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看的朝中诸公是噤若寒蝉,不敢多说一句别的,“寒心”这个词下面的军将都是常用,内中含义也是明白,要是朝廷不答应我奏折上所提出地要求,那老子就要闹了。
山东的兵马就在京师南侧,骑兵全力奔驰,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京师,真要是闹起来,事情恐怕真的不可收拾。
何况,山东兵马调动,都是合理合法的,任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一时间还真是说不出谁有理无理。判断是这么判断,但朝中早就是已经炸开了锅,自正月二月以来,漕运开始征收厘金,朝中文臣,凡是有产业的,或多或少都是被这个政策影响,都是亏了些钱财进去,山东总兵李孟已经从一开始的跋扈不法,直到现在地明有反意、心怀不轨,什么厉害的话都是说了出来。
每天都有折子要求朝廷整顿山东军务,不得让李孟那种卑贱不知礼法的人把持军权,每天在朝会上,都有人要求朝廷派人替换山东总兵李孟,要不然朝廷恐怕有不测的祸患。
但说到派谁去山东整顿军务,安排那位去替换山东巡抚,以便管辖山东总兵李孟,众人都是噤若寒蝉,说说可以,去了哪地方,万一对方一翻脸把人砍了怎么办。
右都御史刘宗周算是极少说了几句公道话的,他说光是猜测有何用,看李镇东行事,完全都是按照朝廷的规矩和法度做事,纵有看不过眼的地方,也不过是钻制度的空子,目前行事无大错。
并且很辛辣的反问了一个问题,若是平贼左良玉如此做,诸位会如何说,可会如此慷慨激昂。
看山东兵马地所作所为,以及地方上传到京师地军报,正阳镇的确是阻挡了张逆和革左五营流贼地轮番进攻,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功勋,朝廷如果真要下旨申斥或者批评的话,恐怕真要寒了天下忠臣将士的心。
刘宗周是晚明大思想家,学问上名声极大,也有极深的真才实学,这样的人物,说话未免没有顾忌,直率了些。
结果朝野大哗。说是李孟为地方军将,却对朝廷之事心知肚明,没准就是有人给通风报信,这通风报信的人自然立场亲近山东。
实际上这争论是一场完全的闹剧,到最后安静下来,是京师地清议到了如火如荼的关口,按照常规,崇祯皇帝很少能顶住这等压力,往往就要下个申斥的旨意之类的。谁想到一直是在京师外面的军营中京营提督太监刘元斌,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忙的赶到了诸位大臣退朝后议事的所在。
“京畿之地。眼下只有咱家领着的两万兵可战,可这两万兵在他山东兵马面前,压根一钱不值,抬不上场面。各位大人莫要在这里说的痛快,真要是惹出了什么麻烦,咱家可护不住这京城。”
这话说出来,满屋子的重臣要角都是安静下来。大家在明里叫骂万端,动不动地就是个阉党的帽子扣过去,但在这个场合打交道,大家却都是客客气气,说的话却都是实在话,刘元斌提督城外京营,手中两万多楚军,是京城外最有战斗力的兵马,大发些称呼。叫他京师屏藩也不为过。这刘元斌都是这般说话,把事情挑明了,大家心中终于是有数,文贵武贱地规矩,恐怕现在并不好用了,现在的情势是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
要知道。山东总兵李孟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规矩下做,这样就给朝中地诸位大臣一个误会,认为凭着讲道理在规矩内玩弄手段就可以让对方服软,这时候才发现,对方的行事完全是在巨大的实力的支撑下,在巨大的实力后面,哪还有阻挡的可能。
等待着朱仙镇一战的结果的这段时间,是李孟自领兵以来最无聊的一段日子,目前赵能统率地登州军也已经开始调动。本来对外的名义是补防青州军离去的空间。不过现在却集中在济南府和青州府的边境上,济南大营的兵马。则是开始朝中北直隶和山东的边境运动。
各处地武装盐丁还有屯田田庄的护庄队,都是做好了随时跟进的准备,总的来说,在各处的山东兵马都是做好了准备。
就等着李孟这边的消息了,不过李、罗联军那边在调整,南直隶的张献忠和革左五营也是在收缩调整。
按照事先的安排,山东兵马若是要动,也要在这些军队发动之后,才跟着动,可现在各处都是调整,李孟这个居中调度的人也是闲下来了。
胶州营已经是个可以精密运转地机器,只要是命令下达,人和集体都会按照平日里地规程,运转和动员起来,反倒是不用李孟去操心些什么,他要做的,只需要每日里询问下进度。
此时在他身边地高级官员有两人,一是亲卫大将王海,另一人是山东盐帮的首脑黄平,目前在河南打探消息的是山东盐帮的副手江显绰。
这段日子实在是太过休闲了,查看张江统领的兖州军,不管是校阅,还是临时的抽查,发现兖州都司张江都是做的一丝不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胶州营对外的征战是轮换制度,在外面立战功的机会很少。
军将们要想在这个体系里面有所升迁,就只有猛抓训练,山东这个体系敛财可以说是大明效率最高,捞的最狠的地方。
但这些钱财却很少用在李孟的私人享受和家人的供养上,全部都是用在军队和民政的建设之中,财政上一直是颇为的紧张,直到这漕运厘金的章程出来之后,才稍微宽裕了下来。
这么多钱花了下去,士兵们吃饱喝足还有十成的军饷,李孟自然希望钱都是花在了实在的地方。
一向是对训练抓的很严,每到一地,如果有时间,第一件事就是看这部队的训练,已经有人因为训练上松懈,被从千总的职位上降职到普通一兵,这名千总的上司也被扣罚军饷,下文申斥。
在李孟这个体系里面,这些军将差不多都已经是做到了极致,再往上一步,就只能是按照李孟的大计继续走下去了。
所以李孟要求的,要求七分,下面做到十分。
在济宁如此悠闲的呆着,静静的旁观着天下大势地运转,每日里或者是巡视军营。或者是和孙传庭等高士闲谈。
至于吃住享受,有厘金局督办孔三德和在济宁州的各个商户那是费劲了心思逢迎,舒服的很。李孟甚至都琢磨着把自己在济南府的几名家眷接到这边来,发觉自己有这个想法之后,也是悚然而惊,心想自己是不是闲的过分了。
发觉自己闲下来的那天,下午就来了信使,这次除了来自河南那边的人之外,还有一拨人来自胶州。
河南那边,李、罗联军的探马和官兵的哨探已经是开始接战。但双方距离大战还有些时间,袁宗第和田见秀率领五万兵却突然的向着东南地方向而去,不知道是不是要从侧翼来攻击官兵。
相比来说,还是胶州那些人的消息更加的让李孟感兴趣。说是出去很长时间费德勒神甫在六月初回来了。
跟着费德勒神甫的人并不多,据来禀报地人讲,也就是十三个洋人,此时的尼德兰独立战争已经结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尼德兰)等地正是处于稳定的时期,何况在本国混不下去的,大可以去自己国家地殖民地找生活冒险。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亚洲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在殖民地里,这些白人好像是在天堂一般,那有什么愿意来大陆冒险的。
也就是耶稣会、加尔文教会的天主教、新教的各种传教士,秉承着信念,被宗教的狂热驱动,这才是不远万里来到对他们来说极为陌生的大明帝国。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洋人也是人,自然不会有什么例外。
算上费德勒一共是十四个,能有多少有专业知识还未可知,李孟略微有些失望。记得在现代时候,听几名年轻的同事偶尔谈起这时空穿越的小说,凡是回到历史地人,只要是在欧洲已经发展的时代,混的再差,也有几名不开眼的洋人硬贴上来。
这几名洋人不是精通造火炮,就是明白简单的机床,或者是欧洲某知名军团的军官,怀着对华夏文明地热爱。不计个人得失。不管加入弱势势力的危险和死亡。毅然决然的和穿越者走到了一起。
或许那几个都被看出来是从现代时空穿越而来的大能,所以洋人为了这异国他乡的名分富贵。主动的贴靠了上去。
这人和人真是不能比的,李孟自觉地做的不差,山东几百万民,十万兵,最起码在他的手底下混了个饱肚子,手中地兵马也是这个大明帝国最先进最强地军队,怎么从来没看见什么洋人主动过来投奔。
而且这大明,洋人可是不少,京师和南直隶即便在这样的形势危急下,也是这个世界最富庶地地方,欧洲人、阿拉伯人有商人,有传教士,还有所谓的浪人们,都是来这里冒险、传教、行商。
不过从来没有人考虑过山东,这是个大明自立国开始,就是个变乱不断的省份,夹在帝国的中心和最富庶省份的中间,被所有人遗忘了。
记得自己还是给那神甫费德勒不少金银,说是凡是有用的人才,不用吝惜钱财,都给请来,看来这效果不好啊。
李孟在那里想的时间不长,从胶州过来报信的人自然也不敢打搅,都是在边上恭恭敬敬的站着,单纯一个神甫费德勒回来的消息,还不足以让这些人急忙过来告诉镇东将军,他们的大帅李孟。
过来报信的这个人是胶州城的守备,是一名营千总,营是山东兵马的基础单位,山东的军人,如果能成为营千总,他就成为胶州营这个机器之中最显赫的零件,没有其他的机缘,或者是立下不世出的功勋,在向前进恐怕就很难了。
胶州因为有最早的盐场和私港以及盐务的各种衙门在,这边都是军户平民,日子过得不错,基本上都是亲李孟的人家,没有屯田田庄,所以镇守在这里的营千总在胶州营体系的地位就高一些。
这个守备是当日间在涡水之战中立下大功的,所谓当先最前,但营千总却被伤到了腿脚,战后论功,索性是回转调动,把他安排在这胶州当守备,这职位与其说是个武将,倒不如说是个地方官。
这地方,就是让他养好伤,好好休息的,不过今天,这名守备也是赶了过来,想必是有大事。
“大帅,跟着费德勒师傅一起出洋回来的人,这次回来的时候,在船上听到了些事情,私下里议论,一名盐帮主事也是跟着出去的,觉得事情大,卑职这才是急忙的赶了过来,跟大人禀报。”
孙传庭背对着屋中人,此时已经是摘下了铁面具,在那里慢条斯理的喝茶,他那个位置,也不会有人特意过去看看这位“铁面人”的相貌。
李孟点点头,那名胶州守备却没有开口,躬身报备说道“卑职把那名听到的人也带来了,让他给大帅说明。”
招呼了声,外面一名小伙子恭谨的走了进来,虽说身上穿着的是胶州营的军服,不过肤色却是黝黑,这是在海上和南方呆的时间长,太阳晒出来的,不过这名小伙子却不是汉人,完全是一副欧洲白人的摸样。
进屋之后,先是磕头见礼,这礼数都是做的十足,规规矩矩,他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说道:
“大帅,小的在回程的时候,一天在甲板上晒太阳,听到几名水手用福建话在议论,说是在胶州的港口出来后,还要去北面的清国。”
这洋人汉话地道,不过带着些广东的口音……
正文 第三百五十一章 下不成 无力感 抓来问
更新时间:2009…5…30 1:32:29 本章字数:7839
闽地的方言和北方的官话区别很大,郑家子弟都是福建的土著,山东派去澳门的这些山东子弟,压根是两眼一抹黑,听不懂对方说什么。
这些船上的福建水手,也是知道对方听不懂,也是毫无顾忌的大谈特谈,这些山东人最多有会官话的,大多说的还是家乡土语,听着这些福佬叽里呱啦的说着方言,一副你听不懂,所以我敢大胆说的摸样,实在是气闷,看到对方说话,也就躲得远些。
不过夜路走多总要见鬼,跟着船的十几名洋人之中,还真有熟悉福建方言的,在这些福建水手眼中,洋人不稀罕,会汉语的洋人也不稀罕,但打死他们也不相信,会有洋人懂得福建的土语。
讲话的根本不避讳,结果有的话,丝毫不落的进了有心人的耳中。
今天被胶州守备领来的洋人,也是神甫费德勒从南边带来的十几名洋人之一,不过这人的确是有趣。
跟李孟见礼,那规矩是做的十足,官话是字正腔圆,自报家门的时候,名字也是有意思,叫做“张立普”。
西班牙在这个年代是世界帝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殖民地,从西班牙过去的白人,带过去的黑奴,还有当地的土著,这些人彼此联姻,产生各种混血儿,当时的西班牙采用了一种颇为让人不齿的手段来划分。
按照身上白人血统的多少,来划分这个混血儿的阶级高低,某某人种出生下来为高贵,某某人种出生之后即为低贱。
这张立普却是一名西班牙商人在澳门留下的后代,当年发生了什么故事别人并不知道,不过他这样的混血儿,白人的团体不会接受他,汉人也是不会接受,他从小孤零零的在广东福建,还有南洋各处讨生活。
或许是语言上有天赋。或者是生活所迫,这张立普的汉语和西班牙语自然不必说。就连粤地、闽地的方言都是精熟。
这次费德勒神甫招募洋人来这边,尽管具体的情况李孟还不了解,可从招募地人数来看,显然并不是那么顺利,没准这张立普洋人不是洋人,明人不是明人的混血,就是这么凑数而来地。
他精通各处地方言。在船上地时候。却整日里用官话和汉人说话。用西班牙语跟洋人说话。船上地水手。又不是什么谨慎地人物。说话也不避讳。却被这张立普听了个明明白白。
从小就是在大明长大地张立普。也是明白轻重。自然知道这郑家地商船北上清国。这件事可大可小。也可以成为自己地进身之阶。
结果临下船地时候。就和这一同来地船上子弟说了。下船之后。这些人中地办事人员又是急忙地把这些话传到了胶州城。
李孟地神色不变。只是把目光转向了站在边上地胶州城守备。郑家不管怎么说也是胶州营地盟友。光凭这洋人地一面之辞。实在是无法让人信服。
那名守备看见李孟看过来。连忙躬身地禀报说道:
“卑职已经是把信传到了信阳水营那边。加急快马传送。胶州私港那边也安排了渔船出海。登州那边地消息不知道。不过渔船回报。说是郑家地确是有货船都是离港之后又是朝着北面而去。”
去往北面,的确是还有一条去日本地航线,但李孟心里却大概明白,这郑家肯定和清国勾结了,这种带着地方割据色彩的豪族。是没什么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的。郑家和满洲鞑子做生意,利润肯定是丰厚。
而且对于郑芝龙来说。和满清鞑子的打交道,也是一种下注和投机,将来不管天下如何变化,总有他一份余地。
这闯营想必是没有取得海港或者是海口,要不然,郑芝龙想必不会不联系。
李孟长吐了一口气,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总有一种无力感,当初他了解到华夏、蛮夷的说法,还以为这和后世地民族概念一样,通过激起民族的血性来激起和运作一些东西。
但在这个时代的时间越长,李孟就越明白,这华夏和蛮夷的概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蛮夷居华夏之地则为华夏,不管你是什么样的野蛮民族,不管你进关以后如何的胡作非为,只要你在占据了华夏之敌就是华夏。
比如说,蒙元入主天下,中原之地原本是天下间最富庶的地方,但被蒙元破坏了灌溉系统之后,就开始一步步的衰弱下去。
还有把天下人分四等,把汉人不当人,以及种种天下亿万民奉养百万蒙古人的政策,种种穷凶极恶地手段。
就是这样地鞑子,传国也就是百余年,还被称为正统,也是华夏之君,大明帝国也要给他修元史,承认他们的地位。同样是这批蒙古人,在被逐出中原,重返草原之后,就成了蛮夷禽兽。
在这样地观念下,李孟心中所担心的,李孟所想要使用贯彻的,实际上是和这个时代完全格格不入的东西。
在这个时代,天下间的势力没有什么人把关外的满清鞑子当成什么可怕的威胁,对他们来说,这不过是一支同样在争夺天下的势力罢了,和大明朝廷、和李闯并没有什么区别,凡是有资格下注有资格投机的豪强势力们,所要做的,无非是选择其中一家决定投靠,或者是自己加入到这争夺之中而已。
这个时代的人没有错,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三百年会发生什么,三百年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满清鞑虏为了维持住自己的统治,维持住统治比他们本民族多百倍千倍更大的民族,会采用什么样子的高压和愚民的政策,会给这个华夏造成什么样子的黑暗。
的确是让人感觉到很疲惫,孙传庭、卢象升为代表的士大夫们,虽然意识到关外的满清部队是大明的心腹大患,但认识也就仅仅到此,他们想不到,此时地战争,或许就是两个民族之间。文明和野蛮之间,为了争夺接下来这几百年的气运主导之战。更是决定华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能走到什么位置地战争。
不过知道了这个事情,虽然让人无奈,但还没有到最坏的程度,解决就是。
跪在李孟面前的这个洋人让他感觉到很有意思,以他在前世的见识,倒是见过满口洋文,举止做派和洋鬼子一点没区别的中国人。这等二鬼子,见到国人则是眼睛朝天,见到洋人则是奴颜婢膝。
可面前的这位张立普却差不多是正好反了过来,虽说是个洋人摸样,但满口大明的官话,举止间丝毫看不出任何外国人地摸样。
如果这样的人在现代,怕是唯恐说一句汉语出来,可在这个时代,却完全不同,大明和欧洲在这个时代。虽然已经稍微拉开了差距,却还没有分出胜负,在西方人眼中。大明帝国所代表的东方,还是文明的象征。
或许是有些莫名其妙,看见这名客客气气,完全汉化的混血儿,李孟居然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不过,换个思路来想。这郑芝龙能和他李孟这形同割据的军阀做那杀头的买卖,去和那满清鞑虏做买卖,倒也没什么奇怪的。
“张立普,你是把自己当洋人呢,还是把自己当明人呢?”
这张立普看起来也不会懂得什么专业的机械或者是军事技术,但这种伶俐圆滑地人物,自家的灵山商行正缺这样的人物,侯山也好,下面地掌柜伙计也好。做事都太过一板一眼。明明是商人,做事却更像是军人。
这混血儿还是要招揽的。听到李孟相问,这张立普果然是伶俐,在地上磕了个头,开口回答说道:
“大帅把小的当明人,小的就做明人,大帅把小的当洋人,小的就做洋人!”
他地这个回答,让李孟哈哈大笑,挥手叫胶州守备领人下去,这张立普还真是适合灵山商行。
等到胶州守备和这张立普一走出屋子,李孟的脸色已经是变得森冷一片,不过从头至尾,坐在一边的孙传庭始终是慢条斯理的品茶看书,对这边发生的事情根本不置一词,郑芝龙和满清有往来勾结,这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山东可供大船停靠的港口,也就是登州府城和胶州的灵山私港两个地方,其余的港口都是在禁海地时候,为了防备倭寇填埋破坏。
登州府城地海港和灵山私港,都是修筑了海防炮台,并且各有兵马驻扎,凭郑家水军的战斗力根本不可能攻上来,
既然是没什么侵害,信阳水营虽然人数和装备都是远远不如郑家地水军,在港口内防御,配合上炮台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郑家的船队主力都是在南方活动,根基也都是在福建,也不会贸然把大批的力量投放到山东来,那样根本得不偿失,郑家的陆战能力实际上是个笑话,和广东海盗火并的时候,还要雇用倭国的浪人。
郑家就算是和满清沟通,最多也就是个通报消息,实质性的威胁时谈不上的,可这通报消息他也不会有什么有价值的消息,胶州营的在山东有严密的保甲制度,又划分出各处的军事禁区,戒备森严,想要打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难于登天。
结合种种原因,郑家勾结满清,对山东没有什么危害,孙传庭自然不会当成什么大事来对待。
事情不是大事,但李孟的心情却并不好,不多时,山东盐帮的统领黄平急匆匆的赶来,李孟派遣亲兵召见自然要速来,不过却也有来自河南的紧急军报。
分轻重缓急,河南朱仙镇一带的事情当然要当做头等的大事,孙传庭也是把铁面具带起,从茶几那边转过来一同倾听。
这消息可以说是有些匪夷所思,也有些骇人听闻,袁宗第和田见秀率领的五万闯营兵马兜了个***之后,出现在朱仙镇官兵的后方。
听起来,像是在抄截官兵的后路,但这五万闯营兵马所做的事情却是挖掘壕沟,那种掉进去就爬不出来的又宽又深的壕沟。看起来就好像是要把这四十万官兵圈起来一样,断绝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