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伐天下-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大人请放心,这还有半句呢,正所谓近朱者赤,焉知他们跟着我就不能学好呢?现在还只是约束行为,不过是因为时间尚短而已,我相信只要教育训练得法,天下绝无冥顽不灵之人!”,赵抗说得慷慨激昂,但其实他心里想说的是——“大哥,其实我也不是什么好人,您没看出来吗?”。
“这样说的话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愿他能够创造奇迹吧。”,吴璘见说服不了赵抗,也只能自我安慰了。另外,吴璘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赵构明明是极重感情的人,对唯一的儿子不可能不疼爱,怎么会放任他带兵出国作战,冒这么大的险呢?他却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赵抗孤身在外无人管束,所以任性妄为而已
“殿下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您该不会以为靠这点兵力就能收复失地了吧?”,吴璘越想越是不安,最后还是忍不住发问道。
“自然不是,这是我改进了伍员‘疲楚’之计而制定的作战计划,称为‘蝗群战术’。我的目的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在初期只打孤立弱小的敌人,如果无法避开过于强大的敌人,则撤回大宋境内依托防线固守,金军是无可奈何的。而当我军因缴获大量物资而影响机动能力之后,也可以撤回国内处理物资,这样既有流寇战术的优势,又没有它的弊端。”,赵抗开始阐述他的战略思想,神情前所未有地专注。
“这种战术真是闻所未闻,可是万一触怒了金人,他们大举南下怎么办?”,吴璘赞叹的同时又有着几分不解。
“金人现在并没有突破长江防线的能力,大举南下只会损兵折将,完颜亮年轻气盛,还有这个可能,如今兀术重新掌权,他用兵一般情况下还算谨慎,应该是不会这样冒险的。”,赵抗开始详细解释起来,“而我的军队又不是宋军,他们根本没有攻击口实,如果他们向大宋当地官府要人,我们只要把兵器盔甲一藏,就又成了平民百姓。至于他们的人证,我们只需一口咬定是他们威逼的就可以了,而只要我们做得干净,一般来说他们是得不到物证的,就算万一留下了一点痕迹,我们也可以说是金人栽赃嘛!”
看到赵抗一副小流氓的模样,吴璘真是目瞪口呆,他现在发现他当初对赵抗被手下带坏的担忧实在是多余了,“其实我应该为他们担心才是”。不过吴璘还有一点疑虑,“如果金军直接追过国境,那怎么办?还有,万一当地官员畏惧金军,不愿配合殿下怎么办呢?”
“金军不习水战,他追过来的话,我只要调动当地宋军便足以拒敌。而如果当地官员露出怯意,我便当场宰了他,只要打胜了,到时候没人会追究此事的,何况还可以令他‘在战斗中牺牲’嘛!”,赵抗越说越来劲了
“可是各地宋军的战斗力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您的军队还是不得不协同作战的,那时战斗中必然会产生大量人证。人证虽然效力不如物证,但只要数量一多,还是难以辩驳的。”,吴璘虽然现在已经被赵抗弄得有些晕眩,但还是不太认同他耍无赖的做法。
“这点也很简单,我可以说他们是集体患了‘战争妄想症’,关于这种病症,我会在新出的医书里进行说明。你别看我年纪小,我的医术也是很厉害的什么?大人您说那些伤口怎么解释?这还用解释?都‘战争妄想’了,他们自然会拿起武器对砍一通了”,赵抗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第七十五章 西北战略(下)
“殿下您真是天纵奇才”,吴璘现在是彻底无语了,“也许真是恶人还须恶人磨,殿下的这些方法金军还真不好对付,可惜我们用不了”。的确,赵抗因为不必向上官和朝廷负责,所以才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实在没办法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而宋军的将领们就不可能了。
“其实这一思路如果推广开来的话,用不了几年,金国就会被拖垮的。”,赵抗现在对“蝗群战术”可以说是信心十足。
“这可不行,到时候万一被朝中的文官一弹劾,只怕乌纱帽就不保了严重点的话,丢脑袋也不是没可能。臣现在不定期地派出骑兵袭扰金国的边境一带,已经是极限了,再过分就会出问题的。”,吴璘摇头叹息道,显然他对文官的掣肘很是无奈。没办法,只要宋朝重文轻武的方针不改变,这种无奈就将一直持续下去。
“这样啊是比较麻烦,那些混蛋只知道空谈,金军打来时他们就算不投降,也只会等人来杀,到时候还不得靠将军们吗?”,赵抗虽然发了句牢骚,但也知道以他现在的力量是没法改变南宋官僚体系的痼疾的,他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钻空子。
“有了!大人您可以这样”,赵抗凑到吴璘耳边低声说出了他的变通之法。
赵抗的方法是让吴璘将兵力分成数队,轮流假扮盗匪袭击金国的边城,不但攻击金军,也抢掠当地的百姓。与此同时,吴璘再在宋金边境以无偿供给耕地并出借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方式招徕移民,被抢掠一空的陕西贫民是无法抵挡这一诱惑的,到时候金国陕甘地区的人口必然将大量流出。金国财力远远比不上南宋,不可能靠长期输血支撑陕西的驻军,那时他们将不得不进行裁军,而吴璘的防区却会因为人口迅速增加而愈加巩固,对陕甘地区金军的优势将更加明显,而赵抗的目的并非仅此而已。
“这样一来,金人只有两个办法,第一种办法就是收缩陕西的兵力,巩固要冲和战略要地,但这样一来陕西五路事实上已经回到了我们大宋手中,甚至大模大样地牧马都没有关系。西北地区宋强金弱,他们已经被大人和尊兄打怕了,是不敢主动出击的,所以这是一种消极的战略。而第二种办法则是从其他地区移民填充空虚的甘陕一带,但只要我的办法一直持续,他们这样做其实只是在不断地向我们提供大量廉价的人口而已,到那时拖垮的就不光是金国的一个地区,而是整个金国了!”,赵抗继续解释道。
“可是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很难瞒过朝中文臣的耳目啊!”,吴璘看来已经被那些文官弄得有心理阴影了。
“我还没有说完呢,您可以藉着防备金军进犯的名义在这一带大兴团练,抽选其中的精壮补上缺额,他们便不会怀疑了。”,赵抗贼兮兮地笑道,“西北毕竟不是重点,他们不会在这事上面花费太多精力的。大人还可以虚报些兵员,一来是多向朝廷要些军饷贴补那支机动分队;二来是降低他们的戒心,据说那帮混蛋对那些腐败无能的军官一向不闻不问,反倒是对那数量本就不多的清廉能干的将领却盯得很紧,真不知道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清廉能干的将军被重用的机会大啊,这势必会危及他们文官集团的地位比如当年的狄不说这些扫兴的话了,那臣就按殿下说的办,可万一出了问题,皇上那边”,吴璘在战场上英明果决,可在官场上就显得谨小慎微了,都是被逼的。
“放心,我会和老头说的”,赵抗又开空头支票了,事实上他到现在都不愿再见赵构,“不过文官里面也不是铁板一块,大人最好多结交一些不太歧视武官的,总会用得着。”
“多谢殿下。”,吴璘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也不是傻子,赵构把这个唯一的儿子派出来冒险,怎么看这对父子的关系都有些问题,“殿下率军深入敌后,可谓步步危机,皇上就您一个儿子,怎么会放心得下呢?”
“他自然很放心”,赵抗在肚子里已经把赵构不知道骂了多少遍,但嘴上却说,“以我目前的战略方针,是不会遇到多大危险的,这里敢问吴大人,您觉得当初秦能灭掉东方六国,根本原因是什么?”
“自然是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再加上其后秦国明君迭出,良将如云,又很善于吸纳他国的人才,实力此消彼长,再加上秦始皇雄才大略,秦国自然能够扫平六合了。”,吴璘给出的是史书上的标准解释。
“不对,东方各国也曾强过,而秦国也弱过,为什么秦国能够由弱变强,而东方各国却只能强盛一时呢?”,赵抗立刻毫不客气地反驳道。
“这请殿下教我。”,吴璘现在已经完全对赵抗刮目相看,虽然自己在实战上决不会比这个毛头小子差,但是赵抗新颖的想法与透彻的见解则常常能令吴璘茅塞顿开。
“那是因为秦国始终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大人不妨回想一下,基本上战国时期与秦国有关的大战役,秦国都是发起者。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即使实力稍弱,胜率也会相当高,秦国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自然比其他六国要大得多了。但这只是次要原因,决定了秦国可以打别人,而别人不会去打秦国的那个因素,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啊!”
“的确,函谷关天险在手,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出兵东进了。”,吴璘自以为已经明白了。
赵抗心中叹息,吴璘虽然善战,但对政治懂得还是太少了,因而在战略上不可避免地稍有欠缺。他只得耐着性子继续解释道,“这只是次要的一方面,关键之一在于秦国是一面受敌,容易应付,而东方诸国则混战不休,这样一来秦国便可以轻轻松松地做那只黄雀了。不光是秦国这样,举凡历朝历代,无不是偏居一壤者席卷天下,商自东夷,周出西岐,秦出西戎,汉出巴蜀,唐出晋阳,这正与围棋中占据边角者胜是一个道理,至于隋朝,本身实力就已经超过了南北两个敌人之和,那战略态势便没有多大影响了,更何况当时还有长孙晟(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父亲,历史上罕有的神射手——一箭双雕说的就是他,当即令突厥人拜服不已,此后很多突厥贵族求长孙晟教授他们子侄箭术,可见汉人的骑射未必就比胡人差,关键还是看天赋和训练;卓越的军事战略家与外交家,他献上‘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方针,将强大的突厥弄得四分五裂,直到唐初都没有完全恢复元气,要不然唐朝的天下也没这么容易打下;战术能力也不弱,很阴的那种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超级牛人之一,带着几个护卫就跑到突厥可汗那里让他亲自给不久要来巡视北疆的隋炀帝除草结果突厥的启民可汗和几十个突厥显贵干得可欢了隋炀帝对其颇为信服,要不是他早死,未必就会那么乱来,那也就不会有唐朝了。顺便提一下,在黄易大师的《大唐双龙传》中,他乃是假死,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石之轩)这样的卓越战略家,而名将和谋臣之多更是历朝所罕见,隋文帝也算明君,那统一天下自然易如反掌了。”
吴璘立即反驳道,“殿下怎么将本朝给漏掉了?我朝太祖可是在北有辽国和北汉的情况下一统天下的。”
第七十六章 谈 兵(上)
“本朝的情况有其特殊之处,后周的实力本就不弱,而辽国虽然兵力强盛,但是中间却隔了一个实力有限的北汉,无法倾其所有而大举南下,所以一直无法对我大宋构成致命的危险。而此时的南方则分裂成诸多小国,实力上与我大宋相去甚远,所以只需派一支偏师即可扫平,那又有何难度可言?何况太祖皇帝‘先南后北’的战略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容易成功,但也为日后受制于北方的劲敌埋下了隐患,个中缘由也正是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第二个关键!”,赵抗从来都是听陆仁他们讲,现在自己有机会教别人,自然是侃侃而谈,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原本有些凌乱琐碎的战略思想得到了梳理,他日后扫平天下的总思路自此也初显端倪。
“吴大人,您有没有想过世上为什么会有战争?”,赵抗很突兀地问道。
“这引发战争的缘由太多了,臣可说不全。”,吴璘毕竟不是战略家,还从未从这样的高度思考过问题。
“我的老师曾教导我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体现,所以归根到底,发动战争是为了获利。”,赵抗却不知道,陆仁教他的这话也是盗用别人的名言
“这话不对啊,这似乎也不能概括所有的战争,比如说春秋末期吴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前期是因为两小儿争执,后期是伍子胥借兵报仇,与经济上的利益似乎没多大关系吧!”,吴璘对赵抗的言论只是部分认可。
“如果吴楚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的利益根源,两小儿的争执最多发展成较大规模的械斗就会终止,而伍子胥则将不得不到其他国家寻找机会。在那个时期,楚国富足而吴国贫困,国力上似乎差距颇大,但也正因为这样,吴国一旦能够打败楚国,他们便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而楚国若兵发吴国,在当时则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利益,所以吴大人您也应该很奇怪吧,小国吴国不断进攻,而大国楚国则反而消极防御,只要当时两国的经济状况不发生重大改变,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吴国,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结论。因为时间若拖得太长,则局势可能发生对吴国不利的改变,到那时就会出现变数了。但是吴国很幸运,伍子胥和孙武的到来,使吴国取得胜利的时间大大提前。”,赵抗略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但是后来局势发生了变化,楚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样一来原本毫无价值的吴越地区立刻变成了一块肥肉。楚国的国力毕竟强盛得多,只要有了出兵的动力,很轻易地就征服了吴越地区,使楚国的版图大为扩张。这一切的历史事件是否正如我说的一样呢?”
“殿下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与金人交战,除了骑兵数量不足和朝中文官的掣肘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出兵是劳民伤财,而他们则可以通过抢掠而获取巨大的收益,因此导致双方士气不成比例。”,吴璘有感于心,叹息道。但吴璘似乎很快又找到了反例,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勾践卧薪尝胆又怎么解释呢?”
“吴越争霸依然符合我的理论,越国穷而吴国富,动力大得很,勾践复仇的决心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赵抗笑道,但他很快又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不过是最粗浅的层次,要说到核心的部分,就必须先弄明白人命值多少钱!”
“生命的价值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吴璘有些不满地回道。
“吴大人不要生气,我这样说只是打个比方,以方便解释。人的生活越好,就越珍惜生命,也可以说命就越值钱。所以,战争是否划算其实就取决于牺牲的人命的总价值与战争净收益之间的对比,所以可以直接得出一点推论,大家都认为必败的战是根本打不起来的,因为得不到任何收益,反而要白白损失财富和人命。再回到吴楚之战中,当时吴国虽小,但兵力也有数万之多,而且吴国民风悍勇,又得到了晋国的扶持,再加上楚国并不会一下子便出动全国兵力抵抗,所以吴国当时完全有打败楚国的可能,要不然这场战争无论胜利后有多大收益,依然是打不起来的。”
“但是,穷困只是表明扩张的动力大,却并非表明扩张的能力强。一是因为如果贫困过度的话,人口便难以增长,兵力自然就占不到便宜,虽说兵贵精不贵多,但若兵力太悬殊,还是没法打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当初金军只有一万人,靖康之乱还能发生吗?”
“当然不能,女真人再勇猛也不可能以一当百的,不过怎么可能只有一万人呢?光打猎捕鱼都能养活几十万人了。”,吴璘叹息道。
“其实我也就是打个比方,再加上兵器盔甲训练之类的也都会影响战斗力,是不能简单换算的。要不然当初陈汤为什么说当时汉兵一个可以打西域兵五个?难道那时的汉人生活还不如西域小国不成?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命越不值钱,对外扩张时的动力便越大。而决定人命价值的,不只是生活水平,民风也很重要,秦汉及以前的年代,华夏的民风是重义轻利、重诺轻生,为了一个承诺或是一口气便可以捐躯赴死,而现在呢?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傻子现在人命可金贵多了”,赵抗不无讽刺地说道。
“是啊,臣麾下的将士大多来源于北方的流民,因为都与金军有着血海深仇,情况还好些,那些南方士兵却得训练很久才能上战场,唉!”,吴璘早有同感,忍不住又叹息了一声。
“秦国当年的军力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他将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牢牢地限制在温饱线上,民众能吃饱便不会造反,这样内部便稳定了下来,而不够富裕又使得他们的人命低贱,在战场上便会悍不畏死。另外,刚达到温饱线的民众生育率是最高的,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这是秦国军力强大的第一个原因,至于商鞅制定的法律制度不过是外壳而已。”,赵抗刚说到这就被打断了。
“但是这样的暴政也正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我们是不能采用的,那样不亡于外,却要亡于内了。”,吴璘挥了挥手。
第七十七章 谈兵(下)
“看来即使是武将们,也多少沾染了一些儒生的习气”,赵抗心中不以为然,但并没有纠缠于此事不放,以免引起吴璘的不快,他立刻接着刚才的话题讲了下去。
“刚才说的我们用不了,但下面要讲的就完全不同了,这一点不光是秦国,军力最强的汉代也是如此,那时除了皇室以外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是什么人?是军功勋贵!而现在呢?是通过科举而登上高位的文臣!吴大人该明白为什么民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了吧,民众逐利,榜样的力量而已。”,赵抗面露微笑,他想吴璘已经明白,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
“是啊,若从军才能发达,百姓自然踊跃参军,平时也一定勤习武艺;而像现在考取功名才有前途,有天分的人自然都会钻到故纸堆里了!哼,书中自有黄金屋嘛!”,吴璘冷哼了一声,然后又皱起眉头,“可是现在文官们早已抱成一团,没有办法撼动啊!”
“的确很难,但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赵抗的神情前所未有地坚毅。
吴璘以为赵抗是想要他支持自己争夺太子之位,有岳飞的前车之鉴在,他立刻噤口不言。
赵抗自然想到他误解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不如佯装不知,不要点破为好。
赵抗刚要离开,才想起还有要事没说,“差点把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吴大人,请您在这一带的垦荒工作中多费些心。我的意思不是要您加大力度,而是希望您尽可能地增加牧场的面积,使这一带逐渐转变为半农半牧区。等到日后关西地区完全收复后,那时再完全变为农耕区也不迟,而关西地区则成为新的半农半牧区。”
“殿下的意思是要扩大马场的面积吧,可是牧场的收益比耕地要差多了,这样不太好吧。”,吴璘迟疑道。
“但吴大人不要忘了,牧场所需的人手也要比耕地少得多啊!随着岭南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带将长期维持地广人稀的状态,现在不扩大牧场面积,更待何时?”,赵抗反驳道。
吴璘还停留在老观念上,对此不置可否。
“同样面积的耕地,收益自然比牧场大得多;但是若是相同的人数,而面积无限的话,则绝对是牧场收益更大。以前这一带的耕地之所以不改成牧场,是因为人口众多,靠畜牧业养不活而已。”,赵抗再一次体会到要别人接受新观念确实不容易。
“臣明白了,可人口总会恢复的,那时岂不是还要改回来?”,吴璘还是觉得赵抗多此一举。
“按照我国百姓的习惯,若是耕地过多,无人耕种的只会有一个结果——抛荒,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可以放牧,那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将可以耕种的牧场辟为耕地,在大家心中是理所当然的;而将耕地再转为牧场,则往往不被世人认同,就像当年的汉武帝那样。但是想彻底打败金军,我们必须有大量的战马!现在人口不足,正是扩大牧场的大好时机,不可以错过啊!将来等失地收复以后,黄河以北都必须保留相当面积的牧场,因为草原鞑子一旦完成统一,将更加可怕!”,赵抗攥紧拳头说道。
吴璘终于点了点头,但他还有一个疑问,“但是耕地不足对人口增长很不利啊!”
“耕地多得很,南方有大片的荒地,水热充足、土地肥沃,一年可以两到三熟,比北方耕地的出产要高得多!我们自己的荒地开垦得差不多后,还有大理、越南、占婆等地可以开垦,根本不用担心。”,赵抗不自觉地将组织的发展规划透露了出来。
“那里的土地?嗯,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朝中恐怕又会说‘蛮荒之地,取之无益’了”,吴璘理解了赵抗的意思,但并不看好前景。
“哼,凭他们?能阻止得了我‘北防南扩’的战略吗?只要我将来大权在握,他们这些苍蝇嗡嗡叫又有什么用?”,赵抗不屑道。
吴璘误以为赵抗是在暗示对皇位的野心,立刻就不敢接话了
“建安郡王(赵构的养子赵昚)虽然聪颖好学,但是无论在机变还是在处事的果决上,和这位殿下比起来都差得远了,而且一个养在深宫,一个则是在战火中飞速成长,日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难道这就是皇上的目的?像大禹那样?可这是他的亲生儿子啊,又何必如此麻烦呢?难道是顾忌他母亲的身份吗?抑或是皇上对小殿下还不太放心?都有可能,但若他真的将金人打得落花流水,便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