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军史集要-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红军召开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1934  年2 月7 日至12  日,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首都瑞金召开。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致开幕词。参加会议的有团以上政治工作领
导干部及部分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共258 人。会议选出王稼祥、贺昌、李弼廷、李卓
然、袁国平5 人,组成大会主席团。会上,博古、周恩来、陈云、朱德、凯丰、罗
荣桓、王稼祥、李卓然、贺昌、张爱萍等领导同志作了报告。会议讨论了加强党的
领导、政治教育、政治工作的作风、战时政治工作等10  个问题,修改了政治工作
条例。会议对我军政治工作提出了5 条重要原则:(一)“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
线”,明确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地位,反对轻视政治工作的倾向;(二)“政治工作
要保证作战的胜利”,要求政治工作要围绕整个作战计划开展活动,保证作战命令
的绝对执行;(三)“政治工作要保证提高部队的军事素养,政治干部要学习军事,
要会指挥打仗”;(四)“加强与改善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教育要遵循“从战士
的切身问题说到长远问题”,“从现在的问题说到历史问题”,“从具体问题说到
抽象问题”的原则;(五)“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平均主义和‘刻板’的工作
方式”。要求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要深入实际,工作要分清主次,实行具体的面对
面领导。
    这次会议对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些理论原则、方针、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建树。
但是,由于当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十分猖撅,毛泽东在红军的领导地位已
被排挤,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在一些方面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1933  年5 月,蒋介石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亲自组织和指挥
对各苏区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蒋介石作了充分的准备:向
国外大量借款充作军费;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和专家;开办“剿匪”军官训练团;编
印“剿匪”手册;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围剿”对策;撤销赣粤闽边区“剿匪”
司令部,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100 万
兵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  万人。其部署为:由顾祝同任总
司令组成北路军,指挥第1 、2 、3 路军,计34  个师,担任主攻任务,其中又以
陈诚指挥的第3 路军为“围剿”主力军;以陈济棠为总司令的广东军队11  个师又
1 个旅为南路军,配合北路军作战。
    此外,由蔡廷错指挥的第19  路军和福建驻军共10  余个师扼守苏区东部边沿,
防堵红军东进和南撤;另以15  个师分布在赣江流域和赣东北地区,担任就地“围
剿”和策应主战场作战;以5 个空军中队配置于南昌、抚川、南城,支援地面部队
作战。
    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
;主力红军扩大到8 万余人;群众武装也有很大发展。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
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
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这时,
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实际掌握了中革军委的领导权。他们
不进行反“围剿”的准备,而是命令红军组成东方军和中央军,继续对国民党军实
行不停顿的进攻。
    1933  年9 月25  日,敌以北路军3 个师向黎川发动进攻,28  日占领黎川。
    10  月6 日,红一方面军东方军奉命北上收复黎川,在向硝石前进途中,于洵
口歼敌3 个团,中革军委不顾敌已有准备,仍按原计划进攻硝石,连攻数日不克,
伤亡严重。10  月22  日,又冒险进攻敌重兵防守的资溪桥,连攻4 天仍不胜。11 
月中旬,在国民党军堡垒密集地区,红军连续进行了浒湾、八角亭、云盖山、大雄
关等战斗,遭受重大伤亡,被迫向苏区内转移。
    “左”倾错误领导者在战场上连连碰壁以后,由开始时的盲目轻敌变成畏敌如
虎,在战略上由冒险进攻变为消极防御。
    11  月20  日,国民党军第19  路军领导人蔡廷锴在陈铭枢、蒋光鼎、李济深
等人支持下发动“福建事变”,宣布抗日反蒋,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
北路军抽调9 个师去镇压第19  路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
这是粉碎敌人“围剿”的良机。但是,中共临时中央从“左”的错误观点出发,拒
绝了毛泽东避实击虚的正确主张,不按变化了的情况调整战略,不去援助第19  路
军反蒋,反而命令红军转到西线永丰地区,以短促突击的战术进攻敌人的堡垒阵地,
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蔡廷错在内部瓦解、外无援助的困境
中迅速败北。
    1934  年1 月,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方面军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
直接指挥,称中央红军。2 月3 日,中革军委进行了改组,主席仍由朱德担任,副
主席由周恩来、王稼祥担任。但实际指挥权仍操纵在博古和李德手里。
    蒋介石在镇压19  路军以后,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由蒋鼎文任总司令,
于1 月下旬协同北路军和南路军,对中央苏区重新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敌人进攻面
前,“左”倾错误领导者要求中央红军处处设防,与敌人进行阵地战,堡垒战,想
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敌人的进攻。从1 月下旬至3 月下旬,中央红军
在黎川以南、建宁以北、南丰西南、泰宁等地同敌人连续进行阵地防御战和反击战,
损失重大,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
    4 月上旬,敌北路军和东路军集中11  个师进攻广昌。中革军委不顾红军连续
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和急需休整的实际情况,抽调9 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
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在广昌及其以北地区同敌人决战,
并提出:“为保卫广昌而战,就是为保卫中国革命而战”,“胜利或者死亡”等拼
命主义的口号。红军在抚河西岸修筑阵地和堡垒,步步抗击,并进行多次反击和
“短促突击”,终未能成功。28  日,广昌失陷。
    广昌保卫战历时18  天,我军虽然给敌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也伤亡5500  余人,
为以后的作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难以在中央苏区继续坚持。在此形势
下,为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和钳制国民党军,减轻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
据地的压力,中革军委决定以寻淮洲为团长、乐少华为政治委员的红军第7 军团组
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边前进。7 月7 日,红军北上抗日先
遣队6000  余人由江西瑞金出发,此后,转战于闽东、闽北、浙西和皖赣边,宣传
了抗日主张,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11  月初,抗日先遣队转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第10  军会合,11  月4 
日两部合编为红军第10  军团。全军团共1 万余人。
    7 月以后,中央苏区形势更加严重,中革军委仍未采取措施,保存有生力量,
却要求红军主力“用一切力量继续捍卫苏区来求得战役上大的胜利”,并采取了六
路分兵,全线抵御的军事战略,继续同优势敌人拼消耗。
    8 月5 日,敌北路军集中9 个师,由赤水向驿前以北地区发起进攻,红军主力
一部奉命在高虎脑、万年亭到驿前地区,构筑了5 道以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阵地进
行固守,两军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红军因伤亡过重被迫放弃驿前以北阵地。与
此同时,各路敌军也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中革军委以为全线抵御可以制敌,结果
反被敌所制,使红军陷入更加被动的地位。至9 月下旬,中央苏区只剩瑞金、兴国、
于都等县之间的狭小地区,在苏区粉碎敌人“围剿”已不可能。1934  年10  月10 
日,党中央、中革军委率部向湘西实行战略大转移。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持续了一年又一个月,中央红军在苏区人民全力
支持下,英勇奋战,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了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
行错误的战略指导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
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
    1933  年9 月至1934  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博
古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实行军事冒险主义,进而实行
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湘赣苏区红
军反“围剿”作战的处境也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令红7 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
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令红军第6 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
争,同红3 军(后恢复红2 军团番号)取得联系。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
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但未能达到目的。
    1934  年10  月初,国民党军以重兵集团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博古等领
导人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到湘西与红2 、红6 军团会合。
10  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5 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队共
8。6 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红军第24  师和地方部队共
1。6 万余人,在项英、陈毅领导下,留在当地继续坚持斗争。
    21  日晚,中央红军以红1 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 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 军团
掩护左翼,红8 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军委第1 、第2 
纵队居中,红5 军团担任后卫,从江西于都县城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敌军
第1 道封锁线,25  日通过信丰河。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雨道式队形,携带大量
笨重的物资器材沿山路向西前进,行动非常缓慢,直到11  月15  日,才先后通过
了敌人第2 道、第3 道封锁线,到达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这时,蒋介石以16  
个师兵力进行“追剿”,并令粤军、桂军9 个师的兵力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
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这时,宜章至湘江间广大地区国民党军兵力薄弱,而且担任
“追剿”、堵截的敌军,派系矛盾突出,动作不一。这种情况,若红军机动作战,
可以有较大回旋余地。然而,博古、李德等人却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
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25  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 个纵队,从兴安、
全州之间西渡湘江,前出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27  日,红军先头部队第2 、第4 
师各一部突破敌第4 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向红军
猛烈进攻。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付出几万人的代价,才于12  月1 日渡过湘
江。
    湘江之战后,蒋介石调整部署,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这危急时
刻,毛泽东力主放弃原与红2 、红6 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
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5  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
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20  日,红军分两路西进,连克剑河、台拱、镇远、
施秉等城。1935  年1 月7 日占领尊义城,从而使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
    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的经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党。遵义会议,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3 月,组成了周恩来、
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红军进占遵义后,蒋介石以几十万大军分向遵义地区进逼。在这情况下,中共
中央、中革军委决定北渡长江,进至四川西北部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1 月18  日
向赤水方向前进。29  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敌军分路对红军追堵,企图围歼
红军于长江以南、叙水以西、横江以东地区。根据这一情况,中革军委决定,暂放
弃北渡长江计划,改在云贵川边境地区机动作战。2 月11  日,红军掉头向东,二
渡赤水河,返回黔北。2 月下旬,在遵义地区歼灭和击溃敌2 个师又8 个团,取得
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之后,敌人改取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事的战法,
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
    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进,于3 月16  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蒋介
石急令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红军突然向东北进击,21  日四渡
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  日,以红9 军团钳制国民党军,主力向南争急进,31 
日渡过乌江逼近贵阳,把“追剿”军甩在乌江以北。4 月8 日,中央红军主力向云
南急进,27  日抵昆明附近,29  日由寻甸、嵩明地区转向西北前进。5 月9 日,
从皎平渡过金沙江。在此期间,红9 军团从云南会泽以西渡过金沙江,后与主力会
合。至此,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
义的胜利。
    3 月28  日至4 月12  日,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
下,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巩固川陕苏区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红四
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5 月初,四方面军及地方武装
和机关人员共10  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以茂县、理番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执行在川西北创建苏区的战略方针,于5 月15  日
由会理地区继续北进。蒋介石令薛岳,刘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
和大渡河障碍,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20  日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迅速
北进,顺利地通过彝民区。24  日晚先头部队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控制了渡
口。25  日,红1 团第2 连17  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乘船抢渡大渡河成功。
为迅速渡过大渡河,中革军委决定,红1 师及干部团在安顺场渡河,主力沿河右岸
北上,两路夹河而进,抢占泸定桥。
    在红4 团的掩护下,该团第2 连22  名勇士飞夺泸定桥,占领泸定城,后续部
队紧跟过河,歼守敌人部。至6 月12  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
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中央红军渡河后继续北上,占领天全,突破川军芦山、宝兴防线,接着以坚韧
不拔的精神翻夹金山,向懋功前进。这时红四方面军先头攻占懋功,一部进至达维。
12  日,中央红军先头与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会师。16  日,中共中央、中革军
委率中央红军到懋功地区,两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  万余人。
    1934  年11  月16  日,红25  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
西转移,开始长征。12  月上旬,进入陕西省锥南地区。1935  年7 月16  日,继
续西进。8 月3 日进入甘肃,11  日北渡渭河,17  日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
    30  日,经华亭县安口镇北进,9 月16  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同西北红
26、红27  军会师,结束长征。18  日,红25、红26、红27  军合编为红军第15  
军团。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共中央根据全国形势和当前情况,提出了建
立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而张国焘主张向青海、新疆或西康等偏僻地区退却。为
统一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  年6 月26  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会
议,决定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据此,中
革军委制定了夺取松潘的战役计划。7 月18  日,中共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
委。21  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红军的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
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
    由于张国焘的阻挠,延误了红军北上时间,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为了继续
贯彻中共中央北上方针,中革军委决定进取甘南的夏河、洮河流域。8 月15  日,
朱德、张国焘率第5 、第9 、第31、第32、第33  军组成的左路军向阿坝地区开进
;21  日,由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的第1 、第3 、第4 、第30  军组成的右路军向班
佑、巴西开进。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8 月29日至31  日,右路军在
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49  师,打开了红军进军甘南的门户。
    前进途中,中央电令张国焘要左路军迅速出墨洼、班佑,与右路军并力东进。
右路军到班佑后,毛泽东、徐向前、陈昌浩联名建议张国焘迅速向右路军靠拢,而
张国焘制造借口,拒不执行中央指示,命令已近墨洼、班佑的部队返回阿坝,并提
出红军主力南下川康边天全、芦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计划,对抗党中央北上计划,
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在这危急时刻,中共中央9 月10 
日率红一方面军1 、3 军先行北上。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
就张国焘的错误作出了决定。17日,夺取腊子口。18  日,抢占哈达铺。后突破渭
河封锁线,翻过六盘山,于10  月19  日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及
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1 年、转战11  个省、行程2 万5 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10  月5 日,张国焘另立党的“中央”,公然走上了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
    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0月8 
日至20  日,红军南下部队发动绥崇丹懋战役。接着又发起天芦名雅邛大邑战役。
24  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1  月19  日,在百丈地区同川军激战7 昼夜。
1936  年2 月向西转移,3 月进入甘孜地区,红军减为4 万余人。
    经过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于6 月接受了中央北上方针。
    1935  年9 月,国民党军130 多个团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围剿”。中共湘鄂
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机动,开辟新苏区。11  月19日,由总
指挥贺龙和政治委员任弼时率领的红2 、6 军团共1。7 万人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
始长征,经4 个多月转战,于1936  年3 月30  日到达贵州西南地区。这时红军总
司令部要红2 、红6 军团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 月2 日到达甘孜地区,
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 日,红2 、红6 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与红32  军组成
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途经青海北上。广大指
战员克服了高寒草原人稀粮缺重重困难,于9 月初进入甘南。10  月9 日和22  日,
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全
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  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
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
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
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
    继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初期中央红军又遭受了重大损失,由8。6 万
人锐减为3 万余人。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认识到
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和危害;认识到毛泽东的领导和毛泽东坚持的路线的正确
性,因而迫切要求改变路线,改变领导。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出敌不意地攻遵义,
把敌人数十万“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这就为党中央总结经验教训,纠
正错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35  年1 月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了扩大会议。参加
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洛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