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可汗时代-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旨意逼宫不成就斩草除根的尉迟恭,李渊也只能退让了。
下面就是令人“感动”的父子相拥大泣的场面。总觉得李渊此时应该对李世民是又怕又恨又痛惜。我看过一个比较好的版本里这样写的:李渊当时的反应是惊呆了,口中嗫嚅着李世民的小名,半天才缓过神来。回到宫中悲痛交加,想到:“诛兄杀弟,二郎你好狠啊!……”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到位,当时的李渊除了这么想,还能想什么呢。觉得这才像李渊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至于他“投杼”的那番言语,隐约有向李世民道歉的意思,这个则是有些无奈,父子之情到此还能剩下多少实难揣测。如果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他知道的话,还可以阻止或缓解,然而此时他明知十个孙儿要被杀却无能为力,只得眼睁睁地看他们被绑赴刑场。“二子十孙同日丧命”,六十多岁的李渊泪流滂沱,同时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本身也必须为此付出点什么了,这一天无疑是他一生中最悲凉的一天。
权力,对,他要交出的就是权力,发生了这样的事不就是为了它吗?于私于公这都不失为明智之举,于私不必说了,于公,让年轻有为的李世民早些主政无疑对大唐是有利的。因此不久之后,皇帝名号名存实亡的李渊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做了唐朝第一个太上皇。他也许不知道,他身后的唐朝还会有若干个太上皇……
第一部分痛并快乐着·李渊(5)
李渊后来在贞观三年又迁居大安宫——就是当年他下令给李世民建造的宏义宫。要是当初知道这里会成为自己的养老之所,李渊当时真应该让人好好建这座宫。不必再为什么而发生冲突的父子渐渐地缓和了关系。在李渊生命最后的九年中,李世民也算尽了孝道,对老父亲还是很照顾的。有人考证说从几件事可看出来李世民对李渊时而也会暴露不满,比如他在故汉未央宫说:“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就是暗讽李渊和汉太上皇是一样没有眼光。这讽刺是够狠,把父亲说成是刘太公,还要说自己不会像刘邦那样妄自尊大,真是一句冷冰冰的话。然而此事通鉴与新旧唐书记载是不同的。《新唐书》高祖太宗传里都不曾提到;《旧唐书》中有前面“之所以有这些成就都是父亲您所教”这些话,而且很具体;通鉴里则是前面说着好好的,话锋一转,转到了那句话。若说《旧唐书》尚有为唐朝尊者讳的限制,成书于宋的《新唐书》完全可以不管这些,通鉴所据何来也值得研究。粗看了一下《唐国史补》、《大唐新语》等几本重要的唐野史,好像也无相关内容。单纯就凭这点就说李世民对李渊说话多刻薄也不太全面,何况据《旧唐书》前面还有那么多夸老爹的话呢。另外一件事就是李世民贬裴寂时说武德时期朝纲紊乱的一席话,的确是有过分之处,但也是事实啊,不见得有指责李渊的成分在内,很多皇帝不都说过前任皇帝时出什么事的情况吗,这也是很正常的。只不过李世民把责任全推给裴寂而不提自己与兄弟争权引起的影响,对裴寂也不甚公平。当然,李世民对李渊有不满可能是真的。他曾经说过“武德九年太上皇有改立太子之心而不定也”,这句话里就有不满的情绪。有一本书就分析过,这话的重点在后四个字上。《贞观政要》里没有后四个字,虽然念起来意思还是一样,语气却有所不同了,就变成了一句叙事的话而没有了感情色彩。原因大概是政要不能记李世民不好的地方,所以编者把后四个字去掉了。这一说比较可信。此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夏季避暑九成宫而滞留李渊在长安一事。连续几年都是这样,马周也曾上表提过,李世民都没听。直到李渊病了,李世民才请李渊去。有人说这是李世民在李渊病时有意为难,这个就未免太过了,我倒觉得是李世民见老爹病了,心生惭愧,才请李渊去的。然而李渊的回答也是大出意料。他居然提起隋文帝,“隋文帝就是死在那里”,难道是担心李世民会像杨广那样弑父吗?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父子间本已和睦起来,又怎么会出这种事呢?可能李渊也是气话。这句话的分量也很重,相信李世民听见父亲这么说当时也要一愣,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是这种态度,于是十月决定为李渊修大明宫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惜的是,大明宫没修成,李渊就去世了。于是难免又有人怀疑:大明宫究竟是不是给李渊修的呢?别不是打着这个幌子吧……唉,真是纳闷,怎么就有人有这么多的疑心呢?非得证明出来李渊晚年是多么悲惨才甘心吗?总体说来,李渊的晚年过得还算平安,至于他晚年心境的悲凉,那却是不可避免的……
从李渊的作为看,他绝对是一代政治家,他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老练沉稳以及他的一些手腕,都是当时和他争天下的很多人所不及的。他也很有才智,虽然唐初还在战争时期,而且地盘也不断地逐渐扩大,要运转好也并非易事,李渊东游西玩的居然把它调理得还不错。还有,唐朝的皇帝好像很多都很有才艺。生在唐代,诗就不必说了,其他的如李世民在书法上、李隆基在音乐上都比较有造诣,李治、李昂等等,也都有艺术细胞。这与高祖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遗传嘛。高祖、太宗都有能画名,而且李渊会弹琵琶,还当众弹过呢(李世民则是当众跳舞,这也应算在艺术领域之内,李国文先生《唐朝的天空》里写过这点,不过重点不在艺术),弹得不好敢当众“卖弄”吗?可惜的是,李渊本可光芒照人,但更加耀眼的则是他的儿子李世民。有子若此,李渊不知是该高兴,还是叹息……最合适的说法就是:痛并快乐着。
第一部分独步历史的天空·李世民(1)
独步历史的天空——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次子。李渊长子是十年之前所生,相隔十年方又得子,相信他一定为这个孩子的出生而兴奋良久。
唐太宗李世民朝服像
古时了不起的人物出生时几乎都有异相,李世民当然也是如此。唐书里写的是“二龙戏于门外”——其实就是有两条蛇从他家门前爬过。可是李世民出生时是隆冬时节,这两条蛇不去睡觉,却来给他家道喜,实在是好兴致。还有一次,李世民征讨刘武周的时候,外出探听情报,不小心在树下睡着了。这对敌人来说,即使守株待兔都找不着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哪里想到又有一条精神极好的蛇,从李世民身边一个卫兵的脸上爬过,警告他们该起床了。自然李世民逃脱了被抓的厄运,不然他真要是这么被抓着的话,实在令人为之扼腕。两次都遇到不去冬眠的蛇,看来李世民当真与蛇有缘,简直有点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蛇爷爷……古时候,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现代贵州一带还存在的一种“贵州古傩”(我没看过)戏中,李世民的面具上有十三条龙,是龙最多的。小说里还常写到李世民是真龙天子。不过这些只能作为谈资,至少我是不大敢相信的。
十六岁雁门解围,通鉴、新旧唐书上当然都要这么写。但据说当时李世民所投的云定兴军的情况是只能自保……
随后李世民随李渊到了太原。从小时候开始他基本上一直是跟着李渊各处奔走,这次全家当中李渊就只带了他一个去赴任,而把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全都留了下来。推测他这样做是因为隋炀帝喜怒无常,尽快地赴任以免夜长梦多,当然就不能把全家都带上。但一个人去的话又太孤单,所以带一个儿子在身边有个依靠。而带谁去则说明了他的偏爱——他的确是偏爱李世民的。在路上,李渊悄悄地对儿子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这样的言行可不像是教育儿子要忠于朝廷,相反,这句话表达了李渊那若有若无的反意。
李氏家族是有野心的家族,乱世出英雄,这样的家族此时当然不会没有动静。看一个漫画中杨广说过一句话:“李渊这家伙生了一窝反贼。”不错,李世民就是那窝反贼中最积极的一个。他到处招兵买马,然后又劝李渊赶紧起兵。结果某一天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站在桌边,手中握笔,满脸“怒气”;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少年立于一旁,稚气尚未脱尽,脸上兴许还有些许委屈……“你这样说大逆不道,我把你拿去交给朝廷。”“你要拿就拿吧,我不会辞死的。”自然很难想像李渊真会这么做,也许李世民还真有些有恃无恐。
后来李渊因打突厥不利,隋炀帝千里之外派使者来将他下狱。李渊大概后悔极了,要李世民赶快回河东找李建成起兵,李世民则流着泪说:“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也就是劝李渊去做“贼”,真是有点可爱的天真,刘邦当年的做法当其时还能不能行得通,似乎欠考虑。其实我觉得太原起兵时的李世民还是有很浓的孩子气的,很有点像由德语转到英语的一个词:Naive。一场虚惊过后,得到释放的李渊则加紧了行动。最终在晋阳宫兵变中成功地干掉了王威、高君雅,然后正式宣布起义。
那么晋阳起兵谁是主谋呢?起兵之事,李渊一定想到了,李世民也想到了。问题是究竟是李渊教导李世民,还是李世民劝李渊。如果说是前者,则李渊并未有非常明确的指示要他去做什么。如果说是后者,则李渊并非完全没有想法。可以说他平时的一些言行无疑是播了野心的种子,那么他自己又怎会没有野心?有人说李世民是猜测着李渊的心思而后行动。其实李世民对于父亲想造反根本不必猜测,因为李渊经常把这个意思单独说给他听。李渊曾和宇文士及明确谈过起兵,这种事都能和外人说,自己的儿子又怎会毫不知情。只是李渊说的大都是理论,而要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落实到行动中,就要靠李世民出面了,因为李渊有种种不便不宜直接由他去做。父子二人配合得非常好,一个纵观大局宏观调控,一个紧抓细节积极运作,终于成功地起义了。然而这时有一件事,引起了后来的文人苏轼的注意:他看到李世民当时一味劝父亲起兵,却从未说过他的兄弟们该怎么办,觉得奇怪,猜测是他根本没想过他们,或许是故意的,想借刀杀人,免去日后之争。东坡先生的这个想法多半还是有点由结果推原因了,实际上当时只怕多半是顾不上这个的,而且也并没有完全不管啊,信还是发了的,不然李建成他们是怎么逃出来的呢?
从太原到长安,一路上比较顺利,就是中途打宋老生时有点麻烦,当时连日阴雨而且粮草也快用完了,害得李渊差点想回去。《起居注》和新旧唐书上关于这里的记载有些差异,《新唐书》上是李世民哭谏了一番之后,李渊让他去追回已撤退的左军,结果“失道入山谷,弃其马,步而及其兵”,着实辛苦;《起居注》则是李渊说了一番什么“宋老生乳臭未干(由此可见宋老生也比较年轻,只是李渊自己的孩子就不是乳臭未干了吗?),屈突通胆子太小”之类的话后便出兵了。有人曾以新旧唐书上写得栩栩如生而推出造假的可能性不大,的确是这样,毕竟编一个故事要比描述一件事难得多了。而且,写《起居注》的时候,温大雅更多的应该是凭自己看到的事情来写,如果是李渊父子之间的话,如果他们不说,他也是不知道的。可李渊他们也没有那么多功夫跟温大雅说当初我们都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比如李渊那次说要把李世民拿送朝廷的话,温大雅就没记。李世民大概也不会去和温大雅说这些事情,所以在《起居注》中就只能看到也许是已追回左军之后李渊对外的表现了。
第一部分独步历史的天空·李世民(2)
后来兵分两路,按理应该让稍长的儿子自带一军,但李渊似乎更相信李世民的能力,倒是李建成要由自己来带。可以想见,李世民一直在李渊身边,平日里耳提面命,其能力如何自然清楚,而李建成则是平日在家里守家,又能守出什么本事来?李世民那边一路上招降纳叛,就是这时遇到了他姐姐平阳公主的人马。现代的人总是能从平常的记载里看出什么东西(尽管我也有点这样),我就看到一篇文章里说李世民是用阴谋吞并了他姐姐的部队……这个不符合逻辑,因为平阳公主和李世民当时都带的是他们父亲的人马,而且平阳公主也不存在什么野心要自成一派掌握兵权,所以此时合在一起并没有什么疑问。
李渊建国后,史书上记了这么一笔,说有人劝李渊立世民为太子,李渊也这样问过李世民,结果遭到李世民的拒绝。好像很多人都对此质疑,说如果有人这样建议,为何不大书特书云云。以我的猜测,首倡此议的人,会不会就是刘文静呢?他是首当其冲被李渊干掉的。也许当时的情况是,他首先这样提议,然后有些人随声附和。但随声附和到底只是附和而已,而且又是大家一块说的,有“法不责众”之说,因此李渊也不会真把附和的人都记清楚或确认为是李世民的人。很多人都是从太原过来的,对李世民更拥戴一些很正常,何况李渊当时应该是有心立世民,所以对此也不会过多在意。而日后想起此事时别的大概都记不清了,但是对那个带头的人却印象格外的深刻,所以刘文静后来的被杀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就是杀一儆百的那个被李渊记得最牢的“一”。当时的新生王朝尚未有太子,没有太子时立一个比有太子时废一个再另立简单得多。看牛致功的《唐高祖传》里(牛先生可是很拥护李渊的,而且也有些倾向于李建成),在此书中他认为李渊此时要立的是李世民,理由是:从时间上讲,封世民为尚书令在前,封建成为太子在后——问过世民之后,他不同意,所以封他做尚书令以为补偿,过了几天才立建成为太子。无疑这是说得通的。
那么唐朝立国,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一般一个朝廷初立封王时,多用这些古代大国的国号,到了后期则因为这些都用完了,所以只能用其他的字,于是什么王都有,典型的像太平天国,什么补王、对王、畏王、就王、顶王、听王、梯王,按一位朋友的话说,就是他们认识的汉字几乎全都用上了。相对而言,李世民的封号“秦王”是很威风的,不禁令人想到那个扫六合吞八荒的秦,那个雄视六国独霸天下的秦,再加上后来李世民的玄甲军也用的是黑色,和秦朝崇尚的黑是一样的,的确有一番“秦”王的味道。暗暗想到李渊的用意会不会正是如此呢?看他给元吉的封号齐,是战国时仅次于秦的大国。不过“齐王”在唐朝比较倒霉,凡是齐王基本上都不得善终,李元吉是一个,李祐是一个,后面还有一个李倓是死后加封的齐王,也算是一个吧。但是“岐王”就好了很多(唐末李茂贞也曾被封为岐王,但那时唐已无力控制大局,加之李茂贞并非皇室成员,因此不在考虑之列,不过,他本人倒也是善终,年六十九岁而卒。这里指玄宗的弟弟李范),不但平安过了一辈子,而且还颇有“好客”之名,杜甫、王维就常出入岐王宅府,李范死后还被追为“惠文太子”,可谓命好矣。看,虽然同音,但字不一样,差别居然就这么大。
武德年间基本上一直忙于统一事业的李世民,是李渊的一张王牌,是绝对的嫡系部队。不过这里不想多说他的胜利(前面乱世群雄那里说过一些),说一下他唯的一次败绩,就是征薛举的第二战。这是唐朝的开国第一战,也是开国第一大败仗。败的原因最大一条是李世民病了。他当时得病应该是真的,如果不病,应该不会轻易改变策略。只是他这一病,刘、殷二人掌管大小事务,改变了既定方针,最后也就大败了一次。但很难想像他们真的会先斩后奏,事前一点儿都不告诉李世民。而李世民也大概觉得战胜是板上钉钉的事,也就没再坚持:“打就打,你薛举已经是我手下败将了,怕你不成?”……这场开国大败仗,李渊丝毫没有追究李世民的责任——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对自己的儿子总如春天般的温暖。李元吉丢太原也是一例。丢了太原和败给薛举对唐朝当时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事,所以李元吉的责任也不一定比李世民重到哪去。相比较而言,李渊对李元吉起码还做做处罚的样子,而对李世民连样子都懒得做了,干脆省去,直接把责任推给了刘、殷二人。他二人的罪名是什么呢?看看差点成李元吉替罪羊的宇文歆,李渊给他的罪名比不听号令大败而归如何?要不是李纲,宇文大人就这样被李渊冤枉地杀掉了。刘、殷二人居然还能活下来?当是李渊自知理亏,没法杀他们,抑或是李世民求情,毕竟他是主帅。由此也可想见真正的“罪魁”到底是谁了。
不过以他那样的年纪成为唐军主帅,有些“老人”难免小看他。比如洛阳的王世充,就称李世民为“童子”。《说唐》里李世民有个别号“唐童”,大概就是源于此。然而那些比李世民大很多的人后来全都败在了他的手下。千百年来,以二十多岁的年纪而平定天下,李世民不是唯一的人,但能够坐稳天下,他却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部分唐太宗李世民像
只不过那天下本来不该由他来坐,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玄武门之变”了。
武德年间的秦王,很像开皇时期的晋王杨广——不必奇怪,李世民和杨广很相像,这一点现在基本上是公认的事情。不过不同的是,李世民没有一个宠爱他的母后做后盾。
兄弟相争的起因,可以说是错综复杂。首先,李世民自己是有野心的——即使没有野心,后来都不见得能保平安,何况他本身就胸怀大志呢?房玄龄曾无意中对他说了一句话:“如果守藩端拱则怎么怎么样,必欲经营四海,则怎么怎么样。”这句话便露了玄机——李世民是不甘于做一介藩王的。很多人认为这是关于他的野心的最早记录。若说是白纸黑字的记录,可能是最早;但是李世民的野心一定比这还早。或许少年时就有了。这倒不是说他是什么天生野心家,但是他那个含义为“济世安民”的名字,他小的时候,不会没问过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吧——我们好像都愿意知道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依此类推而已。起兵太原,应该不单纯是为了避祸,其中也有雄心在作怪呢。
其次,要想夺嫡,就要有父母的宠爱。母亲一方是没问题,但问题是母亲死得早,就是支持也没用。而李渊,前面曾说过,他是偏爱李世民的。早年的一些事已经可以体现,而武德五年攻下洛阳之后,李世民风风光光地献俘太庙,比李建成回京时的简单记载是强了不少。当时李渊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写了一份诏书,着实夸了李世民一番,大意就是夸李世民“为自己解忧,是个好孩子”等等,当然原话可不是这么没水平,但意译出来就是这个意思。此外《全唐诗》中还有一首诗,“和风拂世民,上下同欢宴”,其中“世民”是一语双关的用法。然后李渊又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十二卫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来他此时应该是有废立太子这种想法的,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在扶植李世民。刘蓬春教授的一篇文章中认为封天策上将和领十二卫是改立太子的前兆,但有不同观点说这是他官职不能再进一步的象征。我更倾向于前者,至少后者的理由不能让人很信服。另外李渊也不是不能打破传统,不会一直认死理地坚守“立嫡以长”的规矩,比如他破格令平阳公主下葬时前后有鼓吹就是一例。禁军,一直都是敏感部位。禁军的统领权不是一般皇子能得到的,就算是太子好像也没几个。汉代的巫蛊之祸的主角刘据动用汉武帝的禁卫军也不是通过正当手段。当然,唐朝后来能掌管禁军的只有太子,的确也是受了唐初斗争的影响,可唐之前已经就是如此了。所以无论怎么看,李渊把禁军交给李世民都是一件不平常的事。此外,有一次李渊带着李世民到后花园去玩,还捉了条白鱼——这件事记在《薛收传》里,原因是捉到白鱼后让薛收写了篇什么文章。这篇文章我们现在是找不着了,但这件事却说明了李渊常带着李世民到处游玩。可是这样的话,那刘文静的被杀又做何解释呢?真的像某些人所说是为了打击李世民吗?我觉得刘文静此人性情褊狭,他气不过李渊重用裴寂冷落他,很可能转而一心辅佐秦王为帝,而且以他那样的性格若是表现在实际言行中也不足为奇。此时李世民在李渊眼中无疑还是个好孩子,而孙伏枷的上书中说要给太子诸王慎重择友之类的话,很可能提醒了李渊,要想让孩子不变坏,像刘文静这样从中生事的人绝不能留。再加上李世民和刘文静又是十分亲密,那李渊更不能让刘文静的馊主意腐蚀自己的爱子,所以他杀刘文静更多地像是一次为儿子慎重的择友行动。说实话我对刘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