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项羽与刘邦-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22

的时间却要从汉朝时算起。赵那个时代的邯郸位于现在邯郸城以南四公里

的地方,地名叫做〃赵王城〃。现在仍然保留着当年那一大片土城遗址,只是章邯毁掉的许多地方巳经变成了荒野。

巨鹿这座城市,在邯郸东北大约一百公里外的地方,可算是处在华北平原最中心的位置。

巨鹿附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肥沃之地。巨鹿城作为农产品的集散地,或者说作为一处官府所在地,一直以来就很繁荣。秦帝国建立后,又将管理大片地区的〃郡〃官衙设在这里,巨鹿便成为附近一带越来越重要的城

可以说是一个大都市。

赵王和张耳逃到这里不久,章邯手下的上将军王离等就追上来,将整座城池团团围住。

张耳只好紧闭城门。

〃巨鹿兵多粮足,不会被攻陷的。〃

张耳安慰赵王,又向四面八方急速派出密使请求支援。对各路反叛势力做这种求援的工作,本来就是身为策士的张耳的拿手好戏。有关这一历史时期各地的反叛势力,《史记》里有过简洁的表述。

相立为侯王,合从乡西,名为伐秦,不胜数。

首先指出胡乱拥立的侯王多得数不胜数,其次指他们彼此之间合从(即合纵,指建立同盟〉,最后讲他们都口口声声高喊〃伐秦〃。

最后一句话里很可能包含着作者对事态的一种讽刺。在诸多胡乱自立的侯王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在秦势力鞭长莫及之处,为贪图一时的痛快和欲望而当上侯王的,各种反叛势力所共同标榜的〃伐秦〃,实际上已只是一块招牌,说穿了,统统都是在牟取私利而巳。

所谓合纵,在当时已是一个为人们经常使用的十分熟悉的用语。到了战国的后半期,只有处在边境地带的秦强独大。中原六国(韩、魏、赵、燕、楚、齐)便结成了攻守同盟,六国的地理位置是由北向南纵向连接在一起的。合纵指的就是这六国的纵向联合。尽管这是一个大的历史时代背

223

景下的外交用语,但在秦末那个年代,诸多势力还都处在一伙伙流寇自成

一体的阶段,彼此之间竟然能够频繁使用这一用语,则正是秦军与六国各

军事派别之间对抗局面的真实写照。

〃出于合纵的缘由,各地的王侯肯定会派兵来的。〃张耳安慰赵王说。在张耳看来,这才是正中要害。只要其他各诸侯国能踊跃派兵到巨鹿

平原,与秦之间最后的一场大决战就将在这里发生。〃我们这些人就等于成了捕获强秦的活诱饵。〃张耳说。确实,张耳等人所在的赵只是一个弱国而已。然而巨鹿城有一项很有利的条件:储有足够吃上几个月的粮食。只要

坚守住城门,就始终会是秦军垂涎的目标。张耳的惴惴不安与偷偷高兴的

心理,就正是建立在不用自己精心策划,即可成为吸引秦大军的诱饵这一点上。秦章邯喜欢集中大规模兵力作战的方式,很可能会将全部兵力都投入到巨鹿平原来。秦就会将其在大本营关中盆地的补充兵员全部出动,章邯这支庞大的征战队伍就变成了秦的全部武力。倘若在这里将章邯军彻底击溃,不消攻人秦都咸阳,秦帝国就会彻底垮掉。

〃这就是我们心甘情愿充当倒秦诱饵的原因。〃张耳仍在对赵王做说服工作。

44由此一战,巨鹿的名字很可能会流传到遥远的后世呢!',张耳还补充上这么一句。只是要想成为诱饵,必得有援军到来方能成立,否则便只能算做一座孤城。

张耳外交本领很高。当他向四面八方派出使者之际,即巳作好了预案,特别向各方势力阐述了巨鹿之战的重大意义。就是说,如果巨鹿被灭掉,楚、魏、齐都只能危如累卵般,落个被各个击破的下场,因此对各国而言,这也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诸如此类对各种势力既劝说又恫吓的言辞自然也不会忘记。具有外交本领的张耳的确是忙得团团转。

秦的章邯将军对这场巨鹿之战的意义,也与张耳有相同的感受。只不过站在章邯的立场,他所作的解释却与张耳所设想的刚好相反。那就是以

224

巨鹿作为诱饵,把全部反叛军都集中到这座城外来,然后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将其彻底击溃。秦的祸患由此一战即可彻底根除,二世皇帝以后肯定

可以尽享升平之乐了。

〃此次巨鹿之战将会成为秦的最后一战。〃章邯心里得出这样的结论。

当完成对巨鹿城的包围时,章邯亲率主力大军到达战场,将大本营设在巨鹿以南一个叫棘原的小城(河北省平乡县附近;),对前线实施督导和鼓

励。

〃要从长计议。〃

章邯对王离等人嘱咐道,〃要让巨鹿吃不上粮食。〃秦军本身也有弱点,就是无法从关中补充更多的新兵。章邯为此很担心士兵受到损伤。

〃必须注意士兵的生命安全!〃

他命令王离等在巨鹿城周围临时修筑了许多坚固的小城堡,夜间让士兵们都进驻到这些小城堡里面。

此外还开始了一项大工程,就是建造甬道。

所谓甬,本是指可装十斗粮食的那种大斗。甬道就是像斗那样在道路两边加上围板。

章邯命令在道路两侧建起又长又高的瓦顶板心泥墙,来保护行进中的士兵免受敌人的袭击。这种甬道的发起人从记载上看是始皇帝。他把关中的重要道路都改修成这种甬道,作为皇帝的专用道。理由是为了捍卫皇帝的尊严,不准平民百姓看到皇帝,例如当他要从帝都咸阳前往骊山行幸时,

何时前往何时返回都不得让人看见,甬道就是为此而修建的。不过章邯却拿来用到了军事上。

这个情报,范增在行军途中就得到了。〃章邯这人,可比传说中的厉害多了!〃范增心中想道。自然,人们也可能想到,章邯要着手修建这种大得出奇的、专为打仗用的土木工程,很可能是在极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始皇帝的影响,而这位

225

始皇帝本该被称为史上绝无仅有的工程狂。总而言之,他是希望能借助这

种类似将大地都变成城堡的甬道,来保证输送兵员的安全,也期望能大大提高后勤补给方面的安全。章邯指挥作战的特点,是极其重视后勤补给线的建立及持久的安全,因此,犹如血管般通向前线各临时城堡的长长的甬道,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张耳紧急发出的檄文,确确实实激起了各方的反应。

甚至连代都有了反应。代是北方的一个小国,早在战国时期曾是毗邻

赵的一个诸侯国,赵襄王时被吞并而不复存在。在当时那种动荡时期,代

也自立为国了。当然,代的自立完全是由张耳一手策划的,他让自己的儿子张敖带上军队驻扎在代,借煽动当地本土意识来召募兵员,让其撑起一国。当由张敖率领一万多名士兵从代国赶到巨鹿时,巨鹿城内处于消沉状态的士气犹如死灰复燃一般,立时重新旺盛起来。张耳自然很高兴,又马上命人写出檄文,向四面八方急速派出使者。檄文上面写的意思是:〃连代这样的蕞尔小国都赶到巨鹿来救援了。〃

可是,巨鹿城周围巳被秦军层层围住,代军无法靠近,根本谈不上人城,只能在秦军背后徘徊不前,最终只得在秦军兵力达不到的要害之地修筑营垒,钻进去守候。因为从营垒一出来就会遭到秦军的攻击,这情形就像海螺缩进壳里一样,等待涨潮时候的到来。然而,究竟有没有涨潮的那一天,谁都无法保证。

凭借张耳的外交手腕,援军接连不断地赶来了。

有北方燕的军队,也有齐的军队。然而,秦军把巨鹿重重包围,仿佛要把整个巨鹿平原变成城堡对城堡之战,面对这种大规模围攻,所有前来增援的军队都很吃惊,都学着代的样子,在各处筑起简易的营垒,以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出兵都是出于情义,所以都极力避免伤亡。而且巨鹿的陷落只是早晚的事,到那时如何成功地逃离战场,才是他们反复下功夫的重点,说起来,他们就是日复一日地成了战争的旁观

226

〃援军不像援军,简直就像专门为逃跑才到巨鹿来的嘛!〃城内的张耳懊恼不巳。

他是一名外交家,不是一员武将。要摆脱这种险恶的胶着状态,除了发动猛烈的武力攻势外,再没有别的好办法了,但眼下却是一筹莫展。〃巨鹿肯定会陷落的。〃

这种看法不仅作为敌方的章邯有,前来救援自己的友军方面甚至更为强烈,其例证就表现在张耳的好朋友陈余身上。

陈余并不在巨鹿城内。

他组织了一支军队,与一个叫李良的原赵国的将军进行交战,将李良打败后,却又将其放跑了。李良曾与秦暗中勾结,弑杀了前赵王。由于这些情况,从赵军还在邯郸城内那个阶段开始,他就与张耳分开行动了。当赵王和张耳逃进巨鹿城内时,他还在其他地方。

当巨鹿城告急之时,陈余正在北方一个叫常山〈河北省境内)的地方养精蓄锐,并在当地得到几万名新兵。张耳派来求援的密使曾多次来到陈余所在的常山小城。他每次都答应马上行动,并让向张耳大人问好,但就是迟迟不肯动身。

权力有时会令人鬼迷心窍。此时的陈余就处于这种状况。

〃赵王和张耳早晚要死在巨鹿。〃

这种蛊惑人心的嘀咕,是不是巳经迷住陈余的心窍,实在是令人怀疑。赶到巨鹿战场周边来支援的代、燕以及齐国带兵的将领,也都愤愤不平地说:〃最关键的赵的大军不来,为什么偏要我们拼死命地前来救援

呢?〃^

陈余便成了众人怀疑的焦点,毕竟经受不住一催再催,好不容易才开始有所动作,只往南前进了一点点。然而来到巨鹿以北要害之地后,他却又按兵不动了。

说到张耳和陈余,以前在赵和魏的地盘上时,这两个人总是被相提并论,两人的交I肯已到了传奇化的程度。即使在强秦悬赏隐姓埋名逃亡的二

227

人的项上人头时,也照样流传着各式各样脍炙人口的佳话。二人本来是一对结拜兄弟,但因年龄相差较大,张耳居于上位,陈余便像对父亲一样来对待张耳,张耳则给予陈余超乎父亲般的关爱,二人之间结成的就是这种世上罕见的、生死与共的情义。

不过,现在义父当了右丞相,义子则当上大将军。他们的远大抱负算是实现了一半。可是,他们的初衷是否就是这种世俗所谓的荣华富贵呢?

〃打倒秦王朝!〃

这一目标在当时有些不够现实,从这一意义上讲,甚至很有些形而上的色彩,但却使处于贫寒之中的二人奋发向上,热血沸腾,结为刎颈之交。不过,倘若透过表面现象来看实质,恐怕还应当说,是他们当时尚未能享受到荣华富贵,产生了怀才不遇的心理,才使二人建立起火热的友谊,或者说使之诅咒秦而怜悯天下苍生。一旦担任赵的要职,他们立即就现原形一般露出了本来面目。这种为人处事的善变作风,在张耳身上尚不甚明显,而在陈余身上则几乎是展露无遗。

〃为何不由我自己来当赵王呢?〃

一种新念头死死地缠住陈余,使他的想法和行动都开始变得怪异。现在的这个赵王,只不过是二人从路边随便捡来一个人,给他戴上王冠而巳,事成之后要么将其赶走,要么将其杀掉,反正必将是二者取其一。接下来的候补者就只有他们二人了。张耳本来就年长,陈余很久以来一直以父亲之礼来对待他,自然张耳顺势就可以当上赵王。而权力欲就像一把魔术钳子,死死地钳住了陈余的脑袋,他满脑子想的就只有这件事。不过,事态的急剧变化,却也在陈余面前展开了一幅最具魅力的远景,眼看着成为自己泮脚石的赵王和张耳都被扔进一只锅里,也就是说,秦大将章邯巳将巨鹿城外的大地当成一只大锅,正在用熊熊烈火将他们煮死。

就陈余来讲,只消偷偷躲在一旁,笑着坐山观虎斗,即可万事大吉。

城中粮食开始告罄,士兵和老百姓甚至连站起来走路都很困难了。身陷如此困境,张耳已对陈余怒不可遏。他特地挑选自已的亲戚张黡和陈余

228

的亲戚陈泽作为最后一次前去催促的使者,趁深更半夜将城门打开一条小缝,让他们俩往北急驰而去。这二人化装突破秦军重围,一路快马加鞭,

抵达陈余营垒。

〃右丞相〖张耳)说,什么叫刎颈之交,不就是生死与共吗?如今吾之死正濒于旦夕之间,尽管如此,公仍屯军北郊而旁观,岂非无信而太甚

吗?〃

陈余对此自有一番理论。他说:秦军共有三十余万,其中二十余万布阵在巨鹿大地之上。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我的士兵只有两万,若现在就行动,无异于往饿虎口里送肉,只能白白葬送全军性命。还不如容我日后再为赵王和张耳大人报仇。如果现在死掉了,还由谁来报仇呢?说完就不再理睬了。

使者二人以激烈的言辞劝说道:在讲究信的道义面前,日后之事又有何意义呢?倘若全军覆没,对张君〈张耳)岂非无信可立了吗?有鉴于此,陈余也终于招架不住,只得提出一项折中方案。

〃那就只派五千人去吧!〃仅此而巳。

这项折中方案给五千人带来的是悲惨的结果。两名前来催促的使者率领这支人马想要进人城内,谁知半路上遭到秦大军重兵包围,无一人生还。

在巨鹿城内及其郊外大地上,赵军饥饿日甚一日,赵国正面临覆灭的

危险。

楚军也出动大军前来救援,前面我们巳经讲到过,还曾讲过因上将军宋义中途按兵不动,故而被项羽在愤慨之余将其斩首,并由项羽掌握了全军的指挥大权。

项羽只身闯进宋义的住所将其斩首,应该有许多动机,其中包括项羽性子直、易冲动及极端好战,还有人们对宋义一意孤行的明哲保身外交的愤慨等等。但就诸多将领和全军士卒来说,能够接受项羽所采取的非常措

施,意义格外重大。

229

楚军巳彻底休息了四十多天,附近的粮食已被吃得一干二净,饥寒交迫的士卒开始发牢骚,维持军队秩序已难上加难,而且随时可能发生暴乱、

逃亡之类非常事态,处于紧急关头。

楚军本属于那种为找到食物而四处流动的流民队伍,本该提供食物的

宋义从根本上放弃了应履行的义务,实际上就等于违反了契约。众将都十分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安抚部下的不满和牢骚,就在这个时候,项羽只身奋起,采取了非常措施。从破坏了属于区区小节的尊卑有序来讲,项羽的

行动也许可以算做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但有一传统观念要说清楚,时逢乱世,为一大群流民队伍提供食物本是为将最大义务,若将这种义务作为基础来看,可以说正是项羽取代宋义,才使这一基础有了可靠的保证。

项羽将获得粮食作为目标,从他早前用来说服宋义的话语里就能看得十分清楚。这在《史记,项羽本纪》里也有记载,其原文是:

士卒食芋菽(甘薯和大豆〉,军无见粮(现成的粮食〗。引兵渡河(黄

河)因赵食……

意思是说,赶快率领士兵渡过黄河,到战场上去吃赵的粮食吧!措辞虽然有点粗俗,但却很符合流民军队理所当然的运动规律,就是要从粮食枯竭的地方运动到食物丰富的地方去。项羽并没有玩弄什么花言巧语。

项羽将宋义斩首之后,当即昭示全军,粮食就在赵的大地上,由此士气才好不容易得以恢复。人们都来了精神,朝北方赵的大片土地前进。可

以说,他们这种奋勇向前的心理还多半是出于饥饿。项羽始终骑在马上。

属于公卿身份的上将军宋义总是使用华丽的座车,而项羽却从不用这种东西。头一天即将出发之际,宋义的座车被浇上油点上火丟弃在路边。坚硬的木材跟油一起燃烧,冒出的浓烟高高升起,走出几里地之外再回头望去,也能看到背后高空中的烟柱把天上的云彩都给染成了茶褐色。

项羽根本不想如宋义那样,靠装饰来特地显示自己的权威。宋义为了让人们亲眼看到自己是旧楚第一号贵族子弟,竟然有时在军旅之中也采用公卿贵族的华丽装束,有时还特意将车子装点得十分豪华,让很多扈从的

230

车辆排成一字长蛇阵,摆出一副像是王的威严架势

0

宋义自有其理由



〃只有这样,楚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他老早就曾对跟前的人透露过这种想法

0

战国时期,楚与居住在华中和华北地区的汉民族相比,具有强烈的贵族崇拜意识,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巳经提过。楚人对高贵种族具有一种带

宗教色彩的尊崇观念,甚至还有贵族当上巫师



〃楚人只有这样才行。〃

宋义企图以这种强加于人的办法来抓住士卒的心,这表明他总算还了

解一点楚人的习俗

0

不过,项羽却从来不用这

^…!…^

0

项羽总是一身武将打仗时惯常的装束,摇摇晃晃地骑在马

0

这样就巳经足够了,他那伟岸的身躯,比任何车驾或华美的服饰都更

能打动士卒的心。

说到项羽的身躯,早在吴中〈苏州)时,他那高大健壮的个子就给人们一种非同寻常的感觉,简直就像一匹高头大马走在路上。后来随着战斗

的洗礼,项羽的大小肌肉都宛如我们现代人所说的钢块一般,变得十分坚韧,他骑在马上,一个随便的小动作都能让人感到有种铿锵有力的韵律。

〃可惜只有一点不足,就是很少运用智慧。〃

范增这号人常将这位年轻人与其叔父项梁相比,才会有这种不满的心理。但若让项羽来讲,他却认为范增的什么智慧之类纯属徒劳无益的雕虫小技,有时也只不过是上了年纪、老成持重的人消磨时间的话题而已。面对这种乱世之秋,要么取胜,要么败北,需要的只是挥剑一举定乾坤的勇

气和力

0

〃智慧十分重要。〃

项羽曾这样说过,仿佛是在嘲讽范增。

44

不过,说到底似乎还是要相信,^胃智慧只在善后时才有用,对胜败本身是不起作用的。〃

231

仿佛这才是他始终如一的信条。

项羽这种对武力的信仰,决非来自教导过他的项梁,从项梁甚至具有某种智者的繁琐,便可略知一二。项羽就是这个样子。

只能说,项羽天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人。他的有趣之处,还在于他的天性中既没有怯懦也没有不安,还与楚人一样相信鬼神。他是极为自然地相信这些鬼神,或者说,他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抱有这种信仰。项羽就是以本来面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按照范增对世人的划分方法,对这种人该如何处置呢?索性放到人类以外的范畴里去吗?总之,实在是非常困惑。

〃唉,反正还是个小毛娃子嘛!〃

范增只能说给自己听,再勉强设定出一条与项羽接触的标准。〃我要是不帮助他,他可能就会一事无成。〃

随着不断地向北推进,巨鹿平原的情况逐渐明朗化。在这片大地上的秦军有二十多万。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各国前来支援的军队在城外左一处右一处设置营垒,都是五千或一两万人的队伍,连城内的兵力加到一起,也不足八万人。项羽这支军队是七万人。〃简直毫无优势可言。〃

范增经过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因而行军路上,他一直都在绞尽脑汁地思索是否还有什么意外的良策。在当时,胜负全靠敌我双方兵力来决定。将帅的工作就是增加自己这方士兵的人数,为此,开战前就使尽了一切外交上的手段。范增思索的方案也集中在这个方向,可惜士兵来源已经枯竭,巳经根本无计可施。

当然,士卒们对这种状况尚一无所知。一般都是告诉士卒,敌军的数

量很少很少。在军中不得议论敌我双方的强弱,则更是军队都普遍采用的一条军规,而项羽军在这方面执行得尤为严格。〃赶快抵达赵的广阔平原。〃

232

跟关心敌我双方的强弱相比,这件事在楚军士兵的头脑里占据了主要位置。赵那里有食物。楚军士兵本来就性情豪爽,深刻思考并不是他们的长项。他们很喜欢放声高歌,行军途中,动不动就来一段惊天动地的大合唱,这正是楚人的癖好,北方军队里是很难见到这种情形的。

对范增而言,章邯所筑的甬道也是一道让他感到棘手的难题。当这方面的详细情报送到手时,范增便来到项羽的住处,用枯树枝折成甬道的形

状让他看。

〃章邯军的强大,主要是靠这些甬道来保证的。〃

讲完这第一句,刚要全面论述战场状况时,项羽就把范增的话给打断了:章邯军的强大在甬道,把甬道破坏掉不就成了吗?

〃就是毁掉嘛!〃〃可是……',

范增又说,若是能毁掉,那谁也不用大动干戈了。巨鹿城外各国派来

的支援部队哪怕只想向甬道靠近一点点,立即会遭到秦军的袭击。不过,项羽根本不听这些枝枝节节的问题,只说了一句:〃毁掉,就这么简单。〃

接下来,他也只是说道:至于方法,就是边战边毁嘛!为了毁掉那些甬道,每支军队都要带上工兵部队。在这次作战当中,范增所干的事就是负责指挥这些工兵部队了。

当项羽所率大军到达黄河岸边时,已是人冬之际,寒气愈发逼人了。

河水减少,河道变窄,荒芜的河滩呈现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