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运动失败原因,传统的看法认为:由于太平天国的敌人特别强大,运动必然失败。茅先生则从太平天国对外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即在1862年1月以前,太平天国面临的仍是满清政府一个敌人,而不是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两个敌人,直至1862年初,清政府才与外国帝国主义相勾结,共同剿杀太平天国运动。茅先生这个论断建立在充分详实的中外文史料之上,因而受到近代史学界的普遍重视。



    二、探索历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文革”结束后,史学界逐渐摆脱过往几十年“左”的教条主义的束缚,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带来了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局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各种史学思潮与研究方法也陆续被介绍到国内,茅先生的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硕果迭出的阶段。在以往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基础上,茅先生大大开拓了此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并且率先提倡、亲自参与、组织了长江中下游六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华民国史研究和当代台湾研究等多学科领域的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茅先生就历史学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其探索不仅着眼于如何吸取几十年教条主义禁锢的教训,还在于总结出面向未来的历史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围绕这些问题,茅先生在近20年中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看法。

    茅先生认为,史学研究必须有指导思想,但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应是多层次的,最高层次应是求实,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总原则下,其他社会科学的的理论也是指导思想,方法论也是指导思想,但所有这些,都应服从、符合实事求是。

    茅先生的上述见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左”的教条主义将历史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孤立化、片面化、神学化,直至将历史研究蜕变为政治实用主义的一种谋略,完全阉割了历史学的灵魂——求真求实,如不彻底摆脱这种思维方式,就根本谈不上在历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研究,并不意味着排斥否定其他学科理论,只要这些学科的理论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那么它就符合了实

346
    
———————————————————————————————————————


事求是的原则,从而也就构成了对历史学研究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也包含在指导思想的范围之内,只是也必须服从“实事求是”的原则。故而历史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它排斥一切独断、迷信和僵化的教条。

    茅先生对历史学研究的又一贡献是他提出的“运用假说是基本历史研究方法”的观点。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探求历史事实,并从中寻找可资后人吸取的经验教训。史学家在分析、概括历史现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科学的假说方法的运用。茅先生认为,这首先表现为:从大量中料中得出一个结论,而这个过程就是形成假说、修改假说或推翻已形成的假说并重新确立新假说的过程。例如学者们面对大量太平天国的史料,要研究太平天国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关系问题,他第一步就需要分析各种史料,然后进行概括,学者们发现在不少地区太平天国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又读到《天朝田亩制度》,于是,头脑中就产生了一个看法:太平军采取了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政策。然而这个结论只是一个假说。形成这个假说以后,研究者继续研究史料,又发现太平军保护地主收租的史料,这样又推翻了原有的假说,形成了新的结论。这个新结论仍然是假说。接着,进一步研究史料又发现,太平军虽然保存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但是农民往往不愿交租,而太平军基层官员往往不加干涉;有些地方虽然交租,但数额较少,研究者又会修改他的结论而形成新的结论:太平军虽然保存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在许多方面又沉重打击了地主经济。

    结论形成了,文章发表了,对作者而言,他相信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但他的结论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一时还不能确定,就这一点来说,他的结论仍然是一个假说,还需经过多方面的检验。茅家琦先生认为,首先,要有以后陆续发现的史料验证已经提出的假说的正确性。其次,还有待将来学者的认识水平提高以后,是否能够继续确信过去研究结论的正确性。茅先生进而阐明在学术研究中贯彻“百家争鸣”的极端重要性,因为没有百家争鸣,其结果只能是“一言堂”,这就是说,从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看,在历史研究中也必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实证与思辩的结合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灵魂就是追求再现历史真实,因而它要求研究者高度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考辩,所有的论断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之上。然而历史学又是启迪人们智慧,以供世人鉴往知今的学科,研究者应对历史

                                                                       347
    
———————————————————————————————————————


进行评价,从中获取启示。然而在教条主义思想的禁锢下,中国的历史学研究遭遇到许多曲折,“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流弊深广,致使出现不少论著,既无实证,也无思想深度,只有枯燥概念的演绎,常令后人有不忍卒读之感。

    70年代以后,茅先生针对历史学研究中的这种恶劣倾向进行了深刻反思,从力主史学研究的实事求是,进而发到提出史学研究者应努力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即史学家应兼具文献学家的实证精神和哲学家的思辩精神。

    茅先生的近代史研究一向以缜密著称,在此基础上,他对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将实证与思辩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史学家、哲学家讨论的重点。茅先生结合他的多领域的实证研究,提出极有见地的新看法,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他指出,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经济、非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评价历史进步、事件与人物的标准与标志也是一致的。茅先生提出,一个社会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1)社会客体,即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水平;(2)社会主体,社会成员自身的科学、文化、道德水平;(3)社会载体,即社会环境、土地、资源、人口、生态等要素。根据这三个方面发展水平,即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作出评价。

    正是由于茅先生具有不断求索的精神,他对海内外有价值的研究都抱有开放胸襟和虚心接纳的态度。80年代初,茅先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界首次访美代表团成员前往美国多所著名大学访问交流,以后又多次应邀赴美、日、澳及香港、台湾地区讲学。茅先生重视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反对历史研究中的固步自封和狭隘保守的态度。八十年代中期,美籍华裔史学家黄仁宇的著作流传到国内,茅先生对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十分推崇,认为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对于拓宽历史学研究的思路大有裨益。茅先生进而一再提倡历史学的总体综合研究。他说,传统的研究方法只是针对历史的一个片断进行研究,虽易出成果,但缺少对历史纵向的深入把握。而总体综合研究将微观和宏观、具体分析和综合把握相结合,则更能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和纵深面。茅先生身体力行,在他的孙中山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和中华民国史研究方面,均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因而受到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进入90年代,茅先生在继续他的多领域研究的同时,仍然对历史学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流行,历史学似乎又一次面临了危机,人们再次发出疑问,“学习历史究竟有何用”?面对这种情况,茅先生提出“从历史中吸取智慧”的看法。他说,过去学历史,

348
    
———————————————————————————————————————


强调的是为政治服务,“经世致用”,说到底,也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历史学家固然要为改造现实服务,但这种功用不是短时效的。史学家最终还是应遵奉司马迁的两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研究,帮助人们深刻认识世界,并对如何改造世界提供一个明确的思路。这些就是历史学的长久功用,也是历史学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茅家琦先生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所论述的,仅是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作贡献的一个侧面,不足以说明先生学问之渊博精深。作为学生,我也许无法承传先生的学识,但他的学术风范、开放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则将是我长久效法的榜样。

                                                              
                                                                2001年1月
    
    
    
    
    
    
    
    
    
    
    
    
    
    
    
    
    
                                                                       349
    
———————————————————————————————————————
    
    
    
    
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
    
    
    

    一、前言
    
    
    1948年一1949年国民党为什么失败?这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生长在大陆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从小就从老师和教科书那儿,从文学、电影、戏剧、歌曲、美术、舞蹈等中获知:1949年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又叫“三座大山”,因为反共反人民、贪污腐败而被人民推翻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外学者分析了更多的原因,例如:“失去民心说”;“人民选择说”;“历史规律说”;“日本和苏联侵略打击国民党说”;“美国责任说”等等,能说到的都说到了。只是最近我又读了几本书和一些文章,中心内容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共内战,有的还披露了一些新的材料,如新解密的蒋介石日记,又让我想起这些问题,再翻看更多的历史资料,思前想后,还是围绕这个主题:国民党在大陆是怎么失败的?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张正隆的新作《枪杆子:1949》,①作者曾写过著名的《雪白雪红》,上本书写的是“四野”在东北,新书则是全景写“四野”南下的过程,全书的精华是披露了一些毛泽东的电文以及作者对当年参战者、各级指挥者的口述采访,提供了“四野”横扫大半个中国的大量生动的细节。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跟随蒋介石几十年、横跨大陆和台湾两个时代的蒋介石的机要室主任周宏涛的《蒋公与我:见证中华民国关键变局》,②该书有颇高的史料价值,是根据作者当年的日记而写成。
    
    我读的第三本书实际上是一篇长文,作者李黎是台湾女作家,却是台大历史系毕业生。她潜心呆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查阅刚开放不久的蒋中正日记,写
    
    
    
——————————
    ① 张正隆:《枪杆子:l949》,人民出版杜2008年版。以下简称“张正隆书”。
    ② 周宏涛口述,汪士淳撰写:《蒋公与我:见证中华民国关键变局》,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可2003年版,以下简称“周宏涛书”。
    
350
    
———————————————————————————————————————
    
    
下《最是仓惶辞庙时:蒋介石1949年日记》,①作者具有敏锐的历史感,文中大量摘抄蒋氏日记,提供了一份非常完整的1949年蒋的心理图录。
    
    这三本书都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这就是究竟是何原因,造成1949年国民党大厦倾覆,使得中共取国民党而代之,夺取了天下?

    关于这个问题,最流行的答案是:国民党的失败乃是“历史的合力作用”;既是政治的,又是军事的,也有文化、思想的以及教育等等因素,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如此说法,是非常全面的,确实每个方面都能找到证据。但是在我看,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军事,如果朴素地还原到基本史实,国民党的军事失败乃是最重要的失败,其他原因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说到底还是军事第一。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所谓人民共和国就是人民解放军,蒋介石的亡国,就是亡了军队。②毛泽东在建国后多次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元帅,将军中间,只有林彪,刘伯承等有数的几个人是军事学校中出来的……不是黄埔军校的洋包子打败了土包子,是土包子打败了洋包子。”③应该说,毛泽东说的这番话是事实:在国民党军内,特别是中央军内的中高级指挥官,大多是有文化的。例如,张灵甫就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是抗日名将,以后却输于中共之手,不仅仅是他,一大批国民党的黄埔生,陆军大学毕业生,也都败于中共之手。例如国民党著名军事将领,第五军军长邱清泉,曾入上海大学,系黄埔二期生,1933年留德三年学工兵,通德、英文,善诗律,也是抗日名将,1949年1月亡命于淮海战场。

    相比之下,中共将领大多文化低,多为贫苦农民出身,知识分子担任高级军事将领的极少。而国民党高级将领都通文墨,中低级军官大多也有文化,许多人还是“十万青年十万兵”时投笔从戎,怎么会被没文化的“老粗”打败?共产党确实创造了一项奇迹。



    二、抗战胜利后,很少人想过国民党政权有可能被中共打败的问题
    
    
    首先从实力对比上讲,国共双方悬殊较大,国民党占绝对优势。1945年底,
——————————
    ① 李黎:《最是仓惶辞庙时:蒋介石1949年日记》,载lnk,第5卷第1期,总61期,台北县: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公司2008年9月版;此文又被大陆的《万象》2008年第11期(总111期)、第12期(总112期)摘要转载。
    ② 《杨尚昆日记》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③ 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2006年版)。

                                                                       351

———————————————————————————————————————
    
    
国民党军数量有450万,远超过共产党军队;①后者只有127万。②在武器装备方面,国民党军队多为美式,又接收日本和伪军武器,明显优于中共。据国民党方面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报告,政府军有可起飞的飞机344架,完全掌握制空权,并有海军船舰240多艘。③在获得外援方面,苏联在东北虽然也给中共不少援助,但总量上少于美国对蒋的援助。
    
    由于国共力量对比悬殊,蒋介石轻视共产党军队的思想非常严重。1945年9月23日,蒋介石说:“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受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共匪祸患已除其半矣”,④而实际上共产党军队的力量集中在长江以北,实力俱在。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彭学沛说,共产党的军队只是“毫无训练的老百姓”,⑤1946年5月,四平战役国民党获胜后,蒋介石更不把中共放在眼里,他对其内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次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⑥6月17日,蒋介石还说,“共产党的战术和江西时代一样,并无多少进步……他们在东北虽然得了不少日本的武器,但并不知道运用”。“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的好,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⑦

    至于老百姓,在抗战胜利后的一个阶段,普遍将国民党和蒋介石视为“正统”,更没想过国民党有可能被中共打败的问题。抗战胜利,中国进人“五强”;蒋介石的声望达到顶点,在东北,因长期遭受日本统治,老百姓的“正统观”更为强烈。张正隆的书中引述前福州军区政委江拥辉的回忆说,八路军从山东到东北,“那感觉是天冷,人也冷。有时老百姓也围着你,那是看热闹卖呆的。四平保卫战后北撤,到吉林时又饥又揭.想买点东西吃,路边店铺关得紧紧的,怎么敲门也不开……我们前脚出城,国民党后脚就进城了,老百姓都拥到大街上,
——————————
    ① 林桶法:《战后中国的变局:以国民政府为中心的探讨》,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版,第103页。以下简称“林桶法书”。
    ② 林桶法书,第108页。
    ③ 林桶法书,第107页。
    ④ “国史馆”:《蒋中正总统档》之《事略稿本》,l945年9月23日,转引自林桶法书,第110页。
    ⑤ 转引自林桶法书,第109页。
    ⑥ 《蒋主席致宋子文院长指示面交蒋夫人函予马歇尔特使时相机补充说明要旨函》(1946年5月24日);《宋子文院长上蒋主席报告已转函马歇尔特使并说明政府不能容忍共党缺乏诚意电》(1946年5月26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7册(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印行,第128—129页、第131页。
    ⑦ 蒋介石:《特种兵的任务和方向》(1946年6月17日),《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十一,第32l一331页,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45页。以下简称“杨奎松书”。
    
352
    
———————————————————————————————————————
    
    
有的还挥动着青天白日旗,欢迎国民党”①。1946年5月30日,国民党第一八四师在辽宁海城起义,一份调查材料显示,由于受“正统”观念影响,在该师一个有139名士兵的连队,“对国民党和蒋介石有敌意的只有两人”。 ②
    
    至于毛泽东,也没想到中共会快速战胜国民党,毛泽东虽然在1944年12月说过,“这次抗战,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③可在当时,那只是在党内高层表达的一种心里愿望。几年以后,毛泽东提出要敢于胜利、敢于打败蒋介石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到那个时候,许多中共党员也没想到果真能打败国民党。

    地方实力派也没想过蒋败毛胜的问题。与蒋介石有矛盾的地方实力派如傅作义等在1946年公开批评毛泽东与中共,以此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苦战之后,一致的渴望和平,而毛泽东的路线,却是全面掀起战争,号召人民参战参军,长期战争”;“一年以来,国家就在商谈不断而战乱无已的情况下,胜利的光彩退色了,国际地位降落了,全国人民陷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绝境!这个罪恶的责任,谁应该担负呢?”④

    1945年后,知识分子对国民党不满,甚至是强烈不满,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也不完全了解或支持中共。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蒋介石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拥护到不满的变化过程。1943年后,随着经济状况恶化及国民党官僚腐败的越演越烈,在大后方高校中,左倾思想逐渐传播,牟宗三担优时局将有巨变,经常与左倾学生争论,甚至担心未来会落于王船山、朱舜水之处境,而唐君毅则认为不至于此。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中间派为数更多。1943年4月4日,蒋介石前往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视察,受到数千学生欢呼,使蒋颇为感动,他在日记中写道:


    彼等亲爱热烈之情景,非可言喻,似有无限感情,而不知如何表现者,平生之乐,惟此而已。⑤


    两年后的1945年12月16日,蒋介石在北平的太和殿会见两万多名大、中学生,又受到热烈欢迎,这可能是他在大陆时代最后一次得到青年的欢呼。他在
——————————
    ① 张正隆书,第277页。
    ② 高戈理:《灵魂裂变之旅:188万国民党起义部队改造述要》,《香港传真》2009年第26期,第13页。
    ③《毛泽东在重必武报告上的批语》(1944年12月20日),转引自杨奎松书,第517页。
    ④ 转引自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