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相吕不韦-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龁虽然不再任将军,但依然参与朝政。吕不韦话讲到这里,王龁打断了他,道:“郑国呢?渠呢?” 
吕不韦道:“郑国已经审过,渠照修……” 
王龁道:“我们已经上当,渠照修不误,岂不是执迷不悟?” 
吕不韦曾想到,对他的主张,王龁极有可能出面反对。王龁是一位有功老臣,在朝中很有影响,对王龁的反对意见,要以礼服之。 
尽管有如此的心理准备,但当他听到王龁那“执迷不悟”四字时,心中顿时怒火升腾。吕不韦再次解释了修渠对秦国的重大意义,然后道:“韩谋划它的,我们修我们的。在这样的时候,让我们知道韩国的谋略,谁会排除就不又是韩国的一个圈套?渠修了大半,半途而废,那就叫做功亏一篑。停下来,那就入了韩国的圈套了……” 
王龁被撤,对吕不韦心怀不满,但他并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吕不韦讲后,他认为不无道理,便放过了修渠的问题,问:“郑国怎么处理?” 
大臣中有不少的人喊道:“宰了他!” 
吕不韦慢慢道:“他承认韩国有此图谋,可他本人并没有参与谋划……” 
王龁道:“可他也并没有把韩国的图谋告诉我们……” 
吕不韦听后笑道:“如果当初就告诉我们,或许就没有今天的郑国渠了……” 
王龁听后又点了点头。 
有人问:“怎么处置他呢?” 
吕不韦道:“让他继续主持……” 
吕不韦讲完,习惯性地向群僚望了一眼。大家安静了下来。吕不韦觉得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可就在这时,让吕不韦,也让其他大臣想不到的是,秦王有话了,他道:“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 
一个君王,对某一问题,讲一句“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这再平常不过了。 
可现如今,秦王的话一出口,不但令吕不韦,而且令其他的大臣都惊呆了。 
吃惊的原因,或许这是秦王第一次对相国已经决定了的问题表示了异议。 
吕不韦本人吃惊的程度,自然重于任何人。 
但是,吕不韦是一个称得上处变不惊的人。他确实惊了一下,而且很是惊了一下。但是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他并没有让任何吃惊的情绪再次表露出来。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当日的议程。 
处理郑国的事悬而未决。但就最后一个议题做了决定:借助攻打韩国,秦军要攻占二周,并灭掉它们。   
二十二、思考   
对自己能够讲出“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那句话,嬴政本人也吃了一惊。 
嬴政已经感觉到,不知道为什么,近来,他的内心总有一种无名的冲动。往日,对世间诸事,他总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意与否,一言不发。如今,他的内心中泛起了一种表达自己意愿的要求。他在努力地控制着,想维持原有的品格。这是因为他想到,什么事都放在心里是最保险的。 
对郑国渠的事,对处理郑国的事,廷上有两种见解,最后,相国的见解成为定论。这类事往日都是如此的。这中间,有一种现象让嬴政心中感到十分不快,那就是有些人并不考虑见解本身是对是错,而是一味地附和相国,说白了,就是趋炎附势。另外,在嬴政看来,有的人,分明是有不同的见解,由于惧怕相国的权势,也不敢坚持己见,最后屈从。嬴政认为,这次,廷上王龁的表现就是如此。嬴政分析,对郑国渠的事,对处理郑国的事,王龁本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但一见自己的见解与相国有悖,便立即放弃己见,顺从了相国。嬴政认为,王龁之所以如此,是被相国整怕了。 
想到这里,嬴政记起了他听说过的白起被应侯范睢整死的故事。白起是秦国的一名宿将,战功显赫,长平一战就是他率领秦军打胜的。但他与应侯不睦。而白起又不惧怕应侯的权势,顽强地表达自己与应侯不同的见解。结果,应侯靠了秦王的信任,借自己相国的权势,处处为难白起,最后借故把白起杀掉了。嬴政认为,王龁汲取了白起死于应侯之手的教训,不敢不听任相国了。王龁等人的表现引起了嬴政的厌恶,但当场他又不便就此讲什么,就在这样的心态下,他讲出了那句话,嬴政的用意,无非是表示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做出个样子来让那些人看一看,这是一。 
另外,对如何处理郑国的事,他确实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在相国讲了“让他继续主持”的话之后,他便冒出了那句震动着大殿的话。 
现在,他在宫中走来走去,思考着。他理清了自己的思路,而一旦理清了思路,他自己便对自己的行动感到吃惊了。他认为,还是那股冲动,那股无名的冲动使他有了这样的行动。按照嬴政的秉性,想到这里,他会后悔不迭,并且会不断地谴责自己:为什么如此急于表露呢?为什么不把那句话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事情任相国去处理呢?但是,如今,嬴政没有这样。接下来他思考的是自己那句话显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义,思考的是下一步自己当如何行动。 
就在这时,泾阳宫一太监过来问:“泾阳太后问:大王是不是闲着?” 
秦王的思索被打乱了,他稍稍停了一下,对那太监道:“回去禀奏,我有要事处理,改日过去请安……” 
那太监走了,秦王问赵高:“泾阳太后会有什么事?可听到了什么?” 
赵高回道:“听说泾阳太后找了相国,为两位公子讨封……” 
秦王问:“相国讲了什么?” 
赵高回道:“相国倒说这要奏报大王……” 
秦王听后叹息道:“无尺寸之功——三弟还离不开奶呢,就要求封赏!这都是三皇五帝留下来的好玩意儿!” 
赵高道:“大王,这可是件难弄的事——答应吧,就像大王讲的,一个吃奶的孩子,就封成了这侯那侯,什么事!不答应吧,泾阳太后可就要恼了……” 
秦王想了想,问赵高:“如果相国奏报,这事当如何定夺?” 
赵高回道:“依臣看,相国一时不会把这事弄到大王这里来的——说奏报,搪塞罢了。” 
秦王点了点头,随后问赵高:“郑国这事怎么处理为好?” 
赵高回道:“依臣看,还是依照相国说的办为好……” 
“不!”秦王的回答斩钉截铁,让赵高着实吃了一惊。   
二十三、思虑   
这时,吕不韦也在思考着。嬴政那句话对众人心灵的震撼是强烈的,而感到对心灵的震撼最为强烈的,当属吕不韦。 
在吕不韦眼里,嬴政还是一个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是他吕不韦的。这种意识,不但现实使然,而且嬴政的一贯表现也使然。往日,无论什么事,都是由他吕不韦说了算,由他来做决定,嬴政总是在一边默默地听着。大多数情况下,吕不韦对嬴政连问一声的形式都不走。今天,太阳从西方出来了。 
吕不韦思考着,渐渐集中在了两个问题上:一是嬴政为什么会这样?二是这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嬴政的秉性看,他是不会如此的。正像太王太后讲的那样,嬴政这孩子是“外讷而内睿”。这孩子极度的聪慧,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但轻易不会说出口。吕不韦和太王太后、太后一起分析过,嬴政的这种性格是在邯郸那种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在他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终日被圈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身边没有一个小朋友得以进行交流,有的是几个大人,嫪毐、赵高、赵二女,一连几年。太王太后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曾经采取过一些措施,以图改变嬴政的孤僻性格,但是,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嬴政的“外讷”特性并没有改变。 
其实,这也没什么,因为即使如此,嬴政依然不失为一个好孩子:苗正,自小受到扶植,不会长歪。 
嬴政还是一个知礼的孩子。往日,有了看法一定要讲,他也会注意场合,注意对象。这就是说,往日,嬴政对事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也不会轻易讲出来,讲,则“非礼勿言”。 
这次是怎么啦,不但讲了,而且在大殿之上,在他吕不韦表示了结论性的见解之后讲了不同的见解? 
太不寻常了! 
那么,促使嬴政这样做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是他吕不韦那句结论性的话明显地讲得不对,嬴政需要当场给予制止? 
吕不韦反复思考,判定自己的那种决定并没有什么错,而且是对郑国惟一正确的处理,因此,并不值得嬴政做出那样的反应。 
吕不韦此时想到,他幸亏听了李斯的话,在大殿议事之前,已经把事情告诉了嬴政,就是说,从程序上讲,自己也并没有做错。 
是他吕不韦讲话的方式不对,在“君”前,没有问嬴政一句就做了决定,因此把嬴政惹恼? 
这种可能性并不排除。 
如果是后一种原因致使嬴政在大殿之上当面驳了他吕不韦,那意味着什么呢? 
吕不韦一直认为,嬴政并不晓得自己是他的儿子。因此,从孝道的意义上讲,嬴政的做法谈不上不孝。如果抛开君臣的关系,嬴政的行为倒是够得上对长者的不敬。但在大殿之上,君臣关系恰恰是不能抛开的,毕竟,嬴政是君,自己是臣,在做最后的决定时,一定得问一声嬴政,问问是否可以这样决定?他没有这样做,原因是意识上认为嬴政还小,而且小嬴政是他的儿子。现在,嬴政不满,讲话了。 
这样,剩下的问题是,他吕不韦对作为君王的嬴政的这种表现,到底是应该感到欣慰呢,还是认定这是对自己权威的一次挑战? 
有一点吕不韦想清楚了,无论如何,嬴政渐渐长大了,自己是父亲,但毕竟处于臣下的位置,今后,朝事处理起来要多加注意,对嬴政,做起事来当把他当成君,自己当作臣。 
那么,嬴政这样表态之后,如何是好呢? 
刚刚想明白,今后,朝事处理起来要多加注意,对嬴政,做起事来当把他当成君,自己当作臣。但遇到实际事情时,吕不韦又忘记了这一层。他的意识中,父亲不好主动去找儿子,因此,他决定等一等,看看嬴政那边有没有主动行动,会不会派人来找他。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吕不韦下令,没有他的手谕,修渠的工程绝对不许停下来。 
他还安排李斯把郑国圈了起来,借此加以保护。   
二十四、兵动   
出征的一切工作已经准备停当,当日的廷议无非是走一个过场,可万万没有想到,在郑国问题上出现了岔子。 
出征日子原已确定,一切仪式都已经进行了安排。就是说,事情不好由于出现了那样的岔子而改变。 
吕不韦曾想,秦王会有些主动的表示,但一夜过去,宫内什么消息也没有传出来。 
吕不韦按照原定的时辰去了仪式现场。他幻想在仪式前或仪式进行中,秦王会就郑国的事向他讲点什么。 
秦王在蒙骜的陪同下到了现场。吕不韦迎了过去。秦王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般,没有讲一句话。 
仪式很是隆重。先祭旗,接着,秦王在吕不韦、蒙骜的陪同下,同乘一辆战车检阅了列队整齐的秦军。 
无数面旌旗在风中飘扬,上千只号角齐鸣,几千面战鼓一起敲响,形成的兵动交响乐震撼着三秦大地。 
将要检阅完毕时,秦王转向吕不韦,道:“相国,寡人要下一道指令,把一切客卿统统逐出秦国……” 
尽管鼓声、号角声震耳欲聋,秦王的话吕不韦还是听清楚了。他受到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等了一夜,这算是等来了秦王的一句话,可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呀!不但把郑国打发了,而且把所有的客卿统统逐出秦国!或许还包括他相国吕不韦呢! 
吕不韦没加思索,立即表态:“臣以为不可……” 
秦王道:“吾意已决……” 
这对吕不韦来说简直是一声霹雳,他整个心身都被震撼了。 
吕不韦先是震怒。好一个不听话的孽种!我明明讲了“以为不可”,你那里就来了一个“意已决”! 
随后,吕不韦嘲笑了嬴政:好哇,好哇,你以王的名义发号施令了,而且号令是拗着你的父亲发出的!可你的这第一号号令是多么蹩脚啊! 
接着,吕不韦害怕了。嬴政这是怎么啦?左一件,右一件,连续出手,到底想要干什么? 
最后,吕不韦迷茫了: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十分明显,吕不韦思想上的上述三种变化,反映了他刹那间内心思考的一个过程。 
无疑,震怒、嘲笑,他都是在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在内心里责备自己的儿子。害怕、迷茫,说明他开始变得清醒。 
我们交代过,吕不韦曾想清楚,今后,朝事处理起来要多加注意,对嬴政,做起事来当把他当成君,自己当作臣。我们也交代过,尽管他这样想过了,但是,遇到实际事情时,他又往往会忘记这一层。 
眼下,开始时就又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阅兵时,嬴政告诉他,要下一道指令,把一切客卿统统逐出秦国。当时,吕不韦立即表态:“臣以为不可……” 
那时,或者吕不韦还记着自己要把嬴政当成君王的话,或者出于习惯,自己称了一声“臣”。而当嬴政讲了“吾意已决”之后,他的表现,肯定是把自己的那些话全部忘掉了。他不能容忍,他震怒、他无情地嘲笑儿子。随后,他害怕了。他先是觉得越来越不认识自己的这个儿子了。那么,儿子要做什么呢?进而思考,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做什么?要逐客,而且“一切逐客”。那么,背后反映了什么心理? 
吕不韦想不清楚。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在大殿上,在廷议处理郑国问题时,他讲了“让他继续主持”后,儿子来了一句:“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此后吕不韦在想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时,他曾想到,是自己讲话的方式不对,在“君”前,没有问嬴政一句就做了决定,因此把嬴政惹恼了。现在,这还能够解释得通吗? 
怕是不能了。可是什么原因呢? 
容不得深想了,不管什么原因,还是以想过的那条处理:要把嬴政当成君,自己当成臣。既然君讲“吾意已决”,那他就没有什么好讲了。 
检阅完毕,秦王回宫去了。 
吕不韦立即找到李斯,对他说:“你不要随军了——大王要下逐客令,驱逐一切客卿。你赶紧回去,写一道谏书递上去,事情或许尚有挽回的余地……” 
李斯听后也感到甚为惊异,便问:“以相国名义上奏?” 
吕不韦想了一想,道:“不,以你的名义……”然后又道:“结果派人告我……” 
李斯驾车离队。 
大军开拔,吕不韦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上了路。他所担心的,与其说是下逐客令的本身,倒不如说是闹不清楚自己的儿子究竟打算干什么。   
二十五、书谏   
李斯意识到自己接受了相国一项极为重要的托付。他回去之后立即写就了一篇奏折,递了上去。 
从昨天的廷议,到当日的出征仪式,赵高一直在秦王的身边。秦王与相国之间发生的摩擦,引起了赵高的注意。秦王曾找来几名本土的大臣,一起议论了逐客的事。当时,赵高在场。最后秦王决定下令逐客,赵高曾询问秦王,这事要不要告知相国?对赵高的劝谏,秦王没有理睬。赵高很是紧张。故而,李斯的奏折一到,赵高就把它摆在了秦王几上,并有意把几上其他的简统统收起了。 
秦王是一个效率很高的人。他见几上有一扎新的简,便看了一下题目:《谏逐客令》。秦王一震,立即翻看内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秦王合上了简,道:“不是什么“‘吏议逐客’而是寡人定逐客……” 
但随后,秦王又打开了那简,心想,看看奏者谏逐客,会讲些什么理由。他继续往下看: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秦王再次把简合上,心里道:“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合上后,秦王又把简打开了,心里道:“耐心看看,他究竟能讲些什么……”秦王继续看简。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读到这里,秦王想:讲得倒还有些道理。他继续读下去: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秦王一直读下去,随后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读到这里,秦王心中连连道:“有道理,有道理!”他接着读:“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读到这里,秦王已经站了起来。他思索了片刻,把简拿在手里,站着读下去: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简读完了,秦王的一身汗也冒了出来。他读出了声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兴奋了起来,大叫:“赵高,快些召这个李斯……”   
二十六、荐简   
李斯被召进宫来,两个人就如此见面了。 
秦王告诉李斯,他读了《谏逐客令》,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收回成命,客卿一律留下,郑国也继续修他的渠。 
李斯很是兴奋,因为第一,他完成了相国的嘱托,第二,看来,自己受到了秦王的赏识。 
秦王也很兴奋,问李斯哪里人?什么时候来到秦国的,在相国府上做什么? 
李斯回奏道:“臣楚人,年初来到,在相国门下做舍人……” 
秦王又问:“你的老师是哪个?” 
李斯回道:“荀卿……” 
秦王一听吃惊道:“嗬!是他!大名鼎鼎啊!”秦王进一步问:“荀卿先生的学生一定很多吧?是不是跟孔子一样,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李斯回道:“学生倒是不少,可难以与孔子那会儿相比……” 
秦王见李斯如此说,又问:“什么缘故呢?” 
李斯回道:“老师的儒学,已经大大不同于孔子那会儿的儒学了……” 
秦王惊奇道:“衰败了?” 
李斯回道:“老师教出的学生,许多人已经改了原味儿……” 
秦王更觉得奇怪了,问:“怎么这么讲呢?” 
李斯回道:“臣有一同窗,名叫韩非,师事荀卿多年,臣来时路过韩国,见到了他,带来了他的文章——《韩非子》,如果大王想看看,臣便把它送进宫来——大王一看,就能了解臣讲的意思了。” 
这一下子吊起了秦王的胃口,听后他立即道:“寡人要看!”   
二十七、苦读   
秦王命赵高亲自去送李斯,并跟李斯一起到李斯的住处去取韩非的书简。 
李斯谏秦王收回逐客令,赵高很是高兴。他叫了宫中的车子,与李斯同乘一车,送李斯回去。赵高在路上对李斯讲,他很快就会抖起来的,因为他不但受到了秦王的赏识,也必定得到相国的信任。李斯并不了解这个太监,话很少。他绝对想不到,将来,自己的命运会掌握在这个太监的手里——这已不是本书所要记述的内容了。 
到了李斯的住处,赵高把李斯带来的《韩非子》装上了车。临别时,赵高还笑着嘱咐李斯,要好好保养身子。 
秦王正在等着。赵高一到,小太监从车上搬下第一批书简,秦王就读了起来。 
在搬运中,韩非的书简被弄乱了,码放不再是原来的次序。秦王抓到手上的,是《爱臣第四》。说来也是凑巧,秦王近来终日所想的,是君主与大臣的关系问题。他所思虑的这一问题,是不能公宣于世的。而现在,秦王一下子找到了知音。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这样的两句话映入眼帘,使秦王产生的感觉,就像一个长久经受阴霾折磨的人一下子看到了晴朗的天空。 
秦王接着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货于家……” 
读罢,秦王合卷,回忆着简中内容,久久不能平静。有几处,他要印证自己记下的是否有误,便重新翻开竹简,查找那些话, 
接下来,秦王又展开了另一篇,一看,题目是《有度》,开头写着: 
“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