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浙残明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驾到半途,又有内侍从寝阁内出来,大叫:“拉少主到哪里去?少主年少怕生!”有的冲上前来揽衣欲夺回皇长子。

杨涟用手将他们挡住,厉声喝道:“殿下为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还怕何人!”当即喝退众内侍。

    至前宫门,还有内侍数名紧追不舍,口里叫着:“哥儿回来,哥儿回来,选侍令你勿去文华殿。”

    到了文华殿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群臣便齐下跪叩首山呼“万岁”。刘一燝奏道:“殿下暂居此处,待选侍出宫后,再回乾清宫。”于是群臣奉驾入居慈庆宫。

    群臣退而继续商议皇长子登基日期。有的建议改在初三,有的主张即日午时。杨涟道:“方今海宇清晏,内无立嫡立庶之嫌。父死乃是何等大事!含敛未毕,即衮冕临朝,这不是正礼。”有朝臣道:“如果立即登极,则人心安定。”杨涟道:“安与不安,不在于登极早迟。适宜从事,就是叩拜先帝遗服以示临朝又有何碍?”

    杨涟是顾命大臣,又是此次拥护太子最得力者。他既如此,其他人便不好再说什么。于是大家各自散开。

    杨涟也出来,刚行过文华殿。左光斗迎面走来,责备他耽误大事,唾其面道:“大事倘有闪失。你死,肉够人吃啊?”

    杨涟仔细一想,不禁悚然,急回身通知锦衣卫严加防护,以预不测。然后又与左光斗到朝房拜见周嘉谟道:“李选侍素无恩德,必不可与新天子同居乾清宫。”周嘉谟点头赞同。

    这时群臣开始追论光宗死因。方从哲原准备代皇长子拟令旨奖赏李可灼白银五十两。御史王安舜得知上疏道:“李可灼在朝廷内外危疑之际,而胆敢以无验方无制法之药丸冒称金丹。最轻也当以庸医杀人之条处治,现在却受到殿下颁以奖赏。这不过是想借此举以阻塞外廷议论罢了。”方从哲见状,忙改票拟罚俸一年。

    御史郑宗周又上疏道:“往年张差之变,梃击禁门,几酿不测。只因先皇祖宽容大度,故不一一严加处置,因此崔文升才敢于仿效。现应当寸斩崔文升以谢于太庙。”

    随后光禄寺少卿高攀龙,主事吕维祺,御史郭如楚、冯三元、焦原溥,给事中魏应嘉等纷纷上书要求严惩崔文升、李可灼。有些人又想到内侍崔文升近来又常与郑贵妃勾结,断定此事幕后必定有人主使。

    结果,连方从哲也成了众矢之的。惠世扬上疏弹劾方从哲道:

    “从哲独相七年,妨贤病国,罪一。骄蹇无礼,失误哭临,罪二。梃击青宫,庇护奸党,罪三。恣行胸臆,破坏丝纶,罪四。纵子杀人,蔑视宪典,罪五。阻抑言官,蔽壅耳目,罪六。陷城失律,宽议抚臣,罪七。马上催战,覆没全师,罪八。徇私罔上,鼎铉贻羞,罪九。代营榷税,蠹国殃民,罪十。贵妃求封后,举朝力争,从哲依违两可,当诛者一。李选侍乃郑氏私人,抗凌圣母,饮恨而没。从哲受刘逊、李进忠所盗美珠,欲封选侍为贵妃,又听其久据乾清,当诛者二。崔文升用泻药伤损先帝,诸臣论之,从哲拟脱罪,李可灼进劫药,从哲拟赏赉,当诛者三。”

    方从哲内外活动,四处求人为他说话。最后还是东林党官员、大学士韩爌出面打圆场,建议把李可灼和崔文升另和行处理,不要牵涉太多,方才勉强压住众议。

    结果,李可灼判为流戍,崔文升发往南京安置。方从哲出了一身冷汗之后,从此再也不敢强出风头。

    朝臣们接着议定太子朱由校于九月初六日登基。

    九月初二,朝臣周嘉谟、左光斗等联名上疏请李选侍迁出乾清宫,以便新天子入住。

    李选侍却仍是赖在那里不肯搬走。

    左光斗上疏道:“内廷有乾清宫,犹外廷有皇极殿,惟天子御天得居之,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其他妃嫔虽以次进御,不得恒居,非但避嫌,亦以别尊卑也。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宫,而殿下乃退处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选侍事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于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此其人,岂可以托圣躬者?且殿下春秋十六龄矣,内辅以忠直老成,外辅以公孤卿贰,何虑乏人,尚须乳哺而襁负之哉?况睿哲初开,正宜不见可欲,何必托于妇人女子之手?及今不早断决,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这时李选侍想要垂帘听政,听从李进忠之计,必要与皇长子同居乾清宫。吩咐朝臣奏章必须先进乾清宫,然后再交慈庆宫。她收到左光斗的奏折,看到有“武氏”等语,大怒,要加以严加谴责。

    于是屡次遣内侍宣召左光斗。左光斗却凛然道:“我为天子法官,非天子召不赴。尔辈想做什么?”

李选侍得知,恨得将牙齿咬得格格直响。立即派一名内侍到慈庆宫请皇长子至乾清宫商议,想让皇长子“教训教训”他。
    那内侍应命出来,正好在麟趾门遇到杨涟。杨涟问道:“意欲何往?”

内侍见是杨涟,不敢隐瞒,只好说是选侍欲召皇长子议事。

杨涟正色道:“殿下在东宫为太子,现在将为皇帝,选侍岂可得以宣召?况且殿下也已十六岁,他日如果不奈选侍何,你们将置身于何地?”言罢愤目怒视。

内侍见此,赶忙溜走。

    这时,给事中惠世扬、御史张泼入东宫门,正好碰到杨涟,骇然相告道:“选侍想要垂帘听政,惩处遗直兄,你们怎么还是蒙然不知?”杨涟笑道:“没有此事。”

    而这边皇长子也不肯前往,反而派人取左光斗奏折来阅读,越读越高兴,反过来催李选侍尽快移宫。

 

 

 



 

    到了九月初五,新天子即将于次日登基。然而乾清宫内还是没有丝毫要搬迁的动静,传言说选侍要暂缓移宫日期。

    杨涟与诸大臣极为气愤,齐集慈庆宫门外。杨涟请方从哲入宫见驾,催促皇长子传旨移宫。方从哲迟疑地道:“迟缓些也无损大体。”

    杨涟道:“昨日还是皇长子,居太子宫犹可。明日将为天子,竟反而居太子宫以避宫人之理吗?即使两宫圣母尚在,夫死也应当从子。选侍是何等人,竟敢欺凌藐视如此!”

    此时内侍穿梭往来,察看情势,有的为李选侍求情说:“选侍也是顾命中人,何苦催逼太甚。”

    杨涟斥责他说:“诸臣受顾命于先帝,先帝当然想先顾其子,何尝要先顾其嬖媵!请选侍到九庙前质询。尔辈莫非吃的是李家之禄吗?今日之事,能杀我则已。否则,今日不移,死不去!”

    刘一燝、周嘉谟等大臣也在一旁助威,声色俱厉,群情激愤。

    皇长子闻听,派人出来抚慰,群臣这才陆续退下。

    杨涟随即抗疏上皇太子说:“选侍以保护皇太子为名,欲行专权擅政之实,宫必不得不移。臣言在今日,殿下行在今日,诸大臣赞成决断也只在今日。”

    李选侍正在乾清宫内坐等消息。李进忠、刘逊进来报道:“禀选侍,外廷群情激愤,其势汹汹,看来今晚不移宫是不行的了。”

    选侍听罢,站立起来,长叹一声道:“也罢,走吧。”

    于是吩咐移居仁寿殿。

    她吩咐好事情。便管自抱着八公主,徒步走向仁寿殿。

    这边,乾清宫内张罗开来,顿时乱成一团。

    当晚,皇太子仍旧搬回乾清宫居住。

 

    九月初六,皇太子朱由校即皇帝位。布告天下,是为明熹宗。

    于是一年之内遂有三个皇帝相继登基。依左光斗建议:以本年八月以前为万历纪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纪年,明年为天启元年。

    不久,众内监挟恨散布流言,说什么“选侍投缳,皇八妹投井自尽”。

    御史贾继春本为邪党中人,借机上疏道:“新君登极之时,不应当引导他违背先帝之意,逼迫驱逐庶母,使先帝玉体未寒,不得保其姬女。”

    九月廿七日,熹宗传旨内阁,阐明移宫原因。内云:“朕幼冲时,选侍气凌圣母,成疾崩逝,使朕抱终天之恨。皇考病笃,选侍威挟朕躬,传封皇后,朕心不自安。暂居慈庆,复遣李进忠、刘逊等,命每日章奏,先奏选侍,方与朕览。朕思祖宗家法甚严,从来有此规制否?朕今奉养选侍于哕鸾宫,仰遵皇考遗爱,无不体悉。其田诏等盗库首犯,事干宪典,原非株连,卿等可传示遵行。”

    方从哲读罢惊愕不已,忙将谕旨封紧退还熹宗,并作一揭帖进道:“皇上既仰体先帝遗爱,不宜暴其过恶,传之外廷。”熹宗怒气未息,不听。

    南京御史、东林党官员王允成见此,遂上疏陈保治十事,道:“张差闯宫,说者谓疯癫,青宫岂发疯之地?庞保、刘成岂并疯之人?言念及此,可为寒心。今郑氏四十年之恩威犹在,卵翼心腹,实繁有徒,陛下当思所以防之。比者,圣谕多从中出,当则开炀灶之端;不当而臣下争执,必成反汗之势;孰若事无大小,尽归内阁。至相国方从哲,屡劾不去。陛下于选侍移宫后发一敕谕,不过如常人表明心迹耳,从哲辄封还。夫封后之命,都督之命,贬谪周朝瑞之命,何皆不封还?司马昭之心,路人知之矣。”

    方从哲又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时之间,两党人士互相攻击,争论不休。

    不久后,熹宗再传一道谕旨,历数西李罪过。又屡旨斥责贾继春,使他不得不削籍而去。至此,围绕移宫是非的论争始停。“三案”中的最后一案——移宫案才算结束。

    后人因叹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不过都是些不肯安分守己的弱智者所为而已。张差打入太子宫,一把木棍,能致太子丧命吗?就算你得逞了,难道天下人就因此善罢甘休?光宗即使驾崩,他自有长子在,岂轮得到已去封国多年的福王朱常洵?选侍赖着不走,可也应知群臣不是吃素的。缺乏外臣的拥护及正确舆论的支持,赖来的“皇后”、“太后”能有多大号召力可言?如此所为,注定小福王只能做他的小福王,选侍只能仍旧做她的选侍。至于李选侍后来被封康妃,那不过是在魏忠贤登台后、借他人之力登高的事罢了。

 

    杨涟以小官临危受命为顾命大臣,誓死报知遇之恩。与刘一燝、周嘉谟操劳奔走,数日间须发尽白。言官中只有左光斗与他协力排除大难,其余不过都听指挥行事而已。二人出力最多,配合最为默契,以致后来人们将他们并称为“杨左”。熹宗也以“忠臣”对他褒奖再三,称他“志安社稷”。

    邪党群小得知,更加妒忌他。

    这年十二月廿七,杨涟因不堪小人屡次进馋攻击,上疏乞休道:

    “垂帘之秘事未明,入井之烦言啧起。臣不过发明移宫始末,使了然在人耳目,而旋荷纶纟孛之褒,过邀忠直之誉,使臣区区之苦心,反为夸诩臣节之左券。臣之不安一也。当时首请御文华殿受嵩呼者,周嘉谟等也;初出乾清宫捧皇上左右手者,张惟贤、刘一燝也;臣乃以愤争之故,独受忠直之名。俯惭卑末,岂可掩人于朝;仰藉清平,岂可贪天为力!臣之不安二也。宫禁自就肃清,社稷有何杌陧?而圣谕以志安社稷为言。君幸有子,不忧杞国之天;臣独何人,敢捧虞渊之日?臣之不安三也。臣引分自思,俯全臣节,惟有决去一着而已。臣蹇穷肮脏之人,披上方之文绮,赉两朝之赐金,放归里门,以忠直二字出告亲友,入教子孙,直觉俯仰皆宽。即不幸先犬马填沟壑,持此二字以报皇考于在天,见先人于地下,臣亦可瞑目安寝矣。臣无病,不敢以病请;皇上未罪臣,又不能以罪请;惟有明微薄之心迹,乞浩荡之恩波,放臣为急流勇退之人而已。”

    熹宗再三挽留不得,只好恩准他告假回乡。

    时已值岁末,朔风呼啸,大雪纷飞。远处,大地一片白茫茫。

    红脸白须的杨涟,身披鹤氅,骑马护送着夫人孟兰和儿子的马车。怀着丝丝壮志难酬的惆怅,最后再看一眼那风雪中令他无限留恋的紫荆城,猛地转掉马头,沿着京城大道而行。

    雪继续下。雪地上,不断地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车轮印和马脚印。

    瞬间,又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淹没不见踪迹。

 

 

 

 

————

    ①鞑虏:或称鞑子,原为明人对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鞑靼人的蔑称。后来多指以东北建州女真贵族建立的后金汗国与清朝的军队。虏骑犹指鞑虏铁骑。

    ②熊飞百:指熊廷弼(1569…1625),字飞百,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明末名将。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以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抗击努尔哈赤,有战功。后被魏忠贤冤杀。

    ③萨尔浒之役: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兵攻明边城。次年二月,明辽东经略杨镐分兵四路迎战,明军被各个击破终致惨败,史称“萨尔浒之役”。是役后,努尔哈赤乘机进占开原、铁岭,迁都辽阳,势力更加壮大。

    ④李宁远:即晚明名将李成梁(1526…1618),字汝契,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朝鲜族。以功封宁远伯,加太子少保、太傅。镇辽三十年,指挥近百战,功勋卓著,《明史》称他“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

    ⑤文潞公:即北宋大臣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曾任宰相,封潞国公。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明季春秋(5·《江浙残明梦》第一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四章 宁国风雨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957    更新时间:2008…11…1 


    上江宁国府,为南直隶十四府之一。东南毗邻浙江省,东北紧依广德州,西连池州府,北接太平府,南临徽州府。广二百二十里,袤三百三十五里。古为扬州地,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置宛陵县,汉属丹阳郡。晋太康二年(281)始置宣城郡。隋唐置宣州、宣城郡。南宋乾道二年(1166)以后改宣州为宁国府。元改宁国路,明仍称宁国府。凡领宣城、宁国、泾县、太平、旌德、南陵六县,府治在宣城。

    这个不很大的府,却是个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周边有九华、黄山、天目等名山环峙,境内有谢朓楼、敬亭山、桃花潭等处名胜,为唐李白行迹所及之处。唐有号“五言长城”之刘长卿,宋有号“宋诗开山祖师”之梅尧臣,南宋吴潜以名相载誉青史,元贡师泰以文学名满天下……明嘉靖年间,王阳明后学罗汝芳任宁国知府,重修水西书院,聘当地名士沈宠与梅守德共主讲席,从学者遍及四方,“宣城心学”由此启端,因此遂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①之说。

    黄尊素一家到这里的时候已是数日后的中午。他们由水路经余姚至郡城,再渡江至杭州,然后经于潜进入宁国县,再行百里方才到达宁国府城外。一路上风尘仆仆,跋涉七百余里,困顿疲乏。

    其时已近中午,到了城郊一小镇时,众人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尊素吩咐停轿,大家下来歇息吃饭。同来走在最前面的内舅翁逸找了一家饭店。

    翁逸初名月倩,字元美。改名逸,字古民,号祖石山人,为黄尊素原配夫人翁氏的哥哥,一位饱学多才的儒生。他工诗善画,飘然物外,黄尊素一向对他很敬重,二人关系密切。这次赴任,特邀他来做个幕僚,平时顺便教授宗羲句读。

    到得店内,早有店小二上来招待。众人要了饭菜,埋头吃饭。

    尊素抬头问道:“兄长,有否问明府衙位置?”

    翁逸道:“已问明了,进了府城往前走里许再往北拐便到。”

    尊素又道:“离此多远?”

    翁逸正待回答,邻桌有一位干瘦老头闻说,回转头来,问道:“这位老爷,可否为刚上任的推官老爷?”

    黄尊素道:“正是在下,老丈如何得知?”

    老头不答,乜斜着通红的眼睛道:“老爷,在宁国府做官不好做啊。”

    翁逸问道:“老人家何出此言?”

    老头道:“呆久了自然知道。”

    尊素过去施了一礼道:“老丈可否明言?”

    老头道:“这宁国府是汤家的天下,历来如此。”

    翁逸道:“哪个汤家?”

    老头道:“这宣城,姓汤的就一族。老爷到时便知。历任推官无不一上任就拜倒在他门下,然后自然就官运亨通。”

    黄尊素拱手道:“下官既食皇家之禄,岂可畏强暴而循私枉法?”

    老头嘿嘿冷笑道:“历任推官,刚来时都如此言。”

    言罢,招呼掌柜的结完帐,径自扬长而去。

    黄尊素望道他的背影道:“这宁国府真有如此耿介之士啊。”又想道:“这汤宣城是何等人物?竟敢如此嚣张?”

    饭后,大家动身上路,不多时就进入宣州城内。翁逸问明府衙去向,一行人便直奔府衙而来。

    街上人来人往,分外热闹。有耍猴戏的,有卖膏药的,有斗蟋蟀的,有提笼鸟的,有溜狗的,如此等等,应有尽有。从未出过远门的黄宗羲看哪样都觉得新鲜、奇怪,缠着舅父不断地问这问那。

    对于这个非己妹亲出、聪颖过人的“外甥”,翁逸也分外钟爱,总是耐心地一一予以解答,满足他的好奇心。  

 

 

 

二  

    到了府衙门前。通报已毕,早有一名年轻削瘦的衙役快步上来接待,引导一家人到府堂官舍安身。

    安排停当,黄尊素给了些赏钱。衙役谢过,跪下道:“小人姓王名忠,请老爷今后多多关照。”尊素忙扶起道:“快快请起,勿须多礼。”于是问起宁国府大体情况。

    王忠道:“老爷,在这宁国府做官不好做啊。”

    尊素一听此言,想起饭店内老头的话,忙追问道:“何出此言?”

    王忠道:“老爷有所不知,这宁国府有二霸,一霸为汤宣城,一霸为刘仲斗。二人俱与知府老爷关系密切,不可随意惹他。”

    尊素凛然道:“此二霸,若怙恶不悛,本官定当一一照办,绝不姑息。”于是命王忠将“汤宣城”的情况介绍一遍。

    原来,这汤宾尹字嘉宾,号睡庵,别号霍林,宣城人,系一位罢黜在家的大乡绅。万历二十三年(1595)榜眼及第,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中允、左谕德等官,后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为朝中“宣党”首领。

    当时,朝内分成数派,有浙党、齐党、楚党、宣党、昆党等。浙党大多为浙江藉官吏,先以给事中姚宗文、御史刘廷元等为首,后有首辅沈一贯、方从哲;齐党大多为山东、南直隶等地官员,以给事中亓诗教、周永春,御史韩浚等为首;楚党大多为湖广藉官员,以给事中官应震、吴亮嗣,提学御史熊廷弼等为首;昆党以顾天峻为首;宣党则以汤宾尹为首。宣、昆后来分别整合并入齐、楚、浙三党。他们专与东林党人作对,以排斥异己、扰乱朝纲为能事,被视为邪党。尤其是汤宾尹,党同伐异,声势颇大,时人呼为“汤宣城”,为此三党的幕后狗头军师。

    万历三十八年(1610),作为礼闱阅卷官的汤宾尹竟存私偏向自己的门生湖州归安人韩敬,使其取得头名状元,而才高八斗的钱谦益却屈居探花,结果被人告发,这就是著名的“庚戌科场案”。次年三月朝廷大计京官时,即被贬斥回乡。

    汤宾尹本做惯了受人拥戴的主子。罢职在家,在朝的宣党仍与他互通声息。虽然家居,犹然遥执朝柄。他在宣城也是呼风唤雨,颐指气使,历任知府、推官到任后也都是先到他府上谒拜。一府重大案狱,也多先请示汤宾尹定夺。“汤宣城”定案,官府依葫芦画瓢,在衙门中装模作样审判一番,无非是遵循“汤宣城”的旨意行事而已。

    但是这如果逢上一位正直的乡绅倒也罢了,偏偏这个“汤宣城”却是个声名狼藉的人。未被罢归前,其族叔汤一泰看上了本地秀才施大德之妻徐氏,想强娶为妾,他力济其事。谁知徐氏却是个贞烈女子,受逼不过,就将衣裳密缝不露寸体,投池而死。事发,整个宣城县为之不平,以致激成民变。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将此事讼之于官。但汤家势大,此事竟不了了之。知府张德明为稍释民愤,为徐氏建祠祭祀。“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