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剿贩揭院笤偻寄贝蠹疲鞘北憧晌抻牵按松喜咭病薄H肥担獬莆喜吆敛晃T谒腥说敝校挥薪趵顐効吹搅伺丫巴枷砝植凰冀〉囊幻妫运慕ㄒ榍『檬亲プ×苏庖坏悖绕鹦诘暮业P囊豢谄艿绞裰校瞧ㄉ裣辛诵矶唷比灰仓惶逑衷诩苹希嬲卸鹄矗詈嘁恍幸膊槐壤盥』睢5芄榻夥埃钊宋蘅杀绮档男欧谑翘永詈嗳范饲敖姆较颉贩健!

如果说玄宗的前进方向是西南,则李亨的前进方向是大西北。两方面要走的路程都不近。实在是患难父子。 

和玄宗比起来,李亨在行程途中就倒霉的多了。在渭河的岸边,他们遇上了潼关败退下来的士兵们,误以为是叛军,双方交战,打了半天糊涂仗,死伤了许多人,这才搞清楚对方是什么人。李亨大约很是气恼吧,白打了一仗,损失这么多人。如果元曲里要写这件事,李亨的唱词中多半会有:兀的不气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气杀人也么哥。也罢,运气不好,认命就是了,于是重又收罗散兵,选择一处水浅的地方,让大家乘马渡过渭水,没有马骑的人就只好流泪返回了。其实去朔方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不求功名的话回家倒也不是多痛苦的事情,也没必要流泪。唐书中说“军既济,其后皆溺,上喜,以为天之佑”,那么其后的当是追兵,虽然安禄山大部队没追来,如果追来那就什么都完了,但可见确实有小股人马出来作怪。因此,李亨后面才会拼了命的向朔方逃跑。 

李亨从奉天向北走,到达新平,即从今天陕西省的乾县走到邠县。据说一个晚上就行进了三百里,实在是超快速了,逃的实在算不上从容,“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要是放在他们身上就成了“时间就是生命”。在地图上找找吧,乾县很好找,而邠县在哪呢?既然说三百里,那必是很远了,可是找了三千里,也没找着“邠”县的影子。一查,原来这里改叫彬县了——真是要命啊,好端端的改什么名嘛,不然早几个时辰就找到了,我实在比李亨还要郁闷啊……粗量了一下,两地的距离与从散关到凤县即河池的距离差不多,玄宗当时是花了五天的时间走到的,平均每天走六十里,也相当的快了。但李亨一行这一个晚上就走了这么多路,速度实在惊人的很。就算是骑马,人没有被颠的骨架松散,身体也是十分结实了,至于步行的人,那多半是坚持不下来的。所以李亨清点士兵和武器装备时,发现武器已丢失大半,留下来的人不过数百,比之于玄宗到成都后清点出来的一千三百,又惨了不少。当太子李亨到达新平的时候,发现太守薛羽弃郡逃跑,于是就杀了他。那这人都逃跑了,太子是怎么杀的他呢?按这里的记法,估计是他不走运,逃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太子,被抓个正着,如果是逃到了别的地方,太子也就无能为力了,总不能因为满大街找一个逃跑的太守耽误自己去朔方吧。经过一夜的劳累,然后还有力气杀人(当然不是亲自动手了),看来李亨身体也还算可以,但也就是这几天的事,若是这么走一个多月,太子爷就累得要吐血了。 

不过《新唐书》上稍有差异,说十五日夕至永寿县(唐时的永寿与现在的永寿地理位置应该差不多),十七日到保定(治所在现在甘肃的泾川),这时才抓住逃跑的太守。查诸《旧唐书》,则说是自奉天以北,夕次永寿,十六日到新平,十七日到安定,安定曾一度称为保定,可以认作是一个地方。结合唐书与通鉴的记法,十五日从奉天出发,当晚到达永寿,这里才是太子一夜狂奔的起点,夜里大家马不停蹄,十六日白天到新平,十七日到保定。这样的话路线就算清楚了,只是通鉴接下去的记法有点不对劲,说是就在到达新平的当天,太子一行又前进到了安定郡,与唐书的记法相差了一天,今取唐书的记法。在安定,李亨又杀了这里要逃跑的太守,而两唐书则说是两个逃跑的太守都是此时杀掉的,反正是杀了,也无所谓一天两天。 

六月十八日,太子李亨到了乌氏驿,即今天甘肃平凉西北。总算遇上个没逃跑的太守,彭原太守李遵。李遵出来迎接太子一行,并献上衣服和干粮,于是太子便去彭原补充“能源”,在那里招募了数百士兵。彭原在今天甘肃宁县附近,在平凉的东北方向,且距离不近,李亨也只能说是有特殊目的才去,否则应该直奔西北才是。十九日,到达平凉郡。平凉郡治所是否就在今天的平凉呢?唐初平凉治所在高平,也就是今天宁夏的固原,平凉县只是郡中的一个县,应该还是有所区别的。想想也是,李亨前一天已经到了乌氏,从彭原出发后,又何必再回去呢,所以应该直接向西北走去。在平凉郡,李亨察看监牧所养的马,有数万匹之多,然后又招募了五百多士兵,其力量又得到一些加强。 

李亨在平凉郡呆了数日,没有再往前走,想来也是累的不行了,另外,虽然有建宁的建议,但李亨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究竟要去哪,所以也犹豫着。而这时朔方那边的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还有崔漪、卢简金、李涵等人商量着说:“平凉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不是屯兵之地。灵武兵精粮足,如果太子能到这里,再向北召集诸郡之兵,向西征河西、陇右的精骑,然后挥师南下,平定中原,实在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几人推出来李涵做代表来到平凉和李亨说这件事,并把朔方的士兵、马匹、武器、粮食、布帛以及其它物资的情况一同报告给李亨。李亨当然很高兴,而裴冕由于路过平凉,这时恰好遇上李亨,他也劝太子去朔方,李亨乐得同意。于是杜鸿渐和崔漪让魏少游留下来修葺房屋,准备食物用具等等,自己则去平凉迎接太子。见到太子后,说:“朔方,天下劲兵处也。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抵坚守拒贼以俟兴复。殿下今理兵灵武,按辔长驱,移檄四方,收揽忠义,则逆贼不足屠也。”基本上就是前面几人商量的话的意思。其实不用多劝,李亨早已决定去灵武了,既如此,大家上路吧。 

李亨起初从平凉出发时,据说“有彩云浮空,白鹤前引,出军之后,有黄龙自上所憩屋腾空而去”,吉兆啊,可是黄龙什么的太让人难以置信,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史家的编造。这不妨后面再说。当李亨走到丰宁南部,看到了牢固的黄河天堑,因此打算“整军北渡,以保丰宁”。丰宁比灵武更靠近前方,由此可见李亨是很想有为的,可惜上天不给他这个机会,“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所以只好回军灵武,而这时风沙却停止了,天地一片廓清。有人认为这里又是史家作怪,怎么风沙来的这么是时候,又停的这么是时候呢?明显是为了宣扬李亨到灵武是符合天意的,所以才编出来这么一段。这么说未尝不可,但李亨这一路上“符合天意”的行为不少,为何却没有再多写点什么吉兆呢?我觉得未必是编出来的,按照史书所载也可以解释一番。譬如风沙可能之前就有,只不过后来越发的大了。前面说的什么彩云浮空、白鹤引前,还有黄龙腾空而去,可能就是风沙的预兆。“彩云浮空”,也许是阳光照在悬空的细沙粒上散射产生的景象;“白鹤引前”,要知道古时甘肃、陕西等地并不是现在黄土高原这个样子,尤其是在远古,水草丰美,所以才会孕育中华文明,因此那时有白鹤一系列的水鸟也不算奇怪;最荒诞的当属“黄龙腾空而去”,但这个“黄龙”会不会是龙卷风呢?如果不是,那可能也是当时黄沙飞满天,然后人们夸张说当时天空中有一条黄龙在飞。风沙最严重时,李亨不得不回趋灵武,而最严重的时候往往也就快要平息了,所以他回军灵武时碰上风沙静止,也合情合理。 

一路上还算比较平静,比前面暴风骤雨似的赶路从容多了,在七月初九,李亨终于到达了灵武,他的这段“西行漫记”也宣告结束。 

三、新皇即位——西唐小朝廷 

咦,知道有个南唐,这个西唐又是哪一个?别误会,历史上没有这么个朝代,这只不过是本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一个叫法,不作准。 

那这个“西唐”又是怎么回事呢? 

七月初九,李亨到达灵武之后,发现这里的准备有些“过分”——不是可怜的过分,而是好的过分了。当初杜鸿渐等人去接李亨来灵武的时候,把魏少游留下来做准备,魏少游的想法当然是要讨好太子,认为李亨“远离宫阙,初至边籓,故丰供具以悦之”,在李亨将至灵武的时候,魏少游探得消息,便带着千余人,在灵武南界鸣沙县举行盛大隆重的欢迎仪式。这还不算,他此前命人修整宫室,据说“殿宇御幄,皆像宫闱,诸王、公主各设本院,饮食进御,穷其水陆”,这对于一个逃难中的皇帝来说都已算是奢华,何况是一个逃难中的太子。所以李亨认为不妥,说:“我来这里本是想要成大事,安用此为!”就下命让有司稍微减少一些。虽则如此,但李亨心里肯定还是很高兴的,这总比给他冷炙残羹、粗茶淡饭要好。 

魏少游之所以这样准备,一是讨好太子,二来,也说明当初他们几人商量的时候,就已定好奉太子为帝。李亨在灵武才刚过了一天,七月十日,裴冕、杜鸿渐等人便上表,以当初在马嵬时玄宗曾想让位为由,请求他遵照玄宗的意思即皇帝位。李亨没有同意,一是因为来的太突然了,二是第一次上表怎么说也不可以答应的,否则有点不成体统。太子不答应,裴冕等人当然就得劝,他们说:“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为了社稷啊,您就即位吧。历来劝谁即位的话总是要这么说,实在有点落入俗套。至于他们提到的将士冀尺寸之功,如果太子不当皇帝便会人心离散,多少有点危言耸听。太子嘛,反正早晚是要当皇帝的,这会儿不当也不至于人心马上就分崩离析,只是早些时候当皇帝,这些大臣们就早些受益,否则将来劝进的人越发的多起来,这拥戴皇帝的功劳又会多分出去一些。裴冕等人一连五次上表(唐书则说是六次),太子这“大腿”也宁不过“胳膊”,所以只好登基了。 

公元756年七月甲子,也就是七月十二日,李亨于灵武城南楼即位,是为肃宗。 

现在拍的电视剧里某某皇帝一即位,往往要走一段很长很长的用红毯铺出来的路,然后皇帝坐在宝座上不怒自威,下面一大群人跪拜,山呼万岁,场面好不壮观。对了,雄浑盛大的就职典礼伴乐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古时宫廷音乐可和现在电视里的配乐大大不同,听起来倒很像道教音乐。不知是因为有了这么个先入为主的观点,还是本身就确实如此,听现代人演奏的《霓裳羽衣曲》也多少有这种感觉。当然我们也只能听现代人演奏的乐曲,古人的乐音就算再余音绕梁也传不到我们的耳朵里。其实现代人无论怎么想保持原味,也是不可能的,一来流传过程中会有衍变,二来现代人多少都会注入现代气息。尽管如此,听的时候脑海里仍然不由得想起了道观……事实上宫廷音乐,尤其是唐朝的宫廷音乐和道教音乐的确大有联系。但二者的关系,是谁影响在先,我们这里无暇说得太细,总之,是它们互有影响。唐代由于皇帝们自承是老子的后人,所以这时宫廷音乐与道教音乐的关系十分紧密。唐高宗曾下令让宫里的乐工制作道调,玄宗则命道士、大臣献道曲,并且亲自创作道乐,同时兼任音乐“教授”。《混元圣记》中记载:“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薛涛有诗云:“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知道了这些,也就不会再奇怪听宫廷音乐时的感受了。也许肃宗就是在一片这样的宫廷音乐声中登上皇位的——且慢,肃宗即位的地方好像是个城楼啊,城楼上面哪有什么皇帝的龙椅?不错,要想找大明宫里那个龙椅是不可能了,但是非常时期自然有非常办法,城楼上随便放个豪华一点的椅子来充数,就算可以了。 

实际上古时皇帝即位并不一定都要多么的隆重,像肃宗即位就是想搞的更隆重一些也没那个条件。从劝进到即位就只有两天的时间,略显仓促,乱世之中也只能如此,还能再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面对跪拜自己的群臣,肃宗不禁欷殻Я骼帷N裁匆骼崮兀课蚁胨嘧谑敲皇奔淅绰裨固跫蚵模喟胧俏约褐沼诎镜秸庖惶欤械慵ざ樟耍馐改晏拥钡囊彩翟谑遣蝗菀祝劾嶂邪哦嗌傩了嵊牒笈掳 !

肃宗即位后,把当年的年号由天宝十五载改为至德元年。一般来讲,新皇即位之后,改元要在次年,只有发生了什么特殊事情的时候,皇帝才会迫不及待的改年号。比如唐太宗即位后第二年才改为贞观,虽然此前是发生了玄武门之变,但后来的权力交接则是正常的;而宋太宗即位的当年便改年号为太平兴国,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这也成为后人怀疑“斧声烛影”的一个佐证。肃宗在即位当年改元,自也有他的原因。肃宗的登基从根本来讲毕竟是自作主张,算是非正常即位,所以他当年改年号有利于让大家知道此时新皇已登基。一个皇帝即位,尤其还是在混乱时节,除了年号上的差异可以迅速为人知晓并确认以外,其它方面消息根本不会传的太快,而且也无法验证是否为真。肃宗改元至德,其实是发出了一个信号:今后的事情要由我来作主了。不过,肃宗确实喜欢改年号,而且还都是心血来潮,说改就改,大约是从这时养成的习惯吧。 

年号的事情解决后,下面就该封赏了。肃宗首先是请玄宗从皇帝岗位上名誉的走下来,然后光荣的高升一级,当上大唐第三任太上皇。而后则开始任命大臣。肃宗任命杜鸿渐、崔漪为中书舍人,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将关内采访使改为节度使,迁其治所到安化郡;任命前蒲关防御使吕崇贲为节度使;又任命陈仓县令薛景仙为扶风太守,兼防御使;陇右节度使郭英乂为天水太守,兼防御使。这些人中大多为拥护肃宗的有功之臣,也有李亨一路上觉得可靠的人,还有一些人至少是没犯错误的。然而肃宗并没有封自己的妻妾与子女,他们原来是什么还是什么。之所以肃宗没有加封他们,是因为太上皇不在,也不知此事,故而不能擅自作主——皇帝是擅自作主当的,但如果再擅自加封皇后、太子、诸王等等,就有点过分了。肃宗这样做,无非是表示自己即位是为社稷着想而非为自己,说明自己仍然是个听太上皇的话的皇帝。其实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肃宗既然当了皇帝,早晚不会亏待他的妻子儿女,加封也不急在这一时。 

只是新即位的肃宗有点惨,当时塞外的精兵都调入内地去讨伐叛军了,留下来的只有老弱残兵,文武官吏加到一起也不到三十人。此时的大唐王朝倒有点像个小朝廷,加之制度草创,因此武将们难免骄横傲慢起来。当时就曾发生过一员大将在朝堂上背对宫阙而坐并且言笑自若的事,这要是放到太平时期绝对是不可原谅的罪过,而乱世中肃宗也只有忍气吞声。好在这时有监察御史李勉出来维护朝廷尊严,他上书弹劾不守规矩的那员大将管崇嗣,并把他关了起来。肃宗心里未必不想这么做,但他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尤其还是武将,所以不好冲着大家发作,另外也是想显示自己的仁慈,就下令赦免了管崇嗣,只是感慨的说:“吾有李勉,朝廷始尊!” 

这便是小朝廷的可悲之处,连应守的礼法大臣们都遵守得那么不自觉。假如肃宗后来失败了,他成立的这个政府在后世的史书上大约就会有个别号,也许就是我在本节加上的标题——西唐小朝廷。 四、白衣卿相——神仙弟弟 

肃宗在灵武即位,正是用人之际,这时一位传奇人物飘然而至。 

谁呢?李泌。 

史载,李泌,字长源,“其先辽东襄平人,西魏太保、八柱国司徒徒何弼之六代孙”。李泌不是姓李么,怎么六世祖是徒何弼呢?和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一样,徒何弼的这个“徒何”也是赐姓,他们原本也是姓李。《太平广记》说李弼是唐太师,这是不对的,那李弼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前面已经说了,是八柱国之一,不过他本人虽然厉害,知名度却远不如他的一个曾孙——李密。而后来同为八柱国中姓李的这两家,又都恢复了原姓。这对于李渊一家来说,尤其有必要,因为“大野”实在不如“徒何”好听,像李虎就是“大野虎”,一只大野老虎,而李渊则是“大野渊”,谐音有点像“大野猿”,难怪这么急着姓回李去呢……大家都知道李密在李渊不动声色的逼迫之下投唐又反唐,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反”。按说这是族诛的罪过,史书中也没有记载李密死后他们家族的情况,如此看来在杀掉李密之后,李渊父子对他们家族还算留情,或许正是因为知道李密反叛的真相,所以“做贼心虚”的他们没有再得寸进尺,但更有可能的,是因为当时有很多瓦岗将领投唐,所以李氏父子才不会赶尽杀绝,否则就不好得人心了。 

李泌也许是李密这一支,又也许不是,反正李密是李泌的曾祖父一辈的人是没错的了。当初李渊称李密为“大弟”,自认两人是同辈,那么算起来李泌比李隆基的辈份还要大一级。不过算这个也实在没用,因为两家根本没什么关系,李隆基连远房叔父李林甫都没认,更何况当时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李泌。 

但年幼的李泌却不可小看,因为他实在可称得上是个神童。唐书中记载的比较简略,只说是“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以王佐自负”,当时的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还有贺知章等人都很器重他。这几个人都是当时很了不起的人物,因何这么看重一个小孩子呢?显然唐书中的记载不能说明问题,倒是《太平广记》里有详细的情形。开元十六年,当时李泌姑姑的孩子也是一个神童,令玄宗大为惊讶,而后听这个孩子说他有个表弟比他还要聪明,于是就让一个宦官按照这个九岁神童的办法,去李泌家里,不让他的父母知道,偷偷把他抱来——有点像拐卖儿童。宦官依言果然把七岁的李泌抱来了,看到了这个孩子,玄宗对张说言道:“后来者与前儿绝殊,仪状真国器也。”张说当然得点头称是。玄宗想看看李泌才能究竟怎么样,就让张说考一考他。张说出题要李泌写首诗,内容是关于“方圆动静”。李泌问有什么具体要求没有,张说就打了个比方,“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而且说只要不犯“棋”字,随意而作便可以了。李泌一听,啊,这个简单,随口便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李泌的确很厉害,所以张说这回真正的佩服起李泌来,向玄宗恭贺道:“圣代嘉瑞也。”玄宗也乐得心花怒放,把李泌抱在怀里,抚摸着他的头,叫人端来水果蛋糕(那时候哪有什么蛋糕,原文是“果馅”,总之是这一类的东西)给他吃。后来玄宗还舍不得放李泌回家,又把他搁到忠王院中呆了两个月。忠王就是当时还未做太子的三皇子李亨,这时的李亨还叫李浚(这是第二个名字,此前叫嗣升)。李亨比李泌大十一岁,这时十八岁的李亨大概很有些大哥哥的风范吧,总之这一次相处为两人后来的交往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玄宗对李亨确实是有些偏爱的,否则为什么不让李泌到别的王府呢,忠王院又不是托儿所、幼儿园,所以玄宗的确是想让李亨和这个孩子多交往一下的。两个月后,李泌终于回家了,玄宗嘱咐他的父母要好好培养他。然后就和唐书上所写一样,很多朝廷大臣也都很器重李泌,认为他将来必可为卿相,张说还曾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张均、张垍兄弟在一起交游。总觉得张说很会投资,总是提前给两个儿子找好后路,譬如他极力捧李亨,对李泌也一样有拉拢的性质。可以说,张说的眼光实在太准了,只可惜他的两个儿子没有乃父的眼光锐利,后来错误的投降了安禄山,而且是主动的,惹得玄宗大怒。这要到后面再说了。 

但有个道士给李泌算命,说他十五岁时一定会白日飞升,原因是他小时候体重很轻,甚至可以在屏风、熏笼上行走。身轻在道家来看是有缘修道,但其它人可不这么认为,如果放到今天,他的父母一定发愁了:这么轻,是不是营养不良?还是缺钙导致的骨质疏松?要么是脂肪多于肌肉?……是哪种情况呢?我们也不清楚,但李泌似乎却是正常的很。道士的这个预言可害苦了李家,让他们整天提心吊胆——“升天”嘛,可能意味着他们会失去这个神童儿子,那么怜爱他的父母又怎么舍得?从这时起,李家,或者说怜爱李泌的亲族,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