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中广布谣言:钟离昧这些人为项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最终不能分得土地、获得封号、得到俸禄。所以他们想与汉王合而为一,消灭项王,分他的土地。项王听了这些谣言果然起了疑心,派使者到汉军。汉军为使者准备了丰盛的饮食,进献时,却假装惊讶道:“原来是项王的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派的使者呢?”随即把东西拿走,以粗恶的食物供给楚军使者。使者怏怏而去,把情况如实汇报给了项王。项亚对亚父产生了疑心。亚父情急之下想要去攻打汉王,项王却不肯信任他。被项王怀疑的亚感叹道:“天下大事已定,大王你好自为之。希望你能让我告老还乡。”项王答应了。
汉王一路攻入武关,并大量招集士兵,想要再次东下。
辕生为了进一步摧毁项羽,劝说刘邦发军宛、叶,用以引项王军队南渡,使韩信等人得以聚兵黄河北攻打项王。辕生对刘邦说:“汉军与楚军曾在荥阳、城皋相互抗拒了几个月,汉军曾经遭到围困。希望大王你能派军出武关,那样项王必会引军南渡。大王你再深修军垒抵抗项王。使荥阳、城皋两地的士兵穿插着休息。韩信等人得以聚兵黄河北赵地。大王你再移军荥阳。这样一来必然引起楚军多方面防御,其整体力量被分散,得以休息后的汉军,再与楚军作战,定会大败楚军。”刘邦听从了辕生的建议,出兵宛、叶,项羽果然领军南渡回击,一切都如辕生的计策那样顺利进行。
韩信率兵继续东下,和张耳共同领兵几万,东攻井陉。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路口准备与汉军作战。广武君李左车见汉军来势凶猛,正面迎战胜算不大,于是劝陈余说:“汉将韩信曾渡西河,俘虏魏王,擒住夏说,新近又在阏与打了胜仗。如今又有张耳为辅助,想一举攻下赵国。这是乘胜离国远来战斗,锐气不可抵挡。但千里行军必然少粮,战士面有饥色。经打探得知汉军先打柴草后做饭,军队整天吃不饱,战斗力并不强。现在井陉大道上,车不能够并行,骑兵不能成行,要走几百里路,粮食必定在后面。如果大王借给我奇兵三万偷袭敌军,从小道出发,截断汉军的辎重。大王则深挖城堑,加高城墙,坚守营地,不要与汉军交战。使汉军前不能斗,退不能还,我用骑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找不到可以掳掠之物。这样做不用十天,韩信和张耳的脑袋就可以拿下。唯有这样做才是上策,否则一定被这两个人擒住。”但成安君没有采用广武君的计策。韩信闻知后,大喜。肆无忌惮地进军攻打赵国取胜。攻打赵地取胜后,张耳被汉王任命为赵王。
在攻打赵国前,韩信曾命令军中士兵不要杀广武君,若能够活捉广武君将赏金一千。于是广武君被活着押到戏下面见韩信。韩信亲自为广武君解开绳子,以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非常谦逊地问他道:“我欲向北攻打燕地,向东攻伐齐地,怎样做才能取胜?”广武君却说:“有道是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以与他谋划存亡。我现在只是败军的一个俘虏,你怎么能够与我权衡大事呢?”韩信则说:“我听说百里奚居住虞国,虞国灭亡,而居住秦国,秦国却称霸,这不是说在虞国他就愚笨,在秦国就聪明,是君王用不用、听不听的问题。想当初如果成安君采纳了你的计策,今天被擒的人该是我韩信。我这是真心听从你的策划,希望你不要推辞。”广武君被打动,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狂夫之言,圣人有选择地听。恐怕我的计策未必有用,效愚忠而已。成安君虽有百战百胜的计策,但一时的失算,却是他军败山下,身死水边。现在将军你渡过西河,俘虏魏王,在阏擒住夏说,一举攻下井陉,没多久打败赵军二十万,杀了成安君,名震海内,威震天下,农夫扔了锄头,妇女下了织机,准备华服美食,等待你的命令,这是将军的长处。然而现在将士疲乏,不能应战,你想要带领这些疲倦的士兵驻扎燕国坚城之下,想一举拿下恐怕不能,攻城久攻不下,情势必然出现危急,日久粮尽。而弱小的燕国却不归服,齐军必定会乘机犯境。与燕、齐两军相抗肯定不能攻破,这是对将军不利的条件,也就是将军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以短击长,而是以长击短。”韩信接着问:“那该怎么办呢?”广武君说:“现在为将军你不如按甲休兵,养兵蓄锐,镇抚赵地,安抚孤弱之人,为自己建立好名声,这样几百里之内肥牛、美酒就会很快自动送到你面前,用这些实物来犒劳i士兵和将领,然后再派兵向北据守燕国要道,另派巧舌能言之人送书信给燕国,告诉燕王你军的长处,燕见之一定不敢再反抗。燕顺服之后,再派善辩的使者到齐国,齐国必定也像风一样归顺。这样,天下大事就可以图谋了。这个计议说的就是用兵前先大造声势,而后用武力的道理。”韩信于是听从了广武君的计策,修养一段时日后,派使者到齐国和燕国,未动一卒一兵两国就归顺韩信了。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12)
十二月,汉王在成皋与楚军相持,犒赏将士之后,想继续作战。郎中郑忠进谏说:“大王你加固军垒,不要作战,派刘贾帮助彭超进入楚军,焚烧他们的粮草,那样一定能大破楚军。”项羽就向东攻彭越,留下曹无咎把守成皋。当时汉军多次被困荥阳、成皋,正打算放弃成皋向东进发,驻扎巩、洛之间抵抗楚军。此时郦生的献计被采纳,汉军又继续据守成皋。
郦生对汉王说:“王者以人为天,而人以食为天。敖仓长久以来一直是运输的枢纽,那里储藏的粮食很多。楚军离开荥阳,不用重兵坚守敖仓,而引兵向东,仅仅命令士兵分别把守成皋,这是上天在帮助汉国呀。现在楚军易于攻打,汉军放弃这个有利时机是大错特错。况且两雄不能同时长期并立,楚汉两军久持不下,百姓惶恐不安,人心不定,农夫不种地,妇女不织布,天下局势如此动荡,希望大王抓住这个时机赶快进兵,收复荥阳,占据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的险要之地,杜绝太行的要道,据守飞狐隘口,白马渡口,把你强大的军事实力昭示天下,那时天下人自然就知道国家的归属了。如今燕赵之地已经平定,仅剩齐地还未归顺。齐王田广拥有土地千里,田间有军队二十多万,屯兵于历城下,田姓的人势力都很强大,背靠大海,又有黄河济水作屏障,南边靠近楚地,但这些人都善变狡诈。以他们的兵力你即使派几十万军队于之相争,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攻破。所以你应该派人去游说齐王,使齐地成为汉的东藩。”刘邦听从了郦生的谋划,重新据守敖仓。然后派郦生去游说齐王。
郦生问齐王:“大王你知道天下归谁吗?”齐王答到:“不知道。”郦生又言:“大王你知道天下归谁,齐地还可以存在,为你拥有;假如你不知道,那么齐国就不能保住。”齐王问:“天下归谁?”郦生说:“天下归汉。”齐王问:“何出此言?”郦生答曰:“汉王和项羽并力攻秦,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汉王抢先一步入咸阳,项羽却违约,不给关中土地,让汉王就任汉中。项羽不仅背信,而且弃义,杀害义帝,汉王听说,发蜀、汉的军队来攻打三秦,出武关,寻找义帝坟墓,招集天下的士兵,分封诸侯的后人。凡投降的城池就用侯爵来封赏该城将领,得到钱财就分给谋士,与天下的人同甘共苦,英豪贤士因此都愿意为他所用。各诸侯的士兵于是从五湖四海归顺汉王,蜀汉的粮食船载而下。项王有背弃和约的名声,杀害义帝的罪孽;不牢记他人的功劳,反而对他人的错误过目不忘;不封赏有功的将士,攻下城池也不封爵;只任用项氏族人。给人刻下印绶,掌在手里玩却不肯封授;凡是攻城得到的好处,积蓄的钱财,都拘为己有,不设奖赏;因此天下的人都背叛他,贤才也怨恨他,不愿意为他所用。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天下的贤士都归附汉王,汉王就可以驾驭天下大事了。汉王从蜀汉出发,安定三秦,渡过西河,打败上党的军队,攻下井陉,诛杀成安君,向北攻打魏国,攻克三十二座城池,这些只有蚩尤那样的神兵才能办到,人力是不能办到的,是上天之福。现在汉王还拥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险要处,把守住白马渡口,堵塞了通往太行的要道,据守住飞狐隘口,天下最后必归汉王所有,谁迟迟不肯服从谁必先灭亡。奉劝大王赶紧归附汉王,齐国社稷方可保全;反之,就很危险。”齐王被郦生所言说服,听从了他的劝告,撤掉历城的守兵。
项羽向东进军之初,郑重地嘱咐曹咎说:“如果汉军前来挑战,千万不要出战,只要让汉军不向东就行了。”不久汉军前来挑战,楚军最初仍然监守城池,拒不出营。于是汉军派人大骂曹咎好几天,曹咎大怒,忘记了项羽的话,愤而引兵渡汜水,军队刚刚渡一半,汉军上前攻打,楚军大败,汉王于是进兵取成皋。
项羽闻知曹咎战败,立即回军广武间,建一座高坛,把汉王的父亲太公放在上面。汉王于是派侯公游说项羽,请求放回太公。项羽趁机与刘邦定约: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王,以东归楚王。项羽这才放回了汉王的父母及妻子吕氏。
得到一半天下的项羽罢兵东归,刘邦正要带兵向西之时,张良说;“现在汉拥有天下大半,诸侯也都愿意归附,楚兵如今疲惫不堪,粮食尽绝,此乃上天亡楚之时,何不趁楚军虚弱攻打它,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刘邦于是掉头追击项羽的军队,与齐王韩信、魏相彭越约定合力攻击楚军,但二人都不来会合,刘邦不知如何是好,向张良讨计:“诸侯不听我的怎么办?”张良说:“楚兵将要被打败,而韩信、彭越等人没有封地,他们当然不会来,大王如果答应和他们共同拥有天下,他们马上就能出兵。立齐王韩信,不是大王你的本意,因而他自己也感到地位不牢固。彭越本来住在梁地,当初,大王因魏王豹封他为相国,现在魏豹已死,彭越想当魏王,而大王却不旱做决定。如果能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土地分给彭越,把陈以东近海的土地分给韩信,韩信老家在楚地,在让他得到故乡的土地。两个人分别各得其所,各自为战,那么合兵攻打项羽的事情就会成功。”汉王于是将土地分封给这些人,让韩信、彭越、刘贾等合力攻打项羽。在垓下消灭了项羽。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13)
打败项羽后,刘邦正式登上帝位,定都洛阳。但却遭到了娄敬等人的反对,娄敬对高祖说“您定都洛阳,是想和周王朝的兴盛相比吗?”高祖点头。娄敬劝谏说:“陛下可知你得天下与周朝不同:周的祖先后稷尧时分封于邰,周十余代都在积德行善。公刘为了逃避夏桀的暴虐,定居邠,太王则因戎狄的侵略骚扰被迫离开那儿,百姓都扶老携幼跟他迁居西岐。到文王做西伯侯时,公断虞、芮两国的诉讼,从此周开始受命于天。吕望、伯夷等人从远方归顺文王。武王伐纣前,在孟津,没用事先召集,就有诸侯八百多人聚在一起共同谋略讨伐商纣。于是武王灭掉了殷商。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于是营建都城洛阳,把洛阳当作天下的中心。四方的诸侯都接受周朝分封,并向周朝进贡,事理非常公平。由此可以看出,有德的人得到王位容易,无德的人则容易灭亡。居住在洛阳的人,都希望周朝施德行,而不是依靠险要位置,使其后代骄奢淫逸,虐待黎民。全盛时的周朝,国家平安融合,四方夷族皆前来依附,用德政共同治理天下。全国不养一兵一卒,四方夷族大国的百姓都服从周天子,进贡任职。等到周朝衰微,分裂为东、西周时,天下诸侯都不再来朝见,这不是周朝的德行薄,而是势力弱小。大王你从丰沛起兵,召集三千人,东奔西战,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会战荥阳,争夺成皋,大战七十多次,小战四十多次,百姓肝脑涂地,暴尸荒野不计其数,哭嚎之声一直没有断绝,伤病的人还没有好,你在这样的景况下却想写成康的盛世相比,这实在是不能同等的。秦地群山包围,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坚固,即使突发急事,百万的士兵也可以马上招募到。这乃是天府之地啊。如果陛下入武关定都长安,太行山以东即使发生叛乱,秦朝的旧地至少可以保全拥有。与别人角斗,如果不扼住对方的咽喉而是抓他的后背,怎能全胜。陛下若迁都长安,控制秦朝旧地,等于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并且抓住天下的脊背。”
高祖闻听之后又向群臣征求意见。群臣都是太行山以东的人,都说:秦朝只两代就灭亡,而周朝江山七百多年,不如定都洛阳。洛阳东面是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前面是伊河、洛水。洛阳的坚固可以依赖这些。张良也说:“洛阳虽有这样的坚固屏障,但其中小的地盘,不过几百里,而且土地贫瘠,战事一旦兴起,必然四面受敌,因此这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左边是崤山、函谷关,右边是陇、蜀的群山,沃野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北面有胡宛,整个关中别北、西、南三面屏障保护,只需把守一面即可。只要向东控制住诸侯,黄河、渭水的漕运就能正常运输全国货物,京城必需完全可以满足;假如诸侯叛乱,顺流而下,也可以正常运送,通常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不就是这里吗?所以,娄敬所言及是。”
高祖于是立即起驾,迁都长安。
汉高祖与楚王项羽经过多年的斗智斗勇,最终因其仁义夺得天下大权,所以说,为君者,取得天下光靠勇敢善战是不行的,用仁德争取天下才是正道。
刘邦历经数年夺得天下,又经历了多次整顿才真正稳定了天下,面对各个蠢蠢欲动要自立为王的诸侯,刘邦采取了深谋远虑的策略平定了海内之乱。
首先,有人报告楚王韩信谋反,有人建议高祖兴兵讨伐他,但刘邦未于采纳,又问陈平,陈平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还有别人知道吗?”高祖回答说:“没有人知道。”陈平又问:“韩信本人知道这件事吗?”高祖又否认。陈平接着又问:“陛下的精锐与楚军相比怎么样呢?”高祖答曰:“不如楚军。”陈平又问:“陛下的大将有用兵超过韩信的吗?”高祖回答:“没有。”陈平说道:“现在你的兵卒不如楚军精良,将又赶不上韩信,如果发兵攻打楚军,这无疑是自讨苦吃,是很危险的。”高祖问:“那该怎么办?”陈平建议说:“古时候天子常巡行各地,会盟诸侯。南方有云梦泽,陛下姑且出巡,假装游云梦泽,在阵地会盟诸侯。阵地乃楚国西部边界。韩信听说你到了,一定会到郊外迎接拜谒,陛下趁势捉住他,只用一个力士就可以办到。”高祖同意了他的策略,于是派遣使臣通告诸侯皇帝巡幸之事。高祖到达阵地后,韩信果然出来迎接。看见韩信,高祖立即下令把他捆绑起来。
得知此事的田肯祝贺高祖道:“太好了!陛下抓住韩信,又可以治理秦中了。秦中是地势优越便利,黄河、太行山都是险要的屏障,南北相距上千里,士兵百万,拥有天下的十分之二的土地。倚居这里的地势,发兵攻打诸侯,如同在高屋上往下倒水势不可挡。齐地面积两千多里,拥有天下的十分之二,东有富饶的琅琊、即墨,南面有险固的泰山,西边有浊河为界,北面有渤海,这么重要的位置,不是自己的子弟,不可以封为齐王。”高祖听其言,并赐田肯黄金五百斤。
高祖先采用了陈平的计策擒获了韩信,将其废为淮阴侯,被贬之后的韩信与代地的相国陈豨等人谋反,陈自立为代王,高祖知此事后亲自带兵出征。
高祖并没有牵连无辜,赦免了越、代两地被陈豨牵连的人。例如,赵国相国上奏请求斩常山的郡守和县尉,说:“常山北有二十五座城池,陈豨谋反,丢了二十座城池。”高祖问道:“郡守、县尉谋反了吗?”回答说:“没反。”高祖说:“这是他们力量不足啊。”于是赦免了他们,重新授予郡守、县尉之职。高祖一到邯郸,喜出望外,说;“陈豨南不据守漳水,北不把守邯郸,可见他是个没有本事的人。”接着问周昌:“赵地谁可以拜为大将?”周昌回答:“现有四个人。”四个人进见,走后高祖谩骂道:“这些臭小子能做大将吗?”但还是封给每个人一千户,拜为大将。左右大臣不解:“这几个人有什么功劳获得这样厚的封赏?”高祖说:“你们不懂。陈豨谋反后,邯郸以北都成了他的地盘。我发檄要求诸侯出兵支援,但没有任何响应,现在唯独邯郸出兵,我怎么能吝啬四千户,不分封这四个人,来安慰赵国百姓的心呢?”高祖又问:“陈豨的大将是谁?”有人回答说;“是王黄、曼丘臣,原来都是商人。”高祖于是分别用千金收买王黄、曼丘臣等人。他们都投降了,因此,陈军不攻自破。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14)
当初,韩信与陈豨密谋反叛,高祖亲自率兵攻打陈,韩信称病没有随行,想要趁机从中起事。当时韩信的一个舍人得罪了韩信,被他囚禁,准备杀掉。舍人的弟弟于是把韩信要谋反的事情告诉了吕后,吕后想要召见韩信,但又恐他的同党不驯服。于是与丞相萧何密谋,让人假称从高祖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对韩信说:“即使有病,也应当勉强进宫。”韩信进宫,吕后派武士捆住韩信,在长乐宫杀了他。
韩信是当时天下最能与高祖一争高下的人,他的死让高祖很是快慰。对于其他诸侯的谋反,高祖则轻而易举地就降伏了。
尉佗在南越称王谋反,高祖派陆贾赏赐给他印绶,封为南越王,让他向汉朝称臣,服从汉朝的管辖。陆贾奉旨到达南越,尉佗傲慢无礼地接见了他。陆贾于是进谏道:“你原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祖坟也都在真定,现在你违反天性,脱下汉朝装束,想要拿南越这个弹丸之地同天子抗衡,你的祸患要来了。首先,秦朝无道,天下诸侯豪杰起兵反抗,只有汉王先入武关,据守咸阳。再有,项羽背弃契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归附,强大自不必说。但汉王从巴蜀兴起,横扫天下,制服诸侯,灭掉项羽。五年的时间里,四海平定,这是上天的旨意啊。汉王得知你称王南越,不助天下人诛除暴虐的秦朝,逆天而行,想动兵诛杀你,但因怜爱百姓劳苦,才暂且休兵,派我授予你印绶,作为汉王的使者,按照礼节,你应当出郊迎接我,向北称臣。假如你执意想凭新近建立的羽翼未丰的南越独立为国,不归顺汉朝,汉王肯定会挖你先人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派军队兵临南越,到时候南越人就会杀掉你归降汉朝。这是易如反掌的。”听到这里,尉佗赶忙起身拜谢陆贾,归顺汉朝,向北称臣。
与众诸侯之间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较量,刘邦最终平定四海,稳固了天下群臣,黎民百姓终于暂且免受了常年的战乱之苦,天下趋于太平。作为君王,既要有得天下的雄才,更要有定天下的谋略。
例2:曹操、袁绍争霸记
汉朝末年,孙灵帝在位,重用宦官曹节等人,致使宦官专权,何进谋诛宦官,太后不听,何进于是召四方将领进京,想以此来威胁太后。
陈琳见何进是难得的智贤之人,于是进谏说:“《易经》称‘到了山脚下就用不着看林人做向导了’,谚语说‘蒙着眼睛捉麻雀’,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微小的东西,尚且不可以通过欺诈得到,何况国家大事,怎么能用欺诈的手段办成呢?现在,将军你掌握国家兵权,以龙虎之威雄视天下,决断由心。如果像你那样做的话,无异于烧旺炉火而燎己毛发。应当速发雷霆之威,立即决断,虽然违背常道,但是合乎天理,百姓也都顺着你。但现在你反而放下自己的优势,征求外援,大兵一旦聚集京师,势力强大的就会称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导致祸乱。”何进听后并没有采纳陈琳的建议。
后来,董卓果真率军到京师,废灵帝为弘农王,立献帝。京师大乱。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地人。死后追封为魏武帝。灵帝在位时,曹操任校尉。
曹操侥幸逃出关,到了陈留,倾家荡产,召集义兵于己吾。曹操与后将军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渤海太守七绍同时举兵,都有数万,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武将军。董卓听说盟军举兵,于是迁移天子定都长安,留下军队屯守洛阳,司徒王允、吕布联合杀掉董卓。杨奉、韩暹护送天子返洛阳。曹操到洛阳卫京县,韩暹逃跑了。曹以洛阳被焚烧,残损破败为由,请天子定都许都,下诏谴责袁绍依仗地广兵强,结党营私,不为王室效力。袁绍于是进攻许都,太祖官渡大败袁绍。袁绍吐血而死。
袁绍,字本初,汝南人。任司隶校尉。董卓议废灵帝、立献帝,袁绍不同意。董卓大怒,袁绍把符节挂在东门,逃往冀州。董卓出重金捉拿袁绍。伍琼是董卓信任的人,悄悄地为袁绍游说:“废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