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备:"常败"的英雄-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ナВ罡鹆猎诼≈卸圆咧兴杓频牧铰芳谢髦性恼铰裕驮僖参薹ㄊ迪至恕
丢失荆州,对于年近六十花甲的刘备而言,是其事业上的巨大损失。但是,造成损失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后世的论者,有的归咎于骄傲自大的关羽,有的归咎于毁盟失信的孙权,有的归咎于挑拨离间的曹操。其实,倒是俗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就怪他人。”荆州之失,说来说去要怪刘备自己。
道理很简单。对于义弟关羽的骄傲自大性格,刘备了不了解?了解。连诸葛亮都晓得“关羽护前”,自视甚高,情同手足相随数十年的义兄刘备就更不消说。对于前内兄孙权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关系,刘备清不清楚?清楚。远的不论,吕蒙偷袭荆南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不过是四年前的事,真可谓“殷鉴不远”。最后,对于仇敌曹操的狡诈机警,刘备知不知道?知道。过去数十年中,他吃曹操的亏难道还少了么?好,既然你刘备对什么都了解,都清楚,都明白,那为何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你北攻汉中,都晓得请诸葛军师坐镇成都,以便稳定后方,保障供给,那么你要关羽尽锐北征,为何不派合适之人前往镇守江陵,而让糜芳、士仁之类的小丑担此大任?你在西上益州时,曾留诸葛亮、张飞、赵云助守荆州。其后召三人入蜀助战,也是很自然之事。但是,益州夺了,汉中得了,汉中王也当了,这三人却都未调回荆州。当关羽奉命北上进攻襄阳、樊城之时,且不说调诸葛亮前往江陵运筹帷幄,就是派行事谨慎而又威名远扬的赵云镇守江陵一带,吕子明的“白衣渡江”也就很难得手。从襄樊之役开始的七月,到关羽被擒杀的十二月,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孙权和曹操两方面,从前线到后方大本营,活动频繁,上下齐心,战争机器全速开动。反观蜀汉方面,只有关羽孤军奋战,益州方面竟然没有一点实质性的援助行动,令人大惑不解。在这种情况下,丢失荆州就毫不奇怪了。
结论很明确,是盲目乐观的刘备,自己丢失了荆州。这正是:
顾得此来惊失彼,追根责任在刘郎。
要知道刘备接下来会有什么重大举措,是开朝大典,还是兴兵复仇,请看下文分解。
二三 蜀中天子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的新春伊始,关羽身亡,荆州失陷的消息传到了成都。
六十岁的汉中王刘备当即痛哭失声。他心痛,心痛那一大片土地和患难与共数十年的义弟。他后悔,后悔自己未能给予荆州有力的支援。他愤恨,愤恨碧眼儿孙权阴险毒辣。各种感情在他的胸中涌动,酸楚的眼泪在他的脸上流淌。群臣是不劝不妥,劝又无话好说,只好陪他一起悲泣,弄得王宫上下如丧考妣,弥漫着一片悲凉之雾。
哀痛充分表达之后,接下来刘备便一心考虑如何兴兵复仇。此事说说容易,实际要付诸行动则大费斟酌。孙权兼并荆楚,势力大增,若要夺回失地,非倾益州之众相争不可。但是,曹操在关中屯聚雄兵数万,虎视巴蜀,一心想报汉中失利的一箭之仇。如果益州的精锐兵力东下荆州,曹军势必乘虚而入,关羽覆败的悲剧就将再一次重演,只不过剧中的角色和地点换了而已。荆州丢了倒还有益州,益州丢了又何以立足?刘备这辈子吃的大亏,都好像是在被人偷袭上。第一次是被吕布偷袭了徐州,第二次是被孙权偷袭了荆南,第三次是被孙权偷袭了荆西,总不能在花甲之年又让人把最后一块安身立命之地偷袭去吧?有鉴于此,所以刘备口中虽然大喊复仇,实际上却按兵未动。
就在这时,情报人员呈上一份报告,说是曹操本月在洛阳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控制东汉朝政。刘备看了报告,心中陡然一亮:或许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于是,他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吊唁书信,又准备了蜀锦之类的丰厚礼品,遣特使韩冉专程送往洛阳。刘备的如意算盘,是想借此机会缓和与曹魏的关系,稳住北国,再进攻东邻。不料使臣韩冉自认为此行是前往素来敌对之国,恐怕凶多吉少,所以经汉中抵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之后,他就称病不前。这样一来,刘备的如意算盘实际上就落了空。
缓和曹魏之事尚无回音,上庸地区发生动荡的消息却先传到了成都。原来,驻守上庸的将军孟达,素与其顶头上司刘封不和,刘封自恃是刘备的养子,不断欺凌孟达。孟达气愤不过,干脆领着部下投奔了曹魏。这上庸郡和曹魏控制下的荆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相邻接。孟达前往投奔,曹丕喜出望外,立即加官晋爵不说,又令大将夏侯尚、徐晃领兵随孟达杀回上庸。刘封招架不住,狼狈逃回成都,被刘备下令处死。而汉中以东的上庸,房陵、西城一带的大片土地,又重新归入曹魏的版图。北线的局势动荡,刘备东下的打算也只好放一放了。
上庸既然归了曹魏,在此称病不前的使者韩冉也就不须前行,径直把刘备的书信和礼品就地转交了。当地官员接手之后,立即送往洛阳。新上台的魏王曹丕,没有想到刘备这个老对手竟然也有所表示,不禁莞尔一笑。他礼品照收,书信却暂时未作答复,因为他正在为自己当皇帝的大事操劳。
这年十月,曹丕废黜了汉献帝,自立为天子,改元黄初。心满意足的曹丕,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拿腔拿调地命令有关官员给刘备回了一封信。信中,曹丕以天子的口吻把汉中王刘备勉励嘉奖一番,同时也“赏赐”刘备一批珍稀之物。信函和赐物,不久就送达成都。曹丕这封书信,不仅没有能对刘备东下复仇起到促进作用,却反而又使此事向后推迟了大半年。
原来,曹丕这封书信,使刘备知道东汉朝廷已经寿终正寝,曹家小儿冠冕堂皇,当了新朝的开国皇帝。这下子,把年过花甲的刘备,弄得心头酸酸复又痒痒,他的皇帝瘾也猛烈发作了。于是,他把东下复仇的事暂且放到一边,专心专意地张罗起自己做皇帝的事来。
不过,这件事又不好由自己开口明说。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凡是自立为天子者,都不说自己想当,而要弄成是臣僚百官“强迫”或“劝说”自己当,所以才有所谓的“劝进”一说。曹丕强迫汉献帝让位,其间,在曹丕本人的一手导演之下,群臣一再劝进,曹丕则一再谦辞,以致劝进达十七次之多,才算把他“劝”上帝座。刘备是何等聪明老练之人,怎么会不懂得这一套?他马上通过一个特别举动,把内心的企望表达出去。
一日,刘备在王府召集群臣。众人到齐之后,刘备自内堂步入议事厅,一脸悲戚之色。他在座前站定,向肃立的群臣缓缓说道:“逆贼曹丕,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人鬼忿毒。近日许都传言,天子已为曹丕所害,委弃万邦。着令有司:依礼发丧致祭,并议谥号。”
说毕,刘备便大放悲声,号啕痛哭。肃立的群臣,或先或后,也跟着啜泣起来。当天会散之后,刘备就带头穿起了丧服。不久,又煞有介事地给“被死去”的汉献帝追加了一个“孝愍”的谥号,算是按古制对其一生作出总结。此时,全国十三州中,唯有益州上下在正经八百地为汉献帝办丧事,如果说,年初因关羽之死而造成的悲凉之雾,还只是弥漫在汉中王府邸之内,那么这一次因汉献帝之“死”而制造出的哀悼气氛,则笼罩在刘备的文武百官们头顶上。这一年,对益州来说,真可谓“流泪之年”。
丧事热热闹闹地办到了年底。其间从北边不断传来的消息证实:汉献帝并未驾崩,而是被废黜为山阳公,送到洛阳东北二百里外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市东)去终老天年了(事实上,汉献帝又活了十四年才死)。但是,刘备似乎还没有下令终止治丧的意思。到了这时,终于有那些头脑敏捷之人,听懂刘备的“丧”外之音了。
主上想当皇帝,臣下自当效劳,何况这还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效劳的首要大事,是要为此大造舆论,证明主上当皇帝乃是天命攸归,神灵授意。在中国古代,制造这种¨贼吧Zei8。COM电子书 贼吧ZEi8。COm电子书 贼吧Zei8。COM电子书 贼吧Zei8。COM电子书¨舆论是有成规定法的。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做是“称说符瑞”。
所谓“称说符瑞”,即是寻找一些当时人们认为是预示皇帝将要出现的吉兆,以此证明一切出自天意。具体而言,“符”指“符谶”,“瑞”指“祥瑞”,二者并不相同。符谶是一种假托神造的预言性诗句,例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的符谶,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卯金”暗指繁体字的“刘”。魏文帝曹丕称帝的符谶,则是“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鬼、禾、女”合起来即是一个“魏”字。符谶多记在一些书中,这些书统称为“纬书”,以与五经之类的“经书”相提并论。至于祥瑞,则是指象征吉兆各种具体事物,而非抽象的文句。诸如天上凤凰飞,水中蛟龙起,地上醴泉涌,树上甘露降,等等,都算祥瑞之物。如果把自立为帝比为舞台上演戏,那么符瑞就犹如大幕拉开前的开场锣鼓。锣鼓一响,好戏就开场了。
冬去春归。以议郎刘豹为首的十二名官员,在此一元复始而万象更新之际,向汉中王刘备献上了第一通劝进表章。他们慎而重之地指出:在纬书《洛书》之中,早已有“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天度帝道备称皇”,“帝三建九会备”等文句;而上述文句中的“备”或“德”,正是大王的名讳。于是,符瑞中的“符”或“符谶”算是有了。接下来他们又提到了符瑞中的“瑞”或“祥瑞”,说是近年来“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又“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璇玑(即北斗七星)下来应之,此为异瑞”。最后,自然是期望刘备“应天顺天”,早登大宝。
这十二位识机者开了先风,其余的人岂甘落后?从此称说符瑞者如雨后春笋,接连不断,史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真是好不热闹也!
最后,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要员也加入进来。他们联名上书,说是最近在成都以南百里的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大江中,有黄龙出现,九日后乃隐去;又说关羽围襄樊时,有玉玺在汉水之中焕发光辉,以致“灵光彻天”。最后仍然敦促刘备速登帝位,上继两汉的帝统。
就在这沸沸扬扬之时,竟然有几个不识时务的角色,站出来唱反调。尚书令刘巴、司马费诗、主簿雍茂三人都上表刘备,请求暂缓称帝。他们认为:当初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相约,先破秦者为关中之王,其后刘邦率先破秦,到封王时却再三谦让,因而天下归心。如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将使天下人觉得大王胸怀不广,实在是使不得。
刘备览表,大为生气。刘巴位重名高,刘备对他手下留情,未加深责。名位较低的费诗、雍茂,马上就倒了大霉。前者被贬到边荒,后者则因莫须有的罪名丢掉脑袋。还有一些想率直陈言的人士,立时闭口不语。
反调无人再弹,舆论空前统一,照理说刘备就该登台就位了。不料此刻的他,却一再谦让起来,执意不肯登上九五之尊。群臣无奈,只得公推军师将军诸葛亮去劝说。
诸葛先生毕竟智商高出众人一大截,出言不凡,他对刘备说道:“昔日吴汉、耿弇等人敦劝世祖(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即帝位,世祖一再推让,此时耿纯进言道:‘天下英雄之所以一致促成此事者,还不是因为都想从中得到好处么?如果不从众议,士大夫即要各寻新主,何必要跟随主公不舍呢!’世祖认为耿纯之言深切之至,立即俯允。如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乃汉室之胄,继起为帝,是十分合适的事情。而士大夫吃苦耐劳追随大王者,也正如耿纯所言是有所期望的。”
这番话的高明之处,即是把刘备自己想当皇帝,变成是臣僚逼迫他当皇帝,而且这种逼迫的出发点很自然,很可理解,甚至还有祖宗皇帝的先例可循。至此,刘备终于被“说服”,同意称帝登基,以接续汉室的帝统。
主公开了金口,臣僚立即忙着筹备一切。修筑坛场,确定仪式,议定年号,选择吉日,书写文诰,制作冠服,建立宗庙,这一应准备工作足足费了将近两个月才全部完成。至此,告天即位这最关键的一幕就可以演出了。
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日丙午这一天的清晨,刘备薰香沐浴之后,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成都西北武担山南麓的即位坛场。在宽平的场地正中,耸起一座土坛。坛形正方,有阶八级。坛上中央设天地神位。天地位外又设赤、青、黄、白、黑五帝位。五帝位的外围又设日、月、北斗七星和上千诸神之位。坛场四周,数千精兵严加护卫,气象肃穆,令人一望而生敬畏之心。
巳时正,仪式正式开始。刘备身着汉中王冠服,缓步登坛就帝位。接着,文武百官鱼贯登坛,就陪同之位,君臣均背南向北而立。这时,君臣的正前方坛上,开始燃起一堆熊熊的柴火。浓黑的烟气缓缓上升,直达云天。在这天上人间相互沟通之际,刘备以虔敬的语调宣读告天文,文曰: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臣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分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上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祚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僚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大神,惟神尚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文告说,过去王莽篡位,光武帝奋起讨伐,重建汉朝。现今曹操、曹丕父子相继作逆,窃据皇位。部下都认为我应当站出来,兴复两位祖先相继开创的大业。我自感缺乏德泽,难以承当重任,但是考虑到广大民众的一致要求,于是在此吉日,登坛接受皇帝权位,希望天神保佑我汉家。
刘备把这篇由尚书令刘巴撰写的二百字告天文,念得抑扬顿挫,荡气回肠。坛场上下,万众安静,他的声音显得格外嘹亮。六十一岁的刘备,在数十年创业生涯中备受艰难困苦,为的就是这一天啊!读毕,刘备捧文上前,将其投入火中。片刻,写有文字的绢帛化作一缕青烟,腾空而去。至此,刘备的皇帝名义和权力,就得到皇天后土诸神上帝的承认和批准了。于是,刘备脱去九旒王冠,戴上十二旒的皇帝冠冕,身上的袍服亦随之更换。新皇帝在群臣的欢呼声中,再一次注视柴火烟气,这叫做“视燎成礼”。至此,燎祭告天的仪式结束,刘备成为至尊无上的皇帝。
新登基的皇帝,还有好多事要做,因为他不能只顾自己快乐,也得让其他人沾光高兴一番,吃独食是不行的。
首先是宣布大赦天下。凡犯死罪以下科条的罪犯,都可得到赦免,这是让老百姓沾光高兴。大赦之后又宣布更改年号,不用东汉献帝的“建安”,改用自己的“章武”了。章是彰显之意,所以“章武”者,既有发扬以武建国精神之意,又表示自己上继东汉之光武,一语双关。
其次是大置百官,封赏功臣,这是让部属们沾光高兴。诸葛亮任丞相,许靖任司徒,张飞任车骑将军并封西乡侯,马超任骠骑将军并封乡侯。其余众官,或加官,或晋爵,都有好处可得,真是皆大欢喜。
接下来开始让亲属们沾光高兴。刘备的祖宗先人,一律在新建的皇家宗庙中立神主牌位享受祭祀。五月,立吴夫人为皇后,刘禅为太子。六月,封皇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其余的宗亲,也有种种优待,无须细说。
就这样,前后忙碌了半年,才算把称帝大事办妥帖了。至此,东下复仇又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章武元年(221)七月,蜀汉皇帝刘备亲率大军五万以上,东下荆州。顿时,荆楚的长江一线战云密布。这正是:
刘郎先要当皇帝,然后兴兵大报仇。
要知道刘备此番倾国出征,能不能扫平孙吴报仇雪恨,请看下文分解。
二四 兵败夷陵
刘备刚一下达东征荆州的紧急动员令,即有不少臣僚上言劝阻。其中,以翊军将军赵云所阐述的理由最为正当,他说:“国贼本是曹操,而非孙权。如果我们先灭掉曹魏,孙权自会降服。现今曹操虽死,但是其子曹丕篡汉自立,我们应当利用人们对曹丕篡汉的不满情绪,早日出兵进占关中,控制黄河和渭水上游,讨伐凶逆。当地主张正义之人一定会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因此,不应当把曹魏放在一边,先和孙吴交战,战争一旦爆发,短时间内不能解决,这不是上策。”
这位“一身都是胆”的忠勇将军,常常要忍不住说几句理端辞切的真话。例如当初刘备刚刚得到益州,准备把成都城内的房屋和城外的土地,分赐给有功诸将。赵子龙立即反对这种掠夺百姓财产以自肥的作法,还以西汉大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用家为”这句名言告诫刘备。大概因为他爱说真话,所以在刘备称王、称帝这两次大封赏中,赵云竟然既未加官亦未晋爵,依然是攻破成都时就当上的翊军将军。后世人常常说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其实,就刘备所给的名位而论,赵子龙是其中最逊色者。关羽任前将军兼董督荆州事,张飞任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又封西乡侯,此二人的名位赵云自然望尘莫及。就是马超和黄忠这两位后来人,前者任骠骑将军并封乡侯,后者任后将军并封关内侯,也比赵云这个属于杂号将军的翊军将军要威风得多。赵子龙不以名位高下为意,依然直言如故,其品格与其勇敢,都属出类拔萃的第一流,然而后人仅知其武勇一端,实在遗憾之至!
不过,赵云等人的直谏,并未起到丝毫作用。须知刘备兴兵东下,除了想夺回荆楚战略要地外,还有一个更为要紧的目的,这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脸面。董督荆州的关羽,不仅是刘备手下的第一员大将,而且又是其义弟。关羽死于非命,刘备如果不能有所行动,无异于被人唾面而让其自干,确实丢人之至!要是换在以往东漂西荡的困穷之时,刘备或许还忍得下这口气。如今他已经位登九五之尊,君临天下,脸面问题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加之蜀汉在三国之中又是最小,小国之君往往更怕他国之人看不起。关于这一点,远在洛阳的魏国谋士刘晔,也大体料到了。魏文帝曹丕曾召集群臣推测刘备是否会东下复仇,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蜀国弱小,不敢出兵与孙吴一决雌雄,唯有刘晔认为不然,他说:“蜀虽弱小,但刘备一心想以威武自强,势必大举用兵以示国力有余。再说关羽与刘备的关系非同寻常,刘备若不能兴兵复仇,将显得不够情分。”
刘晔都看得出来的苗头,诸葛亮怎么会看不出来?因此,在刘备下达战斗命令的前后,这位蜀汉丞相并未出面谏阻。与其劝而无益,不如尽量为出征作些有益之事,大概是他的内心想法。
赵子龙既然反对东下,刘备也就不要他随军前住,而派他在后方镇守江州。此时的“五虎上将”,关羽和黄忠已经作古,马超则重病缠身,不能驰骋疆场,能够依靠的只有刘备的义弟张飞。此刻张飞正驻守在巴西郡的首府阆中(今四川阆中市),刘备即命令他率精兵万人沿阆水南下,到江州和自己会合。至于成都大本营,仍然交给诸葛亮镇守。
炎夏六月,酷热难当。刘备冒着溽暑完成了一切行军准备,正欲率领将士出发就道,不料从阆中传来紧急报告。刘备一看报告的署名者不是张飞而是张飞大营的都督,顿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情不自禁喃喃而语:“噫!飞死矣,飞死矣。”
结果确实如此。原来,车骑将军张飞,作战虽然勇猛异常,万军之中取敌酋首级直如探囊取物,但是其性急如火,对待部属态度粗暴。他与关羽的个性不同。关云长是厚待士兵而傲视士大夫,张飞则是尊敬士大夫而严厉对待士兵。刘备也经常告诫他说:“你刑杀过分,又经常鞭打侍从健儿,过后仍令他们跟随左右,这是取祸之道!”张飞听了依然行事如故。这一次,张飞接到命令前往讨伐孙吴。临出发前,帐下卫队将领张达、范强,因平素受责深怀不满,便伺机刺杀张飞,携其首级顺流而下,前往东吴向孙权邀功去了。这真是:五万精兵犹未动,一员虎将已归西!
张飞之死,不仅没有打消刘备东下的计划,反倒使他更加渴望与孙权一决雌雄。关羽的首级,是孙权手下将领割下来送到洛阳去的。张飞的首级,现今又被刺客割送到江东。两位义弟惨遭身首异处的下场,都与碧眼儿孙权直接相关,这双重血债此刻不讨,更待何时?
秋七月,暑热稍减。刘备亲提大军五万余众,离开成都,东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