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项羽与刘邦-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诸侯王国的韩灭亡之时,张良还是位弱冠之人,尚未人世为官,他紧张地望着蜂拥而至的秦军肆意践踏国土,心中燃起的对秦的强烈仇恨,
276
绝非一般人可比。他发誓要用一生来报仇雪恨,从他的外貌上,很难想象
得到他有这么刻骨铭心的愿望。他身材痩小,体弱多病,面颊白白净净,吹弹可破,倘若扮上女装,就是位绝代佳人。
韩灭亡后,张良的弟弟紧跟着就离开了人世。张良尽管年方弱冠,却巳成为家长,得主持弟弟的葬礼。但他却说:〃不愿为葬礼而耗费钱财。〃
因此他不举行正式葬礼,而是散尽家财以招揽四方宾客。这里的客是指剌客,目标就是刺杀秦王。在当时,人们十分重视感情,周游各地的侠义之士很多,这些侠义之士有一条最基本的信念,一旦感受到知遇之恩,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所以,决不能说张良的这种做法是荒唐之举。不过,秦王成为秦帝国的始皇帝后,护卫也森严起来,剌客巳很难接近他。
张良便赴淮阳(河南省境内;),从师学礼去了。
在当时,所说的礼并非是儒家所倡导的那套礼的体系,而是接触贵人时那些进退有度的礼仪做法,张良打算先把必要的礼仪学到手,将来采取某种欺骗策略亲自接近始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良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思考这种策略。
用什么办法才能掩人耳目呢?
这位仿佛浑身都是头脑的年轻人不停地思考,像磨刀一样在磨炼自己,无法说清这究竟是一种悲怆还是别的什么。
〃东夷有位力大无比的人。〃有人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张良。
在当,称为东夷一东方蛮夷之地^的地区,地理上的概念很模糊,可能会令人想到渤海湾沿岸一带。张良千里迢迢地跑到那个地方,见过一位被称为仓海君的酋长,也看到了自己要寻找的大力士一他有着一副铁塔般的身躯。张良请求仓海君把这位大力士送给自己,仓海君应允了。
这位大力士与张良语言不通,但对张良那明澈透骨般的品格却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断重复着一句话,那意思是说:〃只要是您的吩咐,什么我都听从。〃
这位大力士虽然身为蛮地的夷人,却有一颗与这个沸腾的时代共同跳动的心,具有后世少见的俠肝义胆,愿为知己而死。
277
张良和大力士一路上走了好几个月。力士愈发为张良的为人所吸引,尊敬与爱戴之情有增无减,甚至冒出过这样的想法:
这个人该不会是神仙吧?张良身上确有令人如此想象之处。
他从年少之时就迷上了老子的思想,一直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修炼,一点一点地消除了内心深处那些世俗的野心、出人头地的欲望以及沽名钓
誉之类俗不可耐的东西。他以思想来规诫自己,每天都要长时间地修炼被
称为道引的道家呼吸之术。道引也可以写作导引,即运用固定的方法进行
深呼吸,也就是将大气导入身体内部,借此达到与宇宙合一、平定心绪及
去除诸种欲望的目的。像张良这样聪明的人竟一直在认真地进行这种修炼。老子的教诲并不像后来的禅家那样,甚至要求达到〃悟〃这种至难的境界。
老子是要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接近宇宙。因此,日常的生活态度以幼儿的最为理想,主张要像幼儿那样柔弱,只要反复进行道引,很快就能将自己带到近乎幼儿般的透明状志。
张良仅仅为了向秦复仇,就像后世的数学家一样,只为了求得一个答案而考虑出多种数学算式,反反复复地寻找蒙蔽人的策略。这种古怪的热情说不定会导致人格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他始终身体力行地追求那种使自己透明化的思想境界,才得以摆脱这种危险。顺便提一句,张良在过早到来的晚年,不仅仅是坚持道引,甚至还断绝了谷物,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要使身体轻如鸿毛,方能成为神仙。〃最终因体质衰弱而离开人世。由此也可以看出,张良身上具有一种极端执著于与生俱来之物的气质,他能深深吸引住东夷的那位大力士,肯定也是由于他具有某种孜孜以求的坚定信念,使力士感受到了仙风道骨般的神韵。
张良这位年轻人,后来被誉为卓越的军事家。
张良一半的能力,肯定是在与东夷那位大力士共同流浪时培养出来的。为了探知唯一的敌人始皇帝的动态,张良供养了许多刺探情报的人,将他们撒向四面八方,连续不断地把纷繁杂乱的情报收集到手边,从瓦砾堆中
278
寻找璞玉一般挑选出准确的情报。除了始皇帝的亲信之外,普天之下也许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张良这样详细掌握始皇帝的动态了。
始皇帝从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的第二年起,便开始了他最喜欢
的外出巡幸。第四年春天,他到山东一带巡幸,经过一处叫博浪沙的地方
时,终于发生了一件大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此有简明的记载。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
上面所说的盗,就是张良和东夷那位大力士。
博浪沙地处河南省。自太古以来,黄河就连年泛滥不绝,博浪沙的奇景就是黄河泛滥所留下的遗迹,泛滥过后留下黄沙,形成如波浪般起伏的沙漠,附近地区也荒无人烟。
向山东行进的始皇帝,其出行仪仗队列及护卫队伍将通过这片沙漠中的道路。张良得知此事,便与那位大力士一同潜伏在沙丘背后。
那位大力士手持张良让铁匠给打制的重一百二十斤(合现在的二十七
公斤〉、拴着链条的大铁锤。不久,当始皇帝的仪仗队列走近时,力士猛然
站起身来,抡转铁锤,向始皇帝砸去。出手很漂亮,可惜并未击中始皇帝的车,而是命中了紧随其后的车辆,把车轮砸得粉碎。
〃糟了!〃
知道事情不妙,张良赶紧逃走。按照和力士事先的约定,两人分头朝不同的方向逃去,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始皇帝大怒,传令天下搜捕刺客,张良遂更名改姓四处逃避,最后到下邳〈江苏省境内)藏匿起来。
下邳是古代下邳国的都城,秦时也曾变成下邳县县衙所在地,在这一带称得上是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城池。城中细流如网,小桥比比皆是。
有一天早晨,张良的心情异常地好,信歩走到一座桥头之时,有个衣衫襤褛的老人走近,故意将鞋子丟到桥下,回过头来望着张良喊了一声〃小子(孺子)〃,努着下巴吩咐道,〃给我捡回来!〃
张良一时间深感不快,然而抱着复仇的念头潜伏于此地,与人公开争执就会带来不利的后果。更何况,在中国这片大地之上,在以敬老为重要
279
道德内容的懦家学说诞生之前,尊重老人就早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了。张良转变念头,放下身架,两眼望着老人。只见这位老人身体痩弱,容貌丑陋,脸上毫无表情,一张嘴便露出几颗残存的牙齿,每颗牙都焦黄焦黄的,简直像某种矿物质一般。
张良走到桥下拾起鞋子,刚要递给老人,老人却抬起一只脚说:〃给
我穿上!〃
张良很有心术,面对这种蛮不讲理的态度,仍能心平气和。他的教祖老子教导,要采取如柳枝随风摇摆般柔和的态度。张良极其自然地弯下身去,将鞋子穿到老人的一只脚上,这种表现可能就是道引中修炼出来的所谓呼吸吧!
老人很可能是当时尚处于原始阶段的老庄的信徒。老庄崇尚无为。老人似乎感受到张良的举动和表情上都有一种训练有素的无为,便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没过一会儿,他又返了回来。
〃小子!〃老人再一次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说道,〃教给你点东西。五天后,天一亮就到这儿来!〃
当对方展现出这种说来就是〃阳〃的态度,张良随即敏捷地变成〃阴〃,长跪在地上,为避害只好如此。
〃遵命。〃
见张良垂下头去,老人似乎感到十分满意。
张良遵照命令,于五天后的一大早如期来到桥头,一眼就看到老人早巳等在那里,得到的只是老人怒目圆睁的呵斥。〃和老人见面竟然迟到,成何体统!〃
随后又听老人说道:再重来一次!五天之后,张良半夜里就动身到桥头守候。不大工夫老人就赶来了,交给张良一个包袱,据说这是一部兵书。以上就是司马迁访问下邳时,从熟悉当地历史掌故的老者或张良子孙口里得到的有关张良的传说之一。
280
据说这部书上题有四个大字:《太公兵法》。
所谓太公,就是因垂钓而闻名的太公望吕尚,是周文王发现的名将。当时,他巳经是一位相当模糊的古代人物了,不过,在传说中似乎仍然非常有名气。
传说中张良从老人那里得到的《太公兵法》,是不是真的存在,人们并不十分清楚。
顺便说明一下,《六韬》这部据说为太公望吕尚所著的兵书还是有的。这部兵书不是当时的产物,是到汉以后许久,才被人假托太公望之名编写
而成的。即使有关张良的这个传说是真实的,这部兵书也不会是《六韬》。
〃读了这部书,日后你就能成为王者之师。〃
老人在桥头说道。当张良想问老人的大名及住址时,老人不慌不忙地说道:十三年之后你会见到我。老人的预言是:十三年后,你将经过济北的谷城山(山东省境内;),在山脚下会看到一块黄色的石头,那块黄石就是
我。
据说,张良十三年后经过济北的谷城山,真的看到了那块黄石。张良将其带回汉都城的宅邸,十分敬重地供奉起来。据说,张良死后,其家人
曾将黄石与他那小小遗骸葬在一处。今天若能发现张良的墓葬,进行发掘,黄石是否真的存在即可大白于天下。但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即这个黄石之说,或许是张良自己编造出来的瞒天过海的手段。
以后张良便一直住在下邳,投身于游侠的行列,预先组织起自己的势力,以备他日之需。然而他并不像刘邦那样是个能当头领的材料,只能指望得到那些有实力的侠义之徒的信任,与之结下肝胆相照的兄弟之盟。不过,仅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张良具有相应的势力和侠义心肠一一他搭救了一个突然跑来的楚人逃犯的性命,将其窝藏起来。
后来才知道,这位楚人竟是项羽的一位叔父。在众多的叔伯父当中,
项羽只得到了项梁的抚养,后来随之一同举兵起事,此外他还有几位叔伯父,其中有一位叫项伯的十分忠厚的人,在项羽形成一股势力之后,他就
281
寄身于楚军,再也没有离开过。张良在下邳搭救的逃犯正是这位项伯。项
伯不忘此次救命之恩,为了向张良报恩,后来还引出一段极具戏剧性的故事,连刘邦也跟着捡了一条命。考虑到当时的侠义之心、人们的日常习惯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说侠义精神本身就具有戏剧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良光辉灿烂的一生,很可能正是源于侠义这种非同寻常的伦理观
^0
不久,始皇帝驾崩,加上陈胜起义,天下顿时陷人了烽烟四起的混乱
局面。
四处漂泊的苦役和流民很快就聚集在陈胜的旗下,形成一股巨大的势力,直到自称陈王的时候,张良都未能作出迅速的反应。从对秦复仇的志向来说,他本应即刻起兵的,但他却没有足以吸收流民的实力,好不容易才将下邳一带的百余名年轻人聚拢到一起。
张良率领这支小部队一路行军,想投奔到陈胜的麾下,但中途却得知陈胜已被秦军击败战死,还得知一个叫景驹的人取代陈胜,被推为首领。
〃真是无路可走了。要么就到景驹那儿去?〃
张良内心曾冒出这个想法,却提不起兴致。在这段时间里,连张良这样的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情绪波动得十分厉害。尽管伐秦的大好时机巳经到来,他却无法跟上急速发展的时势。秦帝国的根基如同一口锅底已经破裂的大锅,完全丧失了元气。陈胜战死之后,失去主帅的反叛军犹如破缸里冲出来的水,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流动,战国时期的旧王国也开始在各自的故地复活,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王族后代。当时最为关键的,是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
张良一时间也曾想过自立旗号,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是那块材料。〃
在这件事上,张良早就把自已看透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他如饥似渴地想找到的,就是一位可以为之出谋划策的、能成大器的人物。
说句实在活,张良推迟出山,很可能就是奔走四方、见过太多人的缘
282
故。每听到什么地方有率领几百几千游民的首领,他就要前去会上一会,谁知竟都是些徒有虚名的无耻之徒。张良认为,哪怕对方是酒襄饭袋也无妨,只要能听取采纳自己的意见即可,但是,哪一个头领都是靠雕虫小技把头脑填塞得犹如粪桶一般,根本没有听取他人意见的雅量,只图眼前的
粮食和人马。
〃我愿授你兵法。〃
尽管张良这样讲,也没有一个人肯听。
〃方才我所说的兵法,并不是出自我个人的才学。〃
大概就是在各地和这些首领接触的过程中,张良才不得不讲出兵法乃
为神授之说的吧!张良过于年轻英俊,身材也痩小,更尚无名气,盘踞在哪座城池的首领,都不肯把命运寄托在这类无名者的说教上。
出于无奈,张良只好聚集少年,组织起一支上百人的队伍开始行动。但他无法解决吃饭问题,结果只好投奔陈胜的继任人景驹。
有一座叫留的小城。
这是自春秋以来就有的一座小城,位于现在江苏省沛县的东南,跟刘邦出身的沛差不多。当时,景驹正在这座小城里。
张良在直奔留城的途中路过沛地。这时刘邦巳被称为〃沛公〃,不过仍
旧是一支只有数千人的小股势力,正在不断地进攻这一带势单力薄的秦朝
势力。
〃且慢,这位刘某的名字过去听到过。〃虽然张良只了解这么一点点情况,还是主动派人,请求见上一面。
刘邦是个性情爽快的人,不仅马上答应会见,还敬张良为上宾,听取了他的意见。
〃所谓听,竟是这么一回事吗?〃张良望着正在洗耳恭听的刘邦,顿时有一种新鲜感,备感欣慰。
刘邦满面春风,一直注视着张良,将高大的身躯倾向这位年轻人,对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用心地听着,仿佛要吞进肚子里去。这不是在故作姿
283
态。刘邦有一个长处,早在出生之前,他似乎就把小我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以虚怀若谷之心望着眼前的张良,而且在全神贯注地倾听。听着听着,刘邦就明白了:〃这个人有真才实学。〃虚心大概会使人变得聪明。
其实,要说刘邦的可取之处,也就仅此一点。张良侃侃而谈,感受到
从未有过的痛快,仿佛正在向一个巨大无比的容器里灌水一样。
最后,刘邦说:〃我是一个粗人,先生若不嫌弃,可以做我的宾客
吗?〃
话音中略带一点乡土味,但的确是发自内心的请求。〃十分荣幸。〃
张良红着脸说道。内心不禁感到一丝狼狈,因为他已经向景驹提出了申请,希望投靠到他的旗下。
〃景驹之流,有什么本事!〃张良把自己狠骂了一通。侠义之士从无二言,然而眼前就有个刘邦,要让这位刘邦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在如此宏图大志面前,对景驹的不义就是小事一桩了。
刘邦给张良〃宾客〃的待遇,还在军事建制上暂时给了他一个厩将的
官衔。所谓厩将,本是旧楚国的官名,并不直接参加打仗,但可作为将领出席最高军事会议。这真可谓是正中张良下怀,第一次见面就能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职务,刘邦的眼力应当受到充分肯定。
在这段时间里,刘邦只能算是初起阶段,还是一小股盗贼的头目,也
还没有见过项梁。
之后刘邦才去薛〈山东省境内)跟项梁会面,并投入他的麾下。不久,项梁就根据范增的建议,找到一个亡楚的王孙^尽管其来历十分令人怀疑,立为与亡楚末代君王称号相同的怀王,使楚国得以复兴,此时刘邦巳等于成了楚的一员部将。
张良则是这一员部将的幕僚。
〃沛公若只当一员部将,势必难成大事。〃
284
当时,张良有过这个想法。
本来,刘邦投到项梁旗下时,最多也不过带来两三千人。后来,虽然凭着项梁的好意又借了一些人马,但实力仍然有限。既然要依据直接指挥的人数来确定刘邦在楚军中的地位,那就只有大量招兵买马了。
〃楚巳经再次复兴了。〃张良给刘邦出主意说,〃也应当让韩再次复兴。
如果把韩的势力置于公的指挥之下,公就能在楚军中占据更大的席位。〃
刘邦知道张良出身于亡韩的宰相之家,心想,若把这个人放回韩的故地^秦的颍川郡,让他立韩的王孙为韩王,再把那些遗民吸收过来,岂
不就可以得到巨大的战斗力了吗?
〃是吗?〃
刘邦显得很高兴。
〃不过,这件事需要以楚的名义公开进行。〃张良这样说,是因为他担心如果刘邦背地里做这种事情,一旦泄露出去就会遭到记恨,刘邦在楚军中的地位反而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如果私下里进行,就变成私人军队了。〃〃说得对。〃
刘邦原本就不是那种人。
刘邦将这项策略讲给项梁,项梁颇为高兴,并答应尽楚之全力,积极
支持这项计划。
张良潜人韩故地颍川郡。他家曾是一个拥有三百名家丁的豪门望族,即使只靠一家一族的组织力量,结果也是很可观的。
有一位亡韩公子,人称横阳君成,此吋就隐藏在民间。张良找出这位成公子,与刘邦取得联系,刘邦当即如实向项梁报告。项梁十分高兴,立即以楚的名义立这位成为韩王,并任命张良为申徒(韩的官名,即大臣〉。
张良打着韩王成的旗号得到一千余人,又灵活机动地运用这支小部队,攻占了旧韩的数座城池。这位看上去显得可怜兮兮的书生,此乃头一遭经
历打仗。
岂料,真正打起仗来却并不那么顺利。起初,攻击目标是秦军的空白
285
之地,故而获得成功,而当秦的官军摆幵阵式赶过来之后,如同掌中流沙一般,所有攻占的城池又都丢掉了。〃张良受挫了吗?〃
刘邦接到这项战报后曾泛起疑问,对张良的信任却丝毫没有动摇,反倒说了这样一句话:
〃让他干这种武将的事,实在是于心不忍哪!〃
而另一方面,张良则接受这场战斗的教训,改变了方针,选拔有才干的、能孤军作战的指挥官,把部队分为几个独立的战斗队,进行游动作战。
在中国的战史上,一般认为张良在旧韩土地上的这次行动,可能就是后世所谓建立在明确战略意识上的游击战最早的先例。
张良的此种战法,对于秦军来说,犹如眼前有无数火花在飞舞一般。他们只能疲于奔命。张良用这种战法把秦军的大量部队拖在颍川郡,使之动弹不得。
这件事也提高了刘邦在楚军中的身价。
不过,项梁之死却使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称得上是常胜将军的项梁突然在定陶城战败而死,韩王成马上慌了手脚,甚至以为作为后盾的楚军已完全崩溃,便把张良丢弃在游击战的战场上,自己逃之夭夭,不久即出现在楚怀王跟前。当时他简直就像一个神经错乱的人,从此再也派不上用场,最后成了一个在怀王营中吃闲饭的人。
那以后,项羽杀死宋义做了上将军,楚军内部的混乱局面方得到收拾,
进入了由项羽代表楚军的时代。
〃向西进军,先人关中者为关中王。〃
我们在前面巳经说过,在怀王这项约定之下,楚军被分成了两路(项羽的主力军和刘邦的特别行动部队〉。因为项羽率领的是主力军,所以在这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而,在不得不转向北方与秦章邯将军作战这一点上,对项羽十分不利。项羽在北方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迫使章邯将军投降,消除了长期阻碍他西进的绊脚石。与此相应的是,项羽晚了一步迸人
286
关中。
在此期间,向西挺进的刘邦军也未必算得上进展顺利。对于刘邦来说,怀王选他为西进军的统帅,真可谓天赐之福,虽说如此,却并不等于怀王及其亲信就对刘邦怀有善意,他们害怕项羽的暴虐,理由仅此而已。
〃如果让项羽最先进人秦地,他就会像先前干过的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肆杀戮,天下对楚的期望岂不就丧失殆尽了吗?〃
也就是说,人们心中都有这样一种疑虑。
〃若是刘邦,他既有长者风度,又不会干出像项羽那样暴虐的勾当来。〃
他只是由于这个,才被选为西进统帅的。
说是天赐,但刘邦军中兵马的数量却比项羽军要少许多,简直难以称得上是一支军队;从士兵的素质来看,也近乎是乌合之众。所谓西进,即是沿着现在的陇海铁路线一路向西进军,前进途中有无数秦的坚固城池像
念珠一样排成一长串,每一座城池都让刘邦军感到棘手。这种作战纯属徒劳无功,简直就如以卵击石。尽管如此,刘邦仍不屈不挠,沿途不断吸收陈胜等的残兵败将,有时被打败,有时大获全胜,其作战的轨迹恰似醉汉的脚步,真让人捏一把汗。
〃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