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项羽与刘邦-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状况。对于黄河沿岸的大小城池,章邯采取疏的方式,任由楚军践踏,而一旦项梁放松警惕,轻易深人秦军密集的地区,章邯就会像以石击卵一般将其彻底粉碎。

189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还一直以为我们是在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胜利挺

进呢!这可能是章邯有意败给我们吧?〃

刘邦对此深表钦佩,对项梁实属中了章邯的一大圈套这一解释,也感

到心服口服。这种佩服的方式有一种可爱之处,他表现出一种风度,令人

感到正是〃德〃,因此便出现了一种趋势,刘邦所到之处,智者贤者纷至沓

来,争相投人到他的帐下。

只是刘邦军在士气上还远不如项羽的军队,首要原因即在于刘邦缺少

那种威武勇猛的气势。另外,在军政方面受到刘邦全权委托的萧何极其严厉,禁止在占领区发生任何劫掠行为。在这片大地上,历朝历代都有一个恶习,即兵匪难辨,打了胜仗就要大肆劫掠一通,士气也因期盼劫掠而保持高涨,然而萧何却对此深恶痛绝。

〃秦对民犹如一只饿虎。倘若把这样的秦打倒了,我们却成了饿虎,那又为何起来抗争呢?简直毫无意义。〃

本来就擅长处理民政事务的萧何,此番言论真正触到了痛处。对负责全军粮食供应调度的他来讲,这也成了其管理兵站的战略原则。如果不去掠夺,就得设法让所有城镇村庄把辛辛苦苦存下来的粮食提供给刘邦军,杏则粮食就会被藏起来,而萧何便不得不到处去筹措。不用说,刘邦军的士卒也照样要抢夺,虽然与项羽军相比只是抢夺的程度不同而巳,但这种不同却在县城乡村起到了宣传作用。而另一方面,就士气问题而言,此类军令违反了中国沿袭已久的习惯,因此也明显削弱了士卒的期待,肯定不会起到昂扬士气的作用。

以上所说,只能勾画出一幅极为简单的草图,即:项羽军华美张扬,而刘邦军则有点土里土气。

项羽按既定方针,将陈留城一举攻克。

这一举动确实符合项羽的秉性。尽管项梁已死,主力军已溃败,但面

对横在眼前的陈留这座敌城,项羽却仍禁不住要去挑战,真可以说他具有

处变不惊的超凡能力了。

刘邦军也身不由己地被项羽军拖着参加了攻城,包括项刘两支队伍在

190

内的全体楚军都有一种强烈惧怕秦军的心理,部将们也都不愿意靠近城墙,一旦强迫攻城,就会有大批士卒趁黑夜偷偷丢下阵地,往老家方向逃去。有一天,刘邦视察前线发现了上面这些情况,心中喑想:〃这样下去根本无法取胜。〃

甚至还想到,弄不好就会全线崩溃。自举兵以来,早巳习惯胜少负多的这位刘邦,及时发现全军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在这一点上,他具有远比项羽敏锐的感觉。他来不及返回营帐,就率领幕僚赶到项羽所在的军营,一进人项羽的营帐就十分谦卑地参拜施礼,宛如对待主人一般。刘邦这一年已经四十一岁,已是怀抱孙子也毫不稀奇的年纪,但对年仅二十五岁的项羽,他却从一开始就坚持采取如此谦卑的态度,个中原因在于借助了萧何的智慧。尽管刘邦不讲礼仪的坏毛病依然如故,但萧何却始终提醒他切不可在项羽和项氏族人面前如此行事,否则便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或不快。

烦琐的礼仪应酬结束之后,刘邦故意现出深思熟虑的样子,提出了一

项建议。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还是撤退吧!〃而是采取了说服的方式,所列举的理由是:项梁的死是全军的悲哀,特别是身在新都盱台的怀王的宸襟又会如何呢?目前还是暂时撒兵,返回新都,再集合众将商讨善

后之策,如此方为当务之急吧?

这个时候,项羽的亲信里巳多出来一位范增。

这位老人先前同项梁有过接触,并成为他的军师,定陶战败之时,他化装成老农夫从秦军的包围中逃脱出来,一路上曾几次遭到秦军士兵的盘査。不过,那些秦兵看到这位像被竹耙子刮过的、晒得黝黑、满脸皱纹的老人,根本不会想到他不是一般的老百姓,都乖乖地把他放了。范增对方向有一种近乎神秘的感觉,他从年轻时起就多次到过很远的地方,从未在途中迷过路。这一次也是一样,连续五天在夜里赶路,他一次也没有迷路,径直找到了项羽的军营。

尔后,他理所当然地就侍立在项羽身边了。一找到落脚之地,他马上就向项羽献策,提出应当退却。

〃暂时委屈一下。现在退却,正是为了下一步获胜。〃

191

也许是有范增这句话事前奠定了基础,项羽极其爽快坦诚地接受了刘邦的建议。事出突然,也难怪连近在身边的范增都感到心中一愣。〃原来项羽就是这么一个人吗?〃

他在心里向自己提了个疑问。其实,在范增列举退却理由时,项羽心里肯定不舒服,反倒扬言要报仇,还嘟嘟囔囔地说要把陈留城什么的给彻底踏平。可是,一看到刘邦的那张脸,他却突然之间就接受了建议。这就有问题了,是项羽性格上有缺陷呢,还是刘邦的人格中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东西呢?要么就是项羽被刘邦的什么地方给迷住了?总之,不管什么原因,这件事犹如一道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留在了范增的脑海里。

当然,范增这种不怀好意的观点,跟项羽是毫无关联的。

而就项羽本身来讲,在听到项梁死讯时,他已经意识到不仅仅是胜败的问题,而是到了连战场都保不住的地步,内心早巳拿定主意准备退却。项羽虽还年轻,但远比范增认为的要成熟得多。他知道,倘若一听到叔父死去就慌忙退却,势必会影响到全军的士气。那样,巳故的叔父会留下伟大的形象,而继承死者地位的项羽虽不得不重整旗鼓,却仍会显得无足轻重。为维持军队,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稍有差池,后果就会不堪设

想,说不定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全军就会一哄而散,统统跑得无影无踪

了。

项羽对范增避而不答,就有这个原因。再进一歩讲,尽管项羽表面上没有显露出来,但内心里对范增也多少有些不满。在项羽看来,这位脾气怪怪的范增老人明明是以军师身份跟随在叔父身边的,却硬是在定陶让叔父吃了败仗,断送了性命。

〃算个什么东西嘛!〃

项羽把一肚子气都暗中撒向了范增。

而接下来,范增又像丟掉旧草鞋换上另一双草鞋一样,落落大方、毫无愧色地来到项羽跟前,二话不说就毛遂自荐地担任军师,还这样那样不

断地帮着出主意。

192

〃究竟怎么说这位老人才好呢?〃

尽管项羽心里有这个想法,但看上去他还是蛮宽厚的。对眼前这位说不上是倨傲无礼还是厚颜无耻,且又毫无私心的范增老人,他感到实在有些可笑,当然这种感觉里包含着善意和敬意。正因为如此,他才根本不想就定陶一事大加谴责,但又不可能对叔父战败而死一事,向范增表达慰劳

之意。总之,这段时期,项羽对范增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似乎拿不准究竟该如何向他寒暄致意。项羽这种不可捉摸的态度,在只会运用才智来观察事物的范增看来,可能只会得出一个感想:

〃这位到底比他叔父差得远啦!11

不管怎么说,项羽还是向刘邦表示了感谢之意。

项羽屡战屡胜,使得他在楚军士卒心目中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的新星。从他嘴里实在难以讲出退却这句话,面对这种情况,刘邦才特地跑来帮他说出这句话的。

〃这位大叔还是蛮有趣的。〃

项羽只得在心中给出这个评价。他并不讨厌刘邦这个人,只是觉得刘邦属于另外一种类型,跟自己几乎完全相反。刘邦确实跟他不一样,虽说对秦军屡战屡败,但不知他是不是对失败反应特别迟钝,那张不知害羞的

大萝卜般又红又白的脸蛋上始终挂着微笑,从来都没有变过脸色。不管怎么说,反正这位早巳习惯于失败的人仍能屈膝施以大礼,并当着众人的面提出撒退的想法。靠着刘邦给自己提供的这个台阶,项羽才能既不伤自尊,又能从让楚军士兵对自己失望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无能的伙伴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

这一微妙的道理,项羽是否巳经领会到了呢?自此以后,由于刘邦的军队相对弱小,项羽军的士卒们常对其嗤之以鼻。项羽军自认为兵强马壮,即便偶尔遇上行将崩溃的情况,也会一举将敌军击溃。只要有刘邦这位类似于乡间捕快出身的没本事的大将还在同僚的行列里,项羽的威武勇猛就会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看来老天爷好像就是这样安排的,刘邦及其手

193

下部队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成为项羽及其所率大军的陪衬,并刺激强者,使之更强。

退却的时候也是如此。

弱小的刘邦军首先向东撤去,项羽及其所率大军承担了最艰难的殿后任务。项羽等刘邦逃到安全的后方,再一面同敌人作战,一面徐徐而退。借着这次的表现,项羽在退却战中也获得了英勇善战的好名声。

他们所选的目标是彭城(后来的徐州;),准备将那里作为重整旗鼓的根据地。

彭城自春秋战国时起就是一座繁华的地方都市,跟刘邦的老家大体上在同一地区,同属泗水郡管辖,在泗水低洼潮湿的农业地带,彭城处于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

顺便插一句,后来项羽自立国号时,就曾将都城设在这里。项羽在这座城市面对天下,自称为〃西楚霸王〃。到了唐代,这里才第一次改称为徐州,后来又屡次更改过名称。围绕着这座城市发生的大战,其频繁程度简直不可思议,其原因即在于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便于大军集中和分散,容易形成会战的局面,成为兵法所讲的通衢之地。到了现代,就曾发生过

1938年中日两军的大会战,其后在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又在这里与国民党军展开决战,全歼国民党军队十四个兵团,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

基础。

彭城这块地方,似乎从项羽刘邦那时起就具有了这种命运。

〃请到彭城来吧!〃

为了送去这一邀请,项羽向仍在盱台的怀王派出了使者。怀王接报后,立即赶往彭城。王接受臣下的召唤而不顾尊严地采取行动,盖在手王当初本是为项梁所拥立这一弱点上,更何况这位项梁如今也巳不在人世。怀王愈来愈难以忍受自己的这种傀儡地位。

怀王心高胆壮,主要是有那位旧楚贵族宋义如影随形般紧紧跟随在身

194

边。

宋义不久之前还在沙场上征战。幸运的是,当定陶战败之时,他刚好已远离该城,正在出使齐的途中,因此幸免于战死,又极为偶然地碰上了由〃齐〃派往项梁处的使者高陵君显,二人结伴逃出战场,最后逃回到怀

王跟前。

〃宋义君的表现真令人吃惊呢!',

此类赞扬宋义的话语,正由齐的高陵君不停地灌进怀王的耳朵里。〃绝非公卿出身的普通人物。〃

他又这样赞美道,还说宋义能预测到定陶之战必败,就是他作为战略家的最好例证。〃战略家?〃

怀王虽说急需有人充当自己的股肱之臣,但寻遍身边亲信也没找到一个懂得打仗的人。现在有人说宋义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原本以为此人只是生于楚令尹之家,通晓各种典礼仪式而已,如果还懂得用兵之道,那就算是意外收获了。

〃要重用宋义。〃

怀王想。宋义能掌握人心向背,了解世间形势,善于出谋划策,这些怀王也略有所察,假如还具有超出上述长处的将帅之才,那就更为难得了。如果让宋义占据新兴的楚的核心位置,并能驾驭包括项羽刘邦在内的那些无法了解其本来面目的所谓英雄豪杰,自己的王权也肯定能摆脱傀儡地位,

变得名正言顺。

〃即便宋义是个恶党也没有关系,就用宋义之毒去攻项羽之毒。〃怀王巳经想好了主意。

宋义巳经年过五十,在四处漂泊期间曾生过许多孩子,而且旧家族成员也很多。宋义为放羊的心抬轿子,使其成为楚王,又有了相当的权势,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各地同家族人的耳朵里,这些人便像一群苍蝇似

的朝宋义扑来。

195

他们都是靠高攀上宋义才吃上一口饭的,但宋义对这帮人却很宽容。这片大地上有个习惯,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就要对所有不管有缘还是无缘的人都分上一杯羹,那么,宋义这样做就与其人格好坏毫无关系。宋

家属于旧楚名门望族,仅与宋义具有血缘关系的一族人,加上女人孩子就超过了两千人,连奴婢都算在内的话,可以达到三千人,一下子就膨胀成了一个相当可观的大家庭。

在这一点上,宋义就不像有些人那样孤影清灯孑然一身,例如在项羽跟前的范增。他必须让这一大家人吃饱肚子。而且,这种情况竟提前出现了。楚今后明摆着还要经历无数次的战斗,然而宋义却因蚂蚁般聚拢来的这伙人而早早地形成了一个大家族,考虑问题时就不得不兼顾到让他们吃饱饭的问题。四处漂泊期间的宋义,看问题还是蛮准确的。可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私情,这位仁兄开始有点头脑发昏了。

例如,这位仁兄要过度深入至〃齐〃地,肯定就有私情隐藏在其深层

原因中。

所谓齐国,跟楚一样,并不是被公认的国。趁着秦帝国失控之机,早前为秦所灭掉的战国时期各封建诸侯王国,便首先刮起了一股复辟国名之风。流民之中有一些自称原属王族的人就打出了赵呀魏呀,或者楚一类的旗号,齐就是在此形势下出现的。

说到齐的情况,原本有一个身在狄〈山东省境内)地的名叫田儋的人,

趁着陈胜叛乱之机举兵起事,杀死狄县县令并自立旗号,自称为齐王。田儋一家本来长期被埋没在民间,但因其所称田氏本是早前亡齐王室的姓氏,

所以声言〃即使由我来当王,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便大举进入齐之

故地,以武力将这里平定下来,一时间颇以声势浩大自豪。

秦章邯将军率领一支庞大的征战队伍,忽东忽西不停地机动转移,明

显摆出要攻破这些自立旗号的诸侯小国的架势。他大举杀入魏的地盘,将

私自称王的魏王咎围困在临济〈河南省境内)城中,在此期间,魏曾哀嚎着向齐的田儋请求支援。田儋率大军前往救援,但却被章邯将军以〃夜衔

枚而进〃的巧妙战法大败在临济城下,当场战死。

196

田儋死后,齐的内部便陷入一片无可救药的混乱之中。尽管同为田姓,但其下面分支很多,其中即有属于亡齐王室直系血统的人突然冒出来成为

王,将那些与他有血缘关系的田姓族人统统提拔上来,有的当上宰相,有的则当了将军。如此一来,跟巳战死的田儋同在前线的胞弟(田横等)和

本家兄弟(田荣等)就都被排除在外。他们极为愤怒,便带领残兵败将投靠了楚的项梁。已故田儋族系的田氏人马得到项梁做后盾,当即将直系血统的齐王田假赶跑,拥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被撵跑的旧齐王族系的田氏族人散落至四面八方,分别投靠各种势力,又各怀鬼胎,不时向齐发动攻击,有时还极尽欺诈谋略之能事,致使其内部纷争错综复杂,纷纷扰扰闹个不停。对齐人来说,秦帝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反倒从心目中淡薄下去了。

宋义这个人有一个令人讨嫌的地方,就是专门喜欢出谋划策。甚至在他所属的楚尚在同秦军作战,还未真正立国的眼下,他连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由将军掌权的齐国内部纷争也要插上一脚,还与内斗中的

一派暗中勾结在一起。

就像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齐的田氏有一支属于田王室,这支田氏也分成许多派系,形成为几个分支;还有已故田儋一系的田氏,也分为若干支派,彼此分分合合闹腾不休。宋义在远离定陶某处偶然碰到的那位齐的权势人物高陵君显,所代表的就是已故田儋一系中的一派。

定陶一战失败之后,宋义在将高陵君带到怀王手下,一路上两人多次留宿歇息,已变得十分亲密,高陵君最后竟忍不住提议说:

〃宋义君,我们干脆结拜为兄弟吧!〃

就高陵君来讲,齐弱小得几乎难以自立,还有持续不断的内部纷争。倘若没有别国的支援,不要说整个齐国,面对镔他支派,就连他所代表的派系也很难得以自立。在这一点上,楚既有精兵,又有强将,也就是说具有军事上的优势。只要抓住宋义这位楚实权人物的心,就等于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援军。

可以说,在此关键吋刻,齐使者高陵君要想方设法把宋义抓到手里7

197

正是因为对其抱有很大的期望。说来这亦是性命攸关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他自身及其所代表的派系,还关系到整个齐国的生死存亡。宋义对此也十分清楚。

〃只要用我的一根小手指头,就可以决定齐的命运。〃

他甚至产生了这种想法。可惜的是,那些过度介人别国内部纷争的人,

往往会受到直接影响,最终造成自己一方国破家亡,这种道理,宋义究竟

了解几分呢?

〃齐现在的情况是,仅是由谁担任宰相这件事,就很难办。〃

高陵君在路途中说。由于家族派系太多,如果从其中一派选出宰相,反而会给内部纷争火上浇油。因此,还是干脆用别国人为好。

〃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了。要不,索性就请大人的公子宋襄君来担任宰相,可不可以呢?〃

#奇#高陵君终于下决心搬出了这个最为关键的话题。就高陵君而言,如果能让宋义的儿子当上齐国的宰相,一旦齐国遭遇危难之际,楚军必定会赶来帮忙。从齐国的立场来看,宋襄君刚好是一位类似于人质的合适人选,而从宋义的角度来讲,为使齐国永远依附在自己手下,则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书#不过,如果这项计划真正付诸实施,对于楚来说,宋义就等于成为齐

#网#的奸细了。

〃真没想到,竟还有如此高明的手段呢!〃

宋义所想的,并不是楚国的利益。假如真为楚国着想,这样做就再危险不过了。因为宋义就可以从整个大家族的利益出发,既能从楚得到食邑,又能从齐得到领地。为养活几千人的家族成员和奴婢,就等于让齐国分担了一半的负担,就宋义本身来讲,实在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不过,他口头上还得说:

〃不,不可以。襄只不过是个凡庸之人,实在难以担当宰相的重任。〃就这样,按照中国历来流行的礼仪习俗,宋义连着推辞了好几次。事实上,宋襄的确不过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少年。殊不知,就高陵君而言,其

198

实越是平庸之辈越好,因此便反反复复地请求,要宋义务必满足自己的愿望。

〃哎呀,如何是好呢?〃

宋义略歪着头做出思考的样子,但脸上却挂满了笑容。他笑的时候下

嘴唇会撇向一边,流露出一种让人感到不符合其身份的卑劣劲头。宋义是

想让高陵君再说一遍,才故意做出一副在歪头思考的样子。高陵君已察觉

到这点,便进步说道:

〃请襄公子担任,如果大人认为他过于年轻,大人作为父君,完全可以

从遥远的楚地予以监护的。〃

这只能说是在直截了当地劝人卖国了。这番话的意思是,仿佛要把齐作为楚的属国,牢牢地掌握在宋义的手掌心里一样,但就高陵君的立场来讲,他可能还有非同一般的想法,由此才把话展幵讲到这种程度的。这番话可以理解为高陵君在出卖齐,但也可以理解为完全相反。

说句实在话,所谓齐这个国家,在这片土地上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只是那些正在齐故地闹内讧的将领,即使置之不理,它也会因内讧而自取灭亡。到了那种地步,受损失最大的将是宋义。不过宋义利欲熏心,竟毫无察觉。如果把儿子送到齐当宰相,再怎么讲是为了楚的利益,宋义的说辞也会被怀疑〃恐怕还是为齐〃,就不会有谁再认真听取他的意见,最终,

他大概就会在楚走上没落之路吧!不过,宋义就这件事跟高陵君达成了一致。只能说他这是主动服了一剂毒药。

如果说宋义还有一点点值得同情的地方,那就是还不能说他在楚已确立了稳固的地位,为此就要做好两件事,即:必须维系住怀王的信任,同时为了自身利益,也必须出谋划策,以巩固怀王的王权。道理很简单,王权愈强大,宋义就愈可以躲在其背后,得到更多更大的权力。以上就是宋义所采取的行事方法,确实很符合他公卿出身的身份,而高陵君也充分理解宋义的这种处境。前面曾经提到过,高陵君在怀王面前不断推举宋义,说他完全有能力当个军事战略家,这样做也是有背景的,具体来讲,就像以上所说的那样,是两个人深思熟虑的结果。

199

宋义在随同怀王,从楚都盱台前往北方彭城的这段时间里,更获得了这位年轻国王的充分信任。

〃到底还是出生在旧楚令尹之家的人,论到忠诚,与其他人就是不一样。除了这个人,再也不能相信任何人的话。〃

怀王甚至在心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他对宋义私下里提出的一项方案深受感动,这项方案可以让齐隶属于自己,齐的兵力还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