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久,徐晃的部将打听到袁绍的大将韩猛,从冀州运来军粮数千车,支援袁绍驻兵,即将到达。曹操就派徐晃率骑兵突袭,韩猛毫无戒备,战败而逃,几千车粮食全部被烧光。
时间一晃,袁、曹两军官渡之战已僵持半年之久。曹操急于速战速决,他绞尽脑汁筹划计谋。突有卫兵来报:从袁军那边跑来一个名叫许攸的官员,说有急事求见。许攸是曹操过去的朋友,曹操像对老朋友一样接待了他。许攸是因为在袁绍那里受了委屈,来投奔曹操的。原来,在袁绍轰走沮授后,许攸向他献计说:“曹军兵少,主力又在官渡与我军相持半年之久了,想必都城许昌一定空虚。请将军派一支轻骑兵,赶往许都,一定会毫不费力地得到许昌。”可袁绍却拍着桌案上的文书,瞪着眼睛,对许攸说:“邮城来报告说你的家属犯了法,已被审配逮捕入狱。
你连家属都管不好,怎么还敢在我面前出主意呢?”许攸又气又羞,无意留在袁营,连夜投奔曹操。曹操听完,笑着说:“你来到我这儿,大事已经成功了!”许攸向他一一介绍乌巢的粮情和兵情,而且建议曹操派兵去袭击乌巢。他说:“袁绍派在乌巢看守粮仓的淳于琼,是个骄傲自大,喜欢饮酒、警惕性特差的人。
只要烧了乌巢的粮草,不出三天,袁军就会不战而乱,您就会结束官渡的相持局面,大获全胜了!”于是曹操就召集谋士们商量袭击乌巢的方案。
经过周密策划后,一天夜里,曹操派曹洪等将军守营,以防袁军前来偷袭。自己和张辽、于禁、徐晃等,精选5000名步骑兵,打上袁军的旗号,悄悄离开了官渡,向乌巢进发。途中碰上袁军哨兵,张辽骗他们说:“我们是蒋奇的人马,是袁将军派来加强乌巢守备的。”而且不等袁军哨军靠近,张辽就走近一步,压低了声音,装出神秘的样子,说:“袁将军听说曹操要来偷袭乌巢,就派我们赶来增援。”袁军哨兵一见旗上斗大的“袁”字,而且因乌巢就在袁军大营之后,怎么也不会有敌人来,便不再怀疑,放他们过去了。黎明以前,曹军抵达了乌巢。而此刻夜夜饮酒的淳于琼睡得正香,袁军还来不及穿衣,曹军就冲了进来。霎时间,粮囤到处起火,浓烟滚滚,直冲云霄,淳于琼也被曹操大将乐进一刀给收拾了,不多久战斗就结束了。
乌巢这边火光冲天,不远处的袁营看得真切。大将张合劝袁绍立即援助淳于琼,同时切断曹军退路,而袁绍在关键时刻一错再错,听信谗言,置乌巢于不顾,让张合、高览二将前去袭击曹军大营。张合苦若劝说:“曹操很会用兵。他既然派精兵去偷袭乌巢,那么官渡的守备也一定不会放松。还是先去援助淳于琼吧!”袁绍仍执迷不悟,张合、高览只好勉强带兵出发。袁军进攻官渡,遭到曹洪守军的坚决抵抗,背后又受到从乌巢回师官渡的曹军的猛烈攻击。张合腹背受敌,抵挡不住,加之不满袁绍的虚伪奸诈,就和高览一起投降了曹操。
乌巢粮草被烧,张、高二将投降,袁军果然不战自乱,曹军乘胜全军出击,袁绍还没来得及穿上盔甲,只穿着便服,扎着头巾,带着800名骑兵仓皇逃过了黄河。这些残兵败将们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势力,从此便没有声息了。
这次官渡之战,曹操用极少的兵力战胜了拥兵数十万的袁绍,以弱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势力。曹军势力大增,乘胜追击,继续向袁绍占领的地区进军,不久就统一了北方,为以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24。三国鼎立
黄巾起义后,各地割据势力迅速发展,东汉名存实亡。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外戚何进辅政,他联络袁绍消灭宦官专权。当宦官杀死何进,袁绍又杀尽宦官后,董卓率兵进入京都控制了朝政,并废少帝立献帝,自称相国。公元190年,袁绍率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东汉末军阀混战正式开始。军阀割据中势力强大的有黄河以北的袁绍、黄河以南的曹操、长江中下游的孙策等。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族,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过程,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不断地拉拢地方豪强。他又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200年,袁绍率领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双方在黄河边的官渡大战起来。曹操军队只有2万多人,双方相持了半年。曹操得知袁绍的屯粮地点后,派精兵夜袭袁绍的后方,将袁绍在乌巢积存的粮食全部烧毁。袁军上下人心惶惶,曹操趁机发动全面攻击,袁绍大败,带着八百骑兵仓皇北逃。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以后几年,曹操又北征乌桓,逐步统一了北方。
在曹操与袁绍进行兼并战争时,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巩固江东势力。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屯兵新野,他兵力薄弱,地盘不稳固,然而有谋士诸葛亮和猛将关羽、张飞、赵云等辅助。
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那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投靠刘表的刘备不得不率领部下退守夏口。曹操顺江东而下追击刘备,直逼夏口,并威胁孙权。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在曹操强大兵力的威胁下,孙权采纳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定联刘抗曹。周瑜率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会战。孙、刘联军不到5万,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曹军远道而来,行军疲惫,兼之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又不习惯水战,特别是曹操骄傲轻敌,轻信周瑜部下黄盖的诈降。黄盖带领10艘大船,船上装着浇上油的枯柴干草,外边盖上帷幕,插上约定投降的牙形青龙旗,又在大船的后边拴上灵活的小船,向曹操投降。在离曹操军营二里的地方,黄盖命令大船上的士兵放火,冲向曹军水寨,然后跃上小船退走。这时正刮着东南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操的战船被烧,猛烈的大火吞没了曹军的水寨并且延烧到江岸上的曹军大营。孙、刘联军集中精锐水军乘势猛攻,曹军全线崩溃。赤壁之战,终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告终,是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回中原,南北相持的局面形成。
曹操北归以后,向关中、陇西发展势力,把统一的范围扩及整个北方。刘备占据荆州的部分地区,并以它为根据地向西进兵取得益州。孙权继续巩固在江东的统治,并向岭南地区扩张。公元220年曹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在北方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在四川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又在江东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三国鼎立期间,战争仍然不断,但三国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各自图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大大加强,这为以后的统一开辟了道路。
25。淝水之战
以苻坚为王的大秦,从表面看,势力强大,超过东晋。已经继承王位20多年的苻坚,现在日思夜想的是降服晋朝,统一天下。
然而王猛却于几年前去世了,此时的大秦,没有一个人能比王猛的才智。东晋虽然兵没有大秦多,但朝廷由谢安辅佐,谢安推行宽厚仁爱的措施,深得民心,朝廷和睦,晋室逐渐兴旺起来。
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苻坚决定要攻打东晋。出兵之前,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善于阿谀奉承,说:“陛下御驾亲征,所到之处,必然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有征无战。晋国主子或投降或逃亡,此举定能统一天下,创建万古伟业!”。
朱彤的一番话,说得苻坚心花怒放。但大多数人却与朱彤观点不同。尚书左仆射权翼,有理有据地反驳朱彤的言论,他说:
“晋国虽弱,但君臣和睦,况且有谢安、桓冲等杰出之人,故此时伐晋不妥。”太子左卫李石越立即赞同权翼的看法,补充说:
“晋国的百姓也拥护朝廷,而且有长江天险可守,臣夜观天象分系镇星守斗牛。说明福地在晋。所以,现在伐晋凶多吉少,愿陛下等待机会,再出师不迟。”。
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也反对此时伐晋,并且说了三条理由,苻坚还是听不进去,说:“朕屯兵百万,粮草如山,以胜兵追穷寇,岂能不胜?”苻融又说:“大军一出,朝中空虚,遍布朝廷内外的鲜卑、羌、羯各族起事就不好办了。”苻坚不以为然,说:“我对他们恩重如山,他们感恩报德尚不及,岂能恩将仇报。”。
苻融见苻坚如此顽固,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把王猛临死之前说的话又重新提起:“东晋虽居江左,却是晋朝正统。他们与邻国和睦相处,国内百姓生活也很安定,臣死以后,陛下不要攻打晋国,鲜卑、羌虏才是后患。”。
王猛在世时,句句千斤,但现在他已去世7年,苻坚也就不以为然了。仍然武断地下令出师伐晋。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十一日,苻坚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出征,战旗猎猎,刀光剑影,前后延续达一千多里,其势空前。
东晋朝廷得到大秦出兵伐晋的消息,慌作一团,孝武帝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唯有谢安不惊不慌,很坦然地阐述了“有道”与“无道”的关系,也就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辨证关系。指出,两国交兵,无道必败。大秦无端进攻大晋就是无道,而且违背民意。
我们抗击侵略,是有道抗无道,必定胜利。这谢安可不是一般人物,曾隐居东山,后被重新起用。“东山再起”,就是由他而演变出的一句成语。
谢安的话,鼓舞了多数大臣的志气,最终统一意见,出兵抗秦。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全国统帅,负责抗秦之事。
秦军大兵压境,晋朝百姓人心惶惶。但谢安稳如泰山,不是下棋欣赏歌舞,就是游山玩水,神态自若,他有意让老百姓看见他的举止行动。老百姓见谢安这样镇静,也就安下心来,京城刚刚出现的混乱局面不扫自除。
谢安见是时候了,连夜召开军事会议,主要将领谢石、谢玄、辅国将军谢谈谢安之子、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刘牢之等均参加会议。谢安让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守寿阳,让谢石、谢玄带兵8万北上阻止秦兵。其他将领也一一予以部署。
众将领见主帅谢安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也有了信心,领命而去。
胡彬率5000水军从淮河西行,赶赴寿阳,但走到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听到寿阳被秦军苻融攻占的消息,便随机应变,决定驻扎硖石这个要地。
秦军征南大都督苻融攻下寿阳后,紧接着派兵包围了硖石,又派兵5万由大将军梁成率领攻占了洛涧今安徽怀还县东南。
苻坚打了几次小胜仗,便以为晋军不堪一击,命令尚书朱序前去劝降晋将谢石,想不费兵力而使东晋归顺。
但这朱序原本东晋降将,见到谢石以后,却鼓励他立即提出兵攻秦。谢石心中有了底,增加了勇气,派刘牢之率领5000名精兵于夜间进攻溶洞的梁成大军。
梁成听说苻坚派人去谢石处劝降,以为定会成功,便放松了警惕,不是骑马打猎,就是饮酒作乐。这天夜里喝得大醉,正在熟睡之时,刘牢之率军杀入秦营。秦军没有准备,有的在梦中被杀,有的来不及穿衣就逃命。梁成慌忙组织人马反抗,已经晚了。先是中了一箭落马,又被刘牢之砍了一刀身亡。梁成的副将王显只带着十几个人逃回。
苻坚听说梁成的5万大军被晋军几千人马杀得几乎全军覆没,不由大怒,下令将王显斩首。
正在这时,苻坚得到报告,围攻硖石的军队也被晋军打败。
苻坚大惊失色,脱口说道:“想不到晋军竟然如此厉害!”。
当天夜里,苻坚又听说秦军在淝水东淝河,从合肥向西北到八公山南汇入淮河吃了败仗,还听说晋军作战勇敢,一人顶秦军几十个人。苻坚这才后悔,自言自语地说:“早知道晋军这样厉害,寡人何必兴师动众,自寻烦恼呢!”。
第二天一早,众将陪同苻坚在寿阳城头观望晋军动态,只见淝水对岸战船密布,旌旗飘扬,士兵正在练习拼杀,喊声震天,斗志显得十分旺盛。苻坚心里胆怯起来,问苻融晋军有多少人马。苻融说有十万多人。苻坚又向远处八公山上眺望,只见森林中影影绰绰埋伏着许多晋兵,不禁大惊道:“啊!山那边也是晋兵,只这一处就有十万兵马,谁知山后有多少人呢?”。
苻坚回头看见朱彤,顿时来了气,当时就是他鼓动出师伐晋,于是说:“你不是说晋军兵微将寡,出师必然有征无战吗?
为何晋军英勇善战,如此强大?”朱彤吓得躲到一边,哪敢吱声。
事实上,八公山上没埋伏一兵一马,只是苻坚连吃败仗,心里恐慌,居然把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秦军吃了亏,变得聪明一些了,不再轻敌,坚守不出,专等后续大军到来。而晋军谢石、谢玄,最怕秦军大军赶到。谢玄想了一个激将法,派人给苻融送去一信,大意是:将军率百万之众攻打晋国,只洛涧一战便龟缩不前,有失秦国大将风度。如果敢交战,就退后一箭之地,腾出一块交战之地,让晋军渡过淝水,再决胜负。
苻融拿不定主意,就找苻坚商量。苻坚马上有了主意,说:
“兵不厌诈,我军虽然后撤,但等晋军渡河之时,再迅速反击,把晋军消灭在淝水之中。”。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这天早晨,是双方约好决战的时间。苻坚亲自指挥战斗,手向空中一挥,大声命令:“撤!”此令一下,秦军转过身去,竞相撤退。淝水东岸的谢石、谢玄见状,立即命令晋军渡河。胡彬率领一万名水军乘船由深水渡河;刘牢之率领一万名兵上乘铁骑由浅水处涉水前进。
这时,苻坚认为反击时刻到了,便命令秦军杀回。但秦军大多是强迫入伍的老百姓,谁也不愿替秦王送死,只是一个劲儿地后撤。朱序又趁机大喊:“秦军打败了!”于是有人跟着喊秦军败了。不明真相的兵士闻听,拼命逃窜,自相践踏而死伤者难以计数。
苻坚已无能为力,骑着马从荒野小路逃跑,听到风声和鹤群的叫声,也以为是晋兵追来了,这就是“风声鹤唳”成语的来历。
这一仗,晋军以少胜多,8万人战胜百万人,这就是着名的“淝水之战”。
26。魏孝文帝迁都
冯太后一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继续实行政治改革。
孝文帝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便于进攻南朝,统一中国,他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守旧派贵族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迁都,定下了一条妙计。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秋,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南征。队伍到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西晋宫殿的遗址,他指着那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不好好管理国家,国家灭亡,宫殿荒废,看了真让人伤感。”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黍离》这首诗来。“黍”是谷子,“离”。
是指植物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据说,当年东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镐京,看到旧日宫殿的遗址都种上了茂盛的谷子,感到十分哀伤,就写下了《黍离》这首诗。孝文帝朗诵完毕,还掉了几滴眼泪。
那时候,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对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们担心这次南征的结果也像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收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时候,孝文帝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他来到军前,文武大臣们见孝文帝真的要南进,都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安定王拓跋休代表大家向孝文帝诉说了南进的利害。孝文帝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成功或失败,影响甚大,这点我是清楚的。你们既然不愿意南下,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里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南安王拓跋桢赶忙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一定赞成迁都洛阳。”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了。
孝文帝怕留在平城的大臣们反对迁都,就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去做说服工作,又派贵族于烈留守平城。
事情果然不出孝文帝所料。拓跋澄回到平城,一说迁都洛阳的事,鲜卑贵族们都纷纷表示反对,许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离开平城。拓跋澄再三解释迁都的好处,仍然有少数人反对。第二年,孝文帝亲自回平城去说服他们,才使得多数人服从迁都的决定。
迁都后,孝文帝着手改革鲜卑的旧风俗,从各方面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他发动了约一百万人迁到洛阳附近地区,开辟新的牧场和耕地,采用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他下令废除鲜卑姓氏,采用汉姓,并且带头把拓跋改为元,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一些鲜卑贵族的姓,被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穆、陆等姓被定为北魏的国姓,跟汉族大姓崔、卢、郑、王享受同样的待遇。孝文帝还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大地主通婚,自己带头选了汉族大姓的女子作妃子,给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女子为妻,公主也下嫁给汉族的大姓。他又叫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学习说汉语,还向南方的齐朝借来四书五经等书籍,派人抄写,供鲜卑贵族子弟学习。他规定,所有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都算作洛阳人,死了以后就葬在洛阳的北邙山,不许送回平城埋葬。
对这些改革,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字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有些大臣替元恂求情,孝文帝回答说:“古语说:‘大义灭亲’我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决不徇私情。”他将太子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
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政策,目的是改革鲜卑族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黄河流域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跟汉族逐渐融合,使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受汉族的影响,迅速地发展起来,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魏孝文帝对我国民族大融合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是一位值得赞扬的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
27。隋文帝统一南北
北魏崛起后统一了五胡十六国,北周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成为南北对峙中北方的最后一个政权。公元581年,北周相国杨坚迫使自己的外孙周静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称为隋文帝。在北国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隋朝。文帝积极改革,增强实力,灭掉了南方陈朝政权,结束了东晋以来数百年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南北。
杨坚生于贵族之家。父亲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西魏时因辅佐宇文泰建立政权,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随国公。杨坚后来袭父职,他的妻子独孤氏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爱女,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的皇后。
北周宣帝好酒色,常在后宫酗酒,并实施严刑酷法,统治无道,北周政权日趋衰落。宣帝死后,宦官郑译、刘假传遗诏,召杨坚进宫,并极力主张让他入宫辅政,杨坚因此总揽军政大权,并逼迫彦之议交出天子玉玺和兵符。为防止各地的诸侯王发动兵变,杨坚借口赵王要嫁女儿给突厥,把北周皇室成员召进京都,又让静帝下诏书把威望极高的元老重臣尉迟迥召回京师。尉迟迥统兵数十万,北联突厥,南结陈朝,在相州举兵反杨,同杨坚对抗。杨坚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发兵讨伐,尉迟炯兵败自杀。杨坚在重臣李穆、韦孝宽的支持下,不到半年时间,就平定了各方叛乱。580年,杨坚白称隋王,是因其父封随国公,而随字不吉利,国号便改为隋。隋朝建立后,文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改革措施,国力渐渐强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隋初,北方突厥的势力强盛,与隋朝对抗。突厥可汗曾率军南下大举侵隋,隋军损失惨重。后突厥内部发生叛乱,隋才得到短暂安宁。不久突厥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并分裂为东、西两汗国。文帝利用突厥的分裂进攻突厥,突厥大败,东突厥归附隋朝。隋文帝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转而集中兵力于南方。
文帝积极作伐陈的准备工作,令大将军贺若弼和韩擒虎镇守离陈国较近的广陵和庐江;大将杨素调集水工大造战船,做渡江的准备。公元587年,文帝灭掉后梁的割据势力,扫除了向陈进军的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