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十六章无缘出征
在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绩、褚遂良等人商议过后。
第二日,李世民即在朝堂上宣布了出兵高句丽的宣言。
“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昔有京观,朕固毁去,可恨至犹在……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熊熊战意点燃了满朝文武,也道出了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的雄心壮志。
京观是一座奇耻大辱,隋朝伐高句丽时,遭受骇人听闻的惨败。百万大军,灰飞烟灭。高句丽将士为了炫耀武功,将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骨堆砌成山,筑成了一个埋葬数十万隋朝将士尸骨的坟墓。
这坟墓不是让人用来祭拜的,而是用来给高句丽百姓瞻仰欣赏的。
在贞观五年,李世民得知这件事情,气得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李唐江山取至杨隋,但李世民从来没有否认杨隋是华夏王朝。在他眼中,隋朝百姓与唐朝百姓都是中国子民。
中国子民哪容异族小丑侮辱,当即派大臣入高句丽,以强硬的态度毁掉这个京观,将隋朝将士的尸骨一一收殓安葬。
从那时起,李世民就有了复仇之念。
只是时机未到,唐王朝的重心在西方,一直将这“仇恨”压抑在心,今时今日,终于到了宣泄的时候了。
李世民也显得格外精神,以昂扬的斗志下达了兵伐高句丽的命令。
这一次出兵征伐,李世民任命的统兵大将并非是兵部尚书李绩,而是礼部尚书李道宗。李道宗绝非历史上那个迫害薛仁贵的小人,而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昔年他镇守灵州的时候,梁师都遣其弟梁洛仁带三万突厥兵包围灵州,李道宗据城固守,寻隙出击,大败突厥军。并且趁机出兵五原,振耀威武,并向北开拓疆土千余里,为大唐立下赫赫之功。
李氏皇亲,就属李孝恭、李道宗最为善战。李道宗军事谋略,或许要略逊李绩,但是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无疑。
杜荷对于李道宗为三军主帅的任命,也没有任何异议。
但接下来的调将安排,杜荷有些傻眼了。
李世民坦然自若的调兵遣将,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薛万钧、薛万彻、李大亮、苏定芳、李道彦、郭孝恪、宋君明、薛孤吴等大唐战将数十员。他们这些人或许籍籍无名,但初唐无庸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可观战绩。
可……
杜荷等来等去,始终没有等到自己的名字。
一股“可怕”的念头产生,不会岳父大人不让我打这一战吧?
朝会结束,杜荷迫不及待的找到了用膳休息的李世民。
对于杜荷的到来,李世民没有觉得任何意外,悠哉的品着葡萄酒,笑道:“朕就知道你小子会来,或者说,要是你不来,就不是你了。”他没有等杜荷问出声,先一步道:“你可觉得奇怪,为何朕没有用你?”
杜荷忙点着头,苦着脸道:“小婿为这一战,准备多时了,现在不让我出战,就好像小婿饿了十天,饭端在面前,不让吃一样。”
李世民答非所问,只是道:“你觉得你的军事水平,与我唐朝诸将相比,能不能够稳拿第一?”
杜荷忙道:“不敢,不说别的,李绩老将军稳胜与我,我那师兄苏定芳,也不逊色我……其他诸将也各有所长,薛万彻胆大擅奇、李大亮智勇兼备,张士贵攻城拔寨,勇不可挡。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小婿都不敢自夸。”
李世民哈哈一笑,道:“你也无需妄自菲薄,你的能力朕清楚,但正如你所说。我大唐无庸将,任何一个都不是泛泛之辈。各有所长,各有所能。朕作为皇帝,需把握公道二字。你小子,从军以后,历经我大唐所有战事。无不充当前锋,短短数年,功高至大将军。这固然是你的能力所致,但离不开朕给你这个机会……”
杜荷默然无语,李世民说的句句属实,这帝王用兵,绝不可能只重用一将,而无视其他将军。而自己却能每战必先,每战必前,三大战役,都不缺席,实在是因为李世民的特殊关照,让他得到这些机会,身居高位。
论干略,历史上灭三国、擒三主的苏定芳,在军事能力上就不逊于他,可如今苏定芳作为早期将领,投奔李唐二十余年才是左武侯将军,比他低上好几个级别。并不是因为苏定芳无才,而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杜荷听到这里,也明白的李世民的意思,自己已经得到太多次机会了,如果再让自己出征,那些一直得不到机会的能战将士会怎么想?
他们会毫无怨言吗?
杜荷亦不知如何开口了,他很期待这一次的伐高句丽一战。
但他能够理解李世民的处境,知道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作为一个皇帝,实在不能过份的厚此薄彼。
“是小婿孟浪了……”杜荷有些不甘心,还是认可了这一事实。不是他不想争取,而是实在没脸争取。李世民待他算是仁至义尽,给了他那么多证明自己的机会。自己又怎么能让他为难?
李世民见杜荷理解,也微微一笑,杜荷的努力,他是看在眼里的。随着东北的消息不断传来,李世民就在考虑,到底要不要派杜荷往辽东。对此他犹豫了好一阵子。
直到褚遂良是提起,李世民方才下了决心,连褚遂良这个文臣都觉得给杜荷太多机会,有失公允。更何况那些身怀抱负,资历更在杜荷之上的将军?
从大局长远考虑,李世民没有让杜荷参与此次征伐。
这人不可能没有私心,李世民也清楚明白的知道因为杜荷的出色。对于他,自己有着异于常人的照顾,此为有些担心杜荷会持宠而娇,在此事上不依不饶,如今看来却是自己多虑了,也放心下来,心喜自己确实没有看错人。
没能登上出征名单,多多少少让杜荷有些失落。不过既然理解了李世民的苦衷,他也不在强求了,将心比心,自己确实得到过大多的机会。吃了肉,总不能让别人不喝汤吧
高句丽经过内乱消耗,实力大不如前,战役规模,是不可能超过薛延陀的,功绩自然也是一样。
杜荷来到军营,将不能出征的事情告诉了麾下诸将。
薛仁贵、罗通、席君买等将都有些遗憾,但一个个都能够理解。
这些年他们没少沾杜荷的光,罗通、房遗爱这两位最早跟随杜荷的将领,已经因功累积至了将军衔,在同龄将军中,处于翘楚地位,都知足了。即便是薛仁贵,也因为在北伐薛延陀时的出色表现,拜为右威卫中郎将,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此刻杜荷还不知道,这一次的未出战,给他的人生却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巨大变化。
逻些。
逻些是吐蕃都城,松赞干布在一统吐蕃之后,逐步建造寺庙、屋宇,修筑道路、水渠,奠定了城市基础。因为从唐朝偷师,渐渐也转型为封建社会,经济,军事实力都有着显著的提高。
作为吐蕃的经济文化中心地,逻些虽然远远比不上唐朝的城池的繁荣富强,却也充满了人气,人来往昔,不仅只有吐蕃人,还有南诏、泥婆罗、天竺等国的商人,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商业渠道。
在这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一个唐装打扮的壮汉押解这一位血淋淋的瘦弱少年,大大咧咧的走着。壮汉长得三无大粗,有着彪悍之气,一双眼睛,却意外的是一对三角眼,大大破坏了他的身形,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
而那少年白白净净,全身上下都是血迹伤痕,显然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壮汉似乎嫌弃那少年走得慢,一脚踹在了他的屁股上,将他踢飞了出去。
“大师兄,你看这家伙,真是恶性不改……怎么样,要不要动手?”一位黄裳少女可爱的大眼睛里闪过了几丝怒火,跃跃欲试的抚摸着腰间的两把弯刀。
被称作大师兄的正是李逸风。
李逸风这些年都在过着赏金猎人一般的生活,专门对付那些身怀武艺,却四处为恶的江湖中人。他为人洒脱,崇尚自由,这种日子正和他的胃口。一边游历天下,一边除暴安良,过的潇潇洒洒。
来到逻些,只为追击一个在四川境内作恶的杀人犯任浩。任浩早年跟随名师学艺,因心术不正,被逐出师门,回到乡里,依仗一身武艺,成为了地方混混头子,常常惹是生非。但因无大过,地方官员也拿他没辙。
但在三月前,他看上了成都城里一个私塾先生的夫人王氏,求爱不果,一怒之下,竟挥刀杀了私塾先生与其父母孩子四人,强抢王氏,打算远走他乡。在出城的时候,让守兵发现展开了激斗。
任浩连杀五名兵卒,逃之夭夭,成都刺史下令悬赏。
正在四川境内的李逸风、周灵灵闻讯之后,决定将这杀人凶手缉拿归案,一路打听,发现任浩逃到了吐蕃逻些,两人也追踪至此。
周灵灵知道任浩恶行,又见他公然的虐待一个少年,更是愤怒。
李逸风却对上了那个青年的眼睛,发现那个青年正用哀求的眼光看着自己,手在地上悄悄写着。
第二十七章八百里加急
第二十七章八百里加急
征伐高句丽的大军,在这一日出征。
杜荷在出征前,将自己所掌握的关于高句丽的资料都整理成册,记录下来,交给此次出征的统帅,他的准岳父李道宗。
李道宗也是一员名将,深知在外出征,情报的重要性,都是自家人,并没有多余的客套,很慎重的接受下来。
长安城外,杜荷领着李雪雁与李道宗做最后的道别。
看着英姿风发的父亲,李雪雁也不知该喜该悲。
李道宗道:“傻闺女,你父王这么多年水里来,火里去的,什么风浪没有见过。区区高句丽的那群跳梁小丑,哪里看在眼里,回去吧,等着父王凯旋回来的消息。”他知道多留一会儿,家人就多一会儿挂心,也没有多呆,最后望了家人一眼,一招手策马远去。
李雪雁心事重重的望着那背影,有些打不起精神。
这也是人之常情,杜荷笑道:“你就放心啦,此战以岳父大人的军事水准,加上诸多智勇之将的辅佐,高句丽真的没有什么胜算……你就安心等着岳父大人凯旋的消息吧……”
对于这一次的军事行动,杜荷并没有多大的担忧。虽然他没有出征的机会,但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大唐良将辈出。多他杜荷一个不多,少他杜荷一个不少。天下不会因为少一个人而不转,大唐也不会因为少他一个人而吃败战。
今时今日的高句丽也不是历史上李世民出征时,遇上的那个高句丽。那时期的高句丽,自杨广第三次征伐以后,一直没有遇到大的战事,潜心发展了近三十年,实力已经恢复。他们以举国之兵,做乌龟死守。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左右战场的三大关键因素,仗自然不好打。现如今高句丽因为内乱,狗咬狗,死斗一年半,实力大损,以唐军之势,岂有拿不下的道理。
李雪雁听杜荷说的如此肯定,也稍稍安心。
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马上骑士大喝:“八百里加急军情机要,速速让开”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可见速度之快,已达极致。
唐朝疆域广阔,全国有驿站一千三百人八十六个,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专门用来传送军情。
根据军情紧急,分为三百里、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其中八百里属于最高级别,身负此类军情的传送兵,几乎等于握有生杀之权。只要有人胆敢阻拦,可就地处决。
别看身负八百里加急的传令兵权力大,但危险系数与权力是成正比的。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的种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定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尤其是紧急军事文书,耽误一刻,则罪加三等。若因书信延误而遭致祸事发生则判处绞刑。
故而没有一个传令兵会为了逞威风,而滥用职权,浪费时间。
传令兵马不停蹄,直接抵达皇宫,将紧急文书交给宫门侍卫。
宫门侍卫此时也被赋予能够在皇宫中策马驰骋的权力,在第一时间里将紧急文书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正在处理征伐高句丽的粮草调配,莫名的收到“八百里加急”,有些迷茫,却不敢怠慢,若不是真的发生火烧眉毛的事情,地方官员还没有胆子发“八百里加急”。
粗略一观,李世民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怒喝道:“岂有此理吐蕃小儿,竟敢如此放肆……”
加急里的消息正是来至于吐蕃,象雄国与大唐早已成为邦交,并且表示臣服之意,认可李世民为王上皇,天可汗,在名义上已经是唐朝的附属国。松赞干布攻打象雄国,等同打李世民的脸。
其实松赞干布也明白这点,故而在发动战争之前,已经封锁了所有象雄国通往唐境的道路。
象雄国不止一次派人求援,但象雄国位于青藏高原上,那里地势险要,比之蜀道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象雄国与吐蕃相互把守要处,彼此双方都难以出入。
象雄国派出的援兵几乎没有一个能够侥幸突围的,都让松赞干布堵在了路上,或擒或杀。
没有一个例外,象雄国也因此绝了向唐兵求援的念头。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祝霍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走'·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进了象雄国人的视线,他是在喜马拉雅山上长大的孩子,身手比猿猴还要灵活。翻山越岭,对他来说就是睡觉走路。
他继承了象雄国的厚望,从无人敢过的悬崖峭壁处,避开了包围圈,成功的突出重围。但不知何故,消息走漏,祝霍在赶往大唐的路上受到了伏击。最终落入吐蕃之手,也即是杀人犯任浩。
吐蕃为了增强实力,全天下招募强人。只要有本事,不管你是穷凶极恶的杀人犯,还是恶贯满盈的贼人,松赞干布都热情收下,给予任务。
任浩受到了通缉,在唐境混不下去,来到了吐蕃,谋求生计。因为武艺不俗,受到了任用。
他擒住祝霍之后,押着祝霍往逻些领赏。无巧不巧,正让追击他而来的李逸风、周灵灵碰上了。
祝霍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小伙子,让任浩擒住后,一直想着脱身办法。在被押解的途中,他瞧见了墙角处的李逸风、周灵灵。因为他们两人都做唐人打扮,那女子更似乎有些同情自己,有相助之意,灵机一动,故意走慢些,受了任浩一脚,在地上写了“救、唐”两个字。
他这是病急乱投医的举动,可不巧的是,他遇上的恰恰是位“名医”。
李逸风瞧着“救、唐”两个字,展开了琢磨,觉得很可能是关系唐朝的机密事情,反正他都要对付任浩,索性将祝霍一并救了。
李逸风师从周振威,一身武艺,已达化境,有着极高的造诣。任浩本非他的敌手,更何况他有心算无心,装作路人,突然出手。只是眨眼间,救人擒人,一气呵成。
从祝霍那里,李逸风得到了关于象雄国的消息。虽然并不如李逸风想的那样,关系唐朝的存亡。但一个江湖中人,最看不惯的就是倚强凌弱。侠义心一出,也不求回报的护送祝霍抵达青海,将情况告之青海都护府都护张亮。
青海都护府的建立,其主要目的即是陈兵唐吐边境,防止吐蕃做大。如今吐蕃攻打唐朝的友邦象雄国,已经触及唐朝底线。
都护张亮作为位列凌烟阁的功臣,具有非一般的远见,心知事大,当即将情况以“八百里加急”,将情况送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此刻确实怒极,放眼唐朝四域,唯有吐蕃,现在有实力与大唐一较高下。不过因为西南之地,偏远贫瘠,又位于高原,不适合中原百姓生活,与中原无利益冲突。一直以来,都不被重视。
李世民哪里想到吐蕃如此猖狂,公然对大唐附属国用兵,还意图掩饰一切。
换做前几月,李世民必然陈兵西南,给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厉害。但如今出征高丽的军队已经开拔,若再对吐蕃用兵,等于是两线作战。自古以来,两线作战都是兵家大忌,更何况是两线远征?
这则情报,就如李世民心中疙瘩,卡在那儿,想要除去,有力量,却没有机会。这让手握天下至高权力的他,很不舒服,有种握紧了拳头,却打不出去的感觉。
李世民终究是一位理智的帝王,并没有冲动,细细想了想,即刻写了一封手谕,让张亮派出使者勒令吐蕃停止对象雄国的战事,不然便是与大唐为敌,即会受到唐军征伐。
同样用加急传出,李世民有些憋屈的握着拳头,心道:“这笔帐先记着,灭了高句丽,就是你们了……”
兵部。
李绩正在处理军务,虽说这一次他并未出战,但并不意味着他能够轻松下来。作为大唐的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现在他不但要关注前线的战事,器械的调配。各大出征将军的本职事情,遗留下来的军务,也许要插手过问,避免生乱。
他的任务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
今日是大军出征的日子,李绩正在兵部整理一些繁杂的,又不得不慎重处理的琐事。
李绩做事认真,这一干就是整整五个时辰,十个小时。他几乎动也不动,直至事情全部处理完,这才发现不知不觉夜幕已经来临。
“啊”李绩揉了揉有些疼痛的脑壳,伸了一个大懒腰,想要站起,一阵天地倒转,天旋地转,人也随即倒在了地上。
挣扎着坐起,李绩发现自己一时间竟然站不起来,苦笑自嘲道:“难道,我真的老了?”
他扶着桌脚,缓缓的坐上了马扎,静静的休息了好一会儿,方才缓缓站起,吹熄了灯火,徐徐返家。
第二十八章算计唐使辽东收复
第二十八章算计唐使辽东收复
平都山口。
松赞干布站在夜幕中,遥望平都山,心情不由得一阵烦躁。
平都山山势险峻无比,峰奇壁立,较之号称“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只有破过之,而无不及。
此刻黑黝黝见不得一丝光亮的奇峰,就如一座无比巨大的巨型怪兽,阻挡在了吐蕃大军前进的路上。
这也是当地的特色,象雄国位于青藏高原的最深处,他们有一半领地都在喜马拉雅山山脉的范围之内。他们不像大唐,拥有坚固的城池作为壁垒,但一座座奇峻险的高山,却成为了他们的天然屏障。
平都山口就如齐名,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山脉的一处山口,因为造物主的神奇。这个山口就如平地而起的堡垒,坐落在象雄国王城的必经之路,也挡住了吐蕃大军势如破竹的攻势。
松赞干布一直以为象雄国已经到了末落之年,国王年迈,无心力主持国事,后继非昏即庸,争权夺势,有那么一手,处理国事,荒唐透顶,根本不足为惧。哪里想到,区区一座平都山口就将他的常胜雄师抵挡在外,进不得,退亦不得,让他寝食难安。
“赞普,唐朝那边有消息了……”那是钦陵的声音,他回头看去,钦陵一面高声叫着,一面铁青着脸疾步走来。
“果然……”松赞干布只觉得一颗心跌落谷底,平都山口地势险要之极,在被阻挡此处的时候,他便广派登山能者,四处寻访捷径,无一成功。若不是祝霍,真的翻跃了山路,他几乎不敢相信,有人能够克服这天神造就的奇观。
自从得到准确的消息后,松赞干布当时就慌了。多年前,他惨败大唐之手,深知唐朝的强大,时不敢正面为敌。他的原定计划是灭了象雄国,然后再找一个借口来掩饰。
那时候象雄国已经灭亡,唐朝即便在怎么生气,也无济于事。可祝霍的逃脱,让他的计划告吹。
不用想,唐朝的消息,必然是制止这场战争。若是妥协,错过了这次机会,引起了唐朝的关注,吐蕃在一段时间内,将再无发展的可能。可是不妥协,等于更唐朝交恶。彼此双方的战争,在所难免。
“怎么办?”
松赞干布心中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眉头亦跟着紧紧皱起,陷入两难之地。
钦陵道:“有两个消息,一好一坏。坏消息是祝霍已经将消息传到了唐朝,唐主令张亮遣使来我吐蕃,现在正在路上……至于好消息,我们在唐朝的眼线传来消息说,在半个月前,唐朝以为中国子弟复仇为由,出兵十数万攻打高句丽……大军已然开拔。”
听到这则消息的松赞干布,身躯徒然一阵,双眼露出惊喜若狂的神色,低呼道:“天助我也……”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后起之主,对于天下,松赞干布也有着一定的了解。
他的手中有一份疆域图,图上包含了唐、高句丽、西域、漠北,对于天下大势,他了然于胸。
高句丽位于唐朝长安万里之外的东北,那里地处偏远,气候恶劣。隋朝的时候,三次以百万大军出征才取得丝丝成果。固然军事实力唐朝远胜隋朝,此次征伐,却也不是说胜利就胜利的。
如此一来,唐朝就不可能与吐蕃作战,他有足够的时间对付象雄国。
他来回走了两步,突的顿住了脚步道:“钦陵,你立刻安排人手,乔装成盗贼,袭击唐朝来的使团,务必要将他们一网打尽,尽数杀绝。”
钦陵惊呼了一声,吓的小退了半步,道:“赞普,你这是?”
松赞干布铁青着脸,脸上带着冰冷的寒意,轻轻的撇了钦陵一眼道:“栽赃嫁祸,给我们一个攻打象雄国的理由。我们将使者之死,都推托在象雄国身上。就说之所以攻打象雄国,是因为象雄国欺人太甚,他们乔装劫匪,四处掠夺,我们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方才出兵的。”
钦陵在军事上有着极高的天份,但政治场上,他还是一个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