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正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书往来愈频,
反而愈增添相思之苦。日日愁思,夜夜不眠,晁采最终忧郁成疾。聪明的晁
母察觉女儿的病有些蹊跷,于是找来侍女小云,严加询问,见晁母并无恶意,
小云将事情和盘托出,特别强调小姐与文茂相爱已久,不能分开。晁母又爱
又怜地叹息道:“才子佳人,本应成双;古人多有斩断儿女情思之母,我一
定要成全他们。”晁母是一个明礼之人,本对文茂十分赏识,因此并不追究
两人的儿女私情。她深知心病还需心药医,女儿的病用药是治不好的,于是
托了媒人说合。文家父母自然是欣喜不已,连忙应承下来。于是择一良辰吉
日,一对相爱至深的有情人,终于结为百年之好。婚后两人,互珍互爱,已
能朝夕相伴,但时时还互以诗词传情,不忘过去那段苦恋的时光。

第二年,文茂要赴京城长安参加会试,临别时两人缠绵难舍,晁采写
下一首“春日送文茂之长安”诗表达惜别之情:

思君远别妾心愁,蹈翠江边送画舟;

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问西留

文茂走后,晁采日日牵挂,常对着西北的天空呆望,心里盘算着文郎
此时行到何处?一路风霜,不知冷暖如何?晁采养有一只白鹤,名叫素素。
一天细雨迷朦,晁采隔帘凝视窗外的绵绵雨丝,想起赶路的文郎,不禁愁思
满怀,于是转头对素素念道:“过去王母有青鸟名诏兰、紫燕,都能运飞送
书,你难道不能吗?”素素伸长了脖子迎向晁采,俯首若待命状,晁采明白
了它的意思,忙找到纸笔,写成绝句两首:

其一:

牖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

何事玉郎久别离,忘忧草树岂忘忧。

其二:

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她把诗笺仔细裹好,系在白鹤足上,白鹤冲天而起,直往西北方向飞


去。

不久,文茂在京城顺利地通过了进士会试,录为进士及第,再经吏部
复试,授职为淮南道福山县尉。金榜题名后,文茂衣锦还乡,携带送信的白
鹤素素回来家中。晁采喜出望外,自然又和文郎有一番新婚般的温存。后来,
晁采随文茂往淮南赴任,协助文茂治理一方。这对才子佳人终成恩爱夫妻,
亲朋故旧与乡邻,都盛赞他们是“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
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
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
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
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
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
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
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
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
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
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
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
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
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
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
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
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
他一边猜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
风雅的老翁。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
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
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
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
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
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
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
竟是这样充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
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
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
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
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
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
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
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
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
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
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
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
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
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
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
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
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
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
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
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
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
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
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
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
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
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
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
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
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
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
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
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
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
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
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
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


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
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
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
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
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
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
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
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
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
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
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
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
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
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
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
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
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
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
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
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
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
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
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
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
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
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
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
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
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
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
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
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
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
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


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
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
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
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
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
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
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
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
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
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
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
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
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
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
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
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
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崔莺莺情断西厢

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故事,由于戏曲名作《西厢记》的广为流传,
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而追究其根源,最早描述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的作
品,是唐代文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作品中塑造的男主人公张生,实际
上是作者元稹的化身,西厢故事也就是元稹对自己年少时期一段凄婉历程的
追忆。元稹的西厢故事原本是一曲爱情悲剧,但历经文人的不断修改、润饰,
到元代王石甫编成剧本《西厢记》时,已演变成一青年男女冲破礼教束缚,
并在丫环红娘的巧妙周旋相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喜剧。这个结局是
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在这里,我们却要回溯到故事的最初面貌,讲述一段崔
莺莺情梦断西厢的爱情悲剧。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相国崔鹏病死京城,遗下夫人郑氏和孤女莺莺,
母女二人在京城无依无靠,只好扶相国灵枢返回家乡。行至蒲州时,听人说
前面去路上有大盗孙飞虎聚匪占山,拦路打劫颇不太平。崔家母女势单力薄,
又携带家资细软,此去必定凶多吉少,因此只好暂时停留在城东的普救寺,
慢慢再作打算。

话分两头说,有一位青年书生,名叫张君端,年方二十三岁,长‘得
是清秀儒雅、一表人才,饱读诗书、性情孤傲,除诗词酬答外,很少与人交
往。这年春天他游学来到蒲州,一次偶然的郊游经过普救寺,见这里远离街
市尘嚣,满院古柏修竹、绿荫森森、幽静宜人,很快喜欢上了这里,索性把


行装从城里客栈搬出,在普救寺的西厢院借了一间客房,决定在这里住上一
段时间,静心读书,准备来年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恰巧,张生住的房子就在
崔家母女的隔壁,院中间隔着一堵矮墙。

一个温和宜人的黄昏,张生读书读得有些累了,于是放下书卷,信步
走出自己的小院,到外院享受一番花香风清。走到邻院门外,他不经意地朝
院内望去,只见里面还藏着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院中植着一排柳树,清风
吹来,柳丝款款拂动,如舞如诗。几个大花坛几乎占满了不大的院子,花坛
中各色花儿开得正浓,花枝高低参差,把整个院落妆扮得花影迷离。张生正
待将脚步移近半开的院门时,忽闻花丛中响起一串女子笑声,声音低浅,但
婉转清丽,宛如出谷的新莺,娇啼声穿荡在花木间。这里竟还住着女眷?张
生甚感惊讶,忙停住脚步,但又忍不住目光向院中睃巡,想要探个究竟。

院内正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带着丫环红娘在赏花探春。莺莺出身名门,
自幼受着严格的礼节教育,因而养成一副文静娴雅的大家闺秀风范;而红娘
天性聪慧活泼,因是下女身份,也就没有那么多约束,一举一动都透露着机
灵、顽皮和爽直的性格。红娘这里看见一双彩蝶忽上忽下地翻飞在一丛芍药
花中,便对莺莺说:“小姐看它们,成双成对,留连花蕊,多么幸福呀!”莺
莺其实也正望着彩蝶发怔,经红娘这么一说破.又觉得十分不好意思,羞红
了脸,佯装嗔怒道:“你这小丫头,真不知羞!”红娘其实很明白小姐的心思,
本是春心暗动,又碍着种种顾虑,不愿表露。她知道小姐这么说自己并无怪
罪之意,因而也不还嘴,只是拉小姐又转到这边的花坛旁。

院外的张生听了两位女子的对话,心中也被撩拨得痒痒的。红娘拉着
莺莺移步,就正好走入了他的视线。首先从花影中飘出的是一位着红衣短裙
的少女,步履轻灵,神情活泼,看装束可知是一使女。随着红衣少女之后,
又款款步出一位姑娘,她一身淡黄衣裙,身段颀长苗条,在夕阳映照下,好
似嫩柳迎风,惹人爱怜。细看之下,见她脸如杏花含烟,眸如秋水凝碧,眉
似远山微蹙,唇象丹蔻轻点,神情淡淡,似喜非喜、似忧非优。这一看,竟
令张生顿时不能自恃,几次想冲过去,抚慰一番那位楚楚动人的姑娘。

但他到底是一位知书识礼的书生,素来行为方正,不敢轻薄,终于强
忍住自己的冲动,只是站在那里怔怔地痴望。渐渐两位少女已行近院门,红
娘抬眼朝这边看过来,令张生猛地一惊,怕显出自己的失态,急忙离开了院
门口。

回到自己屋中,张生对隔壁的小姐始终无法释怀,伺机向寺中的小和
尚打听到,原来那黄衣姑娘是已故相国的独生女儿崔莺莺。

一次偶然的惊艳,使张生的心再难平静下来,强忍着思念坐下来读书,
书中却又浮现出莺莺似喜似悲的神态,扰得他心神不定。日子稍长,张生与
常常出入院内院外的红娘渐渐熟悉了。张生是心有所求,红娘见他温文儒雅,
尚招人喜欢,所以两人慢慢有了言语来往。

一天,张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荡,写成了一首言情之诗,诗中表达他
对莺莺的一片爱慕和思念之情。诗写成了,却无法让莺莺看到,他左思右想
之后,悄悄找来了刚要进院的红娘,求她代传心意。爽直的红娘大惑不解地
说:“既然如此倾慕我家小姐,为何不大大方方地托媒人说合呢?”这一问
倒难住了张生,因是孤身一人在外,无父母作主,他确实没想到要找媒人求
亲呢!怔了一会,他嗫嚅地说:“这些天来,因思念小姐,我食不知味,行
不知所,简直无法度日。若托媒的而娶,则数月半载难有结果,岂不让我成


为枯池之鱼。远水难救近火,拜托姑娘不行吗?”

也许因为同是怀春的年龄,心易相通;也许因为红娘生性热心,对张
生有一丝怜悯之念,红娘竟不惜涉嫌冒险,应允了为张生与莺莺设法撮合。
于是,张生的第一封情书——春词,便由红娘之手,传递到莺莺的梳妆台上。
词云:

春来频行宋家东,垂袖开怀待晚风。

莺藏柳暗无人语,唯有墙花满树红。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

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惹阮郎。

诗词中暗藏“莺莺”两字,词句含情,充满诱惑。满腹诗文的相国千
金,见到梳妆台上的诗笺,心里不禁荡起春意,诗词中的心意她自然领会殆
尽。实际上那日赏花,她也曾瞟见了站在院外发痴的张生,春心也曾为他相
倾,但碍于少女的羞涩,不便表露出来罢了。正因为她是大家名媛的身份,
深受礼教陶冶,自然不便私许男女之情。因此张君瑞刻意策谋的这封情书,
投出后就象石沉大海一样,了无回音。

一介儒雅书生,能放下面子求红娘传书,已是相当不易了。书去无音,
他当然也就无可奈何了,除长吁短叹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