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民党下台内幕-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民党或国亲合并后的新政党能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能不能在2008年取得执政权,不仅取决于该党的改革与发展,而且还取决于民进党执政会不会犯下大错。若民进党还是搞冒险的“台独”活动,台湾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让人民吃到苦头,国民党或新政党可能就有机会执政。然而,这种理性的分析,并不能保证泛蓝按照人们设想的方向发展,就像岛内政局的变化一样,没有规律可循,经常出现意外。
国亲合并或泛蓝整合是大势所趋,但合并之路维艰,整合过程难免出现分裂。即使合并成功后,也不能保证未来不再出现分裂。从第三世界民主国家或地区经验看,政党重组频繁,是一种常态,台湾政党尤其是泛蓝阵营也难逃此一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国亲合并或泛蓝整合,都会影响到国民党的未来发展,既不能排除国民党东山再起与重新在台执政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历史中因政党的重组或持续衰败而消失。
附录
孙中山简历(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名世。1879年(光绪五年)去美国檀香山读书。1884年后回香港、广州学习。1887年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后行医澳门、广州。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革新,遭拒绝,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次年,于香港设兴中会总部,准备广州起义,事泄逃亡国外。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1905年8月,在日本创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改良派全面论战。此后积极发展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月29日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因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妥协,2月13日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被选为理事长。9月任全国铁路督办。1913年因宋教仁被害,发动二次革命,旋败。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被推为总理。1915年至1916年,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任大元帅,誓师北伐。次年遭西南军阀排挤赴上海。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在绝境中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3年驱陈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大本营。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中国国民党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11月应邀带病北上讨论国是,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号召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作斗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著作有《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等。
蒋介石简历(1887—1975)
浙江省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1927年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蒋经国简历(1910—1988)
浙江省奉化人。蒋介石长子。早年在家乡、上海、北京接受中小学教育。1925年去苏联,先后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红军中央军事政治研究院学习。在苏期间,曾任农村苏维埃副主席,工厂技师、厂长。1935年与苏联人芬娜(后名蒋方良)结婚。
1937年返国后,任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新兵督练处处长,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员兼赣县县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在赣南推行新政。1943年赴重庆,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青年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三青团第二处处长,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1948年任上海经济区督导办事处助理督导,同年底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
到台湾后,历任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主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部长,兼“国家安全会议国家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副院长兼“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1972年任“行政院”院长。1975年任国民党中央主席。1978年任台湾“总统”,兼任“国家安全会议”主席,“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主任委员,“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
1987年7月宣布解除“戒严令”。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1987年11月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李登辉简历(1923—)
台湾省台北县三芝乡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淡水中学、台北高等学校毕业。1946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农业经济系肄业。1948年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两度留学美国,1952年获艾奥瓦大学经济硕士学位,1968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博士学位。
曾任台湾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52年任台湾省“农林厅”经济分析股股长,合作金库研究员。1957年后任“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技佐、技正、农业经济组组长。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后,被延揽入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政务委员”。197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8年任台北市市长。1979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81年出任“台湾省主席”。1984年当选“副总统”。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后,继任“总统”、国民党中央代主席。1988年7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主席,“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安全会议”主席。1990年3月,当选“总统”。在1996年台湾首次“总统”直选中,高票当选。1999年,公然提出分裂国家的“两国论”。在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反对连战与宋楚瑜合作,并对本党候选人连战支持不力,导致败选,国民党失去在台执政权。在国民党党员的强烈抗议下,李登辉被迫于同年3月24日辞去党主席,不久被国民党开除党籍。2001年8月,成为主张“台独”的台联党“精神领袖”,也是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总代表。
连战简历(1936—)
台湾省台南市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竹秀小学,重庆南山小学肄业。1957年台湾大学法学院政治系毕业。195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国际公法与外交学硕士、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及康涅狄格大学。
1968年返台,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政治研究所所长,代理法学院院长。1969年9月为台湾出席联合国“代表团”顾问。1975年任台湾驻萨尔瓦多共和国“大使”。1976年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青年工作会主任。1978年兼任“世界青年反共联盟台湾分会”首任主席,同年7月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8月任“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81年任“交通部”部长。1987年任“行政院”副院长,同年7月兼任香港小组召集人。1988年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1990年6月任台湾“省政府”主席。1993年任“行政院院长”。
国民党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至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常务委员。第十四届起任副主席,第十五届任第一副主席,现为国民党主席。
1996年,当选台湾首次民选“副总统”。在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候选人连战因国民党分裂而败选。同年3月,代理国民党主席;6月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临时会议上当选党主席。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中,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合作参选“正、副总统”,因发生“3·19枪击案”意外事件,再次败选。
系《台湾通史》作者连横之孙,已故台湾政要连震东之子。
1970年被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长于政治学研究,著有《民主政治基石》、《西洋政治思想》、《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1983年至1984年》等。
民主进步党简介(1)
1986年9月28日,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追求民主自由、主张“台湾住民自决”的各股“党外”势力组建成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打破了国民党长期“一党专制”的局面。民进党成立后,逐步变为一个公开主张与追求台湾独立的政党。在2000年3月“总统”选举中,因国民党阵营的分裂,民进党取得执政权,成为执政党。
一、基本情况
民进党自成立后,到执政前,基本支持者一直保持在35%左右。2000年3月上台后,民进党不断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资源积极发展基层实力。
(一)选票实力稳步上升。自1989年首次参选后,民进党的得票率一直稳步增长。在“立法委员”选举方面,1989年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为2829%,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为3609%,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为3317%,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为2956%,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为3338%;2004年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为3972%。目前民进党在“立法院”所占的席次为87席,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在县市长选举方面,1989年第11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3834%,1993年第12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103%,1997年第13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312%,2001年第14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527%,获得9个席次,连同高雄市,目前执政的县市共有10个。在“总统”选举方面,1996年“总统”选举得票率为2113%,2000年“总统”选举得票率为393%,2004年“总统”选举得票率为5011%。
(二)党员人数稳步增加。民进党成立之初,民进党的党员人数仅有1万余人,1995年发展为8万余人,1999年发展到20余万人。2000年3月上台后,社会上涌起了一股入党潮,民进党党员数成倍增长,目前已突破40万人。
(三)政党认同度稳步上扬。民进党成立之初,民进党的民意认同度仅有7%,1996年升为15%,在上台前一直维持在20%左右。上台后,其民意支持度一直维持在23%—29%之间,居于国、亲两党之上,成为岛内第一大党。
二、组织架构
民进党的党务机构主要分为中央、县市及乡镇市区党部三级。各级区域组织以党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为执行机关,评议委员为评议机关。
(一)“党员代表大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关,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一次,代表任期2年。主要职权为修订党章,议定党纲,听取并检讨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罢免中央执行委员及评议委员等。
(二)主席。党主席的产生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2年,连选可连任一次。历任党主席为江鹏坚(第一届)、姚嘉文(第二届)、黄信介(第三、四届)、许信良(第五、七届)、施明德(第六届)、林义雄(第八届)、谢长廷(第九届)、陈水扁(第十、十一届)、苏贞昌(第十一届补选)。
(三)中央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中央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中执会共设委员35人,其中由“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出30名委员,并互选10人为中常委,任期均为2年,可连选连任。除党主席为当然中执委以及中常委外,并增列4席当然中执委以及中常委,当党主席为“总统”时,为“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以及“总统”指定的3人;当党主席非“总统”时,为“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干事长与书记长及县市长之间互推1人。
党主席可就中常委中提名副主席1—3人,经中执会同意后任命。中央党部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3人,由主席任免。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组织、外交、大陆事务、侨务、社运、文宣等部门。
由于中执会与中常会均采合议制,也即重大决策必须经由多数委员的同意。中执会尤其是中常会经常成为党内各大派系进行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场所。目前党内的派系主要有“正义连线”(第一大派系)、“新潮流”、“福利国”、“新世纪”、“新动力”、“台独联盟”等。
(四)中央评议委员会。设委员11人,候选委员3人,由“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出,并由评议委员互选1人为主任委员,任期均为2年,可连选连任。
(五)地方组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民进党的基层组织逐步完善,目前已在各县市设立了县市及乡镇市区党部。
三、政策主张
追求“台湾主权独立”是民进党的基本政治目标。其政策主张具体有:
(一)政治主张。民进党自成立之日始就带有严重的分离倾向,声称“台湾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共同决定”,并于1991年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列入党纲,叫嚣“独立建国、制定新宪,依据国际法原则重返国际社会”,“两岸依据国际法在国与国的关系下发展关系”等等,蜕变为地地道道的“台独党”。然而,这一激进“台独”主张却阻碍了民进党的发展,民进党后来不得不对“台独党纲”进行了一些淡化处理,并于1999年5月8日通过了所谓的“台湾前途决议文”,逐步由过去叫嚣“建立新而独立的国家”与“台湾共和国”转变为鼓吹“维持现状就是独立”的“事实台独”,声称“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附属岛屿;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2000年3月上台后,陈水扁鉴于民进党实力有所增长,于2002年8月3日抛出了“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谬论,彻底暴露了“台独”真面目。
民主进步党简介(2)new
(二)两岸关系主张。民进党并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列入该党“外交”之中,即视为“国与国的关系”宣称海峡两岸“应以平等地位进行和平竞争”,透过全方位对话,寻求深切互相了解与经贸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构,以期达成双方长期的稳定与和平。
(三)对外关系政策主张。宣称台湾应广泛参与国际社会,并以寻求国际承认、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为奋斗目标。对外不再坚持使用“中华民国”,并以各种不同名称,广泛参与各类官方及非官方国际组织。
(四)政治制度主张。主张实行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政治体制,“排除任何形式的暴力与专制”,建立“以多数人的自由意志、自由决定为基础的法政秩序”,“保障基本人权、国民主权、权力分立与制衡、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政党平等与自由”等等。
(五)文化政策主张。提倡发展“新国民意识”,推动中小学教育教材本土化,重塑台湾民众对台湾历史文化的认知。
亲民党简介new
2000年3月31日,宋楚瑜结合一批政治人士正式宣布成立以“人民第一”为宗旨的亲民党,并逐步发展成为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台湾第三大党。
一、基本情况
亲民党成立后,依靠党主席宋楚瑜的个人魅力及“立法院”党团的优秀问政品质,取得一定发展。
(一)具有一定选票实力。在2001年底县市长与“立法委员”选举中,第一次参选的亲民党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46个席次,得票率为1857%,在县市长选举中获得台东与连江两个席次,得票率为236%;在2002年初举行的县市议员、乡镇市长选举中,亲民党获得4席乡镇市长,49席县市议员;在2002年6月举行的乡镇市民代表及村里长选举中,亲民党共获得58席乡镇市民代表,20席村里长;在2002年底台北市、高雄市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亲民党共获得8席的台北市议员,7席高雄市议员。不过,在2004年“立法委员”选举中,亲民党仅获得34席,得票率降为139%。
(二)政党认同度有所上升。亲民党正式成立前夕,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亲民党已拥有12%的支持度,之后一直稳步向上发展,一般维持在17%左右,居于民进党和国民党的支持度之间。
(三)党员人数稳步上升。亲民党成立后,在选举中坚定支持宋楚瑜的民众逐步转化为亲民党的党员、认同者或支持者。亲民党成立首日,各地要求加入亲民党的民众非常踊跃,该党正式党员现已突破6万人。从亲民党党员的省籍来看,外省籍、本省籍(包括闽南人和客家人)、原住民等各个族群都有,打破了外界对亲民党将沦为“外省党”的疑虑。
二、组织架构
亲民党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中央与地方二级制,各级组织以各级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为执行机关。
(一)“全国委员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关,会议每年由党主席召集一次。“全国委员会”主要由曾任或现任各级公职、“民意代表”、各级党务干部以及各界具有代表性的党员组成,名额约400人左右。主要职权有:修订党章,议定党纲,听取并检讨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罢免中央执行委员,议决本党重大政策议案。
(二)主席。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2年,连选可连任。副主席若干人,由主席提名,报请“全国委员会”备查。2002年5月15日,在亲民党首次举行的党主席选举中,同额竞选的现任党主席宋楚瑜以9946%的超高得票率顺利连任。目前副主席为宋楚瑜在2000年“总统”选举时的副手张昭雄。中央党部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由主席任免。中央党部并设中央咨询委员会,设咨询委员若干,由主席聘任。中央党部下设政策研究中心、组织部、文宣部、行政部、财务部五个单位。
(三)中央执行委员会。共设委员21人,除主席、副主席为当然委员外,其余19名皆由“全国委员会”直接选举产生,任期2年,连选可连任。其中比例分配为现任“立法委员”9人,现任行政首长、政务官、党务主管5人,“地方民意代表”5人。并规定中央执行委员每星期定期召开一次会议,由党主席召集并主持。由于目前亲民党仍属于草创期间,为避免内讧,党内并未选举中执委。
(四)地方组织。亲民党成立之后,就开始积极建立地方党部,招募党员。
三、政策主张
亲民党成立之后,陆续就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两岸关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
(一)两岸政策主张。依循“国统纲领”相关原则,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基础上,进行两岸协商,惟未来台湾现况的任何改变,皆须经台湾全体人民的同意。依“三阶段整合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搁置统、独争议;第一阶段进行经济性及功能性“交流”,开展两岸经贸互惠合作;第二阶段推动两岸“社会互动”;第三阶段则迈向“政治整合”。中共应明确承诺放弃武力犯台,展开两岸互惠平等对谈,确保“中华民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发展两岸经贸,以“全球布局”与“策略性开放”的原则,尽速开放“三通”,发展两岸经贸,善用台湾优势条件,以大陆市场及资源发展台湾经济。
(二)政治主张。主张维护“中华民国宪法”,建立权责相符的“宪政体制”,回归“双首长制”的宪政规范;尽速制定“政党法”、“游说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