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氏三兄弟-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后这天,商人装扮的毛泽东来到湖南浏阳与江西邻界的张家坊一个客栈。    
        毛泽东坐下来正准备吃饭,忽然闯进来一帮前来搜查“共党”的团丁。团丁大队长肥头大耳,见毛泽东虽是商人打扮,但他面目清秀,地颔方圆,猜测他是共党分子,喝令道:    
        “给我带到团部审问,若查出是共党,哪怕是嫌疑分子,立即就地正法!”    
        一帮团丁不由分说,便将毛泽东以“共党嫌疑犯”的罪名逮捕了。    
        应该说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    
        毛泽东同其他“共党嫌疑犯”一道,被团丁们押往离此地不远的团防局。    
        负责押送毛泽东的两个团丁看他态度温和,没有捆他。但是毛泽东被脱去鞋(浏阳迷信传说,处死的人无法从阴间回来报复),赤脚走在押送队伍的最后边,其前后各有一个背着大刀的团丁看守着。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他们向团防局走去……    
        事情十万火急。毛泽东边走边想,认为赶到地点等于送死,便决计用贿赂团丁的办法死里逃生。毛泽东想,这样做是可能成功的,因为团丁是雇佣兵,枪毙自己对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团丁不会错过捞钱的机会。    
        于是,毛泽东开始和团丁唠近乎,问家在哪里?家中还有何人?在与两团丁谈得相当投机时,团丁也放松了警惕。恰在这时,毛泽东趁机塞给两个团丁几块大洋。在离团防局大院约200米的山林旁,毛泽东瞅准了有利地形,拔腿就跑。毛泽东钻进了山林,如泥牛入海无影无踪了。而两个受贿赂的团丁只喊叫,并不去追:    
        “跑了,跑了,快追啊!”    
        其他几个团丁手持梭镖追来。毛泽东翻过山岭,发现一个水塘四周长满高高的荒草,便潜入草丛,把身子全没在水中。    
        毛泽东后来描述了当时的险情: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 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七次我已经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被再次抓住,可是不知怎么地我没有被他们发现。最后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    
        天黑了,敌人走远了,毛泽东爬出了水塘。    
        第二天,深知农民心态的毛泽东在山上巧遇一位打柴而归的农民老汉,数语之后,互相引为知己。老汉接过毛泽东交给的两块大洋,到山下代买了一双鞋、一把伞,还有吃的。在老汉的帮助下,毛泽东化险为夷,逃脱险境。    
        经过毛泽东历尽艰险的各方奔走,组织、宣传和具体部署,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的准备工作轰轰烈烈,一时成为全国起义的中心。    
        9月9日,湘赣边界的起义从破坏汉粤铁路开始。    
        起义的铁路工人和农民,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两段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大动脉。一直到15日,敌人的火车始终不能顺利通行。    
        同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从修水出发,向平江长寿街进军。11日,越过平修边界,占领龙门。当行进至离长寿街15华里的金坪时,起义前夕收编的邱国轩团即第四团,与敌第八军密谋取得了联系,投敌叛变,致使第一团损失惨重。总指挥卢德铭当机立断,率残部退向平、浏边界。后闻第三团失利,准备协助第三团反攻浏阳东门之敌。行至中途,接到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名义的来信,嘱“将部队改道退萍乡再说”,部队遂转向浏、铜边界,随着第三团跟进。    
        9月10日正是中秋节之夜,在安源的第二团按部署攻打萍乡。但9月11日激战一天,城未攻下,伤亡不小。宜春之敌赶来增援,面对这种情况,二团决定弃攻萍乡,改攻老关。12日,二团在占领老关后乘胜进扑醴陵。在与当地安福县起义农民军王新亚会合后,起义部队分三路攻城,旋即占领之。第二天,成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相继恢复。敌人在震惊之余,调集重兵向醴陵取包围之势,企图将起义部队围歼于醴陵县城。    
        情况紧急,二团领导改变原定由醴陵取道株洲进攻长沙的计划,转为经浏阳攻长沙,遂于9月14日主动撤出醴陵,16日占领浏阳。在胜利形势下,以王新亚为首的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疏于设防,并拒绝听取潘心源等人提出的及时把部队撤出浏阳城的正确建议。结果在16日陷入优势敌人的重围,损失兵力达2/3之多。    
        第一师第三团于9月7日接到进攻长沙的通知。10日,毛泽东到达三团驻地。他和三团干部见了面,向大家传达了安源军事会议情况,分析了当前有利的革命形势,号召全国按规定日期起义,而后,毛泽东同干部们一起参加了中秋节聚餐。    
        9月11日凌晨,在铜鼓县城桥头沙洲上,毛泽东检阅了起义部队,然后指挥部队向浏阳的白沙镇挺进。白沙三面高山环抱,易守难攻,是铜鼓通往浏阳的要道。部队到达白沙就同敌人遭遇了,三团即兵分三路进击,与敌激战一时许,敌军不支,仓皇逃窜。毛泽东高兴地说,真是旗开得胜,老天助我成功!    
        9月12日,三团乘胜前进,直扑浏阳东门市。在离东门不远的十二墩与敌接火,击毙敌排长一人,东门守敌闻讯向达浒方向逃窜,三团胜利占领东门市。三团进驻东门市后,立即进行革命宣传,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反动团总赖南秋和反革命分子赖宴初,并将他们就地处决。14日上午,败退达浒之敌经过休整,向东门市反扑。同时,由于一团在长寿街失利,右路失去配合,平江之敌两营也迅速向东门市扑来,敌军分两路包围,夹击三团,形势非常不利。    
        此时部队正值疟疾流行,官兵患病过半,战斗力大减,但仍英勇抗击。一直打到下午天昏地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和三团干部研究决定,部队分三路撤向浏阳。当晚,驻扎到上坪。    
        此时,第一团派往第三团的联络员,将第一团在长寿街失利的消息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即在陈锡虞家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决定放弃原定会攻长沙的军事计划,让部队沿湘赣边界“退萍乡再说”。起义部队先向铜鼓方向退却,给湖南敌人造成一个退往江西的假象,然后突然复入湖南浏阳境内,与第一团联络,接应他们一同退往萍乡。通知第二团迅速向第三团跟进,并写信报告湖南省委,要求停止长沙暴动计划。随后,各路起义部队,经过艰苦的战斗,于1927年9月19日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胜利会师。①    
        失败乃成功之母,中国历史就在这里转弯。因此我们不能不在这里做特别的交待。1927年9月19日。历史应该记住这个日子。这一天,起义军的余部的师、团负责人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余部何去何从的问题。    
        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余洒渡师长为代表的多数人的意见,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一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少数人的意见,主张把队伍拉上井冈山,去做“山大王”。    
        对方一听到毛泽东要上山做“山大王”,就跳脚质问道:“做山大王,那还算什么革命者,干脆还不如说回家哄孩子去吧!”引来讥笑声一片。    
        毛泽东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说:“我这里是作个比方。我们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有作为的山大王。这样的山大王有何不好呢?”    
        何去何从的问题争论不休,毛泽东的意见没能占上风。但是毛泽东的意见却得到了一个人的坚决支持。他就是起义部队的总指挥卢德铭同志。卢德铭慷慨激昂地说:    
        “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但我更倾向党代表毛泽东的方案。如果现在攻打长沙,那等于鸡蛋撞石头,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秋收起义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上山,无疑是一种生存的选择,则利于今后的发展、壮大。”    
        总指挥的表态中止了余、毛的争论。卢德铭的个人表态,才使毛泽东“井冈山道路”主张得以实现。中国革命没有再走弯路。    
        仅在三天后,起义军余部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遭到了国军的追击。卢德铭作为总指挥,亲自断后,为了保存这支“井冈星火”,血染芦溪。牺牲时,年仅22岁。    
        这次部队伤亡惨重。毛泽东不得不把部队从芦溪带到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休整,视情况再上井冈山。这就是党史上称为“著名的三湾改编”。


第十一章 井冈之路山下,来了一支奇异的部队

        高高的井冈山上。    
        青松拥抱着大小五井,五井环抱着青松。    
        贺子珍跟随“山大王”袁文才、王佐同志上井冈山这年才满18岁。这在当时“上山”的永新二十多名共产党员中,贺子珍是惟一的一位女党员。党史又称“井冈第一”和“军中巾帼”。因此,“绿林豪杰”袁文才、王佐二人对子珍百般照顾,无微不至。    
        在山上期间,袁文才把子珍姑娘当宝贝似的安排在自卫军军部工作,与袁文才同住在军部。军部听起来架子很大,实际上只有四间房,中间两间是客厅兼办公室,两边是住房。袁文才和妻子谢梅香住在左侧一间,贺子珍一人住在右侧一间。袁文才不在家住的时候,谢梅香常与子珍同床而眠。谢梅香与贺子珍二人以姐妹相称,说说笑笑,亲亲热热。尤其是贺子珍初来井冈山的时候,得了疟疾,说冷起来,牙齿打战,几床被子压上,止不住冷。当时井冈山缺医少药,多亏谢梅香细心照料,她亲自上山挖草药,熬药汤,终于治好了贺子珍的病。这使贺子珍十分感激。    
        袁文才部队的一个哨兵忽然向袁文才报告:“报告,我们在山下三湾发现一支奇怪的部队,有一千多人。”    
        “说说看,你俩都见到了什么情况?”袁文才道。    
        “说是国民党兵吧,又不像,他们穿的有国民党军的制服,又有老百姓的衣服。村里还有一批伤员,好像是刚打过仗似的。有的人挑着一捆捆的枪。他们进住三湾后,没有进老百姓的屋,宿营街头。店铺门关了,他们买不到粮食,昨晚连饭都没有做。”    
        “街头巷尾还有红红绿绿的标语呢!”另一哨兵接着说。    
        袁文才问:“那标语上写的是什么?”    
        “不晓得。”他回答道,“因为我俩都没有进村,只是在村头远远看到。”    
        “还有什么情况?”    
        “没有了。”    
        最后,袁文才下命令道:“你们再去一趟,把情况搞准确,比如到底是什么部队等。再来向我来报告。”    
        “是!”两个士兵打了个敬礼后离开了。    
        防患于未然。送走两个自卫军士兵后,袁文才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布置防患任务。这支来历不明的部队,是不是要突袭自卫军还是另有目的现在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不能不防。    
        再说那两个自卫军士兵,到了三湾,正要去撕街头的标语时,被人发现,扭送到了毛委员那里。    
        毛委员就是毛泽东。因为山上封闭,直到这时,袁文才他们还不完全清楚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的消息。    
        袁文才眼见自己派出的探兵迟迟不归,心急如焚。于是他打算再派一人。派谁去呢?正在思考期间,一个人答话了:“袁哥,你要是相信我的话,就让我去吧。我保证完成任务。”子珍从里屋走出来,一脸自信,语意坚决。    
        袁文才问:“那你不学枪法了?”    
        子珍回答:“不学了。”    
        袁文才正在犹豫中,谢梅香走来道:“子珍今天精神好,我看就让她去吧。”    
        “好,就听夫人的。子珍,那你就去吧。谨慎为重,早去早回!”    
        子珍回屋换了件衣服,随手拿把遮阳伞和一个包裹就走了。为了探清虚实,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子珍扮作走村串门的村姑。    
        她上身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格格褂,下身穿着合身的蓝色裤子,脚蹬千层底布鞋。子珍一边快步走着一边思忖着如何完成任务。对于三湾,贺子珍并不陌生。一年前她曾作为永新县妇女部长到这里来过,主要是做农会的发展工作。这里的赵大叔、左大婶都是农会的积极分子。赵大叔后来成为三湾农会会长,左大婶为副会长。中间他们到过永新县城去过,子珍还专门接待过他们。她决定先找他们二位谈谈。    
         三湾位于永新通往井冈山的要道,也是井冈山通往外界的五大要道之一。村庄不大,房子随山势而建,道路随山势而走,河水依山势而行。整个村庄的房屋像是散落在棋盘上的棋子,有密有疏。村南较密,村北较疏;村西较密,村东较疏。    
        子珍来到村东门,因为不明村中的情况,不敢贸然进村,她躲藏在村东门左边树林里观看村中动静。这里地势较高,站到这里,村中情况尽收眼底。这时正是中午时分,小小的山村炊烟袅袅。村中人来人往,有挑水的,有推车的,还有在树下乘凉的。学校的操场上,一队队士兵在操练,口号声喊起来生龙活虎。赵大叔家就在村东偏南街,家门口有人员出入。出口都有士兵站岗。    
        从村中的情况看,秩序井然,并不曾发生过什么。来往人员,出入自由,脚步稳重,脸色平静。可不像是坏人队伍。在树林里,她遇到了一位捡柴的大嫂,便向她问道:“大嫂,咱们三湾来了支什么部队?”    
        “是毛委员的部队。”    
        “毛委员?是哪个毛委员?”    
        “都这样叫,我们也不懂。”大嫂说着摇了摇头。    
        “他们对咱们老百姓咋样?”    
        大嫂来了劲,说:“对老百姓挺好的。说话和和气气,有的还给老百姓家挑水,看孩子,收稻子,什么活计都干,就像是咱们穷人的队伍。”    
    子珍了解到这里,心里充满了希望,莫非是我们共产党的队伍?那个毛委员莫非就是欧阳洛常讲的毛润之先生,湖南省的农运大王?莫非梦中有真?此时她不敢再往下想。    
        子珍又问:“那个赵长乐还是不是农会会长?”    
        “是的。”    
        “他在不在村?”    
        “我来时还看见他在挑水。”    
        子珍决定进村一看究竟。于是她出了树林,径向村东门走去。站岗的哨兵问她要找谁?她说找赵长乐大叔。哨兵放了行。她顺着路往前走,把街头上贴的标语,看了个“尽”。    
        标语有“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跟着共产党,人民得解放!”等,落款是“工农革命军” 。    
        她刚到赵大叔的家门,正好与赵大叔撞个满怀。    
        “赵大叔,还认识我吗?”    
        赵长乐一看,又惊又喜:“呦,这不是咱们的贺部长吗,怎么能不认识呢?不细瞧,还真把你当村姑了。屋里坐,屋里坐!什么风把你吹到这儿来了?”    
        子珍跟随赵大叔进了屋。原来赵大叔家里也住有部队的一个排。部队的同志在东间住。铺面干净整齐。    
        子珍说:“啊,你家也住有部队!”    
        赵大叔笑着说:“王排长住这里。”    
        “他们的人呢?”    
        “都训练去了。”    
        说话间,王排长他们就回来了。    
        赵大叔忙作介绍:“这就是部队的王排长王二民。”然后手指子珍道,“这是永新县的妇女部长贺子珍。”    
        王排长道:“我们好像在哪见过面?”    
        贺子珍说:“我也觉得好眼熟。”    
        “贺部长,想必你认识王新亚吧?”    
        “认识啊。”    
        王排长道:“我就是他的堂兄弟。”    
        “怪不得我们眼熟,永新暴动时我们见过面。新亚的近情如何?”    
       “贺部长,就不要提他了。”    
        “怎么?”    
        “从永新回到湖南,他参加了毛润之领导的秋收起义,任第二团长,起义中他阵亡了。”    
        王二民说到这里,大家一阵沉默。子珍想着当年在永新分别时王新亚送给自己的一百银元,不禁泪水潸潸,“这怎么可能呢?”她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    
        王二民道:“我们就是他们打散的部队。”    
        子珍问:“你们要到哪里去?”    
        “听毛润之说要到井冈山。”    
        这时,贺子珍如梦方醒:“噢,原来是我们自己的队伍到眼前了。我表示欢迎!”    
        “哪里哪里,我们都是自己人。”    
        子珍又问:“昨天,我们山上来了两个士兵,你们听说了吗?”    
    王二民回答道:“是有此事,还是我抓的呢,他们要撕标语。”    
        “怎么处理的?”    
       “交给了毛委员,毛委员又管酒又管肉。他们酒足饭饱,刚刚离开。”    
        “毛委员说了些什么?”    
        “说要亲自给你们的袁司令写信,不知写了没有。”    
        “好,你再问一下,信写了没有,我可以帮忙带去。”    
        后来王排长询问到毛委员写的信还没有人捎去,经毛委员同意,让子珍将信捎回去。    
        子珍接到信,说:“你们放心,我很快会给你们一个回信的。”    
        两双手相握,毛委员向井冈山进军的事,便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十一章 井冈之路贺子珍初见毛泽东

        鸿雁传书。    
        且说袁文才、王佐接到毛润之先生的来信,又紧急召开了中层以上的领导碰头会。会上袁文才亲自宣读了这封信。贺子珍等介绍了她们侦探到的情况。大家开始讨论。    
        袁文才说:“这支神秘的队伍他们自称从湘南而来,是中央领导的秋收起义的余部。是来我们这里长住不是短住。要求我们合作。我要是不合作呢,他们就上不了山。这毛润之我不大熟悉,不能不防。你们大家把毛先生的情况,知道的先讲一讲。”    
        “我先讲。”农军指挥部秘书陈慕平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开言便讲:“毛润之先生是我的老师。”    
         大家为之惊讶:“怎么是你的老师呢?”    
         这时陈慕平不紧不慢地说:“当年我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时他任我们的老师。他讲的课最好,深入浅出,知识渊博,最受学生欢迎。当时他的职衔是中央委员,党内号称‘农运大王’,创刊了《湘江评论》,有很多文章写得都很漂亮。比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得很精彩。”    
        贺子珍道:“开始我并不知道毛润之,后来欧阳洛给了我一本《湘江评论》和《湘江学潮》,上面有毛润之的介绍。毛润之,又名毛泽东。毛泽东在学校就崭露头角,显示领袖锋芒,在1915年反对校长张干的学潮中,因外界纷传张干为讨好当局而主动建议学生每人交纳10元学杂费而引起学生群情愤怒,毛泽东领头书写大字报,指斥张对上阿谀讨好,对下专横跋扈,办学无方,贻害青年,并四处张贴,学生罢课日众。张得悉后,气急败坏,决定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但遭到杨昌济、徐特立多名教员的劝阻,遂改给毛泽东以记大过处分。下半年张干被迫辞职。但真正使毛泽东开始名扬三湘,是他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    
        接着,子珍又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我现在说一个人,恐怕在座的都认识。他就是永新暴动时的王新亚总指挥。”    
        “噢,我们太熟了!”王佐道。    
        子珍接着说:“我现在正式告诉大家,新亚同志牺牲了!”    
        “这是怎么回事?”    
        子珍道:“我们永新暴动后,他就带自卫军回到了安福县,后来就参加了毛润之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革命军总共三个团,王新亚是第二团长,秋收起义失败,他也壮烈牺牲了。”    
        袁文才先是吃惊,然后若有所悟地道:“原来新亚与毛润之还有这一层关系呢?我想人都是有变化的。可以派人先谈,古人云来而不往失礼也。”    
        大家一致称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