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观战笔记-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政府于l952年7月13日宣布承认日内瓦四公约,并于1956年11月5日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1956年12月28曰交存批准书。
⑤ 美国陆军专业兵约瑟夫·达比,今年24岁,是美军驻伊第372宪兵连的一名普通士兵。2004年1月,达比目睹了宪兵连一些士兵肆意虐待伊拉克战俘的行为,受良心驱使,他写了一张匿名小纸条塞进了上司的门缝,告知监狱里正在发生严重虐待战俘的事件。正是他的这张纸条,导致五角大楼下令进行内部调查。如今,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达比的父母生活艰苦,母亲患有癌症和糖。16。 111 尿病,已瞎掉一只眼睛。但她为儿子感到骄傲,她说:“说真话,永远对自己说那就是真话,对你的国家说真话,我认为他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
临时总理阿拉维
临时总理阿拉维(1)
审判萨达姆,将他判处极刑,是阿拉维的最终想法?
一 眼下的伊拉克,总统是临时的,政府是临时的,总理也是临时的。2004年6月28日上午,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交权”,布雷默把象征伊拉克主权的一些法律文书交给了临时总统亚瓦尔,实际上是把实权交给了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但阿拉维目前还是“临时工”,他能干多长时间,下一步能否转为“正式工”,还是未知数,还要看。
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场木偶戏,在前台表演的是阿拉维,在幕后牵线的是美国。没有错,阿拉维背后有一个多达三千人的美国使团,还有十五万美英联军部队。但木偶戏也是戏,不妨静下心来,观看一下这出木偶戏的某些微妙处。从此,人们观察伊拉克过渡时期的形势,主要看阿拉维。2005年1月伊拉克大选,如果阿拉维能够正式当选总理,“临时工”转成了“正式工”,今后伊拉克向何处去,更要看他的。
人们都在等着看什么呢?都在等看一场战争的结局。不,是在等着看两场战争的结局。海湾战争之后,老布什只画了一个分号,把画句号的任务留给了儿子。小布什又发动了一场伊拉克战争,他能不能就此画圆这个句号?
二 世事难料。原先,阿拉维和萨达姆是同党,后来成为政敌。他俩曾一起参加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地下活动,当时在巴格达医学院上学的阿拉维,曾为出生入死的萨达姆治过胃病。
后来两人产生分歧,分道扬镳。萨达姆追随贝克尔发动政变成功,先在贝克尔手下当了11年副总统,后来当了总统。阿拉维流亡海外,在美英情报机关资助下开始了“倒萨”活动。萨达姆曾想招安阿拉维,阿拉维不从。萨达姆的异母兄弟提克里蒂派人到伦敦去暗杀阿拉维,一斧子砍下去,砍在他腿骨上,流了很多血,却没有砍死他,屋内呼救声乍起,杀手越窗而。2。 114 逃,为伊拉克历史留下了一个悬念。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流亡海外30年、大难不死、留下跛行残疾的阿拉维,终于借助美英联军的力量回到了伊拉克,不可一世的萨达姆反倒成了阿拉维的阶下囚,等着接受审判。阿拉维已经放出话来,他个人认为,萨达姆应该被处以死刑。不管将来审判结果萨达姆是死是活,都会让人心生感慨。
伊拉克这个国家,历史悠久,却多灾多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获得了半独立、独立地位,却陷入长期内乱。乱世争雄出人物。萨达姆和阿拉维,都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投身于政治活动的。他们两人都梦想着要使自己成为缔造伊拉克历史的英雄人物,两人找到了同一座政治平台———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政治歧见一产生,同志成政敌。两人争雄的第一回合,萨达姆成功登上伊拉克政治舞台,阿拉维落荒而走。现在是第二回合,萨达姆落马,阿拉维上马。
伊拉克向何处去?萨达姆道路代表的是一个方向,阿拉维道路代表的是另一个方向。现在,萨达姆道路已经走到头,阿拉维能走多远,尚难料定。不过,即使下一步中途换马,阿拉维道路代表的方向已不太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了。
30年前,阿拉维和萨达姆究竟产生了哪些政见分歧,目前无从查询。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在伊拉克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是对立的。何以见得?因为他们两人的出身背景完全不同。不要小看这一点,它有时会像血缘感情一样,影响一个人选择的政治道路。
萨达姆从小丧父,靠叔父将他抚养成人,艰难玉成。萨达姆的出身背景,不仅造就了他的倔强性格,也使他的精神世界更具伊拉克本土化特点。他吸收的主要是伊拉克本土文化营养,而不是外来的西方文化营养。萨达姆念念不忘的是伊拉克历史上的巴比伦文明,他最崇拜的英雄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是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他一向崇尚阿拉伯民族的强悍性格:要么不站立,要么站立在高山之巅。萨达姆最终的惨败,除了他个人性格中的悲剧因素,也包含着伊拉克历史文化。3。 115 遗产中的某些悲剧因素。
阿拉维的出身背景则不同,他出身于伊拉克封建王朝旧臣家庭,他的祖父与英国殖民者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走向崩溃,英国乘机在伊拉克扶持哈希姆家族建立了费萨尔王朝,将伊拉克从奥斯曼帝国中分离出来,成为英国殖民地。1932年英国撤出伊拉克后,名义上“独立”的费萨尔王朝仍受英国控制。直到上世纪50年代,阿拉维的祖父还担任费萨尔末代王朝的卫生大臣。阿拉维本人学医,也与家族背景有关。
阿拉维毕业于巴格达医学院,在英国流亡期间继续求学,先后获得伦敦大学医学硕士、英国皇家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伦敦郊区的一家医院当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商人。他曾先后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聘为顾问,有过一些国际机构工作经验。
阿拉维的出身背景,使他对外国势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附心理。他依附的并不是阿拉伯世界的王室豪门,而是英国和美国这样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当年选择英国作为流亡地,是来源于其家族背景的一种“政治本能”,在流亡的日子里,谁能帮助他在政治上找到出头机会,他就依附谁。他为美英情报部门效力,借助美英占领军的力量重返伊拉克政坛。如今,阿拉维对外国势力的个人依附变成了国家依附,这将会给伊拉克历史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不难分析。
临时总理阿拉维(2)
对于美国来说,一个土生土长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布什父子发动了两场战争才把他搞掉,太费事了。现在,阿拉维和伊拉克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不少人都是长期生活在美国或英国的政治流亡者。他们的底细、把柄都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手心里,美国什么时候觉得他们不顺心、不顺意了,想换就能换,好办多了,也省事多了。
。4。 116 三 萨达姆倒台后,阿拉维并未“一步登天”。他在“临管会”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遇到了另一个强劲的政治对手:艾哈迈德·沙拉比。
美国最早选择的是沙拉比。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沙拉比家族是伊拉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沙拉比早年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专攻数学,又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回到黎巴嫩,在贝鲁特某大学任教,脑子极好用,被称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再后来,成为约旦第二大银行家。1989年银行投机事败,转而投身政治,以推翻萨达姆政权为目标。
1991年海湾战争后,沙拉比看准时机,投美国所好,于1992年成立了伊拉克最大的反对派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他担任主席。沙拉比下决心要以这个组织为资本,同美国做一笔比在约旦办银行获利更大的买卖。果然,美国立刻对他寄予厚望。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解放伊拉克法案》,拨出9700万美元巨款支持“倒萨”活动,沙拉比的“伊拉克国民大会”是其扶持重点。据披露,过去4年间,美国共向沙拉比的“伊拉克国民大会”提供了2700万美元巨额资金支持。作为交易,沙拉比向美国提供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条“重要情报”,也成为美国向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萨达姆政权倒台后,沙拉比大摇大摆地回到伊拉克,以伊拉克第一大反对派组织主席的身份,担任了伊拉克“临管会”第一位轮值主席。许多人曾认为,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非他莫属。
沙拉比哪里知道,他身边有一个人正在同他暗暗较劲。谁?阿拉维。无论沙拉比多么风光,阿拉维始终耐住性子,不张扬、暗使劲。
主要是美国要对他们两人进行考察比较。
经过“临管会”一年多试用考察,美国发现沙拉比有一裤裆屎,不但不能重用他,还必须狠狠收拾他。美国最最恼火的一件事,就是他提供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5。 117 则假情报,成了“情报门”的导火索,在美国朝野掀起轩然大波,把小布什和美国政府搞得狼狈不堪。再回头一查,发现沙拉比向美国提供的情报大部分是假的,骗走了美国不少钱。
沙拉比的旧账,美国并不是不知道,但美国的实用主义堪称世界第一。当时,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人认为,沙拉比是美国手里的一张“倒萨”王牌,他在国际上名声好不好,不用管。直到沙拉比用假情报糊弄美国的伎俩被揭穿后,美国重新想起他在约旦办银行拆的烂污,就像吃了一只大苍蝇,想吐吐不出。
沙拉比提供假情报的问题暴露后,有关他贪污腐败、弄虚作假、欺诈捣鬼等一连串的不端行为都被揭露出来。美国又发现,沙拉比还充当伊朗间谍,玩弄两面手法,一面把美国在伊拉克的意图向伊朗通风报信,一面有意误导美国。
美国特别不能容忍的是,沙拉比还没有真正掌权,就敢一次又一次同美国唱反调、做手脚、闹别扭。美国出于政治考虑,准备有条件地允许部分复兴社会党人重返伊拉克政府部门和军队,沙拉比立刻攻击美国:“这不亚于二次大战后让德国纳粹重新执政。”美国发现石油换食品计划中的大量资金被萨达姆政权的官员贪污了,准备搞调查。沙拉比却说,他已经组织人调查过了,请美国向他支付500万美元调查费,如果美国不肯向他支付这笔钱,他就要把有关情况向外公布。实际上,沙拉比自己从中搞了名堂,他想用这个办法阻止美国调查。沙拉比还提出,伊拉克的重建基金也应该交给伊拉克人来管。2004年5月,伊拉克“临管会”轮值主席萨利姆遇袭身亡,沙拉比又借此攻击美国说,这件事表明“美国在伊拉克的安全计划失败了”,唯一办法是把伊拉克安全部队交还给伊拉克自己指挥。至此,美国对他只剩下最后一个感觉:“这条狗疯了。”
怎么办?明天就收拾他。
5月18日,美国国防部就向外透露,每月向沙拉比的“伊拉克国民大会”提供的34万美元资助已被取消。5月20日,美军士兵和伊拉克警察将沙拉比在巴格达的“伊拉克国。6。 118 民大会”总部团团包围,进行突击搜查。美军士兵用枪口顶住沙拉比的脑门,不许动。美军士兵和伊拉克警察呼啸而去后,沙拉比用一句阿Q式的语言掩饰内心的无比尴尬,他对记者说:“当美国以这种方式对老朋友下手的时候,它的麻烦可就大了。”
美国主子对付一条走狗还不容易吗?老子一心想把你喂大,你却反咬老子一口,不识相的东西!狠狠一脚,踢得沙拉比“汪”的一声,夹起尾巴灰溜溜走了。
5月28日,美国正式宣布了伊拉克临时政府组成人员名单和临时总理人选,从中再也找不到沙拉比的名字。
四 阿拉维在同沙拉比暗暗较量的过程中,采取的是“龟兔赛跑”的策略,沙拉比是兔子,他是乌龟。阿拉维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在加紧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对内,做好“临管会”多数成员的工作,暗中拉票,争取支持;对外,雇请美国前外交官帕特里克·特罗斯开办的咨询公司,花大钱派人到美国去游说,通过华盛顿的政治说客和纽约的政治评论家们为他造舆论。阿拉维成功了。他在这场“龟兔赛跑”中胜出,当上了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
临时总理阿拉维(3)
人们忽然发现,不能小看阿拉维。
阿拉维简历:他学生时代就秘密加入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26岁时已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地区领导成员之一,1971年出走贝鲁特。第二年,阿拉维从贝鲁特前往伦敦定居。流亡中,他密切关注着伊拉克国内局势,结识了不少伊拉克流亡人士。1974年,他与部分流亡人士成立了一个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秘密组织,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1975年,他宣布退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1990年,阿拉维的“倒萨”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阿拉维宣告成立“伊拉克民族团结阵线”,任主席。他这个组织比沙拉比的“伊拉克国民大会”早成立一年。1996年,“中情局雇用了阿拉维”,他秘密策划,准备在伊拉克内部发动一场推翻萨达姆的军事政变,美国提供了600万美元经费援助。此事被萨达姆情报机关侦破,参与者均被逮捕处决,阿拉维在伊拉克国内的亲属也受到牵连。
那次军事政变虽然破产了,阿拉维却由此积累了一笔重要资本:秘密结识了一些伊军将领。伊战爆发,阿拉维回到国内,亲自找拉马迪地区和巴格达以西地区的一些伊拉克将领谈话,使这些人“一枪未放就投降了”。
萨达姆政权倒台后,阿拉维也进入了美国选定的“临管会”,成为9名主席团成员之一。
阿拉维能当上临时政府总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英国背景。英国是伊拉克殖民地时期的宗主国,伊拉克旧王室、旧贵族、旧官僚的后辈们,对英国都有一种依恋之情。
英国伦敦是萨达姆时代反对派人士的汇集之地。阿拉维流亡英国30年,在伦敦市郊安家落户,成家立业,等于成了英国的“养子”。
英国也对伊拉克这个老殖民地旧情难忘,寄居在英国的大批伊拉克流亡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英国政府对萨达姆政权的政策取向。
美国虽然想一口独吞伊拉克,但伊拉克战争是“二布”联手发动的,对英国在伊拉克的传统影响、传统利益也不能一点不顾及。美国要想在伊拉克站住脚,英国对伊拉克的传统影响是一笔可以借用的重要资源。另外,留美的亚瓦尔是逊尼派,留英的阿拉维是什叶派,安排这样两个人分别担任伊拉克临时总统和临时总理,恰好找到一种平衡,也算是美国给了英国一个面子。
五 阿拉维取得了美国的信任,伊拉克老百姓却对他不信任。在伊拉克老百姓心目中,阿拉维过去是美国“中情局雇员”,现在是美国傀儡。他去国已经三十年,依靠美英枪杆子撑腰,。8。 120 回国当上了临时政府总理,这样的人能够真心实意为伊拉克民众效命吗?
像阿拉维这样一些投靠外国势力的流亡者,仰仗外国枪杆子回国执政,都会发现自己是走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两边都被高墙封堵着。一边是美国主子,一边是伊拉克民众,中间那条小路窄得像“一线天”,随时都有被挤扁的危险。为了求得伊拉克老百姓的“接纳”,他们必须在依附性和独立性之间走钢丝。他们见了美国主子点头哈腰,当了伊拉克老百姓的面又必须竭力表现出某些独立性,否则根本站不住脚。沙拉比为什么急于要对美国主子说“不”?就是想急于讨好伊拉克老百姓。但沙拉比这位花花公子式的人物,把握政治火候的功夫远远不到家,在这条深巷中没有走出几步,就两面碰壁,被挤扁了脑袋。
伊拉克老百姓压根儿就瞧不起这些跟在美国坦克后面回国来执政的政客们。沙拉比和阿拉维,都曾遇到过一件尴尬事,很能说明这一点。萨达姆倒台后,在巴格达以南的一片坟地里挖出了不少什叶派穆斯林的尸体,死者家属纷纷前去认领被害亲人的尸骸。沙拉比闻讯赶去,主动跟现场的死者家属和记者们套近乎、拉关系,想借此机会煽动对萨达姆前政权的仇恨。死者家属们一听就火了,立刻对他破口大骂,有些人甚至要动手把他扔进坟坑里去,吓得沙拉比像一条灰狗似的走了。什叶派穆斯林对待沙拉比是这样,逊尼派穆斯林对待阿拉维怎么样?2004年4月,逊尼派“抵抗之都”费卢杰发生了杀死美国人的事件,美军对费卢杰重重包围,血腥扫荡了三个星期。解除包围后,阿拉维派人送去六卡车家用电器,对费卢杰老百姓表示慰问。车上特意挂了一条横幅:伊亚德·阿拉维博士送给费卢杰人民的礼物。但费卢杰的游击队员在城外就将这个车队截住了,不准他们进城,滚!司机们要求让他们把东西送到市长办公室去。游击队员们说,你们可以送去,但我们会把你们的车子全都烧掉。卡车司机们吓得赶快掉转车头开回了巴格达。
开天辟地到如今,天下都是靠自己打下来的香。靠外国枪杆子,即使能够“得天下”,却无法得人心。
阿拉维要千方百计争取伊拉克人心,怎么办呢?他使出的手段有“五抓”: 一抓“主权”。阿拉维在临时政府成立大会上说,临时政府应该“具有完全主权”,这是恢复法治、维护稳定和建设民主生活的关键。为此,临时政府要作好一切准备,在6月30日“收回全部主权”。阿拉维为何敢把“具有完全主权”和“收回全部主权”作为临时政府的宣言?因为当时联合国正在围绕美国提出的交权决议草案密切磋商,国际舆论一致认为,美国应该向伊拉克交回全部主权。他聪明地利用了国际舆论的力量。几天后,联合国正式通过决议,满足了伊拉克收回“全部主权”的要求。美国交权后,阿拉维的每个关节上都被美国拴着一根线,美国牵一牵他才能动一动。但是,他要求收回“全部主权”的公开讲话,却在舆论上赢得了一分。
临时总理阿拉维(4)
二抓“平乱”。阿拉维深知,尽快恢复伊拉克社会安定,是老百姓人心所向。美国交权后,他说,现在国家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已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有办法恢复和保证安全。他很快公布了一些新的法律,赋予伊拉克安全部队以更大的权力,可以抓人,可以宵禁,甚至可以使用某些萨达姆用过的办法。假如阿拉维真的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伊拉克老百姓对他的态度也将有所改善。
三抓“武装”。阿拉维公开表示,美军占领当局行政长官布雷默下令解散伊拉克几十万军队是一个大错误,它造成了权力机关真空,使许多旧军人跑到武装反抗组织中成了骨干,成为伊拉克社会动乱的重要根源。他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他宣布,这些人参加抵抗外国占领军的战斗是合法的,只要愿意放下武器,就能得到临时政府“特赦”。6月8日,他公布了一个重大消息,说是经过谈判,已有9个主要政党同意解散各自的民兵组织,将有10万名武装分子放下武器,有的将回到军队,有的将成为警察,有的可以参加安全机构,有的回家过平民生活。此举也收到了不小的宣传效果,又得了一分。
四抓“舆论”。阿拉维把他在国外流亡期间创办的广播电台改成调频电台,每天播出12小时,又出版了《巴格达》日报,大力宣传他的“治国方略”。他还同美国密切配合,在媒体上打造自己的形象,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
五抓“民心”。他对萨达姆政权的残存势力采取了分化瓦解、拉拢收买、怀柔招安等策略。他公开主张,要区分萨达姆死党和一般复兴社会党人,对后者应当重新启用。2004年4月美军对费卢杰实施血腥扫荡,造成400多名伊拉克平民伤亡。阿拉维当时做了一个“姿态”,宣布退出“临管会”,对美军的血腥扫荡表示强烈抗议。后来在各方劝说下,他才“放弃辞职”。随后,美军同意由萨达姆时期的旧军官接管费卢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这样一来,也使逊尼派对阿拉维的敌意软化了一些。
但是,另外一件事却很微妙。阿拉维要求美国把萨达姆交给伊拉克临时政府审判,他原以为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可借此体现伊拉克主权,又可借此争取民心。但是,在萨达姆对伊拉克民心影响力的判断上,美国和阿拉维一错再错。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初,原以为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伊拉克民众会会万人空巷、手持鲜花、夹道欢迎美军。结果,美军不但没有受到夹道欢迎,反而迎来了接连不断的袭击爆炸事件。这一次,公开播放审讯萨达姆的镜头后,同样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使许多伊拉克人看到了一个重新活过来的萨达姆。美国和伊拉克临时政府都承认,此举又失策了。
人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要想揣摩透它,难;要想得到它,更难。人心向背,这是天下第一号大学问。
伊拉克民众对阿拉维的不信任,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好比一场乒乓球比赛,阿拉维0:10落后,他必须一分一分往上搏,眼下虽然已经得了几分,但想从根本上改变局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