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裕评传-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当刘裕接到益州兵变,谯纵称王的确凿消息后,立即推荐宗室司马荣期为益州刺史,会同龙骧将军毛修之、涪陵太守文处茂、巴东司马时延祖等,共同出兵讨伐谯纵。但这次出兵打得很不顺利,前线又发生兵变,司马荣期的参军杨承祖袭杀主帅,倒向谯纵,毛修之等被迫退守白帝城,蜀军乘机扼守三峡天险,让晋军寸步难进。

 谯纵知道,世上没有撞不坏的大门,现在虽然暂时安全了,但晋军更大规模的进攻,就像地摊市场的城管一样,迟早是要来的!仅凭蜀军的将寡兵微,如何是刘裕的对手?单干是不行的,一定得找个有力后台!你看那些在警方历次扫黄的大风大浪中,我自巍然不动的夜总会,哪家没有背景?

 这么一分析,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只是,找哪个国家做靠山比较合适呢?

 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靠山还是得从近邻中找。当时西蜀主要有五个邻国,最大的自然是晋朝,西蜀东部和南部边界与之接壤,时时灭蜀之心不死,是谯家最大的威胁;西边是慕容氏分家建立的吐谷浑、西北是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还有氐族杨氏建立的小国仇池,这三个国家都比较弱小,不足以依靠;哪么就只剩下唯一的选项:北边的后秦了。

 后秦是由前秦的龙骧将军,羌人首领姚苌在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建立的。当年姚苌凭借着娴熟的厚黑大法,用尽了奸诈诡谋,终于屡败前秦,挤走西燕,从而使后秦雄据关中。姚苌死后,由他的长子,也就是现任秦主姚兴即位。

 姚兴,字子略,死后被尊为高祖文桓皇帝,在十六国的众多君主,也是个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虽然是姚苌的儿子,但姚兴在各方面与那个奸诈的父亲相差很大,以个性和经历来看,更像是苻坚的缩小版,比较讲仁义,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他与苻坚的不同之处在于:顺境时没有苻坚升得那样高,逆境时也没有苻坚跌得那么惨。

 姚兴刚刚即位之初,姚苌的老对手—前秦主苻登闻讯大喜:“姚兴那个小孩子,我随便折根树枝都可以扁他!”立即兴冲冲地调集全部军队,进攻后秦,连克姚奴、帛蒲二堡,推进到距长安仅百余里的废桥(今陕西兴平东南)。与此同时,似乎是为了证明“祸不单行”这句成语的正确性,后秦的咸阳太守刘忌奴(可不是刘寄奴啊)也起兵反叛,后秦两面受敌。

 危机关头,“小孩子”姚兴出手不凡,先是奇袭避世堡,一举擒获刘忌奴,平息内乱。然后,姚兴又与长史尹纬配合,在废桥大败前秦军,苻登主力被歼。姚兴乘胜进击,干净利落地灭掉了前秦,一时英名大振。

 那时的姚兴,可谓雄姿英发,如同淝水之战前的苻坚,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公元396年后秦出兵河东,夺取蒲坂之地(今山西西南部);公元398—399年,姚兴乘晋朝昌明与道子两党内斗正酣,出兵攻取洛阳和整个河南之地;公元400年后秦灭西秦,西秦主乞伏乾归投降,被姚兴拜为镇远将军、河州刺史、归义侯;公元401年,后秦接受后凉的请降。至此,在姚兴温和但有力的领导下,后秦国力达到极盛,其疆域囊括了关中、河南,并向西伸入陇右。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甚至南燕等共五国都向后秦称臣。在十六国后期,国势仅次于慕容垂时代的后燕。

 但也与苻坚类似,上到顶点之后,接下去便是下坡了。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到十月,姚兴遭遇了自己的淝水,他在柴壁之战中毫无悬念地输给了北魏主拓跋珪。这是一次真正的惨败,不但弟弟姚平与四万多秦军精锐全军覆没,而且在整个交战过程中,姚兴既无还手之力,亦无招架之功!这一战对他的自信心打击巨大,此后姚兴如同换了一个人,沉迷于佛法,再无开疆拓土的锐气,只求保守苟安了,从此以后,姚兴执政,败招连连,后秦国势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不过,后秦的衰退与前秦相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此时仍是瘦死的骆驼,保持着大国的架子。而且姚兴很好虚名,只要你派个使者到他面前一脸忠贞地忽悠:“我要当你的小弟!”姚兴便常常不顾成本与收益比,为了大国体面充当国际活雷锋,为你这个小弟出头(要不然后秦属国怎会如此多)!因此后秦仍是谯纵寻求外援的不二人选。


姚兴割地中

 称臣于后秦是个好主意,谯纵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同时,西蜀有可能与后秦相勾结这一点,刘裕也注意到了。为此,刘裕决定对后秦开展外交攻势,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七月,派使臣前往后秦求和。

 一般来说,求和总是交战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向优势一方乞求和平,为了能够避免再打,求和方总会做出一些让步,给对手或多或少的好处。而被求和方往往乘机开出天价,不允便以再战相要挟,求和方只得讨好曰:“不急、不急,好商量、好商量!”然后双方开始一轮轮的讨价还价,直到得出一个被求和方满意,而求和方也能承受的结果为止。如此场面在历史上很常见,比如琦善在广州见义律,李鸿章在马关见伊藤博文。

 但做事如果这么没创意,那还是刘寄奴干的事吗?刘裕的求和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正常思维,提出了堪称历史上最拽的求和建议:要后秦将南乡各郡土地归还晋朝!想想看吧,一位风尘仆仆的使节来到帐前,叩首乞求说:“求求你们,咱们还是别打了吧!只要你们同意停战,我们愿意接收你们的土地,接受你们的赔款……”

 听到此处,你定然拍案而起:“停停停!你小子剧本背熟了吗?还是昨晚上灌多了二锅头还没醒?怎么说得出这么弱智的台词!导演,换人!”如果你确实是这么想的,证明你思维正常,因为后秦的群臣也是这么想的。

 本来嘛,我们大秦又不是战败国,实际自两国边界冲突以来,一直是我方占上风!而且现在也不是我们要求讲和,不让你们割地已经得算大秦宽宏大量,那有反过来要我们大秦割地的道理!不想和就开战,谁怕谁啊!于是,后秦群臣群情激愤,强烈反对许和!

 但接下来,更让后秦群臣跌破眼镜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的皇帝,秦主姚兴竟然二话不说,大笔一挥,同意!将南乡(今河南淅川)、顺阳(在南乡之南)、新野(今河南新野)、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等十二郡割让给晋朝!这回真知道什么叫皇上不急太监急了。咱们的皇帝怎么了?是吃错了药,还是跟着鸠摩罗什那个洋和尚念佛经念傻了?

 姚兴知道大家不理解,便做了一番很释迦侔尼的政策说明:“天下的善行都是一样的。刘裕起自寒微,竟能够诛杀桓玄,恢复晋朝,对内革新朝政,对外整顿疆土,这是何等了不起啊!我又怎能吝啬几郡的土地,不去成全他的美名呢?”完了,这回清楚了,敢情皇上在学佛祖,拿着大秦的国土“以身飨虎”呢,果然是佛经中毒了!

 那么,后秦割地这件看起来很荒谬的事,为何会发生呢?因为此事的年代已经很古老,当事人姚兴又没有留下回忆录,要确切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已经是件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事,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当时局势与姚兴个性的分析,做出我们的推测。

 首先,在下先将查找到的几种常见的解释列举如下,供朋友们分析对比:

 第一种解释,姚兴自己说的,他在学雷锋,具体内容已见上述;

 第二种解释,姚兴此时进取之心已失,诚心诚意愿与东晋实现睦邻友好关系,为此不惜作出重大让步,用今天的话说,这叫“以土地换和平”;

 第三种解释,姚兴畏惧刘裕的威名,不敢和刘裕开战,同时又顾忌到北魏和西北诸凉国的威胁,只好学习曾文正公,“打落牙和血吞”,忍一步海阔天空。

 然后,让在下来分析一下这几种解释。关于第一种解释,我们就不说了,供相信“世界充满爱”的朋友们选择。不过估计多数朋友还是和在下一样,认为世界还没有发展成共产主义,还不可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姚兴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慈善家,所以他第一项解释的真实合理性不会太大。

 那么第二项解释呢,姚兴是否诚心与晋朝交好?以在下看,恐怕未必,他的诚意也是打了折扣的。最明显的证据有两条:一、是收留桓谦等晋朝特级通缉犯,不但不予遣返,反而严加保护,并在后来为桓家人东山再起提供了不少便利。二、是接受谯纵的称臣,并在后来多次出兵帮助谯蜀抵抗晋军,这就像老美一边声明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一边又派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一样。

 再看第三项解释,此时的姚兴是否害怕刘裕?以在下的观点看,如果让刘裕与姚兴在大致相当的条件下打一仗,那姚兴几乎是输定了。但这毕竟是在下的观点,不是当时人的看法,而姚兴是不会以在下的看法作为决策依据的。刘裕此时在晋朝,虽已是无可匹敌的名将,但尚未与北方各国打过仗,不可能有太大的国际声誉。从后来刘裕北伐南燕,慕容超敢于选择放晋军过大岘的下策,以及姚兴在后秦的战略势态大大恶化时,为救援南燕,仍敢对晋军以战争相要挟来看,认为他现在就会因为害怕刘裕而不惜大放血,恐怕是不够客观的。

 而且,将帅的指挥才能虽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古代甚至可能是主要因素,越靠近现代,因技术落差的拉大,将帅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断降低),但毕竟不是绝对因素,还有众多的外部因素也会对战争结局产生影响。

 而从外部环境来看,此时的姚兴较之刘裕仍有优势。柴壁之战后,北魏与后秦的关系逐渐好转,已由后秦的现实威胁转为潜在威胁;后来让姚兴挥之不去的梦魇——刘勃勃(即后来的赫连勃勃),此时还在后秦做他的安远将军;至于陇西诸凉,此时也都还在后秦面前恭顺地摇着尾巴,后秦所处国际环境目前还不坏。相比之下,刘裕领导下的晋朝建康政府,处境要糟得多。在外不但巴蜀与岭南丧失,后秦、北魏和南燕也都在不时骚扰着晋朝的北方边界;在内,大乱之后,百业凋零,在领导层内部,刘裕与刘毅和司马皇族的矛盾又渐渐明显化。内忧外患并作,可谓危急存亡之秋也。总之,姚兴不该怕刘裕。


姚兴割地下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既然一二三项都让你否定了,那你认为姚兴犯的是哪门子迷糊?那么在下就对此事进行一番自己的推测。因为是推测,仅供朋友们参考。

 推测之前,我们可以先确定一点:土地是好东西,它可以脱离国家存在,而国家不能脱离土地存在,它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强弱。本朝太祖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古代那些名君雄主们,从秦皇汉武,到一代天骄,从亚历山大,到奥古斯都,征战不休的最大原动力,正是为了这玩意儿。

 和土地密切相关的国家另一基础资源,是人口。在古代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的多少与国力的对应关系甚至超过国土的大小。因为在这两项基础资源中,国土是死的,人是活的,国土大的优势,正在于它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国家的财富最终是要靠人生产出来的,国家的武装力量也要从民众中征发。在一定的经济文化条件下,拥有更多的人口往往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强大的武力(注:以上推论进入近现代后不再适用),所以古代的统治者们无不把地广人众视作国家富强的象征。

 然而,凡事都没有绝对。国家的领土并不总是越大越好,人口自然也不总是越多越好。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人终究是有独立思想的生物,并不是没有思想的工具,由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冲突的存在,一个国家拥有的人口中总会有一定数量的“负人口”。所谓“负人口”,是指这样的一部份人群:他们对现有的国家政权缺少认同感或缺乏忠诚度,他们的存在不会对国家产生助力,相反具有对国家的破坏力,国家还得花相当的人力物力甚至军队来防备他们,所以他们对国力的影响是负数。正人口和负人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政治的清明与否、灾荒或是丰收、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乃至于民族融和或种族清洗等,都会对正负人口的转化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明朝末年,人口数超过一亿,比周边任何国家都要多得多,这本是强国的象征,但由于明末苛重的税费加上频繁的天灾,将大量民众变成负人口:流民遍地,处处揭竿而起,他们对明政府的打击甚至大于外敌满清。

 土地也是同理。如果在某个地区,它的居民大部份是负人口,或它的位置处在强大外敌威胁之下,易攻难守,使得国家为保卫这块土地付出的成本大于得到的收益,那么这块土地就变成国家的“负领土”。同人口一样,正负领土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这需要巨大的投入,也不一定担保成功。如二战后,英法等原殖民大国之所以肯从它们的大部份殖民地撤出,就是因为那些殖民地已经变成它们的负领土。

 在引入了负人口和负领土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姚兴的作法。姚兴所割十二郡的完整版本在下一直找不到,就知道的其中四郡来看,全部地处今天的河南省南部,距离后秦的政治中心长安较远。而且这些地方在十六国时代,多数时候是晋朝领土,其民众并不太习惯异族的统治,对后秦的忠诚度估计很低,换句话说:这十二郡是后秦的负领土。

 虽然是负领土,但若遇上如后来北魏拓跋焘那样的君主,也绝对不可能退让,因为负领土是可以转化成正领土的,纵然不能转化,也可以作为保卫正领土的屏障。但姚兴自柴壁之败后,显然进取之心已失,其国家战略转向全面收缩:放弃国力难以承受的边远地区,集中力量保护后秦核心区域,以减轻国家负担。

 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这并不是姚兴唯一一次主动割地。就在第二年六月,南凉主秃发傉檀向后秦进贡了三千匹马和三万只羊,姚兴便主动将后秦占有的陇西第一重镇姑臧(今甘肃武威,前凉、后凉均建都于此,南凉得到姑臧后,也迁都于此)割让给南凉。我们固然可以用事后诸葛亮的观点,认为姚兴不敌刘裕,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后秦会不敌南凉。姚兴割姑臧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姑臧城孤悬于外,几乎处于南凉和北凉的合围之中,一旦有变,守之甚难。

 不过,姚兴的做法虽有一定道理,他却疏忽了一条原则:在生存竞争激烈的乱世中,你退一尺,则人进一丈!靠消极退让是不可能赢得长治久安的。这次外交博弈的结果,晋朝兵不血刃,就收复了十二郡土地,让刚上台不久的刘裕威望大增,大大加强了他的执政地位,今后不管是对外北伐,还是对内整合,都增加了不小的筹码。从这个角度上说,不管姚兴割地的动机是否纯正,他都可算刘裕的恩公之一,对刘裕一生的功业,助力着实不小。

 不过刘裕的为人我们是清楚的:政治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成为他前进的拦路虎,刘寄奴绝不会在乎你是否对他有恩!厚道的姚兴白白地助人为乐,最终也未能给子孙换来平安。以后的史实证明:与刘裕作邻居,实在是姚家的大不幸,后秦虽然用大放血的方法躲过了初一,但终究没能躲过十五。姚家即将迎来的,不仅是亡国,还有灭门!

穆之献策上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建康的政坛发生一次重大变故,刘裕的政治盟友,司徒、录尚书事兼扬州刺史武冈侯王谧逝世。如果放在今天,起码也得在CCTV向全国人民发表讣告: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久经考验的有产阶级战士,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王谧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王谧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然后全国暂停娱乐节目,下半旗致哀等等(这自然不会妨碍刘毅等人偷着乐)。

 但要弄清楚这件事对晋朝政局的冲击有多大,我们最好先弄清楚王谧的官究竟有多大?他在中央政府的位置究竟有多重要?

 这其实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王谧的职务史书上记载的清清楚楚,说它复杂,是因为这些职务所代表的实际职权并不是固定的。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的政治架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变化的过渡阶段,人事制度最欠缺的就是规范化,乱七八糟的各种官职和将军号很能让人眼花缭乱。对王谧最重要的三个职务大致可以这样解释:司徒,是名誉宰相;录尚书事,是实质宰相;扬州刺史,扬州省长兼首都军区司令。

 因为很难用现今的职务作类比,在下估且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晚清官职说明:王谧的官大致相当于XX阁大学士、入值军机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就是晚清声名赫赫的重臣李鸿章,也没做到这么大的官(李鸿章为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生未入军机处)!

 不过在这里,我们又得引入另一条常识:历史上,职位与职权经常是脱钩的。如果你以官职作为证据,认为王谧在晋末的位置比李鸿章在晚清更重要,那就大错特错了。王谧本身虽有名望,但并无实力,他和刘裕的关系如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那曲《歌唱祖国》:王谧像林妙可一样站在前台表演动作口形,但真正发出声音的,是坐镇京口的刘寄奴和他的谋士刘穆之。两相配合,使得建康新政府既好看,又好听。
 
 但现在,这种两面光的政策执行不下去了。王谧的死,对刘裕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此后再找不到这么合适的士族代言人,王谧留下的空缺如果让别的士族名士来顶替,刘裕将很可能丧失对中央的控制,因为现在晋朝的实力派人物并不只有刘裕一人!
穆之献策下

 另外这些实力派人物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左将军兼豫州刺史、南平郡公刘毅。面对突然到来的变化,这位**怀大志的刘希乐在竭力压制住内心喜悦同时,早已料定:这个机会,走过路过,不容错过!

 虽是良机,对它的使用也是需要很高政治技巧的,一定要拿捏到位,不能刺激到刘裕的神经,以免弄巧成拙。经过精心的盘算,刘毅向朝廷提出两套方案:一、由琅琊王司马德文担任司徒(反正司徒已经退化为荣誉衔,让皇族担任无碍),由中领军谢混接替王谧其他的职务;二、仍是司马德文任司徒,谢混录尚书,扬州刺史则授予刘裕,不过刘裕可以坐镇京口遥领,好发挥强项,为国家捍卫北疆,不用入京,扬州刺史的对内职责由孟昶代理。提出两套方案后,刘毅等人也显得非常谦逊,不敢擅自决定,派尚书右丞皮沈携带方案,前往京口请刘裕选择。

 从表面上看,两套方案都可谓合情合理,谢混论门第,论声望都最合适接替王谧,而且两条建议似乎都没刘毅自己什么事,他摆出的是一付一心为公的高风亮节。但在实际上,不管刘裕选择方案一还是方案二,刘毅都是包赚不赔的:刘裕的势力都将被悄悄地从中央挤出去,换上他的盟友。

 不过,刘毅的计划尽管很高明,他还是疏忽了一件事: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并不只有他刘毅一个。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正月,皮沈到达京口,他首先见到的人,是刘裕的记室录事参军刘穆之。皮沈向刘穆之传达了廷议的结果,刘穆之听罢,假装要上厕所,请皮沈稍待。一到厕所,刘穆之悄悄写下一纸便条:“皮沈来了,他说的话千万不可以同意!”,然后遣人送给刘裕。过了一会儿,刘裕出来接见皮沈,不谈正事,尽打哈哈,一番你好我好天气好的客套之后,就打发皮尚书去馆驿休息。然后再召刘穆之前来询问商议此事:“你说皮沈的话不能听,是什么意思?”

 刘穆之先向刘裕分析了此时的政局,预测时势的变化:“晋朝失政,非止一天,再加上桓玄篡夺,天命已移。以公今天的功勋、声望、地位,怎么还可能谦让处下,只做一个守边将领?刘毅、孟昶这些人,与你都是布衣起事,共建大义,同为谋求富贵。只是举事之时有先后,为求成功故推你为首,但在心中他们始终视你为同僚而不是上司,并不会对你心服口服,效忠于你。既然本非君臣,力量权势又相当,将来怎么可能不反目成仇,相互吞噬?(所以不可不早做准备)”把政治温情默默的面纱一把扯下,露出**裸的利益,而且一语中的,刘穆之确是个明白人。

 接着,刘穆之提出对现实的问题的处理意见:“扬州是国家的根本重地,不可以假手于人,原先推让王谧,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如今如果再让出去,又没有第二个王谧可用,一旦在中央失去权柄,就将处处受制于人。以朝廷上下对你猜疑和畏惧,各种各样的诽谤和谣言必然交相而至,将来的灾祸难以估量!怎么可以不深思熟虑?只是他们已经抢先拿出了朝议结果,如果一定说要自己来干,不但不好措词,也得罪了全体朝臣,不是好办法。所以公不妨这样答复他们:因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