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的刘晏粗通此道。如今要理财,迫切要求继承并修改泉府的一些好的政策、制度,针对时弊,制定出相应的政策颁布实施。”
赵顼两眼盯着王安石,点头表示赞同。
王安石继续说:“古人有言:‘为政在人’,但人才很难得,十个人理财,有一两个人不出力,便会使全盘计划泡汤。尧与众人推选一人治水,九年不得成功。何况这一次变法,选用的不止一人,选用人才,不可能征求所有人的意见,到时肯定会有人说三道四,陛下如果决意变法,就要有思想准备,不要为那些异议所迷惑。”
君臣二人的这番奏对,王安石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改变风俗,请求变法;二是变法需要人来执行;三是变法是一个新事物,肯定会有人反对,他告诫赵顼要有思想准备,不要听信谗言。
赵顼赞同王安石的意见,并叫他着手拟定新法规。
第二天,赵顼下令成立一个创立新法的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命王安石和他保举的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同主持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工作。所用人员,由王安石自行选调。
赵顼这叫做疑人不用,用人就不疑,该给的权力都给了。
王安石挑选吕惠卿、曾布、章惇、苏辙等人组成一个改革的领导班子,分别负责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日常事务工作。
吕惠卿曾做过真州推官,任满后进京听调,同王安石谈经论文,很多观点不谋而合,王安石竟称他为大儒,大事小事,都要和他商议,凡是上奏赵顼的材料也都由他主笔,几乎一天也不能离开他。
曾布即曾巩的弟弟,事事迎合王安石的意旨,王安石也视为心腹。
新班子成立后,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拟定了八条新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
前面六法,旨在富国,后面二法,旨在强兵,合称富国强兵八法。
新法草案公布之后,就像一滴冷水掉进了热油锅,朝野立即热闹起来,除王安石的追随者外,朝中的老臣没有一个赞成新法,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在朝廷一次扩大会议上,唐介站出来反对新法。他认为,祖制不可改,新法太荒唐,指责王安石是在哗众取宠,完全不顾现实。他还说,文学与朝政是两回事,他叫王安石还是专心致志地去研究文学。
唐介的意思是说,王安石文才还可以,政务却是一个外行,叫他不要乱掺和。
王安石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立即反唇相讥,说唐介太没水平,读书太少,叫他回去多读点书。
王安石年轻气盛,说出的话更具有攻击性。
两人的争论充满了火药味,似乎带了一点人身攻击的味道。赵顼听王安石说唐介读书太少,坐在龙椅上差一点笑出声来。
唐介年老体弱,在百官中也有一定的声望,在朝堂之上受到一个年轻后辈的挖苦,而皇上明显带有庇护之意,气得两眼发直,一口气没有转过来,顿时晕厥过去。
廷议出现了意外,无法进行下去了。赵顼手一挥,宣布廷议结束。立即有人上前把唐介抬了出去。
第二天传来噩耗,唐介昨天抬回家后,一直没有醒过来,虽然有宫中御医前去诊疗,仍然无济于事。天刚黎明,唐介便撒手人寰,到阎罗王那里报到去了。
变法还没有开始,就气死了一个老臣,这似乎在昭示变法不会一帆风顺。
唐介的死,并没有影响赵顼、王安石君臣二人变法的决心,时过不久,赵顼便逐步推行新法。
新法规最先推行的是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王安石颁行第一个新法——均输法。
为什么要急于实行均输法呢?这是因为当时北宋政府的贡输制度问题成堆,亟待解决。
北宋的都城在现开封,这里居住着几十万军队,一百多万居民,每年要消费的粮食、丝麻织物以及制造军器需用的竹木、皮革、筋角等物资不计其数。京城出产不了这些东西,需要外地调运。这些运抵开封的物资,都是百姓向政府缴纳的贡赋。
当时百姓的赋税缴纳是实物制,生产粮食的地方缴粮食,生产竹木的地方缴竹木,负责运输的机构将这些物资经汴水运送到开封。
负责运输的机构叫发运司,主持这项工作的官员叫发运使。
发运使只管运输,并不知道开封各种物资的需求情况,也不知道仓库里什么物资紧缺,什么物资过剩,长期以来,总是按部就班地一船一船地向京师发送。结果出现一部分物资多得没地方存放,一部分物资奇缺。有一些笨重价低的物资,从很远的地方运到开封,运费超过价值的几倍,造成很大浪费。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78节:变法的序幕正式拉开(2)
推行均输法,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
王安石委派办事能干的薛向为江、浙、荆、淮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财赋和茶、盐、矾、酒等收入,全权负责推行均输法。
均输法与旧的制度不同之处在于,中央财政拿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交给发运司作为本钱,在六路范围内通盘筹划,调配物资;发运使有权了解京师各种物资的库存情况和当年的支用情况,再根据需要向京师发运物资。在做好物资供应的同时,保证京师的粮食供应是发运使的重要任务。
薛向很有理财经验,上任之后,对京师每年物资的供需情况进行了调查,京师需要什么物资,心里有了一本账,制订了一个详细的物资供应计划,对于京师不需要的物资,他便将这些物资在六路之间转运变卖,通过地区之间的贸易得到差价收益。
经过薛向的精心部署,开封国库积压的物资得以消化,不足的物资也能及时得到补充,通过在六路之间物资的转运变卖,从地区贸易差价还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均输法的好处很快就显现出来,薛向也因此而得到嘉奖。
尽管如此,均输法还是遭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
知谏院范纯仁说薛向在处理同西夏的争端上获罪罢了官,不应该起用这样的人。
知制诰钱公铺说王安石重用在政治上受过处分的人,是徇情枉法。
王安石听了当然不高兴,便在皇上面前告了钱公铺一状。很快,钱公铺被贬往江宁任知府去了。
钱公铺遭贬,并没有让反对派们闭口,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翰林学士郑獬、知开封府滕元发也都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城。
御史中丞吕诲见反对变法的人一个一个地被贬出京城,知道这都是王安石在捣鬼,连夜写了一份奏折进宫面圣,半路上遇着司马光。司马光问他为何行色匆匆,他说要进宫弹劾王安石,请司马光帮他说话。
司马光惊讶地说,王安石正得到朝廷的重用,在朝中呼风唤雨、叫红不绿,这个时候弹劾他,不是找亏吃吗?
吕诲叹口气,说王安石好执偏见,排除异己,他日必败国家大事,这是国家的心腹大患,他身为言官,岂能坐视不理。
司马光顺水推舟地说,他是进宫给皇上讲课的,不妨一路同行。
两人进宫面见赵顼,君臣礼过之后,吕诲从袖子里取出弹劾奏章,送呈御览。
赵顼见是一份弹劾王安石的奏章,里面无非是指斥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奸臣当道,贤者尽去,祸乱将由此而生等等。他先还没在意,因为自变法以来,每天都听到了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奏折。看着看着,赵顼的脸色突然大变,怒形于色,接着将奏折掷向吕诲,怒斥道:“简直一派胡言。”
原来,吕诲的奏折中有一句:“误天下苍生者,必斯人也!”
吕诲的这句话名义上是指责王安石,却也伤了赵顼,因为变法虽然是王安石组织实施的,但都得到了赵顼的支持。说王安石误天下苍生,也就等于是说赵顼误天下苍生。身为皇帝,有人说他误天下苍生,他能不生气吗?而说这种话的人,能有好果子吃吗?
吕诲也是一个倔人,虽然皇上发火了,他却并无惧色,反而大声说:“陛下如果不看臣的奏折,臣也不愿与奸佞之徒同朝共事,请陛下撤了我的职吧!”
赵顼见吕诲撂挑子,冷着脸,什么话也不说,手一挥,示意吕诲滚出去。
司马光虽然目睹了这一幕,也不敢再说话了。
吕诲退出后刚回到家,圣旨随后就到了,命他立即出京,出知邓州。
范纯仁再次上表弹劾王安石,赵顼将他的弹劾奏章压而不发。范纯仁见奏章递上去如石沉大海,乞请辞官而去。
赵顼下诏撤了他谏官之职,改判国子监。
范纯仁继续上表,要求辞职,拟好了奏折,正准备送出去,王安石派一个人找他,对他说,已经改任他为知制诰,请他不要多说话了。
范纯仁听后勃然大怒,说王安石在收买他,即使拿一座金山来,也休想堵住他的嘴,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说罢,将奏稿交给来使带去。
次日,赵顼正在看范纯仁的奏折,王安石突然进来了,言辞激动,奏请立即罢黜范纯仁,将他逐出京师。
赵顼说,纯仁无罪,就是外调,也要安排一个好地方,就命他出知河中府吧!
王安石见皇上不愿重罚范纯仁,不便多言,只得悻悻退出。
范纯仁即范仲淹第二个儿子,以父荫得官,历任县令判官,官声颇好。后来升任侍御史,在议濮王典礼时遭到外谪,不久又召还京师,命知谏院,这次因不满王安石变法,再次贬出京城,出知河中府。范纯仁做人,不失其父风范。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79节:变法遇到阻力
四帝王的决心
1。变法遇到阻力
吕诲遭受革职处罚,范纯仁被逐出京城,标志着王安石变法中排除异己的开始,变法派与守旧派的争斗,逐步由暗转明,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这种转变,是由一桩命案引起。
登州有一美妇人,出嫁前夕,得知未来的老公相貌很丑,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实在是心有不甘,于是起了谋杀亲夫之念。她暗藏利刃潜往夫家,企图谋杀亲夫。恰逢其夫耕作在田间小睡,当妇人举刀砍下的时候,其夫已经惊觉,慌忙间举手相挡,保得一命,只是举手遮挡的时候,被砍掉一指。夫家将妇人告官。知州见妇人长得漂亮,与其夫实在不般配,起了恻隐之心,欲开脱妇人。他叫妇人承认杀人之事,许诺按自首论罪,上报朝廷。
案子报到上来后,王安石认为州官的意见可行。
司马光则认为这是枉法,谋杀亲夫,怎么能够减罪呢?
王安石却说,既然是自首,就应该罪减一等。
司马光不同意王安石的意见。他说法律明文规定,因他罪而致杀伤,他罪是主罪,今妇人谋杀亲夫,只是事出有因而没有杀死,妇人犯的是谋杀罪。谋自谋,杀自杀,不能分开,也就是说不能别开谋杀罪而判以伤害罪。
王安石却坚持要按自首论处,如果自首而不按自首论处,那就是有违法律。
两人相持不下,案情报到皇上那里,赵顼竟赞同王安石的意见。
侍御史兼判刑官刘述认为王安石这是无视法律,皇上的命令也有问题,于是便封驳诏书。封驳诏书,就是御史拒不执行皇上的命令,在皇上的诏书上签上意见,退给皇上。御史台的御史们,有封驳诏书的权力。
王安石见刘述封驳了诏书,一怒之下,奏请赵顼,罢免了他的官职。
刘述因封驳诏书而遭贬,御史台群情鼎沸,刘述率刘琦、钱顗、孙昌龄等几名御史联名上书弹劾王安石,请求罢免王安石的相职。这样一来,一场争斗便化暗为明。
王安石没有丝毫退让之意,奏请皇上,把这几名不听话的御史全部逐出京城,流放到边远的小县当小吏去了。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王安石正式颁布实施青苗法。
青苗法,实际上是一种农业借贷方法,春耕的时候,农民没有种子钱,政府贷款给农民,取二分息,农作物收割后,随夏税连本带利偿还。由于是在播种青苗时借贷,所以叫青苗法、或青苗钱。
王安石做太守时,曾实行过“贷谷以民,立息以偿”的办法,既解了农民无钱春耕的燃眉之急,政府也从中得到利息,一举两得。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最为人所知的一项新法,后世谈王安石变法,最先想到的就是青苗法。因为这一项新法影响到全国的每一个村庄,涉及到千家万户,上至富商大贾,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项新法,这是青苗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
本来,一个月之前,王安石就要颁行青苗法,但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改革班子里意见出现了分歧,吕惠卿极力附和王安石,苏辙却认为青苗法不可行。王安石问他理由,苏辙说,借钱给农民,本来是想帮助他们,但钱到了他们的手里,有些人就会乱用,还款的期限到了却无力偿还。这样,官府就要催讨、逼要,如此一来,不但没有救民,反而还要害民。
王安石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苏辙,只好暂缓执行。
大约一个月后,京东转运使王广渊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反映京东地区农民春耕缺少资金,只得向富户借贷,富户为富不仁,乘机提高借贷利息,农民不堪负重。他请求将本道的五十万钱帛以低于富户的借贷利息借贷给农民,这样,农民可以免受高利贷者的盘剥,政府也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息。
王安石看了王广渊的奏折,高兴地说,这就是青苗法呀,怎么说青苗法不可行呢?他立即以六百里快递传召王广渊进京,商量推行青苗法的事宜。
王广渊进京后,汇报了推行青苗法的一些想法,得到王安石的赞赏。
次日,王安石奏请赵顼,先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试行青苗法,取得经验后,再逐渐向全国推广。
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王安石的报告,很快得到批准。
苏辙是改革班子中的成员,一个月以前,由于他的反对,使得青苗法缓行,一个月以后,他的观点仍然没有变,尽管皇帝已经批准了,他的观点还是不变,仍然认为青苗法不可行,并且还极力阻止推行青苗法,为此还同吕惠卿争吵起来。
吕惠卿是新法的拥护者,但他又说服不了苏辙,只能向王安石汇报,说苏辙阻挠青苗法的实施。
王安石听后大怒,认为苏辙既然阻挠新法,就不宜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他准备将苏辙逐出改革的领导班子,并重罚他。幸亏陈升之从旁劝解,才使苏辙逃过一劫,罢为河南府推官。
王安石推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太子中允就是太子的授课老师,这是个有至高荣誉的职位,他日太子做了皇帝,太子中允就是名副其实的帝师。
司马光认为吕惠卿心术不正,朝野对他的呼声也不好,并说王安石误信奸人,建议赵顼不要重用此人。
赵顼并不听司马光的意见,仍然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任命吕惠卿为太子中允。从这里可以看出,赵顼对王安石简直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宰相富弼并不赞成变法,见王安石不可一世的模样,心里很不舒服,但皇上对王安石又是言听计从,料想自己不能与之争锋。惹不起,躲得起,他推说自己有病,请求辞去宰相之职。
赵顼很快就批准了富弼的请求,命他出判亳州。
富弼临去时警告说,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而小人必占上风。因为正人君子是为道义而争,小人则是为权力而争,结果双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坏人得权。他预言国家大事若如此下去,国家必将大乱。
富弼罢相后,赵顼提拔陈升之为同平章事。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80节:陈升之称病
2。陈升之称病
陈升之就任宰相之后,赵顼曾向司马光打听朝野对这件事的反应。
司马光回答说:“闽人阴险狡诈,楚人善于交际,今二位宰相都是闽人(曾公亮是晋江人,陈升之是建阳人,都属于闽地)。二位参政都是楚人(王安石是临川人,赵捠俏靼踩耍际粲诔兀U饧父鋈巳绻岢膳蟮常芯陀泻孟房戳恕!
赵顼说陈升之有才能,通晓民政。
司马光却说:“有才能当然可以用,但他的身边必须要有正直的人帮助他,监督他的言行,这样才能不出乱子。”
“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赵顼转了个话题。
司马光不假思索地说:“外面的人说王安石虚伪,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他的性格太执拗,太固执,刚愎自用,有时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这是一个很大的毛病。”
司马光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对王安石的评语还是比较公正的。但他的意见,并没有改变赵顼的决定。
陈升之是王安石变法的同志,他同王安石一起创设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当了宰相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陈升之当了宰相,考虑到变法遭到绝大多数人反对的事实,想改变一下现状,做一些符合大众口味的东西以笼络众望。于是奏请罢免有众矢之的的三司条例司,以求在百官中得到一些赞成票。
陈升之当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拿三司条例司开刀,出乎王安石的意料。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争吵。
陈升之知道,王安石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同他作对绝不会有好下场,很多人试图同他较劲,结果都很惨。他不糊涂,既然同王安石撕破了脸,自己就得卷铺盖走人,他选择了很多人都采用过的办法,请病假。
富弼是这么干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干的。称病不出,这是政府官员表示不满情绪的一种最好办法,从古到今,屡试不爽。
3。三不足的由来
陈升之病休之后,王安石推荐枢密副使韩绛主持三司条例司的工作。
韩绛是王安石的忠实追随者,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奏请全面推行青苗法。他说青苗法是便民之法,民间都愿意向政府借贷,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试行,效果很不错。
赵顼求变的心情也很迫切,接到三司条例司的奏报,下令在各路设置提举官,专门管理推行青苗法的借贷之事。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有三个目的,一是使富人不得乘农民之急高利盘剥,体现的是抑兼并、济困乏的思想;二是使农民“趋时趋事”,不误农时,发展农业生产;三是使国家财政收入得到增加。
各路提举官在执行的过程中,对第三条的认识似乎要深刻一些,这就是增加财政收入。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贷款,贷出的款越多,收回的利息就越多,收的利息越多,提举官的政绩就越大。由于一味追求财政收入,青苗法在实行的过程中就变了味。
很多地方为了多获取财政收入,便想方设法多贷青苗钱,不论贫富贵贱,按户头分配。实际的情况是,富户并不特别需要借贷,贫户急需借款,官府又怕他们还不起,有些地方的提举官便想了一个办法,按百姓的财力,自富至贫,将官款按比例分摊,并规定贫困户借款由相邻的富户担保。
王广渊在京东,将那里的民户分为五等,上等户强行贷钱十五千,下等户强行贷钱一千,到期如果不能还款,便派衙役上门逼讨。王广渊进京汇报,反说百姓对政府是感恩戴德。
所有这些,当然逃不过御史们的眼睛。
谏官李常、御史程灏,上表弹劾王广渊在京东强行摊派,坑害百姓。河北转运使刘庠,根本就不发青苗钱,他的理由是百姓不愿借贷。
王安石亲自到御史台对御史们说:“你们到底要怎么样?积极推行新法的能吏你们要弹劾,对新法消极对待的你们置之不理。朝廷的事情都是这样办,还能富国强兵吗?”
御史台并不归中书省管,王安石也捂不住这些人的嘴,该说的他们还是要说。
十一月,颁行农田水利法。
前参政张方平丁忧期满还朝,受命聘任地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省,这也是一个反对变法的人,如果留在京师,对变法将会形成一种阻力,因王安石排挤出判应天府。
熙宁三年(1070年)春,司马光主持对李清臣等人的考试,他在试卷里出了一道策问题:“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实际上是向应试者质询,示意他们做文章予以批驳。
试卷送呈皇上审批时,赵顼叫人“以纸贴其上”,并批示“别出策目,试清臣等”。
第二天,赵顼问王安石:“听到有三不足之说吗?”
“不知道!”王安石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当赵顼说起三不足的内容时,王安石便知道这是有人在搞鬼。他虽然没有高度概括出三不足,但类似的内容确实说过。他的脑子转得快,立即因势乘便,申明人言不足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