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军史集要-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红军的武器尤其是弹药没有来源;第二,敌军有很多支部队,红军只有一支部
队,打破一次“围剿”要准备迅速的连续作战;第三,敌人多是比较密集,打它一
个必须迅速解决战斗,否则其余敌人便会都来。红军进行速决战,迅速歼敌一部,
不仅鼓舞我军士气,还给敌人阵营中造成恐慌。
    在反“围剿”作战中,红军采取速决战,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
    红军在多次反“围剿”作战中,形成了以上一系列比较完整的作战原则,正如
毛泽东指出的:“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
成了。”这些作战原则的形成对后来革命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
成了包括21  个县,250 万人口的中央苏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1  年11  月7 日
至20  日在中央苏区的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选举
63  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在27  日召开的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煮为副主席。
    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定了这个新型国家的
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它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革
命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争取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
权在全中国的胜利。
    大会还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和《关于红军问题决议案》等重要文件。
    根据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命令,11 
月25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
    宣布成立。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指挥机关,掌管红军的组织、给养、教育
训练,并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中革军委”由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谭
震林、叶剑英、孔荷宠、周恩来、张国焘、邵式平、贺龙、毛泽东、徐向前、关向
应、王盛荣等15  人组成,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中革军委”
下设总参谋部,叶剑英任部长:总政治部(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王
稼祥兼主任;总经理部,范树德任部长。这时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部撤销,方面军所
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称中央红军。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
    正当反“围剿”战争紧张进行的时候,为了加强对红军的宣传教育,交流工作
经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于1931  年12  月11  日在江西瑞金创办了《
红星报》,作为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邓小平(后为陆定一)
负责编辑。开始为5 日刊,实际是不定期刊,每期4 开4 版(有时2 版或8 版)。
该报实行全军办报的方针。在创刊号的见面话中说明其任务为:加强红军政治工作,
提高红军的政治、文化水平,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主要内容有:
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命令、指示、通令和宣言,国内外工农群众斗争形势和红军
建设、作战等重大活动的报道,指导党的生活和各项工作的文章。设有“扩大红军”、
“红星号召”、“红军家信”、“群众工作”、“列宁室工作”、“红军纪律”、
“铁锤”等专栏。社论和理论文章,大部分由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
华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人及各方面负责人撰写。长征途中,由铅印改为油印,报社工
作人员挑着4 个铁皮箱子,随军行动,坚持编辑出版。从创刊到1935  年8 月3 日
止,报纸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共出版一百多期。这一报纸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明
了,战斗性强,对激励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为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战起了宣传
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被根据地军民誉为“革命的喇叭”。
                      中央苏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
    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围剿”失败后,被迫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守势。
1932  年12  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何应钦调集30  多个师40  万
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
“围剿”。由蒋介石嫡系12  个师组成的中路军担任主攻任务,陈诚为总指挥,以
蔡廷锴为左路军总指挥,余汉谋为右路军总指挥,分率第19  路军、驻闽部队和广
东军队负责就地“清剿”,配合中路军行动;另有4 个多师担任守备并以第3 、第
4 航空队以南昌为基地,支援作战。1933  年1 月,敌中路军组成3 个纵队,由罗
卓英指挥的3 个师为第1 纵队,吴奇伟指挥的4 个师为第2 纵队,赵观涛指挥的3 
个师为第3 纵队,准备在宜黄、抚州、金溪等地集中后向红军进攻,另有1 个师为
预备队。蒋介石亲自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到南昌坐镇指挥,企图一举
歼灭红军主力于黎川、建宁地区。
    这时,毛泽东已受到王明“左”倾错误的排挤而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
指挥下,灵活运用前几次反“围剿”中的经验,同敌人进行了英勇作战。
    反“围剿”前夕,红一方面军辖第1 、3 、5 军团和第11、12、21、22军,总
兵力约7 万人。1 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在金溪以南地区两次准备以运动战寻歼敌第
14  师和第90  师等部,均因敌人行动谨慎,未能达到目的。2 月4 日,中央苏区
中央局作出决议,要求红军在敌部署未定之时,实行进攻作战,击溃敌人,并命令
红一方面军首先围攻南丰。12  日晚,我第3 、第5 军团各一部向南丰城西北之敌
外围阵地发起进攻,战至次日晨,未能突破敌人主阵地。此时,敌中路军总指挥陈
诚一面令南城第24  师立即驰援南丰,一面令中路军各部队迅速向南挺进,寻求我
军主力决战。红一方面军朱德司令员和周恩来政委,根据敌情的变化,立即向中央
建议撤围南丰,实行战略退却,将红军主力秘密撤至根据地内的东韶、洛口地区待
机,并派红11  军伪装主力,由新丰街以南东渡抚河,吸引敌主力向黎川方向前进。
    敌中路军第1 纵队受命向南丰地区推进,其第52、第59  师由乐安东进,第11 
师由宜黄南下,预计在黄陂、河口地区会合后向红军进攻,并堵截红军归路。红一
方面军获悉敌部署后,即将红军主力分为两部,以第1 、3 军团和红21  军为左翼
队,埋伏于敌第52  师必经的大龙坪、蛟湖地区,围歼该师;以第5 军团、红22  
军为右翼队,迅速进至霍源、西源两地区歼击第59  师。2 月27  日,敌第52、59 
师分南北两路向东行进,当其到达红军预设战场时,红军突然向敌发动进攻,经两
天激战,将敌大部歼灭,俘敌第52  师师长李明(重伤毙命)和第59  师师长陈时
骏。战后红军迅速撤离战场,秘密转移至小布、洛口、东韶地区休整待机。
    陈诚吸取黄陂战斗失败的教训,将作战方针由“分进合击”改为“中间突破”,
并调整部署,将3 个纵队改编为前后两个纵队,交替掩护,向广昌方向进攻,企图
寻歼红军主力于广昌地区。
    红一方面军首长鉴于敌情,审时度势,定下诱敌之计。为分散敌人,创造战机,
一面令红11  军进至广昌西北地区,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摆出与敌决战的态势,吸
引敌前纵队加速南进;一面令红军主力秘密北移,准备侧击力量较弱的敌后纵队。
陈诚被红军的行动所迷惑,以为红军要保卫广昌,即令前纵队加速向广昌推进,并
将后纵队1 个师配属前纵队指挥,准备在广昌地区与红军决战。3 月20  日,敌前
纵队已进至甘竹、罗坊、洽村一带,与在东陂、徐庄地区的后纵队相距已达50  公
里。红一方面军总部决心首先歼灭后纵队第11  师于草台岗、徐庄地区,而后相机
各个歼灭其他进攻之敌。遂将红军分成两部,以草台岗、徐庄为目标,红5 军团、
红12  军主力由东向西进攻,以一部兵力牵制东陂之敌第9 师;红1 军团、红3 军
团、红21  军主力由西向东进攻,以一部兵力切断敌第11  师与第9 师的联系;红
22  军为预备队。21日,红军发起进攻。经一天激战,敌第11  师大部被歼,师长
萧乾被击伤。
    黄陂、草台岗两仗,红军歼敌近3 个师,俘敌1 万余人,缴枪万余支(挺),
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是红
一方面军抵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进攻战略,实行毛泽东诱敌深入方针的结果,
也是周恩来、朱德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和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的结
果。这次胜利,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以大兵团伏击战术歼敌的光辉范例,
此后,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连成一片,红军迅速扩大到8 万余人。
                         其他苏区反“围剿”作战
    鄂豫皖苏区红军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
    1930  年11  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重点“围剿”的同时,任命武汉行营
主任何成濬为总指挥,调集7 个师又4 个旅近10  万人的兵力,以李鸣钟为鄂豫皖
边区“绥靖”督办,计划对鄂豫皖苏区包围后分区“清剿”。该苏区红1 军主力,
当时正由罗山潘新店南下作战,于新州一仗,歼敌1 个旅部2 个团,震动武汉。12 
月上旬,敌分兵4 路,南北对进,东堵西压,开始向鄂豫皖苏区进攻。此时,鄂豫
皖苏区组成了以曾中生为书记兼军委主席的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军委,统一领导
反“围剿”斗争。以游击队和群众武装对敌展开广泛的阻击和袭扰,以红军主力击
敌弱点,转变战局。12  月16  日,红15  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一举攻入河口镇,
歼敌第44  师一部,阻止了南进之敌。12  月底,红1 军在东西香火岭地区歼敌3 
个团,击溃3 个团。次年1 月3 日,又在商城四姑墩歼敌1 个团,从而打破了敌人
的第一次“围剿”。
    1931  年3 月中旬,敌人又调集8 个师另2 个旅共12  万兵力,以“追堵兼施”
的作战方针,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红4 军决定集中主力求歼深入皖
西苏区之敌。4 月25  日,一举攻占独山镇仍全歼守敌1 个多团,皖西之敌仓皇退
出苏区。5 月上旬,敌复入皖西寻找我红军主力作战。红4 军迅速西进,于5 月9 
日在浒湾重创敌第53  师1 个旅,歼敌近千人。后又于5 月28  日在桃花镇歼敌近
1 个营大部,并在十里铺歼南援敌1 个多团。敌人的第二次“围剿”遂告破产。
    1931  年9 月,蒋介石积极向鄂豫皖苏区周围增兵,企图发动第三次“围剿”。
到11  月,集结于鄂豫皖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增加到15  个师。在此种情况下,红
军进行了积极的反“围剿”准备。11  月7 日,红4 、红25  军在黄安(今红安)
县七里坪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而形成的全国
人民抗日反蒋斗争高涨,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敌第三次“围剿”迟迟不能实施,
仍处于分散守备状态。针对这一有利时机,红四方面军从1931  年11  月至1932  
年6 月中旬,连续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4 次进攻战役,歼敌约6 万人,
大破国民党军,使蒋介石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的第三次“围剿”计划胎死腹中。
    1932  年6 月,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鄂豫皖3 省“剿匪”总司令部,以其所
属的中、右两路军共26  个师又6 个旅,计30  万人,及3 个航空队,采用“纵深
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的战法,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
此时,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积极贯彻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路线,盲目轻敌,不作反“围剿”准备,而命令红军向平汉路信阳至广
水段出击,围攻麻城,以实现威逼武汉的计划。8 月7 日,敌军大举向我七里坪为
中心的腹地进攻,红军被迫撤围麻城。虽在黄安、七里坪两战歼敌五千,但未能扭
转被动局面。8 月底,红军连战不利。9 月底,主力即向黄安、麻城地区转移。10 
月8 日,抵达黄安城西河口地区。9 日,敌第2 、第3 纵队等部由东、南、北三面
逼近。在此形势下,张国焘失去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的信心,于10  日在黄柴贩
召开中央分局紧急会议,决定红军主力转到外线作战。12  日,红四方面军共2 万
余人开始了脱离苏区的战略转移。此次反“围剿”,红四方面军和苏区人民进行了
英勇斗争,但终因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败。
    湘鄂西苏区红军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
    1930  年11  月,蒋介石调集6 个师又7 个旅的兵力,由第10  军军长徐源泉
指挥,采取分区围攻、步步为营的战法,对湘鄂西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并
把重点放在洪湖地区。苏区主力红2 军因当时正在南征,由于意见不一致,在长江
南岸湘北一带徘徊时,被敌人突袭,被迫撤至湘鄂边苏区。
    洪湖苏区在中共湘鄂西特委的领导下,整编了地方部队,为反“围剿”在军事
上作了重要准备。1931  年1 月中旬,敌占领长江以北的监利、沔阳、潜江地区。
我江左军一部在赤色教导军配合下,采取伏击、夜袭等战术不断打击敌人,使敌人
十分恐慌。同时,红军一部转到外线开辟新区,实行内外线结合打击敌人。在洪湖
苏区,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敌,使敌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只得步步后撤。红军失去
的根据地得到了部分收复。
    1931  年3 月初,国民党军以洪湖苏区江南地区为重点,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中共湘鄂西特委决定将洪湖地区红军分为江南、江北两路,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转
移至外线打击敌人。4 月下旬,红3 军第9 师及地方武装对江北老新口之敌发起进
攻,歼敌2 个营,击溃2 个团。6 月初,又向江陵地区之敌进攻,歼敌2000  余人,
江北苏区大部收复。此时,江右军在江南地区也向敌展开攻势作战,恢复了东山地
区并开辟了洞庭特区。
    1931  年9 月初,敌以2 个师又1 个旅的兵力,利用洪湖苏区遭受严重水灾之
机,对洪湖苏区的江南地区发动第三次“围剿”,重点是华容以东山区。
    在这个地区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和红9 师第25  团,在群众支援下,给敌人以打
击后,突围转至江北。不久,第25  团会同原江南游击队渡江进入东山。经过艰苦
的斗争,至年底,江南苏区逐步得到恢复。
    1932  年6 月,鄂豫皖3 省“剿匪”总司令蒋介石,令其左路军总指挥徐源泉
率10  余万人,采取“步步为营,稳打稳进”的作战方针,组织对湘鄂西苏区的第
四“围剿”。对此,红3 军决定进到襄河以北实施进攻作战。7 月初,围攻京山,
7 月中旬,敌军进攻,红军撤围京山,下旬西渡襄河。8 月13  日,攻沙市不克。
敌军遂占领襄北。8 月中旬,夏唆决定红3 军主力进入襄北打击敌人,红7 师和地
方武装固守洪湖地区。红7 师等部在府场、杨林等地依托阵地防御作战中,伤亡很
大。9 月上旬,撤离洪湖中心区,转至襄北。红3 军主力在敌后与敌8 个团周旋10 
余天,未能找到歼敌机会,于9 月中旬进至京山地区。至此,湘鄂西苏区未能打破
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
    10  月,红军退出洪湖苏区转到鄂北大洪山地区,洪湖苏区完全丧失。
    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1934  年冬,红军第2 、第6 军团发动的湘西攻势,震撼了湘鄂两省国民党的
统治。国民党军以11  个师又4 个旅约11  万人的兵力,组织对湘鄂川黔苏区的
“围剿”。次年2 月初开始进攻,连陷大庸、桑植、永顺。4 月12、16  日,红2 、
红6 军团向北转移中,于陈家河、桃子溪两战歼敌第172 旅和第58  师师部及第174 
旅大部,并收复桑植县城。4 月下旬攻占江址,一部前出慈利城北。6 月,向鄂西
地区发起攻势。14  日,在忠堡以东全歼第41  师师部和第121 旅。8 月3 日,在
板栗园全歼第85  师师部另2 个团又1 个营。至此,粉碎了敌军的“围剿”。湘鄂
川黔苏区反“围剿”,钳制了湘鄂两省的大量国民党军,  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49
军的长征。
    陕甘苏区反“围剿”
    1934  年2 月,敌对陕甘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陕甘红26  军第42  师,
转至外线打击敌人,经三道川、西华池等30  余次战斗,歼敌3000  余人,粉碎了
敌人的“围剿”。3 月,敌对陕北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陕北游击队广泛开
展游击战,后又会同陕甘红42  师,经与敌多次战斗,至8 月底打破了“围剿”。
从1934  年10  月起,蒋介石调集4 万余兵力,准备对陕北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
1935  年4 月,敌全面发起进攻。红军在刘志丹、高岗的领导下,经两个多月作战,
歼敌3000  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陕甘边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
    敌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调集10  万余兵力,于1935  年7 月,组
织第三次“围剿”。8 月,红26、红27  军和陕北游击队,在吴堡县歼敌1 个多团。
9 月中旬,红26、红27  军同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的红25  军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
15  军团。10  月,在劳山、榆林桥地区歼敌1 个师大部及1 个团。11  月初,红
15  军团编入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的红一方面军。接着,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
指挥下,于直罗镇、张家湾地区大胜敌军,歼敌1 个师另1 个团,俘5300  余人。
至此,彻底粉碎了敌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
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红军反“围剿”
    从1930  年11  月至1934  年8 月,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的同
时,也对邻近苏区发起了多次“清剿”和“围剿”。这些苏区的红军,在人民群众
的配合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给“围剿”之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33  年
9 月,敌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同时,对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
区也发动了“围剿”。这些地区的红军,形势艰险,又执行了王明“左”倾冒险主
义的军事战略,因此,大部受到严重损失。
    湘赣苏区红6 军团战斗失利后,于1934  年8 月撤出湘赣苏区向湘中转移,开
始西征。
    湘鄂赣苏区红军主力红16  军于1934  年6 、7 月间在宜丰、奉新边境地区被
围,大部壮烈牺牲,小部红军分散坚持游击战争。湘鄂赣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
    闽浙赣苏区主力红10  军,在反“围剿”前期,采取灵活机动战术,取得了数
次战斗的胜利。以后执行错误的军事战略,付出了很大代价,根据地越来越小。1934 
年11  月,红10  军与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7 军团)合编为红10  军团。奉命转
到外线作战,创建浙皖边新苏区。红10  军团走后,闽浙赣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
苏区变为游击区。
                          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
    1928  年5 月到1933  年5 月,红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在反对国民党
军的“进剿”、“会剿”和“围剿”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总兵力已达30  万人。
同时,在各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开辟和建立了中央苏区和湘鄂西、鄂豫皖、湘赣、
湘鄂赣、闽浙赣、左右江、川陕、琼崖等苏区。为了适应红军的发展和对敌斗争的
需要,1933  年5 月8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中革军委由前方
移至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在前方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总
司令,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后张国焘),刘伯承任总参谋长,王稼祥任总政治部
主任(后贺昌代、顾作霖代、博古、陈昌浩),张云逸任副总参谋长(后叶剑英、
张云逸、叶剑英),袁国平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后贺昌、李富春、周纯全、杨尚昆)。
                     红军召开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1934  年2 月7 日至12  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