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以革命的名义 []作者:管杀不管填-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条件决定需要当机立断。新“宽容派”们大都接受过安德鲁的巨额贿赂。此次安德鲁的危机时刻,正好是他们投桃报李的最佳时机。在公安委员会内部地辩论中,作为保王党(立宪派)的坚定份子,刚被选入公安委员会的科勒委员维护安德鲁的语气最为强硬。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以巴拉斯为首的实力派人物,包括巴雷尔、弗雷德、塔利安,还有富歇等人,在整个会议辩论中一言不发。只是冷冷地看到会场上小丑们地唇枪舌战。
事实上,巴拉斯以及他的坚实盟友们同样为安德鲁事情头疼了相当一段时间,他们既惊讶于安德鲁在西班牙大陆上的辉煌战绩,又为安德鲁所获得一切荣耀而感到莫名恐慌,尤其是巴拉斯本人。虽然安德鲁在书信中,仍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他的女婿。**法国的一员,但巴拉斯依然能读懂安德鲁辉煌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极度膨胀的权势,数量惊人的财富,无人可及的声望,还有实力雄厚的大比利牛斯军团和整个西班牙王国做后盾。巴拉斯曾暗地派人试图拉拢马赛纳,达武等军团高级将领,均被他们严词拒绝,要不是安德鲁闻讯赶来亲自作保,那些说客们或许将享受宪兵队施加地一番待遇。巴拉斯确信,只要安德鲁略一点头。其忠实部下甚至可以使用武力进军巴黎。来为他们地司令官获得另一个摄政王地位。
而这显然不是巴拉斯想要看到的情景,他不能将自己苦心经营而来地权势。统统交由其他人享有。即使那个有可能与自己夺权的年轻人是巴拉斯唯一女儿的丈夫,自己的女婿,巴拉斯同样是绝不能容忍。只是公开反对安德鲁,在公在私都说不开,惟有先忍,等到西班牙战局结束,或是断绝援助,迫使安德鲁不得不离开西班牙后,接着诱骗他到巴黎,剥夺其兵权,让安德鲁成为无牙的老虎,重新成为自己的好女婿,也未尝不可。
念头一出,巴拉斯随即用和稀泥的表态,压制了其他委员的声音,既不褒扬安德鲁,也不惩治安德鲁,而是以含糊不清的申明表达一番。这一信息很快被隐藏在巴黎的英国间谍所察觉,双方又有了一个共同谈论的话题;科勒委员也不是傻瓜,他也明白巴拉斯含糊其词的想法,处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他给安德鲁写了一封长信,并派自己亲信送到马德里。
……
8月中旬,在整个欧洲大陆仍然处于持续高温之际,沙皇俄国的新首都,圣彼得堡却属于最佳的避暑之地。白天气温仅有20多度,正是出门散步的好时机,在水道纵横、桥梁遍布的“北方威尼斯”上游玩一番,感受来自波罗的海飘过的阵阵清新海风,远望美丽动人的芬兰湾,的确让人心旷神怡。但最让外人着迷的却是圣彼得堡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彼得保罗要塞、彼得大帝夏宫、斯莫尔尼宫、冬宫、喀山大教堂、圣伊萨克大教堂……。
当然,上述景观大多属于沙皇陛下或是东正教的私有财产,别说平民百姓,即使是达官显贵们也不能任意参观造访。不过。眼下就有一个平头百姓就安坐于彼得大帝夏宫内的最佳观景台,在他地身边竟然是大俄罗斯帝国的主人,叶卡特琳娜女皇,四周则是众多的俄国王室贵族陪同,众人一起欣赏着夏日圣彼得堡的美丽景致。更让人新奇的是,这个相貌英俊的平民居然还是个外国佬,准确地说是个法国鬼子。他就是安德鲁的私人特使。皮埃尔。
“……尊敬地特使先生,您看看。朕的先祖,彼得一世大帝是多么地伟大,居然能在波罗的海荒凉的沼泽地上新建一座辉煌的城市……
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人们更难以想象这样一座城市会长期存在下去,是彼得大帝亲自领导艰巨的城市修建工作。波罗的海附近是沼泽地。那里没有能提供木材地森林,也没有能提供石料的采石场,所需要的木材和石料都必须从远处运来。在这之前,首先必须把沼泽里的水排干……
1724年圣彼得堡为4万人,1750年达9。5万人,到现在便增加到28万人。如今的圣彼得堡不仅是作为俄罗斯帝国象征与强大帝国中心而存在,同样已成为俄罗斯帝国的“北方威尼斯”,更具有了新古典主义的色彩。是欧洲最豪华的城市之一……
特使先生,您觉得朕地圣彼得堡比起巴黎如何?”
气色傲人的叶卡特琳娜女皇手指江山,询问着身旁的皮埃尔。后者赶紧从作为上窜起,与其特有的献媚表情,恭敬的回答道:
“当然,伟大的凯瑟琳陛下。您地首都无与伦比,即使便是繁花似锦的凡尔赛宫也只能望其项背。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在陛下您带领下,必将继续繁荣昌盛,安德鲁亲王最衷心的希望与您的帝国结成最友好的盟邦,我坚信,毫无保留的坚信这一点。”
“哈哈,好,很好,非常!特使先生,若是晚上有空。朕想私下宴请贵宾。如何?”
“如您所愿。我的陛下!”
……
现在的皮埃尔可谓是风光异常,但在早先抵达俄国时。初来乍到的安德鲁私人特使却受尽了俄国人地冷遇。
在今年5月初,皮埃尔就奉安德鲁地秘密指令,携带大批财宝以及随从,历经千辛万苦,在6月中旬抵达圣彼得堡,想要购买即将在这里进行公开拍卖的波兰战俘。刚一抵达圣彼得堡地皮埃尔原本雄心勃勃,想要在俄国人地盘上圆满完成自己主人交代使命,购买波兰战俘与结交皇太子殿下。
行使怪异的叶卡特琳娜二世之所以要大张旗鼓的拍卖波兰贵族,无非是做给被其奴役波兰人看看,任何企图反抗强大俄罗斯的“不法臣民”都将沦落为贵族奴隶,无论他原先是何种身份,何种地位,注定永世不得翻身;同样,这位俄国女沙皇是向欧洲列强,特别是向普鲁士,瑞典,土耳其等传统敌国表达一个强烈的信息:波兰公国已经成为俄罗斯帝国固有的不可分割的领土,任何国家都不要挑战她的耐心与实力。
对于俄国人无耻的拍卖举动,全体波兰人自然是痛恨不已,但势力软弱的他们在沙皇俄国侵略军面前没有丝毫还手的余地,惟有默默忍受,或是逃离到国外四处游说列强,做着试图复国的徒劳工作。那是在华沙,无敌统帅苏沃洛夫依然镇守在该城,其麾下的刺刀上还滴着波兰反抗者的鲜血;尽管心有不满,但欧洲列强也不想公开得罪伟大的凯瑟琳陛下,默认了俄国人霸占波兰的既成事实,只是对待这个野蛮人才会进行的战俘拍卖会方面,列强的王室与贵族们显然不会参与,整个欧洲大陆居然没有一个达官贵人,或是商人想要加入其中,拍卖会倒成了俄国人自己的奴隶买卖场所。
当皮埃尔敲开负责拍卖战俘的俄方主管时,差点误认为是法国间谍而遭到逮捕,只是皮埃尔再三解释,并在同行俄国商人的担保下,那个俄国大胡子军官总算是勉强相信,审视再三才将其释放回馆舍。不知道是大胡子为人公正廉洁,还是他不敢收受法国人的礼物。怕被他人当作法国间谍同伙对待,负责拍卖地少校军官同样将皮埃尔私下赠送礼物,原封不动的给一一退了回来,至于获得拍卖资格的问题,俄国少校只是告之皮埃尔,待在馆舍等候上峰通知。
而这一等就将近一个月,6月20日开始的拍卖会。直到7月底,皮埃尔才被获知进入拍卖现场。轮到他时,整个会场仅有一个被其他俄国贵族挑剩下的波兰战俘。说他是波兰战俘,那真是抬举那个快要垂死的人。皮埃尔见到他的第一眼时,可怜地波兰人正双眼无深地半躺在马棚里,他赤luo着的上身都是枪伤和马刀砍过地痕迹,几个皮鞭印清晰可见,因为长时间没有得到好的治疗。很多伤口开始化脓,甚至长出恶蛆……
皮埃尔看到这类情景,恶心的就要呕吐出来,在俄国贵族以及商人们的嘲讽中,急忙外面去赶去呼吸新鲜空气。待到心情平等少许之后,皮埃尔再度回到拍卖现场,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提出要购买那个垂死的波兰奴隶。
“少校。这个奴隶我要了,多少钱?”皮埃尔直截了当的问道,那是他没忘记自己主人交付地使命。
“10个,不,是30个银币……嗯,算你200个银币得了。”负责拍卖现场管理的大胡子少校狮子大开口。似乎是在调笑皮埃尔一番。
“该死的,你哄谁啊,按照女皇陛下的规定,每个奴隶的起价是价值50戈比的1个俄国银币,除非有人与我竞价,涨价也轮不到你来喊!”
皮埃尔显然是很气愤,不想当冤大头的他大声驳斥着俄国少校,发泄数十天的不满情绪,这倒让对方目瞪口呆,半天无语。毕竟皮埃尔说地在理。规定是女皇陛下亲口拟定。这个小小的少校可没有胆量挑战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无上威严。
随即皮埃尔趁胜追击,环视周围尚未退场的贵族商人们。随后问道:“哪个,在场的哪个同行与我一同竞价,我出2个俄国银币。”
面对一个行将入土的重伤战俘,自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出钱竞价。等到皮埃尔三声过后,依旧没有人应答,倒是跑来不少看热闹地观众。
“少校,现在我出的加码最高,是2个俄国银币,而且三次报价无人竞价,是否意味着我将获得这个奴隶的所有权。哦,对了,少校,请告诉我,我的奴隶姓名。”获胜之后的皮埃尔得意洋洋冲着尚未反应过来的俄国少校问道。
“当然,当然,是您,皮埃尔先生赢得了这位奴隶的所有权,”大胡子少校尴尬的回答着,语气上也恭谨了不少。但对于皮埃尔所提的另一个问题,军官赶紧查阅档案,5分钟后才告诉法国买主,那个波兰奴隶的简历,
“皮埃尔先生,您地奴隶叫波尼亚托夫斯基,生于维也纳,属于波兰贵族地后裔,曾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因参加科斯西乌斯佐克为首的暴*而被俘入狱……”
(注:这位波尼亚托夫斯基,拿破仑麾下勇敢地波兰元帅履历有些属于笔者编造,大家想要正史的话,请与我联系,本书中不再多做介绍,呵呵。)
……
购买波兰战俘的任务总算是勉强完成,皮埃尔还有一个主要使命没有完成,就是结交俄国贵族,特别是失意的俄国皇太子殿下。尽管皮埃尔在奴隶拍卖场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对于其他俄国贵族而言,眼下这个来历不明的法国人依然不可能作为他们邀请的座上宾。不得已,皮埃尔只得厚脸皮的呆在圣彼得堡,试图寻找时机。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机会来了,只是这个机会不是上天给的,倒是皮埃尔的主人,安德鲁带给他的。
8月初期,安德鲁率领的大比利牛斯军团,成功征服西班牙王国,并被新上台的索菲娅女王陛下(真巧,俄国女皇孩童时也叫索菲娅,^_^)册封为摄政亲王的事迹传到圣彼得堡时,整个俄罗斯上层都震惊了。无论是女皇陛下,她的宠信大臣,还是普通贵族与商人,都不敢相信这个神奇的东方人凭借区区数万之众,居然打败了堂堂西班牙王国数十万大军,而且是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的表示臣服。这一奇迹,即使是英勇善战的苏沃洛夫元帅也不能办到。
与其他欧洲贵族一样,崇尚武力的俄国贵族们开始异常关注安德鲁的一切生平事迹,偏偏就有好事者将皮埃尔,安德鲁的私人特使抵达圣彼得堡的事情捅了出来。于是乎,原本门庭冷落的馆舍里,挤满了前来打听消息的大批贵族,连不少王室成员也赶来了,苦熬多日的皮埃尔终于扬眉吐气起来。面对络绎不绝的大量访客,他摆弄起自己擅长的口舌,将安德鲁亲王吹了个天花乱坠,真是天上有,地上无的大人物。
8月14日,苏沃洛夫元帅来了,随行的还有库图佐夫将军;第二天,王室的皇太子殿也下来了,并邀请皮埃尔在8月16日到彼得大帝夏宫走一趟,因为伟大的凯瑟琳女皇陛下将在那里,亲自接见安德鲁亲王的特使。
当日的迎接仪式格外隆重,叶卡特琳娜二世居然颁布谕旨,允许在皮埃尔乘坐的轿车上套六匹马进入彼得大帝夏宫。按照俄国先行的法律规定,只有上将或者职务相当者可以在轿车上套六匹马,除了车夫还可以用两名旗手协助驾驶;以后逐级递减,中尉和资产着有权用两匹马,工匠和商人只能用一匹马。
在享受高级外宾待遇的同时,皮埃尔的马车到达皇宫之后,照例多绕一个小圈,以便让每个进入皇宫的贵族都能早早瞻仰到安德鲁亲王特使的风采……
~~~~~~~~~~~~~~
嗯,今天又有进步,1。1万字了,呵呵,创记录了!同时,更希望兄弟姐妹们能准备好你们手中7月份VIP月度选票,请继续投给我,以**的名义,在此谢谢^_^!
第69章 摩尔人最后的太息(上)
格拉纳达是座穆斯林教徒的历史名城,但对于信奉耶稣基督的西班牙王国臣民而言,它只是安达鲁西亚大省(区)中较大的数个城市之一。格拉纳达处于塞拉…内华达和贝提…科蒂莱拉山脉的包围中,只有经过少数几条险峻的山路才能到达,而这些道路都被坚固的要塞城堡所把持着。在向海岸的一侧,峭石临立。
公元前五世纪便有人在此居住建筑起城邦,先后被西哥特人、阿拉伯人,摩洛哥人统治过。八世纪初,北非穆斯林势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入侵至西班牙,摩尔人控制大半伊比利半岛。此后八百年西班牙的天主教徒不断为收复失土而奋战,十三世纪中叶,巴勒斯坦的拿撒勒国王穆罕默德一世建立了格拉纳达王国,在这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格拉纳达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伊斯兰教在伊比利亚半岛统治中心。公元十五世纪,西班牙爆发了推翻伊斯兰教统治的“光复运动”。当时最强大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同伊斯兰王国交战。随着摩尔人失守王都哥多巴后,迁都至格拉那达。1490年费尔南德国王与伊莎贝拉女王亲率五万大军南征。1492年格拉纳达的最后一个国王,穆罕默德十二世苏丹才向天主教国王交出了城门钥匙,摩尔王朝覆灭,撤回摩洛哥,西班牙获得了独立和统一。
史书曾这样记录过一段典籍:1492年1月2日,当两位并肩王偕同进入投降后的格拉纳达时。所有尖塔上地“新月被十字架所代替”。 穆罕默德十二世苏丹带着他的王后,穿着绚丽的盛装,离开他的红色城堡,在华丽的随员们的陪伴下,一去不复返了。当他骑马离去的时候,这位苏丹王回头再最后看一眼自己地首都,不禁太息。泪如泉涌。他的那位象邪魔外道样地教唆他叛国的母亲,回过头来责备他说:
“你未曾象男子汉一样保卫国土。怪不得要象妇女一样流涕痛哭。”
最后的苏丹王曾在那个磐石重迭的高地悲惨地作别,直到现在,那个高地还叫做“摩尔人最后的太息”……
一切都似乎是历史的轮回,就当穆斯林在欧洲大陆的圣城格拉纳达归附基督徒302年之后,摩尔人地势力再度卷土重来。
18世纪40年代,一个在北非马里尼苏丹国生活的中年猎户外出打猎时,曾途经一个异常隐蔽的洞穴里过夜。无意间发现了穆罕默德十二世遗留在此的大批文物。这个猎户少年时代曾在附近的清真寺里读过几年可兰经,当然知道眼前这批遗物的重大价值。
一番深思熟虑过后,获得好运的猎户将其间的普通金银器具拿到附近集镇中拍卖,使得自己成为当地阿拉伯人中首屈一指地大富豪,在他广置无数田产的同时,却把诸如黄金印玺,苏丹文稿等其他重要文物,秘密隐藏在自己家中地窖里。等到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的子孙派上大用场。
的确,这个精明猎户为自己的子孙准备了一大笔宝贵遗产,使得日后的西班牙南部再次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在子孙们享受极大荣誉与权力地同时,也将自己的后代推向灭亡的深渊。
1788年,猎户的嫡系孙子。32岁的哈曼特在从父亲手中接过家族遗产,顺利成为新一任族长时,刚从清真寺回家的哈曼特本人已由无名小辈变成一个狂热的伊斯兰教改革家。他自称接受过“马赫迪”先知的教导,决心排除已经渗入伊斯兰教内部的杂污,恢复严格神教的纯洁性。为此,早年求学地哈曼特放弃了家族地富裕享受,而常年待在清真寺或是山洞中过着苦修生活,每次外出讲经说法,他都要严厉惩治当地亵渎伊斯兰教的“不法之徒”。曾经有一次结束讲学之后,哈曼特独自走在苏丹王宫附近地大街上。意外看到马里尼苏丹王的妹妹居然违反教规、不戴面纱就出门。努不可揭的他左手捧着可兰经,右手执木棒。将其殴打一番,赶回王宫。
哈曼特维护伊斯兰教义的强硬立场,以及自己身体力行的刻苦作风为他赢得了极大赞誉,同时也博得王国当权者,马里尼苏丹王的极度欣赏。这位嗜好豪华排场的穆斯林国王想利用哈曼特的宗教影响维护自己有些岌岌可危的权势,于是苏丹王邀请哈曼特进入王宫,试图给予后者相当于王国首相的官职,但被哈曼特婉言谢绝。随后,哈曼特拿出怀中由“穆罕默德十二世”遗留的黄金印玺和苏丹文稿等信物,恳求国王陛下,恢复其家族穆西亚王国的王室地位,并给予其军事援助,好让“穆罕默德十二世”的后代再度回到伊比利斯半岛,重新拯救在欧洲大陆受苦受难的穆斯林同胞。
马里尼苏丹王在整整考虑3天3夜之后,才最终答应了哈曼特的全部请求,并于第二年,也就是法国大**爆发的那年8月,派遣军舰秘密渡过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将哈曼特及其大批追随者送地伊比利斯半岛。
刚一登上西班牙土地上的哈曼特就命令随行的追随者称呼自己为“穆罕默德十三”,开始以穆西亚王国王室后裔的名义在西班牙南部,准备在摩尔人聚集的广大区域内进行传教活动,秘密组织各类摩尔人的自卫武装,领导信徒们反抗不受信用的基督官吏的剥削与压迫。
300年前,获胜之后的费尔南德国王与伊莎贝拉女王两位天主教陛下,没有履行投降条约里的条款。1499年,他们默许了代表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领导下一个强迫改教地运动。这个红衣主教起初想用焚书的办法。取缔关于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语书籍的流通,格拉纳达变成了把阿拉伯语手写本当做燃料的大篝火的场所;宗教审判所也在伊莎贝拉女王陛下的关照下建立起来,而且工作异常繁忙。在攻克格拉纳达后,宗教审判所地教士们手执屠刀,“善意”地提醒所有滞留在西班牙的数百万摩尔人,现在要他们全体都要“注意”了,他们地祖先是基督教徒。他们必须接受洗礼,否则就要面临违抗命令的后果……
自格拉纳达陷落以来。到18世纪末,约有两百万穆斯林教徒被放逐,或被处死。西班牙的摩尔人问题似乎是解决了,从而清楚地打破了这样的规律:阿拉伯文明在哪里扎根,就永远固定在那里。一个后世研究阿拉伯历史的学者曾这样写道:“……摩尔人被放逐了;基督教的西班牙,象月亮一样,暂时发光。但那是借来的光辉;接着就发生了月食,西班牙一直在黑暗中摇尾乞怜。”
在1789年之际,处于基督徒高压下地300万摩尔人正生活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公民地位,摩尔人不在乎,容忍是他们的美德;交纳重额赋税,摩尔人也不担心,他们能够没日没夜的干活;但被剥夺宗教信仰,却是虔诚的穆斯林所不能容忍的。只是一片散沙的摩尔人无法反抗西班牙军队的大举镇压,一次次起义失败后,他们要么被杀死,要么被驱逐出自己的家园,身无一物地来到贫瘠土地上继续艰难生活。
对于“穆罕默德十三世”的及时出现,让走投无路的摩尔人恢复了少许信心。在哈曼特及其随从者的一次次的动员之下。摩尔人开始集体围绕在哈曼特身边,大家一同秘密做完祈祷后,聚精会神地凝听神秘中年男子对“马赫迪”先知的描述,感悟先知地伟大与自己的渺小,用内心最虔诚的呼唤企盼先知的降临。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在哈曼特作为“穆罕默德十三世”的身份得到了全体摩尔人的认可,所有部落长老都陆续来到哈曼特所在的营帐内献上自己的衣领一角以表示臣服,而大大小小数百支摩尔人的自卫武装也悄悄地开始建立起来,逐渐有了十几万人地军队。
只是,博学地哈曼特本人清楚的认识到。即使是所有伊比利斯半岛上地300万摩尔人团结起来。也最终无法打败异教徒。尽管18世纪末期的西班牙王国早已衰落多时,没了菲利浦时代的雄心壮志和强大军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哈曼特很是明白。为此,他开始使用外交手段获得更多的盟友,在积极联络马里尼苏丹王以及土耳其苏丹王继续提供大量军援的同时,还向异教徒的叛徒们,基督新教徒控制下大英帝国寻求援助,甚至还派出特使与比利牛斯山脉一侧的安德鲁军团取得联系。很快,哈曼特请求如愿以偿,经过英国内阁无数此的讨论协商,皮特首相大人指示驻守直布罗陀要塞的英军为其提供大批军援,给予来自马里尼苏丹以及土耳其苏丹的援助开放海域通道。但在法国边境,安德鲁的答复却是不置可否,模糊不清。
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南部摩尔人的暴*开始了。1794年6月初,小规模的骚动仅仅维系在格拉纳达,马拉加等重要城市周围。为迷惑当地的西班牙驻军,摩尔人的起初举动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