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人史纲-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置经典。不过事实上,白马到中国的六十年代时,佛教在中国已经大大地流行,亲王刘英——刘庄的弟弟就以信奉佛教,举国皆知。
  道教是纯中国宗教,没有人知道它确实的诞生日子。道教跟道家学派有密切关系,老庄哲学的玄虚无为,很容易把人引入一种飘渺幻境。道家学派中有一部分人士转变为“阴阳家”,介乎学派与宗教之间。这种以炼丹炼金,求长生不死药的高级巫师,被称为“方士”,深受历代帝王的欢迎。以后方士中又有一部分转变为念咒画符的人物,道教遂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方士中一位大亨张道陵集神秘之大成,在四川鹄鸣山修炼。他用符咒为人治病祈祷,称“太平道”。追随他的门徒,都要奉献五斗米,所以也称“五斗米道”。张道陵死后,儿子张衡继承。张衡死后,儿子张鲁继承。张鲁时已到本世纪(二)末叶,各地混战,政府因他拥有群众力量,委派他当汉中(陕西汉中)郡长(太守)。
  ——但要到三百年后五世纪时,名道士寇谦之出世,才确定“道教”名称,并确定尊奉李耳为教主、《道德经》为经典、张道陵为先知。我们要特别注意,“道教”跟“道家”不同,犹如“狗”跟“热狗”不同一样。
  羌战于六十年代最后一年一六九年被压平,东汉政府胜利的代价之一是;没有被战争直接波及的中原地区,因军需孔亟,在苛捐杂税和官员贪暴,以及地主剥削重重迫害之下,引起大规模的逃亡和民变。逃亡和民变又引起因劳力缺乏而产生的水灾旱灾蝗灾。水灾蝗灾又引起农村破产,到处发生人吃人的可怕饥馑。政府中宦官跟士大夫正斗争的如火如荼,没有人关心那些在死亡中挣扎的农民。农民为了生存,遂逐渐集结在一个标帜“黄巾”之下,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黄巾标帜下农民运动领袖张角以他的家乡巨鹿(河北宁晋)为根据地,供符咒传教,一方面称太平道,一方面又称弥勒佛再世,成为佛道二教的混血儿。传教十余年,门徒有数十万人。张角分全国为三十六“方”,每方一万人,用四句话作政治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甲子年是一八四年,一八四年遂成为贫苦农民的盼望。各地公共场所,城墙上,城门上都出现“甲子”字样,人心振奋。
  甲子前一年(一八三)年终,张角的门徒马元义潜入首都洛阳,联络宦官作为内应,准备明年日期到时,夺取首都。可是如此庞大的组织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内奸或变节分子,另一位门徒唐周,像基督教的犹大一样,向东汉政府告密。就在一八四年一月,马元义被捕,被最残忍的车裂酷刑处死。根据口供的牵引,辗转杀了一千多人,并通缉张角。张角仓促间下令起兵,一夜之间,百万以上的农民,掀起暴动。他们用黄巾裹头,以分别敌友。
  一八四年距羌战平息,仅十五年。东汉政府用以讨伐羌部落的军队,恰好用以讨伐黄巾。那些凉州(河西走廊)部队在血腥中成长,强悍善战,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们,无法与他们对抗,尤其是张角又恰好病死,失去领导中心。于是这一历史性的农民暴动,只支持了十一个月,就被分别击溃。然而,这个世界却再也不能恢复以前的原状了。凉州部队开始轻视中央政府,大将之一的董卓,当中央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宫廷供应部长(少府)时,他不愿放弃军权,拒绝接受。偏偏又遇到两个浆糊脑筋何进与袁绍,利用他来胁迫何太后。
  八十年代最后一年一八九年,当洛阳追兵在黄河南岸小平津从宦官手中救出皇帝刘辩时,董卓率领大军,适时的赶到,刘辩就在凉州兵团护驾下,返回首都洛阳。
  八  三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董卓到了洛阳后,他的凉州兵团马上把洛阳控制。中央政府原来那些分属于袁绍、曹操的禁卫军,在凉州兵团面前,噤若寒蝉。袁绍、曹操知道已无能为力,先后逃走。董卓忽然高兴地发现,他控制首都就等于控制皇帝,控制皇帝就等于控制全国。他本来只是一个地方部队的将领,现在成了全国主宰。太快的形势变化,使他把政治看的太过于简单。认为现在什么都有了,只缺少威望,而建立最大威望的最大妙法,莫过于把旧皇帝废掉,另立一个新皇帝。于是,他强迫刘辩退位,另立刘辩九岁的弟弟刘协上台。明年(一九○),更把刘辩和他的母亲何太后杀掉。
  董卓没有想到,蛮干不但不能建立威望,反而引起强烈反感,等于把攻击自己的刀柄授给敌人。果然,正苦于没有借口的敌人有了借口,各地反对董卓的武力,在东方集结,推举门第最高的袁绍当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对洛阳是陌生的,他的根据地在关中(陕西中部),于是下令把首都迁到长安,距他进入洛阳只六个月。皇帝和人民,一齐踉跄上道。为了彻底执行,董卓纵火焚烧洛阳,自纪元前十二世纪姬旦在洛阳筑城以来,经营了一千四百年的当时世界最伟大最繁华的都市,化成一片焦土,一百公里以内,不见炊烟。居民仓促中向西搬移,既没有计划,又没有准备,像押送囚犯一样,凉州兵团夹驰道旁,奔腾鞭策,马蹄的践踏和饥饿疾病,使死亡相继,洛阳长安相距直线五百公里,沿途堆满尸体。
  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偏偏坐在非有政治头脑不可的座位上,不啻坐在毒蛇的牙齿上。董卓的暴发户日子只有三年五个月。一九二年,当东方战争胶着时,宰相级官员王允唆动董卓最亲信的部将吕布叛变,把董卓刺死,屠灭董卓三族。——关于吕布干掉董卓的经过,民间流传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说,王允有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儿貂蝉。他先让吕布跟她恋爱,等吕布入迷之后,王允却把貂蝉送给董卓,向吕布宣称是董卓抢了去的,激起吕布的杀机。
  王允只是一个谋略家,不是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那时皇帝的威信仍在,董卓死了之后,中央政府下令大赦,社会似乎又有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董卓手下大将牛辅,驻防陕县(河南三门峡),不接受命令,击败前往接收他军权的政府部队。可是,不久他就死于军营中的一次夜惊。他属下的三个中级军官李囗、郭汜、樊稠,决心投降,但他们曾经在大赦令之后继续反抗政府,所以要求政府再下一次大赦令。王允坚决拒绝,他说:“刚刚大赦过,不到一个月,怎么可以再赦?”三个军官当然不愿亲自把头塞到刀口底下,只有叛变到底。他们向首都进军,攻陷长安。霎时间,王允成了叛徒,就在长安城下,执行死刑。三个叛徒则成了国家正式高级官员,昂然地下令镇压叛徒。
  ——政治,有时很严肃很残酷,有时也很滑稽很幽默,好像一场精彩的卡通,使人忍俊不住。
  三个不成材的瘪三人物,分别担任宰相元帅,共执朝政。合作了三年,到一九五年,李囗、郭汇把樊稠杀掉,接着李囗、郭汜也反目成仇。李健劫持皇帝刘协,郭汜劫持文武大臣,就在长安城中对垒攻杀,五个月中,死伤数万人。长安成了恐怖与饥饿的鬼城。后来由另一位大将张济从中调解,两个小军阀才同意释放刘协和群臣,让他们东返洛阳。
  刘协与群臣离开长安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壮的人向外逃散,老弱互相杀害煮食。二三年之内,关中很少看见行人。长安紧接着洛阳,成为第二个遭到浩劫的都市。
  刘协和群臣刚逃出长安,两个小军阀才发现自己愚不可及地放掉了护身符,二人马上又化敌为友,联合率军追赶。刘协像被缉捕的盗贼一样,拼命地逃。明年(一九六),才算逃到洛阳。洛阳早成一堆瓦砾,没有房屋住,也没有东西吃,高级官员们亲自到野外拣柴挖菜,有些就在断瓦残垣间饿死。有些怀中有珠宝的,就被士兵抢劫后杀死灭口。御前会议也只能在废墟上举行,好像一个三流的破烂剧团,士兵们围着观看,脸上露着看闹剧时的惊奇和嘻笑。
  这时,中央政府的权威荡然无存,全国被大小军阀割据,无处不在混战。东汉王朝划全国为十三个州,除兖州(山东西部)之外,混战遍及十二个州。最主要的军阀,有下列人物:
  这些军阀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并非变民领袖,而全体都是政府官员,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长或握有军权的将领。他们表面上对皇帝十分尊敬,即令任用小小官员,也要上奏章请求批准,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当刘协逃回洛阳,正狼狈不堪时,没有一个军阀运送一粒粮食或一文金钱。袁绍一度考虑过迎接刘协到他的地盘,但他又想到那等于平空弄一个管辖自己的主人坐在自己头上,只有傻子才干。唯一的英雄人物是曹操,刘协逃回洛阳的次月,曹操就率领他的兖州兵团抵达洛阳。洛阳太过于残破,无法居住,于是迁都到他的根据地许县(河南许昌)。
  等到曹操开始用皇帝名义向全国发号施令,包括下诏责备袁绍拥兵割据的时候,袁绍那浆糊脑筋才恍然觉悟到皇帝的妙用。他既失去这个机会,唯一的办法是硬着嘴巴宣称曹操劫持皇帝。袁绍用对付董卓的办法对付曹操,他发动勤王军事行动。刘协迁都许县后四年,即下世纪(三)第一年(二○○),袁绍跟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东北古鸿沟渡口)决战,从袁绍建议利用董卓逼何太后和拒绝迎接皇帝两件事上,可看出他的智力商数要差一截。决战结束,他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而大败。
  九  东西方世界
  一○七年(班超回国后五年),日本倭奴国王师升,派遣使臣到中国,进贡生口一百六十人。
  一五九年(中国第一次宦官时代开始),贵霜王国迦尼色迹王,邀请佛教高僧五百余人,集会囗宾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西塔克西拉),统一教义,审定经文。
  一九二年(吕布刺杀董卓),罗马帝国皇帝康摩达,凶暴荒淫,被元老院下毒后绞死。罗马城禁卫军,及不列颠、叙利亚、多瑙河等地驻军,各拥立一帝,互相攻战。自奥古斯都大帝屋大维(前三○)以来的统一和平,共历二百二十二年,到此结束。
  一九三年(官渡战役前七年),罗马多瑙河驻军所立皇帝塞弗拉斯,削平群雄,进入罗马城。大举屠杀富民,把他们的财产赏赐给自己部下(从此,屠杀劫财,成为罗马帝国皇帝发财的传统方法之一)。
  第十六章  第三世纪
  东汉王朝终于完结。
  本世纪二十年代后,中国分裂为三个国家:曹魏帝国、蜀汉帝国、东吴帝国。被称为“三国时代”,自二二○年至二八○年,凡六十一年。三国时代以及三十年混战期间,产生了中国戏剧将近十分之一的故事材料,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时代。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它发行的数量远超过司马迁的《史记》,更把这个时代的大小事件,传播的连儿童们都知道。我们要想了解这个时代,与其阅读正式史籍,不如去看那部小说。不过要特别小心的是,在作者笔下,曹操被歪曲为奸恶人物,诸葛亮被歪曲为会呼风唤雨,能够占卜算卦的巫师。
  三国时代于本世纪初开始,而于本世纪末叶结束,新兴的晋王朝重新把中国统一。
  一  赤壁战役
  以曹操为宰相的东汉政府的统一中国行动,遭遇到激烈的反抗。军阀们当然不愿中央政府恢复权力,他们很满意割据的现状。
  曹操击败了袁绍后,把黄河以北诸州收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二○八年,再攻击以襄阳(湖北襄樊)为根据地的刘表。恰巧刘表逝世,他的儿子刘琮投降。投靠刘表的一支流亡军队的首领刘备,当时正驻扎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的城镇),仓促南撤,到夏口(湖北武汉)跟刘表的另一个儿子刘琦会合。中央政府部队尾追南下,打算一举荡平刘备和盘据在江东(鄱阳湖以东地区)的孙权——孙策已死,由他的弟弟孙权继承。这时候,双方的兵力;极端悬殊,政府有二十万人(对外宣称有八十万),孙权充分动员也不过四万人,刘备、刘琦联军只不过可怜兮兮的一万人。刘备和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政府的攻势。刘备进驻樊口(湖北鄂州西北樊口镇),孙权坐镇柴桑(江西九江),派他的大将周瑜率领他所能投入战场的三万人,逆流迎战。政府二十万大军从江陵(湖北江陵)顺流而下,双方在赤壁(湖北蒲圻西北)会战,政府军大败。这一战役最大的影响是确定了分裂之局,中央政府再没有能力集结这么大的兵力。
  ——政府军统帅曹操以绝对优势而失利,我们检讨它的原因:一、军中正流行传染病,使他的士卒一半以上丧失战斗力。二、曹操自以为天下已定的骄傲和由骄傲而产生的严重疏忽。三、运气太坏,那时正是二○八年的严冬,一向都刮西风,偏偏在会战时忽然刮起东风,使周瑜兵团得以顺风火攻,把曹操的战舰焚毁(民间传说是,全靠刘备的智囊诸葛亮筑台祭天,上天特地“借”给他这一场本不应该有的东风)。
  远在成都的军阀刘璋,因为受到北方五斗米教教主兼汉中(陕西汉中)郡长(太守)张鲁的威胁,异想天开的想出一个主意,邀请在赤壁战役中获胜的主角之一的刘备,为他抵挡张鲁。这是刘备做梦都梦不到的好运,他在大混战前期,始终弄不到一个根据地,像流寇一样,四方投奔,正是穷途末路,竟有人把可以得到广大土地的良机送上大门,使他迫不及待的满口答应。二一一年,他率领军队进入益州(四川及云南)。在跟张鲁作过象征性的若干次战斗之后,明年(二一二),他随意的找到一个借口,跟刘璋决裂,二一四年,他攻陷成都(四川成都),刘境投降。
  二二○年,曹操逝世,他的儿子曹丕立即夺取政权,把皇帝刘协赶下宝座,一百九十六年的东汉王朝灭亡。曹丕称他的帝国为魏帝国,把首都从许县迁回已经在安定中逐渐复原的洛阳。当消息于明年(二二一)传到成都时,刘备一向以刘姓皇族的后裔自居,于是他宣称继承刘协的帝位,建立蜀汉帝国。又明年(二二二),孙权在武昌(湖北鄂州;稍后迁往建业·江苏南京)也宣布建立吴帝国。
  三十一年改朝换代大混战,自上世纪(二)一九○年袁绍在东方起兵讨伐董卓,到本世纪(三)二二○年,随着东汉王朝的覆亡,而告结束。
  二  三国时代
  三国虽然各自独立,但消灭对方,追求统一的观念和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他们都希望由自己统一中国,但谁都没有这种力量。
  曹魏帝国开国皇帝曹丕跟他的父亲曹操一样,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但他缺少他父亲的政治军事才能,只能维持父亲遗留下来的局面,不能再开创新局。他曾数次进攻东吴帝国,但他无法渡过长江,以致使他竟讲出既没有知识,又没有出息的话:“大老爷开辟长江,就是为了要分割南北。”他死了后,儿子曹睿继位,这个瓶颈人物,比他父亲还不如,好像他的帝国已经统一了世界,而且固若金汤,他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建筑宫殿。他死了后,侄儿曹芳在一场政变中,政权落到大将司马懿之手。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当政,曹魏帝国遂走到末路。
  蜀汉帝国开国皇帝刘备,因他最亲信的大将关羽被东吴帝国杀掉,以及荆州(湖北及湖南)被东吴帝国占领,于是向东吴帝国宣战。但在犭虎亭(湖北枝江西北犭虎亭镇)会战中,被东吴帝国新起的年轻将领陆逊击败,一气而死,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乳名“阿斗”,是一个老实人,任用诸葛亮当宰相,把国家整个交给他。蜀汉帝国是三国中最小最弱的一国,它的南方四郡——越囗郡(四川西昌)、永昌郡(云南保山)、益州郡(云南晋宁)、洋河郡(贵州福泉),占蜀汉帝国面积的一半,于刘备逝世后,所有蛮族联合叛变,归降东吴帝国。诸葛亮首先讨伐四郡,他抛弃高压,完全采取心战,把蛮族领袖孟获生擒了六次,而六次都放他回去再战。当第七次又把他俘虏,又要作第七次释放时,孟获深受感动,发出重誓:“从今世世,永不背叛中国。”他果然遵守他的誓言,在诸葛亮进攻曹魏帝国时,四郡不但安定如常,还贡献大量人力和财物。
  诸葛亮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形下,对曹魏帝国先后发动了五次进攻。可是五次军事行动中,却有四次失败。第一次二二七年出发,于明年(二二八)在街亭(甘肃庄浪)会战中大溃。
  ——就在这次战役中,大将魏延曾经建议:由子午谷(秦岭峡谷之一)奇袭长安。可是这种冒险的军事行动,超出了诸葛亮谨慎稳健的性格,他不会不知道军事行动有时是必须冒险的,但他不敢尝试。之后曹魏帝国有了戒备,也就永远失去这个机会。
  第二次仍是二二八年,诸葛亮在街亭失败后,集结兵力,进攻陈仓(陕西宝鸡),不能攻克,而粮食已尽,只好撤退。第三次二二九年,唯一的一次,把曹魏帝国所属武都(甘肃成县)、阴平(甘肃文县)两郡人民,全部迁入蜀汉帝国屯垦,这对人口稀少的蜀汉国力,是一大帮助。第四次二三一年,进攻上邦(甘肃天水),而粮食又尽,败还。诸葛亮最大的困难是万山丛中,粮运不继,所以他决定改用屯垦政策。于是在第五次二三四年攻击时,进到眉阝县(陕西眉县),沿渭水南岸,开垦耕种,作长期打算。然而就在眉阝县近郊五丈原,诸葛亮逝世。这对人才缺乏的蜀汉帝国是一个致命的损失,他的军事职务由大将姜维接充,但宦官黄皓在刘禅身旁掌握大权,姜维的能力又远逊诸葛亮,维持残局已很吃力,不能再有超过诸葛亮的发展,蜀汉帝国也走到末路。
  东吴帝国开国皇帝孙权,当权时间最长,死的那一年(二五二)已七十一岁,距他接替哥哥孙策的位置,有五十二年之久。五十二年是一个漫长的日子,使他由英明而转入昏庸,所以东吴帝国内部一直乱的像一堆麦秸。经过多次政变,最后一任皇帝孙皓,又是一位标准型的亡国之君。他最快乐的事是活剥人的面皮,而用铁刷刷人的脸。他的一位大臣中风,不能言语,他认为他是假装的,用火放到头上烧他,一直把病人烧死。他曾经在冬天出游,愤怒的护驾士兵大声喧嚷:“敌人一来,我们就叛变。”他跟刘禅是一个对比,刘禅太无能,孙皓则太有能。
  三  政制·九品·清谈
  三国在政治文化上的贡献,蜀汉和东吴都没有地位。曹魏帝国掌握中国的精华地区,在短促的四十六年寿命中,有三点发展异于前代,并对后世产生长远的影响。
  第一  政  制中国自纪元前三世纪秦王朝创立九卿以来,这种政府组织,一直维持五百余年。本世纪(三)曹魏帝国建立后,才有重大改变,政府组织成为下表所列的形态:
  “尚书省”在九卿制度下,本名“尚书台”,是宫廷供应(九卿之一少府)所属的单位之一,负责收发皇帝的文件。首长称“尚书令”,就是秘书长。职员称“尚书”,也就是秘书。西汉和东汉王朝时,为了增强工作效率,尚书台迁到皇宫,在皇帝身旁办公,遂脱离宫廷供应(少府)而独立,并且因为接近权力魔杖的缘故,地位自然日渐重要。曹魏帝国开国后,再脱离皇宫,改称“尚书省”,正式成为政府中枢的行政机构,类似近代的国务院。尚书省下再分若干“曹”——“曹”,后来改称“部”,即二十世纪现代中央政府“部”的起源。“中书省”的情形完全相同,也是宫廷供应部(少府)属下单位之一,不过所管。的是皇帝和皇宫庶务性工作,本世纪(三)也正式成为中枢机构,负责政策筹划,诏命颁布,以及向皇帝随时提出建议。而原来的九卿,却被挤到旁边,因职务权力,跟尚书省各“曹”(部)重复,所以反而变成叠床架屋的人物和机构,但这个叠床架屋的九卿,却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初叶,专制政制结束时才被撤销。
  第二  九品  西汉王朝和东汉王朝由官员们推荐人才的办法,曹魏帝国加以修正,改由政府专任官员负责遴选,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对全国知识分子(包括已任职的中下级官员),依他们的才能和道德行为,分别评定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评定等级之后,小中正呈报大中正,大中正复核后呈报宰相。宰相审定后送给尚书省,作为任免或升降的标准,这是本世纪(三)知识分子进入政府的重要途径,九品中正制度实行三百余年,直到第六世纪末叶。但九品中正的流弊不久就非常严重,评定的标准完全脱离了“才能”和“道德行为”,而只衡量“门第”。知识分子如果他既不是大地主而老爹又没有做过大小之官,纵有很高的学识能力和很高的道德声誉,也不会被评为上品。大地主和大小之官(二者事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