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化工大唐-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没有亡国。
在中国历史上,吐蕃自有其特殊性,不得不说。
自古以来,中国最大的边患来自于北方大草原,秦汉时期的匈奴,后来的鲜卑,隋唐时期的突厥,宋朝地契丹、女真、蒙古,还有现代的罗刹鬼子,无不是从大草原威胁中国的。
为了反击大草原上地威胁,我们地祖先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战国时期地赵武灵王击胡,大破北方胡人、匈奴百万之众,给他杀掉的胡人不下五六十万之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击胡,并且取得伟大胜利的战争。
其后有蒙恬收回河套之地,汉武帝奋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横绝大漠,打败匈奴。再后来,李靖夜袭阴山,灭东突厥。苏定方西征,灭西突厥。
这些可歌可泣地英雄故事都是来自于北方,来自于大草原。
青藏高原却是一个特例,到了唐朝时都没有一个君王能够征服。真正对青藏高原大打出手的是汉宣帝,当时因为汉武帝击破匈奴后,采取战略追击策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消耗,匈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最终分裂成两部分。
一部分西迁,这一部分最终灭了西罗马帝国。另一部分于汉宣帝时期投降了汉朝,这标志着西汉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当北方边患解除后,汉宣帝就开始对当时的西羌用兵,赵充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到了东汉时期,段炯、张焕也是对西羌作战大胜的两员名将。
从汉宣帝开始,中国就拉开了争夺青藏高原的战争序幕,只是没有一个君主能征服这一片土地。就是唐太宗,也只是让吐蕃暂时低头罢了。
要是石堡城打下来,唐军大规模进军,迫使吐蕃臣服不是问题。要是睿宗地雄心再大点,要是灭了吐蕃,那可是开天辟地以来地一件大事,其功业比起唐太宗灭突厥一点也不逊色。
若真如此,睿宗就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有为之君!
鸟儿爱惜羽毛,人爱惜名声,皇帝爱历史美名,这是千古不易地道理。
睿宗为了自己的历史美名,不惜得罪太平公主。若是太平公主太过分的话,那么无异于把睿宗推向李隆基一方。以太平公主的精明,她是不会做这种蠢事,所以,到时她还不得不帮衬着睿宗。
这道理明摆着,要是杨思勖不提醒,陈晚荣真的是想不到,笑道:“多谢杨大人提醒!”
杨思勖摇手道:“陈大人不用谢。这道理,我也是才想明白。陈大人,这好处就不用我再说了吧?”
话都到这程度了,他不说陈晚荣也明白,笑道:“杨大人高见。”事情已经明朗了,陈晚荣心情也不错。
不过,杨思勖打击陈晚荣道:“陈大人,结局虽然已经明了,不过,断不会如此顺利,必然还有一番唇枪舌剑,你得做好准备。”
太平公主那么精明的人,肯定要捞取好处,在这捞取的过程当中,就存在很大的变数。比如,她先要试探睿宗的想法,要是睿宗不打算和她翻脸的话,她就要控制住陈晚荣,让造火炮这事搁置。最好是等到她登基,再启用陈晚荣来造火炮,既有了历史美名,也达到打垮李隆基的目的。
这么做,陈晚荣没有性命之忧,可是她完全可以把陈晚荣发配边关,或者找个借口关在大牢里。即使如此,陈晚荣也是受不了,不得不小心应对。
一句话,在陈晚荣没有性命之忧的前提下,陈晚荣的吉凶依然难测。
杨思勖和陈晚荣这番计议,可谓准备功夫做得十足,只是他们错了,包括太平公主在内都错了,他们太小看睿宗了。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七十一章 睿宗发火
更新时间:2009…6…26 14:29:01 本章字数:6328
陈晚荣和杨思勖来到大明宫,宫门口人流如潮,上至当权宰相,下到九宫小员全都来了。
今天不是朔望大朝,九品官员不应该来早朝,陈晚荣不由得有些奇了:“他们怎么来了?”
杨思勖也是奇怪:“是呀!肯定是皇上下了特旨,要不然他们不会来。”
按照唐朝惯例,每月的朔望两天要举行大朝,在京的官员无论品秩高低都要朝见皇帝。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皇上下特旨举行大朝。
陈晚荣猜测道:“杨大人,会不会和昨晚上的事情有关?皇上把他们召集起来,警醒一番,要他们长长记性。”
崔闹的事情不小,用他作“反面教材”,好好训斥一番群臣,要他们规矩点也不错。杨思勖点头道:“皇上肯定是要杀鸡儆猴。只不过,陈大人,你恐怕也有份。”
陈晚荣摇摇头,不再说话,进了宫门。有几个官员向陈晚荣示意问好,想必是哥舒翰结交的官员。杨思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陈晚荣耳边轻轻嘀咕一句:“陈大人,有他们相帮,这事就好办多了。他们可都是有名望的人呢!”
有名望才有影响力,才能带动其他人,陈晚荣大是放心,笑道:“是呀!”跟着人流去了含元殿。
唐朝的主要朝会是在宣政殿,那是日朝,因为人数少。今天进行大朝。人数太多,非含元殿不可了。
“见过晚荣兄。”吴兢发现陈晚荣,快步过来见礼。
陈晚荣很是开心。笑容满面:“见过吴先生。”
吴兢也没多余的废话:“晚荣兄,事情我已经知晓了,这事,你不用担心。我已经和几个熟识地大臣说好了,无论如何也要保得你万全。”
他和陈晚荣的交情不错。人品、才学更是让陈晚荣心服口服,听了这话陈晚荣大是感激:“吴大人的好意。我知道。不过,吴大人,要是情况不妙,你也不必搅进来。”
吴兢一笑道:“晚荣兄放心,皇上对史官历来另眼相看。不会出事。”史笔如椽,就连皇帝也得惧三分。只要吴兢不过份,想必睿宗不会怪罪地。
两人进殿,各自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好。不一会儿,群臣全数到齐,济济一堂,人数真多,比起日朝多了好几倍。
群臣轻声议论,相互询问为何今天举行大朝。能够知晓原委的人不多,自然莫衷一是了。你一个说法,他一个猜测。一时间。大殿上议论不休,嗡嗡声四起。
有知晓原委的官员。时不时瞄着陈晚荣。陈晚荣却是一副与事无关模样,任由群臣观瞧。
没过多久,只听一声尖细的声音响起:“皇上驾到!”
群臣赶紧收声,不敢再议论,恭恭敬敬地等待睿宗驾到。睿宗走在头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跟在他身后,大步而来。来到宝座前,睿宗并没有马上坐下来,而是目光缓缓从群臣身上扫过。
陈晚荣对睿宗甚熟,发现今天的睿宗与以往大不一样。一是目光凌厉多了,以往,睿宗对谁都谦和,一副热心肠,一点皇帝地威严都没有,更别说如此凌厉的目光。
二是睿宗的步履很是稳健,仿佛透着一股子自信。以往,睿宗走起路来步履有些飘逸,没什么力度,今天却是如此稳健,着实出人意料。
最重要的是睿宗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子自信,透着一股子皇帝的威严。这种帝王地威严虽然不是太多,和他身边的李隆基比起来,大为不如,毕竟是有了,这可是破天荒地第一遭。他两次当皇帝,第一次做皇帝,在武则天的高压下,颤颤兢兢,帝王威严就别谈了,遥不可及。第二次当皇帝,他虽是三巨头里权势最大的一个,也没有帝王的威严。
不少群臣发现了睿宗的奇异处,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何等事情,居然让睿宗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心思灵敏的朝臣猜测到,睿宗今天突然要大朝,必然有惊天动的大事发生。
睿宗目光扫过陈晚荣时,并没有停顿,也没有任何异常。在他眼里,大殿中的所有人都一个样,没对任何人稍加颜色。
打量完,睿宗这才坐了下来。群臣开始参见。群臣今天见识了睿宗的威严,不再象往常那般轻松,个个小心翼翼,生怕出一点错。
等到见礼完毕,睿宗这才缓缓开口:“列位臣工:今天本不是大朝之期,是朕下特旨进行大朝。你们,可知晓缘由?”
这事,群臣哪里知道,齐道:“臣等请皇上圣训!”
睿宗微一点头,一副古井不波之态,不动任何声色地说明原委:“昨天晚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崔身为宰相,居然跑到陈晚荣府上去撒野。结果是没有讨到好处不说,反而给陈晚荣凌辱,淋了一头地大粪。”
给宰相淋大粪这种事,群臣哪里敢想,睿宗话音一落,群臣变色,殿中立时掀起一片嗡嗡声,群臣议论纷纷。陈晚荣身边的几个大臣有些惊惧,忙离陈晚荣远点。敢凌辱宰相,胆子何其大,他们不惧也不行。
睿宗双手下压,群臣忙闭嘴:“一个堂堂宰相,居然失却体统,冲到一个从七品散官家里去撒野,朝廷脸面何在?堂堂宰相,居然给从七品散官淋了一头地大粪,耻辱啊耻辱,千古未有之奇耻大辱!朕真是瞎了眼,居然用了如此无用之人做宰相!”
朝廷要的是体面,要地是面子。崔仗着位高权重去陈晚荣府上撒野,这本身就是失策,与宰相身份不符。再给陈晚荣凌辱一通。他不仅仅丢了朝廷的脸面,还证明他无能,这样的人绝对不能再做宰相了。
窦怀贞他们地心思灵敏,自然猜透了这点,就连太平公主也保不住崔的相位了。只是有一个问题。这宰相之位谁属?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肯定要下手,睿宗也不会放过。看来三方有得争了。
窦怀贞他们心想发生了如此大的事情,太平公主应该召集他们商议,可太平公主并没有如此做,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向太平公主看去,只见太平公主一如平常。没有任何异常。不了解她的心思,这话就不好说了。说不定,只得见机行事,她说啥就跟着说啥。
在群臣的猜疑中,睿宗最后道:“你们都来说说,这事要如何处置?”
话音一落,群臣住声,谁也不敢率先开口说话。
对于窦怀贞他们这些太平公主地人来说,为崔讨个公道,为太平公主争口气是应该的。可是,睿宗这话说得很有技巧。只要不是笨蛋都听得出来。睿宗把罪过归于崔,摆明了要对崔动手了。他们也不敢不把三巨头里最有份量地睿宗放在眼里。只能选择沉默。
其他的群臣也不敢冒然说话,因为睿宗今天很不一样,大出群臣意料,谁也号不准他的心思,不敢触这个霉头,还是不做出头鸟的好。
还是吴兢率先打破沉默:“皇上,臣吴兢以为,崔身为宰相,当知朝廷法度威严,不会无缘无故的去陈晚荣府上,这事地起因何在,还请皇上示下。”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要判是非曲直,总得先弄明白缘因,群臣忙附和:“臣等附议!”
陈晚荣却明白吴兢的用意,他已经知道这事地起因,要是真要查究起来,崔的不是之处居多,陈晚荣顶多就是给问个不遵法纪,侮辱朝廷重臣的罪名而已。陈晚荣做的事可大可小,从大了说,发配边关也没问题。从小了说,罚点薪俸,降两级也就是了。
一旦睿宗下令查究起来,一切真相当大白于天下,就算有人想为难陈晚荣也是不可能了,吴兢帮陈晚荣帮得理直气壮。
睿宗点头道:“吴卿说的极是,先查明事情原委,分清是非曲直再议罪。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出班应道:“臣在。”
睿宗手一挥,一个老内侍拿起御案上一个黄绫卷,快步下来,来到刑部尚书跟前,把手里的黄绫卷递给他。
刑部尚书展开一阅,脸色大变,吃惊万分的看着睿宗道:“皇上,这这这……”
群臣看着刑部尚书吃惊的模样,却不明原委,很是好奇。
睿宗比刑部尚书平静多了:“这是朕亲自堪问,太子手书的罪责,你念给他们听听。”
刑部尚书应一声,清清喉咙:“各位同僚,这是皇上亲自堪问的崔正元罪状,共计二十三条,其中强抢民女五桩,霸人田产十二件,凌辱百姓妻女三桩,杀人三件。”
光这大致情况就让群臣大吃一惊,人人脸上变色。
睿宗趁热打铁,在御案上重重一拍,猛地站起身来,目光凌厉地扫视着群臣:“你们都给朕听好了。朕知道,纵子行凶的人绝不止崔一个,你们当中不乏其人。你们背后都有人,仗着有权有势,没少干坏事,别以为朕不知道。朕今天把话撂明了,今天这事完了,屁股上有屎地,自个到刑部去领罚,朕会酌情处理。若是不去,给朕揪出来,那就别怪朕不认人了!”
他谦恭敬人,就是面对群臣,也很随和,如此说话可是破天荒的第一遭。不常发火的人,一旦发起火来,很吓人的,群臣无不是噤若寒蝉。特别是那些做过坏事的臣子,心里跟打鼓似的,巴不得早点结束这早朝。
“带进来!”睿宗手一招,坐回御座。
兵士押着两个人进来,一个是崔,一个是崔正元。崔没有着官袍,一身寻常衣衫。也不知道什么时间给睿宗扒了官袍。好在崔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居然能保证镇定,一颗脑袋四处转动。看到陈晚荣时,眼里如欲喷出火来,恨不得把陈晚荣生吞活剥了。
陈晚荣却是一副淡定模样,冷冷的打量着崔。这仇已经结定了,怕你个鸟?
崔给罢官已成定局。只是没有想到睿宗下手如此之快,在上朝之前就把他地官给夺了。
当然。心思灵敏的臣子想得到,这是在向太平公主示威,睿宗之所以下手如此之快,就是要在太平公主干预之前造成既成事实,要她想干预都没机会。
睿宗一向决事。一是先征询太平公主的意见,二是再问李隆基。如此这般乾纲独断之事,可是他重新登基一年多来地第一件,群臣既是意外,又是惊讶。
陈晚荣向太平公看去,太平公主一点反应也没有,还是老样子,淡定自若,仿佛崔和她没有关系似的。对她这深沉的心机,陈晚荣不得不服气。
崔正元可就没有他老子的胆色了,脸色苍白。双腿发软。双眼无神,目光涣散。要不是兵士推着他,早就摔在地上了。
睿宗冷冷的打量了二人一眼:“你念给他们听听。”
刑部尚书应一声,这才照着罪状念起来。一条条,一款款,有时间,有地点,有人证,有物证,一句话证据确凿,纵是有能把死人说活地本事也不可能推得翻。
一念完,整个大殿上鸦雀无声,群臣面面相觑,谁也没有想到崔正元居然干出这么多的坏事、恶事。
“不!我儿绝不是这种人!”崔大叫一声,冤屈得很:“皇上,这不是真地,绝对不是真的!元儿是骄纵了些,但他还知道好歹,绝不会做出这种事!这是屈打成招,请皇上为臣子作主!”
睿宗盯着崔,半天不发一言。过了老一阵,这才道:“崔,都到这份上了,你还抱有幻想,你这父亲作得真是丢人。实话给你说了吧,这是朕昨天晚上亲自堪问的,朕没有动过你这草包儿子一根手指头。”
崔眼睛瞪得老大,仍是不敢相信,盯着崔正元:“元儿,你说,这都不是真的!你快告诉爹,这不是真的!”
崔正元本想说不是真地,可是看看了睿宗,终于点头道:“爹,是儿子对不起您!”
崔一下子软倒在地上,脸色苍白,喃喃自语:“元儿,你可害苦了爹!爹给你害苦了!”双手捂面,禁不住饮泣起来。
太平公主厉喝一声:“崔,这是朝堂,不是你家后院,可以任由你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亏你曾经是朝廷的宰相,连这点自持之力都没有!起来,站起来!”
窦怀贞和萧至忠明白过来了,相互交换一个眼神,微一点头,已经有了主意。
崔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站起来,颤颤微微,随时都有可能摔倒。
睿宗盯着崔,接着数落起来:“崔,你现在悔之晚矣!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你呵护你儿子,这无可厚非!只是,象你如此溺爱者,天下间也没有几个。一大把年纪了,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跟女人似的,你应该扪心自问,你有没有过失。子不教,父之过,难道你的罪责就小了吗?”
这番话毫不给情面,可是却是实在话。朝中之人,除了少数年轻臣子以外,大多数已经为人父了,明知睿宗这番话是在训斥人,还不得认同,打从心里认可,齐道:“谢皇上圣训!”
睿宗接着道:“崔,你能哭,说明你还有点羞耻之心,就是有悔之晚矣!朕在这里告诫每一位臣工,不管是为人父了,还是没有为人父,你们都要给朕听好了:欲为人臣,必先为人父;做好人父,方可做好人臣!”
“臣等遵旨!”群臣领旨。
睿宗的训诫还没有完:“做不好人父,则不可为臣!朕要你们记住,今天发生在崔身上的事情,这是耻辱!你们都有儿女,给朕管好了!若再做出这等事情来,休怪朕不认人!”
“遵旨!”
睿宗的目光落在刑部尚书身上:“刑部尚书,你说,崔正元该当何罪?”
刑部尚书想也没有想道:“皇上,崔正元之罪状明白清楚,臣以为按照大唐律法,当处斩。先关入死牢,等待决刑即可!”
“准奏!”睿宗点点头,兵士押着崔正元出去了。崔只是无力的看了一眼,又闭上了眼睛。
睿宗目光停在崔身上道:“你们说,崔该当如何处置?”
话音一落,窦怀贞出班道:“皇上,臣以为崔大罪有三:一是崔正元行凶,恶行累累,若无崔的纵容,崔正元也不敢如此猖狂,崔虽非亲身所为,也是罪责难逃。二是崔身为宰相,误信劣子之言,怒闯陈晚荣府第,此举有违朝廷法度。更甚者,遭到陈晚荣的凌辱,身为宰相,却无脱身全节之能,诚可叹也!有此三点,崔当罢官。还请皇上圣裁!”
窦怀贞和崔一样,是太平公主的人,连他都如此说了,群臣还有什么好说地呢?唯一有所顾忌地就是太平公主了,可是等了一阵,太平公主却没有任何表示。群臣不再迟疑,齐声附和道:“臣等附议!”
罢官的结果,崔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只是从窦怀贞嘴里说出来,心里还是很不好受,眼里厉芒一闪,瞪了窦怀贞一眼,又无力地闭上了,不住摇头。
太平公主这才开口道:“崔,你不扪心自问,还以为列位臣工落井下石,是不是?以你所作所为,没把你充军边关,已是你的大幸了。皇兄,臣妹以为列位臣工所言极是,崔当罢官。”
睿宗轻轻点头,本着一太平公主,二太子的老规矩看向李隆基。李隆基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父皇,儿臣以为崔虽有罪过,毕竟为朝廷办过事,立过功。功是功,过是功,功不能顶罪,过不能掩功,其官可夺,却应保留其俸禄。”
“太子所言极是。崔罢官,以正五品供给俸禄,允许住在长安养老!”睿宗宣布完,兵士推着崔出去了。崔也没有反抗。
睿宗这才把目光停留在陈晚荣身上,开始追究陈晚荣的责任了。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七十二章 朝廷格局
更新时间:2009…6…26 19:10:22 本章字数:6249
按照唐朝的律法规定,崔到陈晚荣府上去闹事,陈晚荣应该报官。陈晚荣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崔凌辱了个够,这让朝廷丢了脸面,这惩处是跑不了的,陈晚荣倒也坦然面对。
“陈晚荣该如何处罚,你们都来说说。”睿宗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根本就没有谈起崔那么多的言词。
陈晚荣的处罚是免不了的,只是轻重的问题。萧至忠不了解太平公主的心思,心想太平公主不能保全崔,那是大势所趋,不得不舍车保帅。陈晚荣让太平公主少了一员干将,太平公主对他必然是恨之入骨,据理力争,让睿宗从重处罚陈晚荣也是为太平公主保全了脸面,第一个出列道:“皇上,臣以为陈晚荣之罪有二:一是作为臣子,不遵守臣道,伤及同僚。二是他不守法度,凌辱当朝宰相,朝廷威严有失。二罪皆是重罪,当发配边关。”
太平公主是打算不难为陈晚荣,但她精明过人,绝对不会在朝议之前对手下打招呼,原因在于说不定他们一通议论,会争取到更好的局面也未可知。
他话音一落,窦怀贞出班附和道:“皇上,臣附议!”
窦怀贞和萧至忠是太平公主一党的干将,深得太平公主器重,他二人如此说了,属于太平公主的其他朝臣哪能落于人后,齐声道:“臣等附议!请皇上惩外陈晚荣。”
陈晚荣和睿宗的功业有关,陈晚荣在,睿宗的功业才能建立起来。睿宗最不想听到的就是群臣要他严惩陈晚荣的话了,不由得眉头一皱,目光缓缓从群臣身上扫过。
吴兢出班反驳:“窦大人此言差矣!陈晚荣虽有过激之处,但情有可原,事情是崔挑起,陈晚荣应该罚,臣以为降两级足当其罪。”
萧至忠马上反诘:“吴大人,你和陈晚荣过从甚密。你就不怕有嫌疑么?”
窦怀贞马上跟进:“吴大人,陈晚荣还在乡下做香皂之时,你就登门拜访,你们相交多时,你说这话很不合适。”
二人都是老谋深算之人,抓住吴兢和陈晚荣的交情来说事。着实让吴兢处于嫌疑之地,吴兢一时难以辩驳。
陈晚荣脸上闪过一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