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纱帘的背后-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耸掷铩K墙虼硕坊谀啊!
在北京,恭亲王被咸丰崩逝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转而又对自己没有被任命为摄政(或者至少也该弄个议政王干干吧)而大为光火。他迅速采取行动,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因为他知道,如果给八大臣机会的话,他们就会千方百计要拿自己充当替罪羊,为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占领和焚毁承担责任。恭亲王加紧了对北京的控制,告诫他的支持者和幕僚们,要倍加小心:肃顺在京城有许多密探。在翰林院学士们的帮助之下,恭亲王分别给边远省份的督抚们写信,以寻求他们的支持。
在咸丰生命中的最后10个月里,恭亲王一直请求到热河去看望他的兄弟,然而屡次三番遭到拒绝。如今,恭亲王有合法的借口去热河了,因为无论是依照宫廷礼节还是尊崇儒家伦理,他都必须去热河奔丧,叩谒大行皇帝梓宫,这一次的请求肃顺无法拒绝。1861年9月5日3,亲王匆匆启程离京,为了避免引起猜疑,只带了几个护卫随行。他一路马不停蹄,直奔灵堂,咸丰的遗体就停厝在那里,几个职位较高的大臣在那儿守丧。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也在。他们刚刚为他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穿着白色麻布衣服的恭亲王一走进灵堂,看见儿时玩伴的尸体停放在那儿,眼睛里满盈着的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他瘫倒在地。宫廷档案这样描述:他“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盖自十七以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4
他的悲恸对慈禧的冲击特别大。在她此后的整个余生中,每年咸丰忌辰的这一个月,她都会陷入深深的哀痛之中,不理朝政,关闭戏园,摒绝游戏,斥责每一个敢在她面前嬉笑的人。满身上下全是黑色,甚至手帕都是黑色的,整个一个月她都在独自垂泪,即使是到了老年,也从未停止过哀悼她年轻的丈夫。但她并没有分享他作为一个失败者的历史评价。
从悲恸中稍稍恢复过来之后,恭亲王请求会晤肃顺和他的亲信们,包括怡亲王和郑亲王,连同两宫皇太后。正如恭亲王从他在热河的密探(他们当中包括心怀不满的惇亲王和幡然醒悟的醇亲王)那儿所了解到的,八大臣太忙了,所以他被单独留下来和两位太后呆在一起,这使得他此次似乎并不是刻意要秘密觐见两位太后。他们会谈了一个多小时,恭亲王得到了她们的支持:密谋推翻肃顺。
恭亲王还有时间,可以去看他的弟弟醇亲王,老七对肃顺的专横独断已经幡然醒悟。当八大臣的秘密讨论会把醇亲王拒之门外的时候,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恭亲王的密探。皇室兄弟中最年长的惇亲王,对热河的分赃已经彻底失望了,所以他也转而反对肃顺,如今已经开始和恭亲王的政治联盟秘密合作。这对他们每个人来说可真是破天荒,皇室的兄弟们终于停止了争吵,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而通力协作。
在滞留热河的余下的日子里,恭亲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出席所有的殡葬典礼,留心每一个服丧礼仪的细节。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兄弟们,一次也没有对八大臣的自封摄政有任何微词,反而竭力讨好肃顺和他的伙计们。在他毫无敌意的外表之下,他们就这样被解除了武装。恭亲王不敢多作停留,9月11日5回到北京,和自己的党羽喽罗进一步密商。在他不在的这些日子里,这帮人也没闲着。咸丰崩逝的这三周之内,他们已经为开始密谋的下一阶段作好了准备。
突然之间,有几个高级大臣开始向热河发奏折,恳请两宫皇太后依照大行皇帝的遗命,作为摄政接手帝国的直接管理,取代肃顺及其团伙。有两位大学士、一位监察御史,还有另外几个人,联合起来为一个女性摄政统治而摇旗呐喊。
这些奏折中,最早也最大胆的那篇奏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强有力地支持了两宫太后的权利,并谴责了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大臣名单之外的做法。奏折说,选择一两个高级皇室成员作为摄政或顾问,在国家事务方面对儿皇帝和两宫皇太后给予指导,“更正当,也更有说服力”。
八大臣对此大为光火,便以小皇帝的名义草拟了一份诏书,对那些鲁莽地建议两宫听政的家伙进行了申斥。当两宫皇太后被要求在这篇诏书上盖下御玺的时候,她们拒绝了。这一策略也正是恭亲王逗留热河期间会晤两个女人的首要目的,当时,他们就已经在行动目标上达成了共识。他需要她们的帮助:在热河牢牢控制住这两方御玺,这样一来,当他从北京突然发难的时候,八大臣将会发现他们已经被人捆住了手脚,动弹不得。
肃顺也不是省油的灯,他通过停止皇室家庭的供给来进行报复,但两宫皇太后却态度坚决。他断绝了松鹤斋所有吃的喝的,要饿死这两个女人和她们的那帮太监宫女,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在持续饥饿大半个星期之后,她们屈服了。
因为要模仿5岁孩子的口吻,肃顺的这篇谕旨暴露了八大臣的煞有介事而又愚蠢十足:“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朕以冲龄,仰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御极之初,何敢更易祖宗旧制?且皇考特派怡亲王载垣等赞襄政务……该御史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甚属非是……是诚何心?所奏尤不可行……非臣下所得妄议。”6紧接着,又有两封谕旨发自热河:大行皇帝梓宫将于10月26日从热河起跸回京,新皇帝将于11月11日在北京举行登极大典。
直到被兜起来之前,肃顺还浑然不知此时此刻一张大网正在撒向他。摄政之事既已定妥,现在,他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回京了,没人再会挑战他的绝对控制。他把直隶总督召到热河,报告沿途的安全状况,指示他为两宫回銮准备200辆大车。到时候将分成两批走。首先启程的包括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按照传统,新皇帝必须先行到达北京,叩迎大行皇帝梓宫。稍后,肃顺将随同咸丰的梓宫,在浩浩荡荡的殡葬队列的簇拥下,起跸回京。按照常规,为了防范沿途的强盗,肃顺指派了他所选择的护卫,再加上八大臣中的两个主要成员,一同陪侍太后们和儿皇帝回銮。
两宫即将回銮的消息传到北京,恭亲王向热河派遣了自己的锦衣护卫去保护太后们,由他最信任的将军胜宝指挥,胜宝是负责维护北京的和平与秩序的钦差大臣。这样的级别使他可以自由地进入热河,去“协助回銮”。
1861年9月18日,胜保抵达热河,在征得肃顺的许可之后,向两宫皇太后和儿皇帝请了安,这是高级大臣和军事将领的常规作业。他谨慎的举止和极大的谦恭打消了肃顺的所有顾虑,于是,胜保的名字就从必须严密监视的人的名单中划掉了。醇亲王通过秘密渠道带来了两宫皇太后给胜保将军的口谕,并通过将军转达给北京的恭亲王。
朝廷回銮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弯弯曲曲的道路自热河逶迤向南,穿过长城再一次变成了一支旗幡招展的大军。两宫皇太后带着儿皇帝和一干大臣先行启程,在胜保将军装备精良的骑兵的保护下,快马加鞭,一路疾行。肃顺和他的小分队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按照传统的殡葬队列护送大行皇帝梓宫,每天夜里都要在沿途的奉安芦殿停下来设祭。
目的是诱使八大臣回京。只要他们留在热河,就会受到忠诚于他们的军事力量的保护。如果能迫使他们离开那山高路远的避难所,就能在他们经过长城以南那些狭隘的山路的时候,将他们截住。
一路马不停蹄,胜保将军和两宫皇太后他们只用了6天的时间走完了10天的行程,于11月1日抵达北京,比殡葬队伍提前了3天。恭亲王已经在京城的周围布置了大量的军队,表面上是各旗的人马在恭迎两宫回銮。
当慈安和慈禧到达紫禁城的时候,她们召见了恭亲王、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第二天,以儿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篇谕旨,慈安和慈禧加盖了御玺,革除八大臣所有的行政职务,对他们悖逆犯上的罪行也已展开调查。另外又发布了将八大臣每一成员实施关押、审讯的命令,指斥他们“跋扈不臣,招权纳贿,窃夺政柄,罪在不赦。”
肃顺死党中两位护送两宫皇太后先行进京的怡亲王和郑亲王,立即被逮下狱。其他人则在两天之后,被指控“谋危社稷”、在处理外国事务上“筹画乖方”、“不能尽心和议”(意指英法联军入侵)。谕旨还指斥:所谓咸丰死前遗命八大臣赞襄政务是公然捏造,这就等于说他们颠覆国家。
恭亲王派胜保将军带领一队彪悍的骑兵,去拦截其他人。他们在长城脚下一个叫半壁天的小镇上出其不意地将八大臣逮了起来。随同殡葬队列一起行进的醇亲王,随后就显露了自己也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于是得到了亲自逮捕肃顺的荣幸。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23节 宫廷政变(6)
在一个政府行动通常十分迟缓的帝国里,对于“逆犯”的调查倒是结束得非常之快。11月3日和5日的两篇谕旨直指肃顺,没有半点转弯抹角。他被称为叛逆者、篡权者、纳贿者,“罪大恶极,莫此为甚”。他被剥去所有的头衔和荣誉,他在北京和热河的家产也被藉没,并开始搜寻他隐藏的财宝(人们相信他有这些玩意儿)。虽然这一判断至今也没得到证实,但谕旨还是警告人们“毋容稍有隐匿”,否则将“罪同肃顺”。
11月8日发布的一篇谕旨开列了八大臣的准确罪状:
载垣、端华、肃顺,于七月十七日皇考升遐,即以赞襄政务王大臣自居,实则我皇考弥留之际,但面谕载垣等,立朕为皇太子,并无令其赞襄政务之谕。载垣等乃造作赞襄名目,诸事并不请旨,擅自主持,即两宫皇太后面谕之事,亦敢违阻不行。……并于召对时,有伊等系赞襄朕躬,不能听命于皇太后,伊等请皇太后看折,亦系多余之语,当面咆哮,目无君上情形,不一而足。……肃顺擅坐御位,于进内廷当差时,出入自由,目无法纪,擅用行宫内御用器物。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并自请分见两宫皇太后,于召对时,词气之间互有抑扬,意在构衅。7
剩下的问题就只有如何惩处了。作为宗室亲王,怡亲王和郑亲王被赐令自尽。顾命大臣中次要一些的成员则被剥夺所有职衔和荣誉,发往西部沙漠边陲效力赎罪。八大臣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到惩处的成员是恭亲王的姐夫景寿。据说,他的被宽恕就是因为有这一层亲戚关系,但真实的理由是:他是恭亲王安插在八大臣内部的地下工作者。他非但没受到惩罚,反而得到奖赏,他保住了公爵头衔,占据各种不同的高级职位,直到1889年去世。
肃顺的结局是一件必须特别对待的事情,因为他曾经亲自出马侮辱、威逼甚至要饿死两宫皇太后,她们可不想随随便便放他过鬼门关。在太后们11月8日发布的谕旨中,说是要将他凌迟处死,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千刀万剐”。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都操练过的经典死刑方式,也是罗马宗教裁判所用来折磨多明我会修士的惯用伎俩,所以,这虽然显然是为了给慈禧郁积心头的怒火降温,但在高级别逆案中,一点也不希罕。或许,她是从人们读给她听的刑罚清单中挑选了这种最可怕的死刑方法,因为她对砍头和酷刑之类的事情,并不比任何一个宫廷贵妇熟悉更多。
经过御前会议长时间的争论,最后决定:“为保全宗室尊严”,将肃顺斩立决。毫无疑问,那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刑罚了。
通常,像肃顺这样身份的人,不会被带到平日里行刑的地方(北京城的菜市口)当众砍头。如今这样做,是为了进一步羞辱他,显然也是出于两宫皇太后的坚持,她们想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他的被羞辱。肃顺在热河,说了太多惹她们讨厌的话,做了太多招她们怨恨的事。如今,到了该让他还债的时候了。在一大群街头乌合之众的面前,他的头滚到了一大堆卷心菜当中。5年之后,濮兰德和巴克斯发明了肃顺被戮的“真正原因”,他们声称,这并不是因为他谋逆或者策划宫廷政变,而是因为,他拒绝了慈禧的求欢。
虽然排满鼓动家们坚持认为,慈禧是后来发生的所有事情的幕后策划者。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恭亲王和肃顺之间这场巨大的权力角逐中,当时的两宫皇太后中有哪一个扮演过比参与者更重要的角色。濮兰德和巴克斯写道:“她实施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挫败阴谋,把自己置于中国政府首脑的位置上。”事实并非如此。否则照他们的说法,这个女人早就把肃顺玩弄于股掌之间了。
在恭亲王亲自前往热河并取得两位太后的支持之前,他也许派遣过密使和两个女人协商,以期得到她们的秘密协助。但像巴克斯所主张的“恭亲王……当时和(慈禧)进行过秘密通信……并已经被认可为紫禁城的主心骨。”这实在是一个鬼迷心窍地将女人视为魔鬼操纵者的家伙的胡言乱语。两位太后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她们几乎不可能和恭亲王进行秘密通信,况且,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必须要征得全国各地总督、巡抚及其他高级大臣的支持,靠鬼鬼祟祟的通信也很难做到,要知道这次上演的可是一场规模宏大、排练纯熟的交响乐,可不是一个人的单弦独奏。
濮兰德和巴克斯继续推销他们的荒唐故事,说咸丰之所以赖在热河不回京,是为了不让慈禧(那时候还只是孤弱无助的叶赫那拉)和她真正的情人、满族将军荣禄(当时在北京)接近。还有人坚持认为,是叶赫那拉劝咸丰逃到热河去,所以她应该对圆明园的被毁负责。老实说,这样的鬼话对巴夏礼先生的一世英名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损害。一位大不列颠作家干脆宣布:“1861年,(叶赫那拉)用毒药害死了皇上。”这位仁兄对满清宫廷在药物管理上是如何严格、几乎到了一种偏执狂的程度,完全一无所知。他声称,叶赫那拉负责为皇上熬药,于是就在她长期的下毒伙伴、永远邪恶的李莲英的帮助之下,不断给皇上的药增加剂量。还有一位西方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说肃顺曾说服皇上签署了一纸秘谕,命令叶赫那拉在自己死后自杀。他没有解释:为什么肃顺没让这纸秘谕派上用场呢?不过他倒是说了,从来没人见过这玩意儿,因为它早就被叶赫那拉偷去了。这则虚构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咸丰皇帝临死的时候给了慈安一份密旨,以保护她免遭叶赫那拉的暗算,“这份密旨她只能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据他的推测,皇上在密旨中写道:叶赫那拉“阴险刻毒”,如果她制造麻烦,慈安完全有权将她赐死。然而从没见这份密旨露面,即使是在人们所认定的两位太后彻底翻脸的那段时期。另一方面,丽妃在咸丰死后突然消失不见了,这一事实倒是打开了人们的思路:在所有这些喜剧性事件中,丽妃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由于有些人并不知道叶赫那拉是文盲,他们再三重复那些陈词滥调,说她在咸丰死之前,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来阅读皇上的公文,然后建议他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是因为她用性的迷惑力把他罩住了。事实上,此时,陪侍皇帝直至临终的伴侣是叶赫那拉的竞争对手:丽妃。这些作者一般会同意:叶赫那拉一直躲在悲剧的幕后,从她进入紫禁城的时候算起,这一系列悲剧对大清王朝的打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是一幅过于简单化的历史图景。
1861年,真正的斗争发生在八大臣和他们的竞争对手——由恭亲王领导的皇亲贵戚和朝廷重臣的政治联盟——之间。肃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就便投毒或者由满洲麦克白夫人所引发的性疯狂,而是因为在策略上他比恭亲王稍逊一筹。而恭亲王所做的,也只不过是前代帝王们所昭示过的,也是一个健康的统治所绝对必需的:清除所有觊觎权力的竞争者。短时间内,他需要两宫皇太后用钳子把肃顺给夹住;长期来看,他需要她们在权力的转移过程中作为一个合法性符号,为他和他的伙伴们在北京所控制的权力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持。
叶赫那拉开始向热河作艰难跋涉的时候,还是一个从圆明园的浩劫中逃出来的惊慌失措的流亡者,这样一种状况,就跟1553年都铎王朝继承危机期间的15岁的简·格雷夫人8一样,天真无邪、清白无辜。在热河,她被那些阴险刻毒、寡廉鲜耻的朝臣所包围,这些家伙为了获得对皇座的控制,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利用她或者其他人。如果她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心甘情愿地和这些阴谋者合作(就像简·格雷一样),而不是敌视他们,肃顺将会欣然接受她和她的儿子作为自己阴谋的一部分,而她,也将会成为恭亲王反政变的一个靶子,结局也将和简·格雷一样:人头落地。幸好,她没有这样,她把自己置于两个敌对阵营的中间,她选择了一条危险但正确的途径:坚持儿子的继承权,并且迫使他们承认自己作为太后的地位。为了自己的荣誉,她在恭亲王接触自己之前就大胆挑战肃顺的权威,表现得就好像是对一场巨大的阴谋了如指掌。她在热河的主动出击,为自己提供了在中国树立声望的坚实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未来10年,人们会将她视为一个具有强大性格力量的女人,那些汉人士大夫也会对她抱以相当的尊重。当然,她也终于赢得了那些儒家夫子极不情愿的尊重。任何时代,要让这些家伙去尊重一个女人,可并不是什么容易事。
丽妃的结局依然是个谜。她陪侍着皇上走向他生命的尽头,这之后,她或许得到了那个持续神话的真实感召:皇帝的一位妃子必帮助他走向大限。难道她真的能说服咸丰逃出北京,藏到热河,直到洋鬼子滚蛋,然后将自己淹没在纵酒狂欢之中?如果真的有哪个人带领咸丰走入歧途,那这个人必定是他的首席顾问肃顺,他或许得到了(也或许没有得到)丽妃的帮助。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总之,荣安公主的母亲消失不见了。
在一篇发给华盛顿的急件中,回顾热河和北京所发生的事件戏剧性的转变,首任常驻北京的美国公使蒲安臣,这样向国务卿通报:“北京发生了一场宫廷革命,过去的顾命大臣被推翻了,他们所有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要么被革职。皇太后(慈安)已经宣布恭亲王为摄政……也就是她的首席大臣。”
这位美国公使竟然不知道:宫里有两个皇太后。在发自中国的报告里,像这样的错误已经成了规律,而不是例外。同是皇妃的懿贵妃,也曾经和丽妃搞混了。如今,她被称为慈禧,为什么没跟慈安搞混呢?蒲安臣的错误,后来还发生过许多次,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她统治中国几近半个世纪之后,于1908年去世的时候,即使是向来细心的《纽约时报》也没能弄对,在它通篇的讣告上,提到慈禧的时候全都错为“慈安”。在这篇讣告出丑8年多之后,哈佛东亚研究所继续出版了这样一些书籍,书中只有一位太后——慈禧,仿佛慈安从未存在过。
【译注】
1参见《钦差大臣奕䜣等奏通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转引自《中国近代史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五册3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第1版。
2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上谕,《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十一册(咸丰十一年)6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3这个时间是错误的,恭亲王离京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1861年8月31日),到达热河的时间才是1861年9月5日(八月初一)。
4参见《热河密札》,《近代史资料》总第36号。
5恭亲王离开热河的时间是八月初七(9月11日),回到北京的时间是八月十二日(9月16日)。
6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一日上谕,《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十一册(咸丰十一年)30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7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六日上谕,《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十一册(咸丰十一年)38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8简·格雷(Jane Grey 1537…1554),英王亨利七世的重孙女儿,极富才华,曾经做了9天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女王,后被玛丽一世处死,时年17岁。
第二部分 纱帘的背后第24节 纱帘的背后(1)
恭亲王的政变以5岁的皇帝在太和殿的登极大典而告结束。一个新的朝代宣告开始,年号同治,意思是“君臣同治”——意味着一个新的联合政府时期的开始,这个孩子从此被称作同治皇帝。这一精心设计的政治樊篱,部分地是为了避免两个难题:一个真正的摄政王,以及由女人直接统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