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先生突然一怔。有一会儿不说话。虽然在台湾海峡同中共早晚要大
打一回是预料中事,但真的就这么打起来了仍不免会感觉突兀,萌生惊诧。

俄顷,眉头舒展,嘴角带笑,连说了三个“好”“好”“好”。

侍立左右的高级将领和幕僚们紧张不安的神情中又注入了惶惑与费
解:要知道,共军大规模炮击之后,很可能紧接着就是大举渡海攻金呀,台
湾安危系于一役。如此严重关头,究竟何“好”之有?“总统”又有何制敌
妙策?“总统”两眼炯炯有神,短须、光头透着一股军人的威严,他的笑是
令人最难以捉模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尽管他笑脸常开,但他古板、暴戾、
神秘的性情常常变化无序,因此在他面前都养成了唯唯诺诺的习性。“总统”
矜持地微笑着,显示出领袖才具备的处惊不乱的沉稳,他并不做什么解释,


用语调急促的浙江方言吩咐道:赶快向斯穆特将军报告此事,我们急需盟邦
的援助。沉思片刻,又道:立即以我个人名义起草一封给艾森豪威尔总统的
信函,就说我们希望美国再一次显示出正义和力量,坚决制止毛泽东的挑衅
和入侵,切勿让金门、台湾成为第一、第二块倒下去的多米诺骨牌,致使东
南亚乃至整个亚洲和世界的反共防线被打开缺口,崩溃而难以收拾。

※※※※※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认为:蒋介石属于那种少见的、非
同小可的人物。这个人的勇气、谋略、魄力、个人意志及其工作精力均足一
般人所想象不到和难以相匹的。但历史的偶然使他不得不和另一个更为独特
杰出的人物——毛泽东——在这个国家里决一雌雄,这是蒋介石的不幸。或
者说,他缺少那些政治家和将军流芳百世的先决条件——运气。确实,他的
运气糟糕透顶,这主要是由于他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因为,他在决策方面
的不明智及性格、思想上潜在的缺点常常是阻碍他取得成功的最大敌人。兵
败大陆、撤退台湾,令蒋介石只能以一个“失去中国的人”的面目出现在历
史中,尽管他在台湾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也无法弥补他在大陆惨败的灾难
性屈辱,如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的悲剧基本上是他个性发展的必然归
宿,困守台湾方使他开始意识到和愿意正视这个问题。

布赖恩·克罗泽的评价一点是不错的,到台湾的“总统”与过去在大
陆的“总统”间一个明显的性格变化就是开始了对自己的挫折失败进行反思,
对种种非议的心理承受力也增强了。这位公开场合好像仍很自负而顽固的老
人。在晚年的日记中常常批评自己。每天,他还与夫人一起双膝长跪,向上
帝忏悔,以此作为“三省吾身”的最佳方式。涵碧楼,那是他在秀雅清幽的
风景区为自己建造的一处反思之所。

思考最多的是战略问题。

卧榻旁,常年摆放着一本书——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此文有千千万万的读者,他大概属于读的遍数最多且最有体会心得的
一位,因为毛泽东此文所言正是如何将他打败的战略。最令他叹息不已的是
老对头的这样一段话:“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
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此时此刻,已认识到自己在发动内战之初实行“速战速决”、“全面进攻”是
犯了战略性的错误。

战略谋划上略逊一筹,先输给了毛泽东,焉有不败之理?最近,他还
耐着性子阅读了许多西方作家、政治家、记者关于中国问题的述评文章,这
些崇拜斯巴达克式传奇英雄的洋鬼子们虽绝非共产主义者,但都以一种由衷
钦佩的感受描绘了毛泽东及其助手战友们的睿智勇敢,并都以痛心遗憾甚至
幸灾乐祸的心情提及他的失败,他们相当一致的看法是:作为一个政治领袖,
他仅是一个爱搞权术诡计的战术家,绝非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们几乎普遍
对他恢复在大陆统治权威的能力表示怀疑,认为他并没有一个详尽而可行的
政治军事战略,甚至嘲讽他“周期性的反攻大陆的威胁听起来越来越像是宗
教仪式的咒语”。

西方人的言辞固然尖刻,但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了他,如想率领国
民党北伐中原,必须有胜敌一筹的高超战略。

现在,毛泽东的炮弹在他坚守不弃的领地上爆炸,说“无所畏惧”那
是假的,但实实在在,多少年来苦盼久等的又正是这一时刻。历史可能正赐


与他一次千载难逢的恢复大陆荡涤耻辱的机遇,金门,很可能会按照他的战
略设计,变成一个巨大的泥淖,深陷进去的不光是毛泽东,还有美国人。美
国人企图通过“条约”来控制他,这是妄想,通过金门爆发的热战,他将把
“条约”变成一条牵着美国佬鼻子走的缰绳。若能实现让毛泽东与艾森豪威
尔在台湾海峡直接见面,请毛泽东品尝一下第七舰队强大火力的战略构思,
谁还敢讥讽他仅是一个焦躁盲动急功短视的战术家?他必将作为完成二次北
伐的伟大战略家而名垂青史。

好!好!好!

毛泽东的炮弹轰轰烈烈地爆响。他在心底窃窃地笑了。

2


1954 年12 月2 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在华
盛顿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条约”,对于蒋介石最后的栖身之所不再陷落获得继续生存的保证至关
重要;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那一部分。

但他强烈不满。只是在与美国长达年余的讨价还价之后,不得不违心
地屈就美国。分歧有二:其一,美国坚持此条约仅适用于“防御”,坚决不
同意出现诸如“反攻大陆”一类字眼,同时,必须写上缔约国就条约实施应
“随时会商”。意思是说,蒋介石先生若想实施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事先
须向美国请示征得美国的同意。或,没有美国的批准,他是不能自由实施反
攻大陆的军事计划的。

如此“条约”对蒋,“总统”而言仅仅是一道避免台湾倾覆的“护身符”,
而非追求反攻胜利的“讨逆檄”,等于在他头顶支起一顶保护伞的同时,又
把他的手脚套上了绳索。叶公超坦白说:(条约)起到了吓阻中共不敢轻举
犯台的作用,但也限制了我们反攻大陆。我们得到了安全,却失去了自由,
虽然现阶段安全是比自由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

这其实不过是杜鲁门时代“台湾中立化”的翻版。

1950 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杜鲁门宣布“美国一方面使用
海军力量遏阻中共在台湾海峡用武,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
府停止针对中国大陆的军火袭击”。为此,蒋介石不得不郑重向杜鲁门提出
交涉:美国政府既然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而中共早已被
国民政府定为“叛匪”,如今美国竟不许中国合法之政府讨伐“叛匪”,岂不
是干涉中国内政耶?杜鲁门慨然答曰: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是为了保卫这
片未定水域的安宁,也就是确保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的海上运输线,国
共双方谁在这片水域上用武,都将破坏安宁,因此美国都反对。

当时,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

现在,仍不得将苦果吐出。

于是,也就明了:美国并不支持他用武力实现重返大陆。在台湾海峡
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使中国长久分裂实际上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人在矮檐
下,不得不低头。他所能做的,唯有一方面忍气违心地在“条约”上签字,
一方面继续大声疾呼:“反攻大陆光复中兴”。他的策略是左手先获取了“美
国之盾”再说他娘的,右手的矛何时投出,老子待机而定。

其二,美国在“条约”中坚持只写有协防的“领土”是“就中华民国
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至于金门、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是否也在协防之
列则避而不提。


因此,就出来了一个问题,一旦金门、马祖这些岛屿上爆发激烈战斗,
美国究竟是袖手作壁上观,还是会拔刀相助出兵干涉?好大的一个谜。让毛
泽东苦苦思索。使蒋介石忧心忡忡。其实,艾森豪威尔本人也并没有一个成
形的定案。金门、马祖,绝对是他任内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二律背反。

※※※※※


六十年代,卸任后的艾森豪威尔在他舒适幽静的乡间别墅撰写回忆录,
他用了整整两章来叙述他在那两座小岛上遇到的麻烦和经受的考验。

我把这两章翻来复去字斟句酌地阅读了10 遍,对艾氏是否会出兵金、
马的问题仍百思不得其解。我只是看到当有人劝阻他千万出兵不得时,他板
起面孔说“不可”!

当另外一部分人撺掇他坚决出兵时,他亦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而当
人们欲问其底数究竟时,他却老奸巨滑地说“等着瞧吧”!

粗略归纳,艾氏解析他的“二律背反”的思维要点逻辑过程大体是:
A。1894-1895 中日战争的结果,中国割让了台湾、澎湖给日本。开罗宣言
公布,二次大战后,这些岛屿归还给“中华民国”。1951 年的对日和约结束
了日本对这些岛屿的所有权,但并未正式让渡给“中国”。(因此它们的地位
仍未确定)B。更小、更靠近中国海岸的金门、马祖岛,则一直是在中国大陆
政府的控制之下。(它们的地位是确定的)C。蒋介石现在仍控制着金门、马
祖,并准备以其全力加以保卫。在他看来,对金门、马祖的攻击,是对台、
澎攻击的前奏。而且蒋认为,这两个岛屿将成为重新打回祖国的踏脚石,丧
失了它们,他的主力将丧失战斗意志。但在这些岛屿上集聚太多的士兵是个
军事上的错误。他们的力量应放在武器、炮阵地、士气和补给品上,而不是
人数上。

D。从美国对台、澎的防务上说,金、马在军事上并不重要;但如没有
支援,中国国民党人又不可能守住它们。
E。如果美国去干涉了这些岛屿上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参与了中国的内
战。
F。美国对台、澎和金、马的防务政策一直是有区别的。任何对台湾的
进攻,必须越过第七舰队,而对纯属沿海冲突,美国仅限于物资援助。美国
应该维持这一政策,还是加以改变?G。如果美国参与这些岛屿的防务,我们
就不可能局限于金门岛。而如果我们进攻中国,我们将不会如同在朝鲜那样,
限制我们的军事行动了。
那可能是在跨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门槛。而如果我们要进行一场全面
战争,合乎逻辑的敌人将是俄国,我们需要在那里进攻,而不是在中国。苏
联或许会尽一切可能使美国陷入一场消耗实力的对中国战争的泥坑中去。

H。我们得到蒋介石的协议,除非我们同意,蒋不会从他的沿岸阵地向
大陆进行任何攻击行动。然而,我们的作为显然被中国共产党人解释为软弱
的迹象。现在到了经常退让只会鼓励他们更加好战的地步。中国共产党真正
感兴趣的是台湾。虽然为了自己,美国可以采取不管金、马这些岛屿命运的
态度,但这不能使问题平息,还会使它复杂化。
I。只要蒋介石认为占有金门、马祖对台湾的军民士气和精神状态是重
要的话,我们不想去讹诈蒋,压他从那里撤退。如果向蒋施加压力,迫使其
放弃金门、马祖,这将让中国共产党人从厦门和福州两港出击,并且诱使中
国共产党人去考验一下美国防卫台湾的决心。

J。不管任何代价,我们决不能抛弃蒋介石的部队,我们必须维持它的
力量、效能和士气。如果蒋能单独地防御金门、马祖,美国不必介入。如果
真的发生了对金门、马祖的进攻,关键就在于判断它确实是地区性战争,还
是大力进攻台湾的前奏。
K。于是,我在绥靖敌人和打全球战争之间狭窄而又危险的水面上闯出
一条路来,通过了变幻莫测、纵横交叉的河流。其中只有一条渠道导向体面
的和平,有一百条渠道导向战争或耻辱。
以上,基本就是艾森豪威尔开的既含混又明晰的答案。

到底是否出兵?仍然没有从正面给以回答。

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约瑟夫·哈希又一次向艾森豪威尔提出
这一严肃问题时,艾氏干脆这样回答:“每一场战争都以它发生的方式并以
它执行的方式,使你大吃一惊。因而,要一个人去预告,特别是一个负责行
使决定权的人去预告,他将使用什么,如何进行,难道不认为这暴露了他对
战争的无知吗?所以,我认为你等着就是,这也许是那天一个总统需要为之
祈祷的一种决定。”艾森豪威尔无疑是美国式聪明和狡猾的杰出代表,他的
模棱两可的种种言词实际上是要在金门、马祖这些岛屿的命运问题上保持最
大的灵活性和留有进退自如的余地。

面对来自各方没完没了的诘问,艾森豪威尔最后索性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这类问题提出来了,我就把他们搞糊涂。”

※※※※※


蒋介石可一点也不糊涂。美国说到底是要他知足认命永远蜗居孤岛终
老异乡,而反对他实现反攻复国的宏图伟业。“条约”不仅没有为金门、马
祖提供牢靠的安全保障,反而限制了他从这些岛屿实施对中共的军事打击。

他只能针锋相对,在1955-1958 年间,偏偏将金门、马祖的守军人数
从5 万加到10 万,占其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他岂有不知,在中共日益
强大的军事机器面前,此举很可能是将一块肥肉放到了老虎的嘴边。但他只
能如是做,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付毛泽东的,也是针对美国佬的。试问,
一旦金、马爆发战端,你美国救也不救?不救,等于任凭中共动武,美国的
国际威望将一落千丈,自由世界盟主的脸面往哪搁?救,美国便正式陷进中
国内战,那时,由不得你不鼎力相助吾之“反攻”矣。

无疑,蒋介石的战略风险度很高,颇有几分象赌的味道。赌注——戍
守外岛十数万国军官兵的性命。

对蒋介石战略的“高明”缺乏透彻了解,是很难体味他在挨了炮弹之
后还能叫出“好”来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态的。

※※※※※


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的史学专著,都已普遍认同了一个象征意义上的概
念,即把1954 年12 月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至1960 年艾森豪威尔访
台,称为美台关系史上的“蜜月”期。

“蜜月”的第一层含义:感情甚笃。

台湾政界一位老人回忆道:那个“蜜月”可是泡在咖啡壶里的,甜嘛
甜得要命,苦又苦得要死。

还有人说,美国对蒋的感情始终是又怜又恼,蒋对美国的感情则始终
是又爱又恨。“爱、怜、恼、恨”成了一部美蒋恋之曲的主旋。大概只有蒋
介石本人才能说清楚这种苦甜相加的“蜜月”到底是何样滋味。


他同美国的第一次“蜜月”是在四十年代的上、中期。那时,他依然
是脚踏半壁河山手握几百万军队的“君主”,这使得正在南洋同日军苦斗的
美国人不能不对他大献殷勤。“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长官”的桂冠,源源而来
的美援美械,夫人以她那高雅的气质及雄辩口才在美国掀起的“宋美龄旋
风”,都向世界显示着他同美国“热恋”的坚不可摧性。也有一些小的磨擦
龃龉,但最后总是美国人让步,例如,他同盟军参谋长史迪威的著名争执,
最后还不是那个野心很大同情共党的“刺儿头”将军灰溜溜返回国去?最后,
他同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一同出现在开罗,签署包括把台湾归还中国条
文在内的“开罗宣言”,那是他毕生事业最辉煌的顶峰,他以“四巨头”国
际重量级领袖人物的身份向罗斯福伸出了热情友好不卑不亢的手。

再后来,他才真正搞懂,美国的“爱情”是同他的实力与价值的大小
成正比的。

只有当他拥有对毛泽东的绝对军事优势时,美援才滚滚而来;到了败
局已定翻盘无期的时刻,美援便也戛然枯竭。夫人再次访美遭到空前冷遇,
司徒雷登大使拒随政府从南京迁都广州,美国国务院一本厚厚的《白皮书》,
将他治下的中国描绘得无比黑暗、腐败、无能、不可救药,为美国政府“丢
失中国”进行开脱。他离开大陆刚刚踏上台湾的土地,杜鲁门又迫不及待发
表声明:“中国发生的事件是一场真正的革命,蒋并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
而是为中国人所抛弃。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得特别权力,或建立军事基地,
不拟使用武力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种种背叛行径令人胆虚齿冷。此刻他
方知道,抛弃他的不光是中国人民,还有盟邦美国。

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中翻到一幅英国人画的漫画:一位戴有USA 标志
小帽的胖厨师,正吹着口哨将手中面团揉搓成各种形状的面包,每个面包上
的英文都是“PRINCIPLE(原则)。”他感受深刻地对家人说:美国是个最不
讲原则的国家。

如果无美苏在全球范围的尖锐对抗和朝鲜战争,美国就不会也不可能
重新和他站在同一条战壕。

在有了第一回“蜜月”并险被无情抛弃的经历之后,同“无原则之国”
第二回度“蜜月”,怎能不多几分戒备多几个心眼。

第一回,他好歹还是一个“大国之君”,双方在人格国格上起码是平等
的。第二回,自己已沦落为“孤岛酋长”,无形中,比对方矮了可不是一截
两截。幽默的英国人又画一幅漫画:全别武装的山姆大叔巍然站立在台湾岛
上,状如侏儒的他坐在巨人的脚面一手拽住巨人的裤角一手指着对岸发泼怒
骂。对英国人的丑化审视良久,叹道:同美国人搞在一起,我也是没有办法
的事。

憎恶山姆大叔,又不能没有这个巨人。有了山姆大叔,还须时时提防
这个巨人。

漫画中的那条粗腿,既可以给你生存和力量,也可以再次把你踢到不
需要的角落。

除了紧紧拽牢它,又无别的选择。于不平等的“联姻”中继续保持人
格与国格,难啊!

※※※※※


1979 年2 月1 日,美国政府宣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
系的同时,废止五十年代同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这一次,美国是讲了原则,还是仍无原则?此时,蒋介石先生已经作
古,但他在世时,已经从尼克松总统到北京去拜会毛泽东预知了将第二次被
美国抛弃的命运安排。

“蜜月”,本来就寓含了第二层含义:时间短暂。

3


台北宾馆灯红酒绿,笑语喧哗。“外交部”举办的欢迎斯穆特将军的聚
餐晚宴已达到高潮,杯觥频频碰击,宾主极尽欢愉。

“国防部”联络局局长胡旭光少将带着满脸的愁云急匆匆走到主宾斯穆
特身旁,附在他耳边低语:将军阁下,我要向您报告,共军正在向金门发起
猛烈炮击,他们已发射了十多万发炮弹,这是一个紧急的事件,我们需要盟
邦的援助。

胡旭光聪明地把落弹数扩大三倍,事件的严重性便也被夸张了三倍。

斯穆特的笑脸刹那间变得凝窒而肃然,端起的酒杯停滞在空中。

※※※※※


三个星期之前,曾任“新港新闻”号巡洋舰舰长的斯穆特海军中将,
被任命为第四任美军协防台湾司令官。那一天,他的座机经关岛至日本,再
换乘一架小型飞机抵达台湾。在机场上空盘旋时,他看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
宏伟场面:台湾几乎所有党政军高级官员都早已在停机坪上列队恭候,还有
那齐刷刷一大片站得笔挺的三军仪仗队、军乐队,甚是雄壮和好看。欢迎国
宾的礼遇无疑满足了斯穆特小小的虚荣,他赞叹道:这是何等隆重的欢迎仪
式呀!

斯穆特接受了十七响礼炮,又检阅了三军仪仗队,然后参加“国防部
长”俞大维和“太子”蒋经国为他举行的盛大欢迎酒会。当斯穆特踏着红地
毯步入宴会大厅时,嘉宾们整齐起立,掌声如潮。那一刻斯穆特真切地感受
到,美国人在这个小岛上所享有的极特殊尊贵的地位。他,一位在国内并不
十分显赫的海军中将,在这里,不仅仅是上宾,而且是“上帝”。

以后日子,每天例行公事似乎就是应酬和吃饭两项。一次邀请接着另
一次邀请,一次宴会接着另一次宴会,他从好客谦恭的中国人那里学到一句
形象的玩笑话:“疲劳轰炸”。最高潮自然是“总统”及夫人的召见和款待,
“总统”在天南海北闲聊并关切地询问他在台湾有否不适并叮嘱左右一定要
给予最好的生活保障之后,重复了许多中国人都曾谈及的那个主题:请美国
盟邦尽全力援助我们!

斯穆特真正被这种东方式的真诚和热情所感动了,他也十分真诚和热
情地认为,自己确实应该给与这个小岛上为了生存而挣扎奋斗着的非常可怜
的一些中国人以帮助,何况帮助台湾本质上也就是自助美国。所以,他对“总
统”重复了对所有中国人许诺的慷慨大度:美国有句名言,患难是考验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