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军史集要-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中国诞生后,随着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共中央、中央军
委开始把全军实行军衔制度,提到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从1952 
年冬开始,总干部部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对实行军衔制度开始进行
了研究,并拟定了初步计划,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了对军衔等级设置、评
定军衔的组织领导、标准条件等意见。同时,总干部部于1952  年11  月26  日,
向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副主席报告,建议中央军委成立军衔工作委员会,领导实施
军衔的准备工作,和对高级干部军衔等级的评定与审查工作。1953  年2 月17  日,
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萧
华为副主任,委员有张宗逊、萧劲光、刘亚楼、杨立三、赖传珠、徐立清、苏静、
孔石泉。3 月7 日,在实施委员会之下,成立军衔审查研究组,负责实施军衔制度
的具体工作,中央军委原拟于1953  年7 月份全军实施军衔制度,后中央军委决定,
将评衔工作延迟到军队组织编制确定,兵役法颁布实施后再实施。1955  年1 月23 
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在《指示》中,就实行军衔
制度的意义与目的作了详细阐述:“实行军衔制度,是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
重要措施之一。授予军人军衔,是为了确定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也是给军人的一
种荣誉。军衔制度的正确实施,将提高各级干部的组织性、纪律性;并鼓励各级干
部努力上进,从而促进部队的军事、政治水平的普遍提高,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2 月8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
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条例第二章专门写了“军衔和肩章符号”。8 月11  日,国
防部发出《关于军士和士兵评定军衔的指示》。全军按照《指示》和《条例》开始
评定军衔。1955  年9 月17  日,国务院第18  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从1955  年
10  月1 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佩戴军衔肩章,军兵种和勤务符号,按照国家
规定的新的服装制式着装。这是我军实行军衔制度的正式标志。
    评定、授予军衔工作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主要是评定、授予现役军人(包括
军官、军士和兵,下同)的军衔。第二期是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的军衔。军衔等
级、专业区分及军衔的评定具体规定:
    军衔等级的区分: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空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在军衔立法文件里没有准尉军
    衔,但实际上授有此衔)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军兵种及专业勤务军官按业务性质区分八类:指挥军官、政
治军官、技术军官、军需军官、军医军官、兽医军官、军法军官、行政军官。
    指挥军官和政治军官衔,设少尉至大将3 等12  级。指挥和政治军官区分为步
兵、骑兵、炮兵、装甲兵、铁道兵、通信兵、技术勤务兵、公安军、空军、海军海
上、海军海岸及防空军等12  种。1963  年《军官服役条例》合并为陆军军官、空
军军官、海军军官3 种,空海军衔称前冠本军种名称,如空军少尉、海军大将等。
    技术、军需、军医、兽医、军法军官衔,设少尉至上将3 等11  级。衔称前一
律冠本专业勤务名称。
    行政军官设少尉至大校2 等8 级,衔称前冠行政二字。
    军衔的评定。《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授予军官军衔的条件有:①现任职务;②
政治品质;③业务能力;④在军队的服务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具体规定:
    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副兵团、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
    副师、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
    正团级,多数可评为中校;
    副团、准团级,多数可评为少校;
    正、副营级,多数可评为大尉;
    正连级,多数可评为上尉;
    副连级,多数可评为中尉;
    正排级,任军官职务者可评少尉,任军士职务者一般评为准尉。
    军士和兵的军衔,根据所任职务的编制军衔的规定评定。
    1955  年9 月23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
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9 月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授予朱
德等10  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下午5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典礼
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典礼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宣布典礼开
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
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
    接着,毛泽东主席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分别授予朱德、彭
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同日
下午2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隆重举行了授予将官军衔典礼。
    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官将官军衔的命令,接着,周恩来总理分别把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
命令状,一一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有:粟裕、徐海东、黄克诚、
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  人。9 月28  日,国
防部举行受衔典礼,彭德怀授予在京部分校级军官军衔。1955  年11  月至1956  
年初,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叶剑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分别在北京、南京、
成都、兰州、沈阳、广州、武汉等地,代表周恩来总理授予各地驻军将官以上军衔,
代表彭德怀国防部长授予将官以下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海军、空军、公
安军、防空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军兵种的领导机关也都在机关所
在地举行了校官、尉官的授衔典礼。
    1955  年首次授衔时,共授予元帅10  名,大将10  名,上将57  名(其中1955 
年9 月27  日授予55  名,1956  年1 月授予1 名,1958  年1 月授予1 名),中
将177 名(其中1955  年9 月授予175 名,1956  年1 月授予1 名,1958  年授予
1 名);少将806 名(其中1955  年9 月授予802 名,1956  年授1 名,1957  年
授2 名,1958  年授1 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历时10  年。1965  年5 月22  日,第三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衔制度的决定》。至此,第一次军衔制结束。
                            《解放军报》出版
    《解放军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政治部领导,由解放军报社编辑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迫切需要出版全军性的统一报纸,以便中央军委通过报纸加强对全军思想政治工作
的领导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指导。1955  年8 月经国防部长彭德怀请示毛
泽东主席批准,决定创办《解放军报》,当年9 月试刊。
    1956  年1 月1 日正式创刊,始为周三刊,内部发行,1958  年起改为日报,
对开四版。该报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人民武装警察、国防科
研、军工战线广大工作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和军烈属以及其
他关心国防事业和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广大干部群众等。1987  年1 月1 日起开始向
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便更好地传播国防建设最新消息,报道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
展示当代军人生活风貌,传播世界各国军事动态,探讨现代军事科学理论。
    《解放军报》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中国共
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和中央军委以及各总部的
命令、指示;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及英雄模范人物、先进集体;宣传军
队完成宪法所赋予的任务的业绩和经验;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
规化建设的成就,反映部队生活的新面貌;交流工作经验,指导部队教育训练,探
讨现代化军事科学理论;传播国内外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和知识,倾听群众的呼声,
反映读者的意见和要求等。
    《解放军报》创刊后,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服务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
化、正规化建设的这一宗旨,艰苦创业,勇于探索,逐渐成为一张在全国和全军有
一定影响的综合性报纸。
    《解放军报》从1956  年创刊到现在,大至经历了三个时期。
    从1956  年正式创刊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是《解放军报》的工作由
全面打基础到蓬勃发展并取得广泛影响的时期。这期间,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
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以及深入基层,创造先进连队和全军大练兵的总部署,《
解放军报》把工作重点放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连队解决问题,发现和推广先
进经验上,报道了全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传
播了加强基层建设,加强正规化训练的经验。
    宣传先进典型,是《解放军报》的传统。此间,该报宣传报道了一大批先进单
位和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经验,这对于当时形成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奋发向上的良
好社会风气起了促进作用。50  年代比较著名的先进典型有:节约标兵郭云风;在
东南沿海作战中英勇殉国的战斗英雄安业民;红军团长当农民的方和明;回乡参加
农业建设的将军甘祖昌等。60  年代比较著名的先进典型和先进集体有: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舍身救战友和人民群众的王杰、欧阳海、刘
英俊、张春玉;保卫边境英勇牺牲的罗光曼、司马义·买买提;爱民模范谢臣、普
布扎西;在海战中身负重伤坚持战斗的麦贤得;在军事训练中创造群众路线练兵方
法的优秀连长郭兴福;深入苗家侗家山区的人民武装干部吴兴春等。另外还以大量
篇幅宣传报道了身居闹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传统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刻苦训
练、作风紧张、纪律严明的“硬骨头六连”,英勇善战的海军“海上猛虎艇”和空
军“霹雳大队”等。50  年代到60  年代《解放军报》宣传报道的这一批英雄人物
和模范集体,特别是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不仅当时风靡全国,而且一直
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一时期,《解放军报》办得有声有色,受到从普通列兵到
元帅以及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称赞,也受到了全国新闻界的高度重视。1964  年
7 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解放军报》题写了报名,并提议在同年“八一”建军节
正式启用。
    从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到1976  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
化大革命”,是《解放军报》曲折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妄图使《解放军报》成为他们篡党篡军阴谋的工具,在他们的指令下,《解放军报
》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一起,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在全国造成了恶
劣影响。但是,在此期间《解放军报》的多数编辑、记者对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
团的倒行逆施还是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和斗争的,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正确
原则和部队完成各项任务的业绩。特别是邓小平重新复出,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
大力宣传和报道了邓小平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思想和贯彻《内务条令》、《纪律
条令》的情况。这对于拨乱反正,稳定部队,起了积极的作用。
    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帮”之后,《解放军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期间,随着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解
放军报》的宣传指导思想和宣传重点相应地作了转变。宣传中积极贯彻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线,贯彻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促进
军队和平时期的建设。这一时期,《解放军报》还以大量篇幅宣传了一批在新的历
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其中有模范军医吕士才,舍身救人的军校大学生张华,
义务兵的好母亲赵珍妮,军人的模范妻子段兰英,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战斗英雄史
光柱、英雄指导员钱富生,率领部队在大兴安岭奋勇灭火的师长吴长富等。
    《解放军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贯彻中央军委以及各总部的命
令、指示,特别是在宣传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及英雄模范人物、先进集体等方面,
在全军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放军报》由创刊初期年发行量的13  万份,发
展到现年发行量达100 万份左右,使报纸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成为上级领导
机关联系部队干部战士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了解解放军的一个窗口。
               建立健全军队院校在干部中普及中等和高等教育
    军队院校教育,是培训各级各类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和
中央军委历来重视军队院校教育。人民军队在创建初期,就建立了军校。随着军队
的发展壮大,军队院校也不断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军队院校逐步形成了适
应军队建设需要的完整的培训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
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把院校建设摆在了重要地位,军队院校发展也进
入了一个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1950  年7 月,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
研究军队院校建设问题。会议确定,在战争年代创办的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新建
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各类正规院校,各军兵种要新建自己的各级专业学校,全军要
创办1 所综合性陆军大学。会后,周恩来亲自主持制定了增建军队院校的方案。同
年11  月,总参谋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军军事学校和部队训练会议,会议确定了
军事学校和部队训练的基本方针。中央军委批发了军训部《关于军事学校与部队训
练问题的报告》。1953  年1 月,中央军委在第三次全军院校会议上对建设正规化
学校的方针作了具体规定。在这个时期,总参谋部也先后颁发了《陆军军事学校工
作暂行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校教学工作条例》。这两个条例,进一步
统一了全军的办校思想,加强了军队院校的正规化建设。与此同时,军队院校管理
机构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加强。1950  年9 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成立了隶属于
总参谋部军事训练部的军事学校管理局。各军区、军兵种也设置了相应的院校管理
部门。随着军队院校的发展,1952  年12  月29  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总参谋
部军事学校管理部(1955  年4 月训练总监部成立后,该部并入训练总监部,改称
军事学院和学校部。1958  年12  月,训练总监部撤销后,该部划归总参谋部建制
领导,称学校管理部),这对于加强军队院校的统一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50  年代,是人民解放军院校建设的繁荣时期。1950  年7 月以后,根据中央
军委拟定的增建军队院校方案,人民解放军首先将各战略区的军政大学、军政干校
和各部队的随营学校改建为5 所高级步兵学校、24  所初级步兵学校和一批专业技
术学校,并创办了一批新的各级各类院校。1950  年11  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刘
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1951  年2 月4 日又任命他兼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51 
年1 月15  日,军事学院举行隆重的授旗阅兵式和汗学典礼,宣布正式成立。到1956 
年,该院发展为12  个系,成为培养造就合成军队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综合性
军事学府。1952  年至1953  年,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和总高级步兵学校也相继成
立。李聚奎为后勤学院院长,宋时轮为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1955  年3 月,刘伯承根据合成化军队建设的需要,向中央军委建议,以军事
学院的战役系、高级速成系和海军系、空军系、炮兵系、装甲兵系为基础,分别建
立高等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中央军委批准了
刘伯承的报告。各新组建的院校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展开。经过两至三年
的准备,一批培养人民解放军高、中级干部的学院先后成立。1956  年3 月,又成
立了以军事学院政治系为基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央军委任命总政治部
主任罗荣桓兼该院院长。这是一所培养军队高、中级政治工作军官和理论研究骨干
的政治工作学府。在创办各级各类指挥院校的同时,1953  年9 月1 日,在哈尔滨
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军委任命陈质为该院院长。这是一所培
养精通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各军兵种军事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府。学院成立之初,设
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兵(后改称工程兵)等5 个工程系。在开学前夕,
毛泽东授予训词:“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
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
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
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这一时期,一大批专业技术学校也相继成立。到1959  年,全军院校总数已达到129 
所,总人数约为25。3  万人。同时,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确定了各级各类院校的
学制。指挥院校为3 年;政治院校为2 年;专业技术和医学院校的本科为4 —5 年,
中专为2 年左右;飞行学校为2 年,预校为1 年以内。至此,军队院校教育初步形
成了一个初、中、高相衔接、专业门类齐全的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
    1960  年4 月以后,根据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作出的决定,军事工程学院的炮兵、
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学兵4 个系分出,分别成立炮兵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
工程兵工程学院和防化学兵工程学院;从军种系中分出一部分成立了海、空军高级
专科学校,并新建了海军工程学院和空军工程学院。
    另外,中央军委还批准成立了后勤工程学院、雷达工程学院。经过初步调整,
全军工程技术院校达到31  所。1962  年底,根据中央军委的通知精神,对部分军
队院校进行调整,全军院校总数调整为119 所,其中工程技术院校74所,占院校总
数的62%。在这次调整中,本着减少重叠机构和行政人员,重点保留教员队伍的原
则,制定了全军统一的工教人员与学员、教员与学员的基准比例,使院校的编制有
了相应的依据。与此同时,对院校体制和学制也作了相应调整,明确规定指挥院校
按三级培训,完成训练与速成训练相结合。
    这一新体制的确立,对于促进院校的稳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中央军委在重视院校教育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在职干部的学习。1959  年1 月
14  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示》,要求从
1959  年起,以10  年为期,在全军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具体实施分两步:第一步,普及中等教育,使所有尚未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的干
部,在3 年到4 年内,达到中学毕业,然后实行分科学习,根据每人不同业务的需
要决定课程内容,以7 年左右的时间,在所学科目上,专业知识达到大学和高等专
科学校的教育水平。《指示》指出,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加强军队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干部质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各级干部以在职学习为主,应持之
以恒。普及高等教育的重点对象是中青年干部。
    《指示》发出后,全军掀起了向文化进军的热潮,使干部的文化水平有了新的
提高。但1960  年后,由于林彪的干扰,这个文化教育十年规划未能得到实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