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馥香记-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在后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当时好像并不算太出格的行为。有本书上面写“被灌醉的宣姜,被强行关进了新房”,这里说的宣姜倒像受逼的祥林嫂一般,但是《左传》上记载:“齐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强之”(子娶父妾曰“烝”),倒说是男方不同意。《东周列国志》上也说:“宣公儿子昭伯被人灌醉,拖到宣姜房中,梦中于宣姜成事,遂结为夫妻……”到底谁强迫谁,看来还很难说。不过从他俩后来的关系来看,宣姜既不是祥林嫂,昭伯顽也不是柳下惠。他们两人后来倒是两情相悦,证据就是宣姜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又一口气生下了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等五个儿女。
唉,说了这半天,本篇的主人公许穆夫人的身世才终于说清楚。如果你还是弄不大清楚,可以看下面的人物关系图。
而上面提到的那个卫懿公,是卫惠公(也就是害死哥哥的朔)的儿子,朔死之后他就即了位。所以如果说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是从许穆夫人的父亲这一方(昭伯顽和朔一辈)来论的,如果以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是卫懿公的亲奶奶这一点来论,卫懿公还要比许穆夫人低一辈,得叫许穆夫人姑姑才对。但《列女传》却说许穆夫人是“卫懿公之女”,这就太不对了,居然给许穆夫人连降了三辈。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懿公这哥们当国王实在不及格,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活宝之一,卫懿公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养鹤,所谓“卫懿公好鹤而亡国”。该活宝虽然对宠物挺有爱心的,整天把鹤侍侯得舒舒服服,还封了好多鹤娘娘,鹤将军等,如果放在现在当个动物园园长或者“动物保护协会”的会长倒也合适。但他是国王,人家林逋梅妻鹤子并不打紧,本就是山林隐士,而卫懿公这么做却不行,一个国家军政大事有多少,整天没有个拍板决策者哪里成?何况卫国的好多旧臣,想起他父亲朔的恶行,对他也是十分的不服气。所以卫懿公后来就落了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到了许穆夫人出嫁的时候,许穆夫人知道大国之间的婚姻是纯粹政治性的,所以她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人生活,而是把卫国的安危放在首位。当时许国和齐国都来求婚,许穆夫人要求嫁到齐国去,她的理由是:“齐国是一个大国强国,而且离卫国又近(卫国在现今河南北部,卫辉市附近,许国在河南许昌附近,齐在山东),联姻以后,卫国有了事情,支援很方便。”如果按照许穆夫人的要求,她的老公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了(按现代观点,许穆夫人的母亲是齐僖公的女儿,她和齐桓公也是有亲缘关系的,但在春秋时期看来并没有禁止这种血缘间的婚配),但是卫懿公可能是对齐国有成见吧,坚持将她嫁到许国,成为许国国王许穆公的夫人,所以后世称她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才华横溢,相貌端庄清丽。这个可想而知,因为她的母亲和姨姨都是名闻列国的大美人,齐姜家的姑娘之美在当时就是很出名的,当时人们赞美齐姜家的女子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说起来那时候的比喻就是有点怪,手如柔荑什么的倒可以接受,但“领如蝤蛴”就有点怪,这蝤蛴是天牛与桑牛的幼虫,乳白色,长而丰满。这样的比喻对于现代人来说恐怕就很难接受,不过在当时,确实是形容美貌的好话。许穆夫人有这种遗传因子,既是才女又是美女当无疑问。
许穆夫人自幼在卫都朝歌读书习文,在城郊骑马射箭,在淇水边垂钓荡舟。这在她嫁到许国后怀念当时生活而写的《竹竿》(《诗经·国风·卫风》)一诗中有所体现: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据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注解,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这样:
钓鱼竹竿长又长,儿时垂钓淇水旁。少女时光怎能忘,路远无法回故乡。
汨汨肥泉于左方,哗哗淇水流右方。女大当嫁要出门,远别了兄弟和爹娘。
淇水潺潺在右方。 肥泉汨汨在边淌。明目浩齿一女郎,身上的玉佩叮当。
淇河水欢快地流淌,驾小舟划着双桨。 顺水漂流到远方,消散我胸中的忧伤。
看来许穆夫人当时生活的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大家去郑州时如果经过河南的北部也就是当年卫国所在的地方,恐怕只能见到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河也都是经常断流的季节河、臭水河,淇水(现在的淇县)附近一点也没有许穆夫人诗中所形容的景象。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许穆夫人更为闻名的是这首《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危E由苹常喔饔行小P砣擞戎陲銮铱瘛!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意思是说,马儿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据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注解)
因为卫懿公整天心思都放在养鹤上,所以当北狄人(当时太行山附近的北方游牧民族)前来攻打卫国时,将士都不听卫懿公的命令,他们袖手旁观,说让你的鹤将军去打仗啊?把卫懿公急得没有法,只好答应把鹤都杀了,将士才勉强同意出战。卫懿公不知天高地厚,他身先士卒,亲自出战指挥,但当即就被凶悍的北狄人杀死,并将卫懿公宰了吃了,只剩下肝没有吃,看来当时的老祖宗就是野蛮,人也吃。
后来卫人立戴公(这是许穆夫人同父同母的亲哥哥)为国王。不久戴公也死了,卫人又立文公(也是许穆夫人的亲哥哥)。许穆夫人得知卫国遭此浩劫,要回卫国吊慰卫文公,但许国人怕惹火烧身不准她去。她走到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们追赶,愤怒的许穆夫人做了这首《载驰》来回应许国的大臣们。
许穆夫人对祖国烈火一般的激情,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她四处奔走,大声疾呼,终于使得齐侯派公子无亏率三百辆战车三千甲士前往漕邑,帮助卫国守城,稳定了局势,使卫国免于灭亡。许穆夫人“控于大邦”的目标算是圆满达到了。看来许穆夫人不但是一名才女加美女,还是一个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呢。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往往十分粗疏,尤其是在离我们已有2600多年的春秋时代。对于许穆夫人,我们无从得知她更多的事迹,也无法领略她更多的风采。但就许穆夫人的身世和她留下的这三首诗来看,许穆夫人聪明、美貌、果敢、坚强,不愧为青史留名的第一位才女。
亭亭山上松,终岁常端正:霜晓寒姿看班昭
一门三父子
,都是名人者,并不多见。而且只有男性的角色也未免单调,如果在这三枝青叶间又点缀出一个如花才女来,更是妙绝。但这等事千古罕逢,大家都熟知苏小妹的故事,什么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啦,什么苏小妹和哥哥苏东坡做诗开玩笑啦等等。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历史上并无苏小妹其人,这都是后人虚构的。不过大家也不必失望,此篇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才女,她和传说中的苏小妹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她就是东汉的著名才女班昭。
班昭的父亲叫班彪,哥哥是班固、班超,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说起来,班氏一门和“三苏”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当老爸的名气略逊一些。很多人对于班彪比较陌生,但是班彪也并非省油的灯,他博学多才,有名的思想家王充(写有《论衡》一文)就曾从师于他。班彪胸有大志,他对于司马迁的《史记》不是太满意,他一方面赞扬《史记》是“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面又批评司马迁不与孔子同是非,背离了“五经之法言”――“大敝伤道”,其实也就是说在政治思想上没有和孔老二那一套保持一致。
看来班家一门对孔老二的思想是十分信服的,出于这一理由,班彪立志继司马迁后再写一本史书,这就是直到现在都很有名的《汉书》之雏形。另外,班彪还作有《北征赋》、《览海赋》、《冀州赋》等。班彪比之苏家三父子中的苏老泉来可能也并不逊色。
班昭的哥哥班固就更加有名了,大名鼎鼎的《汉书》就是主要由他来完成的,所以史学方面一提就是“班、马(司马迁)”。而她的另一个哥哥班超更不一般,他不愿意像大哥一样埋头写文章,他听说这时候匈奴又猖狂起来,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把手中笔一扔说道:“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于是就决意投军效力去了。这就是“投笔从戎”一成语的由来。
班超并非只是头脑发热的书生,在军中,班超立下奇功无数。最为凶险的一次是班超带随从三十六人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国,鄯善原归附匈奴的,但匈奴对他们太苛刻,鄯善王很不满意,看到汉使到来,开始倒很高兴。但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一探听,原来匈奴的使者也来了,鄯善王正在犹豫,极有可能倒向匈奴。于是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给我们创了一个成语),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一看匈奴使者已被杀了,也没有了办法,只好倒向汉朝一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班超的大智大勇,出手稳、准、狠,是个将才。班超后来由于功高被封为定远侯,羡杀了后世不少的书生,像王勃就说什么“有怀投笔”,温庭筠也说“欲将书剑学从军”,但他们只是嘴上说说罢了,并非真有班超文武双全的才能。
所以如果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和班氏一门来PK的话,苏洵和班彪老的对老的,倒也半斤八两,功力相若,苏轼虽然诗书画俱佳,可能略胜班固一筹,但班超的名气却要比苏辙大得多,而且班家还有个名气功力丝毫不输于苏辙的班小妹在旁掠阵,所以最终PK的结果,苏门三父子倒是输面居多。
手足情深
班氏兄弟和兄妹之间一向。班固为了继承父志,立志续写《汉书》这一著作,但是却遭到一群小人的诬陷:“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班固被以“私改国史”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写的书也被没收。
这时候班超得知消息后,生怕碰上个地方上的昏官一下子就“葫芦僧判葫芦案”般地胡判了,于是星夜驰回京师,亲自向皇帝上书说明。皇帝看了班超的奏折,让地方官呈上班固的史书看了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很欣赏,当场赐于班固修史的权利。这样班固一下子变为“中央文献研究室”人员一样的身份了,倒是因祸得福,给《汉书》的问世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其中班超功不可没,若非班超亲自上书皇帝,碰上个昏官错判错杀了,那《汉书》就此湮灭无闻了。
而到了班超晚年,班小妹又为自己的哥哥讨了一次公道,班超在西域已久,年纪也很大了,他起了思乡之情,想乞求皇帝恩准他还乡终老。但是皇帝没有准,班昭又代兄上书,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地请求皇帝恩准其兄回乡。这篇文章也写得很有水平,原文太长,我们择精要处一观: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天恩殊绝……”,这段上来先感谢皇帝的恩赐,俗话说“高帽子人人喜欢戴”,想来皇帝见了夸他的这些话,就算不“龙颜大悦”,肯定也会“甚和”。
“……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觽,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
这里倍言班超为国尽忠的情形,把大好青春都献给了平定西域事业的精诚,接着笔锋一转,又着力描绘班超的衰老之态,从这一侧面说明班超即便想为国尽力,也是有心无力了。
然后班小妹又写道:“蛮夷之性,悖逆侮老,……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 是说西域的少数民族野蛮无情,一向欺负老弱,一旦他们见班超老弱而兴了作乱之心,既有损于国家,又让班超不能善始善终。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让班超回乡也是恰当的。
最后班小妹又用古来仁君一向怜老重孝来说服皇帝,进一步委婉地请求:“……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
正是由于班昭这封丝丝入扣、情理俱全的奏疏打动了皇帝,于是班超才得以叶落归根,于垂暮之年回到了故乡。班昭这篇文字也为后人所赞赏,被收入《古文析义》等书中。
女子修史,唯有班昭
班昭在14岁时就嫁给了一个叫曹寿的人。但是这个曹寿名不符实,虽然名寿,却死得很早——或者这人没有福气娶班昭这样的大才女,以致折寿而死,于是班昭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守寡后的班昭,有点像《红楼梦》中的李纨,是个端庄严谨,有冰雪心,柏舟操的那一类女人。当然,班昭得享大名,并非她的行止堪立个贞节牌坊,而是由于她的学问精深。
班昭在文学史上最为出色的亮点就是续写完了《汉书》这一巨著。当班固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的时候,《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由于皇帝(汉和帝)知道班昭生性敏慧,而且最了解这部书,就下诏让其补写《汉书》。其实在班固的生前,班昭就参与着这部书的撰写,所以班昭当仁不让地继承兄长的志愿接下了这个任务。
《汉书》八表,是从《史记》的“表”发展而来。《史记》有十表;其中,三个表记先秦,一个表记秦楚之际,六个表记汉代。《汉书》之八表,七个表记汉代,只有一个《古今人表》记古而未记今(汉代)。《汉书》表与《史记》表有同有异,制表要求胸有全局,独运匠心,明确义例,眉目清晰。正史之作,以制表为难,故二十四史中,无表竟达十五史。八表,包括《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八篇分类列表,对于前面这几表,一般人往往看得头晕,也不感兴趣,还是看看《古今人表》吧。
《古今人表》将人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圣人类”有伏羲、神农、皇帝、唐尧、周公、孔子等这些大腕儿。“上中仁人类”有女娲、比干、孟子等。“上下智人类”:鲍叔牙、百里奚、子贡、范蠡等。 中上类:愚公、老子、伍子胥、勾践、商鞅等。(晕,这个最离奇,像老子,我觉得应该算“上上圣人类”,就算不进上上之选,也得是仁人吧?和伍子胥、勾践、商鞅等混在一块,太委屈了)。“中中类”是齐桓公、扁鹊、孙子、吕不韦,荆轲等。“中下类”是吴起、苏秦、张仪、秦始皇等。“下上类”:易牙、庞涓等。“下中类”:夏桀、妹喜、秦二世等,“下下愚类”:蚩尤、共工、后羿、商纣、妲己等。
这后面两类也比较奇怪,像夏桀、商纣应该差不多啊,为什么不在一类?另外共工虽然撞倒了不周山,比撞倒世贸双塔牛多了,很像个恐怖分子,但是好像战斗精神也很强的,也不像愚人吧?嫦娥的老公后羿应该是个勇武过人的高手,怎么也成了下下愚类?不过这个表倒是很好玩的。
另外班昭的《天文志》也是个很难做的活儿,这要求有丰富的天文、数学知识。虽然有人说此表的完成得到了马续的帮助,但班昭的此方面的学问也非同一般,据说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我们史学上极为辉煌的巨著终于在班昭这个才女的手中完成,使之没有像《红楼梦》一样成为一部残缺之作。女子修史,在二十四史中之前固然没有过,后来也从未再有女子参与过史书的编写,称之为空前绝后是当之无愧的。后人对《汉书》评价极高,宋朝有个苏舜钦的诗人,豪放不羁,好饮酒。边读汉书边喝,读到高兴的地方就喝一杯,有时读得高兴了,一晚上居然能喝一斗酒。所以“汉书下酒”成为一个风雅的典故。
让人摇头的《女诫》(1)
班昭续完了《汉书》之后,年事已高,但是名气却更大了,朝野上下无人不对班昭奶奶的学问钦服不已。于是汉和帝特意降旨,让班昭奶奶当了宫中的德育课教师,专心来教育后宫中的妃子。当时皇帝赐班昭奶奶一个名号叫曹大家(读为“姑”字音,同姑),一时间后宫中的娇媚活泼的年轻妃子们见到华发苍苍,不苟言笑的班奶奶无不畏惧三分。班奶奶为了教育这些妃子,还自编了本“讲义教材”,这就是著名的《女诫》。这《女诫》却让我们现代人看得直摇头,班奶奶身为女人,却弄出来这么个束缚桎梏女人的东西,虽然称之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有点过份,但用作茧自缚这几个字来形容并不为过。
我们看一下班奶奶的《女诫》中都说了些什么,班奶奶从七个方面对女子们提出要求:
“卑弱第一”:是说女人天生应该是低贱的身份,侍侯老公的命儿,让女子们都“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有好事也不说,受了气也不言语,当十足的受气包,才是好媳妇,好女人。要是这样说,《红楼梦》中的贾迎春这条做得最好。
“夫妇第二”中说“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意思是让老公管着自己的老婆,双方遵循所谓的礼义。
“敬慎第三”说得更是离谱,前面什么“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依旧灌输男强女弱的观点也就罢了,后面居然说“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亵渎。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言语既过,纵恣必作,则侮夫之心遂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者也”。意思说夫妇间不能太好,太好了后就会轻慢亵狎,轻亵的事多了,说话就随便起来,话语过分了,放纵恣肆便会产生。这样班奶奶就认为是侮辱了丈夫,从而导致妻子无条件恭敬的情况发生改变,就是“非礼”的行为了。看来班家的家教可能一贯如此,怪不得班昭的姑奶奶班婕妤就一脸正气地不和皇帝同车呢。可是这样的夫妻,不说不笑,不打不闹,又有何味,如果后宫妃子都真像班奶奶教育的这样不苟言笑,像木偶人一样侍侯皇帝,那皇帝也够可怜的。也怪不得有的皇帝闷得发狂要去逛窑子。
“妇行第四”说“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这话更是让人狂晕,班奶奶让女子们也不必才学过人,也不必口齿伶俐,也不必美貌如花,也不必心灵手巧,“女子无才便是德”我看就班奶奶期望的就只是“听话、老实”而已。看来以班奶奶的标准非要让天下女子都修练成“二木头”不可。
“专心第五”说“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这里班奶奶开始灌输女子不可再嫁的道义,难道班奶奶自己不嫁第二个老公,就看不惯其他的女人再嫁吗?此言一出,被后世人发扬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流毒无穷。
“曲从第六”说“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是说一切都要听从婆婆的,对婆婆无条件服从。
“和叔妹第七”说“由此言之,我臧否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是说小姑、小叔之类的家伙们也统统要顺从:“然则求叔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