对抗。可以与之结盟,而不能谋取其地。剩下的就是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千里沃野,这两州的领道人刘表和刘璋昏庸无能民心思得明主治之,很容易就可拿下。”

从战略制高点看“隆中对策”,果真是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刘、曹、孙能够鼎足而三,诸葛亮实无愧于杜诗称誉的“万古云霄一羽毛”!

高明的策略也需有好的执行者。诸葛亮的“联孙抗曹”,成败的关键在于孙权是否愿意结盟?

当时的客观形势是曹操声势如日中天,既败刘备于长阪,复挥军直取荆州。刘备此时只剩两万精骑退守夏口,要谈结盟必需双方实力相当,否则只能“归附”。而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竟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孙权,订下同盟,后以水师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阻断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唐代名臣裴度评论诸葛亮,认为他的功绩、智慧还在萧何、张良之上,当是持平之论。至于后来辅佐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鞠躬尽瘁之后,病死五丈原,也只能说是“天意如斯,夫复何言!”

刘备临终托孤,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他毕竟忠心耿耿,回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所以,千秋万世之后,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智”与“忠”,着实感佩不已!

智慧悟语:亚历山大曾经为了自己的名声还未传遍世界而哭泣。

面对伟大的人物,我们也需要激励自己同样抱持一种英雄式的理想,并且勇于实践。虽然“成事在天”,但“不做”比“不成”会造成一生更大的遗憾!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1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是罗贯中整部小说中最贴近史实的章节之一。

公元二二八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命马谡在街亭屯兵扎塞,准备迎战魏将张合。马谡领兵到了街亭,一看此处山势险峻,只要凭险据守即可,无须伐木为栅再做屏障。马谡未依孔明之计,致兵败街亭而获罪入狱。

诸葛亮一向器重马谡,所谓“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就是马谡献的策,帮诸葛亮平定了南方彝族。但此时,为明正军律,诸葛亮也只得挥泪斩马谡。

临刑,马谡含泪对诸葛亮说:“丞相平日视我如子,我也将丞相视若亲父。我犯了死罪,不敢求赦;但希望善待我的家人!”诸葛亮回说:“我们平生之交,一如兄弟。你的孩子也一如我的孩子,我不会亏待他们的!”于是在十万军士的大哭声中,马谡从容赴刑。诸葛亮亲自临祭,并待马谡家大小一如己出。明正典刑,也全了上下之义。

诸葛亮斩马谡之事,参军蒋琬曾有不同的看法。他求见孔明,说:“春秋时,成得臣是楚国大将,由于对晋作战失利,而被楚王下令自杀,晋文公得知消息大为高兴。现在天下未定,丞相却要杀了智勇之士,不是亲痛仇快么?”孔明哭着回说:“以前孙武能制胜于天下,就是因为赏罚分明。现在四方分争,战乱频繁,如果失去了法度还怎么去带兵讨贼?”

诸葛亮坚持斩了马谡,之后,曾亲自上表给刘禅弹劾自己识人不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