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裕评传-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国的这项重点国防设施被她哭倒了一大段!按这种说法,齐长城可算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豆腐渣工程之一。不过这种记载并不太可信,根据更可靠一点的记录,孟姜哭坏的是莒城城墙,不是齐长城;根据更更可靠一点的记录,则齐长城和莒城城墙都安然无恙。从齐长城留存到今天的遗址来看,其建筑质量是相当过硬的,当年的施工负责领导应该没吃多少回扣,所谓被哭坏应属不白之冤。这项优良工程,到十六国时代时虽然相当部份已经荒废,但其险要的地势仍在。要穿过这道屏障进攻广固,大约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

 中路:沿沂水而上,经琅琊,翻越大岘山,过临朐至广固。这是最短的线路,故后勤运输比较方便。但翻越大岘山要过著名的天险穆陵关,山道狭窄,号称两车不能并行,如遇南燕重兵阻击,突破将十分不易。

 西路:继续沿当年桓温伐前燕时的水道前进,过梁父之后转向东北,可达广固。这条路有较长的水道可以利用,但要拐个大弯,路途遥远,而且会将自己的侧翼暴露在后秦与北魏的威胁之下,很不安全。

 东路:向东北经东莞、东武,沿黄海海岸而上进入潍水,再从如今潍坊转向西,直达广固。这条路可以绕开山地,也不易受后秦或北魏的威胁,但路程最远,沿途多滩涂,行军补给均不方便。

 刘裕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选择中路方案。全军在下邳下船,然后徒步行军,轻取琅琊,在沿途修筑了不少城塞,留军守卫,以保护后方的畅通。而后主力继续前进,向着天险大岘山进发!


兵出大岘 上

 针对刘裕的这个进军方案,有人提出了异议:“燕军如果以重兵堵塞大岘山天险,或者实施坚壁清野的政策,使我军深入之后,求战不能,攻城不下,补给无着怎么办?那时候不但难以建功,连全师而退都不容易!”

 刘裕笑着回答:“这个情况我已经考虑很久了,就那个鲜卑小蟊贼已有的表现看,他只会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根本没长远的眼光。既然他前进的时候都只是想着多抢点儿东西,后撤的时候又怎么舍得销毁地里的庄稼?他认为我军孤军深入,势必不能坚持太久,所会采取的办法不过就是进抵临朐与我交战,输了就逃回广固死守,一定不会扼守险要或坚壁清野。而我军一旦越过大岘山,则士卒都知道,想回去已经不容易了,不拼命肯定没命,拼了命才能有命!带着这样的军队,与时时想着撤退逃走的胡人作战,还有可能不赢吗?这一点,我敢对诸位打包票!”

 就差不多在刘裕夸下海口的同时,慕容超得知晋军北伐的消息,也在广固召开了御前军事会议。一向没什么好名声的征虏将军公孙五楼,却在此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上、中、下三条应对方案:

 “吴地的军队(指晋军)一向轻快果敢,但持久作战的能力差,只利于速战速决,应该避免与他们进行正面交锋。我们最好是先派军队据守大岘山天险,扼住晋军前进的咽喉要道,使其无法前进,待他们士气稍稍松懈后,分出两千精锐骑兵,沿东边海岸线南下,袭击骚扰晋军的粮道,使他们疲于奔命,再命段晖(此时的南燕兖州刺史)率兖州的军队沿梁父山东下,与大岘守军前后夹击晋军,则晋军可破。这样可谓上策!”

 “如果不用这一招,也可以命令各郡县的长官,各自储足粮食,把守好城池,将民众迁入各处险要据守,将来不及运走的粮食全部焚毁,田地里的庄稼全部清除。晋军到来之后,无法求战,野外又没有粮食可以掳掠,最多坚持十天半个月,就将无力为继。这样做也不失为中策。”

 “至于放任晋军进入大岘,我军再与其野战,哪就只能算下策了!”

 公孙五楼的建议,尤其是其中的上、中两策,一向得到多数后世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很多人认为:慕容超如按公孙五楼的上、中两策行事,则刘裕的进攻可以挫败,南燕不至于灭亡。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毛泽东在读《资治通鉴》时,就在公孙五楼的建议下加自己的评注:守大岘亦无用!那么慕容超如果采用了公孙五楼的方案,是否真能让南燕起死回生呢?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于未发生历史选项进行评估,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行为,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但这种推想毕竟很有趣,所以仍有很多文章乐此不疲。在下也不能免俗,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公孙五楼的上策或中策得以执行,历史将会怎样。

 公孙五楼的上策,基本上与当年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北伐的方略相同,都是扼险而守,避其锐气,寻机而动,击其惰归。将才稍逊诸葛武侯的司马宣王,正是利用这一招,一次次地挫败蜀汉军队的北伐,可以说,历史的成功经验历历在目。

 但要成功使用这一招也得双方的水平相差不是太悬殊才成,因为历史上失败的例子也不鲜见。比如说就在十多年前,后燕进攻翟魏和进攻西燕的两次战役中,翟魏主翟钊和西燕主慕容永所采取的防御战略,都与公孙五楼的上策类似,但都被慕容垂给轻松摆平(详细经过可参看拙文《慕容垂评传》)!以将才论,慕容超的水平肯定不及身经百战,且有过不俗战绩的慕容永,就是比翟钊恐怕也占不了上风;而刘裕的军事天才与慕容垂相比也是难分高下。如果碰上燕军扼守大岘不出的情况,刘裕具体会怎么做,历史没有发生,我们很难凭空猜测,但估计将会成为刘裕用兵的又一次经典战例,因为慕容垂能做到的事,谁敢说刘裕会做不到?因此在下认为,慕容超就算守大岘也不是刘裕对手。

 公孙五楼的中策也不是新主意,当初北魏以倾国之师入侵后燕,后燕采取的应对策略就是如此,结果使得后燕的大部分领土在短期内沦陷,再也无法收复。一个政府要成功地实施焦土抗战,那么这个政府应该有非常稳固的根基,在它的统治区域内较得民众的拥护,一定要比入侵者得人心不少,才能使民众愿意付出牺牲,与政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后燕抗魏的失败,正在于它的政权根基不稳,民众缺乏对它的忠诚度,坚壁清野的实施又让民众们损失惨重,激起广泛不满,因而除少数几个由慕容宗室率重兵把守的据点外,原本就对后燕没多少认同感的各郡、县、坞堡,在强敌到来时纷纷不战而降。

 那南燕的情况又如何呢?似乎不容乐观:一、它的立国时间相当短促,齐地也不是慕容家族的传统根据地,民众并未养成效忠南燕的心理惯性;二、国家很小,武装力量却相对强大,证明民众的负担不可能很轻;三、慕容超登位后,滥用民力,无善政可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焦土抗战,结果恐怕还是凶多吉少。


兵出大岘 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只是针对晋军与燕军双方对抗的情况作出的,但历史进程往往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变数众多,如果在关键时刻有强大的第三方加入,则以上推论将不能成立!实际上,这样的变数也确实发生了,就是本文以后将要提到的卢循、徐道覆北伐。公孙五楼的上、中两策,虽然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战局,但起码可以避免南燕一战即败,一败即亡,增加刘裕用兵的难度,延长战争的时间,从而在客观上更有力地呼应卢、徐的行动,那样情况就可能会由量变转向质变!

 综上所述,在下认为:如果只考虑晋燕双方,则公孙五楼的建议并非灵丹妙药,不能阻止燕军的失败。但由于第三方卢、徐的存在,慕容超如采用五楼的建策,确有可能以拖待变,等待刘裕被迫撤军,从而暂时避免灭亡。总之,公孙五楼的上、中两策的确是慕容超此时能够找到的最好选择了!

 谁知一向对公孙五楼宠信有加的慕容超此时却突发神经,他以实际行动密封切配合刘裕的愿望,偏偏要选择那条“下策”,如果他不是南燕的皇帝,都让人怀疑他多半是刘裕派来的卧底。这位“卧底”同志是这么说的:“今年的天象对我方有利,岁星笼罩齐地,定然会不战而胜!而且以情势论,我们是主场作战,敌人是客场作战,我们有天然的优势。敌军远道而来,士卒疲惫,势必不能持久,而我大燕据有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一望无际的田野都种满了粮食,铁甲骑兵多达数万!如此强大的实力,何必害怕晋军?哪里用得着强迁民众,割掉庄稼来自找麻烦?不如放他们入大岘,等他们进入平原后,我军就集中全部精锐铁骑,对晋军的步兵尽情地践踏蹂躏(他当是打劫平民啊,想得这么容易),还怕不能大胜?”

 一看慕容超这番宏论,明显是一个没打过仗的人在自己头脑里想像战争,要不然就是去看过袁腾飞老师的讲座,当真以为只要是骑兵打步兵,就如同“巴西队踢中国队一样,跟玩似的”。等他进入刘裕开办的实战培训班,明白想像与实际的差距时,为时已经太晚了,那高昂的学费将是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慕容超虽然没打过仗,但南燕毕竟还是有不少老将是久历战阵的,太尉桂林王慕容镇劝说道:“陛下如果一定要发挥骑兵在平原作战的优势,也应该从大岘出击,在山南迎战晋军,那样万一不胜,也还有险要可以退守。怎能轻放敌人到山北,自弃险要?当初陈余不守井陉关,被韩信打败;诸葛瞻不据束马之险,为邓艾所擒(诸葛瞻其实是战死的,慕容镇用典不严谨)!以老臣之见,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才是如今的上策!”辅国将军贺赖卢也苦苦劝阻,但慕容超全都不接受。他的想法也是很好理解的:这些老头子果然是胆小怕事,在山南迎战?那我军取胜之后,刘裕岂不是坐上船就可以跑了,连骑兵也没法追到河上不是?而放刘裕过了大岘天险,我军一旦取胜,就可全歼晋军,生擒刘裕!如此大捷的机会,安可不要?(真是洗脸盆里练跳水——不知深浅啊!)

 “老头子”们还是没法与他们的皇上达成共识,贺赖卢退下来后,对公孙五楼说:“陛下如果真这么做,那么国破家亡的事,就在今天了!”也许他还指望着这位皇帝的宠臣能够再劝阻慕容超一次吧。

 桂林王慕容镇则完全失去了信心,对老朋友韩(讠卓)说:“主上既不能出击迎敌,又不肯坚壁清野,却把敌人请进国家的腹心,愚蠢程度堪称刘璋第二!今年国家是亡定了,我作为慕容家的人,只有以一死报国。只可惜你本是华夏人士,将来也得跟着吴地的野蛮人一起断发纹身了!”这样不河蟹的话不知怎么的让慕容超知道了,南燕皇帝因此勃然大怒,立即将散布失败主义言论的慕容镇逮捕下狱,同时下令撤退梁父与东莞两地的驻军,将南燕的全部主力收缩到广固。一面加固城防,一面抹兵励马,严阵以待。

 就这样,在慕容超这种无私地“帮助”下,刘裕大军一路畅通无阻,至六月十二日,全军毫发无损地越过了“齐南天险”大岘山,南燕的大限就快到了!刘裕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不由得喜形于色,连连拱手感谢上天,左右不解地问:“还没见到敌人,大帅就如此高兴吗?”刘裕**有成竹地回答说:“现在大军已经通过险地,士卒有必死奋战之念,粮食都储存在田野,不用担心后勤不继。广固城里那几个鲜卑丑类,已经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中了!”



甲骑具装 上

 慕容超自然不会认为他和南燕的命运已经被某人掌握了,仍作着大破晋军的美梦。他预料到决战将会在临朐城南的平野上打响(这点倒是猜对了),故而先已命令公孙五楼、贺赖卢,以及从东莞撤下来的徐州刺史兼左将军段晖,共同进驻临朐,集结步骑共五万余人。在得知了刘裕已越过大岘山的确凿消息后,慕容超又亲率四万大军增援临朐,使这里的南燕军队达到了九万之众,基本上是倾国之兵了!

 那么这九万大军是怎么组成的呢?尽管史书曾称南燕拥有五万七千骑兵,慕容超也自称有数万铁骑,但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南燕的国情,会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没有马。

 战马这种动物,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大量饲养繁殖的,必须要有适合的气候(不同的马种适应的气候不一样,就东亚马种而言,一般喜欢寒凉干燥的温带草原气候),有非常大面积的草场,最好是水草丰美的千里草原,足够马群往来放牧(战马一般需要群养,单独饲养不易养出好马),纵横驰骋(因为马和人一样,也是业精于勤,荒于疏,一辈子活在马棚里的马,也就能拉拉磨)。

 由于受上述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的战马产地主要只有以下三大处:

 一、是蒙古马,主要产于内蒙古大草原,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蒙古马的个头,在世界的战马家庭中只属于中小型马,跑得不算快,力气不够大,腿长得短,使得外表也显得比较土气,很不上镜头。但是另一方面,蒙古马四肢粗壮,适应性和耐力极嘉,远优于外表神骏的西方战马,一天可在八小时内行军一百二十里,并持续多日不降低标准,且能吃非常糟糕的饲料而不得病,稍经调驯后,在战场上可做到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因此,它虽然不是良好的赛马,却是一流的战马,尤其适合轻骑兵使用。中国古代的战马,大部份出自蒙古马;

 二、河曲马,原产黄河上游河曲附近,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的体格比蒙古马大,负重能力更强,但耐力稍有不足,一般可日行一百里;

 三、西南马,分布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较小,善走山路,但如到平地,它的体力和耐力均不及蒙古马与河曲马,只能勉强当战马使用,如丧失了北方马产地的东晋、南朝以及南宋等所编组的骑兵,战马就多使用西南马。

 南燕就惨了,在它狭小的国土内,连像西南马的那样的产地都没有,其战马只能是当年慕容德从滑台带到齐地的,此后基本上无法补充,死一匹少一匹,而没有战马的骑兵还能算骑兵吗?据慕容钟所作的檄文声称,慕容德入齐地时,有骑兵十二万。但夸大其词,无中生有,一向是檄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所以这个数字的可信度与某个年代的亩产万斤粮差不多,只具备宣传价值。之前后燕主慕容宝与北魏拓跋珪在柏肆决战时,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凑起骑兵三万七千,各方面客观条件都不如慕容宝的慕容德哪能变出十二万骑兵?实际上当时慕容德带的全部人手加上家属都没有十二万,他要能有三万骑兵就不错了。

 更糟糕的是,战马是一种报废年限很短的军用装备。一般马可以活三十至三十五年,但真正能够充当战马的服役年限只有十二至十七年,而南燕从立国到现在已经有十一年了,可想而知,即使不考虑战争损耗,当年的战马怕大部份已经不堪使用了。因此在下估计,南燕的骑兵总数,顶多在一万左右,南燕军的绝大部份也是步兵。不过南燕军的骑兵数量虽然不大,也依然比晋军可怜的骑兵数量要多很多,而且鲜卑武士的马上功夫一般也要强于晋军骑兵,尽管这些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小,但起码在此时,鲜卑骑兵仍然是南燕军队值得骄傲的王牌。
甲骑具装 下

 南燕骑兵中最有名的部份,是“甲骑具装”,即人、马皆披盔甲的重骑兵。

 在秦汉时代,由于没有马蹬,骑兵在马上不能作太激烈的动作,否则很容易摔下来,因而其主战武器是弓箭,近战能力不强。又由于马背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火力平台,在相同的训练水平下,骑兵弓弩手的**程和命中率都要低于步兵弓弩手,且骑兵是人与马的组合,目标比当个的步兵大得多,如排开阵势与步兵玩对**,或强行冲击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则无异于找死。所以当时的骑兵战术,主要是利用骑兵在机动性上的压倒优势,袭击和骚扰敌方的补给线,或乘敌不备进行快速奇袭,攻击没有充分准备步兵集团。

 到十六国时代,马蹬出现了(马蹬的具体发明时间和发明地点,在历史上颇多争议,现仍不存在统一的看法,但十六国时代马蹬得到普及当属无疑),这项外表不起眼的发明让骑兵的战斗力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由于它大大加强了骑手在马上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即使作有很大后座力的击刺劈砍等动作,也不会再从马上摔下来,并解放了骑手的双手,使得骑兵能够使用更强的近战武器,如马槊(据东汉学者刘熙所著的《释名》记载:一丈八尺长的重型长矛就是矟,也称槊,供马上使用。按汉代度量衡推算,一丈八尺约合今4。15米,但在实际制作中,它的长度很可能因制造者和使用者的不同,并无很统一的标准,你只要知道它很长就行了),从而让骑兵近战能力由原来的软裆变成了强项。

 但如何充分发挥这个强项?原来的老问题又突显了,骑兵的弓箭对**能力不及步兵,在接近步兵方阵的过程中会遭到重大杀伤,尤其是战马由于个头大,更容易被**中,所以连并非军事专家的杜甫都知道,要“**人先**马”。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马和人都披上厚厚的铠甲,有中国特色重骑兵,“甲骑具装”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马铠并非什么新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因为原先骑兵的不利于近战,战马披甲后机动能力大大下降,得不偿失,因而一直没有成为流行时尚,直到马蹬的发明。马蹬发明后,重骑兵终于迎来了春天,蹬着马蹬、披着厚甲的甲骑具装们,是十六国时代战场的宠儿,他们的基本战术已不同于已往的骑兵,而是利用巨大的势能和良好的防护力,冲击步兵阵形。平地交战,只要不撞在步兵方阵的正面,重骑兵的冲击步兵一般是难以抵挡的。而步兵的阵形一旦被冲散,多数时候也就意味着败局已定,失去协调指挥的步兵,在高大的重骑兵追击下,别说打,就是被撞一下都得死翘翘,那种打又打不赢,跑也跑不过的绝望处境,使他们几乎只能任人宰割。慕容超之所以自我感觉如此良好,就是建立在这个基本前提之上的。当然,这只一个简化的模型,在实际作战中,各种情况千变万化,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必胜模式。

 还有一点,以上提到的重骑兵种种优势,都是针对步兵而言的。如果对手是也是骑兵,特别是轻骑兵,甲骑具装就没什么优势可言了。轻骑兵的基本战术本来就是散兵线,不在乎阵形被打破。重骑兵防护虽较好,但成本高昂(全套马铠是很贵的玩意儿,如在官渡之战前,最强大的军阀袁绍也只有三百套马铠,就已把对头曹孟德嫉妒得两眼放光,因为曹**只有十套),也不是刀枪不入,特别是东方重骑兵受马种较小,负重力有限的影响,不可能达到西方中世纪骑士那种打得倒也打不死的防护水平。而且轻骑兵的机动性优于重骑兵,就算交战不利也可以从容撤走,不会有步兵对骑兵时那种心理压力,只要发现有利的时机,又可杀个回马枪。沉重的铠甲在赋予重骑兵更强保护的同时,也让他们持续作战的能力大大降低,极易疲惫,与轻骑兵作战,就像《水浒传》中膀大腰圆的任原难敌轻快敏捷的燕青。不过,轻骑对付步兵,又不如重骑。

 因此,冷兵器时代的轻、重骑兵其实各有各的用途,并无绝对的优劣,合理编制应该是两者并存,以轻骑为主,后世打下大半个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就是这样组成的。
决战临朐 上

 还未到临朐,慕容超通过对战区地图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战机。他认为,时值盛夏,晋军又刚刚翻山越岭,一定正口渴难耐,所以一定会选择有水的地方扎营(当年马谡失街亭,将来张灵甫命丧孟良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都是没有水)。正好在临朐城东面,有一条小河,叫巨蔑水(今天叫作弥河,源出沂山,由南向北流入渤海),是城外最重要的水源。于是,他派人快速赶到前线,命令公孙五楼说:“你应马上率军占据巨蔑水,勿让晋军得到水源,那样渴也能把他们渴死,如果被晋军抢了先,就不好对付了。”

 这次倒让慕容超猜对了,刘裕确实在打这条河的主意。公孙五楼刚到,晋军中的两员少年猛将,龙骧将军孟龙符和镇军参军沈田子也率晋军的先头骑兵赶到,二话不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就在河边打了一场仓促的遭遇战。五楼大人虽然在谈论兵法时有不俗的表现,但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水平却不怎么样,在孟、沈二将的攻击下,南燕军犹如被餐刀切入的奶油蛋糕,立即败退,水源遂被晋军抢占。

 本来晋军首项目标已经达成,可少年气盛的孟龙符偏偏想超额完成任务,他也不等后续晋军赶来,便独自追赶败走的南燕军队。晋军的骑兵数量本来就少得可怜,他又追得太过积极,把从骑都远远甩在了后面,几乎是一人冲进了数千敌军之中,南燕军立即将他团团围住。孟龙符毫不畏惧,抖擞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