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谋略与兵法-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回来后,将拿到的太子奶资料放置在另一份协议书下,去拜访蒙牛代理商“赵老板”,我在用同样的方法后,故意不小心将太子奶资料连同协议书一起递了过去,当赵老板注意到太子奶资料时,我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拿回来了那些资料,并解释说道:“。。。。。。(和太子奶代理商说法一样),目前太子奶品牌代理商已经和我们谈过,并且太子奶代理商已经有了合作意向,近期可能会加盟我们市场,我们公司也很有诚意邀请你这样大的品牌加盟我们市场,我们市场也希望重点推出你这样的品牌。。。。。。。”当然,这次谈判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赵老板没有明确的表态,但我从赵老板的语言里已经有了七分成功的把握。
第2天赵老板果然来到了公司参观交易市场,有我引荐给上司,当时我的上司刚好带团队去下面的县城跑市场了,所以我只好将赵老板领到办公室主任那,因为赵老板在黄冈市应该算的上是数一数二的大代理商,需要上面的领导说了算,最终还是有总经理和赵老板成功的签定了合作协议。
事后,总经理表扬了我,并让市场部部门经理提拔我为主管。有了和总经理直接接触的机会,我就开始有了表现的机会,我向办公室主任要来了合作协议书,备了份协议书复印件,保留原件在公司归档。我和朱主任说:“还有一个大客户,需要借协议书的复印件用下,我想利用这个复印件再套到一个大客户。”
我拿上了我们公司的招商手册,将蒙牛代理商赵老板与公司签定的协议书放在招商手册的下面,进了太子奶代理商王老板的办公室,做了番交流后,我在同样的递上招商手册时,故意将赵老板与公司签定的那份协议书一同递过去,待王老板注意到那份合作协议书复印件时,微笑着说:“这个。。。。这个是。。。”我指着协议书上签的“蒙牛代理商”,在收回文件的时候微笑的说:“这个是蒙牛代理商昨天和我们公司签定的合作协议书,过几天蒙牛代理商将正式入驻我们市场;我们公司很有诚意邀请你加盟,我们公司将对你这样品牌重点推广。。。。。。”这次谈判非常的成功,谈完了王老板就决定直接去我公司的市场看看,我领着太子奶代理商来到公司并推荐王老板和领导直接洽谈,成功的签定了合作协议。
在这么短的时间成功的引进两大代理商,在公司是一个奇迹,随着两大代理商的入驻,其他一些小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蜂拥而至,真正实现了招商的“火爆”。为此,公司为我举行研讨会议,研究我的招商模式和谈判技巧,我也受到了表彰,并凭借实力晋升为副经理。
这次招商的成功,我觉得主要得益于自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充分的运用了谋略。首先,客户定位正确,很好的定位了招商的核心,既招大引小,我觉得只有进驻了大的客户,小的客户就会跟着吸引过来;其次,抓住了做生意的原则,既做生意先做人气,只有大的客户进入市场,自然会给市场带来商业人气,人气上了,地产就会增值,招商就会变成“商招你”;第三,对于谈判,我采取了“疑中之疑——为我所用”的策略,商家之间都是互相竞争的,是肥肉,谁都想吃,不是肥肉,谁都不愿意要;只要利用商家竞争的心理,使对手产生疑惑,制造商业肥肉的假象,彼此互相争夺,便可创造商业的价值。
简单的说:“疑中之疑——为我所用”的方法,是利用甲去疑惑乙,再用乙去疑惑甲,使甲乙互相猜疑,促成谈判的成功,并被我利用。要知道,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任何一个新的市场都会吸引众多商家竞争,这就是所谓市场的“聚集反应”,只要很好的把握聚集的心理本质,恰倒好处的运用“疑中之疑——为我所用”的谋略,自然会达到成功的效果。
借镜明相(实战)
借镜明相(实战)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因为在公司的总业绩做到了第一,两个月后便提拔为部门主管。
公司为了扩大规模,加大市场开发,便招兵买马,授命我作为公司的人事代表,在湖北人才市场举行招聘会,同时在多所大学举行人才招聘宣讲会。力争为公司招到合适的人才,组建新的团队,进军市场。
在我进入公司之前,公司人事招聘主要有办公室主任和营销部经理负责,他们招聘的来源主要通过黄冈人力资源市场。在黄冈工作的两个月里,我对黄冈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对黄冈人才的结构分析,目前大多文化综合素质教高的人才大多去了沿海等发达地区,而留在黄冈地区的一部分人才大多是公务员,或者一些本地人通过关系进入教好的单位,人才已经大量外流。作为本公司,属于房地产开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对人力的开发停留在黄冈,招募的难度很大;但若从外地招聘,势必也会因为黄冈经济的落后,风俗习惯以及水土的适用性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包括住宿生活方面也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根据种种情况,我觉得在招聘上人数不在于多,而是招聘企业是否招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哪怕人少,也要精而干练。我们在待遇上,尽力满足人才的基本保障和需求,留住人才,使人才来到偏远城市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为公司效力。
我拟定了初步人事计划,通过领导审批后,便大张旗鼓的在各大人才市场,各大高校举行招聘,经过半个月的初步筛选,我们通知58个人于第三周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复试,这58个人学历除少数几个是专科学历大多是本科以上学历,有的是经验丰富,有的虽然是应届毕业生,但在学校也是学生会校团委的一些重量级干部。有我和办公室主任担任复试考官,主持复审评选,我们从专业知识,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口才交际能力,普通话,商务礼仪等不同方面,对前来复试的58个人进行层层考核,最后我们确定录取了8个人,分配到我的部下,有我来组建一个新兴的团队。
我对这个团队还是比较有信心,其中三个人还是名牌大学毕业,学的专业也是和我们公司的需求对口,有一个还在国际知名企业干过。。。。。。大家都是一群激情洋溢的青年,接受过新的思想和理念,也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我们的热度是渴望创造年轻一代的神话,我们都抛开了个人私欲,以团队为核心,在总的指导路线上,大刀阔斧的投入到工作中。
在前期工作中,我对这些新员工进行了一系列培训,让他们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和制度,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宗旨,了解黄冈市区的市场和发展趋势,以及训练他们的工作技能。这期间,我们也对一些陈旧的东西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新兴力量的冲击,几乎对公司是个大的洗牌,无意间涉及到一些*和前辈的利益,也或者是我们这一代不太守旧,侵犯了他们认定的一些“神圣”规定,没按照他们几十年代路线去走。
尤其,营销部朱经理,五十多岁,和我父亲一样大,一个地地道道的温州人,是老板的老乡,也是该公司创业功臣。在我来之前,营销部和市场部一直有他负责,大概前三四年,在经济浪潮下,他的经营理念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他凭借自己曾经辉煌的历程,认为是“时不利兮”,还是抱着一套老的模式,举步艰难的操作一个庞大的市场。至此,最近几年,公司在市场开发上一度受到阻碍,经营额一直下滑;如今,新投入的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开发都快5年了,还没出什么效果,也没什么动静。大概基于种种情况,老板在万般无奈下,才想到招聘一些新时代的人才,使公司脱离困境,打开黄冈这块大市场。
我们部门从朱经理手上独立出来后,拥有自己的控制系统,拥有自己的决策权。有我负责的那一天起,在工作上,处处受到朱经理的牵制,也许我们是新人的缘故吧。有时候,我们部门在会议室开会,朱经理便进来旁听,多次以长者和前辈的身份“教导”我们这个部门的人,随意的发号施令,使得我们部门的人不满,毕竟我们部门和营销部是平等的,有好几次还当着众多的员工面前安排我去给他跑腿做事。在他眼里,我还是两个月前的一个小营销员。
我在面队朱经理对我们部门的多次干扰,随意发布号令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妥协和谦让,不是我怕事,而是我深刻明白朱经理虽然和我职位是同等级的,但他的地位在公司是仅仅次于老板,而且他又是老板的老乡,是老板的心腹,还是创业初期的功臣。如果我硬碰硬的话,肯定是斗不过他,只会对自己和部门有更大的损伤。而他作为前辈,有些话,还是有一定可取性和道理,而且新旧观点也需要一个磨合期,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协调。我们做晚生,还是得尊重他们,适当的听下他的意见。直到给新员工培训那几天,有一件事的爆发,才彻底扭转了我和朱经理的关系。
有一天,我下班了,正准备去附近一家餐厅吃晚饭,路上经过一辆白色轿车,突然在我身边停下。驾驶室的玻璃打开了,正是朱经理,他喊我进去坐下,商量一些问题。那时候,我们部门刚确定录取8个人选,培训进入到第3天。他拿出了他已经准备好的文件,是他先前拟定好的方案,用建议的方式要求我,对新来的8个员工,进行实战考核,而不能仅仅停留在面试复试阶段。
我看了下文件,方案大概内容如下:
第一考核阶段:试用3天,如果觉得不适合立马换人,且3天内没有工资。
第二阶段:试用10天(含第一阶段3天),若10天内发现不适合,立马换人,按照天数计算工资。
我在正式录取那些员工时,已经明确规定试用期一个月,工资按照标准工资的80%计算,如果按照朱经理的人事薪资方案发布,将完全违背我当初制定的薪资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使员工觉得我出尔反尔,没有威信,甚至可能还没上船就翻船了。但若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办,也难免得罪朱经理,毕竟我来公司的时间短,经验不足,他要是在背后参我几本,或者激进市场部和营销部的矛盾,以后的工作更难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有按照朱经理定的方案在市场部执行。
没想到,朱经理的方案颁布后,在市场部掀起轩然大波,一发不可收拾。每个员工都人心惶惶,担心哪天哪点做的不好,会不会炒鱿鱼?大家都渴望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可以全力以赴的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新的政策,完全和他们刚入公司时谈的条件及待遇相背离,甚至有人觉得受到了欺骗,有的人觉得市场部在公司没地位,以后的工作难以开展,还有几个开始私下结党向公司抗议,整个部门都是忧心冲冲,似乎弦上利箭,一触即发。我只有对他们一个一个的做思想工作,对他们好生安抚,先稳定他们的情绪,然后再想解决问题的对策,化解这次危机矛盾。
别人可以乱,我不可以乱。我找了自己的助理(点子多)商量此事,他也没了辙,他建议我将此事报告给总经理,让总经理来制止这次*。但这样做,分明在告朱经理的状,在推卸市场部的责任。况且在老板面前,我们说十句话还顶不上朱经理的一句话,因为我们还没站住脚,腰肝不硬。只怕事情闹出来了,朱经理凭借一句“请听好,我只是提一个建议。。。。。。”,便可以将责任推的干干净净,而对于老板而言,只会怪罪我办事不力,管理不好,恐怕要落上个“你还是继续做你的营销员吧,主管的位置不适合你”,这件事,我是左右为难。但这次矛盾也只有总经理出面才能解决。我想了又想,思之再三,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
我没有直接找老板,而是去找了办公室主任。当初负责招聘的人除了我 ,还有办公室主任,出了这件事,他难免也会受牵连。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手上招聘的人,出那么大乱子。而我的晋升,某种程度上,也有他的推荐,如果我有了难题,也是和他直接挂钩的。他在公司的地位和声誉极高,只要他肯出面,请总经理制止朱经理拟定方案的执行,此事自可轻易的化解,况且他的出面,就是他与朱经理之间的斗争,我可以避开厉害关系。于是,我单独约他在会议室谈了这件事,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讲了下,并请教他征询他的看法和意见?当然,他的反映也是很强烈,并决定下午立马向总经理汇报此事,以尽快解决这个事情。
当总经理了解这件事情后,便招集我们部门全体人员开会,而且办公室主任和朱经理也到场。会议上,所有的员工都是热血沸腾,把自己的想法和难处一一向总经理汇报。总经理当众取消朱经理的方案。他还解释说一场误会,公司根本没有这样的政策,这些只代表朱经理个人的观点。并宣布公司以后有关市场部的事,朱经理无权过问,一切直接由我安排决定,并由我直接向他汇报,关于营销部和市场部,以后各自关好自己部门的事,不要手伸的太长(言外之意是在批评朱经理。。。。。。)。
这件事情后,我们部门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朱经理没再插手我们部门的事情,而我也因此树立了威信和权利,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和旧势力的阻挠牵畔,建立自己的管理系统,又与各部门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当我们力量微弱,面队强大的势力阻挠,而无法直接克之,采取“借镜明相——自而破之”的谋略,借助别人的力量,也是制服别人,化解矛盾的一种很好的计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大隐于策(实战)
大隐于策(实战)
一。管理之道
在我从事管理的过程中,关于管理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我曾经和两位在读的MBA研究生探讨过关于企业的一些管理问题,其中一位是某企业的张总,另一位是政府旗下某公司的董事长(罗董)。张总对于管理,还是比较偏向于人性化管理,他个人觉得只有以“人”为本,让员工对企业有家的归宿,才能充分的调动员工的才华和积极性。而罗总则偏向于制度化管理,他觉得无方不成圆,只有塑造企业的文化,才能使员工有统一的目标,只有发挥制度的约束和促进作为,才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得员工自发的创造价值。
针对张总和罗董的管理方式,我对两个公司作了简单的了解和分析:
其一,在张总的公司,公司团队确实很和谐,但组织上缺少规范性;如某一设计师自做主张的改变设计图,请假迟到的事也常有发生,甚至有下属和上司争吵的情况。虽然员工看起来很团结,但反过来想,如果发生事变,会不会形成党派,成为公司最大的威胁了?虽然有时候,员工自发的加班加点,有主人翁意识,但这样效益高吗?领导的职能能充分发挥吗?我个人觉得要人性化,也得有个标准,有个限度,而在人性化的基础上辅以制度化才能对人性化进行约束和完善。
其二,在罗董的公司,节奏比较强,大家也很有战斗力,但缺少一种活力。大家也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作为下面的员工也只是机械的去履行命令。有一个胆大点的员工说:在这样的制度下,很难获得重视,想晋升也很难,他还抱怨公司的制度不灵活甚至有点死板。在问及对公司领导的看法时,他说有时候半个月都见不到老板,对老板几乎一无所知。我个人认为,老板和员工之间如此不熟悉,怎么做好管理了?虽然在管理上确实创造了距离感也做到了立威,但缺乏一个限度。在这样环境下,员工怎么可能自主的发挥创造性了?而在用人上,如果缺少沟通,公司又如何去发觉人才了?而且制度未必人人能适合,对于不适合制度但又确实是人才,那不错过人才?如果一切局限在制度的框架下,员工怎么去创新?所以我觉得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应辅以人性化的管理,相辅相成,才能浑圆天成。
针对上述两种管理,人性化化管理就像“术”制,是需要灵活运用,根据实际情况去管理,而且管理很大程度是管制心理,管制思想,根据人的本性,运用管理的技巧,从而实现管理的职能化。而制度化管理,就像“法”制,给企业制造一个标准和框架,使员工自发的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公司的规矩;同时“法”治可以给公司提供绝对的指导意义,从而保证公司的利益。
从现代管理学上讲,人性化管理,相当于环形管理,环环相扣,但领导若和员工的距离走的太近,便难以树立威信,而没有威信的领导,在发布命令或安排任务时,并不能实现命令和任务的价值最大化。要知道,人都是有劣根性,公司使用人情,也很容易成为员工利用的借口。所谓“军令如山”才能打好仗的,所以只有保证领导的权威,才能保证公司的经营能顺利的进行,因此在管理上,领导还是要使用神秘之术,和员工适当的保持距离,使员工敬畏你,尊重你,建立自己的威信。
再说一下制度化管理,如今的年代是个人才济济的年代,所谓的人才,如果不能灵活的运用,恐怕在制度下按部就班,也变的不是人才,或者说,一些人才,忍受不了制度的框框架架,而被迫离开。如汉朝开国功臣樊哙,就是不喜欢受拘束的人,但不能不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在制度下,再配合人性化,自然可以协调不同的人才,为公司效力。
所以,我们在管理上,应该将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灵活运用,才能使管理更顺利,使光司创造更大的利益。
二。经营决策
每一个领导,都可以说在某一个方面有过人之处。就像刘邦,你可能说他要文没文,要武没武,要谋没谋;在攻城上,他比不上韩信,在谋略上,他比不上张良,在治国上,他比不上萧何,但人家就是能打败气盖山河的大英雄项羽,你不得不承认刘邦在用人上,天下是无人能敌的;在军事的决策上,刘邦能听信韩信的战略,在治国的决策上,他能听取萧何的政略,在谋略上,他能听取张良的计谋。刘邦最大的特点就是懂得用人,能兼听别人的意见,在决策上,他不会给予任何暗示,使群臣无所顾及自由的发表言论,使大家能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最后刘邦就来个收拢群臣的意见,来个独断的决策,可谓集大家智慧;而对于臣下,由于有了刘邦的信任,有了开放的环境,可以自由言论,也各自有了用武之地,当然都积极献策。
相反,项羽因为自视甚高,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的大英雄,所向无敌,试想下,就算你再聪明,你斗得过所有人的智慧吗?而且在你的手下做事,什么事都你说的算,连发言的机会也没有,怎么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了?敢问天下,生在乱世,谁不想建功立业?谁不想获得肯定被人重用?你项羽那么目空一切,这些做下人的愿意跟着你吗?那么,项羽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这只是从历史上,去引申决策兼并大家智慧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兼并众家智慧,是需要一定气度的。要知道,你综合所有人的智慧,更能体现你智慧的超群,因为别人可能是领兵的降帅,而你会是领将的降帅,所以在决策上要相信自己,但也要肯定别人,要海纳百川,兼并所有人的思想,就得需要足够的气度去容纳别人的思想。而且处事要以大局为重,不局小节,也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优越性,而提前进行暗示,或许,大家会顺着你的暗示提一些建议,但价值大吗?何必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表面工作了?而且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何不让大家为你所用了,一个懂得运用大家智慧的人,才具备大智慧。所以,要放开胸怀的去运用别人的智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水泽田(实战)
导水泽田(实战)
话说楚汉相争,项羽为攻打刘邦,进军荥阳。
刘邦在荣阳只有八千残兵弱降,根本没实力和项羽相争。为了拖住项羽,等待韩信的援救,张良和陈平派人在楚军中散播流言,一会说上游河水有毒,一会说范增病危,一会说项羽部将叛变,连项羽战死的谣言都有,弄的楚营里人心惶惶,士气低落,似有一触即发的可能。
范增识破这是张良的计谋,不但没有去阻止流言,而是去加剧谣言;然后,范增和项羽突然出现在楚军面前,当场揭穿刘邦等人的阴谋,力斥汉军的卑鄙,不仅使流言不攻自破,还使得楚军士气高涨。
从这个故事来看,如果楚军中流言四起,身为统帅项羽和亚父范增强行的去阻止言论,恐怕只会令事情恶化,就算勉强的制止住了,也会使得楚军人心惶惶,士气低落。而项羽和亚父面对面对楚军内部的言论,不仅没有阻止,却加剧谣言,然后将计就计,利用汉军在楚军散布的流言,澄清是非,反而激发了楚军的士气。可以说,范增的计谋,亮点在于正确的导引谣言,使敌方的谣言反过来被自己利用。
从哲学上讲,天地万物都是具有辨证性,很多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