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临高启明-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云红笑了:“这是皂角树,有什么稀罕的。我们家乡下村边多的是。”
“就是天然皂角洗发lou那个?”慕敏对皂角的印象只有这些。
“对,皂角过去是天然肥皂。洗衣服、洗澡都不错。”崔云红停下来看了下,这片皂角林从岸边一直长到丘陵的坡地上,少说有三五十亩。真是一片极好的资源。
叶雨茗说:“这资源对我们没什么用。一搞到椰子油就能出肥皂了。”
“皂角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的,”崔云红说,“具体我忘记了。好处是没有任何腐蚀性,比肥皂温和。另外好像还能当药用。”
一行人来到寨门口,早有守寨的丁壮过来盘问。因有王伙计引路。加上又带来了货物,轻而易举的便进了寨子。
寨中山民见有外来的商贩,都围拢过来,要看货物。黎区偏僻,但凡食盐、针线之类的日用之物都kao小贩。他们一到,寨子里的妇女都来观看,把一行人在大屋前围了个大圈。
勘探队也忙将货物摊开,一包包的白糖,洁白璨目,黎人多有不识的,王向导一面替他们鼓吹,一面在芭蕉叶上洒些让众人品尝。顿时销路大好。
至于食盐、针线、钩刀、农具之类,自不用说,是日用之物。勘探队还带来了贸易公司专门为黎区贸易开发的一些商品,主要是各种颜色的穿孔玻璃珠子,都是用制造玻璃器时候余下的废料制造,倒也光彩夺目,吸引了许多年轻女子,纷纷围在慕敏身边,叽叽喳喳的说笑着挑选货物,颇有青春萌动的气息。可惜美孚黎也有文面的习俗,让众多对黎族少女产生过绮念的少男们梦想破灭。
黎人没有金银铜钱,都是易货买卖,拿出来交换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勘探队的本意是收集资源信息,并不在于赚钱获利,不论皮革、草药、槟榔、皂角、葛布、木棉布之类,一概都收。计算价值也从优,双方皆大欢喜。一行人忙着交易。直到人群逐渐散去方才罢手。
王向导倒也热情,邀请他们去自己舅舅家落脚歇息
这位向导的舅舅姓黎,叫黎本清。家中除了破屋一间之外别无田地,平日里kao采药打猎为生。二十七八了也只能混在闺隆。原本在寨子里很没地位。后来因为常去县城卖皮张野物之类,会说汉话,所以一应与官府商人的交道都归他管。目前在寨子里算有些头脸了。
众人随着向导来到草屋前,见竹编的门扉半敞着,屋子里黑洞洞的,只有火塘的火光在微微发亮。
从小房里传出了微弱的哼哼声。
向导一推门走了进去,崔云红要大家在外面等着,自己先和熊卜佑走了进去。只见竹架床上半躺着一个中年人,没有铺盖。床上床下丢了许多稻草。屋子里燃着一根竹火把,吱吱地喷着红色的火光,火光下看这人,头发散乱,满脸胡须,面色通红,见人进来,忙叫了几声。
王伙计忙出来,从外面的竹管子引来的山泉上接了半瓢水进去,喂他喝了下去。这才算好些。甥舅见面,自然又有一番话语,众人听不明白。又嫌屋里狭窄,都在廊下席地而坐,打些山泉水,加上净水片喝了解渴。
过了半响,只见那向导出来了,万分抱歉道:“真是对不住几位掌柜了,原想着这里是我舅舅家,招待诸位好吃好住几日不在话下,要去采药的话他也是个能手。只是他最近寒热病犯了,发作的厉害。慢待了。”
众人立马把眼睛都注视在了卫生部派来的何平身上。此人D日之后就在卫生部打杂,时袅仁本着多个人多份力的原则教了些基本的简易医术给他。在杀害了若干兔子和青蛙。又在几个不幸的落入他手中土著患者身上一试身手之后,何平就成了一名光荣的“卫生员”。见大家都在看他,知道是要他一显身手,用现代医学征服下古人的心。
送医送药,手段虽老,却是最有效果的。
海南黎区的所谓寒热病,十有八九属于疟疾。在黎区这是常见病,感染率很高。穿越众自从D日之后也有人被感染过,好在这里的疟原虫对还没有产生抗药性,一用药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何平对扮演这个神医极有把握。
当下请王伙计把他舅舅从屋子里搬出来,放在廊下。众人这才发现这“舅舅”年龄其实不大,三十出头而已,何平看他的症状:面赤.气促;眼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这些都是典型的间日虐的发热期症状,不量体温用手触摸额头判断,体温至少在39℃以上。
“多久发一次?”何平问道。
“二天一次,”黎本清浑身燥热,十分痛苦,“发一次,好一天。然后再发。一发就是十来天――”他喘了口气。
“这个应该是间日虐。算是良性虐的一种。”何平的诊断却让大家不放心起来,崔云红悄声说:“你这有多少把握?万一把人给治死了,可就被动了。”
何平大为不满:“我又没说要治,是你们自己提出来的。现在收手好了。反正间日虐发作5~10次之后就自然痊愈了――”
慕敏眼看着病人在痛苦的呻吟,怜悯之心大起:“治吧,人也是条性命。不就是疟疾么,畏首畏尾的干不了大事的。”
何平见众人都不反对,从药箱里取出四片氯喹给他服用。这是穿越者手中最有效的抗虐药,见效快,疗程短,毒性也比奎宁小的多。
“用水吞服,回去睡一觉,明天再来服。”何平关照道。根据时袅仁给他上的课,这种病连着服药三天就会好。
甥舅二人将信将疑。昌化城里也有汉人的郎中,也没听说过他们有本事治这个寒热病的。这群小贩怎么随随便便的就拿出几片白色的东西说就能治病?不过发病发得实在痛苦,便干脆死马当活马医,服了下去。
见病人昏昏睡去,众人一阵忐忑――这可不比在临高,穿越集团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就算治死了个把人也算不得什么。人生地不熟的昌化黎寨里,真要闹出人命来可不好收场了。
王伙计倒没这许多想法,张罗着要给众人做饭。熊卜佑连称不必,他们自带着干粮。只求他帮忙烧些开水来就是。众人就着开水胡乱吃了些草地系列干粮,王伙计见他们如此客气,倒过意不去,但是黎寨里本来民生艰难,也拿不出什么招待的东西,便打主意明日打些野味来招待他们。
勘探队在黎本清家院子里用竹竿临时搭了个棚子,要来了许多新稻草铺着。何平又去寨子外面的河滩上采了许多青蒿,在棚子边点着了,潮湿的草木一着火,呛人的浓烟让众人咳嗽不已。
“这里是疟疾的疫区,驱蚊是预防传染的有效办法。”何平说,“青蒿烟驱蚊效果很好,这么熏一熏,能保证一晚上。”虽说从镇海号出发前二周就开始发放抗疟药给全体考察队员服用作为预防,防蚊依然是在疟区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叶雨茗想了起来:“青蒿不也能治疗疟疾吗?青蒿到处都有,给黎人治病很方便。推广开了,搞黎苗工作就更容易了。”
“这是青蒿,不是臭蒿。”何平说,“青蒿没用。”
“海南不出臭蒿?”
“当然出,但是光用臭蒿煎药是不能防治疟疾的。”何平过去在制药厂上班,虽然专业是机电方面,但是对药品生产流程很熟悉,“不经过制药厂的萃取,青蒿素的有效成分根本提取不出来。要按我们的工业水平大概是没可能利用了这种药了,还是老老实实的种奎宁好了。”
慕敏怕出意外,商定队伍里轮流值班添火加料,让青蒿整夜燃着。也防备有人有不轨举动。
第二天一早,黎本清已经不再发热了,何平大为放心――这说明诊断治疗没错。接着又让他服了二片。这样连治三天就能痊愈了。
勘探队探测了黎寨外的昌化江的水深,最深处已有一米二三,大体能够行船。寨子里有木匠,也有简单的独木舟,但是船很小,每条不过坐二三个人而已。崔云红决定在这里制造竹筏,准备沿江而上。下一个目标便是三汊河。
正文【分卷阅读】 第三十二节 石碌考察记
黎寨外面有大片的野生竹林勘探队请当地黎人帮忙,砍了几十根竹子下来,选粗的截成差不多长短,较细得开成竹篾拧成绳索,用来捆扎竹筏。王伙计没打到野鸡,便把自己那份白糖拿出些出来,请来当地的木匠帮忙做筏子。
从当地黎人口中得知,上游因为渐入山区地形,河道比较崎岖,常要过浅滩急流。为了便于通过,竹筏不能做得太大,做出来的筏子宽度控制在1。2米以下,类似湖南江西等地使用的简易竹筏,每个竹筏上可搭载5人,不过他们的装备多,所以最终编了三个。寨子里的木匠做了些竹凳固定在竹筏上。又来个锦上添花,给每个竹筏都添了一个竹篾顶的雨棚――这里日头很大。
造竹筏用了不到一天时间。第三天一早,黎本清的疟疾已经完全好了,不但神智清醒,胃口也恢复了。何平又给了他最后一顿药作为巩固。
黎本清对这群治好了他的病的奇怪汉人千恩万谢,恨不得把一家一当都拿出来酬报。这样的寒热。每年要发作一次。每次都要这样死去活来的差不多折腾一个月才会好。这次吃了药三天就没事了,汉人还说了,这次以后不会再复发。虽然将信将疑,但是吃了药立刻就起效却是千真万确的。
只是他家里除了二把砍刀,几张弩机之外也别无他物了。黎本清很不好意思,非要自己出门去打些野味来招待,被熊卜佑拦住了。
“野味没关系,我们在这里耽搁了几天,想今天就往上游去。能不能帮忙找个熟悉那地方的向导?”
“去上游?”黎本清有些奇怪,这地方就是黎人也很少去。如果说要采药的话,上游的山岭上有得东西,附近丘陵上也采得到。
“对,去石碌岭,您知道这地方不?”熊卜佑问。
“没听说过。”黎本清回绝的干脆无比。让勘探队不由得起疑。但是据慕敏说此人没说谎――她当警察多年,是不是说谎还是看得出来的。
熊卜佑不死心,继续比划道:“山下有条河的,流到昌化江里,就叫石碌河――”
黎本清还是摇头。
崔云红却想到了:
“你问问他,这里有没有出绿石头的山?”
所谓绿石头,就是铜矿石――孔雀石。而石碌这个地名就来自孔雀石。因为海南当地的黎族和汉族在说话的时候都习惯把修饰词后置以表述名词的习惯,所谓石碌,其实就是“绿石”。
石碌岭最早被人注意,不是因为铁矿,而是这里的地表有铜矿石lou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采掘盗挖。直到1935年,琼崖实业局派人到石碌岭调查铜矿时,才第一次发现石碌最丰富的的矿储是铁矿石。
“有,有。”黎本清恍然大悟,“你们是要去亚玉岭!”
熊卜佑不知道什么是亚玉岭,但是崔云红是知道的,早就有些模糊的教科书内容一下清晰起来了。
“对,对,就是亚玉岭!”崔云红连连点头,心想自己真是糊涂,石碌这个地名是清代才开始使用的。现在还是大明的天下。
王伙计说:“舅舅,你不是以前去过亚玉岭吗?”
黎本清面lou难色。一个人沉吟了半天,众人等得心焦,奈何黎本清说得一口蹩脚的海南话,除了熊卜佑,还真没人能和他交流。
半晌,黎本清才压低了声音道:“几位掌柜怕不是做小贩的吧?”
众人听了都是一惊,熊卜佑笑道:“不为做买卖我们来黎峒做什么。”
黎本清道:“几位掌柜治好了我的病,我才多嘴说几句,”他歇了一下,“领大伙去亚玉岭没什么,离此不远,道路也不难。我虽没去过几次,路还认得。只是我劝几位:这亚玉岭上的金银。都是琼州之镇,神灵呵护,采不得的。”
原来这亚玉岭上有宝贝的传闻,多少年前就有了。即使没有山中有金银的传闻,铜矿本身也极有吸引力。所以每隔十几、几十年的,只要黎峒安静无事,便有汉人结伴而来,往亚玉岭上去开矿,但是从来没有人成功过,不是采不到金银折了本钱就是因为矿坑坍塌出现死伤,不得不弃之而去。久而久之,都传此地山岭是本岛大镇,风水要地,有神灵庇护的。
听完黎本清的一番闲话,众人才知原来这石碌岭早就出名了。看来所谓中国人缺少开拓性之类的话纯属放屁,在技术水平低下,交通闭塞的古代社会,在这荒山野岭里跋涉上百里来开矿,岂是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能做到的?
“我们不去采金银,只是想去亚玉岭看看,”熊卜佑继续说服,“过几天就走。”
黎本清道:“带你们去,都在我身上。只是我说得话还请几位掌柜多思量。”
王伙计却没这些忌讳,笑道:“舅舅你就去带他们去好了,回来掌柜们再赏你几斤白糖,你也可以拿来替我讨个舅母,不用每天去‘闺隆’门口唱歌找女人‘吓太’了!”
黎本清笑道:“你小小年纪,说什么混话?别得不学,就学这个了!”
所谓“闺隆”是黎寨里的一种特殊建筑。同寨的几个女人到了婚配的年龄就会在寨边自己搭建一座屋舍,晚上去那里睡觉,有意寻找配偶的男人就每晚去“闺隆”“略亚”,女子若是中意,就会留宿男子。一般人说去“闺隆”,都是说“略亚”,即谈恋爱的意思,也有少数人说“吓太”,是指俩人发生性关系。
当下商量好由黎本清带路去亚玉岭,至于报酬黎本清原是不肯要的,崔云红便送了一把新钩刀、一瓶白酒和几斤白糖给他。黎本清十分喜欢,也就收下了。
照顾他身体初愈,考察队又在黎寨休息了一天,勘探队这几天也没空闲,大致把黎寨周边的资源都进行了一番调查,绘制了地形图。资源方面除了皂角林,附近还发现了一处小规模的锡矿,可惜交通不便,没有开采价值。
第二天一早,众人便乘竹筏往上游去了。王伙计留在黎寨内照顾他们留下的货物和行李。众人进行了一番轻装,只带了必要的设备和野营工具。黎本清自己带了干粮和盐巴,又背了一柄弩。慕敏好奇的问他带的箭是不是都上了毒。
“没有,箭毒木不好找。找到了,本地的汉人也不许用。”黎本清比划道。他说的汉人是指昌化城里的当官的。
听说箭毒木不好找,几个野营爱好者都有些兴味索然。不过大家对他的弩很有兴趣,轮番摆弄,这种弩的结构非常简单,有效射程不会超过50米,难怪黎本清说主要是用这个放在野兽出没的地方打地弩。不过他很少用弩箭狩猎――要卖毛皮的话,被弩箭穿了洞就不值钱了。黎本清打猎主要是kao挖陷阱和设置各式各样的套子。勘探队里的几个狩猎爱好者在竹筏上轮流和他交流相关经验,大半天下来,连说带比划,大概的意思都闹得明白了。关系也热络了不少。
黎本清打到的动物还真是不少。勘探队里的负责生物学方面资料收集的江牧之很快就根据他的描述知道本地有鼬獾、水獭、大小灵猫、果子狸等颇有经济价值的动物,至于野兔、野猪之类分布的相当广泛。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本地还有黑熊。
“这东西可不好惹――”黎本清摇摇头,“跑得快,又会爬树。”
但是这项资源对穿越者来说没什么用,他们并不需要熊皮做帽子,至于熊胆的利用也没提上议事日程,相对来说是鹿皮更有用些。
黎本清说本地有两种鹿,一种大一种小。勘探队很快就弄清楚了,大的是水鹿,小得则是赤麂。这两种鹿都极有经济价值。
因为平时很少有机会给林业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野外动物考察,象黎本清这样的老猎人就是最好的调查对象了,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每一种猎获得动物都能相当准确的描述出特征来,这使得穿越众的判断方便了许多。
黎本清见他们拿了个本子,不断的把他的话记录下来,即惊讶又得意,闹不清为什么这些除了平日里没事嚼舌头说闲话的东西这几个汉人会这么看重,还拿字记下来。对他们的来意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了。
因为正值枯水期,水量不大,水流很平缓,用竹篙撑船上溯并不吃力,只是经常要经过乱石浅滩,众人常得下竹筏推行才能过去。有些地方乱石滩lou出了水面,还要把竹筏抬过去才能继续前进。
随着竹筏的上行,勘探队仔细观察着主航道以及旁边支流的变化,不停地记录周边的地形地貌,植被种类。岸上树木稀疏,但是灌木草丛茂密,竹筏划过,不时会惊动草丛里的鸟雀和一些不知名的的小动物。两岸都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黎本清说得来冒险的汉人开矿者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多少痕迹。
行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竹筏终于到了后世被称为三汊河镇的地方,当然此地现在还是一片荒芜的草原。水流变得很浅,竹筏不止一次的擦到了河底的砂石。至于石碌河,这条昌化江的支流现在根本不能行船,只能勉强淹没人的脚踝而已。
勘探队决定在此弃船登陆,众人一起动手,把竹筏都拖上岸来。据黎本清说,沿着这河往上游走。再走个五六十里路就到了。因为天色将晚,大家就在这里宿营休息,准备第二天一早再出发。
勘探队在营地升起一堆篝火,点着了许多青蒿熏蚊子。为了防止起疑,考察队没有把太过惹眼的装备器材拿出来使用。不过他们的火柴、睡袋和干粮还是引起了黎本清的强烈兴趣――特别是火柴。晚饭是草地系列干粮。黎本清第一次吃米饼,居然说很好吃。大家便把自己的那份让了不少给他。黎本清做了竹筒饭来回报,加上少许食盐、香茅之后,竹筒饭滋味让大家胃口大开。
入夜快要睡觉的时候,他们听到一种可疑的咆哮声。想到了黎本清说得黑熊的事情,许多人都紧张起来。为了保障平安地睡觉,崔云红关照把枪支准备好,同时多燃起一堆旺盛的烈火,大家轮流值班,不断地大量加添燃料――这里干草和小灌木的枝条遍地都是。
第二天,他们早上五点钟就都起来了,匆忙吃过早饭重新上路。大家继续沿着河流向上游走去,七拐八弯的,kao着指北针、地图和黎本清的引导,又走了五六十里路,日落时分,他们终于到达了山脚下,清澈的河水从前方的一条山谷中缓缓流出。
“这里就是亚玉岭了。”黎本清指点着。
崔云红知道到地方了,他找来指北针,对照着夕阳看了看,指南针的指针指向了西南方向,顺着指针的方向看去,是一座红褐色的山峰。他点了点头,这一带应该就是著名的海南石碌磁铁矿了。
众人一阵激动,石碌铁矿啊!这个中国最大的lou天富铁矿,平均含铁量42%以上的磁铁矿储量将近三亿吨!还伴生着钴、铜、镍、银、硫、白云石等多种矿石,要不是这里不产煤,石碌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型煤铁复合体基地了。
崔云红激动的头晕目眩,差点要摔倒了,正要一鼓作气就要带着设备往山上爬去,大家赶忙阻止,说现在快要天黑了,爬山不安全,明日再去不迟。
当下在溪水边设立营地宿营。一夜无话,第二天,崔云红带队,组成了一支5人小分队上山。余下的人留守营地。
亚玉岭并不高,山势也无陡峭之处。山坡上的整体植被还是稀树草原的景观,有着大面积一人多高的茅草。虽然比热带雨林好些,攀爬也颇为吃力。幸亏有黎本清这个老猎人带路,他会选择植被比较稀疏的路线前进。
正文【分卷阅读】 第三十三节 黎寨风波
众人手足并用,花了差不多整整三小时到达了山顶这里眺望出去。一眼望不到头的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头,近处都是热带稀树草原植被,远处森林繁茂。
大家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土壤和植被情况。还在一些地方试着挖掘了探方。山坡上的土壤都是比较典型的南方红土,没有特别的矿石lou头。这个铁矿虽说号称是lou天,上面也还是覆盖了好几米的土壤。他们得确定哪些点的铁矿石是值得开采的――穿越者没有现代矿业那样强大的机器,可以大范围的移除掉矿产表层的覆土。
挖了几个探方之后,崔云红依然不满意,决定用现代化物探设备来找。亮出他最宝贝的瞬变电磁仪,锚杆检测仪和超声波检测仪又是好一阵摆布,终于圈定了可供开发的几个地点,又打了探方下去,挖了不到1米,就发现磁铁矿石了。他敲下一块,目测了下,果然是不可多得的富铁矿。
黎本清见领头的掌柜拿个几个古怪的东西一番折腾,就开始挖坑,挖出了一块石头来便宝贝似的装到口袋里去了。可是这石头非金非银,也不是汉人最喜欢的绿石头,不由得莫明其妙。
崔云红又带队向山下走了十几里路,陆续又发现了多个适合开采的矿点,又发现了一处伴生的硫铁矿。可惜交通不便,不然倒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