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阴谋与仕途-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俘获英宗时,也先欣喜若狂,以为奇货可居,足以要挟明朝投降,至不济也可以勒索到一大笔财富,没想到除了刚开始从皇太后和英宗的钱皇后那里诈骗到一些钱财之外,再也没得到过什么好处。景帝即位以后,明英宗的价值骤然下降。瓦剌内部在北京保卫战还没有结束时,就已经出现了分歧,傀儡皇帝脱脱不花和三号人物阿剌知院开始计划与明朝议和,也先虽然是瓦剌的实权人物,却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放归英宗,实现与明朝关系的正常化。所以他多次派出使者,请求议和。
没想到,景帝对也先伸出的橄榄枝根本就不感兴趣。原因很简单,景帝不想见到他的哥哥,他想让这个大明朝的太上皇继续〃北狩〃,最好永远都不要回来。
皇帝宝座:有多少人为了坐上它而丧心病狂?
权力如同毒品,一直没有也就罢了,一旦拥有便别无所求,要从尝到甜头的人那里剥夺掉权力,简直比要他的命还难受。这就是权力的魔力。景帝已经体会到权力的甜头,不想从皇帝宝座上下来了。群臣屡次请求派出使者到瓦剌迎接英宗,景帝总是百般推托,实在推不过去了,就派出一两个小官充当使者去瓦剌应付一下。其实群臣也猜得到景帝的心思,但有些大臣本着〃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觉悟,不断劝说景帝接回英宗。有一次,吏部尚书王直等人又向景帝建议迎接英宗,景帝终于发作了:〃我本来就不想坐这个位子,当时还不是你们这些人硬将我推上来的?!〃于谦摸透了景帝的心思,上前说道:〃帝位已定,不会再做更改了。我们还是派人去一趟吧,如果也先不同意送还英宗,那么我们正好就有了借口。〃在得到于谦等人的〃效忠〃保证后,景帝这才答应迎接英宗归来。但是暗地里,景帝还是设置了重重障碍,百般阻挠英宗归来。例如,不让使者带礼物以激怒也先,使也先扣留英宗,等等。
到了景泰元年八月,也先觉得留着这个捞不到好处还白白浪费粮食的英宗实在太亏,再加上这次派出的使者杨善人品虽然低下,官职也不高,却是辩才无双,恐吓加上蒙骗,又给也先灌了一通迷魂汤,也先便将英宗放回来了。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8节:兄弟阋墙(3)
太上皇归来,这可是一件大事。礼部设计了一套迎接程序,先是由礼部官员到龙虎台迎接,然后是锦衣卫到居庸关迎接,而后在京城外城由六部百司拜迎,诸将在教场门迎接,最后进入内城由现任皇帝朱祁钰亲自谒见,百官朝见,最后将太上皇送往住所。过程很复杂,却也符合朱祁钰和朱祁镇的身份。景帝觉得太铺张浪费了,都是自己人,干嘛整得这么繁琐?传旨,以一轿二马在居庸关接待英宗。
这是个下马威,也是对英宗的暗示,现在天下已经是我朱祁钰的了,你现在的实际身份也就只配这个接待规格,就不要再有什么非分之想了。给事中刘福等人觉得这个待遇太低了,希望景帝能将迎接规格调高一点,景帝恶狠狠地威胁说:〃我尊称我的哥哥为太上皇,已经无以复加。你们现在说我给太上皇的待遇低,是何居心?〃礼部尚书胡濙连忙出来打圆场:〃这些大臣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让陛下和太上皇更加亲近而已。〃景帝说道:〃昨日收到太上皇的书信,指明迎驾的礼仪一定不要太繁琐,我这个做弟弟的又怎么敢违背呢?〃谁都明白这些都是假话,可是谁又敢去挑明呢?这就是权力的魔力和阴影。
八月十五日,英宗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不过一年的时间,京城已经物是人非了,自己也由皇上变成了太上皇。虽然辈分长了一级,但是他宁可不长这个辈分。文武大臣也都是自己熟悉的,可是已经不归自己指挥了。江山仍然姓朱,却不是他朱祁镇的了。
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朱祁钰朱祁镇兄弟两个互致问候,叙过家常,〃各述授受意,逊让良久〃,虚情假意一番之后,英宗就被直接送到南宫住了下来。紧接着十月,为了保证太上皇的〃安全〃,景帝派靖远伯王骥严密看守南宫。英宗这一住就是六年多。若不是六年以后景帝生病,英宗估计会继续在南宫当这几间屋子的皇帝,直到老死。
英宗回到故土做起了囚徒。除了后宫中的皇太后外,英宗这个太上皇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地位最高的人了。可惜,除了一个名分外,他要什么没什么,想干什么干不成,没有自由,更不能享受一个太上皇应有的权力。总不会因为是在故土,所以就比在瓦剌那边做囚徒做得心情舒畅吧?没办法,谁让他闲着没事非要跟着王振去玩打仗,这又怨得了谁?不要觉得做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的,也是有后果的,现在他要继续负责失败的后果。并不是所有的弱者都值得同情,像英宗这种咎由自取的人只用两个字就可以了:〃活该〃。
权力斗争中不会有亲情的存在,或者套用一句话,权力让亲情走开。当年十一月,礼部尚书胡濙上书,希望在万寿节那天率领百官前去为太上皇祝贺,景帝不准。过了一个月,胡濙又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请求,希望景帝批准百官在元旦那天去朝见太上皇,景帝还是不准。从此以后,百官就没有见过他们太上皇一面,直到夺门之变英宗突然自贬,重新作起了皇帝。
景帝相比英宗具有道德优势吗?恐怕没有,在中国这个强调伦理的国家里,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以伦理作为规范。朱祁钰的继位是在英宗被俘和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实行的,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通手段。如果不是强敌环伺这种特殊情况,不要说英宗被俘,就是英宗战死都轮不到他朱祁钰,皇位自然会由英宗的世子继承,哪怕他年龄再小也不是问题。朱祁钰同朱祁镇相比,身份的不同就已经决定了他不可能超越朱祁镇,这是朱祁钰出身的悲剧。无论在皇太后还是大臣们的心里,皇位都是朱祁镇一系的,除非这一系绝后,否则不可能改立别的系。所以,皇太后在同意朱祁钰继承皇位之前,抢先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用意就是为了保证帝位在朱祁镇这一系传承下去。朱祁钰的皇位只是暂时的,等英宗归来或者朱见深长大后,皇位是要归还的。〃归还〃两字就是问题的关键。
景帝毕竟不够厚黑,没有除掉英宗这个潜在威胁。这种骨肉相残的悲剧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对景帝来说,囚禁英宗这种做法还是引起了很多人不满。景帝并不太担心,现在整个天下都在自己的掌握中,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想想,顶多是说说罢了,不会钻牛角尖跟自己过不去的。过一段时间,这些人自然也就消停下来了。景帝比英宗年轻,他不相信自己会活不过关在南宫里缺吃少穿、没有自由的英宗。
只要解决掉最后一个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个问题就是太子。现在的太子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而不是他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如果不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自己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景帝开始处心积虑地想废掉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9节:兄弟阋墙(4)
权力场中,人人都在揣测别人的心意。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一个人有权力在手,自然就会有人来为他出谋划策,帮他解决各种难题,当然力不会白出的。这就是权力的妙处了。正当景帝为废太子一事而苦恼的时候,广西思明州都指挥黄玹雪中送炭,上疏请求更立太子,景帝得书大喜,〃没想到万里之外竟有这样的忠臣〃,很快将黄玹提升为都督作为答谢。黄玹投机成功。
朱祁钰把黄玹的奏疏交群臣讨论。在朱祁钰的威压下,群臣只得附和,表示同意。最后礼部尚书胡濙代表群臣奏称:〃陛下膺受天命,中兴邦家,统续之传,宜归圣子。黄玹奏是。〃废太子一事就这样定了下来。景泰三年五月,景帝下诏把太子朱见深降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同时大赦天下。
除了心理感觉外,群臣对朱祁钰当皇帝,而后废太子朱见深,改立朱见济为太子并没有多大的排斥。反正给谁打工都是打工,一心维护朱祁镇和他的太子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虽然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忠贞仁孝这一套,但是这些道德教条往往用做追求利益的外包装,真正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这层包装纸尽可以撕掉不用。除了那些喜欢较真和钻牛角尖的人,调整心态并没有多大困难。大部分大臣稍微调整了一下心态,就习以为常了。
当然他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太上皇,并没有忘记自己还是朱祁镇的臣子,所以他们还是提出逢年过节的时候,应该去拜访一下太上皇,履行一下做臣子的义务。
这其实很好笑了。他们是真的关心他们的太上皇么?如此热心地张罗这件事,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道德虚荣而已。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从景帝这里领取俸禄和各种好处,从英宗那里得到道德上的虚荣和心理上的满足,两全其美,两不耽误,这就是这些大臣的如意算盘,精得很。
岂料祸福难测,眼看景帝就可以把皇位传之万世了,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新太子朱见济突然病死。太子问题再次成为大明朝廷的焦点。由于朱祁钰再无儿子,必须立别人的儿子为太子,很多人重新想到朱见深,在心理上倾向于朱祁镇父子。御史钟同、礼部郎中章纶先后上疏请求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章纶在奏章上说:〃太上皇帝君临天下十四年,是天下之父也。与陛下合本共根,是同气之兄也。陛下身受册封,是上皇臣子也。上皇虏廷远书传位,是以天下授也。陛下遥尊为太上皇帝,是天下至尊也。幸而奉引还宫,是陛下与天下至愿至望也。……推念上皇传位之意,仍立沂王为太子。〃
很多时候,慷慨直言是要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的。但是不管这些人说的对或是不对,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首先就是难能可贵的。
对景帝来讲,这种言论实在是太刺心了,自己惟一的儿子刚死不久,这些人就来啰里啰唆,让人不得安宁。景帝从内心里不想恢复朱见深的太子地位,但是他也明白,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谁第一个跳出来主张恢复朱见深太子的地位,谁就一定会触霉头。钟同、章纶这番话惹得景帝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钟同、章纶关进锦衣卫大狱,严刑拷打。
事情还没有完。景泰六年八月,南京大理寺卿廖庄进京见驾,景帝突然想起来他曾经上书要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怒从心头起,下令将他拉到宫门口去杖责。让皇帝想起来的还有在锦衣卫大牢里关着的钟同、章纶二人。一不做,二不休,景帝下令锦衣卫好好再教育一下这两位不听话的臣子,结果钟同被杖死,章纶好不容易捡回了一条命。
景帝跟百官较上了劲,直到夺门之变发生也没有择立太子。不断的焦虑和丧子的打击很快就让景帝的身体垮了下来。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景帝病重,下令免除明年元旦的百官朝贺。
夺门之变就在这时发生了。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0节:祸生肘腋(1)
4。祸生肘腋
景帝病重,时日无多,政局动荡中,人心纷乱,每个人都在为将来作打算,蛰伏六年的英宗朱祁镇一举成为政治投机分子眼里下金蛋的神鸡。就在景帝打算解决太子问题的前夜,那些政治投机分子抢先一步救出了朱祁镇,英宗就此复辟,重登宝座。
就在景帝病重期间,一场政治阴谋正在慢慢酝酿。
朱祁钰能够坐到皇帝宝座上,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而后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的突出表现巩固了他的地位。朱祁钰还是比较有能力的,所以群臣也就默认了他的领导。但是这些大臣的态度是暧昧和不可靠的,当朱祁钰身体健康、精力充足时,他尚可以保证对政局的控制,一旦他有所差池,立时就会掀起滔天巨浪。
景帝病重后,百官或忧或惧,各有计议,莫衷一是。一时间暗流涌动,谣言满天飞,传言于谦和王文等人正在谋划迎立藩王襄王的世子。当时大臣的主流意见仍然是复立朱见深,奏章送到景帝那里后,景帝传旨,十七日上朝的时候商议此事。
景帝自知病重不治,时日不多,已经打定主意在十七日的朝会上将太子确定下来。从他接到群臣请求复立朱见深的奏章的反应来看,景帝最终顺从了群臣的意见,同意立朱见深为太子。待自己归天,再由太子牵头迎接英宗复辟。
上面说过,权力场中,时时有人企图走终南捷径。在这人心惶惶的情况下,就有一批人在密谋着如何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他们瞄上的人就是那个已经在南宫〃监狱〃中〃保养〃了六年之久的太上皇。如果能够让英宗抢在太子设立之前复辟,一定可以超过其他大臣,成为一等功臣,荣华富贵将应有尽有。更为重要的是,今后朝廷的政局将由他们来掌握。这种诱惑是非常大的。
参与政变的这批人成分很复杂,既有太监,又有军队将领,还有文臣,等等。他们共同的目标是权力和富贵。他们也明白这样做的难度和危险,一旦失败,个个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诱惑实在太大了,一旦成功,前途无量。只要有利可赚,就肯定有人会动心思的。挑头的人是石亨。
石亨在当年的北京保卫战中曾经立下大功。北京保卫战前,石亨因作战不力被降职。于谦慧眼识英才,向朱祁钰推荐了石亨,命他率军扼守德胜门,石亨这才有机会在北京城下立下大功。因北京保卫战的战功,石亨进封武清侯。出于对于谦的感激,石亨上书明景帝,请求给于谦的儿子于冕晋升官职。这既可以说是感激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变相的贿赂,以于谦的为人,他是绝对不会接受的。果然,于谦上书推辞说:〃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们做臣子的不应该只顾着自己的个人私利。〃这话说得义正词严,并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的话就很成问题了:〃石亨位居大将,从没听说他推荐一个隐居避世的贤者,提拔一个士卒来报效国家,却单单推荐我的儿子,这种做法不合公论。我绝不敢为自己的儿子滥行功赏!〃石亨拿自己的热脸贴了于谦的冷屁股。面子倒是次要,关键是这番话将石亨的人品贬得一钱不值。石亨没想到自己一番辛苦换来了这个结果,从此和于谦结下了深仇。
实话说,石亨虽然手握军队,但只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而已,如果以他为主,那么估计政变将永远停留在计划层面,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这个计划的真正领导人物是徐有贞。
徐有贞,就是北京保卫战前发表南迁言论而后被于谦等人撵了出去的徐珵。当年他意气风发地鼓吹南迁,满以为能出一把风头,没想到遭到于谦等人痛斥,成为人们的笑柄,因此怀恨在心。因为大家已经把徐珵这个名字同逃跑、胆小一类的词挂上了钩,徐珵不得不改名为徐有贞。在没有整容技术的明代,徐珵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另有一件事让徐珵对于谦更是恨之入骨。这件事说起来只是一个误会,徐珵这个人〃多智数,喜功名〃,这样的人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发光发热,不会让自己蒙尘的。当时朝廷官员的升迁基本上都是于谦说了算,于谦虽然是自己的仇人,徐珵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于是他先从于谦的手下门客那里入手,通过他们打通关节,希望能当上国子祭酒(国立大学校长)。于谦倒是愿意向景帝推荐,但是这件事情在景帝那里卡了壳。景帝对徐珵印象非常不好,两句话就打破了徐珵的希望:〃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么?这个人很危险,使用这种人会教会了学生的心术。〃但是,徐珵并不了解内情,认定是于谦从中作梗,仇恨又深了一层。于谦之死便是他从中撺掇,大力促成。
徐珵才能出众,这点有目共睹。朝廷众臣曾一致推举他治理河务,徐珵果然不负众望,成绩斐然。几年来,他多方钻营,努力表现,终于慢慢爬了上来。夺门之变前徐有贞已经坐上左副都御史的位子。从徐有贞的经历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是不会安心于平平稳稳升迁的,一旦有机会可以投机取巧,他必然会紧紧抓住不放。
他的机会就在景泰八年(1457年)元旦的时候到来了,那是他一生最为得意的杰作。
除了石亨和徐有贞外,参与密谋的还有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和左都御史杨善。张軏曾因犯法被于谦参劾,太监曹吉祥也对于谦不满。杨善就是当年那个出使瓦剌巧嘴使者。立下这么大的一份功劳,朱祁钰自然对他〃另眼相看〃,基本上没给什么赏赐。
马克思有句经典名言:〃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其实稍微变动两个词,这段话放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身上也是很贴切的。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1节:祸生肘腋(2)
无论如何,我们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那里都找不到一丁点的忠勇爱国情怀。《剑桥中国明代史》是这样评论这些阴谋分子的:〃密谋者的动机并不是崇高的理想,也不是对皇帝行为的道德上的不安。自1452年以来与于谦的关系不断恶化的石亨将军不但有野心,而且为人爱抓权,又贪得无厌。他与于谦的纠纷从一开始既是他自己的贪污行为造成的,更是他的亲戚和食客们的这类行为引起的。京师卫戍部队的都督张軏是石亨的助手。宦官将军曹吉祥也有类似的野心,他自认为是一个新的王振,在以后的年代中证明是一个极为腐化和不值得信赖的人。他的周围也是一些贪污腐化的亲戚和助手。徐有贞从没有忘记他在土木之变以后所受的冷落;他野心勃勃,希望利用朝廷的不安气氛,试图取得最高的权力。还有都御史杨善,他曾把被监禁的英宗带回,却从没有得到应得的封赏。〃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现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让石亨等人下定决心政变的景帝的病情。景帝南郊祭天的前夕,突然病发,卧床不起,更巧的是,他找来代行祭天礼的人偏偏就是石亨。石亨趁机仔细观察了景帝的气色,断定景帝将不久于人世。召见完毕,石亨急忙找到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密谋迎立太上皇朱祁镇。他们还找到太常卿许斌,拉他入伙。许斌说:〃此乃不世功绩。只不过我已经老了,干不了什么了。你们可以去找徐有贞一起商议。〃经过许斌的指点,石亨连夜找到徐有贞,几个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徐有贞〃正气凛然〃地说道:〃当年太上皇被俘,是为了国家才遭受这场灾难啊。太上皇被关在南宫七年,但是天下人并没有因此离心离德,此番我们协助太上皇复辟,这是天下人的共同心愿。只是不知太上皇是否已经得知了这个计划?〃张軏回答道:〃已经派人秘密告知太上皇了,只是还没有回音。〃为保险起见,他们派曹吉祥入宫将他们的密谋通知皇太后,以增加胜算。
正月十六日,石亨等人再次到徐有贞家里密谋,这时他们已经收到英宗的回信。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因为第二天早上景帝就要上朝宣布立谁为太子,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石亨这帮人干着急就是想不出办法,只会问徐有贞:〃怎么办,下一步怎么办?〃徐有贞再次利用了他的天文知识,爬上了屋顶装模作样地观察了一下天象,急急忙忙地下来说:〃成事就在今晚,机不可失。〃至于是否真的从天象上看出政变的成败,鬼才知道。正说间,仆从进来报告,边境传来警报。徐有贞一听,笑着说:〃天助我也!边境吃紧,我们正好派兵进宫,谁敢阻拦?!〃计议已定,众人就迅速行动起来。别看徐有贞在别人面前说得头头是道,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石亨等人走后,徐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别道:〃大事若成,则功在社稷,万一不成,家门将遭大祸;如果我能回来的话,那就还是活人一个,如果回不来的话,就一定是去做鬼了。〃
摆在徐有贞、石亨等人面前的有三关。这三关是三道门:长安门、南宫门和内城门。只有通过了这三关,计划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被堵在这三道门的任何一道之外,等待他们的就将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当夜四更,徐有贞、石亨、张軏、靖远伯王骥、左都御史杨善、户部侍郎陈汝言齐集长安门外。这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道门,这道门的钥匙由石亨掌握,所以比较容易。但有钥匙不表示没有风险,因为没有圣旨,守城士兵很有可能会加以阻止。石亨镇定地用自己掌管的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