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古至今,人才都是国家兴旺、事业兴隆的关键。人才决定着他能够在君位上稳坐多久。
古人说:“大禹使夏朝兴旺,桀却使之灭亡。成汤使商朝兴旺,纣王却使之灭亡。阖闾使吴国战无不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却被俘虏,国破人亡。秦穆公使秦国显赫于诸侯,秦二世却国破家亡。皇帝一样,然而功过、成败却不同,根本原因就在于用的人不同。也因此,周成王即位时虽然还不过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由于有周公的辅佐,各国诸侯照样要朝拜他;赵武灵王在五十岁上被围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就是由于任用了李兑这样的人;魏国因为有了公子魏无忌,被侵略的国土才一一收复;赵惠文王因为任命蔺相如出使秦国,才使秦国不敢再出兵攻打赵国;楚国因为有了申包胥,才使被吴国打败流亡他国的楚昭王回国复位;齐国因为有了田单,才使齐囊王得到王位。
由此可见,君王如果不能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辨别正义和邪恶的得失,吸取霸业和亡国的经验教训,是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功成名就的。
由此知悉,根据一个人的才能授予他能胜任的职权,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
一、事业兴旺靠人才
每个君王都希望自己的统治能长久,都想让自己的疆域不断拓展,但这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要使事业兴旺,关键是靠人才的聚集,人才多的地方,经济就繁荣,反之则萧条。
例1:黄石公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从前太平的时候,诸侯有两军,方伯有三军,天子有六军。天下一乱就会发生叛逆,王恩枯竭就结盟、立誓相互征伐。当政治和道德力量势均力敌的时候,争霸的双方才会招揽天下的英雄。”所以说:“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兴旺,失去人才国家有灭亡之危。”
例2:从前齐桓公去见一个叫稷的小臣,一天去了三次也都没见到人影。于是,侍从建议齐桓公不要再找了,而齐桓公说:“有才能的人轻视爵位、俸禄,当然也会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不想做霸主,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即便稷敢轻视爵位和俸禄,轻视我难道不是可以理解的吗?然而我却是想做霸主的呀!”就这样,齐桓公前后共去了五次才见到稷。
二、对真才,君王应礼贤下士
国家兴旺,经济繁荣,表面上看是由于君王英明的领导所致,其实,君王最明白那全是仰仗自己身边有众多可以任用的贤才,明智的君王都清楚人才的可贵。为君之道,贵在明晰人才的重要,肯礼贤下士。
《尚书》中说:“能得到贤人并拜他为师的可以称王。”
何出此言呢?人才真的如此可贵吗?
齐宣王召见颜斶时说:“颜斶你到前面来。”颜斶也说:“大王你到前面来。”齐宣王闻听此言脸色大变,说:“难道士人比君王尊贵吗?”颜斶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曾经颁布过这样一道命令:有谁敢去柳下季的坟墓五百步之内打柴、采摘的,一律处死,不予赦免。还下令:谁能得到齐王人头,就可以得到黄金万两并封为万户侯。由此看来,活着的国王的人头,还不如一个死士的坟墓。”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拜颜斶为师。
宣王身边的人很是诧异地问颜斶:“大王拥有千乘之地,建造了千斤之钟,四面八方,没有敢不服从的。现在名声高的士人也自称匹夫,走着到地里去干活;其次则住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间里、巷口的看门人。士人的低贱,已经是很难堪的啦!你还傲慢什么?”颜斶听后回敬说:“从前禹的时候,有万个诸侯国。舜原先也是农民,后来才成长为天子。到了汤的时候,诸侯只有三千。而到如今,南面称王的不过二十四个。这些现象的发生,难道不是由于用人不当造成的吗?诸侯渐渐地被杀戳,消灭,等到国破家亡之时,就是想做间里、巷口的看门人,都做不成了。《易经》上不是说过身居高位而没有相应的德才吗?所以,不做踏实的工作而喜欢虚名的,国家会日益衰弱;没有德行却祈望享福的,必然会遭到被侮辱的下场;没有功劳却享受俸禄的人必然要遭灾殃。所以说,好大喜功,不能建功立业;夸夸其谈终究不能实现理想。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而无真本事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个帮手,舜有七个诤友,禹有五个丞相,汤有三个辅佐。自古至今,靠虚名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由此看来,作为君王不应以把经常向人求教作为耻辱,也不应以向别人学习为惭愧,只有不断地向身边的人才学习,借鉴他们的长处才能实现君王一统天下的抱负。老子说:‘尊贵必须以卑贱为根本;高峻必须以低下为基础。’所以君王、诸侯自称‘孤’、‘寡’。所谓孤、寡,就是卑贱的意思,而君王们用以自称,难道不是表示谦居人下而尊重士人吗?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称他们为明主,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人才的可贵啊!”
所以说,人才的可贵不是身份和地位决定,而是由其才学决定的。一个明君只有懂得人才的可贵,肯礼贤下士,才能建成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被世人称颂。
                  第四编 君道之广纳贤臣良将(2)
三、广聚人才,为己所用
所谓君王之道就是能举天下人才为己所用,能调动天下有用之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己效劳;因此,为君者不能事毕恭亲,任何事都亲力亲为,要懂得用人,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王之道。一个君王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国家大事交于他人去做,懂得唯才适用,那么他一定能赢得天下。
自古就有许多思想家崇尚“无为之治”,他们认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先哲老子曰:“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荀子亦曰:“帝王的才能就是能管理别人,而普通人则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智者傅玄认为:“天子统治天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士大夫忠于自己的岗位,服从调遣命令;让诸侯国的君王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
这么多智者都这样认为是有历史根据的。
例1:在尧统治天下的时期,分别任命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让后稷掌管农业,夔负责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负责训练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有半点疏忽,但对这些“重要的事”尧却一件也不做,为什么却当了帝王,而另外九个人则心甘情愿做臣子呢?主要就是尧深谙王者之道,知道这九个人各自的才能,量才使用,让他们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对尧感恩戴德,所以甘愿做尧的臣子替他治理天下。
例2:在用人方面,汉高祖刘邦是最出色的,他曾坦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能如张良;定国安邦、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也不如萧何足智多谋;与韩信相比我更不如他能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但我能让他们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夺取天下。”
所以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是有形之物的主宰;没有源头的东西,才是物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作五音的统帅。掌握真正君道的人,不用去做具体事情,就统领天下。做君王的严守这一准则,做臣子的知道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许多君王体察了这个道理,把他人的智慧当作自己的一样使用,让自己的国家兴旺发达。而那些不明白这一君道的君王往往每件事都要亲自做,事无巨细,不信任任何人,所以也就发现不了有才德的贤人。不识人才的人,人才当然也不会靠近他,最后,不但个人的功名受损害,国家也会出现危机。
商汤、周武在消灭了夏桀、纣王后,拥有了夏、商的全部土地,但他们没有将所有的土地都归于己身,而是把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论功行赏,令天下人心悦诚服。此举吸引了天下众多人才,都纷纷争相效命。
所以,作为君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工作,不能事毕恭亲。然后对委派官员进行监督,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消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还要有宽容大度的雅量,给他人充分的信任。
为君者之所以能够成就千秋大业,就是因为他们都具备了驾驭统帅别人的本领,让群臣百官都能敬畏有加。四、招纳英才的策略
普天之下人才济济,可以说到处都有人才存在,关键是看作为君王者能否发现和使用他们。选择人才,招纳英雄还取决于君王的度量和眼光,鼠目寸光、私心太重的君王永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
对于招揽人才之道,为君者要有正确的认识,不一定学识最高的就是最好的贤士,不一定精通各门武术的人就是最好的将军,衡量人才关键还要看他是否能把己任的事情做到最好。
俗语说:“美玉做的船和桨,不能渡江;金玉做成的弓弦,不能发射箭矢。因此光是清高而不干事的人,不是拨乱反正的人才。温文尔雅而无治理才能的人,不是领袖之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事实为证:
例1:魏无知把陈平推荐给汉王,汉王任用了陈平。周勃和灌婴知道后就对汉王说:“陈平和他嫂子私通,还接受过贿赂。”言外之意就是说陈平不是个品行高尚的人。汉王查实后就责备魏无知,魏无知则说:“我之所以称道陈平是因为他有才能;陛下你听到的是他的品行。现在即便有尾生一样坚守信约的好人,却对胜负的命运一无所益,陛下能用他吗?现在楚汉相争,我举荐人才,只考虑到他的计谋是否能对国家有益。您不应该因为陈平与嫂子私通,接受贿赂,就怀疑他的才能。”汉王觉得魏无知所说的也不无道理,便不再深究此事了。
所以,君王在招揽人才时,关键还是要看其“实用性”,有益于自己的才算得上人才。
同样,当君王要招纳某人时,还要看这个人的性情,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品性予以区别对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效劳。
黄石公曾说过:“品行高洁的人,不能用爵位、俸禄得到他;坚守节操的人,不能用刑罚逼迫他。罗致品行高洁的人,要以礼相待;罗致坚守节操的人,自己要有很高的品德。”
由此便不难领会吸纳英才应该遵循的原则。
例2:郭隗在规劝燕昭王时说:“与老师相处可做帝王,与朋友相处可做君王,与臣子相处可以称霸一方,与仆役相处只能亡国。曲意顺从,虚心求教百倍于自己的人,人才都会前来;求贤不待久,求教没恒心,只会得到十倍于自己的人才;人家主动前来,自己才去迎接,那只能得到才能与自己差不多的人。颐指气使,只能得到奴仆,放纵暴戾,怒吼喝叫,那就只能得到奴才了。这是古人招揽人才之道。”
                  第四编 君道之广纳贤臣良将(3)
黄石公还说了另一个招揽人才的方法:“士人所追求的是礼仪,为之而死的就赏赐。把礼仪和赏赐明明白白地昭示出来,你需要的人才就来了。”
那些重视礼仪的贤士,只要能得到应有的礼遇,就甘愿为之效忠。
懂得礼仪而态度谦卑是真正的贤士,只要保证自己能做事时做到彬彬有礼就可以了,不要他计较他人是否能以礼相待,尤其是身处上位者,讲究礼数应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
例3:魏文侯的太子向田子方行礼,田子方不还礼,太子很不高兴,对田子方说:“不知道是贫贱的人傲慢呢,还是高贵的人傲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傲慢啦!高贵的人怎敢傲慢?高位者傲慢就会失去国家,大夫傲慢就会葬送封地,贫贱的人却没什么可丢失的。不顺心了可以转身就走,没什么可留恋的,到哪儿都是一样的贫贱。”
有些君王虽然身边不乏人才,但当他需要人才为自己谋事献策时,往往发现人才表现的并不积极,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君王没有善待这些人才,“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不善待他人,怎能得到他人真诚的扶助呢?
例4:宋燕做齐国的宰相,遭到罢免回来后,对大夫们说:“有谁愿意跟我去投奔其他诸侯?”大家都整齐地站在那里,谁也不回答。宋燕说:“可悲啊!为什么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呢?”陈饶说;“并不是士大夫易得难用,是你不用啊!你不用,士大夫就会怨恨。你不会任用人才,反而要责备他们,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宋燕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陈饶回答说:“士人连三升粮食都领不到。而你的仓库却满满的,这是你的第一个过错;园子里的果子多得很,以至于后宫的妇女们用果子互相投掷来玩,而士人却连一个都尝不到,这是你的第二个错误;后宫里漂亮的绸缎堆得都腐烂了,士人却无法得到一匹,这是你的第三个过错。而对于怎样死,为谁死,士是很看重的。你不能放弃你轻视的东西赏赐给士人们,却希望士人为你卖命。这就好比把这些士人像铅做的刀子一样存放着,却幻想有一个像干将那样会使剑的人出来,让他们发挥利剑的作用,这不是太难了吗?”宋燕说:“你所言极是,我险些犯了大错!”
五、选择可用之才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才能,但作为君王只有择材用才,才能让自己的事业稳固发展,滥选滥用人才,只会把自己推向失败的池沼。
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尽心尽职。
伊尹曰:智能与天道相通,能顺应事物的变化,言论足以调和阴阳,核准四时,掌握风调雨顺的规律,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三公。所以,三公的职责是掌握社会和自然的变化规律。。
能顺应四季的节令,有效使用土地资源,能疏通堵塞不通的环节,变不利为有利,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九卿。因此,九卿的职责在于道德的建设。
通情达理,精于人情世故,遵纪守法,对天下形式有独到见地,在物质方面能充实国家的府库,这样的人适合作大夫,大夫的职责就是仁爱军民。
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胸怀坦荡,无奸诈之心,讲话符合法度,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仁义的烈士。如果君王能得到:道、德、仁、义士的辅佐,天下就不难治理了。
选择适当的人才还要注重观察他的言行,根据他外在的表现就能窥探出他的才能有多深,适合从事何种职务。
姜太公说:“口若悬河,整天满口恶言不休者,虽招人讨厌和憎恶。但这种人适合在街区,盘察坏人,容易发现灾祸。爱管杂事,起早贪黑,勤劳肯干的人适合相夫教子。看到什么说什么,什么事都积极参与,平时言语很少,不贪图小便宜的人可以当十个人的小头目;整天忧心忡忡,不苟言笑,一意孤行,好舞刀弄枪,,六亲不认者可以统率一百人;争辩时总是占上风,嫉恶如仇,刑罚严明者可以统率一千人;表面卑微,不善言辞,善于体察下情,知道民众疾苦者可以统率一万人;谨小慎微,日甚一日,亲近贤能,又能献计献策,能让人懂得何为气节,说话不傲慢,忠心耿耿,这种人是十万人的将领;温良敦厚有长者之风,一心为主,举贤纳士,依法办事,以国事为主者是百万人的将领;屡见功勋,名声显赫,领导有方,出入豪门大宅,平易近人,深得民心,诚信宽大,能效法前人的伟大事业,也能补救失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视天下百姓为至亲至爱者是英雄的首领,天下的主人非其莫属。”
《玉钤经》中也这样写道:“才如泉涌,光明磊落,这样的人可为人师;能在思想上砥砺他人,行为上帮助他人,这样的人可为良友;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宽以待人者可为一方官吏;贪图享乐,只重眼前的快活,不思长远,位高者一喊就连连应诺,这种人只能当奴隶。因此,用人师佐自己的君王是明君,良友来辅佐自己次之,最差的是用官吏来辅佐自己,亡国的君王用奴隶来辅佐自己。”
由此可见从人才的选用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为君之道重在选择好辅佐自己的臣子,任用什么样的人来辅佐自己,实在是存亡的关键,得失的大要!所以孙武断言:“哪个君王有道?哪个主将有才能?我凭用人这一点就知道结果了。”六、善用人之所长
                  第四编 君道之广纳贤臣良将(4)
拥有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为君者要想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还要善于用人,充分发挥人才的长处,根据人才的特点委派不同的职务,让他们各得其所,他们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王,真正助君一臂之力。
有所作为的君王都把考察人才,衡量人才当作治理天下的第一要务。舜之所以能居君位良久,就是因为他了解群臣的特点,量才录用;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成为三国霸主,就是因为他对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才干都了如指掌,充分发挥的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自己的职位上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对于每个人我们都不能求全责备,要多看看他们身上的优点:有些人做小事虽然有些粗心大意,但却性格刚正、志向远大,能成就大事;有些人虽不善于变通,办事欠缺灵活,但做事却可以有理有据,正直公平,仁义周全;有些人虽然放荡不羁,看似玩世不恭,但却能运用权谋,好奇好强,才识往往高人一等……所以君王在选择人才时不能总用常规的眼光审视,要从多方面考察,看到他的特长,并充分利用他的特长为己所用。
只有干适合自己的事情才能做好,只有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才能做到最好。君王的统治也是一样,要运用正确的君道,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臣民。如果让善于统管大局的人来处理具体事务就会显得迂阔;善于运用权术的人在太平的时局下就不会做出显著的功绩。匡正时弊的君道,可以纠正奢侈的风气,但却不能治理严重的社会问题;苛刻严厉的君道,只能用于纠正邪恶势力,靠它来治理不正之风就容易失去民众;威猛暴烈的君道,能够讨伐内乱,在和平时期靠它就显得太残暴了;注重计谋的君道,宜于致富,但却在无形中增加了民众的困苦。
从前伊尹大兴土木的时候,让身强体壮的人去背土,让独眼人推车,驼背的人涂抹,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让他们各尽所长。
管仲亦云:“对于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阴朋比我在行,就让他来作大行吧;对于开荒种地,发挥地利优势,宁戚比我强,就让他来作司田吧;调兵遣将,使三军将士勇往直前,我不如王子城父,让他来作大司马吧;秉公断案,严明执法,严惩奸佞,宽赦好人,我不如宾胥无,他来作大理最合适;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不惧酷刑,以死相争,我最佩服东郭牙,他的勇敢适合作大谏。有这五个人就可以富国强兵了。而我能充分认识并运用他们的擅长,所以能助君王成就霸业的人只能是我管仲了。”
黄石说:“用智、勇、贪、愚之人,使智者争相立功,使勇者得遂其志,使贪者发财。使愿者勇于牺牲。根据他们的特长来使用他们,这就是用兵时最微妙的权谋。”
《淮南子》亦曰:“天下最毒的草药就是附子,但是高明的医生却把它收藏起来,因为它独特的药用价值是其他草药所不具备的。麋鹿登山跃岭,其速度连善于奔驰的大獐都追不上它,但下山的时候,不善奔跑的牧童稍稍努力也能追得上。这就是说,才能有长短。胡人骑马方便,越人乘船方便,然而一旦交换使用,就不方便了。”
雄霸三国的曹操选用人才时,最看中的就是他的特长,其诚言:“有进取心的人,未必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进取心。忠厚的陈平因为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奠定了汉朝的基业;守信的苏秦用自己的特长拯救了弱小的燕国。”
所以,如果让韩信去当谋士,为君王出谋划策;让董仲舒统帅三军,去攻关夺城;让于公去周游四方游说;让陆贾去升堂断案……他们肯定不会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也就不会名垂千古了。
由此看来为君之道的重要策略就是善于运用人才之长,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在某方面的才干,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成就君王的大业。七、辨识名臣良将
后汉的太尉陈蕃上书向桓帝推荐徐稚、袁阂、韦著三人时说:“袁阂出身于权贵之家,通晓治国之道,品行合乎圣人遗训;韦著长在京都,为人处事很有礼仪,是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的人;至于徐稚,他生在江南小地方,家境清贫,持身恭俭,卓然不群,在当地很有名声,他是三人当中最为杰出的一个。”
东晋时的谢安是有名的宰相,他的度量人鲜与能比。在东晋那种衰败的时代,全国战火四起,人民惊恐不安。况且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又有符融这样高明的丞相指挥精锐为前锋,如狼似虎,浩浩荡荡,直逼江南。苻坚自恃兵强将猛,还未开战,就修建了一处宾馆,准备安顿被俘的晋朝皇帝。就当时秦、晋两国的军事实力而论,用鸿毛与秦山来比喻也不过分。而谢安能在大军压境的关头,泰然自若,拒绝桓冲的支援;也不看谢玄的作战方案。这说明,胜与败他早已成竹在胸了。像谢安这样的人才,就其度量之大而论,自古以来,是绝无仅有的,没人能比得上他。
隋炀帝在东宫做太子时,曾问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