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学良却信心十足地说:“不管能不能悬在灵堂上,我都要送。”    
    赵一荻还想劝他,可是她发现他的神色那么严峻,只好咽下了想说的话。    
    


第四卷 冬第一章 面对生死(7)

    “保密局说张先生的挽联,最好不要送到蒋总统的灵堂上去。”    
    “为什么我的挽联不能送?”    
    “这……”段毓奇欲言又止。    
         
    张学良愤然地将桌子一拍,说:“那就把这挽联悬挂在我的书房里吧!”    
    赵一荻对两幅本来应该出现在蒋灵堂上却悬在自家书斋的挽联,虽然从心里难以接受,可她知道自己不应该改变张学良的意愿。    
    几天后,张学良很想出席国民党在大溪举行的蒋介石葬礼,但他同样被段毓奇通知说:“保密局说张先生最好不要参加了。”可是,张学良仍然坚持说:“请你把我的要求报告给经国先生,我要去,我要去蒋先生灵堂吊唁他。虽然我早已在野,可是他毕竟是我的一位朋友啊!”    
    蒋介石葬礼结束后,即将移往慈湖陵墓。困居在复兴岗的张学良仍然没有接到保密局允许前往的通知。那些苦闷的日子里,赵一荻发现张学良情绪苦闷。似乎他真死去了一位朋友,而且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直到蒋介石已经在慈湖陵墓安葬半年以后,有一天,蒋经国才派王新衡到复兴岗来,向张学良转达了蒋经国的意见:“经国先生很感谢张先生在先总统病逝后的忠心,但是,那时您不宜公开露面。现在,经国先生同意您可以前往慈湖谒陵!”    
    “谒陵?”张微微一震。    
    王新衡点点头:“对,经国先生理解您的心思,但是在那时无法让您出现。现在他希望先生以谒陵的方式,去先总统的陵前致哀。”    
    “好吧!”张学良沉思许久,终于接受了蒋经国的这一安排。    
    蒋介石死后不久,张学良得以前往大溪附近的慈湖,拜谒曾经与他既有换帖情谊、又有政见之仇的蒋介石墓前。在台湾当然只有少数知情者知晓。而赵一荻对张学良送挽联和前往蒋陵拜谒,始终不能理解。尽管如此,赵一荻对蒋夫人宋美龄却保持着另一种感情,她认为宋美龄是她和张学良的恩人。    
    “我就要到美国去了,台湾没有我立足的地方。”1975年9月的一天上午,赵一荻又见到了蒋夫人。那天早晨,特务队长段毓奇忽然向她和张学良转达宋的约请:“张先生,四小姐,蒋夫人请你们去士林官邸吃顿便饭。时间是下午3时。”    
    那时,她们已知道宋美龄即将赴美国看病。但是,赵一荻并不清楚宋美龄在蒋介石死后不久就去美国的原因,更不了解宋与蒋经国之间早就存在的芥蒂。当她们坐在士林官邸中正楼的客厅里时,还是从宋美龄悲伤的神情中,感受到这位已失去了靠山的老夫人,正在面临着一种痛苦的抉择。蒋介石在世时,她在台湾政坛一言九鼎,如今蒋经国继位,台湾政局当然会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宋美龄的开场白,让赵一荻和张学良都感到几分凄凉。    
    “我离开台湾以后,见面的机会不多了。可是,我仍然希望你们还像我在这里时一样,始终笃信基督耶稣。”宋美龄在餐桌前亲自为张、赵两人布菜斟酒,她的神情有些凄婉和悲哀。    
    “请夫人放心,我们会永远信仰基督教的。”赵一荻发现张学良良久无语的沉默着,急忙接过宋递来的杯盏,默默饮下了一杯醇酒。    
    “本来,如果老先生健在,我还有其它的打算。”宋美龄人将远行,心绪凄苦,吐语也难免慈善。她说:“汉卿,四小姐,虽然已经给了你们一定的自由,可是我想在老先生对过去那段历史渐渐淡忘以后,再对他进上一言。希望他忘掉过去,都是信基督的人嘛。又何必老是对从前耿耿于怀呢?可是,现在我的一切打算,都难成现实了。唉唉,汉卿,我一想起你在蒋先生去后送他的那副挽联,心里就更加愧疚!我正是从那挽联中,才看出你张汉卿的为人啊!”    
    赵一荻吃惊地怔住了,万没想到那副不允许在蒋介石灵堂悬挂的挽联,宋美龄居然已经牢记在心里了。    
    “我走了以后,你们的处境也许有所好转,我已经叮嘱了经国,要他给你们以基督教信徒应有的自由。”宋美龄举杯与张学良、赵一荻对饮,她语意里含有许多未能说清的隐衷。    
    宋美龄的离去给赵一荻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她很留恋这位蒋夫人,她和张学良是在宋美龄走后在机场上发表的书面谈话中,隐隐体察到往日光焰四射的宋美龄,原来是带着政坛失意的怏怏不快离去的。    
    赵一荻将宋美龄的书面谈话看了又看,只见她写道:“近数年来,余迭遭家人变故。先是姐丈庸之兄去世,子安弟、子文兄相继溘世。前年霭龄大姐在美病笃,其时总统方感不适,故迟迟未行。迨赶往则姐已弥留。无从诀别,手足之情,无可补续。……而余本身在长期强撑坚忍,免抑悲痛之余,及今顿感身心俱乏,憬觉确已罹疾,极需医治。……”    
    赵一荻透过宋美龄告别书中的悲哀语句,体会到这位夫人定是怀着无法言说的悲哀而去,赵一荻不知道她和张学良在失去宋美龄保护的情况下,在台湾又该面临何种处境!    
    旅美女作家与“采访赵一荻事件”    
    宋美龄走后,复兴岗一度变得紧张起来。这让赵一荻感到不可理解。她不知宋美龄在台时和张学良一度走得很近的蒋经国,为什么在宋美龄离台以后,忽然加强了对她们的监管。    
    事情的起因,是她和张学良身边的一位特务队长。他是继刘乙光后的第二任看守队长,名叫段毓奇。    
    


第四卷 冬第一章 面对生死(8)

    此人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学生出身,当过教员、税务局职员和警察。1948年4月,段毓奇从台东警局调进保密局任职。最初,他在台湾竹东保密局分部任电台报务员,1949年蒋氏父子率国民党残兵逃台后,段毓奇由于精明强干,又有多年从警的经验,曾奉命参加台中市国民党的区分部工作。后来在推动军中“政战教育”时成为骨干分子。得到了保密局郑介民等人的青睐。    
         
    1953年以后,段毓奇经郑介民引荐,结识了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陈诚,并受到陈的重视。1954年起调入国民党“保密局”三处供职。次年,段毓奇升任国民党“保密局”下属的特别行动组副组长,这个小组就是直接“管束”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特别行动机构,也就是从前戴笠在世时的军统局特务队的演变组织,直接隶属国民党“政战部”,具体    
    指挥者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    
    段毓奇刚进入这个特别行动组初期,刘乙光仍然兼任组长,他的军衔还保持在少将军阶之上,而段毓奇的到来,无疑起到给这支看管张学良的特别行动队派来了接任人。这与张学良多次请求将刘乙光调开有关。    
    段毓奇奉命来到竹东特别行动组的时候,正是刘乙光和张学良关系比较紧张的时期。其时刘乙光已在张学良身边二十多年,他不但厌倦了这无休止的看管生涯,而且刘乙光老婆的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刘乙光也恨不得早一天离开。于是在1962年,国民党保密局在张学良和刘乙光双双申请的情况下,经蒋经国首恳,提升段毓奇为特别行动组的组长,接替了刘乙光。    
    段毓奇继任后,一改从前刘乙光时期的管理作风。蒋经国那时已就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要职,他曾经几次召见段毓奇,要他对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要“客气一点”。那时因有蒋经国主张改善看管的吩咐,所以段毓奇一来就改善了对张、赵的态度。    
    段毓奇接替刘乙光后,他对张、赵两人的人品格外敬重。特别对赵四小姐的管束更为宽松,尽管段毓奇也将妻子和子女带在身旁,但他决不许自己的妻子儿女去干扰张、赵两人的生活。自家另起炉灶,决不肯多吃宋美龄、蒋经国等一些国民党要人给张、赵送来的礼物和食品。这样一来,彼此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    
    段毓奇用他自己的话说:“凡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提出要办的事情,只要从前有惯例的,我一概照从前的处理,决不设卡或掣肘;如果从前没有先例的事情,我也要请示后尽量满足于他们;实在办不到的,我也要耐心地解释。尽量搞好关系。”从中不难看出段毓奇对他负责看管的“阶下囚”敬重的态度。与刘乙光大有天壤之别!    
    段毓奇虽是第二任“看守长”,但他对张学良和赵一荻,待之如亲人。有时他甚至让自己妻子下厨为他们夫妇烧菜,然后请过来一同进餐。与刘乙光在任时张、赵二人一旦改善生活,必将他们的老少七口人全都赶上桌子抢肉吃的情景,形成了明鲜的对比。这对步入晚年生活的两位老人至少有了精神的补偿。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像段毓奇这样通情达理的看守长,竟会在监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期间,发生一起意想不到的冤案。    
    1980年10月20日深夜12时,几辆警车呼啸着从台北市区疾驶而出,不久即驶进了距阳明山不远的北投复兴岗。由于这里幽禁着一位特殊人物,所以,多年来一到入夜时    
    分,此地就很少出现行人与车辆。在那幽幽的街灯下面,随时可见便衣的身影在晃动。    
    当时,住在复兴路70号的张学良和赵一荻虽然还没有自由,可是像警车进宅这种情况还是不多见的。因为他们身旁始终有国民党“保密局”和“安全局”派出的便衣特务日夜负责监护。既然如此为什么这天深夜忽然驶进几辆警车?不久,警车上跳下的军警杀气腾腾冲进了张、赵居住的小楼,楼下警卫室里传出一阵阵叫骂声,住在楼上的张学良和赵一荻从梦中惊醒,不知楼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须臾,军警们从警卫室押出一个人来,他年纪已近六旬,是位两鬓斑白、处事稳重又有资历的老警卫。他被一群凶煞军警推推搡搡地押上了警车,然后关押进国民党“国家安全局”的地下室里。他就是张学良的第二任看守长段毓奇。    
    段毓奇自关进监狱以后,多日无人提审。尽管没有宣布他所犯罪行,可是他却从“国安局”对他突然采取的强制措施上,看出此事必与他的儿媳妇、著名旅美作家陈若曦有关。    
    陈若曦1938年出生在台北市,从小家境清贫。但她学识优异,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高材生。1959年陈若曦在台湾大学外语糸就读期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同在该校就读的段毓奇之子段世尧。陈、段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即建立了深挚的友情。1962年秋天,从台大毕业的陈若曦和段世尧双双飞赴美国加州大学,在美国期间两人由友情发展成爱情。    
    陈若曦在美国和段世尧结成夫妻后,她才从丈夫口中渐渐了解自己的公公段毓奇,原来他在执行着一项监管张学良及妻子赵一荻的秘密任务。对少帅和赵四小姐心仪多年、敬仰有加的陈若曦,希望能有个面见张、赵伉俪的机会。但是,那时即便段世尧出面,请求他的父亲段毓奇,此事也实难办到。60年代蒋介石仍然在世,他对张的管束始终没有放松。任何人不经蒋氏父子的首恳,都不可能见到张、赵夫妇。对于爱妻陈若曦这一请求,段世尧劝她暂且不提,待时机允许的时候,他一定请求其父从中玉成。    
    


第四卷 冬第二章 美国狂飙(1)

    陈若曦虽然从小出生在台湾,长大后又就读于美国,可她多年来一直希望到祖国大陆定居。1966年夏天,当陈若曦已有身孕,她要求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的丈夫段世尧,随她一同去北京定居。当时已经获取美国约翰甫金斯大学硕士学位的陈若曦,本来可以和丈夫在美国或台湾某求一个既舒适又高薪的职位,然而陈若曦却坚持回到北京。“文革”后,陈若曦和段世尧又去美国加州大学任教,不久她即成为美国《远东日报》的总编辑。    
         
    1979年陈若曦决定实现去台湾面见张学良和赵一荻的计划,她想为仍然没有自由的张学良和他的红粉知己写一些东西。经过段世尧的疏通,段毓奇只同意设法让陈若曦见赵一荻一面。至于她和张学良见面,那时段毓奇还没有那个胆量。    
    1980年秋天,陈若曦又一次回到台湾。    
    她公公段毓奇决定冒险让陈若曦和她想见多年的赵一荻见一面。蒋介石那时虽然早已故去,对张、赵两人的幽禁有所松动,可是蒋经国上台以后,仍然继承乃父的衣钵,忽然加紧了对这对夫妇的管束,张学良的行动仍十分有限。特别是让国际有名的女作家陈若曦去见张学良,必然会引起特务们的注意。    
    由于陈若曦见张学良过于敏感。所以看管张、赵20余年的段毓奇不敢有丝毫松懈。这次段毓奇决定为儿媳妇冒一次风险。    
    但是段毓奇对儿媳妇陈若曦说:“你如果见了张学良,将来必然要写书。那么台湾一定会知道的。所以,我只能让你见见赵四小姐,这已是我最大的越权了!”    
    但是,即便让陈若曦会见赵一荻,也需要有个合理的借口才行。段毓奇知道自从张学良、赵一荻从大陆转移台湾以来,任何人随便进入复兴岗张家都是根本办不到的。除非蒋经国直接批准的客人例外。    
    后来,段毓奇终于想出个办法,张学良、赵一荻在台幽禁期间,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嗜好,凡台北市某一家饭店开张营业,张、赵伉俪必去吃饭,有夫妻“美食家”之称。正由于这一缘故,张学良和赵一荻在1975年曾去段家品尝其女儿的烹饪手艺。    
    这样,段毓奇就决定让他女儿在基隆路家里再次设宴,请赵一荻去她家里做客。席间,陈若曦当然可以名正言顺地陪客。本来,段毓奇也可让张学良陪赵一荻同去,但是由于“保密局”忽然加强了警卫,他担心消息外泄,只好让赵一荻只身前去和陈若曦见面。    
    终于盼到了那个星期天。事前,段毓奇为防止消息外泄,有意将张家几个看守人员打发出门,让他们回家度假。天将过午时分,段毓奇亲自驾车送赵一荻去基隆路女儿家里。可是,他万没有想到从前自己很看重的一位特别行动副组长赵某,竟然在他送赵一荻离开以后,从中发现了问题。赵马上就打电话向“保密局”报告了赵一荻去段女儿家的消息。    
    就在女作家陈若曦在段毓奇大女儿家和赵一荻会面并谈话采访的时候,“保密局”已经掌握了段毓奇私自送赵一荻出门的情报。并且马上派特务前往基隆路段的女儿家里查询。所幸的是特务们刚刚赶到,陈若曦的采访已经结束,并且段毓奇亲自驾驶车将赵一荻送回了戒备森严的复兴岗。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国民党“保密局”当天深夜就下令紧急传讯段毓奇。段毓奇当然不肯承认这是一次精心安排的采访,他坚称女儿请赵一荻吃饭,是他职权范围内允许的事情。而儿媳妇陈若曦也是他女儿家宴上应请的客人,决没有任何有违特工纪律的事情发生。    
    虽然段毓奇的话无懈可击,去他女儿家吃饭的人又是赵一荻,而不是更加敏感的张学良。可是,国民党“保密局”仍然不肯将此事可能引来麻烦轻易放过。他们隔日即想找旅美女作家陈若曦谈话。一是了解陈若曦是否从酒桌上采访过赵一荻,二是要求她回美国以后千万不可向外泄露和赵四小姐谈话的内容。    
    但是,让“保密局”大吃一惊的是,就在那天清早,陈若曦女士已经乘当天的航班返回美国去了!陈若曦的突然离去,给国民党特务留下了一个猜不透的谜!    
    两个月后,陈若曦女士果然在美国有影响的《华盛顿邮报》上,刊载一篇她访问赵四小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陈若曦以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揭露了台湾假民主真霸道的嘴脸。她通过赵一荻的现身说法,生动记叙了张学良将军自1959年以后所谓的真自由内幕。    
    这让台湾当局大为震惊。蒋经国看到这张报纸后,更是大发雷霆,他说:“陈若曦前几年来台湾采访美丽岛事件的时候,我们曾经在她身上煞费了一番苦心。我们在她回台湾的当天就给段毓奇送红包,可是,她后来还是去了高雄。又写出了许多不宜外泄的内幕。现在她居然在我们特工人员的眼皮底下,公开和赵四小姐接触,并且她得到了许多不该让外界了解的事情,这是我们特工人员的失职!”    
    于是,国民党保密局下令解除了看守长段毓奇的职务,并且将段逮捕。如果不是段毓奇的人缘好,蒋经国身边有许多人为他讲情,那么段毓奇很可能因此事罹难。最后,保密局依提前退休的方式,草草地处理了段毓奇。这件事情在赵一荻的心里打下了可怕的烙印,那就是:她们现在仍然没有自由!    
    


第四卷 冬第二章 美国狂飙(2)

    赵四小姐在美国?    
    美国东部城市纽约。    
    1988年2月,这里下了一场少见的瑞雪。瑞雪兆丰年,就在这场大雪过后,一个呼吁给张学良、赵一荻以真正自由的民间活动,正在纽约悄悄筹划着。    
         
    在美国最早发起援救张学良、赵一荻活动的人,为首者是东北大学学生,民国年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的张捷迁教授。就是这位著名旅美学者、东北大学校友会会长充当了使张、赵最终获取真正自由的发起人!    
    一周之前,张捷迁在美国纽约出席了一次在曼哈顿中城举行的东北旅美人士午餐会。就在这次餐聚中有人提到老校长张学良的自由问题。张捷迁的脑际马上现出一张他所熟悉的笑脸,那就是当年他在东北大学读书时,在汉卿北楼前见过一面的少帅张学良!虽然他与少帅仅仅见过一面,可是,数十年来作为东北大学学生的张捷迁,无论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他由东北漂泊到北平、还是他自费留学美国,并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气象专家后的那些荣耀日子里,张捷迁始终没有淡忘他对老校长张学良的怀念。    
    “张教授,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当时,在那家中国饭店里集聚有十几位旅美华裔学者。有男有女,但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祖国东北籍人,其中现任美国国家航天太空署研究院的研究员、火箭专家李圣炎,首先向张捷迁提出一个中心话题,“许久以来,我们这些流落在美国的东大校友,都在寻求一个尽快迫使台湾当局恢复老校长自由的机会,现在总算盼到了。这是因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已经作古了……”    
    张捷迁沉下脸来,沉吟不语。面对着满桌珍馐他居然没有胃口。因为他知道李圣炎为什么在1月13日蒋经国在台湾病殁不久,忽然急忙召集以他为首的几位在纽约任职的东北籍学者聚会。那是因为1988年确是个特殊的年头,除了多年管束他们老校长的老蒋和小蒋接连病逝之外,今年还是东北大学创立65周年也是张学良兼职东北大学校长的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张捷迁知道今天的聚餐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他作为东大校友们备受尊敬的长者,心情立刻变得沉甸甸的。    
    “蒋经国虽然已经死了,可是咱们老校长时至今日还没有他理应得到的人身自由啊!这……末免太不公道了,国民党莫非当真要将老校长囚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吗?”一位两鬓如雪的老学者忽然将桌子重重一拍,震得杯碗锵然。他大声地叫道:“我们这些当学生的,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我们应该联合起来,为老校长争取自由。向台湾当局大吼一声:‘够了吧?再也不能继续将张学良幽禁下去了!’”    
    “是的,从台北的这张《自立早报》上的披露,就不难看出咱们老校长目前在台北的所谓‘自由’实在是太有限了!”一位叫陆克难的东大校友拣出一张1988年1月15日台湾的《自立早报》,愤然地将报纸在众人面前一举。张捷迁、李圣炎等人的目光都一齐集中在那张台湾报纸头版的新闻照片上来。照片的前景是一位两鬓白发、戴一架宽边墨镜的老人。他穿着银灰色的西装,右手里拿着一支拐杖。他就是极少公开在台北露面的张学良将军。他的身后是蒋经国灵柩的暂厝地荣民总医院的怀远堂。在张氏的身边紧紧相随着两位虎视耽耽的武装军警。在军警的监视下,当年咤叱风云的张学良显出了一种本能的戒备和拘谨。    
    “诸位请看,老校长在台湾已经是无人认得了,”陆克难指着张学良照片下方的那段文字说道:“台湾的报界是这样评价少帅到蒋经国灵堂吊唁这件事的,他们写道:‘张学良的到来,并未惊动新闻界。年轻记者不识此老,他确是老了,步入灵堂后,脸上神情哀伤凝重,他在经国先生灵堂前深深鞠躬。就在这弯腰顿首间,多多少少纠缠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