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指着墙上的巨幅地图,非常认真地汇报说:“第一,麦克阿瑟眼下把美伪主力十几个师都摆在了釜山三角洲的滩头阵地上,我们计算了一下,平均每8平方公里摆一个师,他的一个师差不多两万人。现在李承晚伪军龟缩在洛东江以东地区,釜山解放指日可待。可美伪的这二十几万部队既不撤退,也不往一线增援,固守这一片滩头,到底要干什么?从战备上看,我们认为这是为了把朝鲜人民军的全部主力吸引到南线来。如果这种判断能够成立的话,这其中更隐藏着极为险恶的战略意图。”周总理点点头示意我说下去。
“第二,美国驻日本的两个师,是作为预备队部署的,战斗力很强。眼下南朝鲜部队处在险境,可据情报证实,这两个师没有任何去南朝鲜增援的迹象,而这两个师中的一个师是海军陆战队。”
周总理站起来,走到地图前,他的目光瞄向仁川前面的那片海域。不论从美伪军的兵力部署,还是从朝鲜整个地理地形看,仁川都将是敌人登陆地点的最佳选择。这里东西海岸的距离很小,一旦登陆完成,便很容易将南北朝鲜拦腰切断,而挺进南部一线的朝鲜人民军主力,将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周总理的眉毛拧紧了,自言自语地说:“麦克阿瑟这个冒险将军看来确实要在仁川再显身手了。”
第五部分第112节 雷英夫回忆抗美援朝(3)
我继续汇报:“再说麦克阿瑟和他的第8集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善于登陆作战而著称的,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曾吃了他不少苦头。就麦克阿瑟本人来讲,素来是敢冒险的,为此他与总统杜鲁门曾多次有过口角。比如,当年他搞登陆作战,攻占尼多罗岛、吕宋岛以及其他岛屿时,五角大楼都说风险太大,但他每次都力陈己见,最终都实现了计划,完成了登陆。”
周总理双臂抱在胸前,微微点着头说:“现在麦克阿瑟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位高权重,按照他的禀性,要冒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风险,恐怕更有可能了。”
我说:“第四,便是我们对朝鲜地形的分析。朝鲜半岛南北长约1000公里,而东西最窄处只有200公里,最有利于分割。而且可供登陆的地点很多,比如元山、镇南浦、仁川、群山。”
我略作沉思,对美军登陆地点的阐述显得异常慎重:“现在朝鲜人民军主力已经全部投入釜山一带,后方很空虚,我们分析——西海岸的仁川将是美军的最佳登陆地点。”
“为什么?”周总理问。
“因为这里人民军队少;这里既是汉城的外港,又是战略要地;这里的潮水落差大,地势危险且复杂,很可能因这样一个原因被朝鲜人民军所忽视。而麦克阿瑟恰恰又是一个善于搞出人意料、惊人之举的人物,那么,选择仁川便完全符合麦克阿瑟的个性。”
周总理点头示意我说完。
“这第六条也同样是重要的因素。眼下无论是朝鲜还是苏联,似乎都沉浸在一片迎接胜利的气氛中,好像明天早上朝鲜就会统一了。报纸发社论,金日成发文告,表面看形势一派大好,其实在这大好形势之下,潜藏着极大的危险,一旦人民军被切断退路,就可能陷入绝境。美国人对苏联和朝鲜目前的心态是很清楚的。美、英最近在地中海和太平洋等地又抽调海、空军到朝鲜海峡来,正是登陆作战的又一个明显征候。所以,我们认为,美军极有可能正在筹划更大的阴谋……”
我话未说完,电话铃声响了。“我是周恩来,啊,主席。”周总理手握听筒,看了我一眼说:“刚才雷英夫同志到我这儿来,讲了他们总参作战室对朝鲜战争的一些预测和判断,他们认为美军很有可能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登陆。是的,我认为很有道理。好,我马上带他去见你。”
“英夫同志,你跟我马上去见毛主席。”周总理放下听筒,带我朝屋外走去。
事后我才知道,美军的这步险棋已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了。当朝鲜人民军打到洛东江之时,主席没有被当时的胜利所陶醉,而是提出朝鲜人民军应该休整,对战局作个客观准确的估计。当金日成的文告及朝鲜报纸的社论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时候,毛主席却说,现在根本就不是谈胜利的时候,朝鲜领导人及人民军应立即冷静下来。当美伪军陈兵釜山一线,引而不发,杜鲁门又亲派顾问到了东京的时候,他预测战争很可能会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毛主席未雨绸缪,早在半个多月前,他就对今日的朝鲜战局有所估计。因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不好轻易下结论,但有些工作毛主席已经在做了——1950年8月5日他命令,东北边防军务必在8月份完成战争准备,以防不测;8月18日,他再次要求:“务于9月30日前完成一切准备。”
此时已是8月23日。毛主席正在菊香书屋仔细研究关于美军最新动态的一大摞电报。他打电话给周总理,是想交换一下关于朝鲜战局的意见,没想到周总理几句关于作战室见解的话,正是他数日来反复琢磨思考的问题。
在菊香书屋,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听我汇报关于朝鲜战局的6条意见,他还不时用铅笔在面前的稿笺上写上几笔。
我一口气汇报完毕,毛主席只是不住点头,没有插话,两眼一直在看着我,末了郑重地讲了6个字:“有道理,很重要。”
周总理表示了自己相同的看法后,毛主席起身在屋内踱步。他一边抽烟一边说:“据报告,美、英舰队正在向朝鲜海峡调动,飞机也在调动,看来美军如有大的行动,很可能就是最近。”说完,他把征询的目光投向我。
我鼓足勇气谈了自己的意见:“主席,对美军的登陆时间我们也作了预测。9月15日是大潮日,美军很有可能在这一天实施仁川登陆。”
“啊,如此精确,能不能谈得更具体点?”毛主席对这个登陆时间似乎很有兴趣。
我说:“我们对9月至11月的朝鲜西海岸海潮作了研究,发现有三个最佳日期可供选择:9月15日、10月11日和11月3日。在这三个最佳日期内,各有2至3天的好时机。仁川海岸可供靠岸利用的时间,每12小时内只有3小时,如果以9月15日为登陆日,那天的涨潮最高时间共两次,一次是上午6时59分,另一次是下午日没35分钟后的19时19分。9月15日比另外两次时间相对更为可能。所以,我们认为美军极有可能把登陆的时间选定在9月15日。”说完,我顿时觉得有点忐忑不安,在最高统帅即将实施重大决策的时候,我用如此精确的时间判断为统帅部提供参考意见,一旦有误,我知道这将负有多么重大的责任。
毛主席又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
当他缓缓吐出憋在胸中的烟团时,紧接着便发出一道在心中酝酿已久的命令:“立即通知情报部门严密注视朝鲜和英、美、日。立即把我们的看法向斯大林和金日成通报,提供他们参考,希望人民军有后撤和在仁川防守的准备。立即通知东北的13兵团要加紧准备,8、9两个月一旦有事,能立即行动。”
三道命令,由周总理亲自布置实施。
不知为什么,自从离开了菊香书屋,我总感到肩上有千钧重担压着。或许在我去菊香书屋以前,毛主席那些意见已成竹在胸;或许我的那些意见,恰恰促使了毛主席最后决心的形成。不管怎么说,毛主席是在听了我们的6条意见之后发出命令的。这不能不给我造成极大的不安。
从8月23日开始,我常常彻夜难眠,我几乎把全部注意力关注到朝鲜战场上。我的心情极为复杂,我希望我们的判断成为事实。因为作为普通参谋,能为统帅提供事关全局的正确意见,内心将是一种极大的快慰,我们没有失职。何况这是普通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的重大决策呢?但是,从内心讲,我又不愿看到我们的判断成为真正的事实。因为如果真的那样,将意味着朝鲜统一化为泡影,更大规模的朝鲜战争将会爆发,朝鲜人民将会陷入更深的战争灾难,而中国人民也必将受到威胁。所以,我宁可承担一个失职参谋的罪名,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判断成为事实。
然而,不管我内心怎样矛盾,朝鲜战争始终在以它的固有规律发展变化着。
第五部分第113节 雷英夫回忆抗美援朝(4)
正当我为在菊香书屋给毛主席汇报而时时担忧的时候,就在我们预料的那一天,即1950年9月15日晨5时,对朝鲜人民军最不利的美军仁川登陆开始实施了。美军以其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为前锋,在仁川首先占领了面积0。6平方公里、位于仁川港当面的月尾岛(它被看作是仁川的屏障);接着在当天下午涨潮时节,美军登岛部队搭梯子爬上3米多高的防波堤,从仁川南部高地登陆;尔后,主力部队突破人民军防线,扩大了登陆场;至9月16日下午,控制了整个仁川。
已70岁的司令官、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站在“麦金莱峰号”旗舰上指挥了这场作战。
美军占领仁川后,遂向汉城发起攻击,并以一部兵力南下水原,策应其正面战线上的部队实施反攻。驻汉城的朝鲜人民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与美军血战半个月后撤离,为洛东江地域的主力大撤退赢得了时间。当美军打到三八线时,美国政府为稳住中国,曾传话给我国领导人说只打到三八线。当侵占北朝鲜的行动开始前后又传话给中国说,将在距鸭绿江40公里处停止前进。
毛主席从来没有相信过美国的谎言。
当苏联人垂头丧气地对中国领导人说:“看来金日成只有在中国的东北组织流亡政府了。”周总理说:“我们的毛主席会从战略上考虑这个问题的,朝鲜就在我们身边,美国人占了朝鲜,我们将永无宁日。看着美国人灭亡朝鲜,见死不救,这说不过去嘛!”
据说,这句话传到斯大林那里,他感动得流了泪。
美军仁川登陆之后,毛主席在周总理面前表扬了我们。
他说:“不要什么都认为美国如何如何,我们的小参谋能预测出麦克阿瑟的登陆时间和地点,而且是那样精确,这可以说在军事历史上都是不多的。美国人没啥了不起,我们的小参谋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还说:“我们的小参谋懂政治,懂战略,不怕死不要钱,不怕苦不怕累,尽打胜仗。通过这件事,对少数犯‘恐美病’的人,是个最有力的教育。”毛主席在这次谈话中,还特别指出让我以更多的精力投入作战指挥工作,有什么重要情况和意见,可以随时向总理和他报告,不要有什么顾虑。毛主席还提出,军队搞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参谋们可以负起职责,参与出谋划策,不要有自卑感。作为统帅部的参谋,毛主席的夸奖和鼓励使我们受到极大鼓舞,同时也感到肩头上的责任更重了。
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援朝,毛主席立即作了回应。林彪以到苏联养病为由拒绝任职,关键时刻彭德怀挂帅出征
自从美军在仁川登陆之后,中南海居仁堂作战室的那排平房里,参谋们都在通宵达旦地工作着。
毛主席每时每刻都在要我们提供朝鲜战局的进度情况,有时还要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他商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着统帅部的决策,我们倍感肩上担子的分量。
就在美军仁川登陆的第三天,即9月17日,毛主席已预感到形势将会发生大的逆转,他致信东北局的领导人高岗,要东北方面做好出兵准备,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
9月20日,在毛主席的赞同下,周总理以个人名义向金日成建议:采取自力更生、持久作战的方针,在战役战斗中,集中兵力和火力的绝对优势,围歼被分割的敌人,逐步将敌人削弱下去,以利长期作战。
然而,朝鲜形势在日趋恶化中。
毛主席、周总理认为:在出兵援朝问题上对外应该先向敌人发出警告,争取让他知难而退。如果敌人打到三八线时提出和谈,就不应该放过这样一个机会;对内则请各大军区的负责人再议一议,掌握好最后决定出兵的时机,早了不利充分暴露敌人,晚了又对我军事上不利。9月30日,周总理在全国政协庆祝国庆一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向世界舆论传递信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保卫和平,也从不害怕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谁要企图把中国五万万人口排除在联合国之外,谁要是抹煞和破坏这四分之一人类的利益而妄想独断地解决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任何东方问题,那么,谁就一定要碰得头破血流。
周总理的演说震动了全世界。“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句话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坚定立场。那就是中国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但美国军队如果越过三八线,扩大侵略战争,中国不能坐视不管。
但是,也就在周总理发表演说的同一天,李承晚军第三师越过了三八线。
10月1日,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日,麦克阿瑟无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竟向北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当天晚上,金日成便召见中国大使。他说:“麦克阿瑟要我们举手,我们从来没有这个习惯。”与此同时,他向毛主席提出了中国出兵援朝的请求,希望中国集结在鸭绿江边的第13兵团尽快过江作战。
对金日成的请求,毛主席立即作出回应。
10月2日开始,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出兵援朝问题。各大区负责人和中央党政军负责人都到了会。
会议开始时,毛主席先作了个开场白。他说,这是个诸葛亮会,请大家来,谈谈对出兵援朝问题的看法,着重摆一摆出兵的不利条件和出兵后有什么困难的问题。
与会者畅所欲言,确实摆了不少不利因素和困难。毛主席对周总理说,让大家放开说,这样做便于吸取群众的智慧,丰富决策的依据。很多同志摆出的意见非常具有建设性,对完善出兵方案和赴朝后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困难,提得非常具体。
但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和军委常委扩大会上,也确有从一开始就唱低调的,林彪就是最突出的一个。在10月6日军委常委扩大会上(毛主席因事未到会),林彪满脸病态倦容,声音十分低沉地说:“打仗,打仗,我们打了几十年仗了,10年内战,8年抗战,4年解放战争,人心思和啊。现在再去出兵打仗,可是不得人心啊。国家刚解放,国内经济这么个烂摊子,军队的破枪旧炮还没有改装,还有土匪在活动,还出去打,自己顾得过来吗?再说,对国民党作战我们有把握,打美国的现代化,还有原子弹,我们行吗?我看中央还是要慎重考虑,稳妥行事。”
当时听了林彪的发言,我身上觉得猛地一紧,毛主席已决定出兵,跟林彪是打了招呼的呀,现在不过是就出兵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发表意见,林彪怎么连外地来的代表也不如,公开唱反调呢?几天会上他一直是一副病态,当时我想他或许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因为那几天正传说他想去苏联疗养,不出兵朝鲜,他也不去带兵,也免得让别人说闲话,不是两全其美吗?我正猜度林彪的心思时,周总理以十分严厉的口气打断了林彪的发言。他严正指出:“现在不是讨论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怎么出,怎么理解和落实毛主席的决定!”
周总理一向很尊重林彪,对他热情而有礼貌,但是,面对林彪低沉的调子,周总理实在忍不住了。
听了周总理的批评,林彪病恹恹的面容似乎又增添了几分难堪,他此后不再多讲,但又提了一个出而不战的方针,即兵可出,但不打。显然,这是一个幻想。
第五部分第114节 雷英夫回忆抗美援朝(5)
相比之下,彭德怀对出兵朝鲜,态度鲜明而坚决。
他是10月4日下午由中央派专机从西安接到北京的。一下飞机,他就赶到颐年堂参加会议,讨论出兵问题,当晚住在北京饭店。
后来他回忆说:“那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以为睡沙发床不习惯,享不了那个福,搬到地毯上,还是睡不着,心里老想着美国占领朝鲜后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
第二天,正逢林彪在会上唱反调,彭德怀态度坚决地说:“出兵援朝是完全必要的,无非是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重兵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对我们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能找到借口的,我们还是不得安宁。这个兵我看是非出不可。”
彭老总与林彪截然不同的发言,赢得与会者的赞许。
当天,会议一直开到很晚。会议结束后,我随周总理步行回西花厅。
北京正是十月金秋,清风送爽的季节。开了一天会,漫步在中南海边,觉得空气是那样清新。周总理一边和我交谈对会上发言的看法,一边舒臂伸腰,活动筋骨。正走间,一个高大的身影向我们走来。
是毛主席正在岸边散步。
一见周总理和我,毛主席连忙问:“会议开得怎么样啊?”
周总理说:“多数同志对出兵意见比较统一,只有少数同志有不同意见。”接着,他把林彪的意见逐条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听后,毛主席显然有些气愤了,他说:“他有他的一千条道理,一万条道理,驳不倒我们的一条道理,那就是我国和朝鲜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唇亡齿寒,不论就国际主义来说,还是就爱国主义来说,我们都不能见死不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个光荣传统和美德,即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我们应该发扬它。”毛主席大手一挥,情绪显得有点激动。当听说林彪对美国的原子弹有些顾虑时,毛主席说:“美国有原子弹,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们的手榴弹最后一定可以打败美国的原子弹。有些人只看见美国原子弹在广岛大爆炸的厉害,不懂得它在广岛的爆炸毁灭的也是它自己,归根结底不是原子弹消灭人民,而是人民消灭原子弹。我坚信原子弹无非是个纸老虎。”毛主席充满坚定和自信的湖南方言,使人听了很受鼓舞。
在这更深夜阑的中南海之夜,听着毛主席这激昂的谈论,我心中暗暗揣测,毛主席的心情一定是十分复杂的。就在不久前,毛主席曾向周总理透露过让林彪担任志愿军统帅的想法,因为志愿军兵力除13兵团的四个军以外还要扩大,9兵团、19兵团、3兵团、20兵团等都准备去参战,指挥工作非一般的将领所能胜任。而且志愿军的主力是原来四野的部队,是林彪的部下。志愿军将来的后方东北又是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老根据地,各方面情况林彪都比较熟悉,在各战略区指挥员当中林彪年纪又最轻,当时只有44岁,是以能打仗、花样多而著称的名将,在党内军内都有很高的威望,毛主席很器重他,说他打仗的特点是又狠又刁。在众人的心目中林彪去当志愿军统帅是很合适的。
然而,后来果真提出要林彪领兵出征时,他却以到苏联养病为借口拒绝任职。
毛主席失望了,只得改派彭德怀挂帅出征。
此刻,令毛主席意外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林彪,竟成了党内反对出兵的代表人物。联系全国胜利以后林彪不断滋长的右倾保守思想,毛主席背着手望着满天繁星,沉思良久后说:“个别人的反对无碍大局,历史照样前进,革命照样胜利。我们的彭大将军,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相信他一定能打好这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在颐年堂会议的那些日子,毛主席逐个与政治局委员们谈心,逐个地做工作。他说:“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尽管有些同志对出兵有些意见,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别人处在国家危亡时刻,作为邻国和社会主义伙伴,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是难过的。”毛主席语重心长的谈话,终于说服了所有的与会者,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出兵朝鲜。
毛主席大笔一挥,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
出兵大策一定,接着便是怎么出兵、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
如果公开宣布派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那便是以国家的名义参战,等于公开向美国宣战。这无形中便给敌人扩大侵略战争提供了借口。怎么做到师出有名,又不为美军扩大战争提供借口,毛主席颇费了一番脑筋,为此还征求了不少民主人士的意见。
刚开始,毛主席几次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