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军史集要-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路军在甘肃西部奋战4 个多月,毙伤俘敌约2 万人,给了“二马”敌人以沉
重的打击。西路军广大指战员以有我无敌、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在极端困难
的条件下,同敌人浴血奋战,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他们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奋进,为人民所敬仰。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红军南下准备对“讨逆军”作战
1936 年11 月下旬,毛泽东根据全国形势的发展,指出“现时敌军中发展着
四种矛盾:第一种是抗日与‘剿共’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是蒋军与东北军之间的矛
盾;第三种是上级的严令与下级的对红军恐惧的矛盾,此种矛盾现在极大发展着;
第四种是官长与士兵间的矛盾,此种矛盾以近日的物质困难与疲劳而加深。”目前,
“蒋介石还站在中间地位:对日仍力求妥协,但比过去强硬了许多;对我力求缩小
苏区,打击红军,但已觉得困难,许其部下二陈(陈立夫、陈果夫)与我谈判。…
…我之政策:一方面从人民、从反蒋军阀、从国民党内部造成运动,一方面红军消
灭蒋军,双管齐下,迫蒋妥协。”12 月12 日,国民党东北军领导人张学良和西
北军领导人杨虎城,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人民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影响下,
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在西安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及其随行军
政要员十余人,并发表通电,提出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主旨的八项主张,即:
(一)
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展民众
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的亲日派何应钦等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打着
“讨伐叛逆”的旗号,调动大批军队,向西安进逼,企图扩大内战,乘机取代蒋介
石的统治地位。全国人民一致反对内战,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一致抗日救国。
国际和平阵线和在华有着切身利益的美、英等国政府,也都支持中国停止内战,赞
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避免发生新的大规模内战和推动全国
迅速实现抗日救国的局面,对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是:坚持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
日的基本立场,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之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的道路;从政治上和军事上给张、杨以实际援助,协同东北
军、西北军切实做好对付“讨逆军”进攻的军事准备,并在“讨逆军”进攻时给以
坚决打击,挫败亲日派的阴谋,促成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性抗日
战争的发动。
在上述方针下,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一面致电国民党中央及南京政
府和西安方面,提出了有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一系列建议,并派周恩来、博古、
叶剑英等到西安同张、杨和各界爱国人士共商国是,并同蒋介石直接谈判;一面在
全国发动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张、杨的八项抗日主张,停止
内战行动,将军队开赴晋绥前线抗战。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军委又在军事上作了
以红军主力协同东北军、西北军,准务迎击“讨逆军”的进攻部署。
“讨逆军”总司令何应饮,率领由刘峙指挥的近10 个师的东路集团军,从东
直逼西安;由顾祝同指挥的10 个师的西路集团军由西向东,直指西安;此时的东
路集团军已有5 个师进到潼关、华县。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与张、杨磋商后决定
:集中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主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西安以东地区同刘峙
军决战,以一部兵力抗击和钳制敌西路军。为此,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各2 个军团和红四方面军2 个军组成红军主要突击集团,担任对敌东集
团军左翼的主要突击,协同张、杨军主力,给敌以打击;以第32、28 军和骑兵1
团组成追击军,协同陕甘宁独立师监视和牵制敌人,并配合张、杨所部,积极钳制
敌西集团军。此外,以红29 军保卫定边、盐池;红30 军对安边、宁条梁、靖边
警戒;第81 师调延安。
25 日、26 日,红军主力进到庆阳及其南北地区。此时,由于中共中央的正
确决策及中共代表团卓有成效的努力,由于全国广大人民和国内外一切主张团结抗
日的人们的强烈要求,也由于红军和东北、西北军作了对付“讨逆军”进攻的充分
准备,蒋介石被迫接受抗日主张。从而,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重新
合作,共同抗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故争的战略问题》
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跌利肩负起即
将到来的领导全民族抗战的艰巨任务,中共中央特别重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克服
党内“左”倾和右倾错误,清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影响,以便引导抗日战
争走向胜利,毛泽东同志于1936 年12 月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并
在陕北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作讲演。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正反两
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彻底批判了党内历次“左”倾的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
冒险主义领导者在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
点、规律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实行的
消极防御方针及其错误的作战原则。这篇著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
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文献。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共分五章。第一章写的是如何研究战争,在内容
中着重指出了“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战略问题
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第二章写的是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他指出,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
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任何的革命战争,如果没有或违背了无产阶级和共产
党的领导,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第三章写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指出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
战术”等;第四章写的是:“围剿”和反“围剿”,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
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况下,内战的主要形式就是反革命的“围剿”和革命的
反“围剿”;第五章写的是战略防御,详细地论述了“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问题”,“集
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问题。按原计划,尚有战
略进攻、政治工作等章节,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未能写完。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既是毛泽东对土地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
又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军事纲领。它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提示
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提出了指导这个战争的一整套军事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著作,
同时也是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著作。
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杭日前线
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
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以此为标志,中华民族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2 天,中共中央即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
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
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驱逐日寇出中国”。7 月9 日,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
贺龙等致电国民政府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进行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并代表红
军战士请缨杀敌。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工农商学兵各界人士、抗日救国团体、海
外侨胞也纷纷通电,要求国民政府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
推动下,蒋介石于7 月17 日就国民政府对日方针和立场在庐山向各界人士发表谈
话,正式确立了抗战的方针。
中共中央为促成全国抗战,自1937 年2 月起,即就红军改编问题同国民党当
局进行谈判。7 月15 日,中共代表在庐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
给蒋介石。宣言中强调“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同时中共中央郑重声明,愿为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取消苏维
埃政府,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等。
由于国民党当局企图通过改编取消、削弱和控制红军,国共合作一直未能正式
达成。直到全国抗战爆发后一个多月,在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时,国民党当局才
同中共中央达成协议。
1937 年8 月14 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自卫”声明。8 月22 日,国民
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总指挥部。
第八路军辖3 个师,每师1。5 万人。8 月25 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
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9 月11 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为第18 集团军),红军前敌总
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9 月11 日改称正、
副总司令),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下辖第115 师、第120 师、第129 师和总部特务团。
第115 师,由红一方面军第1 军团和第15 军团及陕南第74 师等部所组成。
林彪担任师长,聂荣臻担任副师长,周昆担任参谋长,罗荣恒担任政训处主任,萧
华担任副主任,全师共1。55 万人。第120 师,由红二方面军所属部队和陕北红军
第27 军、第28 军及独立第1 师、第2 师、赤水警卫营和总部特务团一部所组成,
圆龙担任师长,萧克担任副师长,周士第担任参谋长,关向应担任政训处主任,甘
泗淇担任副主任,全师共1。4 万人。第129 师,由红四方面军的第4 军、第31 军
及陕北红军第29 军、第30 军、独立第1 至第4 团和第15 军团的骑兵团等部组
成。刘伯承担任师长,徐向前担任副师长,倪志亮担任参谋长,张浩担任政训处主
任,宋任穷担任副主任,全师共1。3 万人。此外,总部直属队3000 余人。全军共
4。6 万人。
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10 月10 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
立军委总政治部,任弼时任命为主任。22 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一度
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先后任命了师、旅政治委员。聂荣臻、关向应、张浩分别担
任第115 师、第120 师、第129 师的政治委员;萧华、黄克诚、李井泉、王震、王
维舟、王新亭分别担任第343 旅、第344 旅、第358 旅、第359 旅、第385 旅、第
386 旅的政治委员,并撤销各级政训处,恢复了师、旅政治部和团政治处。
在日军不断增强兵力并大举进攻和华北战局危急的形势下,八路军不待改编全
部就绪,就于8 月22 日,以第115 师主力由陕西省三原地区誓师出征,8 月31
日,红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沿同蒲铁路北上。9 月3 日,第120 师主力由陕西
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发,随第115 师之后北上。4 日,八路军总指挥部由陕西省泾阳
县云阳镇东进。30 日,第129 师主力由庄里镇出发东进。
八路军主力全部开赴抗日战线,活动于以恒山山脉为中心之冀察晋绥四省交界
地区,袭扰、牵制和打击日军。在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后,为加强对后方留守
部队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成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以萧劲光为主任,担负保卫陕
甘宁边区的任务。
在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战线的同时,中共中央就南方八省红军游
击队改编问题,多次与国民党当局谈判,经过中共中央的努力,加之日军进攻上海,
威胁南京的形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0 月12 日宣布南方8 省(湘、赣、粤、
浙、闽、鄂、豫、皖)14 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
编为国民革命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后,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政府军事委
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
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为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
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担任书记,陈毅担任副书记。
1937 年12 月25 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 年1 月6 日移至南昌。
2 月上旬,军部通知江南各游击队到皖南歙县之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
分别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之竹沟集结改编,并决定以湘鄂赣边的红16
师,粤赣边、湘赣边及赣东北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1 支队,陈毅担任司令员,傅秋
涛担任副司令员,下辖第1 、第2 团;以闽西、闽赣边、闽南及浙南的红军游击队
编为第2 支队,张鼎丞担任司令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下辖第3 、第4 团;以闽
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3 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担任副司令员,
下辖第5 、第6 团;以原鄂豫皖红28 军、豫南红军游击队等编为第4 支队,高敬
亭担任司令员,下辖第7 、第8 、第9 团和手枪团;以湘南及闽中的红军游击队编
为军部特务营。全军共1。 03 万余人。各种枪6200 余支(挺)。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各支队自1938 年2 月开始向皖南皖中集中,三
四月间,第1 、第2 、第3 支队则分别到达皖南岩寺。第4 支队于皖西霍山县流波
疃会合后进至皖中舒城地区。4 月4 日,军部又由南昌进到岩寺,继之,各支队进
行整编训练。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部署,
新四军军部于5 月间向所属各部队发出指示,明确指出该军的任务是“深入敌人后
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达到牵制和分散敌人的兵力,配合国军主力正面作战,在
持久战中,争取最后的胜利。”据此,新四军各支队于5 月中旬陆续向华中敌后挺
进,实行战略展开。第1 、第2 支队开赴苏南地区,第3 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第4 支队展开于皖中敌后。
新四军自成立至1938 年10 月,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较为
顺利地完成了集中、改编和向华中敌后挺进的任务。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确定
为使全党和红军适应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国内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制定正
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7 年8 月22 日至24日,在陕北
洛川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形势,指出抗日战争
的艰苦性和持久性,确立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以及红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决定》中指出:7 月7 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
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
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
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会上,毛泽东作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关于两党关系,他指
出:我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应保持无产阶级政治警惕性,切
不可忘记蒋介石想通过抗日战争来取消和削弱共产党和红军的阴谋,必须保持我党
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为了加强共产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
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任粥时、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等11
人组成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关于军
事问题,毛泽东指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
结果是中国胜利。同时明确我军必须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
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转变。洛川会议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确定了
统一战线中的政策,规定了我军深入敌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中
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立,保证了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国内出现错综复杂的新形
势下,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
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告捷全国军民士气大振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出师后,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侵华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
的伏击战。这次战斗从9 月25 日上午7 时打响,到13 时许战斗胜利结束,仅用
6 个小时即歼敌1000 余人。这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有力地打击了侵华
日军的疯狂气焰。
1937 年9 月上旬,当八路军第115 师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时,日军第5 师
团已侵占阳原、蔚县、广灵,并向浑源、灵丘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要隘,
协同沿同蒲铁路南进之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击败国民党第二战区主力,实现右
翼迂回,配合华北方面军主力歼灭平汉铁路沿线之国民党第一战区主力之目的。9
月16 日,日军第5 师团第21 旅团以其第21 联队主力由广灵西进占领浑源县城。
同日,第5 师团之第9 旅团主力由蔚县南下,占领涞源。20 日,第21 旅团以两
个大队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同时,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也
以两个旅团的兵力,由大同、怀仁进攻南下,协同第5 师团向国民党军内长城防线
进攻。
在日军向平型关、茹越口内长城防线进攻时,国民党军第二战区调整部署:以
第6 集团军(辖第15、17、33 军)和第7 集团军(辖第34、35、19、61 军)分
别部署于平型关、茹越口、雁门关一线,企图凭借长城一线山地有利地形和既设阵
地阻止日军进攻,保卫山西腹地。为了积极配合第二战区友军防守平型关至茹越口
和雁门关的内长城一线,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15 师进至平型关以西之大营镇待机,
准备迎击进犯平型关之敌。9 月14 日,第115 师先头部队进抵大营镇,并派出侦
察分队查明平型关地区情况。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西南向东
北延伸的狭窄谷道。其间,关沟至东河南镇长约13 公里的地段,沟深道窄极为险
要,两侧高地便于我军隐蔽部署兵力、发扬火力与展开突击,是伏击歼敌的理想战
场。根据当时敌情与地形,第115 师首长决心抓住敌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
用平型关东北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以伏击手段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之敌,协
同友军作战。为此,命令第343 旅由大营镇前出至平型关东南之上寨地区隐蔽集结,
并进行战前准备;命令第344 旅向上寨地区机动。
22 日,日军第5 师团第21 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他
地区。23 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15 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侧击该敌。当日,
第115 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在上寨召开了军事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
并令独立团、骑兵营向灵丘、涞源方向活动,扰乱敌之后方,牵制和打击增援之敌。
师部率主力于当日夜进至平型关以东之冉庄、东长城村地域。24 日,第115 师组
织有关指挥员进行现地勘察,并确定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道路两侧高地,
利用居高临下便于隐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