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黄昏-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中都(今山东汶上)。此时,有的将领认为,虽然传言汴州空虚,但不知情报是真是假,主张稳妥用兵,先向东进攻,再寻机而动。康延寿则极力主张迅速发兵汴州,李嗣源也主张昼夜奔袭,趁梁军未知内情时先夺下汴州。唐军士气高昂,初四傍晚时分,李嗣源便奉命率军快速出击,趁夜急进。第二天,李存勖率部紧随跟进。在初七这天,唐军骑兵围攻曹州(今山东定陶西),梁军守将毫无防备,只得投降。兵不血刃占领曹州之后,唐军马不停蹄继续向西飞弛前进,直逼汴州。

朱友贞自杀

朱友贞得到曹州失陷的消息后,惊慌不已,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众人无计可施。朱友贞日夜痛哭流涕,不知如何是好,召来老臣敬翔询问退敌之策,敬翔数落一番他用人过失后,说纵使张良再生也无法挽回败局了,抱定殉国的决心别他而去。

朱友贞的臣子纷纷逃离,连传国玉玺也被部下盗走,守兵不少人开了小差,众叛亲离。朱友贞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初八,他对身旁的都指挥使皇甫麟说:“姓李的是我们梁朝的世仇,我不能投降他们,与其等着让他们来杀,还不如你先将我杀了吧。”皇甫麟忙说:“臣下只能替陛下效命,怎么能动手伤害陛下呢!”朱友贞说:“你不肯杀我,难道是准备将我出卖给姓李的吗?”皇甫麟拔出佩剑,想自杀以明心迹。朱友贞说:“我和你一起死!”说着,握住皇甫麟手中的剑柄,横剑往自己颈项一挥,血流如注,倒地死去。皇甫麟也哭着自刎而死。

初九早晨,李嗣源的骑兵到达汴州城下,守军开门献城投降。同一天,李存勖也率兵赶到,从西门领兵进城,后梁灭亡了。

虚待斋曰

朱温所建的后梁至此被后唐灭掉,前后共17年时间,其间与后唐的战争断断续续,最后败在后唐之手。李存勖奇袭汴州的计划,从最初商定到全部实施,前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著名战例。唐军取胜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准确无误的情报及据此制定的正确作战计划,二是李存勖的坚定决心与果断性格。他充分地发挥了唐军骑兵善于快速机动擅长远途奔袭的特点,中途不分散兵力固守一地,更不过多逗留,昼夜兼程抓住战机,一举获得成功。

我曾当兵12年,又姓李,所以对李存勖的这个大胜仗,有异常深刻的印象,可惜本书不能多写。 


后唐末帝李从珂:哭来的皇帝

李存勖灭了后梁后,宣称他是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取消晋王称号,改称皇帝,被称为后唐,定都洛阳。之前他已灭掉桀燕,之后他臣服了岐国,灭亡了前蜀。一连串辉煌的军事胜利,使其他各国震恐,先后向后唐政府进贡,都以为新的大一统不可避免地即将实现。

然而,李存勖只是一个骁勇的战将,不是政治领袖,他没有治理这个迅速膨胀国家的能力。他喜爱戏剧,每天在宫中忙着看戏,只信任戏剧演员和宦官。大臣和将领们必须透过这两种人,才能使李存勖批准他们的请求。他又喜欢打猎,当时中原连年大旱,士卒民众大批饿死。可是李存勖夫妇却毫不在意,游猎享乐如故,终于在同光四年(926),大将李嗣源在邺都(今河北大名)叛变,直逼洛阳。李存勖被流箭射中,全族被屠。

李嗣源继承了李存勖的帝位,他死后,由他的儿子李从厚继承。应顺二年(934),李从厚下令调他的义兄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到太原当河东战区节度使。这种职务上的调动,在当时往往是一种屠杀陷阱,被调动的将领一旦离开据点,失去自卫力量,在中途就可能被杀。李从珂拒绝接受,被逼造反。

一哭得帝位

李从珂原来姓王,出生于平山(今河北平山),小名阿三。李嗣源在跟随李存勖出兵征讨时路过平山,遇到李从珂的母亲魏氏,就将她母子一起掠走了。后将李从珂收为义子。李从珂长大之后,才貌雄伟,骁勇善战,李嗣源更加喜爱。跟从李嗣源出征打仗时,他勇猛善战,名震三军。连李存勖也说:“阿三像我一样敢于死战啊。”

有一次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交战,在梁军退却时,李从珂竟然领十几名骑兵混在敌人当中,等抵达敌人的营寨大门时,李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然后用斧头砍下敌人的了望杆从容回到自己营寨。

在父亲李嗣源继位称帝后,李从珂和朝臣安重诲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安重诲几次要制裁他,加害他,幸好父亲明智,极力保护,这才幸免。等安重诲被李嗣源赐死后,李从珂才放心出来,先任左卫大将军,后又进位太尉,到凤翔任节度使,其后封为潞王。

李嗣源死后,闵帝李从厚继位,他本人优柔寡断,重用朱弘昭和冯斌二人掌握朝廷大权。这两个人一无威望,二无才干,只知道排挤异己,众人敢怒不敢言。朱、冯二人将李从珂视为最大的威胁,想尽办法要除掉他。李从珂也对他们有了戒备,经常称病,不去朝廷。而闵帝也怕李从珂威胁自己的皇位,采取措施抑制李从珂。先是将李从珂在京的儿子李重吉贬出京城,到边远的亳州(今安徽亳县)任团练使,又将李从珂一个当尼姑的女儿李惠明召入宫中做了人质。然后听从了朱、冯的计谋,让洋王李从璋做凤翔节度使,取代李从珂,让李从珂到河东任节度使。

当天夜里,被逼无奈的李从珂让人起草了檄文散发到各地,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请求各节度使共同出兵攻打首都洛阳,杀掉朱弘昭等人。李从厚命王思同领兵来讨伐,王思同集结各路兵马围攻凤翔城。凤翔城本来就不是什么重镇,城墙很低,外面的护城河也很窄,水也浅,无法固守。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击下,东西关的小城先后失守,李从珂的部属伤亡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难保,李从珂站在城头上,焦急万分,恨自己没有早点防备,以致今天要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望着城下的攻城将士们,李从珂猛然间眼前一亮,原来城下的将领竟有许多是他以前的部下。李从珂三下五除二,就将上身的衣服脱掉,露出身上的一个个伤疤,然后站到了城墙上放声大哭。在生死关头,李从珂哭得声泪俱下,哽咽着说:“我不到二十岁就跟随先帝出征,四处奔走,出生入死,毫无怨言,创伤遍身都是,你们大家和我一同跟随先帝四处征战的也很多,也为国家社稷的复兴立下了功劳。而现在朝廷却由奸臣当政,对我妄加猜测陷害,你们大家都知道我,了解我,我以前对你们如何,你们心里也清楚,为什么还要被奸臣利用,替他们杀自己的朋友呢?朝廷听信谗言,说我谋反,要致我于死地,你们又怎么忍心骨肉相残,不肯救一救我呢?我有什么罪啊?今天竟落到这个地步。”

城下的将士被他感动了,有的也伤心得落下泪来。将领中有个羽林指挥使杨思权曾在李从珂的手下任职,交情也很好,他对大家大声说:“大相公乃我主也!”众将士也齐声应和。杨思权又拿出一张纸对李从珂说:“希望大王在攻克京城后最好任命我为节度使,不要给防御使或团练使。”李从珂立即在纸上写下让他做节度使的字样,杨思权于是领兵从西门进入城中,听候李从珂调遣。听到西门归附的消息,指挥攻打东门的都指挥使尹晖也率军从东门而入,归附李从珂。归附的将士接连不断,外面攻城的其他部队都被击退了。为答谢众将士救难之恩,李从珂又在城中征集财物赏赐他们。

李从珂哭计成功,马上领兵杀出凤翔城,王思同的兵马不堪一击,被李从珂打败。李从厚听说李从珂将要杀到,匆匆逃离京城,想去魏州,但大臣们谁也不肯同行,只有五十名侍卫跟随左右。半路上遇到了姐夫石敬瑭,石敬瑭不愿意救这个大势已去的小舅子,李从厚的一个亲随由于不满石敬瑭的势利行为,抽刀要杀石敬瑭,结果被石敬瑭的侍卫杀死,石敬瑭索性将李从厚的侍卫全部杀死,对李从厚还算手下留情,将他幽禁起来,后来李从珂称帝了,才杀掉他。

不要脸莫过石敬瑭

李从珂即位后,重用刘延朗,而这个人却只知专权受贿,其他的左右重臣也是一些平庸之辈,最出名的是中书侍郎平章事马裔孙,虽然无能却喜欢独断,只知署名不懂其他,加上又极少会见宾客,所以得了个外号叫“三不开”,即口不开、印不开、门不开。武将们也想和李从珂一样通过兵变弄个皇帝当当,没人愿为他卖命。

对李从珂来说,最大的威胁是姐夫石敬瑭。李从珂曾召集大臣商议对付石敬瑭的计策,有人建议送还契丹被俘的将士,然后与之和亲,再每年给他们十万缗钱,就有可能将契丹拉过来,避免契丹和石敬瑭结盟,因为石敬瑭和契丹也曾交战,所以这个办法还是可行的。

李从珂觉得有道理,想派人去契丹谈判,但是翰林直学士薛文遇反对,认为契丹贪心不讲信用,昔日和李克用结盟后又背叛就是先例。李从珂犹豫之后没有再实行,作为当政者,李从珂缺乏判断力,并非大臣中没有好主意,而是他自己不会择其善者而用之。

清泰三年(936),李从珂犯了与李从厚当年同样的错误,下令调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到郓州(今山东东平)当天平节度使,石敬瑭不接受命令,起兵叛变。李从珂派了几万人马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石敬瑭抵挡不了,晋阳十分危急。有个谋士桑维翰给他出主意,要他向契丹人讨救兵。

当时的契丹国主是耶律德光。桑维翰帮石敬瑭起草了一封求救信给耶律德光,表示愿意拜契丹国主做父亲,并且答应在打退李从珂之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都在今长城以南,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土地献给契丹。

当时石敬瑭已经47岁,耶律德光只有36岁,儿子比父亲大11岁,实在是说不过去。部将刘知远说:“您向契丹求救,称臣还说得过去,拜他做父亲未免过分。再说,答应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宝也就行了,不该割让土地。”石敬瑭哪肯听刘知远的劝阻,急急忙忙派桑维翰带了这些卖国条件去见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本来想向南扩张土地,听到石敬瑭提出这样优厚的条件,喜出望外,立刻派出五万精锐骑兵去救晋阳。石敬瑭从晋阳城出兵夹击,把李从珂打得大败。

耶律德光来到晋阳,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称做父亲,还请教契丹兵为什么这样快就能打败李从珂。耶律德光得意洋洋地吹了一通,石敬瑭马上表示十分钦佩,捧得耶律德光满心欢喜。

耶律德光经过一番观察,觉得石敬瑭的确是死心塌地投靠他,就对石敬瑭说:“我奔波三千里,来救你们,总算有个收获。我看你的外貌和气度,够得上做个中原的主人,就封你做皇帝吧!”

石敬瑭还假惺惺推辞,经部下一劝说,就高兴地接受了。石敬瑭称帝后,立刻按照原来答应的条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无能无奈终自焚

石敬瑭依靠契丹的支持,带兵南下攻打洛阳。李从珂接连打了几个败仗,被契丹的声势吓破了胆,意志消沉,成天边喝酒边哭泣,等待灭亡,哪儿还有反抗的勇气。到最后,在大臣的劝说下他勉强亲征,走到半路,又有人劝他从速用兵,他吓得不让人提石敬瑭的名字,说:“你们不要说石郎,使我心胆堕地。”

自己无能,将领中又有不少人心怀异志,纷纷投降石敬瑭。李从珂只得逃回洛阳,更是悲观得无计可施。等到石敬瑭逼近洛阳,李从珂和皇族一块自焚于玄武楼。石敬瑭对他还算有点人情味,把李从珂的骨灰入殓,葬入李嗣源的陵墓中。

虚待斋曰

李从珂论勇敢是超乎寻常,但论智谋以及治国之道,却是个门外汉,顺势之时他勇猛无敌,竟敢到敌人鼻子底下砍倒了望杆扛回来,但最后败势已定时又吓得不让人提石敬瑭的名字。看来,让他做个武将还能杀敌立功,让他做皇帝实在难为他了,知道如此,当初又何必大哭得那个帝位呢,战死于乱军之中和自焚没什么区别?

李从珂这个皇帝,成得好笑,败得也好笑。打不赢就哭,有点像耍无赖,但碰到石敬瑭这么不要脸的人,再会耍无赖也没用。 


后周恭帝柴宗训:天下被人夺去

虚待斋解密:

“陈桥兵变”被好多人当作历史疑案,在我看来却是没有什么可疑的,完全是赵匡胤故意制造的不流血政变。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多半是赵匡胤集团故意散布的谣言,目的就是让赵匡胤能把部队带出去。如果不带出去,在京城直接动手,必然兵戎相见,要死很多人,而把兵带出去,掌握在赵匡胤手里,京城空虚,想篡位就容易了。也不必带太远,否则回来还要多跑路,就在陈桥刚刚好,在那里导演一出“拥戴”戏,就可以开回去了。

赵匡胤这个人,我是非常喜欢的,可以说是中国皇帝中最喜欢的。他是个没啥文化的武夫,但见识却超过所有的文人。他从一名不文的流浪汉到当上皇帝,只用了10年时间,即位的时候不过33岁,实在是太神奇了。古今中外还有爬得比他更快的人吗?我是想不到。

赵匡胤非常仁慈,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君主,都养起来。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则阴险毒辣,毒死了好多人。赵匡胤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

赵匡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尊重知识分子。他给子孙规定“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都免死,使两宋出了许许多多的“相”,而很少出“将”,数得着的“将”,只有狄青、宗泽、岳飞等几个人,而“相”就太多了,从赵普开始,名头大的就有王旦、吕蒙正、寇准、吕夷简、包拯、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名头稍小一点的更是数都数不过来。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也是最民主的朝代。

最关键的是,赵匡胤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在他之前,五代政治极不稳定,将领动不动就篡位夺权,杀得稀里哗啦,而他之后,中国再也出不了臣子夺权篡位的事情了。个中玄妙……再讲下去有点喧宾夺主,本节毕竟说的是后周,就到此打住,给读者留个悬念往下看吧。

后晋灭亡契丹又撤走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率军进入开封,在政治真空中宣布建后汉帝国。他只当了1年皇帝就逝世,由他18岁的儿子刘承祐继位。乾佑三年(950),刘承祐诬陷大臣和将领们谋反,将他们全部杀掉。邺都留守郭威恰恰不在开封而在邺都,幸而漏网,但全家仍被屠杀。于是郭威起兵,攻陷开封,刘承祐被乱兵砍死。后汉存在仅仅4年,第二年(951),郭威即位,建立后周。

郭威称帝1年后就病逝,养子柴荣即位。他是五代少有的英明君主,大败北汉,进攻南唐,攻击辽国,将燕云十六州夺回两州,又连陷三关,正当乘胜追击之时,却突然病倒,只好撤退。回到开封,即行逝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帝位,就是恭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跟他的部下,阴谋策划向这位7岁小孩夺取政权。

出身将门的流浪汉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五代初曾率五百骑兵援助后唐庄宗李存勖,把后梁朱温的军队杀了个落花流水,为建立后唐立下赫赫战功,李存勖很喜爱他,让他留典禁军。后唐天成二年(927),赵弘殷之妻杜夫人,在洛阳夹马营分娩,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赵家在赵匡胤长大的这十几年中,一步步衰落下来。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宠爱的战将,自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他开始受到冷落。可以说,赵匡胤的青少年时代,是随着父亲走南闯北打工卖艺度过的,从小就看尽了世间的眉高眼低,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长时期的江湖漂泊生涯,养成了他喜欢打架,爱好赌博的赖皮性格,而且赌输不给,赌赢必要。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体壮,又会一些武艺,凡是与他发生争斗的人,都没好果子吃。后晋开运二年(945),赵匡胤结婚成家,时年19岁。成家应当立业,家中窘迫潦倒的他就像现在许多农村小伙子一样,决心出去闯一闯世界。21岁那年,他毅然离家外出,先是去投奔几位从前的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朋友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后来他从军入伍,在郭威手下当了一名偏将。当时郭威正拥兵自立,准备取后汉而代之。在战争中,赵匡胤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作战十分勇敢,能冲锋陷阵,又富有智谋,受到郭威的赏识。在郭威被部下拥立为皇帝的过程中,赵匡胤出了不少力,因此被提拔为东西班行首,当了一个中级禁军军官,总算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这期间,他尤其对大将柴荣表现得非常忠诚,逐渐取得了柴荣的信任。

陈桥兵变

周世宗柴荣死后,7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这就是周恭帝。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可周恭帝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

再看侍卫司系统。在这一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下午,到达了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赵匡胤的亲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管好京城内外大门。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晚上,赵匡胤假装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城。

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将赵匡胤写得无比被动。赵匡胤骑在马上,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于是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惟一的败笔是王彦升杀死了试图组织抵抗的韩通和他的家人,给赵匡胤的和平演变涂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王彦升就此被赵匡胤恨上了,终身没有当上节度使。

与范质、王溥的见面比较富有戏剧性。先是派潘美去告诉范质等人,当时早朝还没有结束,宰相范质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几乎出血。王溥一句话也不敢说。

赵匡胤见他们时,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不知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