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不合祖制。在这段话以后,司马迁又写了三个字“太后憎”,这一“憎”一“欢”把太后的心理全部写出来了。太后高兴的是传位给梁王,太后恼恨的是窦婴的阻止。窦婴是她的亲侄子,关系非常近,就因为这窦太后就取消了窦婴出入皇宫的门籍,不允许他自由进宫了。可见在这个事情上,窦太后是多么计较这个话。
画外音:窦太后因为喜欢小儿子梁王刘武,所以不顾汉朝帝位父子相传的祖制,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由梁王刘武来继承帝位。她的想法也有依据,因为中国古代有另一种皇位继承方式,“兄终北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继承皇位。而在家宴上,汉景帝确实也说出了将来把皇位传给梁王刘武的话。那么,汉景帝为什么要这么说,他有没有真心传位给梁王刘武呢?司马迁在《史记·魏其侯列传》中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呢?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那么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第二年,也就是景帝前四年,汉景帝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从第二年的行动来看,汉景帝没有传位梁王的意思,那么既然没有传位梁王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
两个解释:第一,向他的母亲示好。表示一种友好,就是讨好他的母亲。第二,安抚梁王。因为梁王,他母亲这么一个劲儿地说,梁王早就有这个心。而且在《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这件事的时候,还写了这么两句话,说梁孝王当时就知道景帝说的不是真心话,但是他也心中窃喜,偷着乐,很高兴。毕竟这是一个很入耳的话,听起来很高兴。这就是景帝在家宴当中传达的这个信息。如果说汉景帝不打算传位给梁王,又说了这番话,我觉得汉景帝这番话是个误导,他只能使窦太后的偏心更偏,使梁孝王的野心更野。所以景帝的误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次家宴完了以后,这一年的春天,就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画外音:根据《史记·孝景本纪》记载,公元154年,汉朝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因为汉朝建立后实行了同姓封王的分封制。各诸侯国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势力越来越大。在汉景帝当政的时候,诸侯国的强大开始影响到中央政权的稳固。于是,汉朝大臣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个建议被汉景帝采纳,在这个背景下,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汉景帝开始有过一阵惊慌失措,后来稳下了神,才决定要平叛。在平叛的时候,他任命了他父亲汉文帝临死之前托付给他的一个大臣,因为汉文帝临死之前给他托付了一句话,他就用了当时的一个中尉,周亚夫。也就是荡平诸吕的那个周勃的儿子,用他做太尉统兵,同时任命大将军窦婴坐镇荥阳,平定齐赵的叛乱,周亚夫对付的是吴楚,而且在周亚夫出征之前跟汉景帝有一段对话,这个周亚夫就在对话中间讲了自己平叛总的方针。怎么定这个平叛计划,周亚夫这样讲:说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呢?说吴楚七国的军队它的士气相当旺,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避让它的锐气,不能够正面与它冲突,那怎么办呢?把梁国扔给他们。这个时候梁国的国君是窦太后的幼子刘武。这个梁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我们讲《项羽》,讲《吕后》,都提到彭越这个人,彭越是最早任命的梁王。这个梁国的土地跨在什么地方呢?山东的西南,然后继续向南,到河南的东部,再到河南的南部,这个地方横跨山东、河南两省,历来是个战略要地。当年楚汉战争就是因为彭越在梁地断项羽的粮道,而现在吴楚七国的叛军要向西攻打,打入函谷关,必须拿下梁国。如果不拿下梁国的话,可能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如果拿不下梁国,他西进的话,梁王有可能断吴楚叛军的粮道。所以周亚夫的计划把梁国扔给他,当然这个计划是很冒险的一个计划。周亚夫这个计划可以说是谋国不谋身啊,为国家谋划的多,为个人谋划的少。如果说这个梁国扔出去了,万一梁国叫吴楚军攻陷了怎么办?那这个结果,要么梁王被俘,要么梁王自杀。梁王或者被俘或者被杀的话,他的老娘窦太后能答应吗?窦太后最疼的是这个小儿子,周亚夫的主张就是把梁国扔出去。当然,周亚夫这个主张在当时来说虽然冒险,但是有它的可取之处。它的可取之处就在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
梁国首当其冲经受吴楚军的进攻以后,梁国军队战斗得非常苦,一开始就几万人全军覆灭。梁孝王在最紧张的时候,他把韩安国为首的七个大将请出来,他亲自跪在地下拜托这七位将军为他去抵抗吴楚之兵。那么骄横的一个诸侯王,竟然跪拜将军,你可见梁国危险到什么时候了。而且梁王是一天一个使者向周亚夫请救兵,周亚夫是一兵一卒不派,梁王在周亚夫哪儿请不到救兵,直接把状告到汉景帝那儿,汉景帝下诏书叫周亚夫求梁国。史书记载是五个字“太尉不奉诏”。太尉周亚夫不奉诏,不执行皇帝的命令,这个事情就很严重了。周亚夫为什么敢不奉诏,而且这个事件结束以后,因为平叛只有三个月,平叛结束以后汉景帝并没有处罚周亚夫,而且重用周亚夫,非常信任周亚夫。那说明汉景帝对周亚夫不奉诏这件事根本不在意,这个不在意我们可以倒着推出来,他们开始的时候是有过一个约定的,就是要把梁国扔给吴楚兵。如果梁国被攻破了,那也是牺牲局部,保全了大局。如果梁国被削弱了,那刚好满足了汉景帝的愿望,梁国的被削弱,梁王今后再向他的哥哥汉景帝叫板的实力就弱了。吴楚七国之乱平叛,梁王是立了大功,据史书记载,平叛结束以后,梁国立的功和中央政府立的功是各占一半。他能以一个诸侯国的人力物力立了一半的功劳,梁王是立了大功的,立了大功的梁王当然更具备竞争储君的地位了。也就是平叛之后的第二年,汉景帝突然宣布,立皇长子为太子。但这时候薄皇后没有废,也没有立栗姬,只是立了太子。他这个立太子明面上看,他是应大臣们的要求,因为他当皇帝当了四年了没有立太子,太子是国之根本,所以大臣们有这个要求。另一方面,汉景帝是想用立皇长子的办法封堵梁王。所以窦太后第一次发力去为梁王争取储君的事情就这样宣告失败了。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汉景帝并不想把皇位传给梁王,所以梁王虽然在平定吴楚七国的叛乱中立有大功,但汉景帝却迅速把栗姬的儿子刘荣立为太子。太子人选已经确立,按说太子之争就应该结束了。但《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栗姬在汉景帝病重期间做出了一次不理智的行为,这使汉景帝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栗姬究竟做出了怎样不理智的行为,她的不理智会对太子刘荣的地位产生影响吗?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梁王刘武虽然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但汉景帝心目中的储君人选并不是梁王。为了封堵梁王,汉景帝迅速把栗姬的儿子刘荣立为太子,但栗姬却因为一次不理智的行为在汉景帝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栗姬究竟做出了怎样不理智的行为,她的不理智会对刘荣的太子之位产生影响吗?
但是这件事情失败以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汉景帝病重,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因为在病重期间,汉景帝就感觉自己的这个病未必能好,所以他给栗姬一个嘱托,就所谓的托孤了。这个嘱托说,“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嫌之而未发也”,就是汉景帝在病重的时候,把这些已经封为王的这些儿子都托付给栗姬,让她好好照应这些皇子,这个话至少说明两点:第一,汉景帝对自己的病情很不乐观;第二,吕后之祸的惨痛教训,使汉景帝不得不考虑对其他皇子有一个交待。汉高祖八个儿子,吕后就给收拾了四个,还弄死了一个孙子。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按一半来处理至少要处理掉七个,这个对汉景帝来说威胁太大。所以他嘱托这个栗姬一定要照顾好其他的皇子,这就是汉景帝托孤的两个原因。这个时间是在什么时间呢?我们再往下看,因为在这个托孤中间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无废太子之意;第二,有立皇后之心。理方面没有废太子之意,另一方面有立皇后之心,他既然这个话是对栗姬说的,很虽然,汉景帝这个时候已经考虑要立栗姬为皇后。她的儿子已经三年前被立为太子了,那么三年后,立她为皇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既然考虑到封后的问题,而薄皇后是在汉景帝六年的九月被废的,所以这件事情,汉景帝病中托孤这件事情应该是在废薄皇后前后,而且来说,放在废薄皇后之后更合理。如果薄皇后没有被废,或者不打算废,他应该向薄皇后交待善待诸子。之所以向栗姬交待,说明薄皇后可能是被废掉了,又打算立栗姬为皇后,所以向她交待。这是两个重要的信息,可惜的是,这两个重要的信息栗姬都没有抓住。这两个重要的信息她都没有听懂,她就记住,她先来了一个什么呢,先是怒,然后是不答应,再往后就是言不逊,说话还很难听。据野史《汉武故事》记载,“栗姬怒,弗肯应,骂上老狗。”还骂皇上是老狗。骂皇上是老狗这句话,第一,不是空穴来风,野史记载有它的根据,栗姬确实出言不逊,但是不是出言不逊到了骂皇上是老狗这种程度,我觉得不大可能,这叫恶语啊。一个妃子,还没有被立为皇后,她居然敢骂皇上为老狗,这个就是栗姬再怒再不理智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但至少说栗姬这个时候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她失去了最后一个当皇后的机会。所以这是栗姬非常不理智的一点,这件事情不久,汉景帝竟然意外地好了,她没有死,汉景帝这件事就压下来了。这是我们说栗姬的反应。汉景帝是什么反应?汉景帝的反应首先是恼,再一个是没有发作。汉景帝的恼是可想而知的,你想想作为汉景帝他会怎样想,你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两年了,我就一直没有立你,为什么不立你啊,我在观察你,观察的结果是你不合格。所以汉景帝非常恼火,他为什么没有发作呢?大概不出这两个原因:第一,汉景帝这个人是个非常有城府的人,他不愿发作。再一个,在病中,不能发作。你现在发病,你再一发怒,岂不是病情更加严重了,太不聪明了,所以汉景帝这个火压下来了。这个事情虽然因为汉景帝病好后过去了,但这个事情并不算了结。如果我们推测不错的话,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景帝六年九月薄皇后被废之后。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栗姬缺乏政治智慧,她没有听懂汉景帝病重托孤背后的意思,丧失了最好的能够当皇后的机会。而她的不理智,导致汉景帝对她极为不满。她的幼稚也使太子刘荣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而就在这个时候,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汉朝的宫廷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这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这是一个什么事情?汉景帝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
汉景帝病重托孤实际上暗示着栗姬可能会被立为皇后,但栗姬的不理智行为使汉景帝对她极为不满,她的幼稚也使太子刘荣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就在这个时候,汉朝的宫廷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这是一个什么事情?汉景帝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
到了景帝七年,又出现了一件事,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王夫人她指使外朝的一个管礼仪的官,这个官的职务叫大行,叫大行向皇上写一个奏章,说栗姬提儿子立为太子已经三年了,中国历来是母以子贵,子以母贵,那么根据母以子贵,栗姬应该被封为皇后了。当然外朝的大臣他并不了解宫廷之中五个女人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反而以为这可是个邀宠的机会啊,假如皇帝批准了这个奏章,那栗姬岂不要大大感谢这个提建议的大臣吗?所以这个大臣就提了个建议,这个建议报告一打上去,汉景帝是龙颜大怒啊,非常恼火,他这个恼火也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汉景帝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这一次他上了王夫人的当,他不知道指使大臣做这个事的人是王夫人,他以为是谁来指使做的呢,他以为是栗姬,他觉得是栗姬等得不耐烦了,儿子当了三年太子,老娘一直没有被立为皇后,等不及了,急不可耐地让外朝的大臣们替她去提建议。这样一来,这个老谋深算、极有城府的汉景帝把去年的旧帐,加上今年的新帐,其实旧帐是真的新帐是错的。不过这些当皇帝的人,一方面自己确实很聪明,另一方面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两方面的聪明加到一块儿,他就觉得自己更聪明了。有聪明,又自以为聪明,他怀疑是栗姬,所以他来了个秋后总算帐,老帐新帐一块儿算。那个病中的事情是远因,这次大行的奏章是近因,他一块儿发作,把太子给废了。所以在景帝前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其实这个太子是最亏的,这个太子刘荣,他是在五个女人的角逐之中,他是一个卷入的人,但他又毫无能力左右这个局面,就因为他的母亲,他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贬为临江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是一不做二不休,一方面是废了太子,另一方面他指使手下的大臣把栗姬在朝中的所有的亲属全部逮捕处死。所以汉景帝这个人是一个后发制人的人,他的恼怒他能憋很多年,然后一块儿发作。他一旦发作起来,是雷厉风行,双管齐下,一方面贬太子,一方面贬栗姬,一方面把栗姬的亲属全部抓起来处死,把栗姬的问题干脆利落不留后患地全部解决。所以栗姬最后就失去了做皇后的机会,在忧愤之中不久就死去了,很快就死了。
画外音:因为栗姬政治幼稚,在汉景帝重病托孤的事件中表现极不理智,埋下了汉景帝对她不满的隐患,再加上王夫人的煽风点火,这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决定,贬斥栗姬,废掉太子。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再次空缺,但王夫人还没有来得及动作,窦太后再次跳了出来,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取储君之位。那么,汉景帝究竟会怎么办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的呢?
汉景帝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他的母亲他是表示我同意,表示了同意。另一方面,他又向他母亲提出来,这件事情关系重大,需要和朝中大臣们商量一下,这就是所谓朝议,在朝中大臣们要讨论一下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所以汉景帝就召集了一些大臣,这些大臣中间有一个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就是主张杀晁错的那个大臣袁盎。袁盎参加了这一次会议,而且袁盎是这次朝议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本来是轮不到袁盎的,应当轮到晁错,但是晁错在景帝前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已经被冤杀了,错杀了。所以到景帝七年这个朝议的时候,这个主角就是袁盎了,结果袁盎这些大臣和汉景帝最后商量的结果导致窦太后的建议被搁浅了,不提了。其实汉景帝召集这次朝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对他老娘说我同意,反过来召集大臣们一开会大臣们不同意,他的目的是想以朝臣之嘴以封太后之口,用大臣们的嘴封住太后的嘴。然后,以袁盎为首的一批大臣到宫中直接去见窦太后,给窦太后说了一番。袁盎到了窦太后那儿,窦太后马上就把自己的观点亮了出来,要立梁王为储君。袁盎就问,说您立梁王为储君,那梁王死了,梁王要是下世了,您把这个帝位再传给谁啊?她说我再传给他哥哥的儿子。哥哥死了弟弟当,弟弟死了,再传给哥哥的儿子,就是传给汉景帝的儿子。袁盎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春秋时期有个宋国,那个宋宣公死的时候就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他弟弟做了几年国君死的时候非常感激他哥哥传王位给他,所以他弟弟在死的时候又留下遗诏,把王位的继承权再还给他哥哥的儿子,就还给他侄子,结果他的亲儿子不同意,他的亲儿子把他的表哥杀了,又把这个权夺过来了。结果是他兄弟两家的后代是你杀我,我杀你,搞得宋国是五代没有平安。袁盎就把这段话,这个历史故事,这个历史教训讲给窦太后听。窦太后一听,楞了,我们知道窦太后的学问不行啊,她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她家里出身是一个很低的低层,没有多少文化,春秋时宋宣公的故事她是一点儿没听说。袁盎给她一讲,她觉得这是个事,你传给梁王,可以啊,梁王死了怎么办?再传给景帝的儿子,那要是梁王的儿子不同意呢?那景帝的儿子跟梁王的儿子这中间不就要拼起来了吗?所以这样一提,窦太后是再不提立梁王为储君了,但是窦太后心里头是勉强接受了,梁王会同意吗?梁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请看下集《继位太子》。



第5讲继位太子

画外音:在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栗姬因为政治幼稚,再加上王夫人从帝煽风点火,最终使汉景帝做出贬斥栗姬,废掉栗太子的决定。而根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栗太子被废后,窦太后马上跳了出来,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储君之位。这个时候,汉景帝利用朝议的机会,让大臣们出面说服窦太后放弃这个打算,梁王刘武争夺储君之位就这样失败了。那么梁王刘武会就此罢休吗?而皇十子刘彘在一开始并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景帝朝真正的太子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汉景帝在景帝前七年废掉太子刘荣以后,窦太后第二次发力,提出来要让梁王刘武接替储君之位。这等于说给汉景帝第二次出了个难题,汉景帝怎么来破解这个难题呢?你可以回忆一下,汉景帝在未立太子之前他先说传位给梁王,等梁王一立大功他再不提了,马上立他的皇长子,等他的皇长子一废,窦太后再次提出来,他交给大臣们去说,然后他也不解释,让大臣们去说服窦太后。窦太后在道理上就觉得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后患极大,这样梁王就基本上被排除了。当然,这个排除是在窦太后那个地方被排除,而且这个事情汉景帝做得是不显山不露水,他没有反对啊,他同意啊,是大臣们不同意啊。但是实际上大臣们的那个幕后主持人,那个幕后指挥,那个幕后的手,就是汉景帝。这首先就要排除梁王,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汉景帝为什么一直在阻挡梁王去做储君?
为什么?一个,是亲情。窦太后想立她的儿子,汉景帝何尝不想立自己的儿子呢?再一个,是祖制。汉朝的祖制是父子相传。第三个原因,梁王的骄横。梁王由于窦太后的支持,窦太后的赏识,所以梁王虽然封在梁国做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但是他的出入,他的那些个仪仗完全比照天子的仪仗,所以汉景帝听了以后很不高兴。这三个原因,亲情,祖制,还有他的骄横,都导致汉景帝不可能传位给梁王。当然,窦太后的第二次的发力又被汉景帝给化解了。
画外音:根据《史记·魏其侯列传》中记载,窦太后在一次家宴中曾经提出让梁王做储君的建议,这是窦太后为梁王做储君的第一次发力,但是没有成功。关于这件事情,王立群先生在上一集《储君之争》中已经讲过,而王立群先生在刚才的讲述中又讲到,窦太后趁着汉景帝废掉栗太子刘荣,储君人选暂时空缺的机会,第二次发力。再次为梁王争夺储君之位,但又一次失败了。那么梁王会因此放弃储君之位的争夺吗?他下一步的举措会是什么呢?
这一次发力被化解之后,梁王心里非常不服,他就派人去打听,谁坏了我的事。后来一打听,袁盎和朝中的一帮大臣坏了他的事,结果梁王是真大胆啊,他派刺客进京,将袁盎和参加朝议的十几位大臣全部刺杀。你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因为没有立你为储君,你竟然敢派刺客进京把大臣给杀了,这件事情是当时震惊朝野的一件大事情。一个国家的大臣一夜之间都被杀了,这还了得,汉景帝立刻派人追查。而且汉景帝马上意识到,这个幕后的主使人很可能就是谁呢?就是他的那个小弟弟刘武,梁王刘武,而且立刻派人到梁国去调查,果然不错,查来的结果抓住人了,抓住人一追查就是梁王手下两个最信任的人,他们干的事。而且当中央政府的人到梁国去逮捕这两个人的时候,这两个人竟然藏在了梁孝王的王宫里面不出来。当然中央政府不能到王宫里去直接逮捕他们了,所以汉景帝这个时候就发诏书发了很多,一天一个诏书,要严查凶手。最后,又是韩安国亲自出面去给梁王刘武讲了一番话,韩安国这样说,他说大王你想一想,他说你和当今天子的关系,和当今天子和那个被废掉的临江王刘荣,就是那个废太子皇长子哪个关系近,梁王说那不用问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