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你的误区-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的误区》是一本咨询心理学的大众读物。
作者韦恩。W。戴埃在这本书里,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如自暴自弃、崇拜、依赖)和不良情绪(如悔恨、忧虑、抱怨、愤怒)进行逐条分析,将那些不健康的“自我挫败情感和行为”归结为束缚人生、导致失误的区域,提出了心理上的“误区”概念。
作者认为,由自我摒弃心理产生的消极自卑、寻求赞许、悔恨内疚;由惧怕未知而导致的自我限制――回避新事物、僵化偏见、害怕失败、“尽善尽美”心理等,这些误区,几乎人人都有。这种“令人烦恼的个性癖病”制造了一个个封闭的自我,阻碍了人们投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书中的每一章都象是一次心理询诊,其用意在于尽可能的为读者创造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作者竭力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张“活着,就要生活”。
本书1976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后,立即引起西方心理学界的轰动,在广大读者中获得强烈反响,以后连续再版重印,成为破纪录的畅销书。全书共十二章,十七万二千字。
2001年1月;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另一译本;译者刘志明。(这个版本翻译得不好;与工人版对照;高下立见;但在目前市面上几乎见不到工人版的情况下;有胜于无。)
2007年4月;群言出版社将工人版重新印刷发行:
书摘:
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1。幸福与智力
要想主宰自己;就需要摒弃一些常见的荒谬观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智力要看他能否解决复杂的问题;能否在阅读;写作或计算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能否迅速地解答抽象的方程式。根据这种观点;只有正式教育和书本知识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的真正标准。这就会助长一种知识势利倾向;并会使得另外一些人悲观失望。人们现在往往以为;一个人如果有很多文凭;如果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如数学;科技;词汇量;记忆力或速读);他就是聪明的。然而;精神病院里;既有许多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也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事实上;衡量智力更确切的标准在于:能否每天;以至每时每刻都真正幸福地生活。
由此可见;如果你很幸福;又充分地利用生命的每分每秒;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善于解决问题的确有助于幸福;但如果你懂得;尽管你或许不能解决某一具体困难;你仍能使自己精神愉快;或至少不使自己不愉快;那么;你就是聪明的。你的聪明就在于你拥有对付精神崩溃的有力武器。
你或许会感到惊奇的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精神崩溃的问题。精神本身并不会崩溃。假使通过解剖去寻找崩断的精神;你什么也找不到。〃聪明〃人没有精神崩溃的问题;因为他们能够支配自己。他们懂得如何摆脱消极情绪并得到幸福;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对付生活中的问题。请注意;我并没有说〃解决〃问题。聪明人评价智力的标准;不是看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而是看其保持精神愉快;保持自我价值的能力如何。至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那到是其次的。
因此;根据自己在困难条件下所选择的感情;你便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斗争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任何人只要同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就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意见分歧;矛盾冲突和妥协让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样;金钱财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也是每个人几乎都要遇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有些人能过经受住考验;不使自己心灰意懒;另外一些人则会一蹶不振;甚至产生精神崩溃。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些问题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以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最聪明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养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可能是意见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妨碍着个人支配自己。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作出情感上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你也许从小到大都认为;自己的情感是无法控制的;愤怒;恐惧;怨恨;爱慕;喜悦;欢乐等情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个人对他无能为力;不能控制;只能接受;你还可能认为;每当发生悲伤的事情;你就会自然地感到悲伤;并希望出现一些愉快的事情使你的情绪好起来。
上面的看法对吗?不对。情感并不仅仅是出现在你身上的情绪。情感是你自己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心理反应。你如果主宰着自己的情感;就不会做出自我挫败性反应。一旦你学会依照自己的选择控制情感;你就踏上了一条〃智慧〃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绝无导致精神崩溃的歧途;因为你将把情绪视为一种可选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这正是个性自由的关键所在。
现在;你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摒弃那种认为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观点。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三段论;你便可以开始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1。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人
小前提:所有的人脸上都有毛
结论:亚里士多德脸上有毛
2。不合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亚里士多德脸上有毛
小前提:所有人脸上都有毛
结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人
显然;在运用逻辑时;你必须注意大前提和小前提的一致。在上文例2中;亚里士多德可以是个猿猴或者是只鼹鼠。下面例3的逻辑推理将有助于使你彻底摆脱那种认为无法主宰自己情感的观点:
3。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
小前提:我的各种情感都来源于我的思想
结论: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上面的三段论中;你的大前提很明确。你有能力对自己头脑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思考。如果某个信息〃跳〃进你的大脑(这还是你自己的决定;尽管你或许不知其原因);你仍有能力将它打消而依然控制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对你说;〃想象一只粉红色的绵羊〃;你可以将它想象成绿色的;也可以将它想象成一只小土豚;要么就干脆随意想象其他事物。只有你自己才控制着进入你头脑的各种想法。如果不相信这点;请想想这个问题:〃如果你不控制自己的思想;谁来控制它呢?是你的爱人?上级?还是你的妈妈?〃假如是他们控制着你的思想;那就应送他们去医院治疗;而你马上就会好起来。但是你也清楚地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是你;而且只有你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机器(强行洗脑教育和条件反射试验等特殊情况属于例外;因为这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的;你的思想属于你自己;完全由你决定是否加以保留;改变;审视或交流。除了你;谁都无法钻进你的大脑;也不能像你那样体验你的思想。你的大脑完全属于你自己;你可以完全控制住你自己的思想;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利用。
其次;你的小前提是无可非议的;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常识判断的结果都可以证实这一点。没有思想;便没有情感;丧失了大脑功能;〃感觉〃能力也就不复存在了。一种感情是对一种思想的生理反映。只有从思维中心得到某一信息之后;人才会出现哭泣;害羞;心跳加速以及其它各种可能的情绪反应。一旦思维中心受到损坏或发生故障;你就不会做出任何感情反应。在大脑受到损坏的情况下;人甚至会感觉不到肉体的痛苦即使你将手放在炉子上烤焦了;也不会感到疼痛。因此;你的小前提是千真万确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然产生于思想之后;因而没有思维;就没有情感。
你最后的结论也是必然的。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你的情感又来源于你的思想;那么你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即通过支配那些引起情感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你可能以为;是外界事物或其他人使得你精神不愉快。然而;这是不确切的。使你精神不愉快的;正是你自己;因为你对生活中的人或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心情舒畅;精神健康的人;你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一旦做到这一点;你将体验到新的情感;那么;你就在通往个性自由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为了更为生动的认识这一三段论;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卡尔的情况。卡尔是一个年轻的办事员;上司认为他很苯;对他的评价甚低;为此;他常常感到十分痛苦。但是;假如卡尔并不知道上司认为他很苯;他还会不愉快吗?当然不会的。他怎么能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痛苦呢?所以;使得卡尔不愉快的原因并不在于上司对他的看法;而在于他自己的感觉。此外;卡尔不愉快的原因还在于;他确信别人的看法比自己的看法更重要。
这一推理同样适合于各种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某个人的死亡并不会使你感到悲伤;在得知其死讯前;你是不会悲伤的。使你悲伤的原因并不在于其死亡;而在于你对这一死讯的心理反应。台风本身并不使人抑郁;抑郁情绪是人类特有的。你如果由于台风而抑郁;那是因为你自己的反应使你感到抑郁。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应该欺骗自己去喜欢台风;而是说你可以想一想;〃我为什么非要感到抑郁呢?这能使我更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吗?〃
你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传统文化告诉你;一个人对他的情感是无能为力的;尽管逻辑推理证明人总是在支配着自己的情感。虽然你实际上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但所学到的大量日常用语却往往否认这一点。现在简要列举一些此类常用语;你可以分析一下每句话的含义。
你真伤我的心
你使我不高兴
我的情绪就是好不起来
不知为什么;我就是觉得生气
他真使我讨厌
我一到高处就害怕
你使我感到难堪
她很讨人喜欢
你使我当众出丑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这些话含有共同的潜台词;即你对自己的情感是没有任何责任的。现在;我们将每句话重新组织一下;使其更为确切;并说明你在驾驭着自己的感情;而且你的感情是由于你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而产生的。
我伤了自己的心;因为我是根据你的态度看自己的
我使我自己不高兴
我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好起来;但我就是要心烦意乱
我自己愿意生气;因为别人认为我控制着他们;而我通过生气便可以随意摆布他们
我使我自己感到讨厌
我一到高处就自己吓唬自己
我使自己感到难堪
我一见到她;就让自己喜欢她
我使自己感到出丑;因为我重视你的看法;而不重视自己的看法;并且以为大家都像你一样看待问题。
你或许认为;前一部分中的每句话不过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并不说明任何问题;不过是一种习惯用语而已。如果你这样解释问题;那么你不妨试问一下;后一部分中的每句话为什么没有形成口头语?答案:我们的文化环境提倡前者而排斥后者。
这里的寓意再清楚不过:你应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你的情感是随思想而产生的;那么;你只要愿意;便可以改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首先;你应该想一想:精神不快;情绪低落或悲观痛苦到底有什么好处?尔后;你可以认真分析导致这些消极情感的各种思想。
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证实。你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你认为如此。如果你依赖他人来证实你的价值;那只是他人的价值。
你可能患有一种社会性的〃疾病〃;一种并非打一针就好的疾病。你很可能沾染上自我轻视的病毒;唯一的治疗方法便是大剂量地服用〃自爱药丸〃。但是;像社会中许多其他人一样;你可能从小到大一直认为爱自己是不对的。社会告诉我们为他人着想;教会告诉我们爱你的邻人。似乎大家都忘了〃爱自己〃;然而;如果你想得到现实的幸福;就必须学会爱你自己。
从孩童时代起;别人就告诉你;爱你自己尽管当时这对你是十分自然的无异于自私和骄傲。你学会先人后己;多想别人;因为这样才显示出你是个〃好〃人。你学会自我埋没;并且常常受到〃把你的东西分给妹妹〃之类的教育;至于这些东西是你的宝贝还是珍爱的玩具;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尽管爸爸或妈妈未必与他人分享他们大人的东西。你甚至会被告诫:你应当〃坐在那儿别出声〃;或者〃你应该守规矩〃。
儿童们自然认为自己是美丽的和重要的。但等他们到了十几岁;社会教育便在他们的思想中扎了根。人人都持自我否定态度;并随着岁月流逝而越来越甚。毕竟;你不能总是爱你自己;否则;别人会怎么看你
当然;这些社会信息的微妙暗示本身并不带有恶意;但它们的确束缚了个人意识。从父母;兄弟姐妹;学校;教会和朋友那儿;儿童们学会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社会礼节;成年人之间所特有的社会礼节。除非为了取悦于大人;儿童们相互之间从不理会这些礼节。看看这些礼节吧:大人进来时要站起来;离开饭桌前要征得大人同意;容忍别人没完没了地拧脸蛋;拍头顶。。。。。。其中的信息很明显:大人是重要的;小孩不算什么;别人是重要的;你自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首先产生的后果是〃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判断〃;尔后便是随〃礼貌〃而来的许许多多的后果。这些所谓以〃礼貌〃的清规戒律是你根据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我意识;降低自我价值的根源之一。毫不奇怪;这些自我怀疑和自我摒弃的定义会一直延续到你成年之后;你可能会感到难于爱别人。不难理解;能否给他人以爱直接取决于你爱自己的程度如何。
不同的人对于爱有不同的定义。现在来看看下面这个定义是否合适:爱;就是能够并愿意让你所关心的人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处世做人;而不强求他们满足你的意愿。从定义上讲这或许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能接受这一定义。
那么;你如何能够让别人根据其意愿处世做人而不强求他们满足你的意愿呢?答案非常简单。爱你自己;意识到你是重要;美丽而有价值的。一旦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便不必依赖别人提高你的价值;也不会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你的旨意。如果你有安全感;你便既不希望;也不需要别人同你完全一样。首先;你是独一无二的。再者;强求别人与你一样将使他们失去自己的独特性;而你之所以爱他们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特;与众不同之处。这就对了。你首先学会了爱自己;很快便可以学会爱别人;并通过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来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这样;你对他人的帮助中没有虚伪的成分。你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博取感谢或获取奖赏;而是因为你从帮助别人或爱别人中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然而;倘若〃你〃是一个毫无价值;不为自己所爱的〃你〃;那么帮助别人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自己毫无价值;你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即便去爱;你的爱又有什么价值呢?而且如果你不能给他人以爱;你也就不可能得到他人之爱。的确;如果将爱给予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种爱又有什么价值呢?爱无论是给予他人还是得之于他人首先要从完全自爱开始。
你可根据自爱的能力来审视你所有的自我感觉。不要忘记;自我嫌恶无论如何不是一种比自爱更为健康的情绪。即便你不喜欢自己的某些行为;也不要嫌恶自己;嫌恶自己只会使你陷入惰性并受到损害。不要嫌恶自己;应当发展积极的情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下决心不再重犯;但无论如何不要将错误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
这便是自爱和他爱的实质所在。千万不要将你的自我价值与你的行为;或别人对你的行为这两者混同起来;这同样是不容易的。社会的信息是不可抗拒的:大人们常常说;〃你是个怀孩子〃;而不是说〃你的行为不好〃;妈妈说;〃你要是那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而不说〃妈妈不喜欢你那样做事〃。你从这些信息中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妈妈不喜欢我;这下我可完了〃;而不是〃妈妈不喜欢我;这是她的决定;尽管我不喜欢她的决定;但我仍是有价值的〃。有人总结了根据别人的评论确定自我价值以及将别人的看法与自我价值相等同的思维过程:
妈妈喜欢我;
我感到愉快;
我之所以愉快是因为她喜欢我。
妈妈不喜欢我;
我感到不愉快;
我之所以不愉快是因为她不喜欢我。
我是怀孩子;因为我不愉快;
我不愉快;因为我是坏孩子。
我是坏孩子;因为妈妈不喜欢我;
妈妈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坏孩子。
孩童时代的思维习惯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你可能仍在根据别人对你的看法来确定自我形象。尽管你最初是根据成年人的看法来确定自我形象;但你不应带着他们的看法过一辈子。不错;冲破旧框框的束缚;擦拭尚未痊愈的伤痕不那么容易;如果和墨守陈规的后果比较;倒还是后者更难对付。通过精神训练;你可以做出某些令你惊奇的自爱选择。
善于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的行为是不是自我毁灭性的?否。他们是否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否。要学会善于给予爱和得到爱;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爱你自己;下决心消除你所习惯的自我轻视行为。
首先;你必须摒弃这一观点:你只有一个或积极或消极的自我形象;实际上;你具有许多自我形象;它们经常在变化。如果要你回答:〃你喜欢自己吗?〃你可能倾向于将所有消极的自我形象汇集起来;说〃不〃。可是;如果你能具体分析自我嫌恶的表现与实质;你就可以明确努力的方向。
你对自己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有着各种感受;对自己在音乐;体育;艺术;技工;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看法。这样;你所参加的活动有多少;你的自我形象也就有多少;它们始终贯穿于这些活动之中;不管你是接受自己还是否定自己。你的自我价值这个无时不在的伴侣;你的幸福和自制力的顾问绝不应与你的自我估价联系起来。你是存在的;你是一个人。有这两点就足够了。你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不需要向任何人作出解释。你的价值与你的行为和感觉没有任何关系。你可能不喜欢你的某一特定行为;但这并不影响你的自我价值。你可选择并永远保持这一价值;尔后便可以着手解决自我形象方面的问题。
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已习惯于一定的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消极观点;而摒弃迄今为止所养成的旧的思维习惯;非得花大力气不可。下功夫保持精神愉快是很简单的;但要学会摆脱精神不愉快却十分困难。
精神愉快是人的一种自然状态;只要看一看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幼儿;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保持精神愉快并不难;难的是摒弃过去所接受的〃应该〃;〃必须〃等框框。要想主宰自己;首先要有自我意识。尽量不要说〃他伤了我的感情〃一类的话。你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在思维方面;也是温故方能知新。当然;你已习惯于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总是认为你的各种感情是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知道;你是用了成千上万个小时才养成并巩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因而你也需要花成千上万个小时来掌握并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即对自己情感负责的思维方式。的确;这并不容易;甚至很难;但难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不能因为难就不去掌握并运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
不妨回想一下当初学习驾驶汽车的情景。你当时面临的难题似乎是无法解决的:脚踏装置有三个(离合器;脚制动;油门);而你只能用两只脚来控制。事情的复杂性就在于此。慢慢地松开离合器;不好;放得太快了;车子猛地一颠。。。。。。踩油门的同时放开离合器;右脚踩制动;但是必须先放离合器;否则又要挨颠。。。。。。总是要想;要用脑子。成百万的神经信息:现在该干什么了?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错误;再努力之后;终于有一天;你一坐进汽车就把车开走了。车子既不会抛锚;行驶起来也不会一颠一停的;而你也不用再进行思考了。这时;驾驶汽车已成为你的一种本能。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你最清楚: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无数次的思考;回忆和努力之后;才做到这一点的。
在进行手工操作活动时;你知道应该怎样调节大脑;如驾驶汽车时指挥手脚配合协调。情感方面调节大脑的方式尽管不大为人所知;但道理却是基本相同的。你现在所养成的各种习惯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逐步养成的;因而你会自然而然地不愉快;生气;伤心或苦闷;因为你从自幼便开始学习这种思维方式。你一直是在接受着自己的行为;而从未对它提出质疑。然而;既然你能够学会选择精神不愉快;生气;伤心或苦闷;你也同样可以学习不去选择这些自我挫败的情感。
例如;别人告诉你;到医院去看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为它意味着痛苦。你便一直认为这是令人很不愉快的;你甚至会说;〃我恨透了那个牙钻〃。然而;这些都是你逐步学会的一些反应。只要你决定使看牙成为一种令人愉快的趣事;整个过程便成为趣味盎然的经历。如果你愿意;每当听到牙钻转动的声音;你可以想象这种声音是一种美好的能引起快感的信息;从而促使自己去想象生活中最令人兴奋的时刻。你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的痛苦;并努力体验一种崭新的愉快情感。如果一个人能够主宰并调节自己在看牙过程中的感受;而不是消极忍受痛苦;那将是多么有趣而令人兴奋啊
你或许对此表示怀疑。你可能会说;〃我可以愿意想什么就想什么;但只要他一开钻;我还是难受得要命。〃如果是这样;那么请回想一下当初学开车的情景;当初你又是何时开始相信自己能驾驶汽车的呢?一种认识只有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之后才可能成为一种信念;如果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