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江浙残明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③徐石麒(1578…1645),字宝摩,号虞求,浙江嘉兴人。黄尊素门生。仕至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后抗清而亡。谥忠襄。朱天麟(?…1652),字震青,南直隶吴江人,寄籍昆山。崇祯元年(1628)进士。由兵部主事改授乾林院编修。南明永历帝时为建极殿大学士,卒于广西。谥文靖。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明季春秋(6·《江浙残明梦》第一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五章 魏阉乱政 上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822 更新时间:2008…11…7
一
繁华热闹的明朝京师顺天府,街市上男女老少,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一群七八岁的垂髫童子在一官府门外墙角一边玩耍,一边唱着歌谣:“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
过不多久,从衙门追出一名衙役,手里持着水火棍,嘴里吆喝着:“去去去,谁叫你们在此吵闹!”
众童吓得哭叫着逃散,霎时一个不剩。
于是衙门前又恢复了宁静,与外面街市上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紫荆城咸安宫内,奉圣夫人客氏正踌躇满志地侧倚在靠榻上,身旁两宫女在替她轻轻地揉肩按背。
客氏小名巴巴,北直隶保定府定兴县人,乡民侯二妻,十八岁时入宫中为皇长孙朱由校乳母。泰昌元年,朱由校即位,封她为“奉圣夫人”。天启帝朱由校的生母王氏早在他登基前一年就已去世了。天启帝母既卒,便倚之如同己母,因此备受尊崇,在后宫气焰远盖西李选侍。
不一会,一内侍进内禀报道:“魏公公求见。”
客氏叫声:“请他进来吧。”
不多时,魏公公迈着方步进入宫内。
这魏公公为一名五十出头、体态微胖、黄脸无须的太监。客氏一见他就笑道:“进忠,今日何故来迟?”
魏进忠道:“有点小事耽搁了一会,故而来迟。”
二宫女及左右内侍同退下。
于是魏进忠满脸笑容走上前去,坐在她身边替她揉起肩膀来。
过了片刻,魏进忠开口道:“自去年移宫风波过去,李选侍一再迁宫,现已退居哕鸾宫了。”
客氏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将嘴一撇道:“哕鸾宫就哕鸾宫呗,养老也好,何必多管闲事,要操天下大事的心?”
魏进忠干笑一声,道:“手头无权,钱再多也无用。”
客氏一听盯着他道:“你要权吗?要权老娘也可以给你。”
魏进忠苦笑道:“你有何法子让我有权?”
客氏大笑:“当今天子,便是吃老娘的奶长大的,老娘要给你权,何愁不得?”
魏进忠也笑:“说得也是。”
客氏换了个姿势,让魏进忠继续替她推肩敲背。
过了一会,客氏又问:“司礼监秉笔太监你想不想干?”
魏进忠苦笑道:“那是王安的位子啊,谁敢有非份之想?再说不是听说圣上要颁旨正式任命他吗?”
客氏用手一戳他的额头道:“你呀,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魏进忠一愣:“此话怎讲?”
客氏道:“皇上任命王安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按照故例,他必定会谦辞一番。我到时去跟皇上说,就顺水推舟准其辞让。这样,司礼监秉笔太监不就归你了?”
魏进忠眼睛一亮:“这倒是好法子。只是,那王安怎么办?”
客氏道:“找个理由,将他杀了,不就得了?”
魏进忠犹豫道:“这王安在外廷素得人心,又有恩于我……”
客氏笑道:“无毒不丈夫。你既想干大事,瞻前虑后怎么行?再说你我哪一个比得上西李,不杀他,想留下后患吗?”
魏进忠仔细想想,阴阴笑着,点头称是。
客氏又问道:“外廷你有认识的吗?”
魏进忠道:“给事中霍维华素与咱家交厚,平时知无不言。”
客氏道:“好,此事一了,马上叫霍维华去参王安一本。你我再从中取事,保你成功。”
魏进忠低头一想,大觉有理,不由一把将客氏搂住,连呼“妙计”。
二人哈哈大笑,顿时在卧榻上滚成了一团。
原来,这个魏进忠,就是泰昌元年移宫案中西李选侍的首席心腹太监李进忠。
他本姓魏,继父姓李。为北直隶肃宁人氏。少为无赖,不务正业,每日只与群恶少赌博,每赌必输,越输越想翻本。结果把个家产全都输尽了,还欠下了一屁股债,父母也都被他活活气死了。最后没钱吃饭,又被债主逼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东躲西避。后来一次在市肆里听讲书的讲起历朝有当宦官后来发迹的故事,便改姓李,自残生殖器,于万历年间自愿投入宫中为太监。
李进忠入宫后,先是在甲字库中供职。日子一久,其极善察言观色之特长竟由此得以发挥。于是谄事太监魏朝,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泰昌元年,李选侍试图在宫中有所作为,与李进忠一拍即合,成为李选侍宫内阴谋的协助者。可惜李选侍以“移宫”一案失势。他又转投拜于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门下,自此平步青云。
当时宫中凡有权力的太监,虽已受阉,仍要在宫里找个女人同居,携手出入,俨然有如夫妻,称“对食”。而此类女人则称为该宦官的“菜户”。与魏朝“对食”的“菜户”,正是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李进忠既与魏朝往来,自然知客氏乃是皇长孙即未来皇上眼前的大红人,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好客氏。而客氏本一淫妇,与魏忠贤自是一拍即合,结果由暗到明,到后来竟逐渐挤走了魏朝。魏朝本对李进忠有提拔之恩,甚至李进忠得到王安的赏识也是由他多次引荐。至此“菜户”被夺,又悔又忿。这时天启帝已经登基,于是三人一同扭到他面前。天启帝一向袒护客氏,要客氏自己选择,客氏选择了李进忠。熹宗大喜,令恢复本姓,赐名忠贤。魏朝后来则被魏忠贤害死,成为第一个被他所害的宫内恩人。
果不出客氏所料,这年五月,熹宗正式颁旨命王安掌管司礼监。王安以既往惯例谦辞。天启帝听客氏所言,果然准其辞让,另以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不久后,给事中霍维华上表弹劾王安,捕风捉影为他罗织罪名。
这霍维华,绰号“云中虎”,以凶狠好斗闻名,仗着言官地位,睚眦必报,动不动就参你一本。因东林党人厌恶他,其他朝臣对他也多避之不及,转而跟内廷套关系,跟魏忠贤打得火热。
九月,魏忠贤假传天启帝圣旨,将王安贬充南海子净军。
赤胆忠心的王安,怀着一颗失落的心,不得不收拾行李,奔赴京郊皇家猎苑南海子。他不知自己到底在何处得罪了皇上,始终也不曾想到竟是魏忠贤在背后捅他的一刀!
随后,又有一道圣旨下达:太监刘朝被任命为南海子新任提督。
刘朝一到南海子,就去打听王安所在。命手下将其关在一室内,不给他饭吃,企图杀人又不落下害贤的话柄。
此刘朝原为西李选侍的心腹太监,曾经因在“移宫”一案中盗内府秘藏而下狱,后来遇赦起用,对王安自是恨之入骨,魏忠贤提拔他为南海子提督,正是他的借刀杀人之计。
过了三天,刘朝再到囚室看王安。却发现他还没死。原来这三天来,王安饥饿难忍,就取篱落中芦菔充饥过活。
刘朝一时忍耐不住,干脆上前将他按倒在地活活掐死。
可怜风流一代的太监王安,竟就此死于小人之手。
魏忠贤就是靠着这股势,先后害死两位对他有提拔之恩的老领导,爬上了明末大太监的宝座。
二
黄尊素到北京后才知道:邹元标早在上一年十月就已辞职罢归,代替其职的是原工部右侍郎赵南星。
左都御史邹元标、左副都御史冯从吾被起用后,一同在京师建首善书院,御史周宗建主持院事,首辅叶向高为之题写建院记。众人朝暇则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声望日重,三党官员对此很为忌恨。
黄尊素初到京师受考察时,往谒邹元标时,书院方建,他便规劝邹元标道:“都门不是讲学之地,徐文贞①已丛议于前呵。”不想邹元标等人并没有听从。到此果然不出他的意料。
不久,因明年为京察之年,给事中朱童蒙、郭允厚、郭兴治,怕邹元标严厉,为其所黜。于是,童蒙率先弹劾“元标等以讲学为门户”。邹元标上疏自辨,并求去,天启帝对他表示慰留。郭允厚继起弹劾他,发语更是荒诞无理。当时传旨云:“宋室之亡,由于讲学。”冯从吾上疏驳道:“宋之不振,以禁讲学故;而非以讲学故。”叶向高也极力辩解,而且乞同去,天启帝这才将谕旨语气说得温和些。但给事中郭兴治又上疏力攻,甚至将邹元标比拟为迷惑人的山东妖贼徐鸿儒②。邹元标、冯从吾于是一同引归。
听魏大中如此介绍,黄尊素不禁默然,他初次意识到了朝廷形势的严峻。
这一天,黄尊素正在家指导宗羲写作八股制艺。
宗羲由父亲亲自指点“时文”,而他不愿琐守章句,对小说家言及稗官野乘却颇感兴趣。每夜秉烛观书,不及经艺,常常是在完课之余,窃买演义如《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之类小说数十册,藏之帐中,俟父母睡熟,则点火阅读。但有一次被其母姚氏夫人发觉,便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尊素虽不主张强制他学习,并说“亦足以开启其智慧”。但是他心里还是要他多学些时文,以便博个科举出身,为国出力。
正在解说间,忽有家人前来禀报:“左副都御史杨大人、佥都御史左大人和礼科左给事中魏大人来访。”
尊素慌忙迎出门外。早见杨、左、魏三人有说有笑地进来,尊素笑道:“什么风将三位大人吹到吾家?”
左光斗早道:“妇寺擅政,京国不宁,邪气歪风吹吾等遁入君子之门。”诸人哈哈大笑,携手入内。
尊素吩咐看茶。诸人坐定。
杨涟首先启口道:“邹、冯二老走了,张尚书致仕,刘子也走了,朝廷无人了。”
黄尊素惊问道:“张德允、刘起东也遭斥了吗?”德允为吏部尚书张问达的字。起东为刘宗周的字,宗周于天启元年起用为礼部仪制司添注主事,三年升尚宝司少卿,随即辞职。
魏大中接口道:“是啊。张德允三朝元老,三案皆经其手,独为邪党所不容,不得不以年老乞休。而起东兄早在前年十月,就已率先上疏劾魏忠贤、客氏,险遭廷杖,后来就屡遭奸党攻击。朝事不可为啊,不走还待何时?”
众人闷闷不乐。
魏大中忽道:“近日闻说李皇亲花园③牡丹花开,争奇斗妍,甚为壮观。诸位何不赴彼处一观?”
众人一听,齐皆赞成。于是尊素带了宗羲,随着杨、左、魏一齐出门。
此李皇亲花园为万历李太后之父武清侯李伟所建,题匾曰清华园,俗称李皇亲花园,为京国第一名园。其园广十里。规模宏伟,富丽精美,风景佳丽。园中厅堂、楼阁、台榭、亭、廊桥各擅其胜,形式多样,均有富丽精美的装修、雕饰及彩绘。
清华园前后重湖,中以以岛、堤分隔。立湖边,一望漾渺。湖中金鱼往来嬉戏。西北水中起高楼五楹,楼上复起一台,登楼上台阁俯瞰可以观赏西山玉泉山。
园中牡丹多异种,以绿蝴蝶最知名,至于魏黄姚紫更不足说。品种多殊,争奇斗艳。
众人看得如痴似醉。
正在此时,忽听到一阵喝彩声。众人好奇心起,于是一齐循声而去。却见一大群人围在花园一空地中。
众人挤进去一看,却是二人在比试射箭。一老者皓首银须,脸色红润,年约七八十岁;一汉子身材长大,约三十出头。
老者弯弓搭箭,一箭射中数十步外杨树。老者回头道:“养由基百步穿杨,不过如此尔尔。朱公,这下如何?”言罢洋洋自得,递箭给汉子。
汉子也不言语,接过弓箭,对老者道:“此箭要射中右往上第三条杨枝。”
“嗖”地一箭。众人看时,正中那第三条杨枝。围观众人再次齐声阵喝彩,连杨左诸人也不禁叫好。
那人呵呵大笑,回转头来。宗羲一见那人,却生得黑脸虬髯,突眼暴睛,甚为剽悍。
魏大中一见早叫声:“延之兄,射得好箭法!”
那人闻声,见是魏大中,慌忙打个招呼道:“孔时兄,你也在此处?”
当下众人忙过来见面。
那人道:“杨、左二大人认识的,这位是?”
魏大中忙介绍道:“这位是新任山东道御史黄真长黄大人,吾浙余姚人。”
又为尊素介绍道:“这位为兵科给事中朱大典大人,亦吾浙金华人。”
朱大典一听,忙拱手道:“久仰黄御史大名,今见得见,甚为荣幸。”
尊素也拱手连道久仰。
原来,此人姓朱名大典,字延之,号未孩,浙江金华县白沙乡长山村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初授山东章邱知县。天启二年擢兵科给事中。太监王体乾、魏忠贤等十二人及熹宗乳媪客氏假保护功,荫锦衣卫世袭,朱大典曾抗疏力谏。少贫贱,世代务农,为人豪迈而暴横。
当下朱大典回头对老者道声:“不比了”,丢掉手中弓箭,与众人一同到亭子中坐下。
不多时,话题渐转到时务上来,不禁各自叹息。大典道:“魏阉擅政,圣上不临朝视事,奈何?”
杨涟道:“今年正月,又有阉党顾秉谦、魏广微入阁拜相,内阁已有八人④,直房几不容坐,与数年前方中涵⑤一人独相可谓天渊之别。”
魏大中道:“魏忠贤结连魏广微、顾秉谦为爪牙,一时霍维华、孙杰之流从而附和,其势益张。魏广微、顾秉谦二人谄事魏阉,形如奴役,真是儒林耻辱。”
朱大典摇头道:“魏忠贤以赌徒自宫起家,今竟跃居你我之上。在下甚为不平,恨不得生啖其肉,可叹圣上年弱昏黯……唉。”
众人见他如此说,更觉黯然,当下不再多谈,俱各辞别回府。
一路无言,将一大早来观花时的兴致此时早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三
邹元标、冯从吾虽然已去,但东林党在朝廷中仍然拥有压到性的势力。当时叶向高、韩韩爌官拜阁臣;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掌管都察院;魏大中、袁化中等为各科道给事中、御史;王之寀、郑三俊等位居各寺卿。然而东林势方盛,凡与东林政见唱反调者,都被目为邪党,加以废斥。过激生变,被目为邪党者争附魏忠贤,谋为报复。
入京数月来,黄尊素兢兢业业,尽心尽职。他先后上《请用讲学名贤疏》,请召还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嘉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上《明职掌疏》,弹劾礼部尚书赵秉忠、刑部侍郎牛应元、通政使丁启睿顽钝。赵秉忠、牛应元二人都辞职乞归。天启帝在位已有三年零六个月,竟不曾一次召见大臣。尊素上《请复召对疏》,请恢复在便殿召见大臣面议重要政事旧制,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然而天启帝又没有听从……
天启二年在山东曾爆发了以徐鸿儒为首的白莲教大起义。据说,万历年间,蓟州人王森曾经救过一条狐狸精性命,狐为报恩,特自断尾巴散出异香,要他藏之招人,人闻香多归附,于是倡立组织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其徒有大小传头及会主诸号,扰乱山东近二十年,徒党不下二百万。王森死后,其党徐鸿儒于天启二年四月举行起义,自号中兴福烈帝,称大成兴胜元年。以红巾为号,攻陷郓城,曹州、濮州震动。十月,为官军镇压,徐鸿儒被俘押送京师处死。但白莲教余部转明为暗,继续坚持斗争,官府防不胜防,巡抚王惟俭也不能抚驭。于是,黄尊素疏论任命巡抚应当京官和地方官并用,内云:“巡抚本内外兼用,今尽用京卿,不若扬历外服者之练习。”
阉党之势越来越嚣张了,东林党人感到时局日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常常是夜过邸寓,议论时政。有时遇重大事情,为防走漏风声,黄尊素则屏退家人,只留宗羲在旁。
吏科给事中魏大中,字孔时,号廓园,为浙江嘉兴府嘉善县迁北乡南早滨人。与黄尊素有同年之谊,又为浙籍同乡,因此二人关系最为密切。魏大中也因黄尊素多智虑,很为佩服他,凡事爱与他商量。
魏大中这天夜里,又到他家议论大事。魏大中的府邸就在黄尊素对门,他孤身在外,家内仅一对老仆人,往来甚为方便。
二人对饮浮酒多时,魏大中道:“今年二月以来,一连十日大风扬沙,天昏地暗,天鼓鸣。此象以往不曾见到,甚为怪异。本月初一,帝辇又连发三次地震,乾清宫撼动尤甚。恰近日又遇圣上龙体不豫,朝廷内外人心惶惶。这些是否天降灾异示警啊?”
黄尊素叹道:“圣上重用阉人,贤臣受斥,致有此象。长此以往,社稷不幸呵。”
魏大中道:“似此怎生奈何?”
黄尊素道:“小弟正欲起疏陈时政十失,谏圣上进贤退不肖,孔时兄愿否一观?”
魏大中大喜道:“愿一睹受教。”
于是,黄尊素取出疏稿。
魏大中展开细看,不禁念道:“市井无赖好语兵革,而入幕山野饱占炎凉,一切中外衙门尽属此辈藏头缩尾”,当即拍案叫好。
再继续往下看,当他读到“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遂有剽窃皮毛,莫犯中扃者”时,不禁越读越高兴。于是他继续往下念:“今阿保重于赵娆,禁旅近于唐末,萧墙之忧惨于敌国。廷无谋幄,边无折冲。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读罢,魏大中嘴里尚喃喃自语:“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他醒悟过来,不禁忘形,一拍大腿道:“好文章,此疏真是道出吾辈心声呵。”
于是转身问:“真长兄,吾观此文无暇可击,不知何时上奏啊?”
黄尊素肃然道:“明日即要上递。”
魏大中大喜道:“此疏如蒙上达天听,魏忠贤辈死无葬身之地啊。”
想了想,他又问:“今论人者都以三案为鉴,黄兄为何独无说于此?”
尊素摇摇头答道:“三案已为陈年旧事。今日官府所急,似不在此。”
魏大中仔细想想,也觉有理。过了一会,又道:“朝廷内外,吾最恨魏广微小人,现也正在起草奏疏,意欲弹劾之。”
尊素一听,劝道:“魏广微不过是小人之包羞者而已。攻得他走投无路,他就会狗急跳墙,还是给他留点余地为好。”
大中笑道:“广微跳梁小丑而已,何足道哉。”
黄尊素仍劝道:“孔时兄还是小心为好。君虽耿介清白,然而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砂子,不善结交同人,这是不足之处。”
魏大中点头称是。然而他还是没有听进去黄尊素的话,后有一次果然上疏弹劾魏广微。而魏广微势愈孤立,更加向魏忠贤靠拢,终于站到了东林党人的对立面。
二人又继续讨论下去,直至烛屡见拔而不去。在侧伺侯的僮婢,早已乏困得头触屏风打起瞌睡。姚夫人只好亲自出来斟茶倒酒。
再谈一会,已近丑时。魏大中这才起身告辞。黄尊素一直送出门外。
尊素一回卧室,姚夫人就急急问尊素:“莫非又有叹息事吗?”
尊素长叹一声道:“局势堪忧呵,唉,还是不提为好。”
第二天,黄尊素果然上疏陈时政十失。但他不知道,所有的奏疏都要先送到魏忠贤处,然后才交天启帝。其疏一入,魏忠贤令司礼监王体乾在旁念给他听。
他越听越恼火,问左右:“此疏何人所写?”
李永贞答道:“此人姓黄,名尊素,浙江余姚人。前年刚从南直隶宁国府推官选调京职,现为山东道御史,是东林党要员,杨、左死友。”
魏忠贤大怒道:“这还了得?王体乾!。”
王体乾躬身应声:“在。”
魏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