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涉外事件秘闻-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这些剿共的将领们,在匆忙南逃时,该带走的,已经带走,实在带不走的,诸如这些不便携带的古画、古玩只好丢在大白楼里,先把小命保住,尽快开溜。仅就这件事,我们当即给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定了个性:“像这样专挖国家墙角的一些无能之辈所凑成的腐败政权,哪有不垮台的。”
在太原街2号住的那几天,我们面对上述情况,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对美国的反感情绪;对马歇尔两年前在调停中给我们留下的那么一点不坏的印象,从此,从脑子里一笔勾销。并认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打内战,对抗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插手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是对历史发展的大抗拒,是对中国财富的大破坏、大掠夺,必然会引起世人的义愤。
特别是,我军“关门打狗”之后,山海关以北即将全面解放的战争形势,已预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已难以抗拒势如破竹的解放形势,难以抵御所向披靡的解放大军。只是由于美国的支持,国民党反动派仍在踌躇满志地负隅顽抗。一些国民党要员仍然很乐观地宣扬说:“美国不会看着国民党垮台的。”尽管在这期间,美国当局也看到国民党那种腐败无能、不得人心的一面,从而对国民党的支援有时也有所收敛,但其反共的对外政策依然不变,支持国民党消灭中共的方针依然不变。




美国大兵强暴中国女学生实录(2)



美国在中国想干什么?
当时,我们殷切希望美国尽快结束对国民党的支持,尽快结束对中国内部事务的粗暴干涉。这是中国人民的呼声,也是战后爱好和平人民的呼声。
但是,希望归希望,事态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究竟如何发展,当时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我们在太原街2号大白楼没住几天,便随东北行政委员会迁移到北陵(北郊)东北大学旧址办公。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东北行政委员会改为东北人民政府。林枫仍任政府副主席,栗又文仍为秘书长。我们的外事处随即升格为东北外事局,统辖东北地区的全部外事工作,仍归林枫直接领导。
不久,考虑到外事部门不宜距离城内太远,外事局便迁到与四个外国总领事馆较近的三经路二纬路一个红门大院里办公。
要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在二纬路的小红门里,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大院。院里虽然不像苏州园林那样有山有水,也不像北京王府四合院那样古色古香、富丽堂皇,但全院布局之雅致,颜色搭配之协调,不论是春秋还是夏冬,都令人颇有赏心悦目之感。坐北的二层红砖小洋楼,粉刷一新,色调朴素、和谐。楼前有一片积雪很厚的草坪。在这片草坪中,铺有不甚规则的人行小路。草坪周围有一条正方形的柏油小路。小路外侧,立有一排小树,在这排小树中间还有几棵参天古树。在高大的树枝上悬挂着积雪和略有融化的冰溜,显得这些古树格外雄伟、粗壮。概括此院的景致,真可谓绒绣般的典雅,油画般的粗犷。
外事局迁入此地后,对外事务逐渐增多,机构编制也随之有所扩大,还有一个代管的附属机关。
这个附属部门的对外名称是“日本侨民事务管理处”和“朝日新闻社”。这两个部门都由外事局的赵安博主管。
赵安博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老中共党员,对日本情况很了解、也很有研究,由他主管日侨和日本新闻工作,确也人尽其才。赵的身边有一位精明强干的得力助手,名叫王刚,由王主持这个附属机构的日常工作。
王刚其人很能干、很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单枪匹马在阵前敌后走南闯北,为招募士兵、筹集军款军粮,立过不少功劳,深受领导重视。他的文化底子不错,口才也好,善于做宣传工作。他会鼓动、会动员,肯动脑筋做宣传教育工作。因此,他所到之处,很容易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场面,颇受群众欢迎和赏识。抗日战争末期,他充分发挥略懂日语的一技之长,在收容日本战俘和日本侨民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曾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之前,他单枪匹马,深入农村,根据党中央颁发的“土地法大纲”,发动农民进行土改。之后,他又号召贫农、雇农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为壮大解放军的队伍,立下了不小的功勋。据说,由于他所招募的士兵,数目之大,难计其数,地方上给他“封”了一个“王司令”的美称。而他本人自我感觉也不错,对众人给予的桂冠,也不推辞。在外事局期间,我们都叫他王司令,以示对他的尊重,他也欣然接受。
王司令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办事果断,能力很强。虽然他不注意请示,喜欢自己说了算,但经他所处理的一些事,都无可挑剔。有关领导对他也比较放心;第二个特点是,他心直口快,有话就说。不仅如此,他还能侃能吹,也敢侃敢吹,而且还会做到言之有物,引人入胜。这些也都是周围同志们一致公认的。有人说:“王司令能吹能侃,却不是玄吹神侃,胡说八道。他所讲的历史、讲的故事,从不离谱,近情近理,有根有据。”这是因为他碰到的故事多,走过的地方多,接触的人多,经历的弯路多,教训也多。特别是在他主管新闻社以来,他了解的情况多,资料来源多;他所跟踪的新闻方面多,他所掌握的论据和旁证也多。还有人说,王司令性格豪放,却又有些刚愎自用。这是因为他有一个无畏的个性,又有某些丰富的办事经验。因此,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才能够称得上有才华、有理想、有品位、敢挑重担的时代强人。正因为这样,在他的思想里,滋长了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缺点。这也就是他的第三个特点。他目空一切,颇有出将入相的派头。
王司令的第三个特点就与国人当时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要求格格不入。他的缺点不改,是否能和国人长期合拍?我因工作调入北京,就不得而知了。
一天上午,王司令给我来电话,约我去东陵看看,然后去日侨事务管理处去改善一下生活,实际上是请我去吃一顿。东陵我没去过,想去。又有好饭吃,我求之不得。当时,我们的伙食很不好,一天三餐玉米子或高粱米饭加咸菜,只有每周五,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算是改善一次生活。而王司令那里,虽然也都吃粗粮,但他们有不少食品存货。譬如从国民党败军那里缴获的食品罐头,就足够朋友们吃上几顿。不多时,王司令驾驶一辆美国吉普车来到外事局,把我接上,直奔东陵。
东陵位于沈阳东北部11公里的天柱山上,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此陵于1629年开始修建,22年后基本建成。后又经康熙、乾隆多次修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陵墓群。




美国大兵强暴中国女学生实录(3)



东陵地势幽静,背山临水,又有古木参天,万松耸翠,致使风景优美,气势磅礴;大殿凌云,修筑独特,构成独具风格的山陵。陵墙之内,正中大门东西墙上嵌有雕着蟠龙的玻璃壁;门内甬道两侧排列着成对的、形象生动的石狮、石马、石骆驼;门前两侧有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牌坊。
从南向北登高向上,过石桥设有一个碑亭,内立康熙亲撰《大清神功圣德碑》。碑楼左右有祭祀用的茶果房、斋房等建筑。碑亭之后是陵寝方城,城堡式建筑,为陵园主体。
方城后面因有月牙形的“宝顶”,也叫月牙城,宝城之下埋葬着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
去东陵看看,不仅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还可以欣赏一番陵墓的宏伟建筑和川萦山拱的风光。
中午,随王司令到日本侨民事务管理处吃午饭。一起吃饭的还有“新闻社”的主编和王的一位老战友。
在饭桌上,王司令讲了一个去年在北京发生的美军强奸中国女生的涉外事件。
这类涉外事件,我很感兴趣,很想知道北京当局是如何处理这类事件的,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希望王司令快讲讲这事件的全部细节。
1946年冬季的一个星期天,北京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正是滑冰、滑雪的极好时光。一对年轻恋人:姑娘叫兰峦,是个专修英语的高才生,长得娟好,窈窕的身材,洁白的面孔清秀美丽,一身普普通通的学生打扮,格外引人注目;小伙子叫张良,是兰峦中学同学,长得也是那么俊秀挺拔,仪表堂堂。两人相约一起到北海公园溜冰。两人在冰上慢悠悠地滑的时候,兰峦想出一个花样,两人要在冰上各划出一个英文小写体“K”字来,要看谁写得比较标准。张良欣然赞成这个比赛。两人正要起滑,一个打扮奇特,化装浓艳的外国女人,一声尖叫,摔倒在兰峦和张良中间,把兰峦吓了一跳。张良发现是位外国女人,正在踌躇时,兰峦一步上前,把这位女老外扶了起来,同时,脱口用英语说了一句:“对不起,快起来!”这位女老外立刻说:“不、不,是我自己不会滑冰造成的。”彼此沟通很快,双方很满意。兰峦满意的是,她自己酷爱英语,但她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英语之外,就从来也没和洋人直接对过话。特别是这位摔跤的女洋人,英语讲得那么清脆,那么动听。女洋人满意的是扶她的中国姑娘会讲英语,便立即对兰峦说:“非常感谢,今天真幸运,在冰场上碰上了你这位美丽而又善良、还会讲英语的中国姑娘。我叫娜丽丝,咱们交个朋友吧!我说的这些话你听懂了吗?”
“可以说我听懂了,不过,我的同学张良英语比我好。”兰峦说着便把张良介绍给这个洋女人。张良比较老练,立即搭腔说:
“很高兴认识你,请问,能告诉我们你是哪国人吗?”
“我是美国人。”娜丽丝进一步作自我介绍说:“我是陪丈夫到北京来的。我的丈夫在北京军调处执行部工作,是美国陆军上尉。今天他没有来。你们常来吗?”兰峦对娜丽丝的提问很感兴趣,忙说:“要看天气,只要是雪不大,冰层厚,我们都会来的。”
“我是初学滑冰,也没有人教,所以今天摔了一跤,又险些撞了你们,不好意思。”娜丽丝搭讪地讲着。
兰峦像在课堂上一样积极而热情地说:
“这和学英语一样,要有个艰苦过程。”
娜丽丝提议说:“请兰峦小姐教我滑冰好吗?”她的要求得到了满腔热忱的回答。
第二个星期日下午,张良陪兰峦又到北海公园去滑冰。在冰场上又看到娜丽丝。这次娜丽丝是由她丈夫陪同来的。张良拉着兰峦在冰场上一溜烟地滑到了西北角,那里人少,可以自由自在地滑。不多时,娜丽丝也滑了过来,并把她丈夫介绍给张良和兰峦。
“我叫依德兰,很愿意和你们做朋友。我对中国人的友善、肯帮助人的美德,十分钦佩。我的妻子娜丽丝曾得到你们的关照。我衷心感谢。”依德兰这几句渗有外交辞令的客套话,强烈地感染了热衷于学习英文的两个中国年轻人。
兰峦对依德兰的几句话似懂非懂,没好搭腔。站在旁边的张良却有一种逆反的看法,虽然他对偶尔相逢的洋人,及其一番恭维的话没有什么反感,但想起美军带着吉普女郎、驾车在北京胡同里横冲直撞,搅得人心惶惶,便对依德兰产生了警觉。张良用英语说:“娜丽丝太太的滑冰老师来了,我们分头滑吧。”他想甩开依德兰。娜丽丝在旁说:“既然你们都会讲英语,我们一起滑,一起玩好吗?”兰峦学英语心切,立刻表示同意。张良虽然有些不大愿意,但也无可奈何。
傍晚,兰峦和张良要离开北海公园时,娜丽丝夫妇过来提议,请兰峦、张良乘他们的汽车,先到军调部美军驻地一起吃晚饭,然后再送他们回家。
张良由于看过一些进步书籍和西方报刊,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略有了解,而且,初次相遇,就到美军驻地去吃饭,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他联想到北京的“吉普女郎”,已给中国人造成很坏的印象。于是,便很有礼貌地对依德兰说:“感谢美国朋友的好意,我们还有别的事,今天难以从命,以后找机会再去拜访。”
依德兰仍不让步,赔笑着对张良说:“今天我碰到像你们这样高雅可敬,谈吐不凡,一表人才的中国青年,这是我来中国的最大荣幸。你对我们如此友好,如此客气,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我还可以断定,你不是一个高傲而不可接触的中国青年。一同走吧!请你们到我的住处吃饭,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友谊。我的妻子娜丽丝从来没有请过中国年轻人到我们驻地吃饭。为了纪念我们今天交朋友的美好时刻,我们一同走吧。”




美国大兵强暴中国女学生实录(4)



兰峦曾和张良说过,为了学好英语,如果能交上一个美国朋友或英国朋友,能够听听人家的讲话,练练自己的口语,该多好。因此,兰峦对娜丽丝的邀请,丝毫也没表示出不愿应邀的意思。依德兰发现张良有些踌躇,不等张再作出什么表示,便又笑容可掬地,用慢而准的英语对兰峦说:“走吧!兰峦小姐,我很喜欢和中国年轻人交朋友,我的夫人娜丽丝对兰峦小姐很有好感。她会帮助你学英语的。她会帮助你的一切。你会满意的。走吧!”就这样拉拉扯扯,半推半就地依德兰夫妇把兰峦和张良和两辆自行车都推上了吉普车。
景山大街的几所漂亮的房子里,住的全是美国军官。依德兰夫妇住在院里一棵丁香树前面的房子里。
娜丽丝带领客人进入她的客厅。客厅虽小,却布置得雅致清爽,简单美观。在红绒地毯的周围,摆有一圈绿丝绒的沙发。沙发当中有几个小巧玲珑的玻璃茶几。客厅墙上挂有几个镶有照片的镜框儿。屋顶垂有玻璃吊灯。由于吊灯玻璃的透明感,令人感到小客厅并不小。娜丽丝请客人坐定后,从里屋拿出了一大盒巧克力和饮料招待兰峦。依德兰也走了进来,一面拿出一包骆驼牌香烟招待张良,一面说:“今晚还有两个美国朋友和我们一同吃晚饭,他们二人都是军官。今晚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朋友过得很愉快。”
张良听说还有两个美国军官同他们一起吃晚饭,觉得不妙,神态略有紧张,便脱口而出说:“事先并不知道依德兰先生还请了其他客人。我们贸然参加你们的晚宴,多有不便,况且我和兰峦确实有事,不能回去太晚。我们还是告辞,下次再来。”说着便站起来暗示兰峦快走。当兰峦还没作出反应时,两个美国军人已经走进了客厅。
两个美国军官先到兰峦面前,主动做自我介绍。一个叫戴维斯,一个叫马克尼。先进来的马克尼说:“依德兰上尉告诉我,今晚有两位高雅、庄重、漂亮的中国朋友和我们共进晚餐。这是我们的荣幸。”
“两位中国朋友不要推辞了。”依德兰接着说,“你们到我家来,就是我的客人。不是有句中国名言‘客随主便’嘛。按我们美国人的习惯,不勉强客人做他不愿做的事,讲好是请客人吃饭的,如果不吃就走,主人是会很难堪的。现在已有几个美国朋友请你们留下吃饭,你们不该再客气了。”这两句挽留客人的辞令,使张良很为难。留下吧,有些担心,可他担心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弄不清。走吧,又说不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只怪自己最初不该带着兰峦走进这个外国军人的驻地。他无可奈何地看了看兰峦。她仍然是那样热衷于想学英语,没有要走的表示。张良也只好不再坚持要走,以免弄得太尴尬。
饭桌上的菜并不多,但主人的话却不少。特别是那个马克尼在饭桌上废话连篇,眉飞色舞,张开他那健谈的嘴,瞎吹了几句笑话和天南海北地胡说八道了一阵,这种说说笑笑的气氛,冲淡了客人萍水相逢的拘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尼得知兰峦喜欢学英语,便借此机会,投其所好,用美国腔调比较重的英语来吸引中国客人。当他发现兰峦听英语听得有些入迷,便趁机展开攻势,便说:“张先生和兰峦小姐,既然你们对英语感兴趣,我们愿意正式邀请你们俩到美国去留学,一切费用由我们美国负担,条件是你们都能为美中友谊作出一些贡献。”张良听后,打了个寒战,同时发现马克尼一直在贼眉鼠眼地盯着兰峦。就在这时,娜丽丝提议,请大家离开餐桌,坐到沙发上喝咖啡。宾主在沙发上又聊了一阵,只听娜丽丝对兰峦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助你练习英语会话,时间由你定。你随时到我这来学英语或者是做客,我们都十分欢迎。”依德兰也随声支持娜丽丝的提议。直到晚10时,张良和兰峦才离开了依德兰的驻地。
张良和兰峦推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兰峦说:“美国人的生活真优越。今天,我是生来第一次和美国人谈话,第一次和美国人吃晚饭,也是第一次交上了这么多美国朋友。特别是娜丽丝,不仅人长得美,还很热情、很好客。唉,张良,如果咱们能到美国去学习该有多好。”张良总觉得马克尼这个人有些怪,整个晚上,他猴头猴脑地有些坐不住;一顿饭,只听他一个人在不停地讲,也拿不出一个比较成熟的看法。顽强地表现自己,真有些喧宾夺主。而兰峦却一味对马克尼免费留学的提议感兴趣。张良越想越觉得不是味,对兰峦那兴致勃勃的议论,也不搭腔。
府右街的夜晚像死一般的寂静。这对情侣推着自行车沿着大路向西走,好长一段时间,谁也没说什么。
“兰峦,今晚,那个叫马克尼的美国佬一直在盯着你,你发觉了没有?”张良终于开口了。
兰峦被张良这么一问,才恍然大悟,路上张良一直不吭声,原来是为了这个,便爽快地说:“今天我们是跟文明国家派出来的人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晚上,至少我们还锻炼了英语会话。我看,他们这几个男士都是些说话和举止非常随便的年轻人,不至于有什么坏心。第一,今晚我们是娜丽丝的客人。女主人热情、高尚,就足以使我们排除一切疑虑;第二,马克尼提出邀请我们去美国学习,也是一件正常的事,假如我们真想去美国,没有美国人的邀请,也去不了。况且这样的事,也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办得到的。如果马克尼要搞什么阴谋诡计,美国其他官员、包括娜丽丝也会制约他的;第三,马克尼主动提议让我们去美国学习,还提到了美国负担费用,看上去,好像他就是主办此事的,是主管中美文化交流的。我们不仅不该怀疑人家,而且还要把握住这个大好的机遇。张良,你太多心了。一件好事,被你看成是件不可捉磨的坏事,你别太神经过敏,不要显得中国人不大方、中国人小气。”张良被兰峦这么一说,虽觉得她的看法有些偏,但也不好再毫无根据地顶撞她。为了不伤感情,张良也没再说什么,但心里总感觉有些不太对劲。




美国大兵强暴中国女学生实录(5)



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张良准备找兰峦好好谈谈,把心里的疙瘩解开。他想提醒兰峦,在和不了解的美国人交朋友时,要留神,不要上当受骗;甚至想建议她,不要去美国军官驻地去学英语。
然而一见面两人就谈不到一起去,兰峦一心想着去美国,根本听不进张良的话,她说:“张良,你尽管放心,我已经大了。我总觉得人家都是身份高的军官,又是军调部的成员,是和我们官方办外交的使者,不必过分地去怀疑人家……如果我们这样毫无根据地去猜疑人家,这样优柔寡断,会白白失掉去美国学习的机会,会使我们后悔终生。”
张良也是个求知欲很强的青年,很容易被兰峦说服。他只好说:“你真是个办外事的料子,但我就是对那个马克尼不放心。第一次见面,他还不了解我们,就夸下了海口,竟可以代表美国接受我们去美国留学,真有些离谱。你一定要跟娜丽丝学英语,我也拉不住,但你可千万不能大意。到外国人家里,特别是到美国军官家里,可要格外当心。”就这样,两个恋人在没取得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张良回家了。
不幸终于出现了。
这是在1947年1月初的一个下午,张良接到一个电话,是兰峦爸爸打来的。
“张良,兰峦这两天没回家,是不是在你那里?”
“兰峦没有来过。怎么回事?叔叔我马上来。”张良放下电话,就一直在责备自己,似乎这个不敢想的结局,是由于他的软弱造成的。他后悔自己无能、不坚强。
张良骑车到了兰峦家。兰峦母亲的双眼已经哭得红肿,见到张良忙说:
两天前,兰峦午饭后,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家,至今已过了两天两夜,没有回来。这是兰峦第一次在外过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学校、亲友、同学都去问过了,都说没见到兰峦。
“美国女人娜丽丝家去问过没有?”张良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线索。兰峦母亲说:“她爸去问过了。娜丽丝说,从头几天兰峦就没到她家去。”此时,兰峦父亲回来了。兰母立即问:“打听到什么头绪来没有?”
“到处打听,都说不知道,我只好到警察局去报了案。其实,警察局的一些人都是混饭吃的,能管什么事。唉,都怪我自己没把孩子管好,兵荒马乱的年月,学什么英语,还跑到美国军调部去学英语,真糊涂。这个世道还有什么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