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乐风云-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炽说完,一旁的瞻基和贺银都微微点头。永乐一时没有吭声,似在斟酌。高炽认为自己建言在情在理,父皇肯定准奏,故满怀信心地看着永乐,只待他点头应允。

过了一会,永乐终于发话了,不过所言却出乎高炽所料:“剿抚并举自是上策,但以抚为主,恐难以慑服不臣。依朕看来,此仗非打不可!只有严惩这些刁民,才能使后人引以为戒!至于招抚之事,待大破贼寇之后再做不迟!”

“可是……”高炽心中一惊,急欲再劝,永乐已又拿起奏本,冷笑一声道:“此次暴乱,绝非官逼民反这么简单!据奏本所言,这些贼寇,多为白莲教众!此等逆贼,岂是区区减免赋役便可安抚的?”

“白莲教!”高炽等人一听之下,脸色均是一变。

白莲教是宋元时兴起的一种秘密宗教。其教徒崇奉无生老母,宣扬无生老母乃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将度化尘世子民返归天界,免遭劫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白莲教在民间广为人知,教徒遍布中原。到元朝末年,朝廷无道,白莲教遂与当时流行于中土的一种西域宗教——明教相结合,以教主韩山童为首,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反元浪潮。韩山童死后,其子韩林儿继承其位,自立为大宋皇帝,建元龙凤,成为天下反元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明太祖朱元璋举义之初,便归在白莲教的红巾军旗下,从这一层上说,大明王朝与白莲教其实有着极大的渊源。

不过朱元璋虽与白莲教关联甚深,但他却深知其教义荒谬不经,极尽煽动蛊惑之能事,尤其是其政教一体的做法,绝非治世正道。而在羽翼丰满后,为了自己立国称帝,朱元璋又暗杀了作为白莲教宗主的龙凤皇帝韩林儿,从此与白莲教仇深似海。故明朝开国后,朱元璋立即将白莲教定为“左道邪术”,在《大明律》中明确取缔。在朝廷的严厉打压下,白莲教一度势力大衰。不过白莲教在民间势力盘根错节,即便以朝廷之力,仍不能将其斩草除根。尤其这山东、江淮,正是元末白莲教举义的核心之地,当地信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的仍大有人在。既然此次暴乱乃白莲教策动,那就绝非是贫苦农民讨条活路那么简单,这些贼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推翻朱明王朝!这当然是朝廷绝不能容忍的!

高炽躬身上前,将奏本接过,仔细阅读一遍,里间果然详细言道此次暴乱乃白莲教策动,大小头领亦都是白莲教徒。看完这些,高炽顿时不说话了。紧接着,方宾、杨荣依次看过,亦都不再言语,最后奏本传到瞻基手中,他细细浏览之下,忽然一行字映入眼帘:“……据查,乱匪之首为蒲台县民林三之妻唐赛儿。”

“唐赛儿!”瞻基心中一凛,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九年前那个灵秀少女的倩影。他赶紧往下看,见奏本里继续写道:“此女年约二十四五,好佛诵经,自称佛母,诡言能知前后事,乡民受其蛊惑者甚众……”

瞻基的心怦怦直跳:当年遇见唐赛儿时,她正年方二八,现在九年过去,算年纪正好二十五岁!而且奏本中提到她好佛诵经,瞻基回忆起来,以前两人待在一起时,那个赛儿也时常念佛!而且瞻基还清晰地记得,赛儿对朝廷一直颇有微词。这几条因素合在一起,瞻基愈发觉得这奏本中的白莲教妖女,极有可能就是那个使自己情愫初萌的少女唐赛儿!

“所以……”瞻基正狐疑间,永乐又说话了,“对此等叛乱,唯有全力弹压。尤其是为首者,必须处以极刑!”

“啊!”瞻基心中一声惊呼,脸色立刻变得煞白。这时,高炽又小心道:“对白莲教匪,自是除恶务尽。但乱贼中亦有不少受裹挟,或是穷极无奈才趋附白莲教的乡民,他们作乱,其实并非出自本意,朝廷是否应当作以区分,给此辈留条生路,毕竟他们也是大明子民!”

“恩!”永乐点了点头,道,“尔这话有理。但而今之势,教匪、愚民已混杂一起。谁是匪,谁是民,又如何分得清楚?”

“这个好办!”高炽赶紧拿出自己的办法,“只要父皇立即下旨,蠲除山东今明两年赋役,那些不得已附匪的良民闻之,多半会作鸟兽散,回家务农,只剩下冥顽不化的白莲教匪。届时朝廷举兵进剿,便再无顾虑。而且此举还可大削贼寇之势,对平叛大有裨益!”

“免今明两年赋役?”永乐埋头思忖,随即露出几分难色。半晌,他摇摇头道:“这太过了些!而且乡民一作乱,朝廷就立免赋役,此例一开,其他地方的百姓必将蜂起效仿!那天下岂不是永无宁日?断不可如此纵容!”想了想,永乐又道,“最多可以将后年和大后年的山东赋役减半,以此告谕乱贼,若其果是良民,那自当就此散去;若仍不从,那便是乱贼,到时候天兵一到,玉石俱焚!”

高炽大失所望。现在乱贼已经成了气候,朝廷要想招抚,就必须拿出能立刻兑现的好处!而永乐这所谓的减免,说白了全是空头许诺。乱民们得不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又岂会相信顺从?想到这里,高炽暗自埋怨:父皇是不是老糊涂了,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

高炽尚在不解,一旁的杨荣却已经明白了永乐的心思——山东的赋税几乎全部用在营建北京城上头,摊派的徭役也有一多半都与北京工程有关。皇上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北京宫室早日建成,以便明年迁都。这节骨眼上免掉山东赋役,那对于营建北京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念及于此,杨荣稍作思忖,道:“朝廷有朝廷的难处,一下子蠲免太多,户部和工部怕是不会答应。不如折中处置,将今年与后年的赋役减半。乱民立得实惠,又有个盼头,便不会顽抗到底!”

杨荣的建议虽较之永乐进了一步,但与高炽的想法仍有不少差距。照此办理,虽不能说没有作用,但效果仍会大打折扣。不过察永乐态度,高炽知道想让他完全认可自己主张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同意。

现在就只待永乐最后决断了。永乐也明白,事已至此,不掏出点真金白银是对付不过去的。于是他对杨荣点头道:“便依尔之见!”

抚策既定,接下来要议的就是如何进剿了。在永乐君臣看来,此次山东之乱规模并不算大,但坏就坏在乱子出的太不是时候。一旦拖得久了,不仅北京的山东工匠会人心浮动,南北交通也将因此受阻,这都会对北京的营建造成巨大影响。所以,一番商议后,永乐定下了速战速决的调子。为此,朝廷将从南京、凤阳、徐州三地抽调十卫北上,会同山东本省兵马,一共组成十万大军。以此等雄兵对付区区数万流寇,应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在总兵人选上,方宾和杨荣一致推荐安远侯柳升。柳升随张辅在交趾征战多年,对剿匪颇有经验,派他去镇压白莲教最合适不过。至于副总兵,则由山东都司掌印刘忠充任。对此永乐亦表示认可。

商讨用兵的过程中,瞻基一直神情恍惚。直到最后永乐咬牙切齿地道:“白莲教匪首,一个不留!尤其是那个妖女唐赛儿,必须抓回南京,当众凌迟!”时,他才猛地回过神来。

瞻基明白,永乐对这场影响迁都大计的白莲教暴乱怒不可遏,想劝他手下留情实无可能。但一想到唐赛儿被千刀万剐的场景,他便不寒而栗。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那段朦胧情愫早已随风散去,但瞻基仍不能接受自己曾经动情的女人被碎尸万段的现实。偏偏自己与赛儿之事有违礼仪,瞻基虽一直心有牵挂,但却从未对爷爷和父亲明言,这么多年过去,眼下再提更是不智之举。一时间,一向以机敏著称的皇太孙,也有些茫然无措起来。

“基儿!”瞻基正焦灼间,永乐突然对他道,“尔曾在山东待过一阵,对当地风土人情颇有了解。此次大军进剿,尔可随柳升一道前往,也算是一番历练!”顿了一顿,永乐又颇有深意地道:“尔二叔现居乐安,与教匪近在咫尺,尔此次平叛同时,也可代朕去见见他!”

瞻基本是聪明绝顶之人,稍一思忖,便猜到了皇爷爷此举用意。白莲教的根据地卸石棚寨就在青州,而汉藩封国乐安正是青州府辖地。自白莲教作乱后,二叔高煦已连上两道奏本,请朝廷允其率护卫亲军出城平叛,皆被永乐挡了回去。现在叛乱蔓延,山东官府束手无策,一旦乱匪兵寇乐安,再阻止汉藩出战便不合情理。而高煦武勇无双,又是亲王身份,他一参战,保不准就会对军事指手画脚,区区柳升根本不可能驾驭,如此官军调度受影响不说,真要由高煦把白莲教匪给灭了,高煦在军中的声望必将大涨,且永乐还要大加犒赏,到时候恐怕就得把之前被削掉的两个护卫又还给高煦,这样对将来继位的高炽当然是莫大威胁。而若派瞻基前往,凭着他皇太孙的身份,一可代柳升号令高煦,二可把高煦的风头压住;其三,平叛成功后,只要瞻基辞功在前,那永乐也没必要对高煦过多嘉赏,这样对朝廷,对东宫都是有利无弊。当然,永乐让瞻基去见高煦,或许也隐含着要他保护这位二叔的意思。毕竟父子情深,永乐虽不愿高煦再度壮大,但也不想他反被白莲教攻破藩国,丢了性命!

摸清楚皇爷爷的心思后,瞻基心中忽然一动:如果自己去山东,说不定能说服唐赛儿归降。她是乱匪大首领,若能归顺朝廷,必能使白莲教元气大伤!立下这份大功,再加上自己力保,请皇爷爷饶她一命应该不成问题。虽然瞻基也觉得,以自己对唐赛儿的了解,要劝她归降恐不容易,但去一趟至少还有希望,总比自己守在宫中,坐视她被押回京城处死要好得多。想到这里,瞻基顿毫不犹豫地道:“孙儿领命!”顿了一顿,他又补充道:“孙儿此去山东,必会使二叔高枕无忧!”

永乐并不知道这一瞬间里,瞻基脑中已转过这么多想法,不过从“高枕无忧”一句当中,永乐便知他已完全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顿满意地点点头,笑道:“基儿聪明过人,有尔协助柳升,邪教之乱指日可平!”



从武英殿出来,瞻基随即出宫找到柳升,把永乐的旨意跟他说了。第二日,圣旨颁下,二人立即开始准备。四日后,二人率三万京卫渡过长江,沿运河一路北上。抵达徐州不久,淮北、凤阳之兵亦如期赶至。三路人马稍加整编,便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杀去。

大军进入山东时,战局已有了些变化。经过前段时间的汹涌攻势,白莲军仓促成军、未经训练的弱点渐渐显现出来。加上由于之前攻略太疾,本身兵力有限,现在不仅无力继续扩大战果,就是已有地盘,想要控制亦都有些力不从心。明军抵达兖州后,柳升和瞻基分析形势,果断放弃到省城济南整军的想法,仅命手下骑兵押运辎重沿官道前往济南,二人率剩下的近四万步兵轻装穿越鲁中丘陵,一路直抵青州境内。当白莲军得知消息时,柳升已在青州知府衙门设下行辕,和瞻基悠然自得地品起茶来。

明军主力进驻青州府,对白莲军而言可谓当头一棒。白莲军老巢卸石棚寨位于青州府城以东的淄水河畔,而现白莲军主力屯驻的即墨、诸城、莒县以及正在围攻的安丘等地,则都位于青州府东南。现在,明军已在青州府城与其南方的临朐县城屯驻了大量兵马,切断了白莲军主力与卸石棚寨老巢之间的联系。现在二者要想会和,就只能穿越沂山和鲁山。这对粮饷充足、训练有素的明军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刚刚从农夫摇身变为战士不久,又军粮短缺的白莲军来说,想要整军穿越,就没那么容易了。何况此时山东都司也收到柳升军令,济南、兖州、东昌等地驻军陆续进驻鲁中山区各隘口,这就更断绝了白莲军会师的可能。

在青州待了五六日,绕道济南的援鲁骑兵抵达,山东布政使石执中、都指挥使刘忠亦率省城兵马一道赶来,柳升遂在行辕升帐,与一众文武共议剿匪大计。

军议上,柳升显得信心百倍。待众人到齐,他轻轻一咳,随即大声道:“现教匪已被一分为二,我等正好恃强凌弱,分而破之。今日太孙与本帅召诸位前来,便是要议定这破贼之法!”说到这里,他将目光对准石执中、刘忠还有青州知府潘叔正,道:“三位大人都是山东父母官,于风土人情及教匪形势了解甚详。该如何用兵,还请你们先出出主意!”

这三人中,唯有刘忠是武官,又是此次平叛的副总兵,柳升发问,其他二人都将目光对准了他。刘忠之前剿匪接连失利,被永乐严旨训斥,差一点就丢了乌纱帽,因而对白莲教恨得咬牙切齿,但内心又多少有些畏惧。他想了想,道:“贼军虽被分割,但气焰仍旧嚣张,想要一举歼灭,怕没那么容易。青州以东为贼军老巢卸石棚寨。此山寨凭险而设,四周皆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故末将建议暂弃卸石棚寨,一面坚守青州、临朐一线,防止贼寇东西二部会师;另一面征调大军,围剿东方的匪军主力。现匪军主力虽多,但分屯于即墨、诸城、安丘等地,彼此间联系不畅。我军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只要消灭掉贼军主力,那卸石棚寨不攻自破!”

听过刘忠建议,柳升未做表示,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端坐身旁的瞻基。瞻基名义上虽是协助柳升办理军务,但他毕竟是皇太孙,将来的大明天子,柳升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在他面前托大。故凡事都要征询他的意见。不过好在瞻基心态放得正,在军事上只提意见,做决定时都明言要以柳升的意见为准,二人配合的倒也默契。

瞻基一边轻摇折扇,一边埋头沉思。过了好一阵,他方抬头道:“刘都司之方略颇为稳妥。但是照此用兵的话,王师需步步为营,一仗一仗的打,一城一城的攻。如此一来,要平定叛乱,少说要三四个月,多则需一年半载。本宫与柳帅出京前,皇祖父曾特地交待,此战当速战速决,否则将影响全局。所以,此略虽好,但有违皇祖父旨意!”

听瞻基这么说,刘忠顿不敢再说了。柳升问道:“太孙之意是……”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瞻基将手中折扇一扣,朗声道,“只要拿下卸石棚寨,教匪丢失老巢,群龙无首,必将作鸟兽散!”

柳升微微颔首。的确,攻打卸石棚寨,是速定胜局的不二法门。在这一点上,他与瞻基不谋而合。

只不过柳升不知道的是,瞻基之所以要首攻卸石棚寨,除了迎合永乐旨意外,其实还存着另一番心思。现在唐赛儿就在卸石棚寨中,如果先消灭白莲军主力,那唐赛儿就陷入山穷水尽,到时候她即便投降,对朝廷也无多大意义。以永乐对此次白莲教暴动的震怒,想让他就此放过唐赛儿几乎不可能。而如果能先攻卸石棚寨,劝得唐赛儿归降,那瞻基就可借她之名,招降东方的白莲军主力,这样唐赛儿就立了大功。唯有如此,瞻基才有理由在永乐面前为她开脱。

见柳升和瞻基皆赞同先攻卸石棚寨,布政使石执中沉思一番道:“拿下卸石棚寨,自可一举鼎定胜局。可问题是卸石棚寨建于崇山峻岭之上,可谓险要至极。万一久攻不下,王师主力久屯与此,堕了士气还是小事,怕就怕青州以东长期空虚,没准会被教匪趁虚而入,再掀风波。”

石执中所说亦是老成持重之言,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想到这里,众人神情又沉重了起来。青州知府潘叔正思虑良久,缓缓道:“其实只要布置得当,青州以东并无大虞!”

“哦?”瞻基精神一振。当年他勘察会通河道时,潘叔正就是济宁知州,那时他和唐赛儿被困梁山,正是潘叔正及时带人赶到,才救下他一条性命。有这么层缘故,瞻基对潘叔正一直颇为感激。这次青州出了这么大乱子,潘叔正本应被革职拿问,正是因为瞻基的极力求情,永乐才网开一面。

潘叔正亦感谢瞻基的庇护,所以竭尽全力想助他早日成功。他欠身一拱手,道:“其实没有必要将王师主力全用于攻寨。卸石棚寨地势险要,只有两条盘梯而降的小道可供出入,只要他们闭门不出,严守山道,那纵有再多兵马,交战也派不上用场。所以想攻下山寨,需赖奇谋巧劲,而非兵多。王师此去,兵力方面只需比守寨教匪多个两三倍,足够阻其弃寨而逃即可。而据臣细作所报,现匪军大都在东,守寨兵马不过五六千之数,咱们满打满算,带上两万精锐便绰绰有余,多了也是无用。至于剩下的八万大军,其中三万可用于坚守青州、临朐防线,另五万则全用于安丘等地。教匪主力亦不过数万,且多是乌合之众,咱们五万大军镇压,就算不能取胜,但稳住局面应当问题不大!”

听了潘叔正分析,众人豁然开朗,大堂内的气氛顿又活跃起来。柳升见瞻基亦连连点头,遂当即拍板道:“就依潘明府之策!”

“刚才潘大人说山寨只能智取,那你可有智取之法?”瞻基紧接着问道。

“有!”见柳升采纳自己建议,潘叔正信心大涨,随即笑道:“这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断其水源!”

“断其水源?”

“不错!卸石棚寨建于高山之上,山间并无溪涧泉眼。守寨教匪所需饮水,除了收集雨水,就只有下山去取。可正巧天公不作美,这一个月来青州只下过几场小雨,寨子里数千兵马,这点子雨水肯定不够,要想活命,就只有下山取水。咱们只要切断水道,那守寨教匪就将不攻自乱!”

“如何切断水道?”柳升倏地起身,双目炯炯地瞪着潘叔正。

“太孙、兵主及诸位大人请随我来!”潘叔正领着众人走到知府衙门大堂侧面墙壁上悬挂的地图上,指着标注着卸石棚寨字样的几个山头道:“诸位请看,卸石棚寨位于鲁山北麓,其寨由数座互相连接的山头组成,每座山头设立一寨,故整个大寨又分做东、西、南、北四个小寨。以南寨所处山头最高,亦是妖女唐赛儿等匪首居所。而此处山势南高北低,有一条小河自东南向西北穿山而过,途径四座山头中间之凹谷,最后流入西面的淄水。而这条小河,亦是山寨水源之由来。倘若咱们派人在河上游筑坝,并另挖一条明渠,使河水改道,不穿山而直接流入淄水,那就彻底断了山上水源。到时候教匪只有出山夺水或弃寨而逃两条路可选。无论他们选哪条路,只要没了山寨倚持,凭我王师之力,都可从容将其剿灭!”

柳升上前,用手指在地图上比划一阵,终于重重点了点头,回头对瞻基略为兴奋地道:“殿下,此法甚佳!”

瞻基对着地图端详一阵,问道:“方才石大人说有两条小路下山,这路在何处?”

“就是小河出入山谷之口附近!”潘叔正指着地图道,“一条是从北寨而下,因北面山势稍缓,路也好走些,所以如果教匪突围的话,多半会选此途。到时候可请柳帅亲领一万京卫防堵。南边地势陡峭,山路亦崎岖难行,五六千人一起从这条路突围的可能性不大,只能出奇兵由此处下山夺回水道。这里可由刘都司领一万鲁军守住山口,另派一员将军率三千兵马守住后方大坝。此二部人马互为奥援,若教匪只是偷袭,刘都司自将他们挡回去即可。万一教匪兵行险招,全军从南路突围,则可将护坝军马全部调往山口,两军合力,将教匪剿死在这里!”

潘叔正的计划非常周详。北路便于突围,但负责把守的是一万精锐京卫。南路的鲁军虽然战力弱些,但加上护坝军士也有一万三千号人,对付五六千白莲军仍然足够。何况白莲军走南路突围的可能性也不大。对这个方略,柳升十分满意。他见瞻基亦无意见,遂道:“便就如此,今日整军。明日兵分两路,夹击卸石棚寨!”

“等一下!”瞻基突然打断柳升,一本正经地问道,“不知柳侯欲将本宫派往何处?”

柳升一怔。照他的本意,是想让瞻基待在青州府,敬候佳音即可。不过他也明白,这位血气方刚的皇太孙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略一思忖,柳升笑道:“太孙与臣同来,此去卸石棚寨,自然也是一道。”说到这里,他又对石执中道:“烦劳石大人坐镇青州府,守好青、临防线!”

“谨遵钧令!”石执中拱手应命。不过瞻基却摇了摇头,道:“本宫手下三千亲随皆是精壮之士,挖渠守坝不在话下。坝筑成后,就由本宫就地镇守!”当年永乐给瞻基配备的三千亲随屡经更换,但一直都由骁勇之士充任,这次瞻基北上,也把他们都带了过来。

柳升本是想让瞻基和他的亲随跟自己一起去堵北路,另再选三千京卫去修渠守坝。这时瞻基主动请缨,柳升一寻思:虽然这样一来,北路实力会略有削弱,但抵御五六千白莲教匪还是绰绰有余的。而鲁军战力较弱,柳升对刘忠也有些不放心。现在换成太孙亲随在他们后方守坝,有这样一支以一当十的精悍部队做奥援,那即便教匪全军从南路突围,也不足为虑。念及于此,柳升当即点头道:“那就劳烦殿下了!”

第二日一大早,青州府城西门大开。两万三千名装备精良的明军将士鱼贯出城。出城后不久,明军一分为二,分别朝卸石棚寨南北两个方向进军。一路疾行,到临近傍晚时,南路明军已抵达卸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