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延岑看到,吴汉大军在强盛难欺士气高涨的表象之下,有个弱点:骄傲。

骄兵必败,或者易败,已经在各种战场上被很多选手验证了。

于是,延岑采用了一种声东击西的战术:他知道吴汉目前暂时不会轻易攻城,就安排一批残兵败将在城头及防御工事竖起很多旗帜,敲起战鼓,向汉军挑战;同时,他又暗地里派这支轻骑兵敢死队悄悄出城,绕道来到汉军背后,一声令下,猛攻吴汉。

汉军没想到蜀军竟敢主动挑战,更没想到蜀军竟敢主动出城找仗打,腹背受敌,猝不及防,立即大败。

吴汉也是仓促应战,慌忙中落入水里。在一阵乱战中,他眼疾手快,抓住自己战马的尾巴,才上岸逃命。

实在狼狈!

这时候,好在臧宫的兵马阵容完整,立即派出一支赶来搭救,杀退了蜀军的敢死队。

这一仗,吴汉军大败。

吴汉稳住神,仔细清点,发现战士损失了上千人,粮食被抢去了不少,不过还有七天的口粮。

时值深秋,粮草不济,加之对成都城里的情况不太了解,吴汉打算暂时撤军,改日再作计较。

为了做到有秩序地撤退,防止蜀军追击,他在暗中做着准备。

正在这关键时刻,一位优秀干部赶来支前,劝他一定要坚持一下,说胜利就在眼前。

这个优秀干部名叫张堪,不仅德才兼备,而且在关键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孙述挂掉,吴汉大屠城

张堪是南阳宛城人,跟刘秀是老乡、大学同学。

他出身当地大户人家,父母早亡,他就把自己继承的数百万家产让给了自己的哥哥和侄儿。他年仅16岁就到京城求学,因为志向高远、行为端正,被人们称为“圣童”。

刘秀早年还是个回乡知青时,就非常钦佩张堪的操行,经常称赞他,跟他关系不错。

登基以后,经来歙推荐,刘秀征召自己的这位学弟,让他到朝廷办公室来工作(谒者)。

这次,受朝廷委派,张堪以朝廷工作人员的身份,来为吴汉伐蜀运输补给,随身带来大量的布帛、粮草,还有战马七千匹。

张堪还在路上时,刘秀任命他为蜀郡太守。

刘秀的意思很明白,吴汉伐蜀胜利在望,蜀郡一旦拿下,你张堪就是太守,就交给你治理啦!

后来,张堪先后主政蜀郡、渔阳郡等地,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民生,仁能惠下,威能讨奸,所治之地百姓富足,社会安定,敌不过犯,成为刘秀政权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

现在,就是在张堪的劝说下,吴汉采纳他的建议,重新下定决心,伺机再打公孙述。

稳定下来以后,吴汉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公孙述虽然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困兽之斗,也不能小瞧。他决定改变高调擒拿公孙述的思路,要智取。

于是,他要求臧宫进逼成都西北面的咸门,自己则把精壮将士隐蔽起来,专门安排一些老弱病残放哨巡逻,挑逗引诱公孙述出手。

不久,也就是公元36年11月的隆冬时节,吴汉的低调布局终于引起公孙述的注意。

公孙董事长是个真迷信的人,表现在他不仅用一些纯属迷信的东西忽悠别人,就连他本人也信这个。

这一天,为了早点解除眼前的危局,他占了一卦,答复是“虏死城下”。

他很高兴,认为来犯之敌就要死在城下,看来要应验在吴汉、臧宫身上。另外,他经过认真观察发现,吴汉日前被打败,现在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正是最好欺负的时候。

那就得干了,再不干自己就没命了!

公孙述命令延岑出城进攻臧宫,自己则亲自率最后的数万人马进攻吴汉。

这一次他连公司的老本儿都抛出来了,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成则公司解困,败则一切玩完,就这么着!

那边,延岑打臧宫很顺利,连战连胜,臧宫一时竟然不能招架。

这边,跟公孙述对砍的是汉军的病弱之兵,但在吴汉的率领下大家都很卖力,双方从早晨打到中午,顾不上吃饭,疲惫不堪。

看看火候到了,吴汉命令护军高午、唐邯率埋伏的数万精兵杀出来,蜀军立即如汤浇雪,大乱而逃。

这次该是公孙述猝不及防了,他连忙命令部下将士顶住,但谁也顶不住。

跑吧!

但是,又能往哪里跑?

高午盯紧了公孙述,挥槊就撵,上前就刺。公孙述被刺穿胸部,掉下马来。

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近来全凭董事长公孙述等少数股东硬撑着,员工们积极性不高,一看董事长坠马,几个员工赶紧不打了,把他扶上一辆车子,跑回城里。

成都西北咸门那边,延岑股东在跟臧宫交手时本来正占上风,一听公孙董事长出事儿了,惊慌失措,连忙鸣金退兵。

臧宫见状,立即放手追杀。

延岑股东被臧宫砍了不少人马,费了不少周折才跑回城里。

穷途末路,万般愁苦的公孙述董事长伤势很重,不得已把公司大权交给延岑股东掌管。当天夜里,公孙述死去。

延岑接权以后,面对公司千疮百孔的局面非常头痛,觉得要想收拾这个残局,在自己手上重拾公司各项业务,比登天还难。

怎么办?

延岑百思千想,觉得自己和公司要是不输个精光,只有一条路可走:破产。

次日,延岑率全城向吴汉投降,巴蜀一带全部归顺刘秀东汉王朝。

至此,公孙述苦心打拼经营十多年的成家王朝哑然谢幕。

擒拿公孙述,是刘秀执导并主演的社会人生大戏的重要情节,精彩一幕。

本来,在这一出武打戏中,擒拿主体刘秀动手时就心怀慈悲,擒拿对象因为主要演员死亡而谢幕,大幕就应该由此拉上,为下一幕做准备。但是,擒拿主体刘秀这边的重要演员吴汉正在兴头上,坚持不谢幕,没有按照导演的意图来演,搞得舞台很血腥,很暴力。

最先进入成都搞接收工作的是刘秀任命的蜀郡太守张堪。

张堪对刘秀的施政理念非常了解,深得其中三味。

他进城后,立即安排手下控制成都各处要津,认真深入细致地检查登记和接收珍宝库藏,详细地列出清单,毫无保留地上报朝廷。

随即,张堪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干部队伍,抚恤民生疾苦,很快就控制了局面,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

还在吴汉跟公孙述对砍,战局胶着的情况下,刘秀就派张堪以文官身份入蜀,意图再明白不过了。

后来,刘秀亲自考察重要干部,在问到张堪的情况时,蜀郡的同志就反映,当年公孙述灭亡时,留下的珍宝堆积如山,张太守随便抓一把,自家十代人也吃用不完。但是,张太守并没有那么做,他严于律己,勤政廉政,离任时,坐的是破车,穿的是粗布。

这是张堪在蜀郡任职两年后,此时张堪已经调任了多个岗位,大家这么评价他,应该是很公允的。

一个干部离开多年还能让人惦记,受到好评,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吴汉在成都的做法跟张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天之后,吴汉率大军进入成都,首先安排部下把公孙述的脑袋割下来,派专人送往洛阳,向刘秀报告。

随即,吴汉安排立即杀光公孙述的妻儿老小及全族,同时给予延岑灭族。

紧接着,吴汉宣布,全军放假三天,随便烧杀抢掠。

成都成为一片火海和地狱,遭遇惨绝人寰的浩劫:包括公孙述办公场所大量公共设施被毁,数以万计老百姓无辜被害,成都成为放纵欲望和展览野蛮的平台!

这种禽兽行为成了成都永远的伤痛,吴汉永远抹不去的罪恶,史家永远的心结。

有人会说,“吴汉允许其部队于城破时焚掠三日,亦事理之所可能者”,既然是战争,你打我,我烧你都是正常的。但任何时候都要把兽行跟正常的社会冲突,包括常规战争严格区分开来!老百姓何其无辜,谁欺负老百姓都是不应该的,吴汉所为乃是彻头彻尾的罪恶。

恼怒的刘秀不得不给吴汉擦屁股善后

刘秀接到吴汉类似于屠城的报告后极为震惊和恼怒!

他认为,打仗只打该打的人,治政必须以人为本。吴汉夺城固然是功,但屠城显然错误,这样搞下去只能丧失民心,激起民愤。

于是,他立即安排补救措施。

首先,刘秀派出专人找吴汉诫勉谈话,并手谕刘尚,对他严厉训斥,要求立即停止屠城。

他在手谕中说:“人家投降几天了,官僚、百姓都很顺从,你们还大开杀戒,放兵纵火,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听着都让人鼻酸!”

其次,刘秀安排优待巴蜀一带顾大局,识大体的干部和忠义人士。

为了进一步收揽人心,刘秀大力开展针对当地精英人物的统战工作。

原公孙述的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曾经力劝公孙述归顺刘秀,但公孙述不从,两人为此忧郁而死。

刘秀下诏,分别追赠两人为太常、光禄勋,并且按照相应的级别和规格给两人隆重改葬。

第三,刘秀对于投诚过来的干部绝不歧视,一视同仁,量才录用,给职给权。

比如程乌、李育等人弃暗投明,刘秀都做出了妥当的安排。

总之,刘秀在吴汉几乎踏平成都时,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化解了本来十分尖锐的矛盾,打消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疑虑,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儿,不妨再给大家介绍两位志节之士,看这哥俩儿的表现,以及公孙述、刘秀分别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就能更好地理解败者为败、胜者为胜的缘由。

一是谯玄。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易经》、《春秋》而成为名儒。

他早年在州郡机关上班,西汉成帝时被选拔到中央机关工作,平帝时任朝廷参议(中散大夫)。

王莽主政时,老谯很看不惯,耻于为伍,就辞职回家,变姓埋名隐居起来。

很显然,老谯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学者型干部。

公孙述称帝后,慕名招募老谯出来做官,其实也就是借他的名气来装潢门面。

老谯虽然人归隐江湖,但对时局,对公孙述也是了解的,坚决不跟他玩。在老谯眼里,公孙述就是王莽再世。

公孙述多次邀请,老谯都不出来。

公孙述恼了,撕下伪君子的面纱,派使者带着礼物和毒药去找老谯,明确交代:让谯玄赶紧接受礼聘,出来做官,要不就给他喝毒药,毒死他!

巴郡太守觉得这样对待一位大知识分子有点缺德,就让使者先歇着,自己带着有关手续和东西来找老谯。

在老谯家,太守想劝老谯,说:“您志节高尚,举世闻名,就是朝廷也很看重您,希望您还是遵从安排,以免惹祸上身。”

老谯很不含糊,仰天长叹,说:“唐尧那么圣明,许由尚且耻于做官;武王那么美德,伯夷尚且不食周粟!他(公孙述)是什么人,我谯玄是什么人?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节操,不与为伍,虽死无憾!”

他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我就是死去,也不跟你们玩!

于是,他很坦然地主动要求喝毒药。

正在这时候,老谯的儿子谯瑛立即跪地叩头,泣血发誓,为老爸求情,自己要拿出一笔钱来,为老爸赎命。

太守本来就心有同情,但又做不了主,只能请示公孙述。公孙述一看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想想还有一笔钱可以赚,就同意了谯家的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老谯才得以继续隐居田泽。

这就是公孙述的流氓政治。

政治流氓玩流氓政治,在王莽那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公孙述作为王莽亲手提拔的干部和政治信徒,则进一步给予发扬光大。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普天之下,几乎没有谁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唯独老谯严格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一定要勤奋学习,研读经书。

老谯于公元35年逝世,次年公孙述玩完。

刘秀知道谯玄的事迹后颇为感动,立即命令巴郡的官员用中牢之礼祭奠谯玄。这是一种仅次于皇帝和王侯太牢之礼的规格。

刘秀还同时安排,从财政上把老谯家当年赎命的钱还给他们。

二是李业。

李业,广汉郡梓潼(今属四川)人,少年时就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情操,精通《鲁时》,也是一位名儒。

这位李老师的情况跟谯玄有点相似,但他的表现比谯玄更加决绝。

他早在西汉平帝时就被选拔到中央机关上班,王莽主政时,他很看不下去,就托病辞去公职,闭门在家,任凭州郡衙门怎么召唤,就是不出来陪王莽玩。

在当时虚伪成风,物欲横流的世道,李老师显得很另类。

时任广汉郡太守刘咸强行召唤他,他还是不听。刘咸很恼火,下令要他去监狱养病,想找个机会把他给黑了。

请人出来做官,人家不玩,就要把人家搞死,这是王莽的典型作风。

这时候,有人劝阻刘咸,说是坚决不能这么杀李业,从来没有听说过用牢狱之灾相威胁来访贤求才的。于是,刘咸就放过了李业。

不久,王莽亲自安排,想请李业到中央文教机关任职。李业称病坚决不干,宁死不陪王莽玩,干脆隐姓埋名,绝迹山林。

公孙述称帝后,听说李业是个人才,就多次征召他担任博士。但是,李业还是那个脾气:别管怎么说,就是不跟你们玩!

公孙述恼羞成怒,搞一把流氓政治的念头油然而生。反正称帝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不再对任何人手软!

于是,他派大鸿胪尹融带着毒酒来找李业。

按照公孙述的交代,尹融向李业传话:“你要是出来干,可以安排你公侯的位子,否则,就给你毒药喝。”

在选拔使用干部时采取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完全可以说是公孙述在王莽基础上创造的经典!

但是,尹融并没有公孙述的心黑,他不能改变公孙述的态度,就想尽量地劝说李业。

尹融苦口婆心地劝李业,想从“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角度打动他,但李业不从。

尹融不知是怕自己完不成任务不好交差,还是担心李业本人拿起鸡蛋往石头上碰,就委婉地要求李业跟自己的家人商量再做决定,其实是希望李业能被自己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安危所打动,回心转意。

李业再次坚决回绝,断然说:“大丈夫早就拿定主意,干什么还要婆婆妈妈的!”他说着拿过毒酒,饮而身亡。

李老师宁死不愿意在公孙述公司参股的情况传开,公孙述十分震惊。他虽然称帝后已经不想再对任何人手软,但从个人角度,怕落下个“杀贤”的罪名。于是,他想忽悠大家一把,派使者带着礼品来吊唁李老师,玩个猫哭老鼠的花招儿。

对此,李老师的家属坚决不接受。

刘秀平定巴蜀以后,听说了李业的故事,专门下诏褒奖他的节操,要求《益部纪》记录他的高风亮节,并配有插图和画像。

其实在巴蜀一带,像这哥俩儿这样以死来抗拒公孙述征召的干部、知识分子还大有人在。

不仅如此,还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了逃避公孙述的召唤,为了不跟着公孙述瞎折腾,有的装病,有的装疯卖傻,演绎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比如犍为郡人冯信、任永,当公孙述征召他们并且许以高位时,都假装自己是青光眼,是盲人,说自己看不见东西,实在不能胜任工作。

后来,这哥俩儿听说公孙述被刘秀的手下砍了,都用水洗脸说:“现在世道平安了,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了!”

公孙述自立称帝,搞到这个人人想弃而远之的份儿上,要是有点自知之明,真应该去撞墙。

对于这些坚决拒绝公孙述而又有德才的干部、知识分子,刘秀调查了解后,都给予使用、优待。

王莽用人,燃起遍地反抗的烈火;彭宠用人,他两口子都被自己的亲随把脑袋割了;隗嚣用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逃跑;公孙述用人,巴蜀交通困难,逃跑不便,大家就宁愿死了疯了也不陪他玩!

仅凭这点,就能够看出来一个人能走多远。

一个政权,一个角逐一哥位子的人的成败,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其用人的成败。

好,看看刘秀是怎么做的吧。

第三十七章 武功之后有文治

刘秀这时候已经非常厌弃战争,认为目前天下太平,老百姓人心思稳定,思发展,思改善民生,思休养生息,实在不想再劳民伤财。见有的同志还是这样跟不上形势,刘秀干脆下诏,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自己厌武修文,让国家和百姓休养生息的战略思想。于是,大家再也没有谁敢提出来黩武用兵了!

对于上面说的这些,史称“臧宫黩武,光武厌战”。

以公元36年11月公孙述败亡、巴蜀归顺为标志,刘秀基本上取得了统一全国大业的胜利。

从此以后,地方割据势力也有露头的,反叛力量也有出现的,但都没有形成气候,也很快被刘秀搞定了。

在刘秀执导的社会人生大戏中,我们以前看到的基本上是武戏,或称“武功”。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欣赏他的文戏,也就是他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的一些举措,或称“文治”。

全面欣赏和了解刘秀的文治武功,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和认识他作为社会人生大戏导演的功力、魅力及其影响。

如果说刘秀的武戏惊心动魄的话,他的文戏也是精彩纷呈。

他的武戏很是让人过瘾,但那并不是他所喜欢的。为了打江山不得不动武的时候,他并没有客气,那些跟他竞争一哥大位的各色人等,一个个被他踹倒在地,大多重伤不治而亡。但是,他并不是为了打江山而打江山,为了踹人而踹人,当对手被摆平,局面稳定下来后,他想多干点工作,造福社会和百姓。

如果说他的武戏主要是把人干掉的话,那么他的文戏主要是团结各种各样的同志把工作搞好。

把武戏演好,够狠够精明即可,而要把文戏演好,则要充分全面地表现出他的素质、修养、技艺和魅力。

所以,内行的朋友还是喜欢看文戏的多。

皇室血统论——旗帜是个好用的玩意儿

从古代到现在,对刘秀的评价略显不公,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但史家给他有两顶桂冠,至今没有人提出异议:一顶是“定鼎之帝”,一顶是“中兴之君”。

所谓“定鼎之帝”意思是说他是开国君王。

传说上古夏禹铸造了九个鼎放在都城,比作天下九州岛,此后一直被历朝历代当做传国重器和信物,谁打下或者抢来天下就被称作“定鼎”。

史家说刘秀是定鼎之帝,就是说他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几乎是白手起家,通过艰苦的打拼,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所谓“中兴之君”说他是延续并且光复了刘氏汉室。

在刘秀之前,中兴国家的君王不乏其人,比如,西周的第十一代国君周宣王姬靖,西汉的第七代国君汉昭帝刘弗陵、第八代国君汉宣帝刘询,就是把在自己的老爸(或者爷爷)手上快要被玩完的国家给重新拾掇好的。

两千多年来,世代更迭,人世沧桑,但从没有人对刘秀的这两顶帽子提出异议,充分说明他戴着是合适的,当之无愧的。

但是,刘秀本人却更愿意戴“中兴之君”的帽子,这样更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和追求。

刘秀一直自称是西汉刘氏宗室的后代,一直都高举复汉兴刘的旗帜,一直都彰显自己的汉室血统。他身为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后裔是清楚明白的,血管里流的是刘氏汉室的血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不好意思,刘邦的血液历经九世到了他那儿,已经非常稀薄,在他的总血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小很小,在刘邦数以十万计的后裔中,他家只是一支不起眼的疏枝。

为了适应普遍存在的“人心思汉”“复汉兴刘”的社会思潮,或者说从政治的、实用的目的出发,刘秀认为汉室血统可用,就像民心可用一样。

他看得很准!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无论是早先的反莽武装,还是王莽灭亡后的割据势力,基本上都是把握了“人心思汉”的社会心理,高高举起“复汉兴刘”的大旗,这样搞起阴谋和阳谋来都屡试不爽。

那些反抗王莽的宗室贵族和地方干部,往往一扯起“拥刘复汉”的旗帜,立即就一呼百应。

刘秀、刘縯兄弟的舂陵子弟兵本来并不强大,但他们很快实现了跟绿林军的联合,并且建立了由本家兄弟刘玄当名义上一哥的更始政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有刘汉宗室血统。

此间,宗室后裔称雄要打刘汉的旗号,如刘永;外姓人竞争一哥的位子要跟刘汉扯上关系,如河北的王郎诈称是西汉成帝的私生子刘子舆;横扫大半个中国的赤眉军一般是见谁砍谁,但知道刘玄的更始王朝移都洛阳时,其高级首领二十多人便风尘仆仆地赶去归顺,他们不久建立自己的王朝时,赶鸭子上架也要找一个姓刘的放牛娃来当一哥;即使巴蜀的公孙述想自立,最初盗用的名号也是叫“辅汉将军”。

公元27年初,赤眉军投降,刘秀在洛水列兵吓唬他们,赤眉的丞相徐宣说,他们现在归顺是“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

这都说明,思汉复汉、拥刘兴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参加的社会运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政治工具,也是一种社会时尚。这样,谁拥有汉室正统身份,当然是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

本来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