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军史集要-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14000 余次,平均每天作战40  次,毙、伤、俘日伪军13  万余人。在抗战的第
六年,共作战27000 余次,平均每天作战75  次,毙、伤、俘日伪军约20  万人。
在这两年中,我各抗日根据地,虽然有的相对缩小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人数相对
减少了,但终于顶住了敌人的“扫荡”,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作
战经验。
    1943  年至1945  年7 月,是八路军、新四军渡过了最严重的困难阶段以后,
再次扩大、发展和发动局部反攻的时期,1941  年到1944  年上半年,八路军、新
四军抵抗了日本侵略军在华兵力的60%以上,伪军95%以上。1943年,日军千人以
上规模的“扫荡”有150 余次;1944  年有160 余次。尽管抗日军民处境困难,但
是由于1941  年至1942  年的艰苦斗争,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致使八路军、新
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仅在1944  年就对敌作战2 万多次,毙伤日伪军26  万余人,
俘日伪军6 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3 万余人,攻克县城47  座,攻克据点5000  余
处,收复国土8 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380  余万人。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开展
攻势作战的胜利,大量消耗与牵制了敌人,经过艰苦的斗争,彻底粉碎了日军的
“扫荡”、“蚕食”和“清乡”,扩大了解放区。到1945  年春,八路军、新四军
就已发展到91  万人,民兵220 万人,解放区遍布19  个省,总面积为95。6  万平
方公里,总人口9550  万。解放区的发展与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对日军占
领的大多数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海岸线的强大战略包围,为实施全面大反攻创造
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新四军皖南突围
    新四军皖南部队,在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青阳地区活动。这是一个横宽百余
公里、纵深五六十公里的狭长地带,而且面对强敌,背后有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监
视和封锁,处境十分险恶和艰难。为使皖南部队早日摆脱险境,中共中央从1940  
的10  月起,曾多次令其尽快由无为以东北渡长江进入皖东,或者经苏南渡江北上。
然而,作为新四军主要负责人项英却以“军部北移困难”为由,主张留在皖南。在
国民党顽固派部署围歼新四军军部的情况下,中共中央紧急电令皖南新四军部队务
必“于12  月底全部开动完毕”,新四军军部这才开始组织部分机关人员向苏南转
移,但仍没有及时组织部队行动,以致贻误了战机。
    蒋介石在其准备就绪之后,12  月10  日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部,对新四军皖
南部队“按照前定计划”,“立即将其解决”;并故意泄露皖南部队向北转移路线,
暗示日军加强沿江封锁兵力;同时令皖中李品仙部于江北无为地区加强布防,妄图
与日军相互配合夹击新四军皖南部队。12  月下旬,顾祝同调集了7 个师8 万余人
兵力,以第32  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为前敌总指挥,确立“逐步构筑碉堡,稳进
稳打”的方针。29  日,上宫云相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其第52  师、第108 师为右
翼军,于南陵、泾县、永济桥、丁家渡之线展开,向戴家会、三里店、汀潭发起进
攻,尔后向繁昌方面追击;以第40、144 师、新编第7 师为左翼军,于湾滩、茂林、
苏口、包村、乔木湾、钱家桥、丫山镇之线展开,向云岭、何湾、沙土角发起进攻,
尔后与右翼军协同向长江南岸的旧县、荻港、坝埂头方面追击。同时,以第79  师
于太平、石壕之间,以第62  师于榔桥、三溪镇之间占领阵地;以第88  军、忠义
救国军和第二游击区部队于苏皖边郎溪地区,切断苏南与皖南的联系。并限定以上
各部于12  月31  日前秘密完成作战准备。
    此时,新四军皖南部队渡过长江或转移至苏南的困难虽然较多,但转移的条件
还是具备的。第一,敌顽之间和顽军内部均存在不少矛盾,不敢深入;第二,沿江
地区群众基础较好,并有江北和苏南的新四军部队接应;第三,皖南部队指战员同
仇敌忾,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12  月28  日,新四军军分会会议作出决定:
皖南部队以临战姿态,由云岭驻地先向东南行进,绕道茂林,经三溪、旌德、宁国、
郎溪,沿天目山麓进至溧阳苏南根据地,尔后待机北渡。并进行了战斗编组:以第
1 团和新编第1 团为第一纵队,以第3 团和新编第3 团为第二纵队,以第5 团和军
部特务团为第三纵队,军直属机关随第二纵队行动。
    1941  年1 月4 日晚,新四军皖南部队由云岭分三路出发。因连降大雨,道路
泥泞,部队行军速度很慢,至5 日15  时各纵队才先后到达大康王、凤村、茂林、
潘村、铜山等地。由于部队疲劳,遂停止前进就地休息。顽军乘机紧缩包围圈。6 
日下午,警戒部队在大麻岭、丕岭与顽军小部队遭遇并将其击溃。黄昏,各纵队按
原定计划分三路继续向施德方向前进,拟于星潭会合。7 日,先头部队在星潭附近
遭到顽军拦击,遂即组织两个营对星潭展开攻击。
    这时,项英于百户坑召集会议讨论部队行动方向,会议对攻下星潭后能否向苏
南转移认识不一致,争论不休,到晚上12  时才决定部队改向西南行动,经廉岭和
高岭转向太平,待机再向苏南转移。这一决定打乱了原定的行动计划,增加了突围
的困难。8 日,当新四军军部率队向西南方向行动时,又遭顽军第79  师阻击,遂
又决定向西北茂林方向突围。这时,顽军第40、第144 师已从新四军左右两翼进攻,
云岭、茂林等地也被顽军新编第7 师、第144 师占领,退路已被切断,处境险恶。
8 日晚,当进到茂林地东南的高坦村时,又遭顽军第144 师猛攻。此时,叶挺指挥
部队进行顽强抵抗,激战一日,终将顽军击退。尔后,转移至茂林以东5 公里的石
井坑。当部队正在整顿队伍、准备继续突围时,又遭顽军第40、第52、第108 、第
144 师等部的围攻。我被围部队将士浴血苦战,固守石井坑,在打退国民党顽军的
多次围攻后,决定部队分散突围。
    11  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叶挺、饶漱石(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全权指挥,
坚决率部突围;同时,电告周恩来在重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厉抗议,坚决要求其
在皖南停止进攻,撤围让路。然而,蒋介石一面口头答应下令查处,一面却督令顾
祝同加紧围攻,务必“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皖南部队在叶挺的指挥下,不畏艰
难,不怕牺牲,继续与顽军作殊死搏斗,充分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但终因
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阵地全部失守。至14日,除2000  余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
余6000  余人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
围后遭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叶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注意与
当面顽军谈判撤围让路的指示精神和组织上决定,亲赴顽方谈判时被扣。17  日,
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并声称要将军长叶挺交
“军法审判”。
    这标志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了顶点。
    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是蒋介石集团的反共阴谋造成的。但中共中央东
南局书记项英对这次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项英在领导新四军的工作中曾经作出过
贡献,但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认识不足,对中共中央关于“向
北发展,向敌后发展”的正确方针理解不够,措施不力。
    当国民党顽固派阴谋进攻新四军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项英未能抓住北
移的有利时机。最后在向北转移中,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尤其
对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不足,致使新四军部队在皖南突围中遭受了严重损失。
                     黄桥决战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0  年春,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一次反共高潮
被打退后,密令第3 、第5 战区和鲁苏战区的部队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新四军江
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5 月4 日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进攻的指
示,为着执行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于6 月率所属主
力渡过长江,7 月初挺进苏北。7 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组建了新四军苏北指挥
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第1 、第2 、第3 纵队共9 个团7000  余人。
随后,为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随即东进黄桥地区,
建立了以管文蔚为主任的通(南通)如(皋)靖(江)泰(兴)行政委员会。8 月,
为策应新四军发展苏北,八路军第5 纵队东进淮(阴)海(州)地区,形成了南北
配合、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有利态势。
    国民党鲁苏战区副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拥兵10  万,他视新四军苏北部队
为心腹之患,企图集中兵力进攻黄桥,消灭或驱逐立足未稳的新四军苏北部队,然
后移兵北上,歼击南下的八路军第5 纵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坚持有理、有利、有
节的自卫立场,在八路军第5 纵队的配合下,积极做好还击韩德勤部进攻的准备,
并灵活运用斗争策略,争取了驻泰州的苏鲁皖边游击军李明扬、李长江部和曲塘的
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保持中立。
    9 月初,韩德勤部分两路向南进攻。新四军被迫自卫反击,在营溪,歼其先头保
安第1 旅2 个团,进而攻取姜堰,歼守军千余人。同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继续向
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韩德勤则以新四军必须退出姜堰为借口相要挟。
苏北指挥部为顾全抗战大局,慨然允诺,退出姜堰。
    而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装备精良,以为新四军退出姜堰是胆怯,遂令其主力
第89  军和独立第6 旅共1。5 万人为中路,从海安、曲塘一线进攻黄桥;李明扬、
陈泰运部为右路军,5 个保安团为左路军,向黄桥两翼夹击,其进攻总兵力达26  
个团3 万余人。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鉴于决战不可避免,决定采取集中兵力,诱其深入、各个歼
灭的战法,在运动中歼击韩部。据此,部署第3 纵队坚守黄桥;第1 、第3 纵队隐
蔽集结于黄桥西北地区,作为突击力量准备歼敌。
    10  月4 日,韩部第33  师由分界直扑黄桥东北前沿阵地,实施猛烈攻击,一
部曾突入东门。第3 纵队顽强反击,予以杀伤,将其逐出。韩部第89  军军部率第
117 师经古溪进至野屋基、何家塘一线;独立第6 旅经高桥南进,企图袭击黄桥侧
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 纵队适时猛烈出击,一举将开进中的独立第6 旅分割包
围,歼灭于高桥一带,经3 小时激战,全歼该敌。
    4 日午夜,第2 纵队经八字桥插到分界,协同第1 、第3 纵队,将第89军主力
分割包围于黄桥东北地区。5 日中午,第1 纵队第4 团首先攻击其军部,各纵队旋
即紧缩包围,奋勇冲杀。第89  军军长李守维在逃跑中落水毙命。
    经火线喊话,第89  军官兵纷纷缴械,其主力于当晚被歼。6 日,第2 纵队又
追歼该军余部于营溪,乘胜攻占海安、东台等地区。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向兴化溃
败,顽军左路军各保安旅团亦随之撤退。
    黄桥战役,共歼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 万余人,其中俘3800  余人。
    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
新局面。
                           新四军苏南反顽战斗
    苏南地处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京失陷后,该地
区的汉奸、土匪活动猖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开展苏南敌后抗战,牵制日
军向华中进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1938  年夏,新四军第1 、第2 支队遵照中共
中央的指示,在陈毅、张鼎丞、粟裕、傅秋涛率领下挺进苏南。6 月中旬,第1 支
队展开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6 月下旬,第2 支队展开于江宁、当涂、
溧水、高淳地区。新四军挺进苏南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摧毁日军车站,破
坏铁路交通,袭击日军机场,伏击日军的运输队,攻打日军据点,歼灭了大量日军,
使京沪铁路交通一度中断。苏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创,严重地
威胁着敌人的后方。敌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围攻和“扫荡”,至12  月底,
苏南地区军民先后打破和粉碎敌之围攻和“扫荡”近30  次,初步巩固了以茅山为
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941  年3 月,苏南地区的抗日武装扩编为新四军第6 师。
从1941年初至1943  年9 月,新四军第6 师等部又连续粉碎了日伪军大规模的“清
乡”,坚持了苏南的抗日斗争,保持了大江南北的战略联系。1943  年4 月上旬,
驻江苏南部的国民党顽军乘日伪军向茅山地区“清乡”之际,调集第52、第192 师
及地方保安团共13  个团1。5 万余人,由东西两线逼近溧阳、溧水地区,企图围歼
新四军第16  旅于芝山、观山地区。4 月11  日,第16  旅决心以抗大第9 分校防
守铜山、观山等西线阵地,牵制西线顽军进攻;集中主力位于东线上沛埠西北和上
兴埠以西地区,还击东线顽军。12  日凌晨,顽军从东西两线同时发起进攻。激战
两日,第16  旅东线部队重创了顽军挺进第2 纵队,阻止了顽军进攻;但西线部队
遭顽军主力猛攻,阵地相继失守。13  日晚,第48、第46  团分别向回峰山、小经
港发起反击,突破顽军北面的封锁线,掩护苏南党政军机关向北转移。14  日,抗
大第9 分校和第47  团一部,在芝山、和尚山阵地顽强坚守一昼夜,阻滞了顽军的
攻势。15  日凌晨,第16  旅撤出战斗,转移到溧(水)武(进)公路以北敌后地
区,这次战斗,共毙伤顽军800 余人,俘379 人,缴轻重机枪15  挺、长短枪400 
余支。
    1944  年秋,日军为确保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防止美军可能在浙江、
福建方向登陆,先后占领控制了浙闽两省沿海地区。国民党军纷纷西撤。
    华中区和新四军军部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东南沿海抗日斗争,发展苏浙皖边,
准备实施战略反攻的指示,令第1 师主力南进。12  月下旬,第1 师3 个团南渡长
江,于1945  年1 月与在浙江长兴地区的第16  旅会合。1 月13  日,新四军苏浙
军区成立,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将部队整编为第1 、第2 、第3 纵
队,并确定了向东南敌后进军的部署。此时,国民党顽固派调集重兵,企图聚歼苏
浙军区部队。苏浙军区部队被迫在天目山地区进行了为时5 个月的自卫反击作战。
2 月12  日,苏浙军区第1 纵队进至武康、递铺(今安吉)一线,第3 纵队7 支队
进到广德以南地区。国民党顽军以5 个团向第7 支队发起进攻。14  日,第7 支队
顽强坚守广德东南上堡里阵地,第3 纵队全部投入战斗与顽军激战。同时,第1 纵
队主力西返支援战斗。18  日上午,歼顽军1000  余人,解放孝丰城,控制了天目
山北部地区。3 月1 日,国民党顽军重新调集12  个团的兵力向孝丰城进攻。6 日
晚,苏浙军区第1 、第3 纵队发起反击,战至27  日共歼顽军1700  余人,并占领
东、西天目山,解放临安城。5 月下旬,国民党顽军又调集42  个团6 万余人兵力
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苏浙军区部队经3 昼夜激战,打退敌13  个团的进攻。此后,
为顾全国共合作大局,主动撤至孝丰地区。顽军误认为我是“溃逃”,组织三路进
攻。苏浙军区部队在孝丰草明山、港口一带经两昼夜激战,歼其6900  余人。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苏南部队战日伪,斗敌顽,挫败了敌顽的企图,
歼灭了大量敌人,巩固和扩大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对完成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
件。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辛奋战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东北人民和
东北军部分爱国将士,组成了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
义勇军,约50  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后来,在日军的进攻下,于1933 
年春大部溃散,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坚持斗争。在此期间,中国共
产党也创建了十几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就是在这两部
分武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日游击队阶段
    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从
1931  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
安图、汤原、饶河、珠河、密山、宁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杨林、
赵尚志、童长荣、冯仲云等。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东北
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这些抗日武
装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创建抗日游击区。1933  年,
磐石游击队战斗70  余次,粉碎日伪军10  多次“讨伐”;和龙游击队在渔浪村打
退数百名敌人的进攻,打死日军60  余人;珲春和汪清游击队联合救国游击军,攻
克东宁县城,毙伤日伪军200 余人,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宁安游击队,攻克安图县城
;饶河游击队攻占虎林县城,打死日军20  余人,歼灭伪军一部。1934  年,珠河
游击队在方正县学田地等反“讨伐”战斗中,歼灭日伪军300 余人;汤原游击队战
斗数十次,毙俘日伪军600 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付伐”。
    第二阶段: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
    1933  年5 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反日统一
战线,扩大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 
年下半年至1936  年春,相继成立了6 个军。第1 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第
2 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第3 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
第4 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第5 军(东北反日
联合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6 军,军长夏云杰,代政治部主任李
兆麟。各军成立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向日伪军不断出击。第1 军曾攻克三源浦、
凉水河子、八道江等地,并在柳河县黑石沟伏击战中,歼灭日伪军200 余人。第2 
军于1935  年作战665 次,在敦化县哈尔巴岭袭击日军装甲列车,毙俘敌军官50  
余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第3 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攻克方正县城,尔后冲破日
伪军封锁,与汤原游击队总队会合,进一步扩大了游击区。留守部队第2 团政治委
员赵一曼于1935  年11  月在珠河县(今尚志)左撇子沟战斗中,因负重伤被俘,
英勇就义。第4 军攻克密山县城,歼伪军1 个连,并协同第3 军攻打刁翎,从而开
辟了新的游击区。第5 军和第2 军第5 师在宁安、额穆、敦化地区反“讨伐”战斗
中,歼日伪军1500  余人,缴获敌各种枪1000  余支。第6 军攻占鹤岗煤矿,吸收
许多工人参加革命军,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人民革命军经两年多的艰苦斗争,发展
到1 万余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第三阶段:东北抗日联军阶段
    1936  年2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指示精
神,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6 个军依次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 至
第6 军,后又陆续组建了第7 至第11  军。第7 军,军长陈荣久,政治部主任郑鲁
岩,活动于饶河、虎林、抚远地区;第8 军,军长谢文东,政治部主任刘曙华,活
动于依兰、方正、勃利地区;第9 军,军长刘华堂,政治部主任李熙山,活动于勃
利、依兰地区;第10  军,军长汪亚臣,政治部主任王维宇,活动于五常、舒兰地
区;第11  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活动于桦川、富锦地区。这时的
抗日联军已发展到3 万余人。
    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成立后,抗日联军又先后改编成第1 、第2 、第3 
路军,分别归上述三省省委领导。第1 路军于1936  年7 月组成,辖第1 、第2 军,
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第2 路军于1938  年春组成,辖第4 、
第5 、第7 、第8 、第10  军,以及王荫武领导的救世军、姚振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