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咸平三年(1000年)十一月的一次朝会张齐贤喝得醉醺醺地上朝,一身的酒气,话也说不清,实在是不成体统。
皇帝上朝,百官议政,这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张齐贤因醉酒而失态,这是大不敬,上纲上线分析起来,可是欺君之罪。如果较起真来,张齐贤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御史宿茂祯看不过去了,当场弹劾张齐贤,说他醉酒上朝有失礼仪,犯了欺君之罪。如果仅仅是御使弹劾,赵恒可能要和一下稀泥了事,偏偏有个人站出来较劲儿。这个人就是另一位宰相李沆,他公开站出来支持御史的意见。
有了李沆的支持,宿茂祯弹劾的分量就不同了。赵恒便问张齐贤有何话说。张齐贤说他偶感风寒,喝几口酒御寒,不想喝多了,并伏地请罪。
赵恒说道:“你是宰相,这样有失检点,怎么能够做文武百官的表率呢?朝廷有明文规定,朕也不敢徇私哟!”于是下诏,免去张齐贤平章事,即宰相的职务,守本官。
什么叫守本官呢?史书记载,张齐贤的官职是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也就是说,他的本官是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平章事是兼职。免去宰相之职后,回到门下省去,继续做他的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这就是守本官。
咸平四年(1001年)八月,守边的大臣传来告急文书,说李继迁率领他的部队出没于塞外,运送粮饷的车队,经常遭到他们的袭击,损失很大。
赵恒下诏,命兵部尚书张齐贤为泾、原等州、保安等军安抚经略使,知制诰梁灏作为他的助手,并命他们骑快马前去赴任。
2。弃、保之争
张齐贤放外要向皇上辞行,这叫陛辞。
赵恒接见了张齐贤,除对他说一些勉励的话外,也吐了一肚子的苦水,说李继迁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是一只喂不饱的狗,在大宋的边境,不是抢粮食,就是掠人口,弄得边境鸡犬不宁,他为这件事伤透脑筋,吃不安,睡不宁,接着话锋一转问道:“朕命你为安抚经略使,有什么打算?”
张齐贤认为,灵武远离内地,搁在塞外,是一座孤城,李继迁经常在那里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朝廷实在是有些鞭长莫及,想守住灵武,很难。要想使那里的百姓过上平安的日子,那是不可能的事。六七万军民住在那里,身陷险境,朝廷每年还要费大批的粮饷,实在是不划算。因此,他建议,放弃灵武,弃远图近,把那里的军民向内地转移,退守环庆,这样就一了百了,一劳永逸。
可叹张齐贤,空有满腹经纶,却出了这样一个馊主意,如果延伸在外的国土,遇有敌人来犯,为了图省事就自动放弃国土,那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岂不是要被外敌蚕食殆尽了吗?
赵恒听了张齐贤的建议,思索一会儿后说:“你先去看看再说吧!到时视具体情况而定,可弃就弃,可守必守。”
张齐贤领旨而去。
通判永兴军何亮得知张齐贤向皇上建议放弃灵武,上了一个名为《安边书》的奏章,强烈反对朝廷放弃灵武,奏折的大概意思是:
灵武地方千里,表里山河,舍之则戎狄之利,广且饶矣,一患也。自环庆至灵武凡千里,西域、戎狄合而为一,二患也。冀北马之所生,自匈奴猖獗,无匹马南来,唯资西域,西域既分为二,其右乃西戎之东偏,实为贼夏之境,其左乃西域之西偏,如舍灵武,复合为一,夏贼桀黠,俾诸戎不得货马,未知战马何来,三患也。为今计,请筑溥乐、耀德二城,以通河西之粮道,则灵武有粮可恃,虽居绝域之外,亦可以无恐矣。若不筑此二城,与灵武倚为唇齿,则与舍灵武何异?窃恐灵武一失,内地随在可虞也。谨奏!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8节:斩草未除根
赵恒看了何亮的奏折,御笔一挥,命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传阅,叫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如何处理灵武的事情。
知制诰杨亿支持张齐贤的观点,放弃灵武,退守环庆。他还用汉弃珠崖的例子为他的观点辩护。
汉弃珠崖,说的是汉元帝面对国家严重饥荒,不便劳师万里的客观情况,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放弃远征天涯海角的珠崖郡(海南岛)的故事。
灵武,是宋朝在塞外的一座孤城,相当于珠崖。汉朝能够放弃珠崖,我朝为何不能放弃灵武呢?
朝中文武百官中,大多数人都赞成何亮的意见,认为灵武地处河西走廊的要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放弃灵武,中原内地就失去了一道屏障,西夏戎狄就会长驱直入,更加肆无忌惮地侵扰内地。
两种观点,针尖对麦芒,谁也说服不了谁。赵恒见群臣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有些犯难,专门召见宰相李沆,征求他的意见。
李沆认为,李继迁不死,灵武就不能归朝廷所有。他也建议朝廷放弃灵武,并派专使到灵武,将灵武的军民人等撤退,并说这是蜇手断腕之策。
手腕被毒蜂蜇了,毒势向上蔓延,危及到生命,为了保住性命,只有砍掉手腕,这是蜇手断腕。同汉弃珠崖、丢卒保车的意思是一样的。
李继迁是一只喂不饱的狗,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给了他灵武,边境真的就能得到安宁吗?主张放弃灵武的人,似乎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大好河山,拱手相让,赵恒的臣子真的没有多少是有血性的。
赵恒听了李沆的话,只是默不作声,并没有表态。
李沆见赵恒既没有反对,也没有赞同,且也没有再说话的意思,就悄悄地退了出来。
丧土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史官都是要记录在档的。赵恒不愿做丧土辱国的千古罪人,他要保卫灵武,给朝廷留点面子。
此后不久,赵恒下了一道诏令,命王超率兵增援灵武。
王超兵发灵武,向文武百官表达了一个信息,皇上要保卫灵武。
赵恒总算是作出了一个正确决策。什么汉弃珠崖、蜇手断腕,那都是扯淡,无稽之谈,灵武是大宋国土,国土不能轻易放弃。
3。斩草未除根
张齐贤得知王超率兵增援灵武,知道皇上要保灵武,他在任所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说朝廷决心要守卫灵武,建议多派一些军队来,如果兵源不够,可以到江南招募壮丁,派往前线。
赵恒认为,到江南招募壮丁不仅会动摇人心,而且,把江南的壮丁千里迢迢调到北方去守卫边境,很不方便,没有采纳张齐贤的建议。
咸平四年(1001年)底,李继迁又大举进犯宋境,先是率军攻打清远军,宋廷清远军都监段义投降了李继迁,都部署杨琼为求自保,拥兵不救,清远城被贼兵攻陷。
李继迁攻陷清远城后,转攻定州、怀远,劫去宋军粮草辎重数百车,幸亏副都部署曹璨率军出击,才将李继迁击退。
这个曹璨,就是曹彬的大儿子。
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李继迁又联合西夏各部落攻打灵武,知州事裴济率领军民人等坚守灵武城,与贼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两军相持数月时间,仍是个不胜不败之局。
李继迁一面增兵围攻灵武城,一面派兵切断了宋军的粮道。裴济眼看城中粮草将尽,咬破手指写成血书,奏请朝廷发救兵,谁知送信的人在半路被李继迁截获。城中军民望眼欲穿,盼望救兵,不见援兵的踪影。人饿一天两天大概可以,时间长了,士兵们再也无力战斗,李继迁率贼兵攻陷灵武,裴济率兵与敌人展开巷战,力竭而亡。
裴济知灵州数年,在那里大兴屯田,发展生产,将灵武经营得有条有理,深得百姓的拥戴,可惜功业未竟身先死,落得个抛尸荒丘的悲惨下场。
李继迁攻陷灵武后,改灵武为西平府,作为西夏的都城。
赵恒得知灵武失守、裴济战死的消息后,有些后悔没有听信李沆等人的建议,放弃灵武,最终导致灵武失守,良将战死沙场的结局。他一面责令有关部门优恤裴济的家属,一面诏令王超屯永兴军,不得再误。
其实,灵武失守,赵恒自己是有责任的,因为他有心保守灵武,却又所用非人。大将曹彬临终时,赵恒曾问他,将军百年之后,谁可为将拒敌。曹彬向赵恒推荐了他的两个儿子曹璨、曹玮。赵恒放着将才不用,反而要用一个无能的王超。王超奉命增援灵武,在中途耽搁了那么长的时间,致使灵武失守、良将战死、军民伤亡惨重的悲剧。
王超贻误战机,灵武失陷,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赵恒没有追究他任何责任,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毋得再犯”就完事了。有罪不惩处,违了军法也不追究,难怪宋朝的将领老打败仗。
咸平六年(1003年)五月,知镇戎军李继和向朝廷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说六谷部酋长潘罗支愿意讨伐李继迁,请朝廷授潘罗支刺史之职。张齐贤也上书,请封潘罗支为六谷王,兼招讨使。
赵恒命几位辅佐大臣开会议定。辅臣们认为,潘罗支已经是酋长,授刺史之职,未免太轻了,如果骤然封王爵,似乎又太重了。招讨使这个官职,不应该轻意地封给外夷,经过商量后拟定,授朔方节度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
赵恒同意辅臣们提出的议案,颁诏封潘罗支为朔方节度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9节:狼来了
潘罗支受封后,上表谢恩,并说他已经集结了六万骑兵,等待朝廷王师到来之后,合兵一处,讨伐李继迁,收复灵州。
赵恒又下诏嘉奖潘罗支。
此后不久,李继迁攻打麟州,被知州卫居宝率领军民击退,转攻西凉,杀死了西凉府丁惟清,占据了西凉城池。
潘罗支居在六谷,本来就是西凉的藩属,他决定用诈降之计消灭李继迁。
李继迁不知潘罗支受职宋廷,以为他只是一个蕃酋,畏惧他的军威才前来投诚,丝毫不怀疑潘罗支的诚意。见潘罗支率兵来降,立即传令接见他。
潘罗支进城之后,向李继迁行跪拜之礼,接着歌颂李继迁德被塞外,威震西凉,六谷的藩部都愿意归降,给李继迁送上几顶高帽子,随后表示自己情愿听从他的指挥。
李继迁接连戴了几顶高帽子,满面春风,立即在身边给潘罗支摆一个座位,眉开眼笑地对潘罗支好言抚慰。
李继迁令潘罗支招徕部落,扩充兵力。潘罗支欣然同意,回到他的驻地,将六谷的藩部召集起来,一同来到西凉谒见李继迁。
李继迁亲自到校场检阅潘罗支带来的六谷番兵,番兵们有的持刀枪,有的持弩箭,列队鱼贯而入,接受李继迁的检阅。
潘罗支手持弩箭走在前面,在离李继迁十步之地站定,口里号令带来的番兵站好队,不要大声喧哗,眼睛却暗暗地注视着李继迁的一举一动,发现李继迁正专心观看刚进来的一队番兵,对自己这边毫不设防,突然弯弓搭箭,瞄准李继迁射出一箭。
李继迁正留心查核,猛听得弓弦响,忙睁目四顾,恰巧一箭飞来,不偏不倚,正中左眼,李继迁大叫一声道:“快!快!拿匪徒!”
左右听到李继迁的惨叫,正要上前保护李继迁,不料潘罗支带来的番兵手持兵刃,一拥而上。李继迁部下死命抵抗,但已被杀毙多人,剩了几个骁悍的弁目,保护着李继迁,且战且逃。番兵奋勇驱杀,几乎将李继迁擒住。李继迁的几个死党拼命相救,终究还是让他逃脱了。
李继迁逃回灵州,左眼疼痛难忍,命人抽出插在眼中的飞箭,不想连眼珠也一起带了出来,惨叫一声,晕死过去。终因医治无效,一命呜呼了。
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承了父亲的职务,派人将父亲战死沙场的事情禀报契丹。契丹赠李继迁为尚书令,封李德明为西平王。
环庆的守臣,因李德明刚刚继位,部落元气大伤,奏请朝廷降旨招降。
赵恒颁诏灵州,招降李德明。
李德明派牙将王侁奉表归顺。朝廷商议加封李德明,唯独知镇戎军曹玮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建议乘势灭掉西夏,并请缨出战。所上奏章的大概意思是:
叛酋李继迁,擅河西地二十年,兵不解甲,使大宋有西顾之忧。今其子危国弱,不即捕灭,后更强盛,不可制矣。愿假臣精兵,出其不意,擒德明送阙下,复河西为郡县,此其时也。枕戈待命,无任翘企!
曹玮,就是曹彬的二儿子,曹彬夸他有将才。
曹玮的奏章上达朝廷,赵恒看后却不以为然。朝中大臣们也有人说伐丧不义,不如恩加李德明。于是授李德明充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夏、银、绥、宥、静五州。后来听说契丹封李德明为西平王,也就封他为西平王。
四战火在北方燃烧
1。狼来了
收复了灵武,消灭了李继迁,臣服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大宋皇帝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其实则不然,刚刚搞定了西夏,另一个邻居又来找麻烦了。不用说,这个老添乱的邻居就是契丹。
契丹自莫州战败之后,老实了两年,大宋的边境也安静了两年。
两年里,契丹人虽然没有到大宋境内来抢劫,但并不说明以后再也不来抢劫。大宋是他们的仓库、粮食和人口的供应地,不到这个仓库里来拿点什么,总是觉得心挂挂的。因此,不来是暂时的,他们要在不来的时间内操练一下军队,筹措一些粮草,同时,也在等待最佳的时机出击。
李继迁攻陷清远军,大宋的边境又在到处冒烟,契丹人认为这是到大宋抢劫的最好时机,兵法上说,这就是乘虚而入。
宋军虽然在西夏与李继迁作战,但大宋皇帝赵恒也在密切注视着北方的另一个邻居契丹,并且安排了很多间谍搞情报工作,密切地注视着契丹的一举一动,契丹有什么风吹草动,身在汴梁的赵恒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消息。
契丹人欲乘虚而入、偷袭宋朝边境,赵恒在二十天前就接到了契丹人要入侵的情报。为防患于未然,他派遣王显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王超做他的助手,在契丹兵可能入侵的地方,驻扎军队,严阵以待。河北一带,几乎成了军营。
狼吃羊,最有效的办法是偷吃,乘猎人、牧羊人不备的时候,突然钻进羊圈里,就能饱餐一顿。如果猎人有了防备,狼是不容易得手的,即使有所斩获,也要付出一些代价。宋辽两国此时,就是这样的情况。狼还没有来,猎人已经子弹上膛,磨刀霍霍了。
契丹兵果然来了,他们这一次将抢劫地点选在遂城。
契丹人万万没有想到,宋军已经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他们刚刚进入遂城境内,宋军就出来迎接他们了。不过,迎接的方式特别了一点,不是奉茶,更不是吃饭、喝酒,而是手中的刀和箭。
契丹的士兵们在出发的时候都在做一个相同的梦,这次出征,就是到大宋境内去出差,出差的任务是搬运粮食物资,再就是找女人快活一番。他们好久没有出这样的美差了,一想到到达目的地后的那种快活,人人心里都美滋滋的。可是,当他们到达遂城的时候,却发现现实与他们想象的有很大差别,全副武装的宋军,早就在那里严阵以待,还没等他们列好阵势,宋军就如猛虎般扑了过来。契丹兵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如此猛烈的攻击,一下子就被打蒙了,仓促之间,胡乱地招架了几下,就从原路溃逃而去。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10节:良相归天
王显得理不让人,率领宋军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一路狂追猛打,砍下了契丹兵两万余颗血淋淋的人头,一直将契丹兵驱逐出境,才收兵回城。契丹人这次吃了大亏,又老实了两年。
转眼到了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契丹主再次派遣南府宰相耶律诺衮、南京统军萧达兰率领五万兵马进攻定州。
高阳关副都部署王继忠与大将王超、桑赞分兵两路支援定州。
王超率领的一千五百人马为西路军,王继忠率领的两千兵马为东路军。
王超的西路军,在望都县与一小股契丹兵相遇,一番交战,宋军杀敌甚多,小胜一场。
王继忠的东路军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走到一个叫康村的地方,与大队契丹兵相遇,王继忠一马当先,率兵与敌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从上午战到天黑,双方互有伤亡。天黑不能再战,双方各自收兵,约定来日再战。
次日天明,两军再战,王继忠指望西路军会来支援他们,谁知王超、桑赞见契丹兵声势浩大,不敢增援,带着他们的部队做了缩头乌龟,悄悄地溜走了。剩下王继忠的东路军在那里孤军作战。
王继忠率军孤军奋战,无奈敌众我寡,只得且战且走,退到白城的时候,天色已晚,将士们激战了一整天,滴水未进,粒米未沾,已经是精疲力竭,不能再战。恰在此时,契丹大队兵马追杀过来,四下里喊声震天,地动山摇。
王继忠仰天长叹道:“我与王超、桑赞合兵到此,满望杀敌报功,哪知他两军不战而去,单剩我孤军抵敌,为虏所乘,真正可恨!”
他见敌兵越来越多,便命令残兵赶快逃走,他率兵亲自断后。一部分部队突出重围,王继忠却被敌兵缠住脱不得身,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眼看突围无望,回转手中剑,正想抹向自己的脖子,谁知一支流箭射中马眼,坐骑一个踉跄便轰然倒地,王继忠坠落镫下,被敌兵活捉。
契丹兵将王继忠押解到炭山见契丹主耶律隆绪。
耶律隆绪知王继忠是一条好汉,命人劝他投降辽邦。起初,王继忠不肯相从。萧太后得知王继忠是一员勇将,命令将他软禁起来,每天大鱼大肉地款待他,派几个能说善辩的人陪着他,王继忠经不住诱惑,终于变节投降了契丹人,改姓名为耶律显忠。耶律隆绪封他为户部使,并赐给他妻室。
宋廷这边,以为王继忠战死沙场,又是抚恤他的家人,又是追赠他为高官,他们哪里知道,王继忠已是契丹人的座上宾,享受着契丹人的高官厚禄。
2。良相归天
咸平六年岁末,赵恒下诏改元,次年元旦,称为景德元年(1004年)。
国家改元,当然要庆贺一番。谁知庆祝活动刚刚结束,京师一带就发生了地震,京城虽然不是地震中心,但发生地震的时候,房屋都在晃动,有些不结实的房子经过这一震,也就变成了危房,再也不能住人了。地震持续十多天,此后一段时间内,朝廷上下为了救灾,忙乎了好一阵,才算平息下来。
三月底,后宫来报,说太后病了,病情似乎还不轻。
赵恒得知母后身体不豫,即与郭皇后同到慈寿宫看望,并召太医入诊。
太医诊断说,太后的症状是阴阳有些失调,无大碍,进几服药调理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说毕,开了药方,便去安排煎药了。
李太后对自己的病情很清楚,知道太医的话是在安慰自己,她对赵恒说:“这病究竟能好不能好,不要太医说,我自己清楚得很。”
赵恒连忙安慰皇太后,叫她不要担心,病一定会好起来的。
太后继续说道:“你靠近些,趁我还清醒,有几句话要嘱咐,皇儿你听好。”
赵恒连忙到床前跪下,郭皇后也跟着跪下,宫人内监见了,一齐跟着跪下。
李太后继续道:“皇儿做皇帝已经六年有余,国家的用人和行政,总算没有大的过失,我很欢慰。不过,做好事千日不足,做坏事一日有余。皇儿要永远保持现在的态度,不要突然改变,把以前的好名声、好政绩一股脑儿抛弃了。”
“这个儿臣知道。”赵恒跪在床前,恭恭敬敬地回答。
“国家的根本就是庶民,所以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皇儿施政,就要以民生为本,发一项政令,建一项事业,要求有利于民、有益于民,最低限度,也要不损民、不扰民。”
“儿臣知道!”赵恒依然恭恭敬敬地回答。
“至于用人方面,皇儿一定要亲贤良,远奸佞。如果任用小人,他们便会一手遮天,蒙蔽于上,诛求于下,搞得民不聊生,皇帝还认为是天下大治,等到发觉就来不及了。历朝历代之所以亡国,大多数是这个缘故。皇儿本贤明,其他的事,我也就不多嘱咐了。”说罢,猛烈地咳了起来。
赵恒恭顺地说:“儿臣一定会谨记母后的懿旨。”
李太后不胜喜悦,吩咐赵恒、郭皇后和宫人太监们都起来。
赵恒、郭皇后侍候李太后服了药,安睡后,才退出慈寿宫。旬日过后,太后的病情突然加重,虽经太医诊治,仍无力回天,竟然崩逝。
皇太后的后事办完之后,尊諡明德。
皇太后去世不久,宰相李沆病逝。
李沆字太初,洺州人,太宗皇帝称他风度端凝,不愧正士,提拔他为参知政事。
赵恒即位之初,李沆为右相,他每天将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