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1)-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说来,荆南你是要了?”    
    “他为人如何?”    
    “深明大义,忠诚可靠。几年来一直是客栈和白姑娘的联络人。”    
    卫鞅思忖有顷:“好吧,也有助于墨家了解秦国变法的实情。我推测,墨家早已经瞄上秦国了。”    
    “何以见得?”    
    卫鞅笑道:“墨家是天下有名的反暴政团体,岂能对渭水刑杀无动于衷?”    
    侯嬴揶揄道:“看来天下还真有狗逮耗子的事儿呢。”    
    卫鞅大笑:“好吧,将荆南请来吧。”    
    侯嬴啪啪啪连拍三掌,一个黑衣大汉推门而入,对侯嬴深深一躬,比划了一个手势,肃然站立。侯嬴道:“荆南,这位先生,是秦国左庶长卫鞅。你去做他的贴身护卫,如何?”荆南闻言,流露出钦佩的眼光,一阵手势,向卫鞅深深一躬,脚跟一碰,啪的站直身子。侯嬴道:“他说,愿为大人效力,誓死追随。”卫鞅拱手笑道:“壮士不怕我是暴政恶吏?”荆南满脸胀红,一阵比划,喉头中低沉的呜呜哇哇。侯嬴道:“他亲自看过了渭水法场,杀得都是为害一方的恶人。他如果是你,也要杀这些犯罪的坏人。”卫鞅慨然一叹,拱手道:“多谢壮士,日后烦劳你了。”刹那之间,荆南眼中闪烁出晶莹泪光,扑地跪倒,咚咚三叩,从怀中掏出一块白布,双手递给卫鞅。卫鞅抖开,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一排血字——秦国将废奴除籍真假?    
    卫鞅认真的点点头。荆南嘴角一阵抽搐,突然放声大哭。


第八部分:瓦釜雷鸣两样老古董:井田和奴隶(1)

    进入九月,秦国又沸腾了起来。    
    往年,秋收过后再种上麦子,就一天天冷了。当白茫茫的一片秋霜下过后,秦人就进入了漫长的窝冬期。直到来年二月,人们才从土窑里茅棚里瓦房里的火炕头走出来,度春荒,备春耕。通常年景,这小半年没有战事,没有徭役,没有劳作,几乎就是整个国家的冬眠期。那时侯的人,活得简约,凝重,洒脱。一切大事,都是从春天开始,到秋天结束。夏日酷暑,冬天冰雪,人们就蛰伏下来,极少在手脚不舒展的时候做大事。也因了这一点,孔夫子才把他记载的历史大事命名为《春秋》。于是就有人说,那时侯的人,还不知道一年分为四季,只知道春秋两季。其佐证之一,就是在古书上找不到夏天和冬天的事情。烦琐细冗的后人忘记了,那时侯的天象观测已经能发现天上的大部分星体并记载下来,还能发明二进制的《周易》八卦,历法已经能把一年确定为三百六十五点二五日,如何能对一年仅有的四次气候变化浑然无觉?    
    说到底,是后人忘记了先民的睿智和雍容大气——蛰伏之期,何足道哉?    
    秦人的蛰伏传统,却被卫鞅的新法令搅乱了。因为在冬天来临之前,秦国要全面推行新田法。有什么能比土地更揪人心的?土地非但是农人牧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宗室贵族和勋臣元老也有自己的封地和依附的隶农,国家官府也有山林水面和耕地,许多商人和工匠也有祖先留下来的土地。推行新田法,重新分配土地,朝野上下真正是激动起来了。比起第一批法令颁布后的骚动和怨气,这次要平静许多,但却也深刻了许多。人们从渭水法场看到了国府变法的强硬决心,开始真正相信新法令的威严了。最要紧的是,勤劳忠厚的农人牧人和国人,都感到了惩治疲民和私斗治罪后骚扰绝迹,村族邻里大为安定的好处,从内心开始真正的拥戴变法了。春夏间甚嚣尘上的朝野怨声,随着秋季的到来,渐渐平息了下去。推行新田法,民众更多的是兴奋和忐忑不安,封地贵族则更多的是忧虑。    
    对于卫鞅的左庶长府,秋天是个更忙碌的季节。    
    废除井田而推行新田制,是全部变法的中心环节,也是变法成败的根本基石。全府上下从八月便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国府各官署的吏员在左庶长府穿梭般出出进进,信使探马流星般往返于栎阳和各郡县之间。卫鞅的书房彻夜灯光。国事厅里,景监带着文吏班子昼夜连轴转。面对这千古大变,要做的事情是太多了。    
    井田和奴隶,是两样老古董。从五帝最后一个的大禹到春秋战国,三千年以来,井田制和奴隶制一直巍然矗立,是古典华夏社会框架的泰山北斗,是中央王室和诸侯国家的柱石。井田制和奴隶制共生共存,井田制是奴隶制的框架,奴隶制是井田制的依附。要明白这两样老古董,得先说说井田制。    
    井田制的始作俑者,是治水的大禹。那时侯,华夏大地是洪水时代,气候湿热,百川横溢,大大小小的河流山溪,都是盲无目标的相互冲击流淌,在山原大地上搅成了无数个巨大的旋涡。遍地汪洋,人们仓皇的逃离茅屋、城堡和土窑,躲避到高高的山洞和树林中去。农耕、放牧、制陶和狩猎的土地,全部沦为水乡泽国。如果不能驯服洪水,整个华夏大地上的先民就会倒退回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与林间百兽争生存。幸运的是,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伟大的舜帝,他没有被洪水吓退,而是决然命令他的助手禹担负起治水的使命。禹,是一个寻常人无法想象的治水天才。他抛弃了祖祖辈辈“遇水土屯”的堵截治水法,发明了“疏导水流,尽入大海”的伟大方法。他说服逃到高山上的部落首领,请他们的族人自带干粮干肉,和他一同疏导洪水。十三年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的两条大腿上磨起了厚厚的老茧,治水的民众也死伤了千千万万,终于百川入海,洪水被制服了。    
    禹的伟大业绩人人传诵,人们都叫他大禹。这时候,舜帝老了,大禹做了先民们争相拥戴的首领。大禹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国号是“夏”。    
    洪水消退,大地显露出来。洪水夹带泥土,填平了沟沟壑壑,冲积出大片平原土地,一望无边,平平展展。人们从山林中走出来,争相占领肥美的土地,厮杀拼打,乱得不可收拾。可是,大禹是第一个国家元首,坚定果敢,没有在混乱和争夺面前退缩,而是决意建立一种能使人们和谐共处的耕作秩序。他发明了一种耕作方式,叫做井田制。就是在广袤平坦的肥沃平原上,将土地划成无数个“井”字型的大方块,每八家一“井”,中间一块土地是公田,由八家合力耕种,收获物上缴国家。八家唯一的水井,在公田中央位置。人们每天清晨前来打水,顺便就在井边交换剩余的物品。八家田地(一井)的周围,是灌溉的水渠和道路。十井一村,十村一社,人们在平展展的田野里组成了互不侵犯的村村社社。那时侯人口不多,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划出的方方正正的井田足够当时的人口居住耕耘了。    
    那时侯,井田制是一种伟大的发明。它把零散无序的农人们编织在一个框架里,使他们同心协力的努力耕作,抵御灾害,和谐相处,收获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然而也有抢掠成性的部族不守规矩,仍在依靠暴力杀戮,抢夺其他部族井田里的粮食、牲畜和财产。大禹就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部族首领),公开杀了不守井田规制且会盟迟到的防风氏,宣布建立永远不解散的军队,专门对破坏井田秩序的部族进行讨伐。    
    从此,井田制真正站稳了脚跟。


第八部分:瓦釜雷鸣两样老古董:井田和奴隶(2)

    有一点要清楚,平民农夫(自由民)分得的井田,只能耕种,不能买卖或做任意处置。用后人的话说,就是“国有私耕”。《诗经》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得正是井田制时代的人地关系。国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没收平民农夫的耕田赐给别人。在平民犯罪时,更是理所当然的没收田产,甚至包括将犯罪者及其家人也没收为官府奴隶。也就是说,土地的处置权在中央官府。平民耕种的井田,永远不可能象真正的私有财产那样转让和继承,自然更谈不上自由买卖。    
    井田制还有一个孪生的制度,就是奴隶制。    
    那时侯,国王、诸侯(部族首领)和大小族长,都拥有大片土地,这就是私家井田。这种私家井田,主人对土地虽然也没有名正言顺的最终处置权,但却是比平民仅有的耕作权大大进了一步。只要豪族主人(领主)不犯罪,不招天子讨伐,不在战争中失败,这些土地实际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转让、赠送甚至买卖。有了土地,就得有人耕种。国王、诸侯和族长,就把战俘、罪犯以及因各种原因依附于他们的穷困庶民,强力安排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除了给耕耘者留下仅够生存的物品,收获物全部上缴土地的主人。国王和大大小小的诸侯、族长及其家人,正是依靠从这些“奴隶井田”和自由农夫的公田缴来的收获物,维持着军队、官吏和舒适富裕的生活。私家井田的劳动者,就是奴隶,也叫做隶农。他们没有官府承认的自由民身份,官府“料民”(户籍登记)也不登记他们入册。他们的身份只存在于豪族主人(领主)的“奴籍”之中。来源于战俘和罪犯的奴隶,脸上还烙有或刺有主人家族特有的徽记,即或脱逃,也无处容身。世世代代,奴隶们只能在主人的井田里无偿劳作。奴隶耕作的私家井田与自由民的井田,唯一的不同是,私家井田的中央只有水井而没有公田。千百年下来,井田制和依附在井田制上的隶农制,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就土地数量而言,自由民耕作的(有公田与自耕田之分的)那种典型的井田,所占有的土地数量,远远少于由隶农耕种的私家井田。后来,私家井田渐渐的获得了国王认可,被称为“封地”,也就是封赐给贵族的个人土地。    
    这种被强力禁锢于井田中的耕作奴隶(隶农),是奴隶制的主要部分。    
    另一种奴隶,是劳工奴隶。这种奴隶分为官府奴隶和家庭奴隶,来源也是战俘、罪犯家属及穷困沦落者。官府奴隶除了做仆役外,就是在官府工程做苦役。这种奴隶是奴隶制的次要部分,一直延续到公元二十世纪初期,不是这里的话题。    
    又经过了殷商六百多年,西周东周七八百年,随着人口增多,商品交换的发达,土地质量恶化以及频繁的战争、政变等等因素,自由民的土地越来越少,隶农依附的私家井田越来越多,社会重新出现了人欲横流的无序争夺,井田制已经是千疮百孔了。这时候,一些官吏家族用强力掠夺、金钱买卖、没收罪犯等手段,巧取豪夺了大量土地,成为许多诸侯国的新兴地主势力。另有一部分大商人也用金钱买得了大量土地与依附奴隶,同时成为新兴地主。新兴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与人口,日渐主宰了许多诸侯国的政权,便对“王权——井田——奴隶”这种旧的存在方式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新兴地主要创造出私家政权的基础,就要不断扩大自由平民的数量,就要使土地成为可以流动的财富。而旧的王权要维持自己存在的基础,就要使“民不得买卖”的井田制固定下来,使流动的土地重新变成凝固于井田框架的“王土”,否则,天下便不能安宁。    
    这种大争夺导致了长期的大动荡,导致了连绵不断的杀伐征战,天下大乱了!    
    于是,许多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各种救世主张。儒家坚定的主张恢复井田制,孔子直到孟子,儒家奔走天下数百年,为此不懈呼吁。道家的老子也提出了“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返古主张,事实上也赞同恢复井田制。    
    新出现的地主贵族和法家人物,却极力反对回到古老的井田制时代。他们主张废除井田制和隶农制,建立一种更能激发农人勤奋耕作的新田制,建立一种能够使新地主依靠财富自由扩大土地的新土地制度,这就是“民得买卖”的土地私有制。    
    可是,说归说,吵归吵,真正动手实现新田制的,却只有魏国李悝变法所推行的半新半旧的“五成田制”。李悝只在自由民耕种的井田和魏国的公室井田上实施了“田得买卖”,废除了封地隶农。对魏国境内举足轻重的旧贵族的私家井田,仍然保留着封地(私家井田)和隶农。其他象楚国、齐国、韩国、赵国或多或少的变法,都没有超过魏国的限度。燕国和秦国两个老牌诸侯国,更是没有对旧的田制以任何触动。剩余的三十多个小诸侯国,更谈不上废除井田制了。    
    事实是,直到秦国变法,井田制事实上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真正的彻底的废除。    
    而今,卫鞅要在秦国彻底废除井田制,随之必然结束隶农制,如何能不引起朝野震动?如何能不引起依靠封地养尊处优的贵族们的惶恐不安?    
    


第八部分:瓦釜雷鸣白氏老族长搬动了大靠山(1)

    事情还是从郿县生出来的。这次是白氏家族领的头儿。    
    说起白氏家族,在栎阳做将军的白缙一支是嫡系正宗。但这正宗嫡系的白氏,人口却很少,只有三百余口。在秦献公以前,所有的白氏旁系都居住在郿县,人口逾万,整整二十三个大村。秦献公东迁栎阳,将眉县的孟西白三族老秦人各迁往东部一半,形成了“西白”与“东白”,其他两族也一样。在孟西白三族中,白氏家族的传统最为勇武厚重,在秦军中有许多中下级将领和军吏,老秦人甚至流传有“无白不成军”的说法。另一方面,白氏家族又很擅长农耕,对侍弄土地有特殊的禀赋。有人说,白氏家族是农神后稷的传人,天生的种田人。无论在郿县,还是在秦东,只要在白氏族人居住的地面上发生了和土地耕耘有关的大事,历来离不开白氏家族的参与。    
    旁系白氏家族有两个族长,一个是“西白”的白龙,一个是“东白”的白虎。年轻时候,白龙白虎都是秦军中赫赫有名的千夫长。在秦献公时期,和魏国争夺龙门要塞的激战中,白龙断了一条右臂,白虎断了一条左腿,不得不离开军旅。倏忽二十多年过去,俩人竟然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族长。白龙处事狡黠精细,白虎则憨猛粗率。上次孟西白三族和戎狄移民争水恶斗,白龙大不以为然,说是“挺着脖子往刀口上送,张着大嘴往风头上呛”,不主张和新法令硬上。结果虽然拗不过孟族和西乞族以及本族人众的嚷嚷,派出了一百来人参与“作战”,但却都是女人和少年,他自己也没有去。虽然当时大大得罪了两族人众,但在渭水大法场后,孟族和西乞族的老族长都在法场上悔悟自杀,唯一留下来的白龙,便赢得了族人极好的口碑,隐隐然成了郿县孟西白三族的核心。    
    但是,白龙却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当初,他不主张和戎狄移民械斗,并不是拥戴新法,而是觉得风头不对。渭水大法场之后,他感到新法太得严酷,心中老大不是滋味。如今又要废除井田封地,他无论如何是忍不住了。    
    这得说说井田制的废除方法。    
    井田制下,农户各家的房子都在自己的田里,分散居住,遥遥相望,才有所谓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说。官府所谓的“村”,指的只是一个治理区域,而没有集中的居住地。废除井田则要来一番大折腾。首先,农户(不管是自由民还是依附隶农)要从井田里搬出来,在不能耕种的山坡或荒滩集中盖房子居住。一拆一迁一盖,对农人来说,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其次,井田中原来的庄基地和原来的田界以及原来的车道、毛渠道,都要开垦出来合并成耕田一并分配,合起来叫“开阡陌”。原先分散在田中居住,各家的院子和打谷场都很大,占了很大一部分可耕地。私田之间,地界很宽很高,几乎和小路一样,也占去了一部分可耕良田。更占地的是纵横田间的车道。春秋和战国初期的战争是车战,战车又是农家自造(每十户或更多,出一辆战车)。所以在田野里必须留出战车道路。更有大规模车战碾出的道路和毁坏的田野。这些又占去了许多良田。如今要农人搬出田野,以村为单元集中居住,将田中的车道、地界、庄基场院和废弃的渠道统统开垦出来,变为良田重新分配。这样,一方面是节省土地(集中居住的村庄占的是荒地),一方面是大量增加土地。一正一反,秦国的土地资源便大大丰富起来。但是这一拆一迁、集中成村、开垦路界、重新分地,人力财力大折腾,引出的利害冲突可当真不少。    
    白氏家族的不满,尚不在这些表面冲突之中。    
    以孟西白三族在乡闾之间的势力与影响,他们不会担心在拆迁聚村和重新分配中折损了自己的什么,他们的好田好地不会因为新法而减少,反而会增多。他们都是殷实的老族农家,寻常农户在拆迁搬家中的艰难对他们并不构成威胁,也伤不了他们的元气。白氏家族的不满,不在寻常农家的这些琐碎担忧,而在他们的特殊地位将在新田制中失去。    
    郿县的孟西白三族,都是自由民,向来被秦国公室当作“国人”对待,其地位本来就与依附隶农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普通的自由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白族的最特殊之处在于,在孟西白三族中,惟有白族是太子封地!太子封地,是秦国在春秋时期的传统做法——太子一旦明确,无论其年长年幼,都有一块储君封地。这种封地与权臣豪族的领地不同,一则,农家庶民不改变原来的自由民身份或隶农身份(豪族领地的农人一律是依附隶农),譬如白氏家族被确定为太子封地,但依然是显赫的自由民;二则,太子对封地民众只有象征性的治权。也就是说,既不象豪族领地那样的完全治权,也不象寻常土地那样完全归郡县官府治理。太子府向郿县封地派出的常住官吏只有一个,而且不管民治,只管督导农耕和收缴赋税。三则,太子封地享有许多农人不可企及的特权。最简单的一点,若逢天旱,百里渠的渠水便要首先保证太子封地的农田浇灌。如果县令执行不力,或有与封地抢水之类的事端发生,封地的常住官吏就会立即上报太子府,给予严厉惩治。夏天抢水与戎狄移民械斗时,白龙其所以比较冷静迟缓,也是因为白氏家族从来没有感受到缺水对他们的威胁。    
    如今,卫鞅的新法令非但要废除井田,而且要取消公室贵族的封地——新法令规定,公室贵族必须对国家有大功方能封爵封地,不能仅凭贵族身份享有封地。这样一来,太子的封地自然要被取消,白氏家族作为太子封地所享有的特权也将随之烟消云散。白龙心里很别扭,觉得这新法令处处透着一股斜乎劲儿,硬是和体面人家过不去!眼看着白氏家业和老祖先创下的家族荣誉要在新法令中沉沦下去,自己也要成为白氏家族最没出息的一代族长,窝火得吃不下睡不着,几天不说一句话。    
    八月头上,老白龙准备了一份特殊的乡礼,带着族中一个识得字的先生,赶到了栎阳。


第八部分:瓦釜雷鸣白氏老族长搬动了大靠山(2)

    “老族长,到栎阳见谁呀?”将到栎阳,细长胡须的先生小心翼翼的问。    
    “多嘴。到时候自然知道。”    
    进得栎阳,天色傍黑。白龙走马向国府偏门径直而来。细胡须先生惊讶得合不拢嘴,看来,老族长要走“天路”了!    
    “老族长,”细胡须先生压低声音道:“是否先见见当家的白将军?”    
    白龙默默的摇摇头,下马拴马,走到门前对守门军吏拱手道:“郿县白龙,求见太子,相烦将军通禀。”军吏笑笑,“太子封地的白族长啊,请稍待。”便匆匆进门去了。细胡须先生没想到老族长如此体面,简直和栎阳朝臣一般,又一次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合不拢。顷刻之间,军吏出来拱手道:“白族长请。”白龙一拱手,大步进门,细胡须先生背着青布包袱也匆匆跟了进来。    
    太子府很小,只是栎阳国府的一个三进四开间的偏院。太子正在第二进的书房里听太子傅公孙贾讲解《尚书》。军吏禀报白龙求见,太子皱皱眉头,“带他去见总管吧,公孙师正在讲书呢。”公孙贾却笑道:“既是封地族长,太子还是见见吧,讲书无甚耽搁。”太子便道:“既然如此,让他进来吧。公孙师无须回避,也帮我听听。”公孙贾拱手笑道:“臣遵命就是。”    
    白龙是第二次见这位太子了。第一次是五年前初封地时的“赐封”晋见,那时太子才六岁。白龙只知道太子叫嬴驷,是新任国君的唯一的儿子。但就是那短短的一次礼仪性的晋见,白龙已经对太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白龙的第一感觉是太子不象个年仅六岁的孩童,他举止得体,说话清楚,竟然还问了白氏家族的人口、地亩和收成年景。白龙事后感慨万端,直说:“龙种就是龙种!”就因了这特殊的好感,白龙在每年两次上缴五谷赋税时,都要给太子特备一份少年王子准定喜欢的礼物,或是一张良弓与一壶好箭,或是一只上好猎犬。有一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