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共和国前夜风云录-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柯尔抬起头来,脸色十分惶恐,他脑中的斗争正剧烈的进行着,弄得这善良又虔诚的人十分苦恼,他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这时门外两个壮汉正哈哈大笑,好像在讲什么有趣的笑话。孙文抓紧时间,直视着柯尔,说:“我的性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若救我,我便能出去,完成上帝交给我拯救万民的使命,你不救我,我就只能给那些异教徒抓回去杀头了——”
柯尔用极细小的声音说:“我愿意救你,可马凯尼——”
孙文立刻用严厉的口气说:“请你想一想,在你的心里,是上帝重要还是马凯尼重要?你愿意做一个正直的基督徒呢,还是愿意做异教徒的帮凶?我不强迫你,你自己想好了。”
四 天涯芳草香浓,游子争拜旧衣冠(2)
柯尔不知道该怎么办,苦恼得用拳头猛砸自己的头。
孙文就说:“主啊,请你饶恕柯尔吧,他是正直善良的基督徒,他不救另一个基督徒,是因为他糊涂愚蠢,不是因为他残忍邪异,他与那些异教徒的恶人是不一样的,他内心是想帮助我的。”
柯尔全身剧振,牙齿互碰咯咯作响,显然他的心灵受到来自上帝的谴责和鞭挞。好一会之后,柯尔才战兢兢小声说:“我怎么帮你那?在使馆内,连英国政府也是帮不了你的。”
孙文说:“你只要帮我送一张纸条到覃文省街康德黎先生宅上,我就得救了,康德黎先生会设法救我出去的。”
柯尔努力思索了一小会,终于点了点头,然后指了指新放的垃圾篓。他不敢多呆,也不敢用目光看孙文,急忙拿了有多半篓废纸杂物的旧垃圾篓。低头匆匆走了出去。
孙文也心情紧张得厉害,柯尔走后,他背对门扒在床上,用废纸片给康德黎写信,然后将纸片折成一个三角样子。第二天柯尔又来时,孙文咳嗽一声,将信仍在柯尔将要拿走的旧垃圾篓内。
柯尔点了点头,什么话也不说,收拾完屋子,便提了垃圾篓出去了。
柯尔把孙文的信装在自己口袋里,却不去送。他心事重重的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走了一会,还是拿不定主意,他便去厨房旁边的房间、找使馆的后勤总管霍维太太,问她:“当别的基督徒遭难时,我们该不该帮助他?”
霍维太太豪爽热心,也最爱说话,便笑呵呵大声说:“当然应该,上帝的信徒遭难,我们不去帮助,还配称基督徒吗?愿主给你爱和怜悯,使你帮助好人,厌恶邪恶。”
柯尔一言不发,点了点头,便出去了。他拿着孙文的信,直接寻到康德黎的家门口,将那张三角型信纸,塞进康德黎家的信箱,然后急忙转身走开,又回了使馆。
康德黎第二天早晨出门打开信箱时,孙文的信掉了出来。康德黎看罢,惊得呆了,这才知道孙文被幽禁在清使馆里,并且将被秘密解送回国。
事情重大、康德黎也顾不上给妻子说一声,便拿了孙文的信,出门直奔苏格兰场找警察,但那儿的警察说:“事关外国使馆,此处爱莫能助,此事你须得去求救外交部。”
康德黎就又找到英国外交部,外交部却以事出蹊跷,没有实证为由,表示不便干涉。
康德黎急得眼睛冒火,却无法子,便跑去找孟生博士商量。
孟生说:“政府既不愿干涉,我们就求助于舆论。”建议找报馆披露这件事。
康德黎心中一亮,连连点头,拔腿就走。孟生却一把拉住他,说:“慢,慢,使馆如得到消息,却将人转移别处,我们那时怎么办?”
康德黎急道:“是啊,那怎么办?”
孟生皱着眉头,想了半天,说:“我们雇侦探,守住使馆的前门后门,如此可好?”
康德黎一听,大声叫好。两人便分了工,康德黎联络报馆,孟生去私家侦探社雇请侦探。
康德黎急匆匆赶往英国最大的“泰晤士报”社,口干舌焦,将清使馆非法绑架拘禁孙文的事说完,希望报社关注,发消息向清使馆及英国政府施加压力。报社却不相信有这样的事,说为了报社声誉,在得到确证之前不能发此消息。康德黎急的都快疯了,但任他无论如何请求,报社也不答应。
康德黎无法只好又去找别的报社。两条老腿跑的又疲又累,报社找了一家又一家,这些报纸却都古板的要命,非得要康德黎拿出孙文被绑架的可信证据,说一张破纸片上的话绝不可相信。
康德黎欲哭无泪,心中不断的诅咒势利的英国媒体。不久前李鸿章访英时,这些媒体挖空了心思,将李鸿章的一言一行都要搜罗到手,加以报道渲染,实在没有事情可报道时,他们甚至下作到编他的故事来报道。说他出席女王的宴会时,放了个屁,引得女王不快但又不能失礼,于是传令给筵席四周摆上鲜花,借以驱散臭气。但如今他们对一个没有名气的中国人是那么的不屑一顾,他的生死丝毫引不起这些人的同情。
康德黎心中诅咒着,还得一家又一家的求这些报社,当然,他又失望着从一家又一家报社退了出来,近乎绝望的时候,他走进了一家开张不久,规模也不很大的《地球报》社。地球报听了康德黎的陈述,大感兴趣,马上表示此消息明天见报,并将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
第二天一早,新出版的《地球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孙文被拘的消息,题目极俱渲染煽情效果:“可惊可怖之新闻:革命党被幽禁于伦敦,沦为清使馆囚犯”。
消息写的激愤无比,不但指斥清使馆非法拘禁,而且对英国政府的无动于衷也大加鞭挞。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轰动,成为伦敦街谈巷议的主题,其他各报见状,便又纷纷转载地球报的报道,还派出记者采访康德黎、采访清公使馆。马凯尼这下子慌了,立刻电请清廷催问对孙文的处置,说若再迟迟不复,就难以将孙文顺利送回国内了。好在这次清廷没有拖延,第二天就回电了,令使馆雇船将孙文转运回国。马凯尼便派了两个英国雇员出去联系开往香港或广州的轮船,恰好有一艘运载机器的大轮船将驶往广州。马凯尼大喜,便预备着用第二天早上使馆出外采买蔬菜米面的机会,将孙文藏在蔬菜车内偷运出馆,先送往轮船上,以策安全。
四 天涯芳草香浓,游子争拜旧衣冠(3)
第二天一大早,使馆的大门悄悄打开了,门外却聚集了五、六十名伦敦市民。众市民堵住大门,神情愤怒激动,挥臂高喊道:“不放了孙文,使馆的任何东西也不许出门!”
马凯尼忙到门口解释,说使馆内根本就没有什么孙文,请大家不要误会,但愤怒的人群那信他的话,反而声势汹汹,冲上前来向他要人。马凯尼慌了,急令关上大门。但门外聚集的人众却是越来越多,到了中午时分,人数几已上千。大家拥挤在门外,闹嚷嚷乱喊口号,抗议使馆非法拘禁。
与此同时,英国外交部的门口也聚集了上千的人众,抗议政府不主持正义,并威胁说外交部若还不介入此事,市民们便将组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地球报》派出记者到处采访,询问市民对此事的态度,还发文章鼓动罢工。
英国首相萨斯贝里侯爵见伦敦忽然为一个叫孙文的中国革命党人而激动不已,生怕酿成严重后果,便给外交部打电话叫他们设法平息事态。外交部于是紧急召见马凯尼。马凯尼却因人众堵门,无法去外交部说明情况。英外长便在电话里大发脾气,斥责他拘禁孙文,导致伦敦大乱,马凯尼诡辩说孙文是自愿来使馆的。外长大怒,说二十四小时内若还不释放孙文,他便将建议让苏格兰场介入调查。马凯尼颓然放下电话,他知道此时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孙文偷运出去了,无奈下只好下令放人,同时发电向清廷汇报伦敦方面的情况。
使馆大门上的小门打了开来,被拘禁了二十二天的孙文从门内走出。门外的人众立刻欢呼起来,各报社记者的照相机也一起对准了孙文。康德黎夫妇、孟生夫妇挤上前来与孙文拥抱。激动的市民涌了上来,要一睹中国革命党的风采。孙文没想到门外的场面竟是如此热烈,心内对众人营救自己的古道热肠感动得两眼含泪,当下便站在使馆门口,即席用英语做答谢演讲。这些日子生死难测,如今重获自由,孙文的激动是难免的,他的英语又佳,口才又好,这一场演讲,真是跌宕起伏、诚恳感怀,讲得神采飞扬,伦敦的市民一次次用热烈的掌声将他的演讲打断。
第二天,伦敦大小报纸的头版都是孙文获救的报道,并随报道刊登了他的答谢演讲。随后欧洲各大报纸、美洲及日本的报纸纷纷转载伦敦的报道。孙文一夜间成了全世界的名人。与此同时,伦敦各街区、社团等纷纷邀请孙文前往演讲,孙文白日演讲,夜晚便伏案写作,将遭清使馆拘禁及释放的过程写成了一本小册子,起名《伦敦蒙难记》。康德黎很快便联系了出版社出版,此书一出,又轰动一时,很快便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从此之后,孙文便被公认为是中国革命党的领袖。
因演讲和出书,孙文得了一些报酬,他设法悄悄给了柯尔一些钱,以表谢意,自己就在伦敦住了下来,每日往大英博物馆读书,以探寻英国的强盛之道,继续自己改造中国的研究。
此时,李鸿章正在美国、加拿大访问。在这儿,他又火了一把,北美大陆上刮起一股李鸿章旋风,他所到的纽约、费城、华盛顿、多伦多、温哥华等地,不光政要巨贾对他优礼有加、殷勤备至,即使一般的市民百姓,也无不欲一睹东方巨人的风采。各报社的记者尾随着李鸿章一行,随时采访,李鸿章便趁机批评美国前几年就兴起的排华政策。当时美国社会排挤华工,以爱尔兰人代替。李鸿章说:“华工不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态度,绝对比爱尔兰工人好!”
这时李鸿章正在费城访问,当局格外巴结,说中国的贵人喜欢坐轿,于是,在李参观工厂或名胜时,就不用马车了,专门搞了一顶豪华轿子让李鸿章坐。不巧的是抬轿的四个人全是爱尔兰人,他们听李鸿章说华工比爱尔兰工好,心中气愤,便约好一齐罢工、不抬轿子了,以示抗议。
李鸿章心中不快。但马上就有一帮华人主动来抬轿子,李鸿章又高兴起来了。这些华人以能给李鸿章抬轿子为荣,中国人的抬轿技术自然是最好的,大家满脸自豪、浑身是劲,将李鸿章抬得舒舒服服、飘飘荡荡、晕晕乎乎。轿子一抬却抬到了费城的唐人街上。
李鸿章忽然眼前一亮,放眼所见,全是中国式的建筑,黄面孔、黑头发,华人来来往往,一街两行几乎全是中式餐馆。为欢迎李鸿章的来访,餐馆的门首全插着美国的星条旗和大清的黄龙旗。
李鸿章大喜,停下轿子与华人见面。整条街上的华人乐疯了,一齐涌了过来叩见故国来的大官。
李鸿章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么多华人欢迎自己,心中激动,眼眶中湿润起来。
众华人欢天喜地,向李鸿章介绍唐人街的情况。李鸿章被他们的情绪感染,就笑问:“你们大家开餐馆,饭菜还是中国的口味吗?”
众人大笑,就说:“请中堂随便进个馆子品尝,绝对正宗的中国口味。”
李鸿章掀髯而笑,说:“出访了八、九个月,吃腻了西餐,还真想尝尝中国的饭菜!”
于是抬脚进了一家门脸儿看起来稍大点的餐馆,众随从自然在门外侍候。这家餐馆的老板兴奋不已,立刻指挥厨师工作,做了最拿手的几十个菜,一个一个端上来请李鸿章品尝。
费城的洋人们听说李鸿章在唐人街吃中餐,一个个惊奇不已,便呼朋唤友也涌到唐人街来看,进不了餐馆,他们就在门外、窗外探头探脑往里看,看见李鸿章笑眯眯吃得好不惬意,便猜想那菜一定很好吃,于是忙向旁边的华人打听菜叫什么名字,华人说了。但接着又一盘菜上来了,洋人忙又问菜名,华人又说了。可菜越上越多,有许多菜连窗外的华人也不知道名子,便笼统的将不认识的菜叫作“杂碎”,杂碎出现的频率最高,等李鸿章吃完离开,洋人们把其它菜名全忘了,却记住了“杂碎”这道菜。洋人们于是三、五成群,相约到唐人街,要吃李鸿章曾经吃过的杂碎。从此以后,“李鸿章杂碎“便成为北美一带中餐馆的招牌菜,家家餐馆都能做,让洋人们惊讶不已,大为羡慕。
四 天涯芳草香浓,游子争拜旧衣冠(4)
一八九六年十月,李鸿章结束了欧美之行,乘船从天津上岸,回京觐见光绪皇帝,然后又去颐和园觐见慈禧太后,将各国赠送皇帝及太后的礼物恭谨呈上,并说:“微臣此行与各列强的帝王政要相见甚欢,密切了大清与列强的关系,如果此后措置得当,大清可保二十年太平。”
慈禧光绪甚喜,对李鸿章的辛苦奖勉有加,吩咐他归安休息。
李鸿章从太后的颐和园出来,心情极好,此时他也不想回寓,便乘兴信步而走,不料一走走到了圆明园的门外。
圆明园自多年前被英法联军所毁之后,无钱重修,其中残垣断壁、荒草丛生,附近的乡民入内盗取砖石、偷伐树木、割草喂牛,甚至牵着牛羊入内放牧,也无人理会。有三、五个老太监倒是遵令长守在这儿,可他们也和这园子一样落寞,心情悲凉,只不过借这差事打发岁月罢了。
李鸿章气昂昂春风满面而来,几个老太监闻讯忙出来迎接,说:“中堂大人光临,这园子有救了。中堂遍游欧美,乐乎?”
李鸿章此时刚受到太后皇上的奖勉,欧美之行又大获成功,心中得意、气焰熏天,哪把这几个无聊落寞的老太监放在眼里,便耸耸鼻子,高视阔步进园,对太监们理也不理。太监们心中大恨。
园内一片破败景象,能烧的全烧了、能拿走的全拿走了,荒草离离、在残垣断壁间疯长、在池馆亭台的遗址上扯蔓,四周一片寂静。李鸿章目睹此景,心中也不由悲凉起来,踏着荒草走了几处地方,凭吊一番,惊跑了七、八只狐兔之类的野兽,然后叹息连连,掉头而出。
但第二天却有御史上折子,参奏李鸿章擅入禁园、大逆不道,请皇上重议其罪、以儆效尤。光绪命将折子送吏部议罪,吏部郑重严肃的讨论了三天,认为李鸿章擅入禁园,犯大不敬之罪,必须从重处罚,革去所有职务。
光绪下了一跳,这个处置太重了,李鸿章大受洋人推重,怎能随便就革他的职!于是下旨,罚李鸿章一年俸禄,调出军机处,着令到总理衙门行走。
晚清的官员最害怕去总理衙门,因为这儿是和洋人打交道的地方。洋大人们个个趾高气扬,来衙门里大放厥词,无法无天,那是极难侍候的。如今李鸿章来了,他有老经验,于是遇有洋人来交涉事情,众官便将洋人引给李鸿章,请他处置。
李鸿章拿出老脾气来,对洋大人傲慢至极,动不动便呵斥教训,洋人若稍有异词,他便抬出洋人所在国家的皇帝或总统来,说:“你们的君上见了我也是恭谨有加的,你一个小小的小跑堂,竟敢对我无礼!”
这一套办法弄得那些洋人有些胆怯害怕,来衙门也不敢无理取闹了,见了李鸿章就鞠躬致敬,满脸笑容的问好。李鸿章却带理不理的挥挥手,该刮胡子照样刮胡子,该修指甲照样修指甲,竟然把洋大人们觑若无物,十分的藐视。
洋人心中不满,可李鸿章名气大极,洋人们无法,只好暂且忍耐,李鸿章就更加傲慢自大。德国公使海靖有一次终于忍受不了啦,便带了翻译到总理衙门来,强烈抗议李鸿章的无礼,李鸿章却根本不把他这小小的公使放在眼里,对他的抗议理也不理。海靖闹了一通,无果而返,发狠说:“有机会我一定要报复这老匹夫!”
这期间俄罗斯却派吴克脱木斯基亲王来华,欲具体商谈修建东北铁路的问题,他先拜见了光绪皇帝,然后就与总理衙门密商,想尽快落实原定铁路合同的条款,以便早日开工修路。此时河南巡抚刘树棠上了一道奏折,说俄国人绝不可信,东北铁路一修,东北的土地一定难保,不数年间,东北全境也将逐次落入俄人的掌握。
光绪皇帝本来对俄国人就不大相信,常存忌惮之心,如今见了刘树棠的奏折,便害怕起来,心中沉吟,犹豫不决,当即下令给总理衙门,让把修路的事拖着,不要给予明确答复。
吴克脱木斯基与奕劻、李鸿章等商谈多次,不得要领,见他们一味推托,虚与委蛇,心中便恼恨起来,随告辞回国,气呼呼说给沙皇尼古拉二世,沙皇大怒,恨道:“中国蛮子言而无信,须得动硬的。若有机会,我们将兵船开去便是,那时再与他们说铁路的事!”
机会很快便来了。这年的十月七日,山东突然发生了“曹州教案”,又称巨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巨野县张家庄被大刀会的人所杀。这一下乱子惹大了。德使海靖本来一肚子怨气找不到地方发泄,如今有了借口,立刻给国内发电,添盐加醋一番。德皇于是大怒。没多久,德国的舰队便满载海军陆战队,横波东向,一下子开到了胶州湾,陆战队上了岸,把青岛炮台强行占住,并宣称:大清若不撤掉山东巡抚李炳衡的职,不赔洋教会的损失,德军便将大开杀戒,占领山东全境。
大清国一时朝野震动,在野的士民百姓怒火填膺,纷纷喝骂德国的无理,在朝的大官重臣则惊恐万状,不知该如何平息这场祸事。慈禧、光绪无法可想,急令李鸿章与德国人交涉,又令他先给俄国朋友打个招呼,请他们出面调停,干涉德国。
五 烈风忽来,一池死水将乱(1)
原来列强们派往中国的传教士极多,中国的百姓本来是不信洋教的,大家对天主、耶稣陌生得很,那有提起孔圣人、观音菩萨时那么亲切。不过,入了洋教却有许多好处,比如普通的老百姓官府可以随便抓、随便打,入了洋教就不行了。一入洋教,便被称为“教民”。官府敢对教民无礼,教会马上就会抗议,教会有列强的兵船大炮做后盾,连朝廷也怕他们三分,地方官府自然不敢招惹。所以逐渐就有人入教了。入了教的百姓摇身一变,成了受洋教保护的特殊公民,也就跟着洋人一样,学得趾高气扬起来,得意忘形不可一世。遇有教民与普通百姓的官司,官府又总是偏袒教民,因此,没入教的百姓对洋教便越来越恨。
山东一带的洋教士却不理睬百姓的情绪,骄横恣肆,我行我素。官府首先被他们治得服服帖帖,对洋教士几乎是言听计从,不敢稍违。在发生教案的巨野县,凡新上任的县官,必须先到教堂登门拜访,逢年过节,还得给教堂送礼,不然,他这个县官就难以当得安安稳稳。
每当官府办案、追租、捕人、过堂,正凶狠狠的大耍老爷脾气时,被涉及的人中只要有一人声称“在教的”,官府马上就悚然动容,立刻改了刁蛮脾气,换上一副温和的笑脸。当然,对不在教的,那是刁蛮如故。官府都是这个样子,普通百姓谁敢和洋教作对呢?洋教士们没有了约束,更加无法无天,干涉政务不说,甚至连强买地皮、勒索财产这样的事也干,同时,大量发展信徒,扩充洋教势力,对入教的人,不管善恶是非,一味庇护。
当时的山东民谚说:“未入教,尚如鼠;既入教,便如虎。”这样,百姓与洋教的敌对就难以避免了。此时山东兴起了一种秘密组织,叫“大刀会”,聚拢了好多胆大敢为之人,专和洋教作对,替百姓出气。
一八九七年十月初,在阳谷、郓城一带传教的德国天主教神父能方济与韩。理加略两人,意气扬扬,相携而行,要到巨野县张家庄的教堂参加“诸圣瞻礼”仪式。两个洋人金发碧眼,一路行来,这目标是十分显著,巨野县的“大刀会”便盯上他们了。能、韩二人参加完仪式,天色已晚,便借宿于张家庄教堂。
是夜微雨,天冷夜黑。“大刀会”的惠二哑巴、雷协身等二、三十人,手持大刀长矛,砸开了教堂大门,能、韩两人梦中惊醒,慌乱间还未来得及逃走,就被众人拿住,砍了脑袋。杀罢洋人,“大刀会”的人立刻潜踪息影,跑得不见了。
当地官府得知洋教士被杀,惊骇之下,慌了手脚,忙派出人手秘访缉拿,一时却找不到丝毫线索。
此时德国公使海靖怒冲冲、凶狠狠,霸气十足,大踏步闯入总理衙门,称奉德国政府电令,照会大清政府处理曹州教案的意见。奕劻与李鸿章一起出面接待。海靖拿出照会,对李鸿章翻着白眼,将照会递给奕劻。奕、李两人同看照会,那上面提了六项要求:
一.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永不叙用;二。严惩肇事凶手,赔偿教会损失;三。允准德国设立德华公司已修筑山东全省的铁路,并允准德国人在山东采矿;四,赔偿德国为办理此案所花的一切费用……
李鸿章大怒下拍案说道:“杀了两个小小的传教士,便想撤了我大清的封疆大吏,太过分了!”
海靖冷笑说道:“我德国公民的命比金贵,岂容别人想杀便杀!大清的百姓人多命贱,君臣官吏不把他们当人看,我德皇治下的子民,却人人受皇帝恩宠,绝不容许他人枉杀!”
李鸿章气得发昏,又无法可施,便急忙赶到俄罗斯公使馆,央求俄国人出面调停。
新任俄公使巴布罗斯倒很给面子,立刻便给国内发电。第二天,俄国内回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