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字乎?”
李通大笑道,“虽仅八字,足定乾坤,何须多言?”
刘秀放下心来,看来李通并不知道“刘秀当为天子”的大谶,他的秘密仍然安全。
动机既明,刘秀这才开始认真考虑李通的提议。然而,双方毕竟是第一次见面,彼此并不熟悉,再加上刘縯杀申屠臣的一段仇怨横亘当中,使得双方只能保持戒心,慢慢接近。尤其是合谋造反,一旦所遇非人,遭对方检举告发,结果只能是哭也无处哭,葬也无地葬。
好有一比,刘秀和李通的关系仿佛嫖客与小姐,虽然明知合作可以双赢,但又都担心对方不干不净。不过话说回来,担心归担心,但在达成生意的愿望上,小姐无疑比嫖客急切。具体到合作谋反上,则是李通比刘秀急切。
李通也曾在新朝作过官,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仕途前景颇为看好。但正因为信了“刘氏复兴,李氏为辅”之谶,便抛下大好前程不要,辞官归家,开始酝酿造反。如今,整个李家的年轻人都已被他煽动起来,造反之事有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刘秀也正是看穿此节,于是抛出心中最后一个疑问,不怕李通不答。刘秀问道:“倘若起兵,而宗卿师人在长安,当如之何?”言外之意便是:你在宛城造反,而你老爸人在长安,被王莽攥在手心,难道你为了造反连老爸的性命都可以不管?叫我如何相信?
李通料到刘秀必有此问,答道:“某自有安排。”当下将他如何营救其父的计划细细道来。
刘秀听完大喜,道,“李兄谋虑深远,胸中必早有起兵之策,愿闻其详。”
日期:2009…1…12:13:17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48
反策
李通大喜道,“如此说来,文叔是应承了?”
刘秀点了点头,幅度虽然不大,但份量心中自知。他是在代表长兄刘縯点头,代表刘家的宾客点头,代表舂陵刘氏点头。
起兵造反,夺回高祖刘邦的天下,这是刘縯一直想要的,也是刘秀想要却又犹豫到底该不该要的。刘秀此次拍板,并非是选择咖啡或茶那般无伤大雅,他选择的是生存或者毁灭。此头一点,便再无退路,只能担当到底,绝不可能造反造到一半,突然说,得,我不造反了,造反不好玩,造反没前途,王莽,行个礼,握握手,咱们还是好朋友。
见刘秀点头,李通一脸解脱,道,“通早有与刘氏合兵之意,可惜一直不得时机。我家兄弟皆言当专程至舂陵一行,与伯升当面商议,以为定夺。适逢文叔来宛,同在一城,刘氏之事,文叔也能作主。文叔之诺,便是伯升之诺。”
得李通如此看重,刘秀心中惶恐不安,在外人面前,他必须维持长兄刘縯的权威,道,“秀素知家兄之志,故斗胆应承。刘氏之事,自然悉数决于家兄。”
李通意味深长地看了刘秀一眼,似乎明白刘秀的苦心,于是切入主题,道,“既然文叔应承,便由李家在宛城发兵,得此重镇,南阳可定。阁下兄弟于舂陵举兵相应,期间联络四方豪杰,一时并起,以为燎原之势。”
刘秀问道,“李兄如何取宛?”
李通笑道,“通自有策,已与南阳府掾史张顺等人连谋,届时里应外合,取宛不在话下。”
刘秀再问,“何时发动?”
李通答道,“凡兵欲急、疾、捷、先,一旦准备妥当;立刻发动。”
李通之语豪且壮,刘秀听罢,非但不予鼓掌,反而报以沉默。李通见刘秀面有难色,因问道,“文叔有何高见?”
刘秀答道,“我等起兵,与流民不同。流民作乱,乃是迫于饥寒,但求活路,故择日不如撞日。我等无饥寒之虑,大可相时而动,择机乃发,故而撞日不如择日。”
“依文叔之意,以何时为佳?”
“一忍可以支百勇,必待秋熟。”
秋日起兵,有诸般利好:百姓得缴纳各种苛捐杂税,被剥夺劳动果实,心正怨恨;农活已罢,民多空闲,容易招兵;田地刚刚收割,粮草易于筹备。为我们所熟知的秋收起义,其道理也大致如是,与刘秀可谓是不谋而合。
事物也许外表复杂,而内核却往往简单,凡大智慧者,无不一眼击溃表象,直视内核。是以西人语:Greatmindthinkalike,中文云:英雄所见略同。
譬如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灵智上人,武功也算花哨,命门只在脖子。几大高手对付他的招数,便都是直奔命门。周伯通出马,拎他脖子,黄药师出马,也是拎他脖子,欧阳锋出马,还是拎他脖子。(据记忆,未必确。手头无书,第几章第几节?)
李通一点即通,当下依允,见刘秀还是面有难色,于是又问。
刘秀再道,“取宛不须力战。”
李通奇道,“倘不力战,计将安出?”
刘秀道,“擒贼先擒王。立秋之日,各地壮丁会宛城,都试练兵,南阳太守、都尉皆亲临校场。趁此日,就地劫持二人,号令大众,莫敢不从,宛城不取自得也。”
依刘秀之策,捉了官,缴了印,取了城,得了兵,省了劲,安了心。李通以掌拍床,床板断裂有声,道,“此计大妙。”
刘秀不为所动,冷冷道,“惟有一事不妙。”
李通惊问,“何事?”
刘秀道,“只怕提前泄密。”
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而刘秀入李府,见李家兄弟公然谈论造反,毫无顾忌,早有此担心,故而对李通特加提醒。
李通笑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文叔所虑甚是。通将效昭候独寝,恐梦言而使人知今日所谋也。”
李通言毕,和刘秀相视大笑。笑完,李通见刘秀仍是面有难色,不得已,只得不耻再问。
刘秀心知,对外的起兵谋划已经初步确定,接下来,该轮到内部谈判了。有些话,必须现在就先行说明,不管这话有多难听,说出来多伤感情。
刘秀沉吟片刻,从容言道,“我等起兵,与流民不同,乃诛王莽、兴汉室、志在天下也。无论宛城,无论舂陵,不过天下之一隅。在南阳,单凭人缘人脉人情,不难克定。但你永不可能认识天下所有的人,欲得天下,务在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我等应谶而起,理当顺天,从民所欲。今民心思汉,我等起兵,当以刘氏为号,以汉军自称,惟其如此,方可名正而言顺,居高而声远。”
刘秀的意思很明白,造反不是结婚,没什么所谓的婚前财产公证,一旦造反,便必须用刘氏之名,以刘氏为主,军队是刘氏的军队,领导也是刘氏的领导。
要说那时候人还就是实诚,李通从来就没太大野心,也没打算称王称霸,他之所以造反,全因为信了他老爸传给他的那句“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谶。在他看来,他就是注定了辅佐刘氏的命,没什么好争好不平衡的。
李通于是肃容道,“谶文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天意如此,李通岂敢逆天!主从之势,今日即定,愿听文叔号令。”
刘秀道,“秀不才,刘氏自有长子伯升。”
李通改口道,“愿听伯升号令。”
刘秀闻言下拜,李通急忙搀扶,问道,“文叔为何行此大礼?”
刘秀挣扎不从,道,“此拜李兄,为刘氏而拜,为汉室而拜,请李兄受礼。”
李通无奈,只得受礼。刘李二家既已结盟,于是设坛,刘秀居中,李氏兄弟四围,歃血为誓:
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共复汉室,永不相负!
没有电闪雷鸣,没有阴风阵阵,没有鬼神号哭,没有小儿夜惊。山照样有棱角,海依旧很深沉,一切在暗室内悄然发生。光芒闪耀在这些年轻人的脸庞,未来在他们眼眸中憧憬。
王维《西施咏》有句:“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此刻的这些年轻人,起誓立盟,要结伴同行。而在不久的将来,却各自离分,境况迥异,既有反目成仇,也有阴谋背叛;既有生死两隔,也有美梦成真。
然而,此时的他们,对此并不知情,他们将执拗地前进,欲以青春的热血,见证未知的命运。对于这些演技派而言,人生本来就不需要什么剧本。
重要的是,新年快乐!
第43节
日期:2009…1…423:31:37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50
悲惨世界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地皇三年八月,长安这座当时地球上最伟大的都城,生机黯然,满目凄凉,仿佛一夜之间,便时光倒流,回到了史前的大黑暗时代。从东方飞来的蝗虫,几乎无穷无尽,持续袭击着这座都城,遮天蔽日,难见光亮。蝗虫所到之处,啃噬咀嚼,洗劫了贫民的口粮,掠夺着穷人的家当,庄稼化为乌有,牲畜惟余白骨;
可怜无数山,西北往长安。跟随蝗虫而来的,是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数十万饥饿流民。他们抛弃了世代厮守的乡土,怀着最后一线希望,跋山涉水,抵达帝国的都城。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如果全天下人都在饿肚子,至少皇帝那里总还是有东西可吃。至于长安有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们并不知道。就算有足够的食物,皇帝会慷慨赐予吗?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否则也绝不敢来麻烦皇帝和朝廷。如果皇帝赏赐食物,那么就吃;如果皇帝不肯赏赐食物,那么就死。死在长安也好,死在天子脚下,至少可以让皇帝知道,他们是被活活饿死,至少可以让皇帝看看,他们在死前又过的是怎样的日子!
他们将用他们温顺的死亡,作沉默的反抗。
面对大规模流民涌入长安这样的突发事件,王莽其实早有预案。王莽颁布过五均政策,当粮食价格处于低位时,由国家从市场购买粮食,作为储备,一旦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则抛售储备,以平抑粮价。
此时,中央政府拥有的粮食储备,正好派上用场。王莽于是命宦官王业为养赡官,责成其开仓放粮,赈济流民。
苏辙论贪刻之吏有云:“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邱山之取;上有滂沛之泽,则下有涓滴之施。”王业正是这样的贪刻之吏,伙同手下小吏克扣公粮,中饱私囊,大发国难之财。
有大臣上书,称养赡无效,长安城中饥馑依旧。王莽大怒,责问王业。王业答道,“陛下不必多虑,所谓饥馑者,皆流民也。”王莽斥道,“天子无外,流民也是朕之子民,何得使其饥饿?”
王业匍匐汗下,唯恐贪污败露,谎称流民都已安置妥当,并从市场买来粱饭肉羹,持示王莽,道,“居民日常饮食,皆如此。”王莽信以为真,嗯,有荤有素,有粗有细,既健康,又营养。于是大喜,对王业大加褒奖。
是的,王莽再次一厢情愿地高估了百姓的生活水准,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业只是象征性地发放了些许粮食,导致的结果便是流民十有七八被活活饿死。以流民总数五十万人计,则饿死者当在四十万人上下。饿死四十万人是什么概念?因为不曾亲见,只能说毫无概念,因为你根本无法想像。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虽是战争行为,却也因此背负了千古骂名。而在长安活活饿死的这四十万人,却并非因为战争,纯属帝国官吏的腐败和不作为。这四十万死者,只是帝国惨剧中的一幕而已,在帝国的其他地方,更多的人正在死去,而且同样是因为缺乏最起码的食物。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而在这样的乱世,孟老夫子笔下的君子看起来更像是伪君子。流民们为了生存下去,且莫说是禽兽,就算是人,也开始被杀死充作食物。他们已经将生活的目标削减到最低限度,他们不需要快乐,不需要爱情,不需要带薪假期,不需要国外旅游,他们只需要吃饭,哪怕只是半饱也好。
那些侥幸没被饿死而且也不愿吃人的流民,每日在官兵的监督之下进入长安城,排队领取限量供应的菜汤或稀粥。他们在队伍中安静地等着,也不知道轮到自己时,菜汤稀粥是否还有。而在等待的过程中,也许就有人忽然跌倒,头一歪,睡了过去,再也不会醒来。其他的人,只能相对无言,心内饮泣,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人会不会就是自己。
我们所谈论的,并非一朵花的凋谢,并非一滴水的湮灭,而是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饥饿中凄凉地死去。陆游有诗云:储泪一升悲世事。此情此景之下,这句话是多么的小资!面对如此惨剧,即便以东海为双眼,以长江为泪腺,其悲又如何能够?
在流民入城的队伍之中,有两个并不起眼的人,其中一人将另一人背于背上。他们混进长安城后,便离开了流民的大队伍,直奔宗卿师李守府上,用力捶门。老仆人袁九开门一看,原来是两个流民,拿棒来打,边打边叱道,滚。那人迎棒而跪,泪如泉涌,大叫道,“九叔,别打了,是我呀,袁安。”
袁九定睛端详,果然是自己的侄子袁安,大惊,连忙让进,又问背上背的是谁。袁安并不回答,只是大声催促,赶紧带我去见老爷。
袁九见袁安从故乡宛城千里而来,必是有要紧之事,不敢怠慢,立即将袁安领入。袁安见到老爷李守,放下背上之人,叩头流血。
李守身长九尺,合今两米零九,高大威猛,容貌绝异,居家如官廷,最为看重礼节。李守坦然接受着袁安的跪拜,又见袁安背来那人瘫软在地,头带罩帽,看不清面目,便问是谁。
袁安答道,“是李季少爷。”
李季,乃是李通从兄之子,李守的侄孙。李守闻言大怒,道,“大胆李季,见了老夫,为何不行礼?”
袁安大哭道,“老爷可怪不得李季少爷。”
李守怒目而视,道,“见尊者而无礼节,为何怪不得?”
袁安道,“李季少爷已经死了。”说完伏地痛哭,不能自胜。
第44节
日期:2009…1…81:24:31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51
曲折
信息时代的悲哀在于,太多的信息泛滥成灾,让人应接不暇,看来看去,似乎每条信息都挺重要,但再仔细一想,又似乎每条信息其实都和自己没啥关系。这也就决定了信息时代的特征:Shortmemory。
且说李守经过巨大的心理挣扎,终于还是上了一道奏章,向王莽自首请罪。正逢帝国动荡之时,大事比比皆是,海量奏章涌向王莽的案头,形成信息堵塞。王莽不可能一一浏览,只能挑最为紧急的批阅。李守的奏章,就这么被积压下来,连呈给王莽过目的资格都没有。世事便是如此,在你看来或许性命攸关,在别人眼中却根本不值一提。
由于信息并不对称,李守虽然上了奏章,却并不知道王莽没看。他见奏章已呈上数日,王莽却连一点反应也没有,不由得惴惴不安,度日如年。想改主意逃出长安,又怕王莽迟迟不表态,正是意在引蛇出洞,于是越发不敢。
而在宛城这边,刘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李家并非尽是袁安这样的义仆,李家也有奸仆,见卖主可以求荣,便向官府告了李通的密。南阳太守甄阜大喜,马上下令抓捕。李通和李松等人侥幸逃脱,而其余兄弟、门宗共六十四人,则落入了官府手中。
甄阜紧急上奏朝廷,王莽闻之大怒,将李守投入牢狱。黄显为死党开脱道:“李守闻子无状,不敢逃亡,早已上书自首,归命宫阙。”王莽怒道,“李守何曾上书?”黄显道,“一查便知。”王莽这一查,还真有,心情大悦,赦免李守无罪。
黄显趁热打铁道,“臣愿押解李守,俱至宛城,晓说李通来降。如不得成功,臣必令李守北向刎首,以谢陛下大恩。”王莽可不傻,让你们二人回宛城劝降李通,估计就一去不回了,于是道,再理会。
很快,甄阜又给王莽上了第二道奏章,云:在李府发现大量兵器粮饷,李通和诸兄弟畏罪逃亡,不知去向。王莽再次大怒,下令捕杀李守及其在长安的家眷,一个不留。
此时的王莽,已经顾不得自首免罪的惯例,他又新立了规矩:一个都不宽恕。当年刘崇和刘快的谋反,只是孤立事件,王莽政权稳固,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能够表现出容忍和大度。今非昔比,帝国上下反贼如麻,王莽的安全感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迷信以牙还牙、以暴治暴,是以必杀李守以立威。由此也可见出,在帝王独裁之时,判例法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朕即法律,帝王的个人喜怒,随时都会改变法律的适用尺度。
黄显自恃辩才,劝谏王莽,想要救回李守一家性命。王莽耐心听完,叹了口气,道,“那就连你一起杀吧。”
长安开了杀戒,宛城自然见样学样。甄阜将李通兄弟、门宗共六十四人押入宛市,当着无数市民的面,一一诛杀,然后焚尸示众,命官吏持残尸晓谕南阳各地:敢有犯上作乱者,视此。
事后看来,这次泄密事件的影响极其深远。李通未能顺利造反,使得刘秀企图劫持南阳太守和都尉进而夺取宛城的计划彻底落空,刘秀的天子之路也因此平添无数曲折。而且由于少了李通的部队,使刘縯和刘秀的实力大受损失。刘縯日后起兵,不得不倚重流民组成的军队,从而一步步地稀释自己在造反事业中的股份,控制权随之慢慢丧失,最终落得悲剧收场。
日期:2009…1…91:49:56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52
动员
时钟再拨回到七月,刘秀和李通合谋既定,于是分头行动,李通自在宛城准备,刘秀则倾尽所有,购置兵甲弓弩,秘密潜回舂陵。李轶作为李家代表,一路随行。
此时荆州地区的形势又起了新变化:
规模一度达到近六万人的绿林军,突遭大瘟疫,半数病死,幸存者则人人自危。绿林山已然不能再作为根据地,必须放弃。然而何去何从,众首领意见不一,谁也不肯服谁,最后干脆决定散伙,一分为二,各谋出路。王常、成丹等率部西入南郡,改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及其支党朱鲔、张卬等北入南阳,改号“新市兵”,皆自称将军。在南阳平林,又有陈牧、廖湛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跟风响应。
后起的平林兵规模虽然不大,但其中有一人却值得注意,那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刘玄刘圣公,他本在平林逃亡,这时也投奔到平林兵中,担任安集掾,是一名负责安抚工作的中层干部。
南阳多年不见刀兵,一夜之间便突然冒出两支军队——新市兵和平林兵,那些一直持观望态度的豪门大族,预感到南阳必将步他郡后尘,陷入乱局当中,于是蠢蠢欲动,筹划着如何乱中获利。
刘縯在舂陵,已经将起兵提上日程,但感觉把握尚不够大,是以犹豫未发。正好刘秀从宛城返回,不仅带回大批军备,更带回和李通联合起兵的完美计划,刘縯大喜,心中笃定下来。
如果说原来刘縯的起兵把握只有三分,刘秀这一回,则把握已有了七分。然而,七分犹嫌未足,刘縯又遍洒英雄帖,广邀南阳各地豪杰。由于刘縯的巨大声望,豪杰们召之即来。刘縯置酒高会,席间举杯,慷慨言道,“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乃天亡王莽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豪杰酒后,胆气大壮,齐声应诺。于是约定都试之日,同时举兵,诸豪杰各回其县准备。
刘縯志得意满,把握已有了十分。从账面上看,他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只等都试之日一到,各地同时举兵,不出三天,便可控制南阳全境。既得南阳,则天下可望。
无奈,李通灭门案一出,南阳震骇,人心惶惶。刘縯担心豪杰变卦,于是派宾客到各县重申前意,要坚持起兵不动摇。然而,豪杰们见已经惊动官府,知道官府必然有备,不敢再轻举妄动,纷纷推辞,借口千奇百怪:这个老母生病,那个媳妇有孕,这边儿子忤逆,那边闺女偷人。总之一句话,咱这几天不是很方便,要不你刘縯先上得了。
眼看外援泡汤,刘縯的大本营又跟着出了问题。本来早已约定的刘氏子弟,见了李通一家惨烈的死状,也都吓得打起了退堂鼓,不愿再和刘縯惹上关系,躲的躲,逃的逃,皆道,“伯升杀我!”说什么也不肯应召。
物之不齐;性也。同根之枝,有粗有细,同枝之叶,有荣有枯。这些刘氏子弟,虽然和刘縯同一祖宗,但想法却大不相同,造反虽然回报高,但风险更高,反正现在小日子过得颇是滋润,小富即安,何必胡闹。
一时间,形势急转直下。已经失去了外援,如果再失去宗族,那便意味着彻底完蛋。刘縯莫知所出,气得直想骂祖宗,但再一想,大家都姓刘,都是同一个祖宗,骂他们就等于骂自己,只好悻悻闭嘴。刘秀大笑,道,“兄长勿急,我有一计,必使宗族来集。”
第45节
日期:2009…1…121:37:14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53
百戏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舂陵城内渐有灯火燃起,晚饭摆出。刘秀打马,在城中来回狂奔,一路高呼:“消了夜,一家一个,到宗庙看百戏。”一群小儿闻声而出,跟在刘秀马后,一边跑着摔倒,一边尖叫嬉闹。
刘氏宗庙前的高台之上,环布烛火,亮如白昼。小孩最先赶到,接着便是妇人。而那些躲藏起来的刘氏子弟,也如幽灵般纷纷现身,偷摸着前来,既然刘秀花钱白请看戏,岂有不看之理。况且,对这些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